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论法相必宗唯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法相必宗唯识太虚法师──十四年夏在庐山讲──
  一 出定义
  二 遮彼计
  甲 判一本十支为二宗之非
  1 出今说理由之非
  2 出今说判别之非
  乙 括小乘佛智为法相之非
  1 出今说之大意
  2 正明今说之非
  三 结正义
  识所唯法,法相而已。是故称法相即括唯识,谈唯识即摄法相。此义也,奘基以还,无异议者:近人别法相与唯识为二宗,判若鸿沟,徒生支节,无当圣言。爰立自宗与之商榷。一 出定义
  甲、空后安立依识假说之一切法曰法相:凡立一宗,必先定名;法相唯识,定义云何?法相云者,赅染净尽。染谓杂染,五法之相、名、分别,三相之遍计、依他属之;净谓真净,五法之正智,如如,三相之依他、圆成属之。如是染法净法,皆是识所变缘,安立施设,后得为用。盖法相之五法、三相,为后得所起之能所分别相,如是法相,由后得分别智所缘生,众缘所生,皆如幻有。颂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有如幻事等,虽有而非实』;成唯识论云:『此中三种自性,皆不远离心心所』;谓心心所,即变现象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日圆成实。是故后得所分别施设有之如幻等法相,皆依识假说,唯识为宗。
  乙、约众缘所生法相皆唯识所变现曰唯识:染净诸法,依何生起?曰:依众缘,众缘生法,唯识所缘,识所缘法,唯心所现,故一切法唯识。──海潮音第六期木村泰贤所着『因缘论之世界观』,有与余意吻合者,即一一法之关系,而此关系实重重无尽,虽极复杂而又整然一丝不乱,表现于有情之生命,扩充为世界规则,而握此大本营之军符者,则为有情之心识,离此无所谓因缘论,此所以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结论也。二 遮彼计甲 判一本十支为二宗之非
  近人将唯识诸论,画其范围,谓何者属法相,何者属唯识吾皆以为虚妄分别也!盖诸佛为显理故说经,菩萨为申经而造论,其能诠之教虽殊,而所显之理及趋证之果,则无二义;此所谓佛佛道同。然彼既有执,吾当破斥。1 出今说理由之非
  百法五蕴序云:『相宗六经十一论,六经者:深密、楞伽………十一论者:一本十支是也,约缘起理,建立唯识宗;以根本智摄后得智,以唯识为观心,以四寻思为入道。约缘生理建立法相宗;以后得摄根本,以如幻有诠教相,以六善巧为入道』。就彼立言,条而论之。
  (一)缘起理对缘生理 杂集论叙云:『缘起义是唯识义,故缘其因,说种子相。缘生义是法相义,故究其果,说成就相』。然种现因果不即不离,缘之所起,即从缘所生之一切法,究明一切法能起之缘,即唯识之理显。据此二理,正见施设法相,必宗唯识,不应离唯识而另立法相宗。复次、宗者、谓所尊、所崇、所主、所尚,若离唯识,则法相以何为主?或曰:宗五法,三自性。然五法、三自性,或即是识,或是识所唯法,是故离唯识外别无法相。且五法、三相,小乘不言,华严、般若、法华、涅盘皆不言,言之者唯在说明唯识现之深密、楞伽等经。故五法、三性,必以识为宗。是知法相明法;唯识明宗;法为能宗,宗为所宗,能所相合,宗乃成立。离法相则唯识是谁之宗?离唯识则法相以谁为宗?缘起理是明法相之宗,缘生理是明识宗之法,何得别为二宗?
  (二)根本摄后得对后得摄根本 根本智属唯识,后得智属法相,由根本摄后得,则法相宗乎唯识,依后得显根本,即法相而彰唯识。据此亦但能见其宗一,不能别立为二。且后得智所施设之法相,皆由缘真如后,模仿所起之能所分别相。以是法相诸法,皆唯有识。
  (三)四寻思入道对六善巧入道 证唯识性,以四寻思为入道,由四寻恩引得四如实智。真实品云:『云何了知如是分别,谓由四种寻思,四如实智故。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四寻思所引如实智者:『谓诸菩萨,于事寻思唯有事已,观见一切色等想事,性离言说,不可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事寻思所引如实智』。此四如实智,可分三类:一者、加行智,即四寻思所引是。二者,根本智,即名寻思与事寻思所引如实智是。三者、后得智,即自性假立与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是。后得智为仿根本智之所起,加行智为引真见道,根本智前结加行智之成,后为后得智之源?乃一切智之枢纽也。而六善巧之蕴、处、界、食、谛、缘、诸法,皆为后智所分别之幻有法相,以之入道,但是依教入理之道;不宗唯识之四寻思观,不能从行证果入真见道,故法相必宗唯识。
  (四)唯有识观心对如幻有诠教 唯识为唯有识以观心,是观即行,行必证果。法相以如幻有而诠教,教但显理,理必起行,方能证果。凡举一宗,皆具教理行果:唯识之教理即法相,法相之行果即唯识。且宗也者,正指统持教所明理之一集中点以言,故由法相教理,反博归约而起行趋果者,正在唯识。唯识为唯有识以观心,是故法相依唯识为宗。否则、法相如童坚戏,不能趋行证果。2 出今说判别之非
  唯识之六经十一论,要皆明诸法唯识,未闻有所谓法相与唯识之分。近人之百法五蕴叙云:『抉择于摄谕,根据于分别瑜伽,张大于二十唯识与三十唯识,而怀胎于百法明门,是为唯识宗,建立以为五支。抉择于集论,根据于辨中边,张大于杂集,怀胎于五蕴,是为法相宗,建立以为三支。如是二宗八支,瑜伽一本及显扬、庄严二支括之』。此所判者,末善思维,试举一二非之:世亲摄论叙云:『摄论宗唯识,则以一切法唯识以立言,所有一切显现,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故,摄三性以归一识故』。是言也,谓为摄论明法相,以唯识为宗者可,若判为摄论是唯识而非法相,则殊未敢苟同。盖如其所计,则摄论之初品之所知依,应判为唯识,其第二品之所知相,不又应判归法相乎?吾敢正告之曰:十支诸论,若摄论,若显扬,若百法,若五蕴,或先立宗后显法,或先显法后立宗,无不以唯识为宗者。若于立显之先后微有不同,强判为唯识与法相二宗,则不仅十支可判为二宗,即一支、一品亦应分为二宗。如是乃至识之与唯,亦应分为二宗;以能唯为识,所唯为法故。诚如所分,吾不知唯识如何安立?乙 括小乘佛智为法相之非
  近人于分立唯识与法相之二宗,更画其范围,所谓法相赅广,五性齐被。唯识精玄,唯被后二。兹先出其意:1 出今说之大意
  杂集论叙云:『唯识简声闻藏八万四千法蕴处,是三藏相。是所缘境。法相则摄方广十事门菩萨别藏,更摄十二部声闻通藏』。又真实品叙云:『唯识无住,但般若自性涅盘,而俱简小,法相普被,有余无余以为其果』。又,『唯识有简,故有其略;法相咸应,罄无不详』。更有括及于华严帝网重重之无尽法界,皆入法相宗范围者。兹举小乘之法执,及大乘法性空慧,与华严法界辨别之。2 正明今锐之非
  总上所出大意,姑分三段论之:
  (一)空前之法执非法相 真实品叙云:『法相之体,即三自性,摄一切尽。五法之法,但说依圆;相、名之相,唯依他起。……法相之法,法相之相,都无不通,都无不详』。是故五法、三相是法相。虽然、五法也,三相也,皆菩萨空后安立。然二乘之阿毗达磨,足证此空后所施设乎?纵览婆沙、俱舍,都无是理。是故二乘法执之法:是法相唯识之所破,非可滥同唯识之如幻有。
  (二)遮破法执之空慧非法相 余尝于中国大乘八家,观其诠表宗依之相类者,判为三宗:一者、法性空慧宗,二者、法相唯识宗,三者、法界真净宗。盖遮执空慧,即此中之法性空慧。所谓遮执,即遣诸法相、名、分别,乃至能遣亦遣故,正智、如如亦不安立,入毕竟空,起法空慧,而直契一切法之平等体性。故此性言,即体性性。然体性性,离言绝思,非毕竟空慧无能契证,般若中观诸经论,均明乎此;他如禅宗之离言契证故,亦属此类。第以言遣言,故空慧立宗。而法相之相,由后得分别施设,乃相用之相,非体相之相。而体相离言,乃假空慧以遮执,是法性之宗空慧,空慧亦空。而相用之相,更非体性之相。故法性空慧宗,与法相唯识宗,二应有别。
  (三)安立非安立之圆融法界非法相 此圆融法界,即吾所判三宗中之法界真净宗。余于佛法总决抉择谈立此为真如宗,盖就起信论言,以起信总一切净法名真如故,今当正名为法界真净宗。法、是一切诸法,即安立世俗谛,及非安立第一义谛。界、是摄藏统持二谛之总和义。真净、即对有漏虚幻杂染言,其简有为虚幻,净简有漏杂染,为佛智性相圆融之究竟真净,──华严天台无碍法界──此亦可称为唯智论。余昔跋善因法师之唯性论,立三唯论,一、唯性论,今名法性空慧宗。二、唯识论,今名法相唯识宗。三、唯智论,今名法界真净宗,欧阳居土近所谓『唯识之学,特详染污阿赖耶边,于清净义断妄证真,甚觉其略,此正待后人推论发明,当于唯识学外,建立唯智学』(见内学之不思议熏变评解)。与余立三宗之意渐符,但唯智乃宗依佛之一切种智者,安立非安立圆融为一法界,故不可束之于法相,兹将大乘三宗与三唯论对表于左:── 法相唯识宗,如前已明,兹不赘。
  ┌小乘佛教┤ ┌法性空慧宗………唯性(非安立谛)
  └大乘┤法相唯识宗………唯识(安立谛)
  └法界真净宗………唯智(安立非安立圆融)三 结正宗
  总结前义,故法相必宗唯识,约有下之结论:甲、法相所摄…若缘生理,若后得智,若六善巧,若如幻有诠教相;皆宗唯识而分别施设者。乙、法相诸论:若杂集,若辨中边,若五蕴、百法,均以唯识为宗以明法相,即彰唯识义故。丙、空前之法执非法相,但破不立之法性空慧非法相,圆融之法界非分别假设之法相,故唯依识变假设之法为法相。
  近人不明能宗之教相,与所宗之宗趣,务于名相求精,承流不返,分而又分,浸假而唯识与法相裂为楚汉!浸假而唯识古学今学判若霄壤!不可不有以正之,以免蹈争执之故辙!此余讲此之微意也。(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八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