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智者大师般舟三昧的思想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者大师般舟三昧的思想意义

  众所周知,天台三大部是由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561—632)笔录编辑而成的。根据佐藤哲英博士的严密的文献批判,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是否就是智者大师当初讲述的原形,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摩诃止观》是在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述的,灌顶根据听课笔记加以整理,二易其稿,才有了现行的《摩诃止观》。灌顶自己有部著作叫《观心论疏》,其中多处引用《摩诃止观》,这些引文很能反映《摩诃止观》的原形。但是《观心论疏》中的《摩诃止观》引文却与现行《摩诃止观》有所不同。现行《摩诃止观》四种三昧中“口说默”一段,《观心论疏》中没有。这就说明“口说默”一段很可能是灌顶在整理《摩诃止观》时加上去的。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观心论疏》来推测《摩诃止观》的原形,现行《摩诃止观》中的四种三昧说不是智者大师的原说,而是由其弟子灌顶加以整理修改而成的。
  四种三昧的行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圆通止观大行的共同之处。四种三昧心口意三业的行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是事观,从共同的方面来说是理观。理观就是十乘观法,因此十乘观法是四种三昧的共同的理观行法,不能实行这一理观的行法,则不能达到四种三昧修行的目的。“四种三昧方法各异,理观则同……若但解方法所法助道,事相不能通达。若解理观事无不通,又不得理观意,事相助道亦不成。得理观意,事相三昧任运自成”。以常行三昧来说,安置本尊阿弥陀佛、庄严道场是事相行法,绕旋本尊、口中称名亦是事相行法,都只不过是助道而已。即使念弥陀三十二相也是事观,并不是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常行三昧的最终目的是理观,即修行十乘观法,实证一念三千理法。因此修行般舟三昧,现见住立空中住佛,并不是般舟三昧自身的终极目标。然而不依禅则不生智,无禅智是空虚的。因此十乘观法的运用必须立足于四种三昧的一种。作为常行三昧来说应修所定三业的行法,见证诸佛,同时运用十乘观,证得一念三千的实相。
  《摩诃止观》般舟三昧的内容,实际上与《十住毗婆沙论》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文殊师利问经》相同,都说到念佛的十号,即作为念佛的方法,应先念佛的色身,然后念佛的法身。但是对于不得天眼天耳的初发心菩萨来说,虽然想见他方世界诸佛,因须弥山、由乾陀山的障碍而不得见。因此对于初发心菩萨,应念佛十号。念佛十号的菩萨,即使不得天眼天耳等神通,不到它方世界,亦能见佛、听佛说法、得如实义。这些都是仰仗佛的威神力和三昧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念佛十号,逐渐脱离对于佛的色身、法身的执著,达到见佛如见虚空。菩萨如此念佛名号则能增长禅法,终成三昧而见诸佛,如明镜自见面像,从能见一佛而到见十方诸佛。《十住毗婆沙论》把这种禅法叫作般舟三昧。
  智者大师认为,没有证得实相的事观或事相的修行称不上事圆顿止观的大行。《摩诃止观》中说到健全的念佛定必须经过二个阶段。第一是隐没的念佛定阶段。在此阶段,专念佛的功德法门,不见弥陀色身相好,处于隐没状态。解佛功德,忆识明了,进入第二不隐没阶段,若人此定,如来光明神容分明而实见。首先入隐没的念定佛,然后入不隐没的念定佛,才是正确的念佛顺序。如果不入隐没的念佛定,心底没有忆念佛的功德法门,只是见到外在的光明或色相,此为魔定。
  唐代以后的净土教往往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一样看待,把般舟三昧看作为四种三昧的中心。但智者大师却把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分别看作别个法门,绕道、称名、观像只不过是十种理观的助道而已,这对彻底主张圣道门理想主义的《摩诃止观》来说,那是一种必然的结论。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与彻底的自力思想是结合在一起的。般舟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舟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善导在《观念法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这里不仅把本功德力作了行者的自力,而且把三卷本的“佛三昧力”改作了“三昧力”,所谓三昧力当然只能是自力的。
  般舟三昧思想史中,智者大师的学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庐山慧远虽然创立了般舟三昧念佛,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将此法门加以体系化的则是智者大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理想的是西方净土,而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理想的则是超越西方净土的更高层次的佛国,即寂光土。他的般舟三昧并不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他的目的是四种净土的最高净土的常寂光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