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代以后的三教一致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的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南北朝 时期,中经隋唐,到宋朝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的时代思潮。儒家经过宋代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明代王(王阳明)的发展,建立了适应封建社会后期
  的新的理论体系,虽内部因张相异而分为不同的派别,但它们在形成与发展中都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道教也吸收佛、儒二教的思想,金朝成立~一了带有明显的三教合一特色的全 道。在这一历一背景下,佛教中的主要派别,特别是已经成为主流派的禅宗,不仅加快了与儒、道二教的会通与融合,而且也提出自己的三教一致或三教合一的理论。
  宋云门宗禅僧契嵩著《辅教编》进上宋仁宗,被敕准编人大藏经流通海内。推崇儒家孝道,主张儒、佛并重,其中说:“古之有圣人焉,日佛,日儒,日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其皆欲人为善者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者也。”是说佛、儒和百家各派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皆是圣人,他们的引导民众为善的宗旨是一样的,但在如何教导民众的方法上是有差别的,所以才有教派之分。契嵩善于利用当时士大夫熟悉的心性和伦理概念来表述自己的主张,将禅宗的心性论与儒家的心性论沟通,将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与儒家道德规范等同。他在上仁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佛教可以“正心”,“兴善止恶”,以佛教的戒规和善恶说教来“教导世俗”,对朝廷及儒家名教所标榜的“仁恩礼义”,兴教化,致天下以太平,是有利而无害的。在北宋末徽宗时担任过宰相的张商英(1043--1122)信奉佛教,特别是禅宗,著《护法论》批评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等儒者对佛教的批评,也鼓吹三教一致的思想,说在世上群生“失真迷性,弃本逐末”的情况下,三教的学说是对治世病的药,但三者所治重点不同,并且优劣异。“儒者使其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之又损者,治血脉之疾也;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虽认为三教在教化民心,使人向善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佛教更加优越,这主要是就佛教教人断除情欲,求精神解脱来说的。但叉强调:“三教之书各以其道,善世俗,犹鼎足之不可缺一也。”宋代临济宗名僧大意宗(1089一1163)也主张不可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决然分开,表示“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忠义孝道以及治人安国之术,与佛教的宗旨并不矛盾。(《大慧语录》卷二四《示成机宜》)
  在统治者之中,宋真宗写《崇释论》,说佛教与周孔荀孟在“劝人之善,禁人之恶”方面是“迹异而道同”的,并认为佛教的五戒完全符合儒家的“仁、廉、信、正、庄”的伦理规范。宋孝宗写《原道论》,认为三教一致,皆可助于施行礼乐仁义之道,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他们的提倡对社会影响很大。
  此后到明代四大名僧株宏、真可、德清、智旭,皆主张三教同源、一致或“一家”。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以儒解佛者有之,以佛解儒者有之,会通儒、佛者亦有之。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劝善书《感应篇》之类,无一不充斥着三教合一的内容。然而从问题实质上来看,佛教方面的三教一致或三教合一的言论,反映的是佛教为适应以儒家为思想正统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而提出来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