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受心所对于有情之价值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真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受心所对于有情之价值

真嵩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6册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页147-156

--------------------------------------------------------------------------------

三界有情,死生状态,行为趋向,各有不同;而其造善造恶,轮转六趣,乃至成佛,莫不起源于心心所。此心心所对于有情,诚为重要,固不待论。然受为五十一心所之一,对于有情,有何等重要之关系乎?亦吾人所当急欲研究者也。兹特分述于左:

一、受心所

(1) 受心所之名义

夫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违顺俱非等境,故俱舍颂云:领纳随触,谓领纳随顺于自己之触。诸心心所虽复同缘,于违顺等行相浅近,不摄为己有。故皆不名受。受领纳境界,定属于己,约领境胜,偏得受名。所谓心所者,略有三义:
一、恒依心起。心若无,心所不生;要心为依,方得生起。
二、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色不与心相应;时依缘事,
四义皆具,故名相应。
三、系属于心。以心为主,所系属之。有此三义,故名心所。如
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总别
并缘。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受具前义。故名受心所也。

(2) 受之体性

受之体性云何?俱舍论云:受,谓三种领纳。成唯识论云:受,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瑜伽论云:何等为受自性?答:略有六种。谓眼等六触所生,皆谓领纳前境,约用以显体也。刻实而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更无所谓体性也。于受何独不然?原以方便化度有情故。于离言说中,假立言说;而以领纳违顺俱非三种境相,为受之自性也。

(3) 受之行相

体性既述,行相当辨,然其大略,可分三种:曰乐、曰苦、曰不苦不乐。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纳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说名不苦不乐受。复有开为五受者:曰乐、苦、忧、喜、舍。由乐苦二受,各分为二。尽此五受为根生义,根生义局,离出忧喜,领纳义通。以三摄五也。复有以所依别分行相者:谓依身者,曰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依心者,曰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复有以依缘内身,别分染净行相者:谓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言有味受者,谓自体爱相应受;无味受者,谓自体爱不相应受也。复有以依缘外境,别分染净行相者:谓乐依耽尝受,若依耽尝受,不苦不乐依耽尝受,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言依耽尝受者,谓妙五欲爱相应受;依出离受者,谓妙五欲爱,不相应受也。此外虽尚有种种,或由事显,或以相明,或从生立,或约观察,其言说也,各有不同,然其大要,不过如是。

(4) 受之业用

体相用三,诸法皆具,受为一法,应知亦尔。其体相也,已如前述,业用云何?亦当续说。成唯识论云:受、起爱为业。谓于乐受未得希合,已得复有不乖离欲;于苦受未得有不合欲,已得之中,有乖离欲。欲者、希求,即通三性,亦通漏无漏,此唯说爱,依染分说也,此盖就因地以明也。杂集论云:云何受相?答:领纳相是受相。谓由此受,领纳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若清净业,受乐异熟;不清净业,受苦异熟;净不净业,受不苦不乐异熟,此盖唯就果受说也。夫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有是因必有是果,如响斯应,如影随形,有不可磨灭者也。如能了知如是因感如是果者,遵依圣教,如理作意,如如熏习,以世间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如是,则爱业不起,杂染诸法种子,亦次第渐减,减至于无可减。如是,一切种断,一切果无,所对治诸烦恼缠,对治诸险恶趣,而显现清净身也,修行者其亦有意于斯乎?

二、有情

(1) 有情之类别

有情类别,略分五趣四生。五趣者:曰天趣、人趣、那落迦趣、饿鬼趣、傍生趣;四生者:曰卵、胎、湿、化。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由破壳而出,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里,剖胎而出,如象、马、牛、驴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如虫、蝎、飞蛾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或不具而生。人趣、傍生趣,各具卵、胎、湿、化四种,一切地狱诸天中,皆唯化生;鬼趣通胎、化二种。广如俱舍论说。

(2) 有情之轮转

有情之轮转,普通说由四有。四有者:曰死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者,谓前世临终之一刹那也;中有者,谓死有后、生有前、其中所有有情之身体也,为死生二有之中,故名中有。生有者,从中有没而托胎,名已结生,其结生之初念,即名生有也。本有者,生有后、死有前,其间所经过之历程也;此有胎内外之别,胎内分五位:一、凝滑,二、胞,三、血肉,四、坚肉,五、支节,共约经九月而出生;胎外亦分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如是,由老而死有,而中有,而生有,而本有,更起烦恼,造善造恶,故又由本有而死有中有,次第轮回,转生不息,故所谓四有轮转也。

(3) 有情之受中有

一切有情,云何而死耶?谓由寿量已极,或福已尽,或不避不平等,即便致死。不避不平等者,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皆足致死。其死也,色根虽坏,而业常随,故于将命终时,乃至末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遂有中有生报。吾人于此中有生报,眼不能见,即谓此有情于此死矣。实何尝死哉!

(4) 有情之受生有

一切有情,云何而生耶?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处,由此二种因增上力。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囗光;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其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但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造恶业者,如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而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技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及触冷热,而不知已生那落迦矣。如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瘿鬼等。又于余鬼傍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起欣欲者,谓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事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而起颠倒。以父母行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之余处,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如是住母胎中,诸根成熟,即便出胎,吾人眼见,谓此有情于此生矣。实何尝生哉!

(5) 有情之缘起

有情生死,四有轮转,循环往复,无有端绪。故经云:有情往来生死,本际不可得。虽然,究竟云何而起耶?兹姑就十二缘起以说明之。十二缘起者,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义云何?曰:无明、谓宿惑,行、为宿业。识谓结生蕴,结生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为名色,眼等已生。至根境识未和合位,名六处;已至三和,未了受因差别,名触;已了受因差别,未起淫贪,名受;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名爱;为得上妙境界,周遍驰求,名取;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名有;由是业力,从此舍命,正结当有,名生;生刹那后,增渐乃至当来受位,名老死。此中略分三世:无明与行为过去世;生老死为未来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为现在世。又可摄为惑业事三:无明、爱、取为惑;行与有为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为事。又可摄为因果二: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为果;无明、爱、取、行、有,为因,然就此三世因果观察。现在世具爱、取、惑二,识、名色、六处、触、受、事、五,言之颇详。过未世略,过去世无明惑一,而不说因,未来生老死事二,而不说果。若无明不说因,生死应有始;生死不说果,生死应有终。曰:不然。现在世说之颇详者,盖以现在世易明,过未难了,故详言现在世,意欲比度而知过未二世也。无明未说因,老死未说果者,非未说也。盖此中已显老死为事惑因,及无明为事惑果矣。何以言之,如言爱生取,爱、取俱是惑,是惑生惑也;取生有,无明生行,行有为业,取与无明为惑,是业生惑也;行生识,有生生,行有为业,识生是事,是业生事也;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处,六处生触,触生受,以及生生老死,是事生事也;受生爱,受为事,爱为惑,是事生惑也。事既生事,老死为事,则老死则为事因;事既生惑,老死为事,则老死即为惑因。事既生惑,无明为惑,则无明即可为事果。惑即生惑,无明为惑,则无明即为惑果。故过去之无明也,即现在之爱取也;未来之老死也,即现在之名色。六处、触、受、四事也,由是因生果,果造因,因果循环,无有终始,夫如是;有情之缘起可知矣。兹表于左:
┌无明 惑┐
│ ├……因

┌过去└ 行 业 ┘

│ ┌ 识

│ │名色

│ │六处

│ │ 触

三世┤现在 ┤ 受

│ │ 爱

│ │ 取

│ └ 有

│ 事……果

│ ┌ 生

└未来└死老

三、受心所对于有情之价值

观上有情,死生相续,不外惑业事三。惑业为因,感得事果,事果为因,复起惑业。若无惑,则不能造业;无业,即不能感果;无果,即不能依果而造因;所谓如轮旋转,无有始亦无有终也。兹特就受之一法而论之:受生爱,凡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法,可喜可乐,可爱可染,无不周遍驰求,遂则生贪恋,不遂则起嗔恚,于是烦恼随烦恼,由此而起。而所谓身口意诸业,亦随之而起,以求达其取得之目的。于是诸业积聚,牵引当果,而复结生。由生而老而死,复有如前中有相续,更趣后世,于是诸根成熟,复起烦恼业。所谓有情,数数生死,生诸苦难者,此也。如无是受,则爱不起,诸烦恼不生,诸业亦无作,何由而生老死哉?由是观之,若无有受,直谓之无有有情,亦无不可,是受对于有情之价值,为何如耶?即就现时而论:一切有情,皆为受之一法所播弄,而造成此修罗世界。如军阀也,日相杀戳,争夺地盘;财阀也,日逞权诈,聚敛重金;科学哲学文学家也,日煽异说;以相号召 ;工也商也,日事奸滑淫巧,以肆其技谋,皆无非欲遂其名利供养之愿,以快一时,并以快及其子孙者也。下至飞禽也,走兽也,水陆爬虫也,蛾蝎蜂蚁也,嬉戏于空间也,栖息于巢穴也,工作也,孳尾也,猥抱也,疾走也,狂号也,皆其受之表现也,一生享受安乐,繁殖其子孙之妙用也。卒之,目的或达或不达,而孜孜营谋,至死方息。而不知所作诸业,随身系缚,不得解脱,牵引果报,无有已时矣。悲哉!

我佛世尊,知受之对于有情之重要也,知有情迷著于受之深沉也。入世时,即慨然曰:三界皆苦,何可乐者?迨后出家成道,即在鹿苑转法轮,说五蕴,无、常、苦、空,无我,说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复在法华会上,说三界犹如火宅,常有生老死病忧患。此谆谆之诲,果何为者?无非欲一切有情,切实了知,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灭?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灭行?何者是受乐?何者是受过患?何者是受出离?而从事修证,迳登无上觉地也,甚矣哉!世尊悲悯有情之深且切也,今之执迷死后灭断,而奔驰乐欲,以致烦恼炽盛,诸业缚缠者,闻大觉梵音,其亦有所猛省欤,是则吾之所厚望也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