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佛教名词解释
1.觉受与证解——觉受(Nyams)者,行人于修持止观中所得之亲验的境界也。觉受除泛指一切禅定或慧观之境界觉受外,此书所用此字则多指相似的证悟或境界;而证解(rTogs? Pa?)则为真正的证悟。修行人每易误认相似之悟境(觉受),为真实究竟的悟境(证解),所以会产生各种慢心及骄狂和误解;辨别觉受与证解为学密之要事。又觉受与证解非仅指大手印修法而言,乃通显密一切修法。如加行道四位,则是觉受,至初地才是证悟;而初地所悟之真如不动性又只能算是觉受,要至第八不动地才是真正地证解,如是类推。
2.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及十地——当行者获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识精圆明之心,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进入菩萨行之金刚十地了。在大乘始教(大乘初门之意)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为资粮位;得须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后才能入菩萨道金刚十地之位阶。
1.十信:有得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住位。十信者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信心;此十种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者为
(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道业。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进心,闻思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4)定心,能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业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2.十住: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心住即:
(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
(2)持地住,谓常随空心,从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持履为地,故称之。
(3)修行住,谓发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
(6)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智同。
(7)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处,心常行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8)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10)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
(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
(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十智为:
(1)随心回转---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
(2)晖光照觉---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
(3)愿等住持---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
(4)自在普入---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
(5)至处皆严---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
(6)知心---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
(7)知心所行之境----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
(8)知根海---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
(9)授法之智---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
(10)灭惑成德---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3.十行: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行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回向位。十行位者指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十行为: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4)无尽行(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6)善现行,知无有法,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着,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7)无着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法无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9)善法行,得四无碍智、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4.十回向: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四加行位。十回向者系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系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十回向者为: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事(随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9)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5.四加行心: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时,即能入菩萨金刚十地位。加行梵语 prayoga,旧译方便,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再进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进修之位,此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得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后,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此四加行心是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
暖位或称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圣谛及修十六观行,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十六观行者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合成十六行相。
如观苦圣谛有四相,
(1)非常,待缘而成故,缘灭法灭。
(2)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
(3)空,违我所见故,能空则无碍。
(4)非我,违我见故,诸法无我。
集圣谛亦有四相,
(1)因,其理如种子,有因必有果。
(2)集,同于显现之理,无明所集。
(3)生,能令续起,执取妄缘。
(4)缘,能令成办,缘生业报。
灭圣谛亦有四相,
(1)灭,诸蕴尽故,自然性应缘。
(2)静,三火息故,诸法不执。
(3)妙,众患无故,空不黏着。
(4)离,脱众灾故,远离生灭法。
道圣谛亦有四相,
(1)道,通行义故,无有烦忧。
(2)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
(3)行,正趣向故,真如应缘。
(4)出,能永超故,出三界。
顶位或称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得入顶位。修至此位,即使退堕至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忍位或称忍法:为确认四圣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
(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
(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
(3)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
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即:
(1)生不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
(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
(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意黄门,即男无生殖器者)、半择迦(男根不完整者)、二形(即阴阳人)。
(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得须陀洹果,七还人间及不再来),及色界第二生。
(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
(6)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
则共为六种不生。
世第一法位或称世第一法: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智,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6.菩萨所行金刚十地: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得进入菩萨金刚干慧等位。则能得三乘共十地金刚菩萨地,此称为金刚干慧等十地。金刚干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谓菩萨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地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所得之智慧。
(1) 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
(2) 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
(3) 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圣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
(4) 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
(5) 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思惑(又称修惑)九种烦恼一分之位,九种烦恼为贪、瞋、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断欲界思惑即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
(6) 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
(7) 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漏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
(8) 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圣众,十二因缘观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十二因缘往前回观,则能灭无始无明得解脱。
(9) 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菩萨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地者一为欢喜地,二为离垢地,三为发光地,四为焰慧地,五为难胜地,六为现前地,七为远行地,八为不动地,九为善慧地,十为法云地等十。
(10) 佛地,指如来地十位阶,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乘同性经》云,如来地有十,一为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二为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为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为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为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为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为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为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为毘卢遮那智海藏地。
3.四善根位——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发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又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小乘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盖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拟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于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称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然而关于四善根所依之界地,《大乘义章》卷十一谓小乘诸部间有异说。如︰
(1)依尊者达摩多罗所说,暖等善根唯色界摄,以色界中有遍缘智,能观上下四圣谛故。而无色界中无遍缘智,不能观下四圣谛,故非无色界摄;欲界则一向无定,不得依之修习起善根,故亦非欲界摄。
(2)尊者瞿沙之说,谓暖等是欲界及色界摄,非无色界。以欲界亦有六禅定,可依之修起,色界则如上记所述,故四善根摄于欲界及色界。
(3)僧祇部谓是三界摄,认为欲界有禅定,色界有遍缘智,无色界能具观四谛,故为三界摄。
大乘唯识家,则于菩萨十回向之满位立此四善根,谓于此位当修四寻思及四如实智之观,依此而观能、所取为空。盖凡所取之境虽多,但不出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观此四者假有实无,先空所取之境,称为四寻思。观能所遍非有,称为如实智;此智乃定力所发,有明得、明增、印顺、无间四定。其关系如下︰
(1)暖位︰谓依菩萨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所取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为空无。此即见道无漏智火之前相,故称暖位。
(2)顶位︰谓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即于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而有,实不可得。此为寻思位之极,故称顶。
(3)忍位︰谓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于前无所取决定印持,更观能取为空无,于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此即发印可智,故称忍。
(4)世第一法︰谓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可决定所取与能取二者为空无。此为异生有漏法中最胜者,故称世第一法。
sum
金刚慧行者
UID 506
精华 0
积分 1195
帖子 179
阅读权限 41
注册 2006-6-19
修学师承
所在城市地区
状态 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7-7 04:1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4.金刚弟兄——一般讲即是密宗的同学或同道,严格讲是同时在一个金刚上师前领受同一灌顶之同学。
5.灌顶——密宗传法之仪式。在灌顶中,上师一面净除学人之业障使其再生(Second born),一面讲授密宗之修法和口诀。
6.密续喜金刚——密续就是密宗的经典。显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名之为经(Sutra),密教中佛所说法的典籍就名之为续(Tantra)。「续」之意义,说法很多,简言之,为师徒心心相传密法,不断之义。 ___Tantra之字根可能由梵文之Tan 而来 Tan 有相续、扩大、展延、开显诸义,亦即为由此续部之典籍,密法得由相 续、扩大、展延之义,但亦有学者不同意此说法。「喜金刚」:梵文Hevajra,为藏密中非常主要的一个本尊佛,其续部经典亦即此处之密续喜金刚,或喜金刚本续。
7.四灌顶——密宗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Anuttara?Tantra)之法要,可由四个不同的渐次灌顶而传授与弟子,此即瓶灌顶、密灌顶、慧灌顶和诠象灌顶,通常亦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灌顶,此四灌顶 所传之法摄尽密宗之一切法要,故欲说明之实非一简单注解 可办到,读者之此四灌顶为密宗之一切法要即可。
8.那诺六法——亦即那诺巴尊者所传出之六种成就法,包括拙火瑜伽,幻 化身瑜伽,光明瑜伽,中阴瑜伽,迁识瑜伽,和梦修瑜伽 法。
9.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10.二种菩提心——通常指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有一真诚的愿 望去令自他一切众生达成菩提或佛果。行菩提心则是为了达成此目的,誓愿去实行六度和其他之一切善行。菩提心(Bodhicitta)一词,其含义及用法,极为广大复 杂,可以包括一切大乘之教法。大乘之因、道、果,亦皆依此心为依据握准绳。密宗对菩提心又有其他之用法 ,如红、白菩提心,乃指身体中之两极阴阳相反而又相成之精液及势能,或泛指身中所分泌与禅定有密切关系的各种液体。
11.忿怒本尊观——密宗行人终生修持与自己因缘相应之某菩萨或佛(例如 观音或不动佛);依靠于彼,由佑于彼,念念不忘,一心依持,是为本尊。本尊观则是密法中修观之一种,观 想自己变成本尊,无二差别。此盖基于众生与佛陀本来无二见之见地而付诸于实际之修观方便也。密宗之佛菩萨,不是一味的显现和平及慈爱的相貌,亦有显现忿怒,威猛之像者;其理由是降伏一切诸魔障故,而有此种表法及示现。
12.如实通达——真真实实如其本性之通达。
13.四魔——病魔、中断魔、死魔、烦恼魔。
14.佛慢——作本尊观时,自己成为佛陀能降伏一切魔障,故曰「慢」。
15.意生身——即是胎、卵、湿、化四生中之化生,无血肉实质之身体,仅有心意业力所生之无实质体相,故名意生身。
16.异熟——今生之善恶业力能感受来生之苦乐各种果报。此异时、异地、异生而成之业果极为坚强,不易转变,如生而聋、哑、瞎、跛,乃至堕入恶趣之生,皆为异熟,见拙着佛学今诠之业力论篇。
17.殊胜菩提心——菩提心较一切殊胜,为世、出世间一切善乐之因故,故名殊胜菩提心。
18.法尔——自然如是的,本来就是如此的,不加造作使之成的。形容此状佛典中用“法尔”一词,取“法本来即尔故”之义而加以延伸者也。
19.地、道——地,指悟道之菩萨之种种阶段,普通谓有十地。道,指五道: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地道指从初发菩提心学佛直至成佛中间所经过之重重阶段。
20.方便道——密乘以善巧方便之法要引导行者使之疾速悟道故名方便道。取其巧妙善巧之义,如种种气脉观,及六种成就观法即是,颇尽善巧方便也。
21.生、圆、二次第——全名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又简译为“定”、“正”分,生起次第或起分乃生起本尊佛或坛城观之修法以成就化身佛之因,同时训练基本禅定及密乘修持。圆满次第或正分,则是进一步的转变身心之修法,由调伏业气及烦恼,使之转变为光明及五智,包括证取法、报、化三身之修法,此二次第为无上密乘之根本教法。
22.洞见内脉……大千境界——悟道者由心气得自在,故知外境不但是唯心所现,且此肉体之气、脉,亦与自心及外境不可分,故外境亦是自身之气脉之所现。能于心气和气脉得自在,就能发出神通转变外境,盖外五尘(境),与内五尘(根)同源同根,不可分割,故内变则外亦变也,此佛教中神通成就之根本原理,显教言之不详耳。
23.消溶法性中——一切法由法性生,亦归摄消溶于法性中,心契本体摄归妄念于大手印定,则自然消溶于法性中矣。
24.会供——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庆典之时,如每月十五,或上师及佛菩萨诞辰时,举行祈祷供养之仪轨。上师、弟子、及所有金刚弟兄皆参加,(有时施主及来客亦参加),来供养赞颂,祈祷历代传承上师、本尊、护法、空行,及一切诸佛菩萨。天人佛神际会,故名会供,其种类及性质亦极不一样,颇为复杂。
25.心气自在——凡夫于自己的心识不能控制自主,对自己的身体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根据密宗的一项原理,“心气无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则于气分亦必得自在。气分有粗细;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尘皆是气分转变;极细之气分则已离形质,为一种电能,或即是“电”。“电”究竟是什么,亦极难言。总之,“气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动能。心若能开悟自在,在气分上亦必得自在。因为心气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别,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细微之高度境界中则心即是气,气极是心;如空与色在凡夫界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则空色不二矣。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气分”得自在则是于“色法”得自在。故心气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变化无碍也。
26.中阴;当前或当下中阴——中阴又称中有,就一般佛学而言,指死后尚未转世之阶段,普通谓四十九日。投生之后即为生有。所以生死轮回的程序是:死有滱中有滱生有。但进一步言,则吾人生活之世间,极当下生命之现实亦含有生死二种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无有间断,此当下生命对从前面之死及未来之生而言,亦为一种中有(Interlude),故名当下中有或当前中有。对中阴之详细解说,载于那诺六法之中阴成就法及中阴救度法,又密勒歌集第三十篇亦详论中阴之重要性。
27.布衣——此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贯宗风,因修脐间拙火而产生大热力,于极寒冷之天气亦仅着一单薄之布衣。布衣藏文曰“日巴”或“惹巴”,密勒日巴即是“着布衣的密勒”的意思。密宗之修士,古时皆不许着皮衣,以策励得拙火成就也。嘎居巴派于此点特别注意,故“日巴”甚多。
28.身内四大细称量——行者于修习禅定时,地水风火四大,时有偏胜,故需特别注意,时时纠正,不使偏颇,而保持平衡;或有特殊情况应加强某大,如火大、水大,或减少某大时,须仔细考察,以免错误,而坏禅定。
29.顿超能观与所观——印度佛教自发展到部派哲学之阶段后,不但成就之人渐少,甚至佛法本身亦变成极烦琐之“经院派”的诡辩之学;如唯识,中观二派之诤,学人每以终生之力献身于此,以至书籍汗牛充栋,越说越繁。我们翻开“佛学”中所谓高深的理论名著,那里有什么朴素简真的原始精神呢?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佛学家都把精力放在极次要的问题上去钻牛角尖,实在可惜,令人浩叹!但此亦历史所形成之不可避免的趋势,非仅佛法,其他宗教亦复如斯也。中观与唯识二大派对“空性”看法的不同处,据藏传佛学言则是:中观讲的是“无生空”或“自性空”及“实成空”;而唯识则讲“能所空”----无外境而有依他识。有名的二月之诤:月称与月官在那烂陀寺辩论八年之久,仍无确定之结论。其他诸师之争辩更多如恒沙,难以枚举矣。此问题,由现证空性之密勒日巴看来,则根本不成其问题,因二派之结果根本相同故。此偈:“当下一念显空性,少物微尘不可得,断超能观与所观,我得如是之见地。”前两句开示毕竟空,与中观派所主张者无二,第三句顿超能观与所观,则是万证万法唯心,与唯识派见解相同,而前两句则标示此心亦无自性,空无少物可得,会中观与唯识于一炉,此一偈即解决了中观,唯识间之主要问题。盖宗教首重体验,由体验才能有正确之理论,否则“白头穷经”岂不愚乎?我因多年来深受其痛,慨而言之,指出实例,以供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作一参考。----澄基特志。
30.方分——方分者,即有形体,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质量(分)者也。但广义言,即任何心识对任何境法所产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质皆为方分所摄,亦即一切有为法也。
31.三种圆满——藏文:rJe?gSum?ITan?bLa?Ma;此处之(gsum?ITan?)具三,(或三种具足)不知确指何者。大概是指身、口、意三种功德圆满,又可解释为具足证量,传法及导引弟子之圆满条件者,才算合格的上师。
32.拙火——又译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译,此为密宗修气脉之最主要的瑜伽。即观脐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气或阳气之发生而打开全身脉结,摄业气入中脉而悟道。此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空、有,若毕竟无二,则佛果能从“空门”入,则亦必能从“有门”入,二而一也;惟从有门入较繁杂多障耳。
33.二脉业气入中乐——指左右两脉之生死业气皆消溶于中脉而生大空乐,见六法广论。
34.渡亡消灾——西藏祖师特别告诫徒众不可轻易纳受供养以超度亡魂,普通受供养其责任尚不甚大,自己亦不受太多之牵累,但超度亡者则全不如是,有极多之故事说渡亡喇嘛之功力不足,而自受其损者。我曾亲自听见许多极有趣的故事,故喇嘛(好一点的)皆视渡亡受供为畏途,尤其是以密法之颇瓦来超度更是如此。
35.越量宫——或译作无量宫或天宫,喻其空间之大,超越限量,或不可测量也。
36.习气——此就佛学言,指多生多劫以来所累积于潜意识或阿赖耶识中之习气(梵文)(Vasana),尤其指俱生--或与生俱来之习气。就唯识学言可以说一切诸法及生死涅槃皆由习气所造成。心理学家论人格(Personality)时,亦着重由学习而形成人格及行为,唯缺乏宗教之意义耳。习气之重要性在修习定慧时更能亲切的体会到。
37.非人——藏文米马印(Me?Ma?Shin?)指一切精灵及天人、妖魔、善神皆可称为米马印(非人)。但米马印亦指一种专门的鬼神,西藏之神鬼名称都得惊人,其名称及词藻之丰富恐怕是世界第一位,西藏之鬼魔学(Demonology)为一极复杂,极有趣味之学问。
38.三昧耶戒——梵文(Samaya)为“无越”,即不可超过此界限之义,此即密宗之戒律也。小乘戒律通称为□奈耶(Vinaya),密宗戒则称为三昧耶,或三昧耶戒。
39.金刚持——藏文多杰羌(rTo?rJe?hChan?)直译为持金刚之义。一切密法之出生处为金刚持;即:金刚持为一切密乘之初祖,以此意义而延伸到弟子应视上师如金刚持佛,因上师乃密法之出生处故。
40.了义法——众生根器不同,所需之法亦不一,因此佛菩萨必须宣说高、低、权、实不同之法以适应众生之需要。因此,法之内容相差很大。权教:即权巧说的方便之法,亦名不了义教或不究竟教;实教:即真实流露如来境界之最高法教,又名了义教或究竟教。
41.具相——具足圆满的资格。
42.“合”、“转”、“消融”三口诀——此处之合、转、消融大概是指中阴时密乘行人修行之口诀。于中阴时外境所现之一切,观想为本尊坛城与自己和合为一体,自己亦成为本尊,则一面不为中阴业力所转,一面可以成为化身佛或往生本尊净土,这是“合”。“转”则是中阴时极怖畏及不悦意之恶境现前时,以心意转变之,使成净土或善妙之境,如梦修法之转梦然。“消”是令一切中阴所现,消融于法身性中归于空寂,此密乘断除生死之特殊方便也,此当然又要以生圆二次第及六种成就法为基础才行。
43.意身——即意生身或化身。
44.自甘露——自己身体之种种分泌,由习禅定故,口中会生出特殊分泌,可服之为食。
45.生起次第——此即初步之密乘修法,亦即本尊及坛城观,把自己凡夫身观想为佛身,把外境器世间观想为净土及坛城,口诵密咒,这样就能训练转染境之世间成为本尊净土。如是生起佛慢,次第建立坛城,故名生起次第。又作本尊观时,先观空,由空中生起一种子字;如观音之种子字为“啥”,由此“啥”字自身变成观音,再观外坛城;一切由空及种子字而生起建立,故名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亦译作“起分”。
46.圆满次第——此为深一层的密乘修法,包括修气、脉、明点及拙火、幻化、中阴、梦修、转识及光明等六种成就法,此就嘎举派而言。其他各派修法之名称虽不同,但内容皆大同小异。圆满次第就另一意义言则适与上述次第相反,为“由有到无”之观法,即将外境坛城摄归自身,自身亦渐次消融于空性中,圆满次第亦译为“正分”。
47.见、行、修——依藏文原来之程序应为见、修、行;但因此三字在歌集中应用极广,非常普遍及重要故,改其秩序为见、行、修。因为如果照藏文原来之秩序见修行,则极易读为“见到修行”。“修”和“行”,原为二事,中文之“修行”则为一事,为避免误解起见,过去之译者皆译为见、行、修。这样义理上不易混淆,在词藻上亦好得多。下面略释见、行、修。
见:藏文(lTa.Wa.)即见地或了解也。
行:藏文(sPyob.Pa.)此指行为及修道上之种种活动,处世接物,弘法利生等一切行为皆为行也。
修:藏文(sGom.Pa.)即是指定慧之实际修持。
大手印:藏文(Phyag.rGya.Chen.Po)即密宗之修空性及心地之法门,亦即般若波罗蜜多之实际修法,极似禅宗;除不参话头外,大手印可以说与禅宗无甚差别。见拙着佛学四讲之大手印愿文释。又,此见、行、修,亦通一切显密之教法,不专拘于大手印也。
48.起、正双融——即是起分,正分或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合修之法。
49.逆增上缘——逆缘,或不顺意的,表面赏的善缘逆境,往往却是对修道有益处的;因为逢到逆境,人才能奋发,而增益其所不能,终得成功,故名逆增上缘。
50.金刚道——即密宗道,又名金刚真言乘道。
51.坚誓密戒——即密宗戒,或三昧耶戒。
52.莫与恶人作交往——修密乘人,严禁与破密宗戒之人交往。据云稍有接触,即能发生定障及其他障碍。此处恶人除指一般恶性重大之人外,尤指犯密戒之人。此就严格之修方便道及圆满次第之密乘行人而言,其戒、定与护法皆极严格,故有此种现象。
53.触依——由五根及五尘所接触而生种种识念,即是解脱根尘相依相触之导依。不必断根尘之相触,而即于根尘相触所生之识念或分别妄念,当下显现空性,此即不断轮回法而证取涅槃之密宗道也。
54.曼陀罗(Mandala)——古译坛城或中围,即密宗修法时本尊佛之『住所』。主尊之旁又围绕眷属各尊,装饰相貌各不相同。曼陀罗之形状亦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不同。就究竟义言,曼陀罗即法界之缩影,代表庄严净土及一真法界。有相密宗,或生、圆次第之密宗,曼陀罗之意义尚为狭义的有形本尊坛城。
55.气、脉、明点——藏文:tTsa?Rlun?Thig?Le?此为修密方便道所必须修持者。此处之气,尊指身内之各种气,如上行气,下行气,平住气,遍行气,业气,命气等等;脉则是指气及明点所经行之道,类似脉络或神经,但亦不全是;明点则泛指身体中之各种精华之分泌物,不单指男性之精液也。凡人之气、脉、明点必须彻底转变成光明及大用,亦即转凡夫之气、脉、明点成报、化二身之方法。
56.脐拙火——为六种成就法之基本修法,为密宗禅定之基础。行者观脐下有如豆大之火焰(拙火),加以宝瓶气等助行使能生起俱生之忿怒母火,而产生暖乐,打开全身脉结而开显本具之法、报、化三身。
57.七胜宝——此又为印度之神话寓言,传说当成佛或转轮胜王出世时,当具足七宝。
58.依马火(唉玛吙)——音译,乃藏文经典中表示惊叹之口气。
59.六聚——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为六根所缘之外境;六识:由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所产生之识觉,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此六根、六尘、六识亦通称为十八界。
60.四种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从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经过之四步境界。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阶也。此为一非常重要之专门问题,非专书讨论不能略尽其旨。兹将大手印四瑜伽之简要略述如下,为密师此处所说作一参考。
第一步境界名为专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见及口诀后,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间断,渐次当得明空清晰显露之觉受。于明空自心现量证入,昼夜不散,产生各种殊胜美妙觉受,此心专一安住自心明空之体无有散乱,故名专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顶、忍等位。但此时仍有能所二取之执,所见明空之心体,不但不透澈,且难免有俱生之能执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为离戏瑜伽:离戏者,澈见自心之无生空性,离一切有无、是非、对待之种种言诠戏论,超绝名言,入毕竟空之境界;断离能所二执,真正见道,故名离戏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则亲证一切法平等性;于空与有、生死与涅槃、佛陀与众生,皆视为一味。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前二瑜伽,行者着重在断执及摄有入空;至此则会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变,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尘亦皆得自在;已渐趋入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之境矣。
61.五毒——贪、镇、痴、慢、嫉五种烦恼为五毒。
62.三门——乃密宗术语,即身、口、意,三处也。
63.临终光明——或曰“死光明”。据密宗之法诀,死、睡时六识寂灭不起现行,此时法身光明会自然显现,但若无般若定慧之力则因习气及业障故,凡人皆不能证取此法身光明,极为可惜,其详见中阴成就法。
64.持身要——依靠谨严正确的打坐姿势,时间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来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
1足金刚跏跌坐,
2手等持印置于脐下,
3脊椎直竖,
4两肩平张,
5曲颈含颔压喉结,
6舌抵上颚,
7适宜视量等。
65.仁波且——宝贝之义。
66.空行净土——密乘之净土亦称为空行净土,净土中人皆为空行种性故。男者又称勇父,女者称勇母或空行母。
67.二种成就——即共同成就及不共成就,又名世间成就及殊胜成就。世间成就即各种神通及成办息、增、怀、诛等法之能力。究竟成就即指佛果而言。
68.沉掉——即禅定之通病昏沉及掉举二者。
69.四喜——此即拙火成就法中,明点由中脉生降时,所生之四喜乐,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喜。或名:初喜、上喜、离喜及俱生喜。此四喜生时,极易配合四空之生起,故又常连称为:四空四喜。
70.耳传——即口授传承。
71.加行——密宗之准备性的初步修行,以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为前行准备基础之工作。普通有四种,所谓四加行是也:
1.十万大礼拜。
2.十万上师咒。
3.十万金刚萨埵百字咒以忏罪。
4.十万供养曼陀罗或曼达。
72.海螺——密宗仪轨中偶而亦用海螺。吹之发声,以为召唤山神,或作为音乐之一种,供养本尊佛之用。
73.四边——亦即中观般若所破之四边见:有见、无见、非有非无见、亦有亦无见。
74.奥明净土——又译作奥明天,为金刚持佛所居之净土。
75.第六金刚持——据密宗所云,密宗之坛城中东、西、南、北、中,有所谓五方五佛,即五烦恼之自性或五大智慧之表徵。其顺序为: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金刚萨埵佛,此为五方五佛。在中央金刚萨埵之上有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出生处。故云第六金刚持。实际上金刚持乃自己的上师,为显其重要及崇高故置于金刚萨埵之上,使就了义而言。就传承而言则金刚持佛为一切密法之始祖,所有密法皆由渠而传下。桪护门博士。那诺巴为一大成就者,同时亦为一大学者,一度曾任阿烂陀寺北院之主座教授,故名为护门博士。
76.修传派——密勒日巴之传承以专重实际修持为其宗风,不尚玄谈或空言教理,故名修传派。但后期则此风渐失,亦大谈玄学及教理矣。
77.四力忏悔——普通四力指:
一、自力,
二、他力,
三、因力,
四、方便力。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