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八段十义讲要
成唯识论八段十义讲要
欧阳竟无讲演; 阐提敬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9册1978年11月初版页351-388
--------------------------------------------------------------------------------.
351页
谈决择,已相续开演八段十义,而导引三表。
唯识法相,于决择谈,已提大要,八段十义,特详八识。
欲探原委,三表先之。
一、二宗经论表
表先经论何也?示言必有宗,崇重圣言,简似现比故。盖
经论所诠,教理即境。属因中事,证乃证入;属果中事,
果乃酬因。法由证实,证法用智,起智以行,行极圆成,
转依果生。又证为证真,行乃起用。用依何起?依教理起
。以依教理,能明了故。何谓教理?现比圣言,三量摄尽
。现量三义:显现、现在、现成。显现简沉隐;现在简过
未;现成简造作。量 (平声) 谓思量,如尺能量。凡夫五
识,一刹那间,兹尔堕境,不起寻求,即名现量。但此五
识,世俗现
352页
量,非真现量。何以故?五根种子及彼极微,在凡五识,
俱不缘故。何谓世俗?如见瓯瓶,作瓯瓶想,不作余想;
久习成性,世间极成。现量亦尔,杂染混合,失其本性,
非真胜义,故名世俗。若真现量, (入地乃得) 能观色蕴
,亦观余蕴。 (受想行识) 如观无常,五蕴无常,凡夫不
尔,故世俗现,非真现量。又凡六识,与五识俱,有明了
用,亦为现量,均为世俗。若五率尔,不与六俱,刹那即
灭,无明了用。若必明了,五须俱六。然六识是思,寻求
抉择,力殊胜故,染净等流;及彼种子,思实俱有,非仅
率尔,故非全现,何以故?六识杂染,寻求过未,非现在
故;随响逐影,飘忽不定,非现成故;流柱沉隐,非显现
故。故必五俱,世俗现量,方得成就。若仅六识,必无现
量。然彼六识,自有二种:一不五俱,无质可托;但执名
言不能熏者, (如龟毛兔角之类) 如理推测,不用此为,
是为非量。二抚五俱,有质可托;托彼名言能熏习者,
(如镜花水月之类) 如理推测,实用此为,是为比量。其
因则现,故抚五俱。与现邻近,名相似现, (如儒典平旦
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几希喻一分现量。) 是故六
识。有一分现,实非真故。若七八识,以为现量。现有分
别,彼无记性,无分别故;现既非真,依理不成。
现量说已,次说圣言。圣言量者,现量所摄,清净法界等
流是也。大觉证真,转六七识,及五八识而成四智。将欲
度生,从净法界,起悲等流。若言自证,真无分别。言思
不行而为利生事属依他,不妨世俗。是故证真以后,有事
有言,事既囗真,是为一重囗仿;(如相见十六拟真十三)
353页
言复囗事,是为二重囗仿。 (如机分三品说教三时。) 唯
真与俗,非即非离。如来慈悲本愿缘力,为增上故众生识
上,文义相生,相应如如,非可言喻。如钻木火,钻久火
生,真比量慧不由外得。今世之士,执持现见以求真理不
准圣言,凭量既非,终同蠡测。
一真法界,圆成实性,不可言说。
一真法界者何?体也。自受用境,可以智证,非可言宣。
拟之而后言,言必以思,思以意表,言以口表,言思既二
,不为一真。若必有言,其圆成实;圆成实者,分三义释
,一圆是体遍义无处无故,二成即体常义非生满。故三实
,体非虚谬义,法实性故。以此三义,略表一真。复次圆
成实何为法界?何以入法界?当知法界实难诠表,说圆成
实,密意遮诠,圆简自相,成简共相。实简虚空及与我等
,当知法界亦复非自非共与非虚空反与我等。既悟此非,
当知彼是,举一反三,智者能入。
复次何谓自相?以诸法相,自局一体,不通于余,是为自
相。法界不尔,遍于诸法,故以圆简。何谓共相?诸法无
常空无我等,虽遍诸法,体非实有,谓诸法上无体无用名
空无我,非有实体贯通诸法,唯有观心无共相体,法界不
尔,体用常有,故以成简。何谓虚空及与我等?外道小乘
,执虚空我,体亦是常,能遍诸法。彼说虚谬,法界不尔
,体虽寂然,用有生灭?生灭遍圆,一念现前,摄十法界
。彼空虽圆,虚无用故,又生灭假我,克实证明,只是七
识 。虽恒
354页
执我,实刹那灭;彼执常我,是谬执故。故以实简,展转
遮诠,令自证入。
方便善巧,空有两轮。
非究竟为方便,无过失为善巧。方便善巧者,用也。然世
尊说法,既方便以表究竟
以遮作表,空详遍计。
一切俱非,空宗善巧。周遍计度,名为遍计。染净诸法,
谓之所执。执其所执,触处乖真。故龙树提婆,独详遮义
,如人病目,只治其病,病去目明,别无明药,执病既离
,中观始著。
即用显体,有说依他。
体,寂义,无作义。用,动义,作义。动既违寂,云何能
显,以非即故。动与寂违,以非离故。作依不作,何谓依
他?他之言缘。缘有二义。缘藉缘虑,缘藉为所,缘虑为
能,法无自性。依缘而起,以他为自,寻名取著,是增益
执。拨一切无,因果皆空,是损减执。二执不存,圆成斯
显。
已上四句,空宗则我法双遣,一切俱非。有宗则宾主分明
,非离非即。略说显已,再谈密义。
更欲置谈,舍显就密。
金胎两界,即事表理,空有二轮,理同显教。曼荼啰 (此
云坛) 等,事异他宗,显明文字,是为别持。密兼明咒,
是为总持。文字表旨趣,明咒表种子。旨趣可言诠,种子
绝拟议。又金刚表
355页
渐,故有五相成身义。 (五相形成身谓观五相以成佛身:
一观自心月住轻雾,二观自心月轮圆满,三观自身充界,
敛界入心,四观第三,而心更显,观五具足羯磨。) 胎藏
表顿,故有即身成佛义。
若究二宗应探经论。
南海寄归传云:西土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为瑜
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圆内有事皆唯
识,咸遵圣教,并契佛心。其余小乘,部分十八。 (义净
在身毒时仅存十八部) 教传兹土,学派分披。龙猛弘文,
关中始译;吉藏作疏,玄义超宗;慧远大乘之章,光宅法
华之记;真空实谛,剖赜穷幽,匪独天台一家,本原中论
。至世亲地论,译自流支,佛陀行矩,再明摄论。真谛后
至,唯识更明,性相杂谈,义同安慧,护身元晓,各有开
明,亦同真谛。虽义殊护法,然别囗世观。迨学至奘师,
始蔚成大国;不但贤首章疏,渊源地论,斯皆各极幽渺,
成一家言。惟于圣教,各自卵分,如碎摩尼,似折金杖。
西方部执,乃现神州。然物论不齐,本原天籁。部为六类
,叙先斯篇。
(一) 立一音教,有二。空宗则东秦罗什,相宗则后魏流支
。以佛一音说教,都不起心说有前后世出世间等异,由佛本
愿欲令众生证大菩提及涅槃。故法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
味雨;随众生姓,所受不同。
按二师立义甚精,见仁见智,悉在机感。大事因缘,为菩
提起。 (涅槃是大小乘通果。) 本讲主之。
356页
(二) 立二教有五。一齐刘虬立顿渐教,初为直往大机不由
小起说顿, (华严、楞伽、大云、法鼓、胜鬘。) 又为迂回
渐机,始从道树终至双林说渭。初说人天善法, (提谓、经
佚、散见他典。) 次说无常等义,人空。 (阿含) 次说大乘
,法空。 (般若) 次说一乘,无二。 (法华) 乃至双树说佛
法常乐我净, (涅槃) ○二随诞师,同前师立。
按此师所立渐教,初二是小,后三是大。义同天台,不立
方等。
三西秦昙牟谶,依涅槃立半满教。涅槃经云:为声闻乘说于
半字,为菩萨乘说于满字。此半满,依胜鬘经说为有作无作
四谛。瑜伽说名安立非安立谛,诸论亦说名生法空;○四隋
慧远亦同前立,○五唐初印法师,亦立二教。一届曲教,随
计破著; (涅槃) 二平道教,法性自在。 (华严)
(三) 立三教有五。○一宋笈法师,立三教,谓十年前,见
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为无相
教,最后双照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 (华严
悬谈云) 此与唐三藏三时之教大同。 (又此师于前二于无相
之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为同归教,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
提故,别为四教。又有道场寺慧等于无相,后同归前加抑扬
教, [净名。思益。] 别为五教。均出憾谈。)
二后魏光统律师,承佛陀说,立顿渐圆三教。初为根未熟,
次序说无常常等;次为根熟,于一法具说常无常空不空等;
后为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无碍 (常与无常无碍。) 解脱法。
○三梁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立三时教,名转照持。世尊初时
说有, (四谛。) 于十二相差别转故。第二说空, (般若)
357页
能生观照,证真理故。第三双说空有, (金光明此经有慧沼
疏,详古今学别。) 三乘皆持。
按真谛为相宗古学师,故建立三时,与奘师相类。
四隋吉藏师,依法华立三法轮:一根本轮 (华严) 、二支末
轮 (四谛) 、三摄末归本轮 (法华)
按此师三轮,先华严,后四谛。四谛在华严后,为令众生
不堕入小乘所执四谛。别具深旨。
五本宗奘师。依解深密立三时教,以大悲尊初于鹿苑转有法
轮。 (四谛) 破人我执,说生空教;次于鹫峰转空法轮。
(般若) 破法我执,说法空教;于第三时说一切法唯有识教
。 (深密) 双遣有空,正显中道。
按本宗奘师所传为相宗今学,立三时教,乃料简般若,特
显深密,是方便说。他经亦有说四时者,故本讲从教一音
。
(四) 立四教有七。○一齐大衍师立四教:一萨婆多 (因缘
。) 二假名 (经部) 。三不真 (般若。) 四真,法界真理佛
性等教 (涅槃。)
按萨婆多因缘义,立三世有,三法实,经部破之。
立过未无,现在有;蕴处假,界实。界即种子。经部破有明
空,逐次引入般若;般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亦为不真,是
师以涅槃明佛性为真义。○二梁光宅师,依法华立四乘教,
以临门三车为权,四衢大车是实。谓临门牙车,亦同羊鹿,
(鹿喻缘觉、羊喻声闻、牛喻菩萨。) 俱不得故,并无体
358页
故。诸子争索,知皆虚指,故为方便。前三是三乘,后一是
一乘。○三隋笈多三藏立四教:一四谛 (阿含。) 二无相
(般若。) 三法相 (楞伽。) 广明五法三自性等诸法相故。
四观行 (华严) 广明四十二贤圣观行故。○四行矩亦同此立
。
按笈多行矩为此土初传摄论之师,此宗多详境相,而路观
行,终以华严,立义甚允。
五隋末智顗禅师立四教:一藏,二通,三别,四圆。详后贤
首五教。○六初元晓法师立四教:一、三乘 (三乘共学。)
别。 (未名法空。) (四谛。缘起。) 二、三乘通。 (通说
法空。) (般若。深密。) 三、一乘 (不共二乘。) 分。
(未显普法。) (梵网) 四、一乘满。 (具明普法。) (华
严)
按此师立义,大同贤首,共三乘通,据起信论以真如为缘
起之理。真如缘起,是小乘化地部义。大乘不许,又梵网
经,隋众经目录,入疑惑类。唐译瑜伽菩萨戒本,大小共
许,义异梵网,亦难为据。
七唐贤首弟子慧苑,依宝性论立四教:一迷真异执。(凡夫)
二真一分半。 (二乘。) 三真一分满。 (初心菩萨。) 四真
具分满。 (识如来藏者○憾谈云:初谓外道迷真起执,二谓
小乘,于真如随缘不变义唯说生空,如涅槃半字。三谓但得
不变,不得随缘,名一分,双辨二空名为满。四由具随缘不
变义故名具。)
按此师亦遵守起信论真如随缘义者,悬谈别有遮简。
(五) 立五教凡三。○一齐护身法师。一因缘,二假名,三
不真,同衍师说。四真,说佛性常
359页
住。 (涅槃) 五法界,说法界法门。 (华严)
按此师说般若非真,即深密亦非真实,义同贤首,亦根柢
起信论者。
二唐初波颇三藏,立五教:一四谛,二无相,三观行,同笈
多说。 (不真) 四安乐大乘, (涅槃) 证大涅槃最安乐故。
真五守护, (大悲、大集、仁王。) (料简云) 此所立亦依
多分,义无有失。
按大集乃宝积类。本讲所编经目,列宝积部,以方等摄十
二部经,立名稍滥故。
三贤首法师立五教,大同台家,别开顿教。对照如表:
┌─────┬─────┬─────┬──────┐
│贤教名义 │台教名义 │ 化 机 │ 经 证 │
├─────┼─────┼─────┼──────┤
│小 以台教│藏 三藏经│正教小乘傍│法华云小乘三│
│ 三藏名│ 律论因│化菩萨 │藏学者 │
│ 滥直目│ 缘生灭│ │ │
│ 小乘 │ │ │ │
├─────┼─────┼─────┼──────┤
│始 但被初│通 同也三│正教菩萨傍│大品云欲学声│
│ 机名始│ 乘同禀│通二乘 │闻者当学般若│
│ 大乘初│ 因缘即│ │ │
│ 门 │ 空 │ │ │
├─────┼─────┼─────┼──────┤
│终 别被熟│别 不共不│的化菩萨不│华严云声闻在│
│ 机名终│ 共三乘│化小乘 │座如聋如哑非│
│ │ 人说并│ │如方等大品三│
│ │ 简非圆│ │乘共闻 │
│ │ 因缘假│ │ │
│ │ 名 │ │ │
├─────┼─────┼─────┼──────┤
│顿 直证菩│ │最上利根 │思益云得诸法│
│ 提不由│ │ │正性者不于一│
│ 小起名│ │ │地至于一地 │
│ 顿从圆│ │ │ │
│ 别立 │ │ │ │
└─────┴─────┴─────┴──────┘
360页
┌─────┬─────┬─────┬──────┐
│圆 仍台教│圆 不偏不│不别为最上│华严云显现自│
│ 名 │ 思议因│根说大小皆│在力为说圆满│
│ │ 缘 │化 │经无量诸众生│
│ │ │ │悉受菩提记 │
└─────┴─────┴─────┴──────┘
慧苑华严刊定记于台教简过云:初藏教者,名本智论对迦陀
延尼子弟子言三藏中如是如是说,非谓一切。故彼论中或云
声闻法或云二乘法或云小乘法或云三藏法当知小乘之名。随
自宗语, (大乘自宗目他为小) 三藏之称。随他宗言,小自
称藏随顺他说,非共名也。顗师不识此意,误制教名,自成
四失:一滥涉大乘失,以大有三藏,应名三藏故。二大无三
藏失,以不名三藏故。三特违至教失,法华云不得亲近小乘
,三藏学者,阇王经及入大乘论,皆破大乘不许立三藏也。
四有不定失,大众立四藏,三藏外立杂藏。犊子立四藏,三
藏外立拣藏。 (宋高僧传目密宗为小乘,殆本此。) 成实立
五藏,三藏外立杂藏及菩萨藏。诸部立藏数既不定,出不定
过云,为如一切有部立三藏,小乘定名为三藏耶?为如经量
部不立三藏,小乘不定名三藏耶?又若此教傍教菩萨,一切
菩萨应皆由小。总无顿机,无简言故。二以三乘同禀名为通
教,小乘亦说声闻辟支菩萨同禀小教,亦应名通耶?又佛说
般若时二乘在会,若闻生空,与菩萨异,何名同禀;若闻二
空,获二乘果,行果杂乱,又别丹教,岂亦不说因缘空耶!
三别教不共二乘的化菩萨二乘如聋明因缘假名者,圆教应共
二乘人说;非的化菩萨,又别丹二教所明因缘应不即空,应
执一切为实有也。四圆教明不思议
361页
因缘,理事具足,不别为上根人说者,华严为别,抑为圆耶
?若别非圆,应说因缘假名,应不说不思议因缘。所说理事
,应别不具,不为上利根人说。若圆有别,三乘在座,应不
如聋;若亦圆亦别,前后相逢,或无四教也。
按台教名义,已如苑公所遮。从上诸师,执定圣言,分部
分时,例同此失。圆音一类,机感万殊,佛转谛论,大小
同禀,小证四果,大获菩提。二义一名,本无量义, (经
名) 若关秘密,外道所讥 (外道每讥瞿昙多幻术) 。三十
七品菩提分法,初四念处,配四谛论,于谛善巧,烦恼所
知。二障俱遣,二名一教,详辨中边,若例不定,实非对
法。凭准经论,义实无边,教唯有一。一音之教,创自什
公,迥越常流,我心实获。若惧儱侗,须重师承,执己所
诠,翻成恶见,迷离教网,净目华生,玄鉴来英,谅喻斯
意。
(六) 立六教唯一。陀阇那崛多立六教:一因缘。二假名,
同大衍说。三不真,诸法如幻。四真,诸法真空。五常,恒
沙功德常恒等义。六圆,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
按此师所立圆常二义,常就用言,圆显总相。
略谈诸师判教已,更说台贤要义。台教精髓,实在止观。齐
梁之际,禅学尤盛。 (禅谓静虑,非摄六度之般若。) 北齐
慧师,明发三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空观], 亦
名为假名 [假观], 亦名中道义[中观]。其属三观摄之中观
,三止摄之观,台教别立。) 南岳亲承,大乘止观。敷畅其
旨性 (即种性,即七职业种性具善
362页
恶;若言八识,性无记故。) 具善恶,树义独超,摩诃止观
。天台顗师,大弘厥绪,更铨经论。境行果三,推为六即。
(理,名字。 [证境] 观行,相似。 [行] 分证,究竟。
[果] ) 复本涅槃,演四悉檀。 (悉遍义,檀谓净法,谓以
净法遍施众生。世间。 [不违世谛] 为人。 [随机说法。]
对治。 [不停心等。] 第一义。 [净法圆满] ) 广摄群品,
龙树宗传。此其一体。
复次贤教精义首四法界。 (一理、二事、三理事无碍、四事
事无碍。) 六相 (总、别、同、异、成、坏) 十玄。意原地
论, (六相本世亲十地经论,十玄从六相别开。) 另有专籍
,其详可稽。唯四法界,事事无碍,诠释虽多,雾花云月,
相宗六经,华严其一。 (余五、深密、楞伽、密严、庄严、
阿毗达磨、) 法相诠义,真如无为,种子有为。无为是理,
有为是事,种是气分,如雾与烟,无能相障。瑜伽有叙,释
此义曰:缘都未起,分别混无,是为万种一如;独别缘生,
无种不挟,是为各种周界。子微以上,方足相倾,种且非微
,乌容有碍!况此种遇缘,显现差别,余种未遇,仍复一如
。是故各种周界,水火相处而不侵;万种一如,六根相依而
错用云云,无碍之义,如是如是。
已说台贤要义,再谈此土空宗。空宗树义,本大般若。经量
部义,反萨婆多,说过未空,蕴处非有, (现在有,果实,
仍有部。) 诃梨成实,复说蕴有,界处俱空。迨入般若,名
法皆空。龙猛弘纲,清辨极趣,罗什入关,译传四论,中道
始彰;吉藏作疏,极邃研幽,义门更显;中观论疏,八不十
门,乃其精要。 (吾友端甫,曾释此义。) 空宗正义,括之
三语,曰本性空, (体) 缘生。 (用) 无自
363页
性,以无自性故;待缘而生,待缘生故。本无自性,空之云
者,空其自性,体则不无,用仍幻有。先明此旨,更及其他
,已前诸师,各自树义。晋时玄学,其略可详。
(一) 道安法师本无义。 (就心言) 无在万物前,宅心无,
万事息;无在物先,拨有趣无,性宗不离有以明无,缺缘生
义。
(二) 琛法师本无义。 (就色言) 亦说前后,同前师囗。
(三) 关内大朗即色是空义知色是空。若复字空,亦同色执
。非本 (即自) 性空,故般若空空。支道林即色游玄论,不
坏假名而说实相,实符正义。
温法师心无义,但破执,空心不空外物,心外有境,同小乘
执。
于法师识含义,心识梦主,三界长夜。梦觉,三界无生,无
有为功德,坏世谛义。
壹法师无世谛义,世谛如弘,本来无有;此执无者,无则明
无,非觉照义,同于冥谛。
于道邃二谛义,缘所故有,缘散则无。物为所生,缘为能生
;所生之物,可有可无能生之缘;有必定有,无必定无。会
散是物是时,然缘不无,缺缘生义。
齐隐士周颙三空论:一不空假名论,空性不空名,实性空故
。二空假名论,缘台为假,析缘则无。三假名空论,假名宛
然即空,前二论非,三符正义。
说玄学已,正叙经论。
364页
空宗经 空宗论
般若十六会 中论
一会 一切法如幻 百论
二会 大般若经 (智论释此 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亦名大品经)
三会 与二会开合不同 以上龙树空
四会 道行 般若灯释论
五会 较四会略 以上清辨空
六会 胜天王经
七会 文殊般若经
八会 濡首分卫经
九会 金刚般若经
十会 般若理趣经
十一会 布施分
十二会 净分
十三会 安忍分
365页
十四会 精进分
十五会 静虑分
十六分 般若分
仁王了义五十颂
帝释心经皆附庸
大般若经第一会四百卷八十五品分为境行果,境行果三摄归
六度,六度摄入般若,又名三般若:文字、观行、实相。表
列如左:
366页
蕴 处 界──┬─境─┐
缘 生──┘ │
菩 提 分──┐ │
四 静 虑 │ │
四无色定 │ │
八 解 脱 ├─行─┤
八 胜 处 │ │
九次第定 │ ├─六度─般若 (一切法如幻)
十 遍 处──┘ │
三 身──┐ │
四 智 │ │
十 力 │ │
四 无 畏 │ │
四 无 量 ├─果─┘
六 通 │
十八不共 │
三十二相 │
八十随好──┘
367页
此经前四百卷精蕴在说涅槃如幻一段。经曰:设更有法胜涅
槃者,我亦说为如梦如幻。何以故?幻化梦事,与一切法,
乃至涅槃,皆悉无二故。
第二会四十卷,前说法性,后明功德。经十六会,此会最要
,学者详之。
复次中论立义,广叙本宗。百论对外,多申遮斥。十二门论
,亦立亦遮。三论所详,虽宗般若,多述己意,是曰宗经。
大智度论,广释大品,专释圣言,名释经论。
复次龙猛空义,虽空而宛然。清辨胜义,一切皆空。 (真如
亦遮) 此土传译,如般若灯,乃掌珍论,均详此旨。
问:清辨立义,何以一切皆空?答:就遍计言,若计依圆亦
同法执,故一切皆空; (三无性义。) 就依他言,虽空不断
,虽有不常,故二谛宛尔。 (三性义)
说空宗已,再谈相宗。法相立义,本解深密。弥勒大论,传
于无著。地经摄论,更授世亲。世亲晚年,造唯识颂。十大
论师 (护法等菩萨) ,共成斯论,名成唯识。玄鉴秘藏,付
之三藏。 (奘师) 惟我基师,纂次所闻,述成斯记,斯论因
起,略讨源流。至彼身毒,学瑜伽师,南则安慧,北有护法
。安慧之学,别传世亲。地论东来,流支为首。流支所传,
首三空义:一人我法空义,二因缘法体空义。 (体谓体相。
相之体有而不实,因缘法体,即妄分别;妄分别即相见;
无体有相,相见二分无,即说因缘体空) 安慧二分,均为所
变, (安慧相见属遍计故。) 故法体空。三真如佛性空义,
(二空所显。) 次八识即
368页
如义。能变之识,是实是真,承安慧师自证分有; (自证有
,即说能变识是真。) 但如与识异,实非是即,次梨耶中求
解脱义。
(梨耶中求解脱义,乃译义偶误。旧译第七末那名阿陀,
阿陀那此云执持,末那此云执。执持,非执;陀那执种,
末那执我;陀那梨耶同属第八,末那第七,欲求解脱,须
破末那。译义稍乖,致兹误解。) 已上三义,均殊护法。
说地论宗已,再详摄论宗
摄论一宗,佛陀扇多,始译本论。笈多行矩,释论再翻。真
译三藏,一切俱译,是为旧译。此古学义有数十条,难以理
解。是以奘师西去,求释群疑,斯道始明,乃为新译。新旧
异译,先述经名
新译 旧译
解深密经 解节经
(唯识始此经)
瑜伽师地决择分 决定藏论
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 独译此论是专明唯识,唯
识对大乘说,不遍五姓。
凡真谛所未译者,均属法
相。
369页
唯识二十论 大乘唯识论
(此论统略言唯识义)
摄大乘论世亲释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五卷)
(十卷唯识始此论)
辩中边论 (明法相) 中边分别论
显扬论成无性品 三无性论
(此论法相唯识兼谈) (唯言唯识)
观所缘缘论 无相思尘论
(此论与二十唯识同。特明相
分,对萨婆多经量部说。)
异部宗轮论 (明小乘二十部 部执异论
异执) 转识论
显识论
二论奘师未翻不知所自
起信论
玄文本论
二论为真谛古学所自出
370页
后列异义
┌───┬──────────┬─────────┐
│名 相│ 新 义 │ 旧 义 │
├───┼──────────┼─────────┤
│心外有│唯大独立 (大乘心王外│大小皆同 (经部无心│
│所 │特立心所) │所以心所但心之分位│
│ │ │此同经部) │
├───┼──────────┼─────────┤
│心心所│唯所缘同 (心王总缘心│亦同行相 (王所同一│
│同一 │所别缘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此义本萨婆多) │
│ │行相) │ │
├───┼──────────┼─────────┤
│心心所│八识皆有 (转识种为八│唯限八识 (本起信论│
│缘起之│识所持八识名这种由转│三细生六粗无第七识│
│本 │识熏习起转识异种现行│只第八识) │
│ │不同故种必异行相不可│ │
│ │乱如眼不能听等) │ │
├───┼──────────┼─────────┤
│心心所│八皆四分 (见为能相为│转但能缘 (唯第八有│
│之相分│所心之分别八皆四分心│种转识无种即不能变│
│ │及心所皆有四分) │故不分别但有能缘) │
├───┼──────────┼─────────┤
│识 数 │净属第八 (无漏种子寄│庵摩另九 (别立第九│
│ │赖耶中有漏善法引生无│与真如不分真如是所│
│ │漏非离赖耶可别引生) │净识是能能所不分有│
│ │ │无穷过) │
├───┼──────────┼─────────┤
│十二支│二世一重 (无明行为能│三世二重 (此说详俱│
│ │引识名色六处触受为所│舍为真谛所本无明至│
│ │引爱取有为能有生生老│受为一世爱取有为一│
│ │死为所生能引所引能生│世以过去种成现在身│
│ │为种子是为一世所生为│为一重生死现在种复│
│ │现行是为二世合现行种│成未来身为二重生死│
│ │子言是为一重生死十二│) │
│ │支是增上非因缘) │ │
├───┴──────────┴─────────┤
│上心心所十二支唯识中摄 │
├───┬──────────┬─────────┤
│三性 │依圆皆有 (惟遍计无依│依计皆空 (依他是用│
│ │他何以有用有用不能灭│说依他无是恶取空) │
│ │故依他有为定义) │ │
├───┼──────────┼─────────┤
│三无性│唯遮遍计 (遍计无体故│通遮依他 (此遮依他│
│ │遮若执三性一切皆遮空│不了密意亦是空执) │
│ │宗有执依他亦遮戒亦遮│ │
│ │执) │ │
└───┴──────────┴─────────┘
371页
┌───┬──────────┬─────────┐
│相名分│是依非计 (相遍法界此│分别体空 (转识无种│
│别 │就用言体用皆有相非必│故无分别但是能缘安│
│ │画像佛亦有相杂乱亦有│慧以相见属遍计摄遍│
│ │无相亦相名谓思想所寄│计无体亦同此执) │
│ │无名无言无量无事无名│ │
│ │无因无因无果名非是物│ │
│ │稍著一点即便是名分别│ │
│ │谓分明了别又相种子为│ │
│ │体相现行为用用不可废│ │
│ │故是依他兔角龟毛实无│ │
│ │此用) │ │
├───┼──────────┼─────────┤
│正智 │唯属依他 (遍圆为智不│亦通依圆 (有说正智│
│ │遍为慧皆属依他) │通圆成实者约别义说│
│ │ │以净分依他摄属圆成│
│ │ │若圆成实但就所缘真│
│ │ │如言又何能摄正智耶│
│ │ │) │
├───┼──────────┼─────────┤
│真如 │界处摄尽 (五蕴不摄真│不属界处 (三科摄一│
│ │如界处摄故) │切法尽若不属界处则│
│ │ │真如不遍一切法三真│
│ │ │如七真如等均不能成│
│ │ │立) │
├───┼──────────┼─────────┤
│真如正│无为有为 (真如无为正│能所统一 (无分别时│
│智 │智有为真如所缘正智能│似统一以佛慧法三眼│
│ │缘自来言佛是为者世尊│观之则细中有细实非│
│ │乃无正智耶) │统一) │
├───┴──────────┴─────────┤
│上三性五法法相中摄 │
├────────────────────────┤
│○已上属境 │
├───┬──────────┬─────────┤
│漏无漏│法尔本有 (行造种姓种│因缘所生 (因缘更有│
│种姓 │对界言姓类也此对彼言│因缘犯无穷过) │
│ │流转为有漏还灭是无漏│ │
│ │佛纯无漏见道已后少分│ │
│ │无漏见道已前趣向无漏│ │
│ │问何以有漏无漏种答原│ │
│ │来如此) │ │
├───┼──────────┼─────────┤
│佛性 │阐提无性 (就用言习气│众生悉有 (就体言不│
│ │力强不能回转善仅人天│立依他不说用义种姓│
│ │难超三界) │无别过则无边) │
├───┴──────────┴─────────┤
│○已上属行 │
└────────────────────────┘
372页
┌───┬──────────┬─────────┐
│小入无│永灭不回 (就用言无力│还生回大 (就体言以│
│余回心│回转势力盛故) │有佛性故若皆回大应│
│否 │ │无趣寂定性二乘) │
├───┼──────────┼─────────┤
│回大之│分段增寿 (小不入色界│别生变易 │
│久修 │成佛以无十王业故不生│ │
│ │色界受变易身常在欲界│ │
│ │以静虑布施福慧持此四│ │
│ │大久修佛道) │ │
├───┼──────────┼─────────┤
│初果断│唯段分别 (由外教所起│亦断俱生 (边邪等见│
│身见 │之分别初果凭自证明即│须后位逐渐分断初果│
│ │断不由他说) │并断应无后三) │
├───┼──────────┼─────────┤
│定姓入│唯由自小 (小决不入大│亦由佛道 (八观真如│
│灭之由│大决不入小为定姓以上│八观正智) │
│路 │下界十六观心入灭) │ │
├───┴──────────┴─────────┤
│○已上属果 │
└────────────────────────┘
按摄论师义,与新译异,已如表列。起信一论,实其源泉
。马鸣菩萨,初以外道,归依小乘,迨后回小趣向大乘。
(据马鸣历史,系如此说。或有以马鸣为八地菩萨者,此
乃同应化声闻,是方便示现,亦得。) 此论之作,渊源小
乘,同大众部,多说大空,性相杂谈,语多乖异;空至龙
猛,相至护法,语始圆成。作始也难,法自应尔,非独此
也。素呾览藏,略举弘纲,磨呾理迦,乃详推阐。是故升
摄波叶喻经云:我所未说,如大地叶;所已说者,如手中
叶。圣有明言,其义可译。
说新旧译已。再谈法相经论。
相宗经
373页
楞伽经 (五法三自性。) (法相义) 八识二无我。(唯识义)
本讲以唯识法相应分二宗,实本此经。
阿毗达磨经 (蕴处界平等。) (法相义)
此经未译。义本集论瑜伽,窥基言,无著集阿毗达磨经所
有宗要,括瑜伽师一切法门,而造集论。则知集论所说蕴
处界平等义,即本阿毗达磨经,唯欲探广文义,须学梵文
,再事翻译。
华严十地经 (三界唯心,入地行果。) (唯识义)
华严精要,全在十地,详地上行果。世亲释此名十地经论
,龙猛释此名十住毗婆沙论。
密严经 (境行果赅备,然不被小外) (唯识义)
此经说阿赖耶。
解深密经 (境行果赅备,然不被小外。) (唯识义)
此经有圆测疏可以了解。
菩萨藏经 (本宗大义决择赅被,然不被小外。) (唯识义)
此经为初学唯识法相之要籍。奘师始开场,即译大论及此
经。
相宗论 (瑜伽为一本论,余为十支论。)
一本、瑜伽师地、十支、百法、五蕴摄论、杂集、分别瑜
伽、辩中边、二十唯识、成唯识、庄
374页
严、显扬。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多谈法相义]抉择分) (多谈唯论义)
此论五分成立,瑜伽梵语,译云相应。如理如量,不增不
减,谓之相应。世出世法,自在圆通;淫怒与痴,一切无
简,亦云善巧。相应如如,能自他别,曰瑜伽师。地有多
义,亲近能生润泽任持平等含藏等义,以喻瑜伽。何谓五
分:(一)本地分。本谓本有,谚所谓本地风光。性相位三
,从自心建立有故。地谓十七地,以境行果三所摄故。境
,谓六善巧。 (蕴、处、界、处、非处二十二根。) 行,
谓三乘别行,五乘通行。 (闻思修。) 果谓有余无余二涅
槃故。 (自性无住,二果中摄。) (二)抉择分。于十七地
中决别简择故,于三科中抉择八识,于三乘中决择菩萨;
于四果中决择无住,于诸经中抉择深密宝积,是唯被大。
(三)摄释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著述者可取为法。(四)
摄异门分。释地中诸佛地胜鬘无
上依皆附庸
窥基法华玄赞,立阐提无种姓义,台教五百问驳之,当依
佛地等三经纠正台教之失。
经名义别异,摄收诸家岐异学说。已上四分为今学。(五)
摄事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叙古佛所说蕴处界等,是
为古学。此五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
名地,摄故名分,为瑜伽五分。
375页
显扬圣教论 (瑜伽节本。)
此论乃无著以瑜伽广博难持,约文标旨,说十一品,而以
显教为宗。虽理同瑜伽,而立义稍变。
庄严论 (瑜伽菩萨地羽翼,独被大乘。) (唯识义)
此论括瑜伽菩萨地法门庄严大乘。三持十法,妙义难穷;
更立伽陀,广为诠表,或能或所,或详或略,与菩萨地参
观互察,义乃无遗。如菩萨地一百一十苦,就所边说,此
论三十二苦就能边说,瑜伽所略,此论独详,比诸经论,
成为希有。
辩中边论 (相障对治,一切齐被;法相赅备,始末井然。)
(法相义)
此论叙七品 (相、障、真实、对治、分位、得果、无上乘
。) 以成瑜伽法相。简恶取空,中道权衡,边执屏斥,是
法相之要典,学者详之。
五蕴论 (以蕴摄论,诸法平等。) (法相义)
此论略摄瑜伽本地分中事境,以无我惟法破一性受者作者
等我,详说五蕴法相相各有性,明无我义。
杂集论 (三科平等,十二分教一切齐被,以瑜伽法门诠对法
宗义。) (法相义)
此论名集,集诸经论。无著本论,师子觉释;安慧糅之,
标名为杂,详说三科,为法相广论。
376页
摄大乘论 (境行果三如深密,是故此宗建立,无不动言解深
密经摄大乘论。然摄论不被凡小。) (唯识义)
此论摄深密瑜伽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以拣
小入地。依正教文,一阿僧祇受十地经,世亲证明得定。
将入见修,闻十地经,涕泪悲泣。无著授此,俾之作释,
是故简小入地,于此独详。学唯识学,宜精此论。
百法明门论 (以识摄蕴,唯识独尊。) (唯识义)
瑜伽摄事分中本母事先略叙事:一心事、二心所事、三色
事、四不相应行事、五无为事,然有其目,而缺别文。所
以世亲复造斯论:自性、相应、所缘、分位、清净,五唯
一识,摄一切法,故属唯识。
二十唯识论 (七难成立唯识。) (唯识义)
此论答外七难破心外实境,而明所变。
成唯识论 (相性位三分成立唯识。) 一切不正义一切不备义
,入成唯识无安立余地,博大精微。于斯观止,精熟此论,
斯过半矣! (唯识义)
此唯识广论,义后另详。读此论者,须先明所变,次及能
变,撇去前后,事半功倍。
分别瑜伽论
此论专明止观。弘文未译,于深密分别瑜伽品内可窥微旨
。因明观所缘缘
377页
佛性皆附庸
因明为世间学,较论理为精密。不明此学,自悟悟他,两
俱无当。----观所缘缘论,同二十唯识,明所变相分。
----佛性论五姓齐被,义详他论。
一本十支,上略说已。如欲详明,瑜伽有叙。
二、成唯识论大旨表
依一师义:法相法性法位出华手经,第六求法品华手是华严
部。唯识据此分科,三分成立。
三分成立唯识,厥有三师,此第一师,义另表列。其第二
师,以略广判,初略标离心无别我法以彰论旨,辨唯识相
, (一颂半) 次广明唯识若相若性,释诸妨难, (二十三
行半颂) 次明唯识行位。 (五颂) 其第三师,初明唯识境
, (二十五颂) 次明唯识行, (四颂) 后明唯识果。境行
果三,诸教通相,广略二义,分析未精。性相位三,既准
圣言,亦符颂理。依第一师,义表如左:
378页
┌一迷执外境大悲条救初二十四颂宗明识相
│ ┌ 二 ┌略释宗相
│ │先明宗要 └广破外小
│ │ ┌相前说名
│ │ ┌ 四│ 二│八段十义
│ 二│ │初 能 变 相│八识│五教十理
│即是依他│ │ │七识──十门分别
│ │ │ └六识──九门分别
│ │ 三 │ 二┌识变二分
│ └ 后广释相 │二 所 变 相└九难成立
│ │ ┌以缘生释分别非外
│ │ 四│以业取习气释生死相续
│ └三教理无难相│以性不离识释虽三性而仍唯识
│ └以密意释一切无性
│
│二必达真性乃能别妄次以一颂明唯识性即圆成实
└三断妄证真非少修能后之五颂明唯识位即十三住五─┐
│
379页 │
┌───┘
│ ┌资粮位
│ │加行位
└──┤通达位
│修习位
└究竟位
瑜伽叙曰:毕生迷谬,执离心外别有实境,妄计二取为真
为实,大悲除执,说唯是识,是故最初广诠识相,即依他
起。虽知此心依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何;若未知真,
焉能别妄?是故次初明唯识性,即圆成实。入此唯识断妄
证真,非少修行可能圆满,故次第三明唯识位,即十三住
。 (上总明相性位三分科所以。) 且初识相门。先明宗要
。后广识相。
先明宗要者,离识已外无别实人,识种与法互熏习故,有
意识诵习。 (唯识大旨,在明依他。是为识相,依他何起
?业种识种,相依而起;能所二取,名为业种,亦名分别
,是第一重取。了别为识,了此分别, [业种] 而囗仿之
,是第二重取。 [八识何名取,以缘虑故。] 名为识种,
如摄影镜。业种即五蕴之行,性具善恶,能熏第八,名依
持因,以依第八而持自种。亦名因缘因,前七无间,自为
因缘,由前种子寄八识中复起业故,如余音绕梁,以彼第
八有二功用:一为能持,二为能藏。持藏种子,永不失故
,为名言种。名言无物,八模仿二取有故。此所谓法,即
名业种。) 心心所法因缘力故,有造业受果。身心相续烦
恼厌患故,有生死涅槃。诸不如是,执有实我,是故有过
, (上明人无我,唯有
380页
识故,破凡外。) 离识而外无别实法。色法之中其有碍色
者,识变似相,为所缘缘。见托带彼,随量顿生,本来虚
脆,为破此粗色假立彼极微。其表无表色者,以心为因,
识变似手,转趣余方,似有动作,假名身表。以心为因,
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业。依思或愿善
恶分位,假立无表。 (表是现行,无表是种,善恶无表,
均由熏种;种熟生现,临事作法,不相应故,以有漏熏。
成无表色,亦名戒色。) 不相应行中依彼诸法可成分位,
假立成就。依彼身心相似差别,假立同分。依业引生识种
功能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依损心种及伏粗动分位差别,
假立二定。依法因缘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
相,依语声分位差别,假立名句文身。无为法中,一依识
变,假施设有,二依法性,假施设有;是则一真法界,有
为无为,一切皆假,唯是识变。诸不如是,执有法我,是
故有过。然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有;遣心外境,说
唯有识,若执识实,亦如法我。是故有过。 (上明法无我
,唯有识故,兼破小乘。) 后广识相者,初能变相,二所
变相,三理教无难相。相十二门:自相(一)因(二)果(三)
所依 (四)所缘行相 (五)相应(六)五受(七)三性(八)流转
(九)伏断(十)及与界(十一)地(十二)。
八识则以十门分别。 (即阿赖耶等十义。详后八段十义表
。)
七识十门。 (初末那名,二所依,三所缘,四出体,五行
相,六染俱,七触等等相应,八三性,九界地,十隐显,
是为十门。)
381页
六识九门。 (一能变差别,二自性,三行相,四三性,五
心所相应,六三受俱起,七所依,八俱转,九起灭,是为
九门。) 赖耶末那,教理建立,依据瑜伽及与摄论而更加
详。赖耶五教,对法、深密、楞伽、庄严,四为大乘。阿
含通小赖耶十理,持种 (持种心) 、执受 (能执受) 、寿
暖识三 (持寿暖) 、受生命终 (生死心) 、无心灭定 (识
不离) ,五义见于瑜伽;异熟 (异熟心) 、食体 (依识食
)、趣生体、名色依 (二法缘) 、染净依 (染净心), 五
义见于摄论。 (五教十理,详抉择谈。) 赅摄广备,唯此
论明。末那二教,楞伽唯大。 (楞伽颂云:藏识说名心,
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解脱通小。
(解脱颂云: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
非当有。) 末那六理,不共无明。(一)六识二缘。(二)思
量名意。(三)二定差别。(四)无想有染。(五)我执不有。
(六) (六理颂云:不共,六二缘;意名,二定别。无想许
有染,有情我不成。) 如是六义,亦摄论有,是能变相。
已上能变,变于相见。见为分别,是为能取;相为所别,
是为所取。 (相,谓色等。见,谓构造知识将来幻现皆可
名见。心所不缘,亦可名见。相见二分,各有种子。境与
识二,不得云非。唯识之言,简离识境,外小执境,皆离
识故,内外既明,复认无境,乃恶取空,相见不离。种实
有二,不离之义,护法始立,奘师立量,义乃大明。) 二
取之外,无别实有,由教及理。九难 (一唯识所因难,二
世事乖宗难,三圣教相违难,四唯识成空难,五色相非心
难,六现量为宗难,七梦觉相违难,八外取他心难,九外
取异境难。详唯识述记四十二。) 发明,是所变相。
以分别不生难者,以缘生理解。四缘、十因、十五依,说
缘义尽,以生死不相续难者,以业取习
382页
气理解,习气有三:名言、我执,及与有支, (即十二缘
生。见前。) 前后展转生死不绝。以境无三自性无为难者
,以性不离识解。虚空择非择七真如,六法五事,四真实
四谛,三解脱二谛。凡圣智境,假实异不异。一切唯识,
一切与三性摄故。以识有三无性无为难者,以佛密意说解
,依三自性立三无性故,是理教无难相。
次识性门,如真如性即唯识性。 (真间有漏虚妄及遍计无
体,如简无漏变易及依他生灭。详抉择谈,兹表言必达真
性方能别妄者,非以真是圆成妄宜断坏。盖真是其体,妄
是其用;离用无体,离妄无真。真为总相,妄为别相,而
必证真者,真有二义,普遍究竟,实非幻妄。方山有言,
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念摄古今,
毫扩刹海;真非世俗,凭何观察。宇宙人生,迷离仿彿;
不凭圣量,合以现见,终古不明,圣是全真,已登泰山而
小天下。金刚般若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平海漫漫,
欲问迷津,舍是安济。)
后识位门五位修证。 (资粮位菩萨,以六度四摄为资粮故
。入加行位,勇迈无前,至通达位, [见道] 即证真如。
渐次修习,三劫证果,方为究竟。)
三、八段十义标目表
┌──┐ ┌──┐ ┌──┐
│八段│ │十义│ │略科│
└──┘ └──┘ └──┘
一自性果因─→一初阿赖耶识─→略解三相─自相果相因相
383页
│二 异 熟│ │十门辨种(十)出体一异假实二谛
│ │ │ 四分三性本始六义
│三一切种│─广解种子│内外四缘
│八义释熏(二)能所八义释熏习义
何谓自性?大论第一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 (眼耳鼻舌身五
识) 自性。 (如眼识自性。) 彼所依, (色、非色。) 所缘
, (色显形表。) 助伴 (相应诸心所有法。) 作业, (一了
别自境所缘;二了别自相,三了别现在,四惟一刹那了别;
五随意识转,随善染转;六能取爱非爱果。) 云云。果即异
熟,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故。因即一切种,能执持种子令
不失故。摄持因果,即为自相。云何辨种?本论云:本识中
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出体) 此 (种子) 与本识 (所依) 及
所生果不一不异。 (一异) 体 (本识) 用 (种子) 因 (种)
果 (所生) 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
因缘故。 (假实)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
见分恒取此为境故。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真有不同真如
(二谛) (四分) 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
,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三性) 种子二类:一者
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
依此说诸有情无始世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此即名
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
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此即名
为习所成种。 (本始) 又种子六义:一刹那灭、二果俱有、
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
384页
引自果。 (六义详后。) 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
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 (内外种皆有生引 [内外] 二
因。) 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
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
相种所生果故,是为十门辨种。云何释熏?所熏四义:一坚
住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合。能熏四义:一有
生灭、二有胜用、三有增减、四与所熏合, (义详后) 是为
八义释熏。 (四缘) (内外种因非,因缘熏不熏别。)
二相分见分----四不可知执受处 粗解行境体义
五 不 可 知 了 广料行相明四分
广料所缘外内境
释不可知义
唯物唯心明内外境,当以此简别之。
三相应----六常与触作意 ┌相应位次
相应┤五所体业
└释相应义
常是种子,非现行,发现为五俱意,现作意等;非次第行
,实五俱现,与心相应。
四五受----七相应唯舍受----唯舍简余
385页
五受为相应之一于用为要
五三性----八是无覆无记
已下论文再详
六所列于王触等亦如是----六门相例增断舍
七因果譬喻----九恒转如瀑流┌ 正解法喻
└别破诸部
┌ 总释
八断伏位次----十阿罗汉位舍┤别广罗汉
│别广舍
└寄明漏无漏
相前说名 (述记卷十二)
将说识相,先说识名。必有其名,相乃系属,故又先名。言
心言物,非所共许,易于起诤,唯相无诤。相义最广,有相
固相,无相亦相。五法之相,就依他说,其义稍隘。言三自
性 (性即是相。旧译,性相不分。) ,是法相相,遍计所执
,亦名为相。推演法界,第一为名,囗仿本然,亦谓之名。
最初种子,是名言种,八各有种。名言之名,即五法名。分
别是用,用不离体。不说分别,
386页
是为断灭。无分别故,则无世间;无世间故,则无法界;一
切无故,是断灭相。断灭何相?有能所故。心与心所,及蕴
处界,六善巧等 (等十善巧) ,皆是分别。相名分别,三属
依他。正智、真如。智则无漏,慧则有漏。及与无漏,有漏
流转,无漏还灭。惟智与慧,皆是心所。分别为慧,无分别
智。无分别二,无妄分别,名无分别。如理观察,亦名无别
。真如是体,五法之如,亦就体言,寂然凝然,都无分别,
能智所如,皆圆成实。何以相前说名,名有广狭,相有总别
?为简谬滥,故先说名。
对常,称变。常义是寂静义,变义是如幻义 (如幻非幻) 。
常义是体义,变义是用义。常义是真如义,变义是生灭义。
令如幻义用义 (生动) 生灭义是识相义,故舍常义而谈变义
。 (此变义与儒典周易之易义大同。)
世俗诠变,略标五义,此为简别。一反常为变,不由常轨
,此平易故。二达权为变,是圣者事,此平等故。三坏灭
为变,此喻金刚,不磨灭故。四妄动为变,此刹那灭,动
相叵得故。五幻现为变,此有实用,非阳焰等故。
无量无边,依据发生,实为其能。能之为法,虽妄虽执,亦
无有过。
相之见分,是名为能。所则非能。见虽妄执,如眼近视,
视物或差,而视是眼,非物能视。识具此能,依此本能,
发生一切,非谓现行。
387页
以是有故,能有二义:一势力义,二运转义。势力则生起,
运转则不居。诸所僻执长夜沦迷者,一居之为害也,所则必
居;能则不居,故能无过。然将能作所停留执滞失运转义者
,亦异生之常性也。 (执识实有,亦是遍计。) 难言哉!唯
识也,然且谈于能变也夫。先其名者,先其识名,实先其能
变之名也。 (辩中边论述记卷一参看) 法界至赜,因果赅之
;幻相难形,因果析之;善变极玄,因果显之。无因果,则
无能变;无幻相,无法界;顽宴不灵,是一合相。 (是死相
。说二亦然。) 断灭之苦,妙于何存?能变至妙,妙于因果
。能变之因,一类而相续。果似其因,因曰等流,多类而搀
和。果异其因,因曰异熟,因则由流而溯其源,能变则一类
(等流) 多类 (异熟) 不守本位发动而将趋。等流非断,异
熟非常。非断非常,所以至妙。
因者依也。前念为因,后念为果,分别极精,至精微处,
仍有分别。刹那虽微,仍含多因。刹那即幻,非谓时间;
若就事言,名为生灭。等流之义是○相,非○相,亦非○
相。生必灭故,灭必生故,名之为等,等非即义。即是一
物,实无前后。等乃相似,实非一体,虽流类同,有前后
故。异熟之义,是○相。多因和集,发动将趋,是得因名
,已生现行,方名为果。
上明能变因下明能变果。
能变之果,由种生现。由等流因,生因缘果。 (亦名因缘因
八识皆有) 由异熟因,生无记果。 (第八独有六异熟生仅有
其因) 莫妙于异熟,异时而后熟 (如稼穑待秋。) ,变异而
后熟 (如桃李变红。) ,异类而后
388页
熟 (如瓶盆,待泥团陶师转绳多缘始成。) 俶诡陆离,不容
思议。引弱而生 (第八能引,如佛随机,引生自变净土。)
,酬满而强。 (第六识) 妙用合离,尽在酬惑。 (因感果,
果酬因,由业力击动寄赖耶中自种发生现行。第八无因果,
能受持因果。) 设有问言唯识何事?应告之曰:唯识事是因
果事。法界法相,诸佛语言,都无谁何?一因果之妙用而已
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