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心灵导师的角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文/丹津·葩默 译/叶文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心灵导师的角色
  ◎文/丹津?葩默 译/叶文可
  任何能使我们学习的人就是老师,就是心灵的朋友,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寻找心连心的上师,
  转移到寻找心灵的朋友。
  如果我们视老师为心灵的朋友,
  范围就扩大了,因为我们可以有许多心灵朋友。
  佛陀曾说以法为师,而法就在这里—
  方法就在这里,修行就在这里。
  我对所有声称自己已经开悟的人都非常怀疑。我见过的所有西藏喇嘛,他们连做梦都不敢做这种声明,大部分喇嘛会说:「噢!我和你一样,我也在修行,也在训练自己。在那边的某某喇嘛,他非常棒,他是不同凡响的,他能做这、做那,但是我呢,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并不表示当他们坐在宝座上,就不能展现出内在的信心,信心应该来自他们的教导,而不是自我的扩张。我认为还有一件事必须注意,那就是当他们从宝座下来后,和一般人相处的情况。他们在一般环境里的举止怎么样?他们如何对待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们?
  达赖喇嘛说,我们应该检验老师,我知道这很困难,尤其西方人经常过度信任和轻易相信老师,亚洲人的态度则严厉多了。他们有衡量的标准,因为他们经年累月处于修行的场合中。西藏人并不天真,有些人以为西藏人头脑简单又迷信,但是西方人容易受骗的个性才让西藏人目瞪口呆。西藏经本说,人们应该考验老师十二年,才决定是不是要接受他。达赖喇嘛甚至说,我们应该侦察上师!当他们不在众人注目下的行为如何?是不是和蔼又慈悲,或者根本是随波逐流、享受好时光、喜欢收弟子?当我询问我的上师某些在西方相当具争议性的喇嘛,他说:「嗯!在那种情况下是很难评断的,但是在这二十年内,观察一下他们的弟子。」这是看出老师程度到底如何非常好的指标,他的资深弟子情况怎么样?我们是不是希望像他们一样?这位上师身边的状况如何?这种心态是不是健康?这些弟子是不是被操纵?他们如果不随时奔向上师,是不是就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他们是不是在心理上依赖自己的老师?
  老师就如同母亲一般的教育弟子
  西藏文的「喇嘛」,其实意指「位高的母亲」,「嘛」(ma)字当然是女性,所以,喇嘛是女性的字眼,但西藏人平常不提这点。上师如同母亲,当儿女都还年幼时,母亲照顾、养育、爱护、规范、训练他们,这是她的角色;小孩依赖母亲,因为他们什么都还不懂。但是,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母亲仍然希望当「妈咪」,希望孩子倚赖她,和她的围裙带连在一起,那么她就不再是个好母亲了。一位好母亲把孩子带大,让他们愈来愈独立,成年时能够离开家。一位好母亲能养育孩子成为自主的生命,并在未来也成为他人的父母。同样的,一位真正的上师能够训练弟子找到内心的智慧和内在的上师,训练弟子替自己做决定。任何一位「上师」如果只是创造出一群崇拜他的侍者,等待他每一句如甘露般的话语,愈来愈倚赖他,并专注在满足他所有的愿望上,那么这位上师只是爱上了「当上师」的想法。失去了弟子,这个人再也不是上师,弟子只是他权力的来源。这是一种权力的游戏,使得人们即使不想做某种事,当你交代他们去做,他们就毫不怀疑地去做了,它会变成麻醉药。
  你可以在一些老师身边看到这类事情的发生,年复一年,他们创造出这种共生的关系,弟子在这种环境里更加倚赖上师。如果他们不先去觐见上师听取他的说法,就什么决定都不能做;如果真是如此,那便是错得离谱。开始的时候,一位好老师当然会告诉弟子应该做什么,因为他是指导者;但是一天天过去,老师开始会说:「好吧!你想要做什么?你觉得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上师渐渐将球丢回给弟子,让弟子成长。当时机来临时,上师可能干脆把弟子送走。
  十一世纪西藏的伟大瑜伽士密勒日巴,把弟子留在身边,或在同一个洞穴,或在邻近洞穴,直到他们的修行稳定了。然后,他就把弟子送走,却不时去探访他们,看他们的进度如何。上师应该帮助我们发现内在的智慧,让我们不需要无止境的倚赖他的建议。可是,我们必须先做好自己的功课,净化和简化自己的心,让心愈来愈广阔。然后,当我们遇见上师,透过完全的专注,就能真正的接受传法。
  任何使我们学习的人就是老师
  但是,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西方,身边的老师不多。我所到之处,经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治愤怒,另一个便是如何寻找老师,两个问题都非常复杂。老师有许多种,有一种是以心相连的老师,他誓愿带领弟子在今生或来世得到开悟。这是老师和弟子两者都发的愿,彻底的承诺,弟子需要完全的奉献,所以,必须非常的小心。如果找到真正的上师,这是你今生修道中最大的福气;如果你找到一位假的上师,那么,套用西藏人的说法,老师和学生手牵手一起跳进深坑。依照西藏人的看法,你会下地狱。除了以心相连的上师,还有其它许多的老师。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每次遇见一位自己喜欢并觉得有关联的老师,就要五体投地的说:「好,接受我,从今起直到开悟,我都属于你。」
  现在,我们在这里,我们想回家,从无比的混乱回到自己最单纯的真正本性。有许多人能帮我们上路,许多人能指示路标,那不必都是最根本的上师。任何能给我们正确帮助和指导的人,就是老师。他们可能以指导老师的身分出现,或者仅是一种短暂的相遇,甚至可能以亲戚或朋友的形态出现,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任何使我们学习的人就是老师,就是心灵的朋友,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寻找心连心的上师,转移到寻找心灵的朋友。如果我们视老师为心灵的朋友,范围就扩大了,因为我们可以有许多心灵朋友。佛陀曾说以法为师,而法就在这里—方法就在这里,修行就在这里,这里有修行多年而将生命奉献给修行的人,许多懂得的人就在身边,我们随时可以得到帮助。这个人不一定以位高的心灵大师形态出现,散放出光芒,或事前发送小册子,告诉所有人他们是开悟者。老师可能以非常简单的形态出现,但是,如果他们有修行,有合格的老师,属于纯正的传承并修行有成,他们就是合格的老师。
  我们都有许多功课要做,必须多净化,多学习如何平静心、如何清净心、如何简化并了解心。不必一定要佛陀站在面前,我们只要依照指导,靠自己就能够做到。光只是等待完美上师的出现是没有用的,如我前面所说的,即使完美上师出现了,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有许多事情可做。然后,或许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就能引发重大的突破。
  许多禅宗的故事,描述一些隐士住在某地,有些僧人云游经过,隐士吐出一些谜语似的句子,这个僧人就「得道」了!但是他们不说得到什么,因为在亚洲人心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位僧人遇见这位传达谜语的某人之前,已经静坐了三十年。它不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想着:「这又怎么样?」它无法使我们大彻大悟。关键在于准备,所有那些无止境的、多少小时、多少年月的静坐,在所有动作中保持觉照,真正学习如何把心准备好、训练好而活在当下。你懂吗?它不全来自上师,大部分必须来自弟子。
  避免卷入对上师热烈的追随
  许多故事叙述大成就者的生平事迹,他们是第八、九世纪印度的伟大瑜伽士,通常是在家人,理发匠、店主、珠宝商—各种不同行业的人们,他们发现自己处于某种精神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然后有一位大师出现,给他们些微的教导—只是一些小方法,之后大师就离开了,再也没有见面。但是,这些人练习这个方法,接受它,并将它转化融入每日的生活中,直到他们获得大成就。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和上师同住,或许只见过上师一次,但是他们努力修法,日复一日持续地修,直到得到成果。
  所以,有时候寻找完美上师的理想,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怠惰,「嗯!我没有成就,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老师。」但是,我们眼前已经有一切可做的事情。就像我前面说的,我们真正在做的,其实是重新和自己早已拥有的东西连结,并找到内在的上师,让我们和自己原始的本性(智慧心)重新连结,它永远都在那里。最后,修行就是我们的皈依。
  这或许不是身为藏传佛教徒的我应该说的话,但说老实话,如果只是围着上师团团转,花费所有时间竞争地位,确定喇嘛注意到我们,这和法并不相干。它只是世俗情感的老套:得和失、乐和悲、誉和毁、好名和恶名。你可以在一些喇嘛身边清楚看见这些事情,那里有激烈的嫉妒和竞争。还不如回家坐在蒲团上,善待自己的家人,以他们做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如学习如何爱人、慈悲、和蔼,耐心对待所有遇见的人。通常,当人们卷入对上师的热烈追随,最后只为这个组织服务,视野会变得非常狭窄。他们眼中只有这位上师以及上师的僧团、组织和教导,其它都不存在了。如果你对自己加入的某个团体有所怀疑,不妨好好观察一下那里的人们,他们看起来是不是比你每天在街上遇到的人更觉醒?
  我相信能遇见真正有智慧的老师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具备非常特殊的气度,这是所有传承的一些喇嘛和老师们都具有的。当你和一位纯正的大师在一起,你可以感受某种广大、无我的特质,他不是一个只喜欢推销自我的人。这位老师完全单纯,但是当你和他在一起时,却能够体验到某种特别的东西。当你遇见这样的老师时,你应该从他那里获得一些教导,然后离开,好好下番功夫。如果目前你还没有遇见像这样的人,就从身边任何来源的知识、智能和纯正的修行里学习。我们都有许多功课要做,可以从现在开始做,四处游荡等待是一无所获的!
  「独一无二的上师」的观念是有害的,它让人观念完全混淆颠倒。我有一个完美的上师,我不是酸葡萄心理,但是我出自真心,不认为这是你们真正需要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修行,不是寻找香格里拉式的幻想。在电影《达赖的一生》(Kundun)里有一句很棒的台词,达赖喇嘛说:「谭将军,你没有办法解放我,只有我能解放自己。」佛陀说,佛只指出道路,每个人必须自己上路。这似乎又有点矛盾,因为当我们遇见一位真正完美的大师,他确实能够加速我们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正巧遇见一位这样完美的大师,太好了!但眼前之计,你只要好好修行,不要晃荡等待,不要把你的整个生命建构在围绕上师的场面上,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场面把我们非常根本的人性引发出来,却没有把它调和安定。有些上师变得毫无节制,我个人认为他们会走上极端。慈悲在哪里?善巧的方法在哪里?人们变得非常困惑,只好告诉自己:「这必定是一种教导的方法。」它有点像:「更用力点打我!啊哟!好痛!这一定对我有好处。」或许这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或许它只是把你弄得瘀青!当然,情况不都是这样,有些上师确实带来很好的景象,但是,人们还是经常把能量放在热烈围绕上师上,没有做内观和自我觉察。我们最好专心保持生活的朴实,和自己的修行融合,不要被其它这些事情缠住了。
  具备智慧,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师
  一位善巧的上师好比良好的外科医生,他知道如何把手术刀放在正确的地方,身体虽然痛了一下,但却得到治疗,确实痊愈了。相反的,一位不善巧的外科医生盲目地乱戳,碰触不到要害,这种医生会让病人被切割、流血、留疤。开刀的目的不是制造痛苦,外科医生必须找得到要害,让病人得到医疗和转化。
  分析到最后,我们都是自己的上师,终须接触自己内在的智慧。这可能有点危险,因为我们的心可能说的是自己想听的东西。但如果它教我们做的,正是自己不想做的事,那它就真的是内在向导!
  我们都具备内在的智慧,我们应该更常和它接触;然后,就会开始经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主的感觉。毕竟我们在努力追求成长,不要永远做小孩。佛陀称呼没有开悟的人为「这些孩子」,有时它被翻译为「愚人」,但那不是真的代表愚笨的人,那是指还不成熟的人。所以,我们这些已经修行一段时间的人,应该回顾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们感觉内心真的有些转变吗?我们是不是真的开始长大了?我们是不是获得更深的了悟?我们的内心生活是不是变得更清明单纯和开阔广大?我们的负面情绪,贪婪和欲望、愤怒和厌恶、幻觉和困惑,它们是消失、增加,还是依然如故?
  十一世纪住在西藏的孟加拉国伟大圣人阿底峡曾说,测试修行有没有成就的方法就是,观看我们的负面情绪是不是消减了。如果不是,那就是没有用的;如果是,就知道自己没有走错路。我们都可以自己做测验,不需要其它人告诉我们。道路在这里,已经有非常多的文字描述,很多人走过这条路,他们和我们同在,我们不必放弃一切跑到印度,修行的地方就在此时此地,与我们的家人、工作、社会责任同在。如果没有办法在这里修行,那要到什么地方去修?我们带着自己的心四处走,在里斯摩(Lismore)的心和在喜玛拉雅山的心是一样的,同样的自我、同样的问题,何必去喜玛拉雅山?为什么不在此时此地解决它?没有一位大师能代替我们做,没有一位大师能消除我们的贪婪、愤怒和嫉妒,没有一位大师能除掉我们的自我—每个人必须自己做到。
  (本文摘录自法鼓文化出版的《心湖上的倒影》第十二章〈心灵导师的角色〉,前言与标题为编辑所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