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让生命在微笑中消逝 访临终关怀机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龙金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记者探访临终关怀机构,记录特殊病人备受呵护的人生倒数时刻

引子

4月5日,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陪同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视察广州市慈善医院时透露,投资约80万元建设的市慈善医院临终关怀院区,已在南海里水镇金沙园开工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对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人,临终关怀能提供些什么呢?4月7日,记者在广州市友好医院老人临终关怀院跟随护士秦荣梅客串了8个小时的实习护士,感受到了他们对老人们无微不至的体贴,也深深体验了临终关怀的意义:让人生在微笑中终结,让生命有尊严地逝去。

“我们的病人不是濒临死亡的人,他们是要去另一个世界的人。”临终关怀院,是生与死的临界点,那些每天都要直面死亡的医护人员,站在人生最后一个驿站的道口。离别,就像慢镜头里的火车,缓缓而来,却无可避免。
  “记住,在这里最忌讳说‘死’这个字眼。我们的病人不是濒临死亡的人,他们是要去另一个世界的人。”4月7日上午9时30分,记者赶到广州友好医院老人临终关怀院客串护士,探望那些与众不同的病人前,护士秦荣梅很严肃地提醒。
  秦荣梅说,临终关怀院的服务对象一般是各种急、慢性损伤或疾病致心肌、肝脾、大脑、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或各类晚期癌症等绝症病人,尤其是剧烈疼痛导致身心极度痛苦者。他们康复无望,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

像哄孩子一样哄老人

跟着秦荣梅走进412病房,这是一间没有镜子没有钟表的病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味。“阿婆,给你打针。”秦荣梅轻轻地掀开了被褥,只见阿婆脸色苍白,双目呆滞,胳膊和腿很细。看到医护人员到来,阿婆把头扭过去不理,任凭身旁的人小声地、耐心地劝说。
  记者在床头的一张小卡片上看到,阿婆姓刘,今年72岁,脑血栓后遗症患者。见刘阿婆不配合护理,秦荣梅把针放下,握住刘阿婆的手,在她耳畔用崇拜式的口吻说:“您年轻时是英姿飒爽的女检察官,一定抓了很多坏蛋……”赞扬了约30分钟后,刘阿婆开始与秦荣梅对视,并点了点头,接受打针。
  秦荣梅说,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连串的情绪反应。每个病人的情绪反应依个人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无疑都是非常强烈与难以忍受,或者与他人难以沟通的。这要求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

不延迟也不促进死亡

“呼”、“呼”,中午11时30分,记者随同秦荣梅穿插病房送饭,刚到417病房门前,就听到从房内发出的呼气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鼻孔上插着两条氧气管,嘴张着,吃力地呼出气来,人也不能够活动。从病床上的卡片上看,这位老人姓陈,今年85岁,已是喉癌晚期,肿瘤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老人接受喂食时,因呼吸困难,不能理想地进食。但老人的思维还比较清晰,要求护理人员让他安乐地去世。秦护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联系该老人的家属赶来医院,建议给老人做个手术,手术不是拯救生命而是为减轻老人的痛苦。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老人的女儿来了,听医护人员提出希望给老人做个手术,立即拒绝,并暗示把老人送来医院住院的本意是想让老人能安静快速地离去,不希望再有拖延。
  秦荣梅告诉记者,类似的病人家属不止这一个。有的甚至背着病人向医院暗示,不要再给病人吃药、治病,只求让病人安静地早死,有的竟当着老人的面赤裸裸地提出不人道的要求,有的只交很少一部分钱,以控制病人的存活时间。而老人们听到身边儿女的话,一般都面无表情,静静地躺着,任人摆布。秦荣梅说,人老了,就像一个婴儿,有一种无意识的失控感,他们害怕死亡,害怕孤独地走进那个未知世界。

捕捉最后一刻的挂念

“李阿婆不在病房,不知跑哪儿去了!”中午1点多的时候,记者与秦荣梅护士正在聊天,护工张小姐焦急地跑了进来。
  “没有看到李阿婆路过护士办公室,肯定没有走远。”秦荣梅判断李阿婆就在周围。逐个病房找,发现李阿婆就在隔壁一间空病房里,坐在一张凳子上,嘴里念念有词。
  “李阿婆今年86岁,有冠心病,两天前由她儿子送来医院。住进医院后,她每天都不能够完全地配合护理。看得出,李阿婆肯定还有未了的心事,也许是什么东西,也许是心里的牵挂。”秦荣梅说。
  秦荣梅把李阿婆抱在怀里,大约10分钟后,李阿婆开始提要求了。原来,她担心她儿子的建筑工程不能及时完成,想打个电话;还担心如果自己在医院去世,按她老家的风俗就不能回到老家的祠堂举行追悼活动。
  秦荣梅立即帮助李阿婆找到电话,让李阿婆与儿子联系。通完电话后,李阿婆果然眉开眼笑,回到她的病床躺下,嘴里也没有念念有词了。
  秦荣梅告诉记者,她从3年的护士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心得,一些刚来到医院的病人,心里如果还有许多挂念没有了却的话,就不能静下心来配合护理,会发生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而这些老人牵挂最多的是关于自己儿女的一些情况。

镇定直面生死离别

下午2时40分,随着秦护士一起探望重症监护室的病人。秦荣梅小声地叫醒一个瘦骨嶙峋的阿婆,帮阿婆翻过身,开始用海绵给阿婆做口腔护理,阿婆微张着眼睛,眼神游离在别处,一声不吭。秦荣梅说,从阿婆的眼神看得出,阿婆已经支撑不住了,进入了死亡接受期。
  这位阿婆姓彭,今年77岁,患糖尿病并伴有多种脏器功能衰竭,儿女都在广州工作,要上班,没有时间照料,送到了医院。几天前病情加重住进老人关怀科,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但阿婆情绪变化无常。前几天,给阿婆做护理时,给她打针,她的眼睛会望着护理人员,表示抗议,甚至会拒绝;药端上来就往地上泼,拒绝一切床上的活动。出现这种不配合护理的现象,护士与医生都明白,当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会表现出这种烦躁、暴怒,业内称为进入死亡恐惧期。
  下午4时,再去探望彭阿婆时,只见她点头式地喘着气,秦荣梅同一名护工坐在床头护着,彭阿婆的子孙也赶来了,一会儿就见她微笑着闭上眼睛。秦荣梅同护工立即替彭阿婆擦洗、换衣……
  阿婆的病情恶化了,这意味着秦荣梅又快送走一位老人。秦荣梅说,这段时间来,她照顾彭阿婆吃药打针、翻身擦洗。彭阿婆也将一切都托付给她,彼此之间建立了友谊。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不能有悲痛的心情,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帮助所有的病人,但又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哪个人装到心里去。谁要是破坏了这条禁律,他就干不了这份工。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要失去父母,还有亲戚。一次、两次、三次。在感情上,会有段怀念的日子,那痛苦会让人挥之不去。但在这里的病人,几乎每个人都是濒死的了,有时一天就可能有两个人死去。如果让悲痛每次都侵袭你,你还能干好工作吗?”
  现在,秦荣梅对这份护理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