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庄严国土绿化心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源利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庄严国土绿化心灵
  环境和生态问题即绿色文明已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而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思想,提出了放生护生、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理念,对维护生态平衡倡导绿色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阐述了佛教与绿色文明的关系,论证了只有这三种关系的稳定和谐,才能将我们的地球建设成为真正的人间净土。
  山间小溪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家园现在面临森林锐减,物种濒危,资源缺乏,河水的污染等问题,各种垃圾和白色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这些却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在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也尝到了生态苦果后,我们终于认识到在不断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更需要建设一个平衡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绿色文明”,它能唤起我们对自然的道德与生态良知,使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关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绿色文明将帮助我们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使三种关系保持稳定、和谐,从而有效地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一、依缘起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是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在佛教的缘起论中有这样的回答:“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的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存、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是人类共业感召,种种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没有人类历劫而来的共业这个因,就不会有地球“这个果”。
  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据报载,由于中亚国家过度抽取咸海补给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河水,使死海的总水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含盐的土地大片大片的露出海面,盐分不断被大风卷入空中,吹到邻近的农田和牧场,使土地盐咸化,并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而且,由于海水和地下水越来越咸,周围5000万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严重威胁——长此下去,我们还会存在于地球上吗?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地球是由众多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它包括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他们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系统含摄系统,并通过食物链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华严宗提出了著名的“因陀罗网”比喻。因陀罗网是佛教帝释天宫殿中的一张缠有无数宝石的悬珠网。其中,每一颗宝石都会映现出所有其他的宝石,这样,所有宝石无限交错,重重无尽。这就说明世界万物是一种互相含摄,互相渗透的关系。这张“网”表达了宇宙万物处在复杂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之中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我的奴隶,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因此,“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皆有佛性。当自然界被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时,我们毁灭的将是我们自己。所以生态保护应从我做起,提高认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建造一个相互依存、和谐自由的环境。
  二、以平等心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
  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群、各个行业之间的和谐。佛教《本生经》说:“生命是同一的,痛苦的根源都一样,谁也不会用自己的一只手伤害另一只手。”任何一个宗教都具有教导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平对待、理解宽容、慈善博爱的思想,中国广大宗教信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个道理。
  在环保这个问题上,仅仅只考虑到我们自己,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德,美化我们的环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注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伤害。现在世界上战争频繁、硝烟不断,使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各种现代化的常规武器足以毁灭整个人类和地球,我们长期建设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任何一次大的局部战争都会对动植物造成灾难性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参战军队重型机械的移动队改变了科威特沙漠多达90%的外貌,25%的沙漠被油污和烟灰所覆盖,遗留于沙漠中未有爆炸的炸弹,至今还在威胁牛、羊、骆驼和野生动物的生命;海湾上的厚重油污杀死了至少3.5万只到海湾过冬的候鸟,导致52种水鸟遭到灭绝和几百头海象死亡。国际环保组织估计,1991年3至5月间,海湾北部沿岸的水鸟数量锐减97%。越战期间,越南大约40%以上的森林受到破坏,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至今还一片荒芜;不仅如此,这次战争导致的环境污染,还使60%的越南婴儿出生后畸形,许多成年人婚后不育。因多年战争,阿富汗森林面积的40%至70%已毁坏殆尽……日本环境综合研究所所长青山贞一指出,“战争堪称世界最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地球需要和平,世界呼唤和平,人类发展盼望和平,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和平呢?
  佛教从“佛性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理念出发得出“一切众生悉皆平等”论断。《法华经疏》中说:“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因此平等观念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照法门,而且也是明心见性后的一种真实体验。平等的观照,就是要舍弃一切差别相,而体悟万物平等的共相,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了这样的平等观,就有了“六和敬”这种民主平等的僧团生活组织原则。六和敬即戒和同修,是指在戒律上人人平等,共同修持及无有特权;见和同解是指思想上平等交流,建立共识,使思想相通,见解相同;利和同均是指经济利益上均衡分配,保持平等;身和同住是指在行为上利益他人,和乐共处;意和同悦是指精神上同心同德,志同道合,这充分了体现佛教僧团内部的平等性、民主性,推而广之,就能深入到人们心中,建立一个和平社会。
  佛教还认为,生命对于人类和一切不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同样的宝贵。《无量寿经》上讲:“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华严经》上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视一众生如现世父母,因此,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主张和“报恩尽分”的天职思想,主张营造理想和谐的社会环境。又在缘起论的理论中,形成了佛教的平等理念,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重要基石。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于平等,《金刚经》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和平意味着强弱、贫富、大小、上下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意味着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致“和”,平等就能够互相慈悲为怀,使互相之间能够理解、谅解、宽容,而不至于兵戎相见,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有了平等才会有和平,有了和平,我们失衡的生态,才能够得以恢复与重建!
  三、克服贪欲,寻回真正的自我
  现代人对自我理解就是绝对独立的个体。佛法对自我的解释称之为“本来面目”,也就是清净天然,一尘不染,但是由于我们的业障深重,在本来面目上涂抹了“名闻利养,酒色财气”,我见、我闻、我执,贪、嗔、痴三毒,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翻转,找不到自我,肆无忌惮,永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人类的贪欲是最厉害的武器,最具有杀伤力的。所以,我们要反思一下贪欲给生态平衡带来的危机。
  日常生活中,要节制贪欲,在佛法中与环保有直接效应的就是不杀生。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动植物在内)都是平等的。生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万物皆有灵性,人最有情,应该尊重和关爱生命,慈悲不杀。还提倡素食,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今天,一些动物面临灭绝,素食对于保护动物,护生、放生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对生态平衡也有深远的意义。
  佛法在环保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就是要求我们要节俭,日常生活中做到“惜福”,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变废为宝,反复多次利用,人人珍惜一滴水、一粒米。生活的简朴,也是人类的一项传统美德!
  因此,要克服贪欲,必净化内心,而净化内心要求以纯净“无我”的心消除贪、嗔、痴三毒,不执着占有而达到解脱自我的生命境界。《维摩经·佛国里》说:“若菩萨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说国土的清净,主要取决于心的清净。因此,“绿化”,除了注重地球上的绿化工作外,内心的绿化更为重要。平常食欲、嗔恨、嫉妒、邪见等盘踞我们的内心,污浊了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把内心的贪欲心改成喜舍心,嗔恨心改成慈悲心,嫉妒心改成包容心,怀恨心改成尊重心,只要我们能将内心的恶念、邪念去掉,就能使人与自我的关系和睦,社会一定和谐、安乐。
  中国儒家讲“恕”,也就是“推己及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则将此一善念推广到了人以外的所有众生。由此,我们可以说,佛法是在新世纪中能帮助众生度过难关的良方。只有借助佛法,提倡“绿化心灵”,剔除人们内心的垃圾,才能使现实的世界,趋于我们理想中的共同家园——人间净土。
  作者:源利法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