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万福寺和水陆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古代天台的名寺大刹中,除了国清寺、高明寺、华顶寺等以外,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著名寺院,那就是“广福寺”。广福寺别称“广福院”,因地处天台东面,故又称“东广福院”。广福广福,广种福田;入我门来,专求心愿;聚今生之会,结来世之缘。广福院由来,还有一番曲折变迁。
  广福院,通称广福寺,建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原名“灵水庵”。寺内除前殿供奉弥勒金刚、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十八罗汉外,在后边独院中还塑有一尊“灵水神君”,相传天旱时,乡民们向“灵水神君”祈祷,以求普降甘霖,五谷丰收。到宋英宗冶平三年(1006年),灵水庵改名为“寿圣寺”,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宇。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又改名为“广福院”。它地处天台东乡,人们习惯称“东广福院”。据宋人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28《寺院》中记载:“东广福院……在县东十五里。旧名灵水庵,宝元二年建,冶平三年改寿圣。绍兴三十一年,改今额。”额为山门上的“横匾”,或称横额。“今额”指改名后新写的“东广福院”横额。这则记载中“绍兴三十一年”有错误,查考《宋史》中《高宗本纪》、《孝宗本纪》及《会稽志》卷7《寺院》所记,俱称:“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高宗内禅,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原来在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高宗赵构因年老体衰,传位给他的儿子(史你宋孝宗),他自己成为“太上皇”,被孝宗尊称为“光尧寿圣太上皇”。
  在封建时代,有一个“避讳”的制度。凡与皇帝、亲王、权臣、大官、功勋的名字、别号、尊称、谥号相同的或仅牵涉到一个字的,不管是人名、官名、书名、物名等等都要避讳修改,地名当然也得修改。上面提到的天台“寿圣寺”,因避宋高宗的尊称“光尧寿圣太上皇”。必须改名那是顺理成章的。
  “寿圣寺”改名“广福院”,也说明这个寺院在宋代是声名远播的。它藏于深山而闻于阙下,受到朝廷和官府的重视,被列于“避改”的名单中。据史籍记载,到南宋初年,这座寺院规模宏大,有前殿、大殿、后殿、祭坛、戒院、高台、两厢、僧寮和其他附属建筑。雕梁画栋,青砖绿瓦,晨鸣巨钟,暮响大鼓,俨然江南名杀。
  “深山藏幽胜,寺庙独占多”。广福院也隐藏在钟灵毓秀的山谷之中。它在何处?《嘉定赤城志》说它“在县东十五里”。唐宋时“尺短里长”,“十五里”约合今天的十八华里。离天台县东边大约十八华里,旧时有一个三百多户人家的亭头村,沿村向南,小路曲折,山道盘桓,约走三华里路,盘山而进,有一座山叫“伏龙山”,对面一座岭叫“凤凰岭”。两山中间有一条幽溪,名曰“茶溪”,从两照山“龙潭坑”发源而下,淙淙流水,清澈见底。广福院(广福寺)就隐藏在“伏龙山”的幽谷之中,寺院斜对面峡谷中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名叫“茶园村”,好像寺院的前哨护卫,香客进山如找不到路径,山民会主动指引。“寿圣寺”改名“广福院”后,“伏龙山”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寺后山”,原名反而渐渐被淡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广福院背靠“伏龙”,中间夹溪,面对“凤凰”,收两山之秀,得幽溪之灵,苍松翠柏,修竹森森,忽开忽合,若隐若现,充分折射出江南寺院的特色。有副楹联说:“倚伏龙,跨飞凤,佛显神灵;临两照,听茶溪,缘结福来。”
  无独有偶,东乡有“东广福院”,西乡有“西广霖院”。东西对峙,声名远播;广福广霖,遥相呼应,构成天台东西两大寺庙景观。据《嘉定赤城志》卷28《寺院》记载,西广霖院,简称“西广院”,“在县西三十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建。旧名水陆院,熙宁三年(1070年)改寿圣院。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避高宗尊号改今额。”正如前面所说,“绍兴三十一年”当为“绍兴三十二年”之误。《宋史》中《高宗本纪》、《孝宗本纪》有云:“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皇帝位,高宗称太上皇,退让德寿宫,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太上皇'。”施宿《嘉泰会稽志》卷7《寺院》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可见东乡“东广福院”原名“灵水庵”,西乡“西广霖院”原名“水陆院”,同样离不开“天旱求水”本旨。后来两寺同时改名为“寿圣院”,只不过前者改名时间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后者则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前后相差四年。而在绍兴三十二年,两寺同年再次改名,为了避免寺名重复,又照顾到地理位置,一则改为“东广福院”,一则改为“西广霖院”,形成天台东西两大齐名的庙宇。“西广院”即水陆院,位于现在的雷峰乡坝头村外的水陆寺洋上,当地人称水陆院为水陆寺,相传当年水陆寺的和尚与同处于雷峰乡的互相寺的和尚,能手拉手连在一起,两寺相距十几里,可见两寺院当初之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宋、齐、梁、陈以后,江南寺庙星罗棋布,又何止“四百八十寺”,天台地区较著名的寺庙就有十多座。岁月漫漫,沧海桑田,天台这两座东西对峙的古庙名刹;也已湮没无闻了。
  新中国建立后,广福寺仍然庄严肃穆,殿宇巍峨,大殿总体规模尚存,只不过年久失修,墙壁剥落,彩绘消褪,残存的殿旁芭蕉与荷塘莲叶,迎着夕阳晚风在瑟瑟抖动,发出衰弱的余响。但大殿上几人合抱的大廊柱和高高的画梁屋顶,仍显示当年雄伟气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尚流散,只剩几名年老体衰的僧人看守山门,平时只作为农民到深山种田、砍柴时休息的落脚点。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整座寺院被“革命派”拆毁殆尽,大柱横梁、青砖碧瓦被搬运一空,有的被搬到“公社革委会”大材小用,有的被“革命派”革到自己家里,当作私产。至于那些用名贵檀香、樟木雕刻的罗汉佛像,更是如黄鹤飞天,杏无踪影了。“东广福院”如此,“西广霖院”命运同样悲惨。在如今雷峰乡的水陆寺洋上,已经根本看不到昔日水陆寺的风彩,如果没有水陆寺洋这个地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这就是当年盛极一时的水陆院所在。昔日闻名宋代朝野的名刹大寺,已在青山怀抱中消失,只长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