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
唐代青龙寺之教学与日本文化
戴蕃豫
一 青龙寺之沿革
青龙寺者唐代密教之根本道场,而又日本真言宗之发源地也。本文旨趣,在究明斯二者之关系。
寺名变迁 爰自建寺,至于毁废,前后五易名称。初曰灵感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2),移都之际,多掘城中陵园冢墓,徙葬郊野,为资亡灵冥福,建立寺院,曰灵感寺,[附注1]此其朔也。唐武德四年(621),一度废毁,至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有疾沉笃,因姑苏僧法朗诵观音经,公主疾愈;改寺额曰观音寺,延法朗驻锡。至景云二年(711),改为青龙寺。青龙寺起源如斯。此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垲,富登眺之美”,[附注2]唐人诗文多载之。“迤逦峰岫列,参差开井分”,此王缙之诗也;“高原陆地,下映芙蓉之地,竹林果园,中秀菩提之树”,此王维诗序语也;“青山当佛阁,红叶满佛廊”,此马戴诗也;吾人低回吟诵古人之句,亦足以仿佛当时青龙寺之梗概也。至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法,寺遭废灭。当时长安右街,仅留西明、庄严二寺,左街仅留慈恩、荐福二寺;将其余各寺材木以葺公驿舍,铜像钟磬铸钱。[附注3]据当时留学长安之日本僧侣所目击者云:章敬、青龙、安国三寺,通为内园。[附注4]此时青龙寺虽经摧毁,恐尚有遗构保存;故会昌六年(846)改名为护国寺;[附注5]宣宗大中九年(852)七月,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之际,犹得复青龙寺本名。寺中有石佛数尊,故亦名石佛寺。[附注6]
北宋以还,虽密教式微,国都转移,青龙寺教学尚持续其一息之余喘。日僧成寻来华时,欲于青龙寺经藏勘正真言经轨讹谬;[附注7]奝然来华时,日廷犹牒青龙寺请其将护;[附注8]观此二事亦可征知也。日本佛教文化之发展与唐代青龙寺关系至巨,日人饮水思源,宜其于易代之后,犹忆念弗置。青龙寺至明万历以前,寺宇始全毁,[附注9]而吾国真言密教之遗绪亦告中绝。遗址在今西安城外祭台村。
寺内规模 唐代名刹,往往拟式五天:长安西明寺拟祇洹精舍:五台山金阁寺拟那烂陀寺;是其例。青龙寺者,旧传拟龙猛南天铁塔规制,缩华藏世界而作也。[附注10]寺内结构:有上中下三经藏;[附注11]有灌顶道场,具云毗卢遮那灌顶道场,在东塔院内,令七僧持念。[附注12]有东塔院,惠果阿阇黎存时居此,义真、义舟诸老宿,并曾居焉。会昌灭法后,法全因玄法寺折毁,隶名青龙寺,起传法院;院在寺西南角。寺内各部,络以复道。寺壁严饰画迹,中三门外东西壁,王韶应画;殿上东西壁相向,吴生画。据传,吴生之画,冠绝中古;王韶应画鬼神深有气韵,又喜山水人物,均为当时之大画师。
寺制 唐时寺各有制。青龙寺制今可考者五端:(一)宗徒修省:宗徒大阿阇黎并诸名德之童子,以时集会食堂,僧达一人,童达一人,共令习学五悔,借自修省。(二)亲密团结:寺内僧徒数千,务期和合,厥中若有一人不和,诸众共和调情操,令毋兴诤。(三)奖拔异能:此寺为代表国家之密教道场,从数千僧众中,拔取学德兼优之士百名,为众矜式。(四)应供内廷:自唐世崇佛,恒于宫中陈设佛像,供僧百名,经行念诵,谓之内道场;[附注13]青龙寺中名德预应供之选者甚多。各以内道场正月施物上分,于天台山下建立伽蓝,名“新禅寺”,按时修理。[附注13]此盖为后世“下院”之始。(五)照顾疾病:寺中为照顾病人,惠果依律有开文之法,治病许用盐酒。日本平安朝时,入唐求法高僧,大半出身于青龙寺,学成归国后,遵循此种规制勿替。日本东大寺之年中行事,僧众威仪,皆移袭青龙寺之遗规。
二 青龙寺之教学及其法系
密教弘传以前 唐初以迄开元天宝,为青龙寺教学上之前期,此时青龙寺已蔚为学者渊丛。就诸德所治之学,约分四类:(一)以著述显者,得道世、道氤二人。道世,字玄恽,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特精戒律,三辅钦归[附注14]高宗显庆年中,参预玄奘译场,似又兼通悉昙之学。撰述弘富,现存法苑珠林、毗尼讨要、诸经要集诸书,资于佛教史学及戒律研究甚大。道氤,显名玄宗朝,深通大乘经典,广造新疏[附注15]于青龙寺宣讲,听者数盈千计。(二)善持咒者得法朗一人。(三)修禅观者得三人:释光仪、昙壁与操禅师是。光仪洞明经律,尤善禅观,具如宋高僧传。昙壁与王维、王缙、王昌龄等结尘外之游,以翰墨相契,缙赋诗称美之为“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吾师久禅寂,在世超人群”[附注16]之大禅师。操禅师与王氏兄弟及裴迪善。维诗有云:“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附注17]观此,师盖深通维摩得意忘言之旨者耶?(四)以文学鸣者青龙寺诸德中当不乏人。韩翃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诗云:“笑说金人偈,闲听宝月诗”,[附注18]想见其时俗讲之盛。金人偈,盖叙汉明帝感梦,佛法东传故事,其偈今已无考。宝月,于开元时与无畏法师译经十余部,[附注19]复以篇翰见称,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一册)载其“行路难”一首,其诗情韵缠绵,饶有风致。除上四类有可考之文献外,尚有一公、昙上人、源公等,皆生开元天宝之际,诸文士赠诗并载全唐诗。
密教中心时代 青龙寺后期教学为密教中心时代。密典汉译,虽远起三国时代竺律炎与支谦共译之“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然纯密传华,实自唐开元三大士。盖梵僧金刚智、善无畏两三藏努力翻译、实地修行植其灵根;不空三藏尽心弘传,懋其枝叶;得汉僧惠果阿阇黎出,而发其英华也。
(甲)惠果中心时代(一)修学次第:惠果(746-805)者,俗姓马氏,玄宗天宝五年(746)生于唐京兆府照应(今临潼)。九岁即入不空弟子昙贞之门。一日与昙贞共见不空,不空见而惊曰,此儿为密藏之器,必兴我法。由是爱抚惠果,不异父母。遂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并普贤行愿、文殊之赞偈等。已而兼修禅律。故日僧空海所撰碑云:“始则四分秉法,后则三密灌顶。”[附注20]年十九,入学法灌顶坛,投华结缘时,得转法轮菩萨。不空昔时亦得此尊,勉以绍继己位。大历元年,满二十岁(生年廿一岁),更从不空学金刚顶五部大曼茶罗法,及大悲胎藏三密法门,即授以两部大阿阇黎位。翌年,更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及苏悉地教。[附注21]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两三藏所传密教之长。不空弟子中有七人仅得金刚界一部,唯果师兼得两部师位,[附注22]与精洽两三藏所译经典译语异同[附注23]及两部大法的精髓。尔后三十八年间,果师大弘密数。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十五日,示寂于青龙寺东塔院。春秋六十,法腊四十。
(二)惠果系密教之特征:自不空大译仪轨,盛兴修法,惠果努力弘宣以来,密教特征,遂日益彰著。计其异乎诸宗者凡三点:不空所译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密严经,均含有护国思想。不空尝诲惠果曰,吾百年后,汝持此两部大法,护持佛法,拥护国家,利乐有情;果师亦以此义诲弟子空海。唐世自开元以来,宫中则舍长生殿为内道场,城中城外亦建镇国念诵道场。佛国风范,俨然在目;即示此种思想之弥漫。其国家色彩强烈,一也。他宗皆言凡。夫修行,不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成佛。密教独主即身成佛,以简易示人。此思想导源于大日经,至果师溥利有情。果师之意,欲使行者之人格、由修持、礼拜、信仰,以实现大日如来之佛格。其即身成佛义,二也。密宗修法,贵乎有验,非徒托诸空言。果师于大历五年加持童子,说三世之事及帝王历数;贞元二十年(804)于醴泉寺为弟子僧义智,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拼布尊位,言发雨降,皆验法力与实践一致。此修学之实践,三也。
(三)惠果在密教学上之成就:果师自受具以后,为密教学上之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成就约分三端:1、制作现图曼荼罗。因真言秘藏,经疏隐密,若不假图画,不易授受;故密宗重视图画与经疏等,两部曼荼罗之制作,缘斯而起。先是果师从新罗僧玄超学善无畏三藏之“摄大仪轨”及三藏所躬画之“胎藏图像”曼荼罗;旋又传不空系之胎藏曼荼罗。果师既承两系之绪,为牖导初学,便利传法,于是创制曼荼罗多种。今可考者有三:一、金刚界曼荼罗,即果师赐空海者。计有“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与“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各一铺。其尊数有五佛、十六大菩萨、四摄八供、贤劫十六尊、四大神、二十天、四大明王等,通计八十一尊,诸尊悉坐兽环。二、胎藏法曼荼罗,元唯有十二院,至果师乃始成十二院组织,以付弟子空海。斯二者皆三大士时所未有,出于果师所独创。三、现图曼荼罗。云现图者,别于大日经及其疏所说。是图为果师命李真等绘制,故云现图。果师终生尽瘁于此。当时青龙寺灌顶堂内、浮图塔下、内外壁上,彩绘殆遍。其庄严肃穆,虽千载之下,犹俨然莹人心目。2.梵语学上之成就。初,不空三藏以果师有秘藏之器,能兴己法,口授大佛顶大随求梵本;其后讨寻梵夹二十四年,尽夜精勤,伏膺咨禀。故果师于梵语学上之造诣极深。其撰述中有“八转声”与“六离合释”(satsamāsā)二著,即示实例。斯二者若明,则梵语文法明。此果师纾其心得以津逮来学也。3.果师之著述。果师集金、胎两部于一身,极密教之奥秘,其著作据入唐诸师制作目录,仅举“阿阇黎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金刚界金刚密号”一卷。此外可考者有:大日如来剑印、十八契印、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此四部皆不记年代。就中“十八契印”,即后世所谓十八道,为一种行法通则,本出于苏悉地,其意通于胎金,诸尊法皆可依是修焉、“大日如来剑印”,果师以授弟子空海者:自余有祈雨坛法、大日经略摄念诵行法、摩利支天菩萨念诵法等抄记。
若夫戒德冰霜,禅智妙用,其修持与内证,既越时旷世,非末学所得而论矣。
(乙)惠杲以后之密教 惠果身任秘教大导师者三十八年,其教泽覃敷四海,传法弟子最著者曰诃陵(kalinga 爪哇)辨弘、新罗慧超、剑南惟上、河北义圆、义明供奉、及日僧空海六人。
果师寂后,义明继其法席。义明早殁,未见继承人。义明同门义操,承法弟子颇多。操住青龙寺东塔院,历顺宗、宪宗、穆宗三朝为灌顶国师,元和中撰“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一(二?)卷现存。[附注24]又译“西方陀罗尼藏中金刚族阿蜜哩多军荼利法”一卷,属杂部类,似即陀罗尼集经而更加广博者。法传海云、法润、义真、深达、大遇、文菀等。海云于太和八年(834)作“两部大法师资付法记”二卷。文秘撰“两部曼荼罗诸尊名号座位”,传之日本。是二师者,皆学德兼备。又法润之弟子惟谨,撰“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一卷,说忏悔乃至如来八印及其功能。“随求”者,即八印之总名。谨又撰“大毗卢遮那经阿阇黎真实智品中阿阇黎住阿字观门”。
果师再传弟子中名实足以继承法席者惟法全一人。法全受瑜伽于操阿阇黎,学胎藏于法润,[附注25]撰述甚富。今存者有“青龙寺仪轨”三卷、“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所集)、“金刚界三昧耶曼荼罗”一卷(所图)、“青龙寺轨记”一卷(略记胎藏行法次第)等。我国唐密之阐扬至法全,耀其夕阳一抹之余辉。
密教以外之著述,有良蕡奉诏修述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经录中有青龙寺新译经入藏目录一卷、贞元舍拾录一卷。文献则有:惠果和尚碑一卷、大明和尚碑一卷。
宋人撰述僧传,记载甚略,青龙寺诸师名讳,僧传缺载而见于唐人诗歌者有镜公、安上人、云颢法师、印禅师、原(源)上人、纵公等。[附注26]兹唯将自果师以下之法系诠为一表如次
三 青龙寺留学日僧与日本文化
密典东传日本,远在隋唐之际(日本奈良朝);正纯密教之传播则自中晚唐(平安朝初)入唐求法诸师始。其先后负笈求法于青龙寺者,计得空海、圆行、圆仁、圆珍、慧运、圆载、宗睿七人。将叙诸师传法概况,于诸师之师承,宜预置一言。
(甲)空海:日僧空海,十八岁时染缁。其后,于久米道场东塔下读大日经,疑滞无从质询,遂兴入唐之志。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七月渡海来华,十二月达长安,住右街西明寺。西明寺者,当时义学著名道场。海于兹禀咨玄奘、道宣、圆测遗教。翌年六月,访择师依,虔谒惠果于青龙寺,膝行接足,仰被甘露。果即摄受,是年六月十三日至八月上旬,入坛灌顶,学金、胎两部秘奥;海勇猛精进,坛仪印契,悉受于心,犹如泻瓶。
海滞留长安仅一年零八阅月。在惠果门下仅六月二日。废寝忘食钞写经文与曼荼罗(写经疏三百余轴、大悲胎藏金刚界等大曼荼罗各一铺),并研钻毗卢遮那金刚顶经(二百余卷),又学习梵字、汉字书法与诗文。海既精力绝伦,备极艰辛,其于密部所造诣者竟能尽其旨归,亦云伟矣。
海之夙志,期留学长安二十年以究大乘佛教之蕴奥,窥唐朝文化之全体。讵知是年十二月极寒月满之日,面承惠果之遗嘱曰:
“早归卿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然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报师德;为国忠也,于家孝也。义明供奉,此处而得;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附注27]
惠果遂以是日示寂。空海深痛果师示寂云何其速,撰师碑文以留念。翌年(元和元年,日本大同元年,公元806)正月十七日,终师葬仪,二月中遵师命离长安,遄返乡国,八月抵日本。
(乙)圆行:日僧圆行,以日本承和五年来我国(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次年正月入长安城,敕许住青龙寺。行先展敬惠果之墓,次献纳信物而师礼义真。义真纳之,授以真言宗义,及三密幽致。于是年闰正月三十日,传受灌顶。行留长安一年,以开成四年十二月六日归国。所赍经典一百三十卷,[附注28]佛具十六种,献之日廷。
(丙)圆仁:日僧圆仁,以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来中国。就崇山院全雅受灌顶。翌年登五台,巡礼文殊圣迹。会昌元年四月四日,至青龙寺。于此图绘曼荼罗,就法全学胎藏法,入敕置本命道场而受灌顶,受学胎藏及苏悉地大法。[附注29]尔后修学长安凡六年,求得经论章疏等五五九卷,道具二十一种东归。
(丁)圆珍:日僧圆珍,以唐宣宗大中九年(855)五月二十三日来长安。六月八日,于青龙寺谒法全;七月十五日,即受胎藏灌顶;十一月五日,受传法灌顶位。圆珍于大兴善寺礼不空三藏舍利塔,又就智慧轮三藏咨两部秘旨。十一月二十七日,离长安回国。
(戊)慧运:日僧慧运,以唐会昌二年(842)来长安,巡礼荐福,兴善曼荼罗道场,谒青龙寺义真,请益秘宗。在我国留学六年,以大中元年归国,携回密经轨样等二百余卷。
(己)宗睿:日僧宗睿,以唐咸通三年(862)来中国求法,初在汴州从阿阇黎玄庆受灌顶,习金刚界法。后至长安青龙寺,从法全重受灌顶,学胎藏界法,尽其殊旨。留学五年归国。宗睿于法相、天台、密教,无不通达。
(庚)圆载:日僧圆载,幼事最澄,通贯梵典,旁颐儒书。以日本承和初入唐,唐大中九年秋,受两部灌顶。乾符四年(877)冬十月归国,海中船翻遇难。
日本留学我国之僧侣,例由日廷赐给衣粮。每一人之数量为“絁四十疋,绵一百疋,布八十端”。[附注30]与赐遣唐副使相等,备极优裕。且有赐“传食驿马”者,如济诠等是。日僧来我国,我国政府亦予以优待,得自由寄宿各地寺院,故生活上不感受何等困难。[附注31]如留学期间过长,尚得向日廷续请衣粮。如圆载于日本仁和七年,日廷续赐黄金,是其实例。而我唐朝政府对于是等学问僧,间亦赐以衣粮时服。缘斯之故,留学僧侣,得专心治学,从容成业。
日僧来我国求法,我国各宗法门巨匠为之师者,无不泻瓶以授,恳笃训诲,备罄玄奥。如惠果启迪空海以大觉之义,勉以学诸佛自证之教而自觉觉他。[附注32]又印刷术未溥遍以前,书籍皆由抄写,为之师者,往往罄其秘籍付与异国弟子,以便传习。如法全之于圆珍,即其一例。据圆珍“青龙寺求法目录”载,其所求合胎藏金刚两部经法等一百一十五卷(八十五部),两部曼荼罗(三铺一张),道具与曼荼罗及法门等,皆法全躬与其事,亲临捡校。于斯,见阿阇黎对于教学之负责,慈育弟子之精神,至矣尽矣。如惠果之于空海,果临殁前诲空海曰:“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授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也西土接我足,吾也东生入汝之室,莫更迟留,吾在前去也”。[附注33]信斯言也,千载之下,如闻其声。故海终生服膺师训,传扬护国思想,力阐即身成佛之义以提高彼国人民对佛教之认识,用酬佛恩师德。日本佛教尊重师承,其缅怀我国之古德深情,尚未衰也;密宗教徒之于青龙寺,其系念之情尤甚焉。
缘密教之授受,以灌顶为中心,先曰入门,次曰投华结缘,然后灌顶,仪式极其隆重,师徒之精神极为融契,弟子须由本师印可后,始得以法传授于人。其印可之凭证有二:一为付法印信,行于灌顶道场,在当时若后日。印可之载于翰墨者曰“印信”,义为“印可凭信”;如唐永贞元年,空海受传法阿阇黎灌顶位后,惠果给与“錽”(Ba)及“阿毗罗吽剑(A
Vi RaHu Kha)二印,代表金胎两界。[附注34]另一为文书证明;如圆珍从法全受两部灌顶后,付与亲笔文件,具如青龙寺求法目录。
日僧来我国长安青龙寺传承两部大法,已有专书,兹不叙述。自余所传承之学,约分四个方面:
(甲)梵语学:惠果以梵汉两学兼授学者,及门之士,深通梵语者当不乏人。会昌前后北天竺三藏难陀住大兴善寺,南天竺三藏宝月住青龙寺;长安一隅,蔚为悉昙学中心。日僧在青龙寺学梵语者计得四人:一、空海,受斯学于般若三藏,归国后于弘仁五年闰七月八日,献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一卷、梵字大毗卢舍那胎藏大仪轨二卷、梵字胎藏曼陀罗诸尊梵名一卷、梵字悉昙章一卷(以上梵字)、悉昙字记一卷(唐僧智广撰)、悉昙释一卷于日廷。二、圆行,入青龙寺后,逢中天竺难陀三藏付与梵夹及菩提树叶、舍利,并赍回“唐梵文字一卷”(松本文氏贺州隐者明觉与我邦悉昙之传来)。三、圆仁,从青龙寺南天竺宝月三藏学悉昙。归国时赍回“梵语千字文”、“梵语杂名”一卷及“翻梵语”。四、慧运,据彼所赍教法目录中有“悉昙章图”一卷、“悉昙梵字”一卷、“悉昙字记”一卷。
悉昙学东传后,学者相竞传习,至圆仁弟子安然而集大成云。
(乙)维摩诘经注疏:常晓之“将来录”,列举维摩诘经注疏七部。计有关中道液法师所造“维摩经疏”一部四卷、“维摩经释批”一部三卷、“维摩经关中疏科文”一卷。文袭禅师造“维摩诘经关中疏记”一部五卷、“维摩经五教义”一卷,智深法师造“维摩经略例”一部二卷及汉通法师造“维摩经玄旨”一卷等。盖唐代以是经为文学读物,于道液之关中疏尤重视,每寺皆置讲席。此风东传后,于是日本平安维摩经会讲习之风起。
(丙)如意宝珠法:修密法时,以如意宝珠为本尊故名,此本于惠果授空海为传法印信者。空海曾述其制法。
(丁)理趣经法:此法依据般若理趣经、大乐轨等修法以求减罪息灾、增进爱敬故名。此法亦远源于惠果。空海始传理趣经于日本。弘仁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起,彼为本师惠果修法谓之“五日三时之法”。
(戊)天竺图:斯画图也,遍照金刚归国时,惠果阿阇黎授以斯图,其言曰:汝知焉否?往者奘三藏周历五竺,尝得地图,乃自以朱粉系引其所经。今我藏之久矣,汝今将归本国,往矣送以此。金刚禀之归,遂于平安东寺珍藏焉(“五天竺图序”载大日本佛教全书百十四册)。
日僧求法青龙寺者归国之际,辄赍回多量艺术品。大别为绘画与雕刻两端:
(甲)雕刻:来青龙寺求法日僧赍回多量经像外,造像仪轨亦随之输入日本。因之,日本佛像之印相,诸尊之身色、相貌、持物、夹侍、眷属等,悉皆具有一定之规制。遗物现存者,有当时空海赍归之“白檀本尊”,奈良室生寺之“弥勒立像”,教王护国寺观智院之“五大虚空藏”(五大者:法界、金刚、摩尼、莲花、业用也)。原为青龙寺故物,会昌灭法之际,释慧运请去供养。此外,高知最御崎寺之“如意轮观音像”,传亦空海所奉去。
唐像既源源东渡,拟唐制品亦渐加多,如“兜跋毗沙门天像”示其一例,其像为一木雕成。著色,高六尺三寸,戴鸟形宝冠,被甲,左手捧塔,足踏三夜叉。
(乙)绘画:留唐求法僧侣中之空海、圆珍诸师,于绘画因缘尤深,彼等所携去之绘画,约为三类:
(一)曼荼罗:空海赍去计曼荼罗十铺,系惠果指授李真等图绘,供修法之用。圆行持去胎藏坛面一张,著梵汉两字尊号。圆仁亦请得曼荼罗多幅,名不备举。惠运在青龙寺时,义真授与阿弥陀九品曼荼罗。
考曼荼罗类别有二:一依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说,中央有阿弥陀,于周匝之八叶安八大菩萨;一为惠运所赍之九品曼荼罗,乃唐代密家所考案,由三院二十五尊组成。
东传诸曼荼罗中,两界曼荼罗,尤为珍品,乃惠果指授李真等图绘,紫绫地、金银泥描绘,今虽绢破色落,仍为希世之宝也。图依金刚顶经与大日经教义组成。云两界者:一曰金刚界曼荼罗,具密教之世界观,灌顶时用;二曰胎藏界曼荼罗,显众生本具理性;前者说差别相之世界,后者说平等相之世界也。
(二)祖师道影:空海请去者有:金刚智阿阇黎影一铺(三幅)、善无畏三藏影一铺(三幅)、青龙寺惠果阿阇黎影一铺(三幅)、一行禅师影一铺(三幅)。宗睿请去者,有青龙寺法全阿阇黎影二幅等。空海请去诸像,为李真作。真,唐德宗时人。人物画师承周昉,技术相等。上列画像皆对面写生。试观破损较少之不空金刚像,其面貌神采奕奕,衣服以深黑线描成,略施微点,仿佛见其实际生活之风致。惠果像全部磨损,仅侍者完全,是亦富于写实风趣。善无畏以指天之一手,征证其写实之痕。自余床座、水瓶、器物等道具,一依实物写照[附注35]。其用笔自在,不受束缚,最可注意。
(三)图像:于曼陀罗祖师道影外,唐末粉本图像,亦于是时东传。由空海持去的有:十二天形像(一卷)等四种,现尚保藏在醍醐寺。次圆珍赍去者有二:一为五部观心图,一为苏悉地仪轨契印;后者为善无畏所译亲手粉绘,皆由法全转授圆珍、圆仁。此外宗睿尚赍去理趣经曼荼罗十八帧,不空三藏译此经时图出。
唐代日僧留学我国青龙寺,传去当时佛教密部与雕像、绘画以及其他法物,如密坛修法具达八十余种,空海、圆仁、宗睿、惠运等各有承传。此等虽以佛教文化与法物为主,然对当时及后来日本之文化所起作用者极大,而对我国之文物在彼国赖以保存者,其功亦不可没。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爰得四端:一、青龙寺之盛衰,实吾国密教学之盛衰。二、惠果教泽之广,远逾唐朝之国威。试观其弟子中有自新罗至者,有自日本至者,有自诃陵至者。诃陵,今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唐时惠宁,于诃陵求得涅槃经后分;而诃陵人学密不之天竺而之我国;亦令人回溯古代中外文化之密切交流为如何耶!昔印度三大士来华,有密教俱东之感,至惠果,而密教学之盛,陵驾乎五天,亦积薪之势然也。三、唐时青龙寺,实以密教学为中心而成为当时佛教最高学府。四、日本文化吸取于青龙寺者尤多。夫以两国同处地球东偏,昔称之为同文同种,在今日固当在文化交流上紧密提携,增进两国民族间之协和,使佛陀之和平文化于全人类发生更大之作用也。
一九五六年九月十日
于燕都知唐桑艾之室
附注
(1)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唐上都青龙寺法朗传。
(2)长安志卷九。
(3)通鉴唐纪卷六十三。
(4)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五月二十九日。
(5)唐会要。
(6)续通志。
(7)参天台五台山记云:所随身天台真言经书六百余卷,灌顶道具三十八种,至于真言经仪轨。持参青龙寺经藏,纪其讹谬。
(8)宋史日本传扶桑略记二十七。
(9)参赵访古游记。
(10)续弘法大师年谱卷三引东要记。
(11)寺德集上。
(12)惠果行状(大正藏经史传部)。
(13)宋高僧传卷六。
(14)宋高僧传卷六。
(15)有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见宋高僧传第五。
(16)全唐诗第二函第九册。
(17)全唐诗第二函第八册。
(18)全唐诗第四函第六册。
(19)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一册。
(20)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大阿阇黎惠果和尚之碑。
(21)真言密教全书密教要决钞第十八,页三七○下。
(22)真言付法传(空海撰),记不空遗言。
(23)密教要决钞十八,页三七三下云:不空、龙智、金刚智所传,虽得两部大教,所翻传者,多是金刚顶经也。无畏译(释)大日经并二本仪轨及制义释,来汉地后于胎藏宗专有其功,是故不空尚用彼译本经。菩提心论往往引大日经文,不改无畏语。惠果逢善无畏弟子重传胎藏最有其由,何生疑妨。
(24)诸师制作目录。
(25)参圆珍金刚顶瑜伽真实教王经卷首批记。
(26)参全唐诗第九函至第十二函,避繁,不详注。
(27)御请来目录。
(28)一说一百二十三卷,此从“本朝高僧传”卷六城州灵岩寺沙门圆行传。
(29)密教发达志卷五日本传教。
(30)延喜式。
(31)如圆仁自登州至五台山,受施与二月,见其著“入唐求法巡礼记”。
(32)参性灵集卷九“劝诸为缘众应奉写秘密法藏文”。
(33)性灵集一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黎惠果和尚之碑。
(34)惠什之图像抄第二。
(35)论五祖画像,取材“泷拙庵美术论集日本篇”一三四至一五一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