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目苍凉”到“一片生机”
释惟圣法师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肯定了主观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佛经更强调“一切唯心造”。是的,人心一念之间,就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两重天地!
有这样一位青年,才华出众,工作勤恳,成绩突出,但在入党、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均落空了,于是他抑郁、悲愤,乃至消沉颓废。为消愁解闷,他游览了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几处名山。但别人的谈笑风生没能激发他的兴致,更令他落寞失魂;青山绿水,在他眼里全无灵气与生机。他万念俱灰了。他决定最后去一座偶尔听知却不大出名的山,不为了观赏,只为选择一个不为亲朋所知的地方结束生命。到达那座山时,他惊呆了:光秃秃的山,只有几座简朴的古寺,哪有风光!却见游人如织,甚至衣衫褴褛的老人、跛子、瞎子都有,一律虔诚地顶礼膜拜。他从未到过佛门,觉得这些人的行为不可思议,便好奇地问他们为何来此山。尽管答说不一,但都表达了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他又问寺里的师父:出家人追求什么?师父说,出家人不求什么。他既震惊又疑惑:人人都有希望,我却万念俱灰;别人无所求,我却欲壑难填……我应该怎么办?
后来,他在这座山削发为僧了。他说:“是佛门挽救了我,使我越过满目苍凉,转入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国破亲离中的悲怆。因为感时伤世,所以诗人因情生境,看到花也觉得“溅泪”,听到鸟鸣也觉得惊心。从心理生发机制上说,这和上例中那位青年人因万念俱灰而满目苍凉是一致的。
众生因妄想执著,为种种境所迷,心为追逐而流转。因贪、瞋、痴不断,就有喜、怒、哀、乐。境由心生和因境生情,都说明了人心的难以调治。
佛法则正是疗救人心的一剂良方。
佛说:“众生迷境,被境所转。以利逐幻而迷失本性,以至发狂身死。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有的人“一叶悲秋”,因为恐惧生命的短暂,耽虑人生中的失落;而禅者可以从一片落叶中感悟出生命无常、万法皆空的真谛。古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实是出于人生苦短、追求不足的无奈;现代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诗句,则反映出一位生命充实、胸怀豁达的智者豪迈的情怀。所以说,迷时境转人,悟时人转境。
元代释知讷祖师《真心直说》道:“妄心逐种种境,不了种种境,遂起种种心。”“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妄想执著更为强烈。得觉不足,失而痛苦,斯有何乐!
迷茫中的人们,应该可以从佛法中得到启迪,在禅修中得到妙用,从而去把握自己。明白“看破、放下、自在”的佛理,虽处凡尘也能脱却俗念。保持一颗平常的“真心”,以恬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领悟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过:“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相信,超越“满目苍凉”的境地,人人都可以进入“一片生机”的新境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