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于宝顶大佛湾北岩"父母恩重经变相"左侧,编为第17号龛图版十五。此龛造像由《大方便佛报恩经》、《净饭王般涅般经》及各本生经等多经杂合 涅般经》及各本生经等多经杂合而成。其中,主要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而作。
  《大方便佛报恩经》略称《报恩经》。经文见录于《大正藏》、《碛砂藏》、《频伽藏》等经藏。有一卷本、七卷本两种同名卷本。一卷本据历代经国记载为"汉支谶"所译,但古已失帙。因此,现在一般所指《报恩经》即以七卷本而言。
  据考证,《报恩经》不是由天竺成经翻译而来,而是在宋梁之际(445年至516年之间),由汉僧割裂、截取、增删、改写和辑录《涅般经》、《贤愚经》、《杂宝藏》等经典中的有关内容,逐步撰集,编纂而成的。
  《报恩经》主要以讲孝养故事为主,共分九品,即:
  1.序品。叙述阿难路遇婆罗门乞讨供养父母的故事。为《报恩经》的缘起部分。
  2.孝养品。讲须者提太子割肉济养父母的故事。
  3.对治品。讲转轮王以身剜于孔,燃千灯,以求正觉的故事。
  4.发菩提心品。讲佛在过去世因七情六欲而坠地狱,后发菩提心脱离地狱成佛的故事。
  5.论议品。讲忍辱太子挖眼、抽髓救父王,以及鹿母夫人的故事。
  6.恶友品。讲善友太子入海取摩尼珠故事。
  7.慈品。讲大光明以头施敌国,一大臣不忍见而先王自刎尽,以及五百盲贼,华色比丘尼的故事。
  8.忧波离品。有关戒律的说教。
  9.亲近品。讲金毛狮子坚誓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中的《报恩经变》壁画很多。它始自盛唐末,止于宋,纯粹根据《报恩经》中某些内容所绘。不过,综合其全部内容,仅只序品、孝养品、恶友品、论议品、亲近品等五品,其余四品均未表现出来。
  那么,宝顶大佛湾第17号龛所刻又如何呢?
  第17号龛高7米、宽15米。龛顶齐檐处,从右至左横刻偈语曰:"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龛正中刻半身释迦佛像,高3.7米、肩宽1.4米;左手持钵,右手结印;由头顶上冒出毫光一道,内现天宫,上书"协利天宫"四字;又头左右壁上,刻天、人、阿修罗(已模糊)、地狱、畜牲、饿鬼等图像。佛像腹部之下,刻有三圣御制佛牙赞碑),碑背面为石函。碑高2.38米、宽2.41和碑末指明,此碑旧刻于庐山乾明寺。碑文曰: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颂。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明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
  真宗膺符稽古成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偈:西方有圣号伽文,接拘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妙果,庶期饶益在黎元。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赞: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夸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又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三圣御制佛牙赞旧刻在庐山西林乾明寺。在主像释迹佛左右壁上,各分上中下三层共刻有十二组图像,其构图形式如下图表。
  现按由下至上,从左及右的顺序介绍如下。
  1."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即《报恩经·序品》。刻于左壁下层。榜题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耆阁崛山中,大众围绕。时阿难入城乞食,城中有一男子,孝养父母,家财荡尽,担父母行乞,好者奉亲,恶者自食。阿难偈赞男子供养父母,□时难及。有六师徒,执着邪论,残灭正法,心怀嫉妒,语阿难言:"汝师释种,自言善好,有大功德,唯有空名,而无实行,舍父出城,不识恩分,是不孝人。"阿难闻已,心怀惭愧,诣佛白言:"佛法中颇有孝养父母不?"佛言:"谁教汝问?"阿难言:"乞食逢六师徒,见毁骂辱,如上所陈。"世尊微笑,放五色光,至十方如来所。彼国菩萨同音:"何缘有此光明?"彼国佛言:"有婆婆界佛号释迦,为大众说《大方便佛报恩经》,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放斯光明。"尔时如来身中现五趣身,一一身中现无量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作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勤修精进,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故,今得速成无上菩提,由孝德也。
  图中从右至左依次刻出:阿难双手合十,光头大脑,高鼻厚唇,满脸惶惑,呐然木立。青年孝子腰掖小饼,肩担箩筐;筐中各坐手持小饼的父母。六师外道中的富兰那·迦叶以右手食指指着青年孝子,讥讽佛教不孝。未伽梨·俱舍梨子左手按胸,举右手大拇指于胸前,满面喜气,以示赞同。删阁夜·毗罗泥子以手击拍板,微翅右脚尖合拍,欣喜若狂。阿曾多·翅舍钦婆罗开怀大笑,长袖飘飞,手舞足蹈。迦罗鸠驮·迦旃廷左手抱卑鼓,右手敲打,幸灾乐祸。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未刻出。
  另在迦罗鸠驮·迦旃廷上方刻婆罗门之女旃遮摩耶。她黑发高簇,头微右侧,独奏横笛,神情专注,被俗称为"吹笛女"。
  此组造型夸张,雕像生动传神,情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2."佛因地修行舍身济虎图"。刻于左壁中层左侧。榜题云:
  大藏佛言:萨埋太子舍身济虎,父母闻已,奔至舍身之处。时虎食肉已,惟有骸骨,狼藉在地。父母扶其头足,哀号门绝。时太子命终,生兜率天。天眼见前父母悲悼啼哭过甚,或丧身命,我当往谏。即从天下,住于空中,种种言词,解谏父母。父母仰问:"是何神耶?"天日:"我是太子摩河萨垂,我由济虎,生完率天,父母当知,有法归天,生必有终,何不自觉。"父母言:"汝行大慈,恩及一切。"于是天人复以偈旬报谢。父母,令得醒悟。皆是如来,神智洞达,不可思议。时萨垂太子,即我是也。
  此故事见于《菩萨本生髻经》,《贤愚经》,菩萨投身饲虎起塔因缘经》等经中。图中刻一长案,案上放萨捶太子骸骨,其父抚头,其母抚足,悲痛恸哭。云中现萨锤太子,旁有一只龇牙咧嘴的老虎。
  3."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图"。刻于左壁中层右侧。榜题云:
  大藏经云:佛告阿难,昔有国王生一太子,字曰:"者提",身黄金色。时罗侯恶送王惊抱太子,出投邻国,粮尽犹远,饥渴所通。太子白言:"就子身上,日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奉上父母,一分自食。"父母听子,割而食之,随路而去。太子誓言:"假使热铁轮,在我上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若我欺诳,身疮不合,若不尔者,平复。如故。"即时身体端正倍常。佛告阿难,被父母者,今父母是。尔时太子,即我身是。
  此故事见于《报恩经·孝养品》。图中刻罗侯恶逆王右手拄剑,左手抱"者提"太子。王妃身体右前倾,双手接过儿肉。小太子臂上剜痕累累。
  4."释迦因地鹦鹉行孝图"。刻于左壁上层左侧。榜题云:
  大藏《杂宝藏经》云:有一鹦鹉,父母俱盲,常采花果,先奉父母。时有田主,初种谷时,而作誓言:"所种之物,与众生供。"时鹦鹉。采取稻穗,以供父母。是时田主按行苗稼,见剪稻穗,忽生嗔怒,网捕鹦鹉,鹦鹉告言:"先有好心,施物无吝,如何今日,而见网捕?"田主问言:"汝取此谷,意复何为?"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田主欢喜,遂放而去。尔时世尊而说渴言:"善哉,鹦鹉有智慧,能怀孝养供父母人,我从今日以稻施,任汝供养是二亲。如是过去无量事,无有苦行而不作。未曾有怀疲厌意,以求无上清净道。"
  此故事见于《杂宝藏经》卷一《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图中刻两只盲鹦鹉在树上窝里引颈延宁。一位男子立于两株树下,手捉鹦鹉与之对语。树下是一片沉甸甸的谷穗。
  5."释迦因地行孝剜眼出髓为药图"。刻于左壁上层中部。榜题云:大藏经云:忍辱太子知其父王身婴重病,命在旦夕,求药疗治。太子问言:"药是何物?"大臣答日:"是不嗔人眼睛及其骨髓,若得此药,即全王命。"太子言:"但使父王病得救者,舍百千身,亦不为难,况此秽身也。"即呼旃陀罗剜。其两国,断骨出髓。尔时大臣合药奉王服,即病差。太子命终,以牛头旃檀者维身起塔供养。是知如来行孝报恩,历尘沙却,不可思议云:此故事见于《报恩经·论议品》。图中刻国王病坐椅上,背靠三脚尖轼,伸出左手,旁一医生为其诊脉。王侧忍辱太子双手合十而坐,旃陀罗执刀站于旁。太子身前跪一侍者,捧盘接其眼及骨髓。
  6."释迦佛因行孝证三十二相图"。刻于左壁上层右侧。榜题云;大藏经云:文殊白佛言:"座中菩。萨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正无比,有何因缘,得如是乎?"佛言:"我于世世喜燃灯于佛寺及师长父母前,用是因故,佛身光明,殊妙无比。我于世世奉事师长父母,四成仪饮食卧具,由是因故。诸天鬼神责持世间所有珍宝,以用上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一相好,皆是由襃从初发心坚固菩提,知恩报恩,是故今得无上菩提,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得是种相,使我疾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由孝德也。此故事见于《报恩经·亲近品》。图上方刻一男子以右手指着一卷发僧人,似在问法。右旁坐着一位风冠霞披的女子,其下有一青年,双手合十而跪。
  7."释迹佛因地为啖子行孝图"。刻于右壁上层右侧。榜题云:大藏佛说《啖子经》云:佛告阿难,昔有菩萨,名曰慈惠,孝养父母师长。时迦夷国中有一长者,孤无儿子,两目皆盲,心愿入山,求无上惠。菩萨念言:"此人入山学道,若我寿终,当为作子。"菩萨命终,即便往生盲父母家,字日"啖子"。啖年十岁,圃父母入山采果汲水。时国王出猎,箭误中啖,骨被毒,命终。王心怖惧,诣盲父母所,具言上事,父母令王牵我二人至于子所,们摸啖箭,仰天呼言:一眼子至孝,天地所知,箭当拔出。"作是言已,感帝释与药,更生如故。父母闻已,两日皆开。王大欢喜。啖语王言:"欲具福者,安慰人民,当令。奉戒。"佛告阿难,彼啖子者,我身是也。
  此故事见于《佛说菩萨啖子经》。图中刻啖子尸体仰卧于床上,盲父母抚头摸胸。国王肩负弓,腰插箭,立于啖子脚旁,眼望盲父母。啖子身后,帝释捧物而立。
  8."释迹因地剜肉图"。刻于右壁上层中部。榜题云:
  大藏佛言:尔时转轮圣王为求佛法,故遍处宣令:"谁解佛法?"皆云:"无。"有婆罗门解知佛法时王出迎,请入正殿,敷王御座,前请大德,愿坐此座。尔时大见师坐已,合掌白言:"大师解佛法耶?"师言:"吾解佛法。"王言:"为我解说。"师曰:"王大愚也,吾学是法,久受勤苦,因乃得成,大王云何直欲得闻,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疮,燃灯供养,吾为汝说,不尔,吾去耳。"时大王即自思惟,报大师言:"所需供养,当速办之。"时王入宫报诸夫人:"五百太子,今共汝别。今我请师,相许供养,不得违错,夫为孝子,不违父意。"王诣师所,端身正坐,告诸大臣:"谁能剜吾千疮?"时有旃陀罗前语王言:"欲剜身者,我能为之。"王闻欢喜:"汝今真是我无上道伴。"时旃陀罗持刀剜已,驰走而去。尔时大王于身疮灌油,取细毡为炷。尔时大师见是事已,告大王言:"精进如是,难为能为,修此苦行,今当为王宣说半偈。"云:"夫生辄死,此灭为乐。"王闻法已,告诸人民,应为我忆持是法。其见闻者,速发无上菩提心。尔时大王燃灯供养,其明远召,一切众会,皆发道心,欢喜而去,是故转轮王即是如来。
  此故事见于《报恩经·对治品》。图中刻婆罗门坐于殿上,转轮圣王裸露上身,合掌而跪。身后旃陀罗正持刀剜转轮圣王臂上之肉。
  9."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图"。刻于右壁上层左侧。榜题云:大藏佛言:善友太子入海采宝,留滞他国。未入海时,养一白雁。时母夫人往语雁:"太子昔时常共汝俱,今入大海,生死未分,汝今云何不念太子?"雁即报言:"欲觅太子,不敢连命。"时夫人作书。系在雁头。其雁飞空,至于大海,遥见太子,敛身而下。太子取书,拨封被读,即知父母追念太子,两目失明,寻即归国,父母欢喜。王与夫人,目瞑不见太子形容,以手扪摸,作如是言:"父母念汝,忧苦如是。"太子问讯起居事讫。,持珠发愿:"此是如意宝者,令父母两目明净如故。"作是愿已,寻即平复。父母见子,欢喜无
  量,时善友太子者方□如来。
  此故事见于《报恩经·恶友品》。图中刻善友太子双手捧盘,盘中盛如意宝珠,跪于父母身前。在他们头上方,有一只大雁,颈系书信,飞于空中。
  10."释迦因地修行舍身求法图"。刻于右壁中层左侧。榜题云:
  大藏佛言:过去世我修菩萨行,能通达一切外道经论。修寂灭行,不为外道破坏受持,常乐我净,求索大乘。雪山坐禅,经□重岁,亦不闻如来出世,大乘经名。我修如是苦行时,帝释诸天,必生惊怖,集会说肾:"雪山大士,惟求菩提,世人当来世中,作善逝者,除灭。无量炽燃烦恼,实为难信,我今试之,堪任荷负菩提重担不。"即现罗利形,下至雪山,说半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间半偈,心生欢喜,谁能说是半渴,启悟我心。如是半偈义,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正道也。罗刹答言:"问我是义,我不食多日,饥恼心乱,非我本心所知,为求食不得,故说是语。"我问罗刹:"所食何物?"答言:"我食人暖向热血。""但为我说渴,竟当以此身供养。我设命终,此身无用,我为菩提舍不坚身,得金刚身。愿为我说,今得具足。"罗刹即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此故事见于《大般涅般经》卷十四。图中雪山大士头朝下,足向上,双手合十倒立,悬于山腰。山下帝释跪地,张臂欲接大士。其后站着罗刹,青面赤发。面目狰狞,一手叉腰一手指大士说法。
  11."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疾"。刻于左壁中层右侧。榜题云:
  佛在王舍城耆者崛山中,光明如日。时净饭王四大俱被残害。其体喘息不定,种种医治,无能愈者。告诸王曰:"我命虽逝,不以为苦,但恨不见我子悉达。"如来已知父王欲终,要见诸子。告难陀日:"净饭王者是我曹父,能生圣子,利益上世间,今宜往诣,报育养恩。"世尊放大光明,光召王身,患者得安。王言:"是何光也,脱是我子悉达来也。"王见佛来:"惟愿手触我身,令我得安。我今得见世尊,痛恨即除。"佛即以手着父王额;"王应欢喜,不宜烦恼,常谛思念请经法义。"时王闻已,喜不自胜,即以手捉佛手,着于心上。王于卧处合掌心礼,命尽气绝。佛告众言:"父王净饭,舍此身已,生净居天。"众会闻已,即舍愁毒,不可思议。
  此故事见于《佛说净饭王般涅般经》。图中净饭王病卧床上,释迦站于床侧,以右手摸父额,左手握父手;头顶肉髻处发出毫光,照在净饭王身上。释迦身后有一比丘,双手合掌,肃穆静立。
  12."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刻于右壁下层。榜题云:
  大藏佛言:父王终已,至者维时,佛共难陀等丧头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在丧足后。阿难白佛言:"惟愿听我担伯父棺。"罗云复言:"惟愿听我担祖王棺。"世尊慰言:"当来世人,皆凶暴,不报父母。育养之恩,为是不孝众生设化法,故如来躬欲担父王之棺。"即时世界六种震动,一切诸天意种,皆来赴丧。四天王众,皆共举丧。白佛言:"佛为当来不孝父母者故,以自身担父王棺,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得须陀洹,是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即变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躬自手执香炉在前,行于墓所,今千罗汉,取种种香木,以火焚之。尔时请王收骨置金刚函,便共起塔,而为供养。大众人民,作礼奉持。
  此故事处于《净饭玉般涅般练》。图中刻棺辇一角,抬棺者仅见三人。释迦负抬于前,双手扶杠,头顶有毫光二道,光中部刻"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一十字。另两位抬棺者面向壁面,躬身而行。难陀手执香炉,行于释迦前,其头上方有一塔。上刻"净饭大王舍利宝塔"。阿难、罗云双手合十,跟于棺后。从构图上看,造像虽仅裁出一角,但却获得了景不完全而意周到的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把送葬者的哀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是一幅生动的人间送葬图。
  由上述可见,宝顶大佛湾"报恩经变"采用了"序品""孝养品""对治品""论议品""恶友品""亲近品"等六品中的部分内容。其中,"论议品"中鹿母夫人的故事,"亲近品"中金毛狮子坚誓的故事等没有选用。
  敦煌壁画《报恩经变》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上,是由多幅连续性的画面组成的。但宝顶大佛湾《报恩经变》中的一个故事则只是选取一个典型情节来概括全部故事内容。如"孝养品"中须者提割肉供父母故事,在敦煌壁画第亚38窟中描述了从"报警"、"逃亡"到"重逢""立须阁提为太子"等十二个情节画面,而宝顶大佛湾仅雕刻了"父王割太子肉"这一最能表现主题内容的情节。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石雕不如壁画在描绘上容易所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