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居士佛教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宋代居士佛教研究
【文章作者】谢智明
【指导教师】张清泉
【文章页数】270页
--------------------------------------------------------------------------------
【中文关键词】居士|居士佛教|参禅|结社|三教|护教|修行|净土
【中文摘要】居士即指在家学佛修道的佛教徒而言,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全力扶持僧团,亦协助护持参与民间的佛教活动。同时亦凭借其较高的文化素养,护持佛教活动的推展,从事撰着篇章以阐释佛理,记述编纂佛教文献,或是弘扬佛法教义,增添扩充佛教的内涵,进而形成规模宏大的居士佛教。
在众多的佛教徒中,居士介于佛教僧团与一般佛教信众之间,发挥承上启下的功能。对于佛教僧团而言,居士与僧侣的交游接触相当普遍,是大力支持僧团运作的后盾,提供僧侣安稳的修行环境。一旦遇有排佛毁佛的言论、势力出现时,居士可凭借其政经上的社会影响力,辅助僧侣共同协力抵抗,发挥护持佛教的外护功能。
对于一般佛教信众而言,居士与世人一同在社会中生活,彼此互动机会频繁,方便居士在世俗间弘扬传道。居士凭借其通达佛教义理的基础,可向世人介绍宣扬学佛的理念,培植一般人学佛的机缘,吸引其加入学佛的行列,进而参与各类佛教团体的活动。可见居士是佛教僧团与一般佛教信众之间的联络桥梁,彼此互依互存,共同建立佛教文化的稳定发展。
宋代居士佛教蓬勃的发展,对后世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建立后代居士佛教可大可久的发展基础,使居士佛教在近代佛教跃为主流,在佛教界扮演举足轻重的力量,足见宋代是居士佛教发展里程碑中的关键阶段,是相当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达成以下之目的:一是探讨宋代居士佛教的发展背景,二是研究宋代居士的参禅学佛风气,三是探究宋代居士的净土理念与结社风气,四是分析宋代居士的佛学思想与修行活动,五是检视宋代居士的护教活动,六是归纳宋代居士佛教的评价。
根据研究的成果显示,宋代居士与僧侣道友的社会交游,主要表现在参禅学佛与净土结社方面,居士从参禅与结社的活动中,增进与僧侣和同参道友的互动机缘,从修持道业中获得法喜充满,进而广为宣传学佛理念,拓展宋代居士佛教蓬勃发展的气象,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
居士在研究佛典经论之际,学有所得而抒发研教心得,有些居士专精于一宗的思想,有些比较、会通各宗学术观点,或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学说等等。除了钻研教理之外,从修行活动中配合解行相应的理念,实践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此外,佛教发展的兴盛因素,有赖于僧侣与居士的合作护教,居士护教的表现方式相当多样,有些撰写护教文章以厘清排佛者的论点,进而肯定佛法有助于社会教化人心的功能,并致力于参与护教活动等,为护持佛教贡献一己的心力。
宋代居士投入参禅学佛,参与净土结社,抒发佛学思想,落实修行活动,发挥护教理念,融合入世与出世的修行生活,实践福国淑世的慈悲精神,建立优质的人格典范等,成为在家修道者的榜样。进而提升居士佛教的风气与素质,更可为现代人学佛修道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彰显宋代居士佛教的价值意义。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旨趣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范围
(一)人物研究
(二)时代研究
(三)历史研究
三、前人研究成果检讨
(一)中国禅宗史
(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
(三)宋代居士佛教初探
(四)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五)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
(六)北宋佛教史论稿
(七)张商英〈护法论〉中的历史思维
(八)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
(九)中国居士佛教史
第二章 宋代居士佛教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居士佛教概论
一、居士佛教的相关说明
(一)居士的定义
(二)居士佛教的意义
(三)佛教典籍对居士修道的指引
二、居士佛教资料所写反应对居士的了解
(一)心泰《佛法金汤编》
(二)朱时恩《居士分灯录》
(三)彭绍升《居士传》
第二节 宋代朝廷的佛教政策
一、保护佛寺文物
(一)宋太祖时期
(二)宋太宗时期
(三)宋真宗时期
(四)宋仁宗时期
(五)宋英宗时期
(六)宋神宗时期
(七)宋徽宗时期
(八)宋高宗时期
(九)宋孝宗时期
二、主持译经活动
(一)宋太祖时期
(二)宋太宗时期
(三)宋真宗时期
(四)宋仁宗时期
三、管理奖掖僧侣
(一)宋太祖时期
(二)宋太宗时期
(三)宋真宗时期
(四)宋仁宗时期
(五)宋神宗时期
(六)宋徽宗时期
(七)宋高宗时期
(八)宋孝宗时期
第三节 宋代以前的居士佛教概况
一、东汉三国时期
(一)疏通三教异同
(二)参与译经活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协助翻译佛经
(二)阐述修道理念
(三)参与净土结社
(四)发挥护教贡献
三、隋唐时期
(一)宣扬护教理念
(二)阐述各宗义旨
(三)倡导修佛风气
第三章 宋代居士的参禅学佛风气
第一节 宋代居士的参禅学佛风气(上)
一、居士参禅风气的背景分析
(一)寻求心灵的慰藉安顿
(二)参禅学佛以获取灵感
(三)诗文相酬以分享禅趣
(四)参悟方法能契合需求
(五)护持宗派而传承法脉
二、宋初居士与临济宗的交往
(一)宋太师与风穴延沼的交往
(二)王随与首山省念的交往
(三)杨亿与广慧元琏的交往
(四)李遵勖与谷隐蕴聪、石霜楚圆的交往
(五)范仲淹与琅琊慧觉的交往
(六)李端愿与金山昙颖的交往
三、宋代居士与黄龙派的交往
(一)潘兴嗣与黄龙慧南的交往
(二)苏轼与东林常总的交往
(三)王安石与宝峰克文的交往
(四)黄庭坚、王韶、吴恂、韩宗古与黄龙祖心的交往
(五)苏辙与上蓝顺的交往
(六)张商英与兜率从悦的交往
第二节 宋代居士的参禅学佛风气(下)
一、宋代居士与杨岐派的交往
(一)杨畋、孙比部与杨岐方会的交往
(二)郭祥正与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的交往
(三)张浚、徐俯、李弥逊与圜悟克勤的交往
(四)李浩、严康朝与应庵昙华的交往
(五)钱端礼与简堂行机的交往
(六)葛郯与佛海慧远的交往
(七)莫将与南堂元静的交往
(八)居士群体与大慧宗杲的交往
(九)余放牛与无门慧开的交往
二、宋代居士与云门宗的交往
(一)赵抃与佛慧法泉的交往
(二)富弼与华严修颙的交往
(三)刘经臣与智海本逸的交往
(四)苏轼与佛印了元的交往
三、宋代居士与僧侣道友的交往
(一)杨杰与各宗法师的交往
(二)尊崇僧侣以礼请度众
(三)僧俗交流互动的发展
四、宋代居士参究禅学的心得
(一)参禅学佛的理念
(二)面对禅教二门的态度
第四章 宋代居士的净土理念与结社风气
第一节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的净土思想
一、王日休生平事迹略述
二、净土起信的理念
(一)说明净土有益于生前
(二)强调佛言可信
(三)劝信因果法则
三、净土总要的理念
(一)劝勉真信切愿
(二)阐发信愿往生
(三)修习净土可得自在
四、普劝修持的理念
(一)应当留心净土以求解脱
(二)提醒为求往生预作准备
五、修持法门的方式
(一)说明修持净土法门之法
(二)阐述念佛三业俱善
(三)说明观想方法
(四)阐述发心回向之功
第二节 宋代居士弘扬净土的论述
一、探讨净土法门的判教定位
二、分析极乐与娑婆世界之别
三、厘清疑惑以增强信愿修行
第三节 宋代居士的净土结社风气
一、修行净土风气的因素分析
(一)净土宗法师提倡净土结社
(二)禅宗法师倡导净土修行
(三)天台宗法师提倡净土修行
二、净土结社的风气概说
(一)结社的渊源与发展
(二)净土结社记载文献
三、居士参与净土结社的记载
(一)天台宗法师号召僧俗净土结社
(二)居士召集净土结社的事例
四、居士修持净土法门的记载
(一)着重净土持名念佛
(二)居士净土修行事例
第五章 宋代居士的佛学思想与修行活动
第一节 宋代居士研究佛学的心得
一、观察人生的省思
(一)缘起性空的思维
(二)少欲无为的涵养
二、研究经论的心得
(一)陈瓘阐发研究天台教理的心得
(二)真德秀研究经论的心得
(三)王日休研究经论的心得
第二节 宋代居士的三教合一思想
一、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
(一)融会儒释道的学说思想
(二)会通儒释道修道的观点
二、三教合一思想的实践
(一)修养德行
(二)实践孝道
(三)慈悲为怀
第三节 宋代居士的修行活动
一、静坐阅经
(一)坐禅修定
(二)阅藏研经
二、布施发愿
(一)布施培福
(二)发愿修行
三、修忏持戒
(一)忏悔业障
(二)受持戒律
(三)护生放生
(四)戒荤茹素
第六章 宋代居士的护教活动
第一节 张商英〈护法论〉的护教思想
一、张商英护教的背景分析
二、反驳欧阳修为首之儒士排佛论
(一)评论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
(二)评论佛为中国大患
(三)评论夷夏论
(四)评论寿夭论
(五)评论好同恶异之心
(六)评论奉佛亡国论
(七)评论欧阳修作史的缺失
(八)评论佛法不适合世间法
三、比较三教之异同以强调佛教的优越性
(一)对比儒佛之别
(二)比较佛道异同
四、肯定佛教有益于世的社会价值
(一)勉励僧侣自律反省
(二)称赞僧侣的修行表率
(三)强调佛教有益于社会教化
(四)肯定佛教及僧侣的存在价值
五、针对一般人士提出的疑问予以响应
(一)佛经是否不当夸示的问题
(二)诵经以献鬼神的问题
(三)佛教施食真言的问题
(四)阐述天堂与地狱的问题
(五)戒杀素食的问题
第二节 宋代居士的护教理念
一、居士护持佛教的言论
(一)肯定佛教存在价值
(二)恭请法师住世度众
二、调和排佛人士的问难
(一)澄清排佛人士的认知
(二)修正世人对学佛的态度
第三节 宋代居士的护教贡献
一、刻藏与印经
二、建寺与修寺
(一)舍宅建寺
(二)修寺造像
三、协助译经与编纂经录
(一)担任译经执事
(二)编纂法宝经录
(三)编修禅宗灯录
四、撰写佛教地理志
(一)张商英《续清凉传》
(二)陈舜俞《庐山记》
第七章 宋代居士佛教的评价
第一节 宋代居士佛教的特色
一、真俗融合儒佛兼修
二、禅净兼修净土为归
三、形成地域文化风貌
第二节 宋代居士佛教的贡献与价值
一、居士福国淑世的政治贡献
(一)兴利除弊
(二)救济赈灾
(三)忠贞卫国
二、维系佛教发展的外护角色
三、继承与拓展三教融会思潮
四、时人与后人对宋代居士的评价
(一)僧侣对宋代居士的评价
(二)佛教史籍对居士的评价
第三节 宋代居士佛教对后世的影响
一、促进宋明理学的兴盛与发达
(一)理学家参禅学佛风气
(二)禅宗启发理学家思想
二、延续佛教护法与三教融合的思潮
(一)延续历代护教理念
(二)促进三教融合趋势
三、提升佛教信仰的风气与素质
(一)着重人格修养
(二)淡泊名利物欲
(三)实践依教奉行
(四)精进修学佛法
四、落实入世与出世的修行生活
(一)兼顾世务与修行
(二)结社共修念佛
(三)临终关怀慰问
(四)赞助慈善事业
第八章 结论
一、宋代居士参禅学佛与净土结社风气
(一)参访僧俗获取心灵慰藉
(二)僧俗交游带动参禅风潮
(三)开拓净土结社共修风气
二、宋代居士佛学思想与修行活动
(一)阐述研究佛典经论心得
(二)分析净土教理广为宣扬
(三)融会三教学说的相通处
(四)精进修持落实解行相应
三、宋代居士对佛教的护持
(一)论述学理澄清排佛观点
(二)肯定佛法教化人心价值
(三)发挥外护功能贡献己力
四、宋代居士佛教的时代意义
(一)传承与开创佛教的精神
(二)着重修己治人福国淑世
(三)兼顾入世与出世法修行
【参考文献】
佛学类
一、经论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说八大人觉经》,《大正藏》第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唐〕法海集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陈士强:《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会性:《大藏会阅》(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95年)
刘保金:《中国佛典通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二、史传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李遵勖:《天圣广灯录》,《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志盘:《佛祖统纪》,《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契嵩:《传法正宗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普济:《五灯会元》,《卍续藏经》第一三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晓莹:《罗湖野录》,《卍续藏经》第一四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晓莹:《云卧纪谈》,《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慧洪:《林间录》,《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慧洪:《林间录后集》,《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道融:《丛林盛事》,《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昙秀:《人天宝鉴》,《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圆悟:《枯崖漫录》,《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觉岸:《释氏稽古略》,《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道衍:《诸上善人咏》,《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袾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心泰:《佛法金汤篇》,《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朱时恩:《佛祖纲目》,《卍续藏经》第一四六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夏树芳:《名公法喜志》,《卍续藏经》第一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彭希涑:《净土圣贤录》,《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胡珽:《净土圣贤录续编》,《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瑞璋:《西舫汇征》,《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咫观:《修西闻见录》,《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彭际清:《居士传》,《卍续藏经》第一四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清〕郭凝之:《先觉宗乘》,《卍续藏经》第一四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野村耀昌等着、圣严法师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东初出版社,1971年)
陈垣:《中国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台北:鼎文书局,1974年)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
慈怡:《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郭朋:《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台北:晓园出版社,1995年)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汤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牟锺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三、文集
〔梁〕僧佑:《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唐〕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唐〕法琳:《辩正论》,《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唐〕神清:《北山录》,《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延寿:《宗镜录》,《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智圆:《闲居编》,《卍续藏经》第一○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契嵩:《镡津文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张商英:《护法论》,《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王日休:《龙舒净土文》,《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宗晓:《乐邦文类》,《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宗晓:《乐邦遗稿》,《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陈舜俞:《庐山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张商英:《续清凉传》,《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范成大:〈继业西域行程〉,《游方记抄》,《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元〕刘谧:《三教平心论》,《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明〕沈士荣:《续原教论》,《中华大藏经》第二辑第七十八册
〔明〕锺始声:《辟邪集》,《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八十九册
〔清〕弘赞:《解惑篇》,《中华大藏经》第二辑一三九册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
印光:《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台中:青莲出版社,1995年)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
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周庆华:《佛教与文学的系谱》(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
专著类
一、经部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
二、史志
〔后晋〕刘昫:《旧唐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脱脱:《宋史》,《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脱脱:《金史》,《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三、思想
〔晋〕王弼撰〔唐〕陆德明释文:《老子道德经》,《新编诸子集成》第三册(台北:世界书局,1991年)
〔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释文成玄英疏〔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三册(台北:世界书局,1991年)
〔宋〕周敦颐:《周子全书》(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宋〕张载:《张子全书》(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宋〕陆象山:《象山全集》(台北:中华书局,1969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
潘富恩:《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陈士强:《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等着:《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四、文集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台北:鼎文书局)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台北:世界书局,1964年)
〔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永瑢、纪昀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
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4年)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台北:扬智文化公司,1995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声作:《宗教与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张心澄:《伪书通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期刊论文
东初:〈宋代的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牧田谛亮着、如真译:〈赵宋佛教史上契嵩的立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方豪:〈宋代佛教对社会及文化之贡献〉,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中国佛教史论集(三)》(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
克里斯廷.于.格林布莱特着、王世安译:〈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
邓克铭:《大慧宗杲之禅法》(台北:东初出版社,1986年)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
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复旦学报》第一期(上海:复旦大学,1990年1月)
邓克铭:《张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年)
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蒋义斌:〈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疑与信〉,《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台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1991年12月)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杨惠南:〈看话禅和南宋主战派之间的交涉〉,《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4年)
杨曾文:〈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辑》(台北,1995年7月)
蔡方鹿:〈佛教与二程理学〉,《宗教哲学》第二卷第一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6年1月)
麻天祥:〈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蔡方鹿:〈朱熹对佛教的借鉴与吸取〉,《宗教哲学》第四卷第三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8年7月)
苏树华:〈儒佛文化的比较研究〉,《宗教哲学》第四卷第三期(台北:宗教哲学研究社,1998年7月)
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学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7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蒋义斌:〈张商英护法论中的历史思维〉,《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1998年)
杨渭生等着:《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于凌波:《于凌波佛学论文选集》(台中:李炳南居士纪念文教基金会,2000年)
林义正:〈儒佛会通方法研议〉,《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集(台北:华梵大学,2000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