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正见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新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正见的思考
  吕新国
  各位法师、老师、同学们:我是个无名小卒,直到我来到这儿,会务组还没有直接联系我的方法,是让别人给我捎的口信,用电话告诉我大概的题目和讨论方法。电话里给我的印象规模要比今天的要小,好像几个人围一张桌子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我呢因为在论坛上混,最喜欢这样了,面对面的讨论是最节约时间的,而且可以最快地触及实质性问题,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成共识。所以我就只在心里准备想说的内容,可来了之后才知道要稿子,所以赶紧连打字带拷贝凑了那么两页。这几天听大家的发言,加上会下的接触,学到了很多东西,又有一些新的启发,所以我又简单列了一个提纲,今天就把这个大概意思说一下。
  本来会务组可能是想让我谈唯识的修行次第。我是这样,就是像周教授介绍的学唯识很晚,学的时间也不长,现在呢还是在学习,还没学到可以把这个问题写成文章的程度。
  实际上唯识的修行次第也是现成有的,我就介绍几本书吧。如果要想看略本,就是大纲,有《摄大乘论》,它的题目就是把大乘的精华拎出来,它是大乘佛法的总纲。这个纲领是以佛说为依据的,因为《摄大乘论》实际上是《阿毗达磨大乘经》里“摄大乘品”的解说,但是那个经没有传下来,也就说是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是佛说的,这是佛说的整个大乘佛法的纲要。
  然后跟它相类似的就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也是一个很特殊的论体的经,就是把佛一生的教法做了一个总结,也是把精华拎出来的一个佛法的总纲,所以它的结构跟《摄大乘论》完全一样,甚至一品一品的品名都可以对照下来。我大概说一下,大家可以大概有个印象。
  它们的体系结构基本上就是境、理、行、果四个部分,因为是佛自己说他不用引教,直接就进入内容。我们现在就以《解深密经》为坐标系来对照一下《摄大乘论》。因为《解深密经》是在报身法会上说的,是在胜义境界中说的,所以先介绍胜义谛,除了序品,第二品就是“胜义谛相品”。《摄大乘论》它一开始是总标纲要分,实际上就是一个目录介绍。然后进入正文。
  《解深密经》然后开始谈境,境就是实际存在什么,我们的认识面对的是什么,唯识就是说“三界唯心”,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只有心识,这是我们面对的境。所以《解深密经》第三品讲“心意识相品”,就是谈世界上有什么,就是唯识,唯有识。与此相对应的《摄大乘论》第二分的名字叫做“所知依分”,所知是一切法,一切法的所依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一切都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据开展出来的,也是讲唯有识。
  第二步:理。《解深密经》讲什么呢?讲“一切法相品”,它把一切法相分为三大类,叫三相,也叫三性,这是它的理。面对这个境,我们怎么正确地看待它?佛提出了三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三个角度看待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法,这样就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一切法了。这是第四品。在《摄大乘论》第三分里头是什么呢?是“所知相分”,还是讲一切法相,讲的完全一样,就是讲三性,这就是理。
  境、理都清楚了,理清楚了就知道怎么修行的总原则了,但是下面还得要详细叙述,怎么具体修行。
  《解深密经》在这个地方多一品,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这个经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唯识境界解开般若经中的一个甚深密意,也就是为了说明白大乘里中观和唯识的次第关系,顺便也说明了小乘与大乘的次第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唯一的一次佛说的判教,也就是唯一一次佛对自己一生教法的概括和总结。《解深密经》解的是什么深密?这个甚深密意是在什么地方?解的就是在般若经里头的甚深密意。《解深密经》就是专为解开般若经里头所包含的甚深密意而说的,也就是说不解这个密,般若经你是看不懂的。为了解这个密,说了一个经,以整个佛法理论作基础,而具体解密的地方就是第五品,专门解这个秘,叫“无自性相品”,讲三无性。三无性就是为了解释般若经中的密意而设立的,就是说,如果在唯识本身的理论体系里头,也可以不特别提出三无性,三性就是它的理论核心。三无性就是为了解释般若经没有说完的意思才讲的。我这次发言的重点,就是想把这个解释的意思说明白。
  顺便做一个广告,如果今天佛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我们讨论明白了,中观和唯识的关系就很清楚了,所谓千年以来的大论战也就结束了。有人说,《解深密经》早就出来了,为什么还会有辩论呢?如果你看懂《解深密经》就不会有辩论了,有争论就是因为没有看或者是没看懂《解深密经》的人,他没有理解佛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没有把这个密意解开,所以就误以为中观和唯识有矛盾,由此才兴起争论。《解深密经》在总结整个大乘佛法框架时,这里比《摄大乘论》多了一品,就是为了解般若经之密,理清般若与唯识教法关系的。
  境、理清楚之后,下面讲行,具体怎么修行。《解深密经》第六品,叫“分别瑜伽品”,分别就是分析、解释,分析瑜伽就是把这个瑜伽行好好细说一下,我们怎么证这个空性,佛给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证空性的过程,怎么具体修行的一些原则和纲要。这一品是弥勒菩萨问的,他们俩给我们演示,把怎么证空性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一品在《解深密经》里占的篇幅非常大,占全经的四分之一还多。在《摄大乘论》里头这一部分叫“入所知相分”,第三分叫“所知相分”,就是三相,第四分是讲你怎么证入这个三相,怎么证这个理,这就是入所知相,证入所知相的方法,也是说得既有次第,又很详细。
  证空性之后,就到地上了,《解深密经》里观音菩萨来问“地波罗蜜多品”,问十地当中的菩萨修什么内容,怎么修,次第关系等。在《摄大乘论》里叫做“彼入因果分”、“彼修差别分”和“三增上学分”,这三增上学实际是三分:增上戒学分、增上心学分、增上慧学分。这五分全部是讲初地到十地菩萨修行的内容。
  《解深密经》最后一品是文殊菩萨问的,问“如来成所作事品”,就是佛的境界,问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怎么回事。在《摄大乘论》里相对应的就是最后两分,一个“彼果断分”,一个“彼果智分”,在佛地我们得到两个果,断掉烦恼得到涅槃果,除尽无明得到无上菩提。所以说《解深密经》和《摄大乘论》的基本结构完全一致,因为本来就都是佛说的架构嘛,次第非常清楚,具体的方法也很多。
  然后说,我想看中本,《成唯识论》十卷,这个规模就比较大了,还是这个次第。成立唯有识之论,就是说,我们都不感觉是唯有识,我们感觉森罗万象都是实有,你怎么能讲到唯有识?它一大半的内容是讲这个,就是成立唯识的理论,解释了很多外道、小乘各方面的疑惑,这是境。理,然后讲三性,很短的几个颂子,那是理的部分。然后行分五位讲,最后是果地,叙述得就更加详细了。
  说我要看广本,《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有的人说,《瑜伽师地论》就是《分别瑜伽品》的开展,不管你怎么说,就是说它的修行次第非常确定,各个环节解释得非常明确。但是我呢,还没有这个资格,就是我必须要把它们全都读过,并且至少要自己感觉理解了,然后才能写,所以这个题目我现在还不能做。
  因此我就选了会务组提供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想谈一点儿对我们汉传佛教的看法。我认为汉传佛教修学体系最严重的问题是知见混乱。佛法正见,是一个修学体系中所有核心要素的核心,是整个修学体系的灵魂。修学体系是以正见为指导,又以正见为归宿的,其最终目的就是圆满正见--实证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知见混乱,就会造成方向性的偏差,那就决定了整个修学体系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你费了半天劲,却到不了真正的目的地。
  正见的标准,在佛教里很明确,那就是佛说。一个知见是否正见,与佛说一对照就清楚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这个看法很有信心,因为我今天的发言完全是解说佛说的一段话的意思,解说清楚了,正见是什么就清楚了。坐标系清楚了,我们汉传佛教的情况大家都比我还熟悉,两下一对照,哪个合乎佛说,哪个不合,也就非常清楚了。所以这第二步今天我们甚至都可以不做,只要把佛说的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搞清楚了,大家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今天要说的就是佛在《解深密经》里解的这个密是什么?那就是人们在看了般若经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为什么不是顽空见?佛在《解深密经》里的解释,就是为了解开这个甚深的秘密。有人说,我看懂般若经了,可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并不是说没有一切法,所以它本来就不是顽空见。对不起,那您这就是连般若经的字面意思都没看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按您的这种理解,般若经里就没这个密,佛却还要解这个密,那不就成多此一举了吗?您说是佛搞错了?还是您搞错了?《大般若经》第572卷中说:“若法无生亦则无灭,即是诸佛秘密之教。”也就是说,讲“一切法空”、“毕竟不生”,这是所有佛的有密意的教法,因为如果认为这句话没有密意的话,那就把这句话变成顽空见了。所以说,般若经中有密意,诸佛皆作如是说。
  我先简单说一下佛解的这个深密是什么。佛的意思是说,般若经是专说空的,就是讲为了实证空性我们究竟应该空掉些什么,般若经要空掉的是我们凡夫所知的名言境界里的一切法,而且是必须要完全彻底地空掉,因为只有达到毕竟空的程度才能实证空性。在我们以根本智实证了空性(也就是圆成实性)之后,自然就可以后得智实证世界的真实面目--依他起性,唯识就是讲的这种圣者的实证境界,也就是讲佛菩萨实证到的这个世界上究竟实际有什么,而唯识讲的在证空性之前要空的部分与般若经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佛就讲清楚了般若经和唯识经的关系,般若经重点讲实证空性之前应该空什么,没有明确讲实证空性之后会证见实际有什么,话还没说完,所以是不了义经,真正有什么这部分内容是在唯识经里讲的,这是佛说法的一个次第。胜义生菩萨把佛说的这个意思,表述为三时判教,般若经是二时,只讲空未讲有,唯识经是三时,空有双显,是圆满了义的中道。
  佛为什么要在《解深密经》里判教?我们汉传佛教的判教很多了,而佛自己只有这一次判教。这个理由很简单,就是佛必须把他的教法说完了的时候他才能判教,他不能在说了一部分法的时候判教,那样他判到后边的部分别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必须把法说完。那就是,初时给声闻乘说四圣谛,讲“法有人无”;二时给回小向大发大乘心的人说般若经,讲“人法皆空”;然后三时,讲在以般若空义实证空性之后佛菩萨证见的真实境界里有什么,也就是“空有双显”,把般若经没说完的究竟有什么的部分也都说完了,这时候才能判教。
  下边好多话我都省了,因为时间很短,本来这个问题就很难说清楚,我还想自己尽量短点,给大家多留点时间,多跟大家交流一下,所以我就尽量说得简单一点。我想把《解深密经》里讲的顺序倒过来说,先说最后总结的三时判教,因为它分段清楚,概括性强,我们先把一些基本概念搞清楚,然后再去看佛怎样解释般若经的甚深密意,这样就比较容易看明白了,这也是先扫清外围再发起总攻的战术。这是第一步先看佛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第二步,对照我们汉传佛教的部分就捡重要的说几点,只要能说明错的是我们就行了。因为今天主要是想听听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多进行一点儿实质性的交流。
  现在就先说三时判教的意思,根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里的经文: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n€?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第二个是古德的注释,现在传下来的只有《解深密经疏》,但是圆测法师的这个疏非常好,第一是逐句逐词地解释,第二,这一句话、这个词当时有几种解释他也都给列出来了。主要就是依据这两个。现在我就来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佛把他一生教法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时,是对声闻乘,发小乘心的人说的,这时受众的知识理论基础是凡夫见。因为在佛在说小乘法之前,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佛教,所以佛初时说法所对受众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是世间见,他们没有佛教正见,所以佛是在世间见的基础上,在这个平台上宣讲小乘法,小乘法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就是“法有人无”。
  法有……今天会有很多概念,我们理解得实际上不一样,还有些唯识的义理大家有可能不熟悉,没关系,我把大概意思说下来,然后你们挑最关键的、最要害地方的问题来提,就是尽量把主要的意思搞清楚,因为小的方面今天顾不上。当然要是把每一个词都解释清楚了,也就没争论了,但今天没这么多时间。
  “法有”的法,就是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的这些法,世间上的法。法有这句话实际上是承认我们凡夫认为有的这些法就是有,这个等于是原来的凡夫见没动,承认凡夫见的这个基础。也就是说,小乘法是以我们的凡夫见作平台说的,这里头如果说有所剔除的,那就是连凡夫的一般见解——也就是世俗谛都不承认有的东西,比如说永远不变的东西啊,等等那些人们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人们猜想中的东西,谁见过永远不变的东西?没人见过,那只不过是人们想像中的东西。法有的这个法,咱们可以说干净利索些,就是指凡夫所知道的缘起法,因为世间人也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都是依因托缘生起的法,“法有”就是说这种凡夫所知的缘起法是有。
  小乘法里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人无”,就是没有人我。这个无人我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我们凡夫见“法有”的基础上的,佛暂时承认这个“法有”是为了证明“人无”的,也就是说,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所以在缘起法里头这个永远不死的“人我”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而且实际上你在哪里都找不到这个人我。佛实际上是在用世间凡夫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来与凡夫讨论,就是说,缘起法里头根本就不可能又有一个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人我,这个在凡夫的知识和理论体系里也是应该承认的。你如果说有我,你就找来这个我看看,你来说说这个我什么样,你什么时候找到的,在哪找到的,结果必然是任何人都找不到这个我,因为这是用世间现量和理论就可以证明的。如果你说找到了,佛就可以给你分析说,你找到的不是我,并不存在你想像中的那个我,是你搞误会了。
  所以小乘理论它是概括为“法有人无”。法有是缘起法有,在这个缘起法里头,并没有我们凡夫执着有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的灵魂。可以用灵魂代表这一类的东西,就是永远不死,火烧不死、刀砍不死,水淹不死,永远不变,不管钻到什么身体里头,钻来钻去的老是它。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东西,实际上谁也没见过它,谁也找不到它,这个人我是根本没有的,根本不存在的,用般若经的说法就是这个我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这就是小乘佛法的核心:“法有人无”。
  二时,就是有一些学小乘的众生,当然包括前生的学习,他回小向大,发心学大乘的时候,佛就要给他们说大乘法,这个时候讲的内容有什么改变呢?就是把小乘时的“法有”改成“法也无”,不但人无我,法也无我,也就是人法皆空,一切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
  注意这个法,就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等缘起法,它是包括心法跟色法的。在小乘的时候讲心法跟色法当中没有一个人我;而现在讲大乘呢,说“人法皆空”,就是说这个缘起法也是没有的,就像人我是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的一样,这些心法跟色法也是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的。
  这个话大家听起来就开始有点别扭了,现在我们一般都说缘起法是有的嘛,怎么能说缘起法是没有的呢?这就是不认真读般若经或者是误解般若经而产生的错误观点。全部般若经都是在讲一个意思:就像人我是根本没有的一样,缘起法也是根本没有的,缘起法也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也是毕竟不生、毕竟无生无灭的。缘起法就是法我,人法皆空就是凡夫所知一切法空,不管是色法心法,全都是空无所有。人法皆空,一切法空,这就是大乘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如《大般若经》所说:“如我自性于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时求不可得,内外诸法亦复如是,都无所有,皆不可得。”
  实际上,般若经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只要读般若经就会知道,如果你愿意读般若经,从《心经》、《金刚经》开始,小品、大品等等,一直到600卷的《大般若经》,你就会看到,它的每一页每一句话都是在说这个“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读一句,《大般若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这就是说,缘起法是空无所有的。“一切法皆无自性”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意思。所以说我们今天流行的对自性的理解是不合乎佛说的。《中论》中说:“自性即是自体。”也就是说,自性的本来意思是自体、自身、自己的存在。“一切法皆无自性”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自身、自己的存在,那就是说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龙树论里怎么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先看《十二门论》的第一颂,这第一颂是全论的纲要,它是这么说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缘生法都是无自性的,一个法要是无自性的话,怎么会有这个法呢?这完全就是在重复我们刚引用过的佛在《大般若经》里说的那段话:“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也就是说,《十二门论》全论都是在证明佛说的这个意思: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十二门论》又被称为《中论》的略本,也就是把《中论》的道理概括成十二门,每一门都是在论证缘起法是毕竟空的,或者说是从十二个角度反复地论证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我们再来看《中论》怎么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在第一品“观因缘品”中说:“果从众缘生,是缘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法,无法何能生?”众缘若无自性,就是没有众缘法,说得明了确切,我认为这话说得没有留下任何容许曲解的余地。
  我们再来看《中论》的头两个颂子,这头两颂也是整个《中论》的核心,这大家都很熟悉,首先是“不生亦不灭”等八不,然后是“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能说这样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不生亦不灭的因缘,也就是说,因缘是从来没有生起来过的,因此也就从来没有灭掉过。从来没有生起来过、也从来没有灭掉过的因缘是什么样的因缘?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因缘,也就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因缘。能说毕竟空无所有的因缘,这样就能够很好地灭除所有一切戏论了。什么意思?因缘就是戏论,说一切因缘法都不存在,空无所有,才能很好地灭除一切戏论。就如《中论》里说“汝虽种种因缘欲成生相,皆是戏论”,说因缘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才能灭诸戏论,这才是因缘法的实相。只有“诸法不可得”,才能“灭一切戏论”,“戏论灭故,诸法则空”。这是《中论》的意思。
  再看佛说什么是戏论,《大般若经》说:“一切有戏论者皆名为二。诸有二者皆有所得。……一切离戏论者皆名无二。诸无二者皆无所得。”戏论就是有二,有二的就都是戏论,假名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一定是有二的,所以假名就是戏论。缘起法就是假名,也就是说缘起法一定是有二的,所以缘起法就是戏论。或者说,缘起法都是有因有果的,因和果就是有二,有二就是戏论,所以说缘起法都是戏论。“若法无自性则不应戏论。……达一切法无自性故皆无戏论。”“达一切法无自性”的话,那就是实证“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了,那就没有戏论了,也就是无二了,也就是没有假名了,也就是没有缘起法了,也就是无所得了,也就是毕竟空无所有了,能这样说因缘,才能“善灭诸戏论”。也就是说,龙树论与般若经所说是完全一致的。
  再看《大般若经》里的佛说来印证《中论》的核心思想:“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绝诸戏论本性淡泊。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学从缘所生诸法。”缘所生法不生不灭,绝诸戏论本性淡泊,就是说缘起法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因此龙树菩萨的《中论》整个就是在讲般若经的这个意思: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或者说: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所以说,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十二门论》总结般若经的核心义理非常准确,与般若经所说完全一致,般若经的核心就是一句话: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可以简单概括成:一切法空;也可以表达成:一切法无自性,或者是:一切法毕竟不生等等,反正都是一个意思:缘起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如果谁在看般若经和龙树论的时候,觉得有与一切法空相矛盾甚至相反的意思,那就一定是误解了经义,所以不能跟般若经和龙树论一切法毕竟空的核心义理融会贯通。今天可能还是时间不够用,否则只要谁提出来那一段文字与一切法空的义理不符,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来逐字逐句地把它的确切意思讨论清楚,而且最终一定会证明:般若经和龙树论就是在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所有文字都与这个核心义理完全一致,而不会有丝毫的矛盾之处。
  讲了般若经,全部佛法讲完了没有?没有讲完。如果说佛说完了般若经就入灭了,这个时候就会留下争论的处所,就是留下了争论的余地,因为他只讲了什么是空,但还没有讲什么是有,人们肯定会问:不会就是一切法毕竟空,什么都没有吧?那还有什么呢?如果佛不说,人们就不知道佛究竟实证到了有什么,不知道正确答案,自然就只能在不正确的答案——凡夫知见里毫无意义地争来争去了。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正确理解了般若经的字面意思,相信佛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是正确的,而且如果这个时候又自以为是,自认为佛把全部佛法都讲完了,般若经是最后的教法,把它终极化、决定化,这就等于是把般若经的一切法空见,给理解成了一个顽空见,这是很明确的。可是我们又都知道,佛的话不可能是顽空见。这自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佛说缘起法毕竟空而又不是顽空见?这就需要解释,所以佛就专门说了《解深密经》来解释般若经里头所包含的甚深密意。
  为什么说这个密意甚深?因为这个密意就是他在般若经里没有说出来的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这是佛亲证的真实境界,我们凡夫不可思议,所以说这个密意甚深。佛在小乘经和般若经里所说的缘起法,都是我们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这就不是甚深缘起法,而是用我们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名缘起法;但是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我们凡夫可以见闻觉知的法,还有我们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的法,那就是佛菩萨实证的真实境界,世界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这是圣者现量智实证的胜义境界,这个圣者境界对于凡夫来说就是甚深的境界,因为以凡夫之识不可以见闻觉知,它对于凡夫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甚深法。
  比如,佛在大小乘经里都经常说到的甚深缘起法,就是这种凡夫不可思议的甚深法,就是只有佛菩萨殊胜智慧才能实证的真实境界。如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又如《佛说稻芉经》中说:“佛世尊常说: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即是见无上道具足法身。”又如《杂阿含经》说:“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长阿含经》也说:“智者之所说,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唯佛能善觉。”佛说缘起甚深,凡夫二乘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这在大小乘经中都经常说,大家应该也是比较熟悉的。
  《成唯识论》里引了《密严经》中的一个偈颂:“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就是说,只有实证真如的佛菩萨才证见甚深缘起法。《成唯识论》解释这个道理说:“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就是说,不把遍计所执性的假名缘起法完全彻底地空掉,就不能实证依他起性的甚深缘起法;而实证假名缘起法毕竟空无所有的就是根本无分别智,根本智证真如时一切境界都不显现,随之生起的后得无分别智才能证见世界的真实面目——甚深缘起法。
  这个甚深缘起法究竟指的是什么?就是心,就是《华严经》说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就唯有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唯识的道理,就是“世界上只有心,心之外的一切法,不管是色法还是心法,全都是心中的妄想”。虽然我们凡夫感情上不好接受,无始以来我们老感觉心外的这些法都是实有的,但是事实就是如佛说的这样,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心。“三界唯心”是佛菩萨亲证的世界本来面目、真实面目,只要是心的认识对象,也就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一切法,就全都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全都只不过是心里的妄想罢了。
  我们心里都妄想了些什么呢?主要就是假名缘起法,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和想到的一切法,这都是我们凡夫的颠倒妄想。那世界上究竟还有什么呢?实际存在的就只有那颗能产生妄想的心。这我们用逻辑也可以推出来。比如有人说,我见到的都是妄想,那心也是妄想,哪儿有实际存在的心啊?你用逻辑推理,你既然有妄想,就一定有一个能生起这个妄想的、有妄想能力的心,因为想由心生嘛。或者说,你既然承认有妄想,就等于已经承认有一个能够生起这个妄想的原因存在了。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你要是不承认这个,那妄想就成了无因生了。所以说承认有妄想,就等于承认一定有一个能够产生妄想的心,这用逻辑就可以证明,这个是推不翻的。
  说既然确实存在心,那我怎么看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凡夫的心识只能认识到心的认识对象,而不能认识心本身。或者概括起来说,能,只能认识所;能,不能反过来认识能本身。如《般舟三昧经》说:“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又如《十二门论》里说:“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就是说,由于我们凡夫的业障所致,我们凡夫的心识不能自见自心的真实面目。所以我们凡夫虽然都有心,但是我们不可能用凡夫心来反观自心,我们只能认识心的认识对象,只能见到心外之法,也就是说只能见到心中的妄想。那《解深密经》不是有心意识品,这不是说的心吗?这个心实际上是用心所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假安立的心,是假名心,不是真的心,不是实际存在的、正在认识这些假名的心。
  虽然我们凡夫暂时不能实证自己的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唯识无境的道理修行,逐渐远离心外一切法,也就是远离心中的妄想,就会像《华严经》说的那样:“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那就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了,而圣者智就可以自然无碍地如实证见一切法。一切法实际上是什么?就是所有的心,因为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只有心。就如佛在《金刚经》里说的:“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实知一切心,也就是如实证知一切法了,这也就叫做正遍知了。
  这样说来,缘起法实际上是有两种:一种是凡夫可以见知的假名缘起法,这是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所以不是真正的缘起法。一种是凡夫不可思议的甚深缘起法,是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真实境界,那就是“三界唯心”,这才是真正的缘起法,实际存在的缘起法,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缘起法,“一切唯心造”嘛。这种甚深缘起法才真正可以说是有的,而那种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缘起法,本来就只是个假名,并没有任何实际存在,就如《大般若经》说:“色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受想行识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就是说,我们凡夫所见的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等都是只有个假名,而实际上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但是,在我们凡夫尚未证见甚深缘起法的时候,佛为了给我们开示他实证的甚深缘起的道理,可以依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真实境界,暂时方便说假名缘起法是有的,这就是佛说小乘法时暂时承认法有的密意。佛说他对初学佛法的人是“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生无自性性就是指依他起性,这在后面还要详细说到。依依他起性,就是依据、根据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的性相作用等,而用凡夫名言假安立一套假名缘起法来方便宣说缘起的道理,为的是让小乘人知道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他们断恶修善,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以便将来能够回小向大走上究竟了义的佛乘。
  而对已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佛就在般若经里说出了这种假名缘起法的真相、实相:实际上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是大乘法和小乘法的根本区别。大小乘法相同之处是都承认没有人我,而不同处就是大乘法又多说了一个没有法我,由小乘的“法有人无”,变成了大乘的“人法皆空”。人法皆空,就是凡夫所知的一切法空,就是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
  到这时,佛只是说明了世界上没有什么,还没有说这个世界到底实际上有什么,所以佛又接着说了三时了义教法,说明世界实际存在的是甚深缘起法,这在唯识教法中叫做依他起性。只有到这个时候,佛才把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没有什么都说清楚了,这才圆满了佛说的全部教法,所以说这才是佛说的了义中道。而只强调什么是空、没有明确说什么是有的般若经就是未了义经,因为它只说什么是空就必然会产生问题:佛应该是没有把话说完吧?世界上还是应该有什么的吧?
  现在还来继续说佛如何解般若经的这个甚深密意。小乘法讲人我没有,这个用世间法就可以证明,就是你找不到它。而般若经讲人法皆空,说缘起法也没有,这个人们就不好接受了,因为这跟世间见正好相反了,凡夫都认为缘起法是有的,而佛却说缘起法是无,凡夫当然不相信,这个问题用世间法凡夫见证明不了,必须用圣者的实证境界来说明,所以佛需要说《解深密经》来解释这个问题。
  当时胜义生菩萨是这么问佛的(《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胜义生菩萨的意思是说,您在般若经里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后面一定是还有没说完的话,但是我不知道您这个密意是什么?请佛慈悲,把这里没说完的话都明示出来。为什么他这么肯定呢?就是因为如果认为这句话是了义,不需要再加解释的话,那就把“一切法皆无自性”这句话变成顽空见了,一切法都没有自体嘛,那就不可能再有其它存在了,自体尚无,何况其它?连本质都没有,从哪里产生现象?总不会无因而生吧。而我们佛教徒又都知道,佛说的话一定不是顽空见,所以就知道佛一定有还没有说出来的话,如果听了佛的解释,就会明白为什么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不是顽空见了。
  佛赞叹他说“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佛为什么要连声赞叹胜义生菩萨?胜义生是十地菩萨,能不知道般若经的密意吗?因为他知道,我们凡夫看了般若经讲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之后,一定会有这个疑惑,就是那实际有什么呢?而这个实际有是依佛证境说的,佛如果不说,别人是猜不到的,所以必须得请佛解开这个密意,才能使凡夫菩萨们看懂般若经,也才能明白般若教法与唯识教法的次第关系,以及大乘法与小乘法的次第关系,从而对佛一生全部教法的次第关系都才会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胜义生菩萨为了慈悲我们世间有情,所以请佛把看懂般若经的钥匙交给我们,从而使我们对佛全部教法的结构和次第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理解,协助佛解决了这么重大的问题,所以佛才连声赞叹他问得"甚为如理",你仔细听着,我来为你解释我说一切法空这句话后面没有说出来的所有密意。
  佛是怎么解这个秘的呢?佛说:“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圆成实相……。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佛说我是依据三种无自性性这些没有说出来的话,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因为在说般若经的时候还没有讲三性,所以无法讲三无性,就只好暂时保留这个甚深密意了。我用现在的话来叙述一下佛说的这段话的意思:世界上的一切法共有三类,就是三性,佛是依据这三种法中都没有遍计所执性,来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这就叫做三种无自性性,三种无自性性无的都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佛在般若经里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个一切法仅是指的遍计所执性,实际上要完全彻底空掉的只是遍计所执性,而不是指另外两性,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是有的,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不是顽空见。佛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第一种法是遍计所执性,佛说:“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遍计所执性是用假名安立的假相,而不是因为它真的有自相,大家都知道,假名与事实是两回事,纯由假名安立为相,实际上并没有自相,这种假相就是只有个空名而无实际存在的,所以这种相就是没有自性、自体、自己的存在的,实际上就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这就叫相无自性性。这里佛说的相,通性和体,这三种相也叫三自性,也叫三自体。大家注意,一定要按照般若经和龙树菩萨说的自性定义来理解,“自性即是自体”,“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自性则无法”等,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是意识的异名,遍计所执性,就是意识所执着的东西,或者说是意识所认识到的一切法,也就是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凡夫的境界就是名言境界,我们凡夫所知的一切法都是名言,都是假名,都无自性,所以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大般若经》说:“如佛所说:诸所有法无非假名。”“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也就是说,假名与我是划等号的,都是毕竟不生,毕竟空无所有的。遍计所执性就是与假名、与我、与诸法划等号的,遍计所执性就是假名,就是我,就是诸法,这些全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第二种法是依他起性。佛说:“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依他起性是佛菩萨用后得智实证的真实境界,是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佛说因为它是“依他缘力”而生,所以说它是“有”。这是真正的缘起法,真正的缘起法就是有的,不像凡夫所见的假名缘起法实际上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而只是对小乘人暂时方便说为有,到大乘时就实话实说揭示了它的真相、实相:假名缘起法实际上无生无灭,毕竟空无所有。
  既然依他起性是有的,怎么能叫做生无自性性呢?佛说依他起性“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什么叫自然有?就是不“依他缘力”而有,它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遍计所执性就都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怎么讲呢?我们凡夫是用意识认识一切法的,意识认识法时必须形成概念才能认识,而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从其余一切法的概念中独立出来的,只有与其余一切概念划清了界线的概念,我们才能够明确地认识它,所以说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概念不但是独立存在的,而且还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保持不变,这样我们才能够用它进行思考和交流,所以所有的概念都具有“独立不变”的特性,这就叫做自然有,而不是“依他缘力”故有,“依他缘力”而有的都是缘起的和变化的。
  另外,所有的概念都是只存在于意识的想象之中,而并非是实际存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存在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因缘所生法。实际上所有的概念,只是我们在意识中认为它存在,仅仅是我们的意识执着它有,或者说仅仅是我们的意识妄想它有,这就叫做自然有。说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因缘生起的,不是“依他缘力故有”,还因为“依他缘力故有”的法是事实存在,是不需要假安立的,不管我们意识执着不执着它,它本身就是实际存在,就是有,与我们认识不认识它根本无关,比如佛菩萨实证的甚深缘起法就是这样。因此,凡是我们凡夫认识到的法,就不是依实际存在的因缘生起的,就一定是用我们意识的语言假安立的名言、假名法,这种法实际上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而只是我们在妄想中颠倒执着它有,所以这些法就叫做自然有。
  佛说依他起性“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就是说,依他起性是“依他缘力故有”的实际存在,在依他起性上并没有像遍计所执性这样的自然有的东西,所以就叫做自然而“生”的东西并没有自体的性质、道理、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就是说,生无自性性指的就是,在依他起性上,并没有遍计所执的自性生出来的真理。生无自性性,空的还是遍计所执性。
  再看第三种法,是圆成实性。佛说:“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圆成实相……。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圆成实为什么叫做胜义无自性性?“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一切法中没有人我法我的自性、自体,这就叫做胜义。人我法我的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胜义无自性性”说的还是一切法中没有遍计所执性,这就是胜义境界。什么是胜义?圣者殊胜智慧实证的真实境界就是胜义,一切法的胜义,一切法的真实面目就是根本没有遍计所执性。“亦得名为无自性性”,也叫做无自性性。无什么自性?就是没有遍计所执的自性,没有遍计所执自性的性质、真理,就叫做胜义无自性性。
  现在来总结一下佛解释般若经密意的三种无自性性,就是说在三种法中,全都是没有遍计所执性,而且也仅仅是依据没有遍计所执性,佛在般若经里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个“一切法”,就只是指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说只是指凡夫所知的一切法,只是指假名缘起法说的,只有遍计所执性是没有自性的,是毕竟空无所有的。而不是指另外两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有的,依他起性是因缘有,“依他缘力故有”,这是真正的缘起法、甚深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有,这是法性、空性,是佛菩萨实证的胜义境界、真实境界。总之,遍计所执性是空,而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有,所以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不是顽空见。
  我们再用佛的话来证实一下这个意思。佛在解释了三无性的意思之后,又特别强调说“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意思是说,不是因为有人一一分别观待三种自性,所以我相对建立了三种无自性性来空这三种自性,而是由于有情在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上增益遍计所执性,我只是为了空这个增益的遍计所执性才建立了三种无自性性。这是因为只是由于这个遍计所执性的缘故,才造成有情的生死轮回,所以只要空掉了遍计所执性,有情就可以出离生死获得解脱了。佛说得很清楚了吧,佛就是怕有人会误解,以为佛建立三无性是要把三自性全部空掉,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三无性要空的都只是遍计所执性,而不是要空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佛就是这样解释清楚了般若经说一切法空的意密,就是说“一切法无自性”的“一切法”,仅仅指的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我们凡夫所知的名言境界里的一切法,而实际有的是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实际有的就不空,要空的就只是在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上增益出来的遍计所执性。“增益”就是指本来不存在、而我们凡夫却颠倒执着硬要说有,要空的仅仅就是这种妄想增益的东西,这种本来没有我们却执着说有的东西。
  这样,佛的解密就使我们明白了,般若经不但不是顽空见,而且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是丝毫不差的,非常准确。就像《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必须远离颠倒梦想,远离到什么程度?必须远离到一无所得的程度,达到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程度,人法皆空要空到毫无剩余的程度,达到一丝挂碍都不能有的境界,你才能“究竟涅槃”,就是你最后连佛法都要舍掉,达到“无智亦无得”的境界,现证一无所得的时候,你才能证到空性。三世诸佛也都是依这个无所得的般若正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什么叫做无所得?《大般若经》说:“佛告善现:诸有二者名有所得,诸无二者名无所得。”假名缘起法都是有二的,因为假名都是相对安立的,相对就是二,缘起法都是有因有果的,因果就是二,无二就没有假名,就没有缘起法,所以无所得就是要把二全部空掉,也就是必须把假名缘起法全部空掉,达到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境界。也就是说,般若经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确确切切一点都不错,不但不是顽空见,而且还是实证空性以至修行成佛的唯一正确的修行方法。这就把这个般若经为什么不是顽空见的这个甚深密意彻底解开了。
  理解佛这个解密的关键是,一定要分清楚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区别,那就是前者是假名缘起法,后者是甚深缘起法,前者是用凡夫名言假安立的假缘起法,是凡夫可以见知的,而后者是佛菩萨实证的真正的缘起法,是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的。佛对小乘人暂时方便说有的、在般若经里说毕竟空无所有的都是假名缘起法,而只有在第三时唯识教法里才把真正的缘起法,也就是甚深缘起法——圣者后得智实证的依他起性说了出来。
  这种甚深缘起法一定不是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的假名缘起法,因为我们凡夫都已经见到假名缘起法了,如果甚深缘起法就是指的假名缘起法的话,那我们所有凡夫现在都已经就是见法、见佛、具足无上法身的圣者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说,凡夫所见的假名缘起法跟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真正缘起法、甚深缘起法,一定是不一样的境界。如果你证了空性之后,后得智实证的世界本来面目、真实境界,跟我们凡夫现在妄见的境界完全一样,那你证不证空性实际上就没有区别了。
  在解开般若经的这个甚深密意之后,佛非常慈悲,又把在实际修行中各种有情看到般若经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也说了一下,一共概括了六种情况,这可以帮助我们对照自己的情况,看看我们属于其中的哪种类型。原文比较长,就不读了,简单说一下大概的意思。
  佛说的第一种人,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集积得很好的菩萨,按《解深密经》的意思就是三时教法都学了,而且理解得很好,这样的菩萨,他读般若经的时候,深解意趣,依法修行,很快就可以证空性了。
  第二种菩萨,是福德、智慧这二种资粮积累得还不够,比如说无缘遇到三时说法,但是这种菩萨性情好,非常正直,修行素质好,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般若经说一切法空却又肯定不是顽空见,他会怎么反应呢?他说,我现在还不能理解般若经的深意,但我相信这是佛说的甚深正法,佛的智慧犹如无边的大海,而我的智慧犹如牛迹,就像牛蹄子坑里存的一点儿水,我现在理解不了,就要好好地继续学习和弘扬般若经。佛说,由于他相信这是佛说,而且学习佛说,他的福德、智慧资粮就会继续增长。
  第三种菩萨是什么反应呢?他看到般若经的时候也相信这是佛说,但他在性格上有缺陷,“性非质直”,怎么不正直呢?他喜欢执着自己的见解,就是咱们说的邪见里头的见取见。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抉择佛法,认为自己看懂了,经里说的就是一切法空,这个字面意思他确实是看懂了,般若经的核心意思确实是说一切法毕竟空,但佛说他“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他并不能理解佛说一切法空的甚深用义,他就执着这个字面意思是决定的,是了义的,认为自己的这种理解就是最高最胜的见解,结果自然是堕入了顽空见。他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不谦虚,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抉择般若经,把般若经判为了义教,认为般若经已经把大乘法讲完全了,讲彻底了,认为里面没有密意,不需要再作解释了,这就是最后的教法,是最全面最了义的正见了,这个世界上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了。这是第三种人。佛说这种人的果报是,由于他相信般若经是佛说,可以增长福德资粮,他诵持这个经,宣扬这个经,他有福德,但是他“随言执着”,误解了经义,他退失了智慧,并且由于退失智慧而“退失广大无量善法”。
  第四和第五种人,是听到上面第三种人的这种理解之后的不同反应,当然包括隔多少代后看到他的书,一看有人说般若经说一切法空,这是定解,是了义见,有些人呢,感觉这个祖师说得对,就跟着他执着这种顽空见,说这个世界上只有虚妄,没有真实,一切法决定是毕竟空无所有。这些人的果报也与那位祖师是一样的:增长福德,但退失智慧和无量善法。这是第四种情况。
  还有一些人呢,就是第五种人,他不相信第三种人的这种说法,因为他听到说一切法空就感到恐怖,就好像有些小乘人听见一切法空就如万箭穿心一样,他不能接受,他就认为这不是佛说,就攻击般若经,说这是魔说。佛说由于他对般若经诽谤毁骂的因缘,他的果报是“获大衰损、触大业障”。
  佛在这里补充说,由于第四和第五种人的这些罪业是听见第三种人的顽空见引起的,所以第三种人又多了一种果报,“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
  最后一种情况是没有发大乘心的人,那就是一些学小乘的跟凡夫了,这些人都非常执着自己的见解,说般若经是魔说,而且是想尽一切办法诽谤毁骂。佛说这种人所造业障之大,“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
  佛解深密的意思说完了,现在我们来对照现实。我们汉传佛教是以般若正见为基本教义的大乘佛教,除了唯识宗讲三时了义教法外,基本上都属于二时般若教法阶段。对于般若空义的理解,对比佛列举的六种情况,我认为我们主要是两种情况,不是说其它情况没有,但是少数,主流就是两种情况,相当于佛说的第四和第五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实际上的顽空见,就是说他口头上并不承认自己是顽空见,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其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只有虚妄,没有真实,实质上就是万法皆空,认为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为最了义正见。
  另一种情况呢,他实际上也误以为般若经是顽空见,但他又承认般若经是佛说,也就是说,又不能说般若经是顽空见,心口不一致。由于他的这个误解,他就给自己凭空制造了一个假难题:怎样才能把般若经义解释成不是顽空见?因为实际上般若经讲的一切法空并非顽空见,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所谓的难题。
  本来我们可以走正确的修行道路,佛已经给我们准备了读懂般若经的金钥匙,我们本来也可以像第一种菩萨那样按部就班地完整地学习佛法,学到《解深密经》,一看就明白了,般若经讲一切法空非常准确,是甚深般若正见,必须依之修学,才能实证空性。
  或者这样的因缘尚未成熟,我们也可以像第二种菩萨那样老老实实地坚持学习和弘扬般若经,为将来能够学懂般若经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什么叫老老实实地学习?就是既然是要学佛,那就是只依佛说,不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看不懂就老老实实地承认看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不明白,老老实实地承认“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干脆我还是把佛说的这第二种菩萨的情况念一下,不用解释大家也就很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做了:“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惟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这多好啊。
  可我们不这样学,既不学第一种菩萨去看佛的解释,也不学第二种菩萨老老实实地继续学习般若经,总之无论如何就是不听佛说,就是要“安住自见取中”,这是我们凡夫最容易犯的或者说自然而然就会犯的错误,叫做固执己见。他认为他能看懂般若经,他认为他能解决自己妄想的这个“般若经为什么不是顽空见”的问题。由于般若经义确实是在讲一切法空,而他却执意要把它解释成正好相反的意思——一切法有,这样做就必然要颠倒句义、词义甚至字义,必然要不顾常识,违反逻辑,必然要全面颠倒般若经义和其它经义,从而造成丢弃大乘佛教真义而生出无数奇谈怪论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就是不听佛说,放着佛说的《解深密经》就是不看。但不学三时了义教法,就不知道唯识境界,不知道还有佛菩萨后得智实证的依他起性,不知道什么是甚深缘起法,不知道世界上真正有什么,就会以为世界只有虚妄,就会误以为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一切法是包括了所有一切法,这样就把这句话误解成了顽空见,而不知道实际上这个一切法只是指的遍计所执性,即凡夫所知的一切法,而且是只有一点儿不剩地完全彻底地空掉遍计所执性,才能实证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因此般若经讲一切法空毕竟空无所有是完全正确的,并不是顽空见。所以说,佛的解释是解开般若经甚深密意的唯一钥匙,不看《解深密经》是不可能真正看懂般若经的,因此对般若经义产生误解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固执己见。有些人看了《解深密经》后认为佛说得不对,却认为自己的想法对,所以把唯识包括《解深密经》也曲解成符合自己见解的意思。这种情况佛也说过,《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说:“薄伽梵于大法镜经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随言取义,不如正理思择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见。”其中的“转变见”,就是“于所有开示离言诸法实性了义契经、广设方便皆悉转变令顺己见”。所以他就认为无论如何也必须把佛说“一切法空”的经文强行“解释”成一切法有才对。
  为什么说是“强行”解释?因为他的这些想法全都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妄想出来的,整个与般若经无关。这个错误的根本起源就是他感觉般若经说一切法空是顽空见,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儿;而他认为应该说一切法有才是正见,而实际上这不过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一直执着的颠倒邪见罢了。根据这两条错误的想法,他就认为必须把般若经讲一切法空的词句解释成是一切法有的意思才能两全其美:既符合他无始以来执有邪见的感觉了,他又把般若经解释成不是顽空见的他所谓的“正见”了。
  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执着一切法有的颠倒邪见为什么会被当成正见呢?这简直是太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这个邪见无始以来在我们的八识海中积累得无边无量,已经根深蒂固蒂固根深,早已成了我们最为习惯的自然而然的感觉了,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佛在般若经里虽然从头到尾一直说一切法空,但这决不是佛的本义,因为本来是一切法有,佛怎么会真的说一切法空呢?问题很清楚,我们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固执己见,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本来是一切法有”而不信佛说的一切法空?自称学佛而为什么不听佛说?就是因为一个固执己见罢了。用佛的说法就是“而常安住自见取中”,仅此而已,岂有它哉。
  但是,要把一切法空解释成相反的意思——一切法有,而且得把几千卷般若经和其它大乘经典的意思全都颠倒过来,任务的艰巨程度简直难以想像。可是由于我们一定要固执己见,就必然会把我们自己逼上这条绝路。因为,不学三时教法所以不知道真正有的是依他起性,也就是不知道实际存在的甚深缘起法,我们就只知道在小乘法中方便说为有的假名缘起法,而这又正是在大乘般若经中说为毕竟空无所有的东西,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把自己刚说过是毕竟空的东西,又回到小乘法中说它是有,用小乘的方便说来偷换我们认为是顽空见的大乘般若真实义,“强行”把大乘般若空义“解释”成小乘方便说的有义。《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恶知识?佛言:教令远离般若波罗蜜,使不乐菩提,又教令学取相分别严饰文颂,又教学杂声闻辟支佛经法,又与作魔事因缘,是名菩萨恶知识。”就是说,若在大乘法中,教人学习掺杂小乘经的法,这就是菩萨的恶知识了。
  我们的汉传佛教就一直在百般艰辛地进行着这个繁重浩大的工程,就是怎么把般若经说的“一切法空”解释成是说“一切法有”的意思。这个工作非常艰难,大量的句子好像是不可能解释成相反的意思的,比如说般若经里面到处都是“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毕竟皆空不可得”,“一切法毕竟不生”,“一切法无生无灭”,“一切法无生无起”,以至十八空,二十一空等等等等,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都是毕竟空,完全彻底地空,以至空亦复空,坚定确切,无容置疑。再看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等等,把一切法破得干干净净,完全彻底,一点儿有的可能性都没有剩下。这样的般若经和龙树论怎么可能解释成是说一切法有的意思呢?但是这一切都远远比不上我们凡夫固执己见的“威力”,它使我们必须“广设方便皆悉转变令顺己见”才能叫自己心安。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想找,办法就总是有的,我们找到的办法就是先找个别有可能产生误解的句子来曲解其意,然后就利用这个突破口,稀里糊涂地一拥而上蒙混过关。
  我们找的突破口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我们认为这句话有可能把它解释成一切法有的意思。实际上,“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意思很简单、很明了,那就是一切法都没有自体,都没有自身,都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佛是语言大师,佛为我们说法,总是用我们最容易明白的语言。
  这样简单明了的表达,怎么能曲解成一切法有呢?我们是从自性这个词上开始做文章的。咱们先说自性的正确含义。在佛学辞典里或者很多文章里都可以看到,梵文里的“自性”这个词,前半部分的意思是“自己”或“自己的”,后半部分的意思是“存在”、“有”,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体、自身、自己的存在。“自性”是个指示词,只是表示对主词自身的意指,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内涵,它的内涵是随顺主词的,主词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内涵就指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内涵是与主词的内涵保持一致的。比如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这个自性的内涵就是指一切法本身,这句话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己、没有自体、没有自身、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一切法都不存在的意思。前面我们已经引了佛和龙树菩萨对无自性的解释,佛说“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十二门论》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中论》说“若无自性则无法”,都是说:如果一个法没有自体,那这个法就是空无所有了。
  现在再来看我们汉传佛教是怎么解释这个自性的意思的。我们都是说,一切法无自性,但是还有一切法。这样,一切法跟它的自性就被解释成了毫无关系的两个东西,一切法是有,自性是无。这个“一切法”怎么从无变成了有?靠的就是对后半句里的“自性”这个词,重新给它一个不同于般若经义的另一种解释。我们给“自性”这个词换了另一种内涵,自性不再是指“一切法”的自体、自己的存在了,因为那样就没有一切法了,我们把自性的内涵给狭义化,也就是把自性所指示的范围缩小到不会影响可以说“一切法有”的程度。比如说自性是指一种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与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根本就没有关系,因为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是指缘起法,而被我们狭义化的“自性”指的是非缘起的东西,它们完全是性质相反的两回事,缘起法里根本不可能有这种莫明其妙的根本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知道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所谓“自性”,所以空掉这种自性,跟缘起法一点儿关系没有,当然就不会影响到我们说“一切法有”了。
  但是这样一来,一切都就变得非常奇怪颠倒、莫明其妙了。比如,如果佛真的是想说“一切法是有的,空的只是自性”这个意思,那为什么在般若经里却要处处说成一切法空呢?反而就不告诉我们一切法是有的呢?佛自始至终一直这样故意颠倒别扭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不认为佛的颠倒说是对的,却反而要把佛说颠倒说呢?
  如果按我们的理解,“自性”指的是独立不变的非缘起的东西,佛说的一切法是指缘起法,那么佛说“一切法无自性”,就是在说“缘起法没有非缘起的法”,这就变成了同义反复,变成了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一句话,根本不涉及这两种法是有是无这回事儿了。
  我们就把刚才引用过的几句经论,再按“自性是非缘起法”的理解来重读一下。《大般若经》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的意思,就变成了:缘起的法里都没有非缘起的东西,如果一种法里没有非缘起的东西的话,那这种法就是空无所有了。这倒好,只说缘起法是没有的,非缘起的东西反而倒不说它没有。
  《十二门论》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也就变成了是说:缘生法,是没有非缘生法的,如果是没有非缘生法的法,那怎么会有这种法呢?这样说来,缘生法里还非得有非缘生法,这缘生法才会有了?或者说,缘生法的无,是因为其中没有非缘生的法?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中论》说:“果从众缘生,是缘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法,无法何能生?”果从众缘生,众缘中没有非缘生的法,如果没有非缘生的法也就是没有众缘法了,没有众缘法了,怎么能生果呢?哪位听明白了?这话的意思,究竟是说众缘中应该没有、还是应该有非缘生的法呢?
  好了,究竟是佛菩萨说的“法无自性则无所有”对?还是我们说的“法无自性还有法”对?是佛菩萨说的“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对?还是我们说的“缘起法是有的”对?般若经义究竟是一切法空?还是一切法有?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
  这样,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意思,本来是要告诉我们一切法是毕竟空无所有的,现在我们通过把自性内涵狭义化、架空化,把这句话解释成了:一切法是有的,没有的只是自性,把般若经的核心义理“一切法空”硬是给解释成了“一切法有”,佛说话的目的落空了,般若经义颠倒了,圣者的般若正见变成了凡夫的执有邪见,大乘佛教的甚深般若见消失了,我们的大乘佛法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架子了。
  佛知道会发生这种情况,也警告过我们,《大般若经》说:“佛言:憍尸迦!于当来世有诸苾刍愚痴颠倒,虽欲宣说真实般若波罗蜜多,而颠倒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云何苾刍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谓彼苾刍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色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说受想行识坏故名为无常,非常无故名为无常。复作是说,若如是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如是名为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憍尸迦!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
  为什么说“谓彼苾刍为发无上菩提心者说”,就是说,这个比丘是对大乘佛子说法,而不是对小乘行人说法。什么叫“说色坏故名为无常”?就是说色是缘起法,有生有灭,会坏,这叫做无常。什么叫“常无故名为无常”?就是说,色是永远没有的,常无,就是“无是常”的意思,这叫做无常。也就是说,说缘起法是有的,而不说缘起法是无的,就是“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佛说“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只应当说色受想行识是永远不存在的,常无,也就是说,“五蕴皆空”,这才是“宣说真实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五蕴皆空”的《心经》是“宣说真实般若波罗蜜多”的,所有的般若经包括600卷的《大般若经》都是“宣说真实般若波罗蜜多”的,可都让我们汉传佛教给解释成“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了,我们现在都是说“五蕴皆空”不是说五蕴没有,五蕴是有的,只是它的自性是空,与佛说的“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的“真实般若波罗蜜多”直接唱起了对台戏。佛说“缘起之法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我们却说“若法无自性还有这个法”。龙树菩萨说“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我们却说“若无自性者,云何无是法”!《中论》说“若无自性则无法”,我们就说“若无自性一点儿也不耽误有这个法”。讲经竟然能讲到与经义完全相反,这不正是“颠倒宣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吗?
  这种对般若空义的根本颠倒,必然引起对全部般若经义以及整个大乘佛法的全面颠倒,由此就造成了我们汉传佛教里特有的层出不穷俯拾即是的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比如,般若经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直接讲一切法空的句式,本来没有颠倒的余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只好直接强行颠倒。如果佛说一切法空,我们就颠倒字义,说这个“空”不是“没有”的意思;佛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我们就说,这个“无”也不是“没有”的意思;如果遇到佛强调说“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毕竟不生不灭”的时候,我们就只好颠倒词意,说这个“毕竟”也不是“完全彻底”的意思……如果说“空”跟“无”都不是没有的意思的话,这就等于说在佛的字典里头就没有“没有”的意思,佛法本来是“空门”,现在却被我们整个颠倒成“有门”了。
  大家知道,中观被称为空宗,唯识被称为有宗,可现在我在论坛上与学中观的佛友们讨论的时候,都是他们在拼命证明一切法有,而我却在想尽办法证明一切法空,这不也是这种根本颠倒引起的很奇怪的颠倒现象吗?
  如果说般若经义就是“一切法是有的,空的只是自性”,本来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是认为一切法是有的,应该没有必要劳动佛菩萨示现于世来告诉我们了,而且我们的这种执有的习气根深蒂固坚如磐石,也应该不用麻烦佛菩萨来为我们增强加固了,这样说来,佛来世上就是为了告诉没有这种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了。可这种东西在我们的实际生活里究竟有多少?实际上这是很难找到的东西。大家可以找,灵魂好像是这样的东西,可现在一般人并不承认有灵魂存在。像“上帝”也是这样的东西,可现在有多少人是真正相信有这种上帝的?赵教授说了一个统计数字,西方国家里经常参加教堂活动的人占百分之三到五,经常参加活动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是真的相信存在一个如《圣经》所说那样的上帝。就是说,承认有这种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的人本来就少,而这种东西就是在这些人认为存在的东西里所占的比例那就更是非常非常小的了,所以告诉人们这种东西不存在对我们凡夫的世界观并无多大改变。佛说了几十年般若经真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没有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吗?
  我们举个例子说,比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面前的这张桌子?如果依我们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桌子是有的,但没有一个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桌子”。这话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有谁会执着“有一个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桌子”呢?佛真的就是来告诉我们这个的吗?
  我妈拣了一本小学生的自然课本当废纸用,我吃饭的时候随手翻了一下,你猜开篇第一句话是什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后面还有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事物之间都是有因缘关系的,都是缘起的。如果我们把般若经义理解成缘起法是有的,独立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话,那这小学生的课本就是我们大乘佛教的甚深般若见了?我们就是这样把佛菩萨的圣者见颠倒成了凡夫见,奥妙难思的大乘佛法智慧就这样被解释成了世间凡夫的一般常识: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这完全符合我们凡夫的现量感觉,我们确实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东西,我们见到的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运动变化着的,照这样的正见标准来判断,我们凡夫不但无始以来自然就是大乘佛法的甚深般若见,而且都是现量实证了般若正见的圣者了。
  这个根本颠倒造成的奇怪现象太多了。比如由于我们把圣者见改成了凡夫见,般若经的真义实质上被废掉了,学了“缘起法是有,没有独立不变的东西”这样的“正见”有什么用呢?不要说不能增进道业,就连现前的烦恼也不能对治,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弘法本来是佛教的天职或说是家务,可这却成了我们汉传佛教的弱项,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本来因为信佛出了家,又好不容易得到了在佛学院深造的机会,深入经藏增长智慧体悟到佛法的伟大之后自然会更加坚定学佛的信念,可有些人在佛学院学了几年佛法之后反而不信佛了,反倒还俗了,这不也是很奇怪的现象吗?
  我们平心静气反思一下,我们学了“缘起法是有的,永远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样的般若正见之后,你能体会到大乘佛法的奥妙难思吗?你能体悟到大乘佛法无上智慧的无穷威力吗?你能生起出世间法乐吗?这里头哪里能体会到难见难知的甚深缘起法?我们说的这种缘起法连三恶道的众生都是无始以来天天见的,用说它是有的“正见”能对治烦恼吗?你能拿它干什么用?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一个世间凡夫见的基础知识,一个众所周知的普通常识,被我们汉传佛教奉为大乘佛法的核心教义,这对社会大众会有引摄力吗?靠这种所谓正见能够振兴大乘佛法吗?所以说,学了这样的正见之后变得对佛法失去热情甚至失去信心就也应该不是非常奇怪的事了。
  再比如,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支传到中国来都传不下去,很难兴盛。这究竟是为什么?三论宗,鸠摩罗什大师给我们把龙树菩萨精练准确概括般若经义的《中论》、《十二门论》等翻译过来,可三论宗在中国却传不下来,为什么?是大家不承认龙树菩萨是成就者吗?是他的理论说得不精彩吗?龙树菩萨能在印度小乘天下、外道天下中打出大乘的天下,就说明他的理论的威力,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不一样了呢?再一个唯识宗,玄奘法师九死一生把全本《瑜伽师地论》取回来,论传承,弥勒菩萨是接释迦佛的班的,大乘、小乘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亲自授记,最正宗,理论那么精深、精妙,却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一学就掺进了我们的东西,这是必然的,不是我们故意掺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很多世间知识的基础,有我们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我们必然是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去理解印度传过来的东西,结果印度佛教的真义没有学到,却发展出了一套中国化了的佛教。中国化没错,也可以说我们必须变化佛教传播的形式以适应中国与印度不同的情况,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化掉佛教的精神实质,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凡夫见代替圣者见。
  为什么真正体现印度大乘佛教精华的三论宗、唯识宗在中国不能发展和兴盛?大家可以找原因,我找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用凡夫传统思维的理解方法,把龙树的《中论》、把唯识的真义都理解成了凡夫见,说来说去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固执己见把佛法学得变了味儿变了质,结果学习了三论宗和唯识宗之后,世界观没什么重大的改变,不能解决烦恼问题。学起来很快就自以为懂了:缘起法是有的,永远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学成了,我们也有了正见,但这些正见对于我们解决烦恼没有帮助,我们体会不到大乘佛法的威力,这是最关键的原因。因为你把般若真义已经给拉成了凡夫见,凡夫见解决不了问题,谁还有兴趣天天反复去说这些没用的话?所以才逼迫我们中国的祖师想办法再去创造宗派。你看印度的风气,就是中观、唯识两大宗,一个二时、一个三时教法,就是全部圆满的大乘佛法,能解决一切问题,跟外道、小乘的辩论没有问题,就能使佛教在印度发展到辉煌的顶峰,玄奘法师能在全印度的无遮大会上称雄,就是靠了这样的大乘佛法真理的力量。可传到我们中国来的时候,就是因为被我们解释成了凡夫见,这样的所谓的“佛法”不能真正起到佛法应有的作用,中国佛教后来一直地不景气,这就是最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汉传佛教丢掉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精神,没有真正佛法正见力量的支持,只是徒具形式的话,它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兴盛呢?
  要改变中国佛教现在颓势的办法也很简单:我们都先放下我们的一己之见,只要认真地去看究竟“佛”是怎么说的就行了。因为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出在不听佛说反而固执己见上了。
  我说的符合不符合佛说和事实,希望大家直言指出,我们一起讨论。请大家多提问题方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