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朝鲜古代诗僧的故事
内容提要:朝鲜古代诗僧“慧超”,是朝鲜三国时代的新罗人。他到中国和印度学习佛学知识,游历
了当时印度的东西南北中五天竺,走遍了当时印度的佛教圣地,他在从印度到中国长安一路上还考察了
伊朗、叙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写了一部《慧超五天竺国传》一书。他是一位献身佛教事业的学者、
旅行家,也是一位诗人。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神灵去何处,玉贝巳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位和尚,生活在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盛唐初期。法名叫“慧超”,是朝鲜三国时
代的新罗人.在他十来岁时,于新罗圣法王年间,正是八世纪的初叶,来到中国大唐的都城长安。
当时的新罗,按期向大唐派遗学习佛教的僧倡及学习儒家经典的留学生。无论是学习佛教的僧侣成留学生员.
学成归国后多委以重任,大多出任新罗王朝的官吏或为寺院的主持。宗教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极为显赫的位置.
宗教界的领袖自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到了大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慧超已不满足在中国所学到的佛学知识,决定到印度去,求得继续深造。
当时去印度朝圣,是一项极其艰辛的事业。大唐初期,大师玄奖曾去印度取经,一尘所受到的殊荣无气可比,对
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时通往印度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艰难了,好多人征途未半,早已是骨巡荒丘。
唐代通往西亚各国的丝绸古道,迢迢万里大漠无际。虽说当时浴途西域一带的小国,经济稍具规模。但大部征
途,仍是人烟稀少,虎狼出没的山野荒途,茫茫戈壁雪山峻岭,叠嶂连绵,大河瀚急荆棘遍地.更便一车马不便。因此去
印度朝圣的僧徒,大多是徒步而行,去国生还多是九死一生。
大唐帝国从开国皇帝李渊后到定鼎长安的李世民,带头崇尚佛、道。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又承袭了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所以形成唐代佛、道、儒并行的局面。到了盛唐初期,佛教日盛,国内寺庙林立,善男
信女大兴佛事。慧超去印度距玄奖时代,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去印度朝圣的僧徒乃大有人在。
慧超去印度走的是海路,游历了当时印度的东、西、南、二化、中五天竺,走遍了当时印度的佛教苍地.瞻仰了鹿野
苑,拘尸那金城(现今印度北方拜的贝耶斯),来到摩诃菩提四大灵塔(现今比哈拜伽耶城南的菩提寺)。又到过摩揭
陀国。当时的摩揭陀国,位于恒河南岸,著名的烂陀寺,座落在这里,是中世纪印度佛学的研究中心.正是当年大师
玄类与戌贤法师讲经说法的地方。
印度政府曾根据玄类《大唐西域记》的记述,发稠出中古时的佛教遗迹,195。年,我国为了纪念玄类大师.在这
里修筑了一座玄奖纪念堂。
慧超来印度一方面研究佛教的经典,一方面考察么里的风土民情,从社会制度到物产气候及人种语言民俗文
学等。他走遍了当时统治印度的众多小国,于开元15年(公元727年)的冬天,回到了长安。
归途中他又考察了位于西域的众多小国,包括今天的伊朗、叙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到达长安后,依照
沿途的见闻,写了一部《慧超五天竺国传》一书,共三卷集。记述西亚各国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该书早已失传,直
到本世纪初,才由法国人伯西和在敦煌干佛洞发现。
公元1908年,法兰西27岁的汉学家,精通十三种语言的伯希和,来到我国甘肃省的干佛洞。从王道士手中窃
走了大批的唐代写本、经卷、佛雕等艺术珍品。其中有一卷残卷本《慧琳一切经音义一百一一慧超五天竺国传》一
书。经考证,该书正是《慧超五天竺国传》一书三卷集中的第一卷。这样才算经历了一千多年,又发现了这部著作。对
于研究中古时期,西亚各国的当时的人文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沙漠在漫长历史年代的南侵,加上西亚各国之间的频繁的相互战争,直到
元帝国蒙古人向西亚的大肆侵袭,使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饱经劫难,历史文明儿经摧残,根本没有留下编年史一类
的著述。
慧超的著述,对了解中古时西亚一带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史学价值,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
上面这首五言律诗,正是这部著作里的作品,共有五首。本文暂选其一。作者当时走到北天竺时,来到一座叫揭
罗驮娜的寺庙,发现庙里住着一位从中国来的和尚。也是来印度探求佛学的僧侣,学业已成即将归国.慧超计划与
他结伴同行,临行前夕他却不幸故去。
至使他乡遇故知的慧超十分感伤,为此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由于人已经故去,和尚家乡寺庙里的青灯,也失掉了自己的主人。“他乡宝树”这里作者借用释迎牟尼坐化时的
菩提宝树,泛指所从事的佛教事业。这一切已变得毫无意义。
“神灵去何处,玉贝已成灰。”
你的灵魂到哪里去了呢?你经常阅读的用贝叶写成的经卷,如今已变成灰烬。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看到你的遭遇,感到无限的哀伤、非常遗憾的是,事情没有按着你所预想的那样发展下去。
“孰知乡国路,空有白云归。”
更让人挽惜的是,在你所熟悉的归国当途,只有天上归来的白云,却永远见不到你的身影。
这首诗作,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反复阅读后,倍觉回味无穷……。作者是那样的真挚而又坦诚,对僧侣同仁的
不幸遭遇,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同情;既是一种寄托和慰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慨叹!从自身的实践中,进一步感到人
生旅途的微茫,一种难以言喻的怅惘从心底油然而生。
诗作真实的勾画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态,揭示出生活在作者那个时代里,为了自身的追求,要付出何等高昂的
代价!留下一桩难以弥补的恨怨。
即使是今天,当我们读到这首诗作,由衷地感到,他们的虔诚、毅力、坦然无畏的献身精神,时时在人们的心中
激起强烈的震撼.为我们留下无限思索的时空……。
唐初以来,文坛上盛行五言律诗,传世佳作犹如夜幕繁星,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五言律诗经唐人的精心锤炼,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我们将慧超的作品,即使与初唐四杰相比,却也毫无逊色之处.
在我国的唐代,有好多佛界僧徒,是诗家高手,他们造诣颇深,由于和佛家的空无思想联系在一起,好多佳作
为后世文人所不取,至使明珠投暗,淹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确是一大憾事I
三关于慧超的归宿,大历九年(公元747年),写成的《大剩谕伽金刚诲曼诛室利千臂千钵大教五经》的后记中,找
到有关慧超晚年在中国的记述。
这部经典记述了当时佛教密宗学源的九位著名高僧,如不空金刚、三藏和尚等。在大唐开元21年(公元733
年),在长安荐福等传教时的盛况,并记有金刚三藏收慧超为传宗弟子的记述,后慧超到王台山乾元寺从事佛经翻
译等等。由此可见,慧超最终也未能回到故乡新罗,而是在中国度过他最后时光。
他是一位献身佛教事业的学者,也是一位中古时期远涉重洋的旅行家,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人,尤其是钩通
中朝古代文化颇有建树的学者,值得后世人们永久的纪念。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