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金刚经》漫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真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金刚经》漫谈
  觉真法师
  一、 导言:
  一句话概括基督教:象爱您自己一样去爱您的邻人
  一句话概括佛教:掌握生命的智慧。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多少认知呢?
  <<金刚经>>就是回答生命智慧的一部重要的经典
  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四个方面的学习:
  1.学会发展:学会发展靠知识
  2.学会做事:学会做事靠能力
  3.学会和人相处:靠素质
  4.学会认知:这是根本,靠悟性
  读《金刚经》,了解它,归根到底,是要靠悟性的。
  二、 《金刚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1.五时八教:五时,从时间上说: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化法四教:三藏教(经律论)、通教、别教、圆教。
  化仪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仪轨。佛门的仪轨非常重要。这就叫制度文化。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金刚经》属于般若时,别教
  2.《大般若经》600卷,金刚经属于其中的一卷。
  佛陀讲《大般若经》讲了22年。佛法的兴盛不是在印度本土,而是在震旦(中国),从而推向世界。
  在西方所有的语言当中,是找不到“般若”一词的,只有中国有。这就是“智慧”。西方的“哲学”不能和“般若”划等号。
  “聪明”不是“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
  3.中国佛教超过印度佛教的两大标志:六祖惠能大师;唐朝伟大的佛门大师玄奘大师,他翻译了《大般若经》。
  窥基 ,法相唯识宗的开创者。玄奘的弟子。
  玄奘大师在翻译大般若经时感动天地,桃花六开,天地护法,不可思议。
  4.目前《金刚经》有六个不同的本子。
  (1)鸠摩罗什译
  (2)菩提流支译
  (3)真谛法师译
  (4)达摩悉多译
  (5)玄奘大师译
  (6)义净大师译
  5.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智慧。超越了此岸,超越了生命的智慧,是大智慧。
  6.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有佛性。
  人的存在三个条件:身体(色身);心识(种子);环境。
  人一生下来,就变成了社会的人,人是从宇宙来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社会的人到宇宙的人,就是到彼岸。回到佛性,回到真如。回到如来藏。破除相,破除执。
  “执”就是抓住不放。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共法,无为法。
  7.佛学是认识生命的一门学问。
  “我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这是佛法中特殊的三段论。
  破除名相。“名字”是个假象,符号。
  “相”就是现象。现象的背后是“实”。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不是“实”
  “非”就是“空”
  (问):克隆人的心识从哪里来?
  (答):目前克隆技术还是在探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成熟。
  这是一个伦理问题。我国是一个伦理大国。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人活着的状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克隆也在其中。
  8.红绿灯的启示:它包括了法律,道德,关系,文化,心态。
  佛家是破除相的。离开名,离开相。不在现象上纠缠。破执,离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去相求实”
  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那就是学佛。角色。责任。佛教徒只是生命角色之一。
  9.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责任。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角色。“五戒十善”。
  10.如何悟到自性?自性:一,自性本空,自性无性;二,就是佛性:真如,本觉,如来藏。开启心智,方法各异。
  能所,能证所证都不要。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命运在自己的心中。破相
  11.我相,指主体。人相,指客体。众生相,指环境。寿者相,指时间。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研究正法,不信邪法。正法:正知正见。判断标准: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究竟涅槃)
  12.佛法就是从信仰文明上升到亲证文明。
  三、《金刚经》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表法。是表示恭敬心。
  程颐,程浩。“三代礼乐,尽在此里”礼仪是教人,乐是化人的。礼是制度文明,乐是精神文明。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金刚经》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大般若经》共十六会。金刚经是其中的第九会。
  金刚:坚固无比。在所有的智慧当中,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最坚定无比的。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
  主题:离相无住,实相无相。
  关键词: 1.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降伏其心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上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空”。
  《大藏经》把各种般若集中起来,共有736卷。占七分之一。
  《金刚经》是般若系统中的总纲。
  般若是一切佛经当中的总纲。
  般若是诸佛之母,诸法之本,众德之首,万行之导。
  所有的佛法都是般若,般若总摄了全部的佛法。如果不学习、弄懂、传播、体悟般若,就不可能证得空性,不可能了脱生死。
  (一)、什么是般若?
  般若波罗蜜(唐以前)
  般若波罗蜜多(玄奘大师译)
  般若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智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们所看到了解的都是现象世界的东西。
  三种类型:1.本我,动物性的我。一切追求质量。坚持享乐原则。
  2.自我,讲现实的原则,利益的考虑。
  3.超我,讲道德原则,公平,正义,奉献。以上都不是真正的我。是现象世界的我,不是本质世界的我。人人本有的佛性,才是真我。
  (二)、念头的特点: 1.自己作不了念头的主。
  2.念头是不断的。
  3.念头往往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
  4.念头是忽生忽灭,生灭不断的。
  5.念头有磁场,能够吸收,也能够排除.
  不二法门。一元的。佛陀本不想传教,诸天劝请,方传佛法。四圣谛,八正道。
  (三)、健康的身体,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心灵,正确的知见。才能有真正的智慧。
  (四)、缘起性空。
  1.缘起是性空的前提,没有缘起就没有性空。
  缘起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佛说世间万法都是由缘而起。缘就是网络,重重无尽的。
  缘起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万物因缘而起,因缘而生。
  缘就是条件。有缘就是条件具备。
  2.发生的关系也是缘。因缘。条件是因,关系是缘。不要伤害缘,要保护和爱惜缘。
  内缘为因,外缘为果。一切存在都是由各种缘而生。
  缺一不可。没有主体。一切客观事物的产生,没有造作者。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3.众缘和合。任何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4.缘起的三个特点:无独存性。无自主性。无恒常性。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5.无常就是不能恒久。
  6.从缘起提炼出一个理论,就是性空。空并不是没有。如数学上的0
  7.对空的四个误解:
  (1).认为空就是无。其实,空就是有。空有不离,空有不二。有是现象,空是本质。离有说空是愚痴的。空有一体。
  (2).认为空就是消极,厌世。
  (3).既然一切为空,谁来承受因缘果报?
  (4).一切是空,那么个人的幸福,理想都可以不要。
  8.空的实质:1,无我,无自主性。2,非独有,非恒有,空是缘起的内涵。空就是变。
  生住异念
  要点:1.般若讲的是真理不是停留在现象上取得的,因为现象的本质是空。
  2.真理也不能离开现象去取得。性空正是通过现象的不真实性而取得的。
  3.真理也不能通过对具体假象的性空来表现。因为真理正是存在于具体假象的性空之中。
  这就是般若学,是我们认识宇宙人生,认识世界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是不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是不二法门。
  四、性空论
  1.二谛:真谛,俗谛。四威仪:行住坐卧,住:站着
  成住坏空=新陈代谢,住:延续
  无住,无得,无相,无生
  住:停留,无住:思维不要停留在名相上,概念上。修就是转变观念
  无得:自性无所得(无独存性,无自主性,无恒久性)
  无相:思维不要执着于事相、假象、现象。一切现象都是不真实的。将无住、无得表现出来,就是无相。
  无生:一切思维现象无生无灭,即生即灭,不生不灭。
  实相无相 靠体悟
  事理分明,理和事是无关的。
  2.思维现象就是人的念头。意识流。
  念头是连续不断的
  3.自我爱,是无明之根。无念。空 :无住无得无相无生。
  4.体悟。打开心智,启动心智。现象为有,本质为空。
  5.人生一切,宇宙万有,皆由缘起,缘起为有。缘生缘灭,缘起缘散。
  由缘而起,由缘而散。所以其性本空。从人来说,叫无我,从宇宙来说,叫悟空。
  这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有是现象,空是实相。
  知和行不能分开,离开行的知不是真知。
  五、三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1.三论宗 般若中观 吉藏法师
  在《三论玄义》中提出 实相即是空性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提出:般若有两种。1.共声闻般若,2.为十地大菩萨说
  前面称为共般若,后面称不共般若
  共般若:自己求解脱。
  不共般若:先度别人。舍弃自己,放弃自己。
  菩萨:自利利他
  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真正悟空,证得实相,就是不共般若。
  《金刚经》:“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有为法和无为法差别,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对般若的应用。对声闻是共般若,对大菩萨是不共般若。
  3.《金刚经》就是对大菩萨说的不共般若。
  4.实相般若:实相,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不有不无。不坏假名,而以实相。(不坏假名:不会离开假名,性空不离假名,假名不碍性空。假有也不碍法性。诸法实相,与一切法相都是无二无异的。一切法相就是现象。实相般若就是空性。就是超越了对假象、事相的执着。真正懂得的人,就“不为现象所迷,不被事相所拘”。
  从一个物质的精神的世界当中解脱出来。
  “无绳自缚”,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这句话,就是实相般若。非相:离开这个相,不要为这个相所牵制、制服。
  调整自己就是保护自己。
  5.观照般若:是人自己的主体活动。
  观:观察,照:照见。
  就是观照实相般若。无住,无得,无相,无生。无所有,不可得。
  止观:止,就是定。然后才可观。
  任何层次的般若都要从观照中来,没有对实相般若的观照,就不可能获得般若。
  没有观照性空,就不可能观照到性空的真理。
  观照般若是自己对般若的证得。是整个般若当中的核心部分。把学、修、悟结合起来。是整个般若中一个重要的主体的活动。只有观照做好了,才能去除观念,排除杂念。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观照就是观察自己的生命、照见自己生命的全过程。靠认知。认知实相般若。
  6.文字般若:即指一切佛教经典、经论。
  文字:经教、言教。还包括一切形体表示。
  显教的显都是文字般若。“世尊拈花,迦叶一笑”
  “双遣双非”,《金刚经》中的特殊形式。
  诸佛妙理,不在语言之里,在语言之外。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致”
  (谢灵运,接受了佛教的般若思想。)
  7.破除对言语的执着,就是破除对现象的执着。真正理解实相般若。排除现象,排除事相,认识真正的实相。
  8.六祖 《六祖坛经》源头就是《金刚经》
  9.三种般若统一起来,为“一体般若,般若一体。”
  实相是体,观照是用,文字是相。
  《法华经》中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提供了我们一个观照的方法。
  10.观照的结果就是性空。
  11.发菩提心,是贯彻整个经文的核心。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特色
  放下自我,度脱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就是菩提心,菩萨道。
  在实践中体现,就是菩萨。菩萨行,六度万行
  六、1.应如是住,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法执也是障碍。一空到底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心也是不可住相的,应该离相而发菩提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一切心都无所住,清净心。 一念不生。
  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
  2.离相的菩提心,才是胜义心,就是胜义谛。
  就是佛教的第一义谛,就是了义。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彻底的无住,无相,无得,无生。
  3.发菩提心:无所住心。去相、离相、破相
  4.“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一种含义:佛性无二。
  心中有没有佛,就看你心中有没有众生。
  菩提就是对一切法的平等的觉醒
  5.尊重就是尊重别人和你的不同点。
  宇宙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我们的心和宇宙的心是同体的,同一的
  6.佛和众生也是无二的。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我相,是没有主体;无人相,没有客体。
  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
  不被四相所缚,就是解脱,就是大自在.反之,“无绳自缚”
  7.“菩萨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应住色布施
  8.三种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9.一切善法,都是不住于心的。
  10.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忍耐,难忍能忍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毁誉,讥称,利衰,苦乐
  11.一切都是因缘的假合
  龙树菩萨 八宗之祖 《中论》中观学派
  八不中道:因缘所生法,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
  息灭诸戏论,敬礼佛所说,寂静微妙法。”
  是对600卷《大般若经》的概括和总结
  1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生无所住心
  什么叫不生不灭?
  安住自己的心,就是降伏自己的念头。
  龙树菩萨“因缘所生法”,现象世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
  13.不生: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自他共生;不从无因生
  14.体悟,离开了悟是不可能真正懂得般若的。
  七、《金刚经》的独特表现方式
  1.不要执着,就是非有非无。破除我们对有对无的执着。而是要看到名相背后的实相。实相就是空性。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能说所说
  2.名不等于实。不要把名当成了实。
  一切法都是假名的存在。不要有分别心。
  “渡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
  船就是佛法。证道后连佛法也要放下。
  “看病需用药,无病不需医”
  八、如何判断正法?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究竟涅槃”
  究竟:究竟义。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若说正法,则为同参道友
  九、持戒的问题
  1.戒: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持,止持
  2.礼是教人的,乐是化人的。既是个道德的范畴,又是个人为的状态。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十、皈依
  1.信仰是人格和理想的结合
  人生三大件:信仰、人格、理想
  2.理想就是人生的目标
  一个有人格有理想的人,必定有信仰。
  3.人格就是做人的高尚情操
  有人格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站起来的人。
  有理想才能够有前途,才能够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
  4.从人格从理想从方向看,都离不开信仰。
  没有信仰的人精神是空虚的。
  信仰高于生活,就好象天空的日月星辰。
  信仰:信任,仰望,称为“黑夜的明灯,大海的导航,生命的归宿,人生的家园”
  有了这样的归宿,人生理想就有了源头,就有了根基。
  5.信仰是灵魂。因为信仰是生命的见证。
  做一个宗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不是宗教徒,也不等于没有信仰。
  信仰佛教不是信仰神。佛是觉悟了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圆满正等正觉的人。
  苏格拉底的信仰:人生就是爱智慧,人不能没有道德。
  6.今天还不曾有一种社会一种文化,让人类可以自己根治自己的苦。
  精神危机。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要讲理。又是一个人文的世界,讲情,讲义。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7.能够把理智和情感结合的很好的,只有有信仰的人。
  信仰不但是生命的见证,而且是内心的光。没有光就会迷失方向。
  8.信仰是智慧。
  信受奉行
  信仰引导你走向崇高的人格,远大的理想。
  9.佛教的信仰就是告诉你向哪里去寻找?向内求不向外求。向外寻找是外道。
  “人追求理性主义,已经到达理性主义不接近理性的地步了。”
  10.完整的人,完美的人.现在社会上追求的却是完整的物质生活,完美的物质享受,物质的欲望就成了人的最高追求。物欲的追求就成了人的生活目标。人的成功就集中在物质方面的成功。看不到自己已经隐藏了一个无法满足的陷阱。人的满足不仅仅是物质能够解决的。满足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人变成了物,生命成了物质的附属品。人是不会快乐的。在努力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差距。
  11.人把物当作了自己,迷失了心灵,迷失了精神境界,信仰空虚。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是人自身的危机,是人自身的退化。(流离失所)。人不能没有精神构建。人不能没有心灵构建,心灵家园。
  “所有的历史,把它的外壳除去之后,都是心灵的历史。”
  人需要精神的强大。只有心灵的构建,才能有精神的强大,心灵的强大来自心灵的醒悟。
  12.信仰就是启发你的醒悟。
  信仰指引、启示、支撑、增善、加强了你,改善了你。
  只有内部成功,才有外部成功的动力。
  一心不乱,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这就是内心的宁静、和谐,内心的和平。
  只有内心的稳定,才有社会的稳定,只有内心的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只有内心的和平,才有世界的和平。
  把生命按照生活的原样去感受、体悟生活
  自己让自己重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13.佛教是破除迷信、破除邪信的。信仰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就是发现自己。
  14.三宝具足:佛 法 僧
  三皈依 皈依佛法僧三宝
  五戒十善:性戒 根本戒 杀 盗 淫 妄
  遮戒 饮酒
  忌嫌戒
  不两舌,不粗口,不绮语,不妄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