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长阿含经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石川海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長阿含經之地位

(一) 長阿含經與長部之關係及其價值

長阿含經為長、中、雜、增一四阿含之一,與巴利佛典長部(Dighanikaya)相對應。係由罽賓國三藏沙門佛陀耶舍(Buddhayawas)與涼州沙門竺佛念於後秦弘治十五年,奉詔共同翻譯而成,以北傳梵本(即長阿含佛教梵語原本)為漢譯底本。

長阿含經收有四分、二十二卷、三十經,長部則收有三品三十四經。其中各經經名,或為北傳長阿含所列有,而南傳長部所未列者,亦或長部有而長阿含則付闕如;維屬同名之經典,其內容之教說、律令之先後次序,亦有出入或增減,由此可見長阿含並非自長部漢譯而來,不僅如此,而且可由二者之傳承證實此點;雖然長阿含(Dirghagama)、長部(Dighanikaya)二者皆源於中印度,皆為經由上座長老編纂而傳布之原始經典,但至阿育王時代,即一傳迦濕彌羅(Kawmira),一傳錫蘭。其後,時日一久,乃因人因地之不同,而各有傳承,遂亦各有其獨特之發展。其中前者再傳至西域等地而為北傳一脈,後者則傳至鍚蘭以及南方諸國,即所謂南傳。

故知傳至中國之長阿含,其原本為以梵語及俗語(平常語)混合而成之所謂「佛教梵語」,係流傳於北方之經典,此可由下列得證:

(1)出「十號具足」之言。

(2)出十二部經。

(3)佛陀涅槃時北枕橫臥為佛教之所以流傳北方之緣由。

(4)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詞,大多來自梵語。

(5)舉有許多不見於長部及南傳之梵語音譯地名等。

由於原典本已有梵、巴之分,而其所傳之地理又有所不同,故長阿含與長部二者之間,在內容上有相當的不同,加以編纂時代(長阿含較長部晚出)j亦復不同,此乃漢、巴二本讀者一望即可得知之事。故兩者各有其特色,難分軒輊。又由於長阿含經在地理上、傳布上、及時代上,可令人體會到其錯綜性及富有濃厚之部派色彩。但在原本長阿含已散佚之今日,切勿忽略漢譯長阿含之存在,且切勿忘記漢譯有漢譯所保存之獨立價值。

(二)長阿含經之成立年代

據南傳k所說,在第一結集合誦教法之際,係由大迦葉發問,阿難回答,由眾僧合誦而成五部(漢譯為四阿含)。不久,即稱為佛陀教說。但是,隨著佛典研究之進展,今日,仍然無法批評此一古來傳說,不但五部四阿含之傳承已不再具有獨特絕對之權威性。而且由印度學史上之研究結果推之,可以斷定在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二七一~二四九在位)五部四阿含之體系化原始經典尚未確立。由Bairat法勅l可知,阿育王之刻文中m,均未曾提及「五部四阿含」之名目,僅有勉強算是經典原形體的九分教(Navanga dhamma)的二三經名及五部四阿含經中的重要原形之一的經名出現而已,故此種推定,任何人均應表同意。但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所刻之婆呼圖碑文n中,有「知五部者」之語,可見阿育王以後不久,始於印度本土完成五部四阿含之體系化原始經典。

j關於漢、巴兩本之編纂年代,其先後次序請參閱下列說明。

k南傳即指南方所傳之史實,今列出與本論有關之資科如下:

(1)犍度部、小品、第十一章(Khandhaka, Cullavagga XI.8.-the Vinayapitakaj vol. II. P. 287. 及國譯大藏經論部第十四卷、三○一頁、立花俊道譯)見五部(Pabacanikaya)之名。

(2)依島史第四章十四、十五節(Dipavajsa IIII. 14, 15):傳說九分教為第一結集時所誦。

l有關Bairat法勅,仍見論於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四卷‧三二四-三二五,及Rhys Davids註Dialoguos of the Buddha vol. I. Preface 13-14. 亦有論及。

m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四卷(二四九-三三七頁)有阿育王刻文之全譯文字。

n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一四二頁。

縱覽現存巴利本長部,及漢本長阿含經之各經典,即可瞭解佛陀之教說,係以原始佛教時代之政法、社會、宗教,乃至哲學思想為其背景,亦為經典之主要精神所在。故長部、長阿含經主要部分之編纂,亦即五部、四阿含經典之起源,可謂在佛滅後一○○年左右j。但考慮含有眾集經、十上經等論部性質之經典的編入以及由南方論書成立之年代k來推算,則長部、長阿含之體系化原始經典,其完成時代,絕不早於佛滅二○○年以前,可以說乃在佛滅二五○年左右。又其描寫過去七佛、未來佛之彌勒思想、轉輪聖王思想、菩薩思想、塔寺建立靈跡巡拜之功德,乃至由讚歎佛德而產生之如來十號思想等處,均顯示其為比上述時代頗為晚出之資料,且大致可以證明其係表現阿育王時代或其以後之思想信仰型態的。

其中,如世記經(長部未收此經)含有轉輪聖王思想及正像末之三時思想,表現佛教的宇宙觀,故可確定其為阿育王時代以後之作。尤其是世記經未成立之前,其資料散見於小緣經、轉輪聖王修行經、典尊經等諸經中,其後,雖然依時代思想而加以組織,但仍不能算早於阿育王時代以前。因此,由經典之組織內容觀之,可推知長部及長阿含之體系化原始經典之成立,不早於西元前三世紀。另一方面,南傳大史明載錫蘭王毘多伽摩尼(Vattagamani)在紀元前七十八年l曾有書寫三藏之舉,故知現存長部淵源體系之原始經典(如五部四阿含),其在印度本土之成立年代,至遲不超過西元前二世紀。

綜上所述,可下一結論:長部、長阿含之體系化原始經典約成立于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之間。

其次,談到原始經典,其傳至鍚蘭者,較能保持原始形態。但由於長年受部派或時代思潮之影響,多少有所增廣改變,而成為現存之巴利本長部。此外,傳至罽賓等地者,亦因西北印度特有之地理關係,而受更多部派及時代思想之影響。因此,若一旦相信北方論書成立年代m為紀元一、二世紀之說法,則長阿含之成立較早,至遲在西元前後至西元一世紀之後半之間,即有用佛教梵語書寫,加以組織編纂而成之長阿含原本。至於長部與長阿含之先後成立關係,宜注意下列各項:

(1)長部、長阿含兩經典,於內容上有新舊之別,如北方經典說十二緣起,南方則言九支緣起。

j參閱H.OIdenberg, The Vinayapitakaj vol. I. Introduction P. 24. 及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 P. 188.。

k木村泰賢著「阿毘達磨論の研究」七九頁。

l參閱大史第三十三章(Mahavajsa XXXIIII. 100-102. 巴利協會本P. 277.)及林五邦、平松友嗣兩氏共譯之「大史」三○七頁。

m木村泰賢著「阿毘達磨論の研究」八四頁。

(2)南、北兩傳傳譯之年代不同。

(3)南、北論書之成立年代不同。

由上推定,可知北方所傳長阿含經原本之成立年代j,遠較南傳長部為晚。

(三)長阿含經(含長部)編輯之目的

由上所述之成立過程可知長阿含及長部,按學術界之說法,並非單純的佛陀教說之集錄,而是經過各時代朝著同一目的組織編纂而成的,詳見奧托法蘭克長部德譯本之序文 k 。古代佛音、智旭等諸論師亦有此說。但上述諸氏所主張者彼此亦有出入存在,故於此一問題,必須由形式論與內容論兩方面加以探究。

漢譯長阿含經卷首有僧肇之長阿含經序,其上曰:「開折修途,所記長遠,故以長為目。」又佛音論師(Buddhaghosa)在其長部註譯書吉祥莊嚴(Sumavgalavilasini)第一卷序文二三頁 l 曰:「以長文(長量)經典被抽出保存故,稱為長部。」故知構成長阿含經之四分、二十二卷、三十經(長部為三品、三十四經),顯示其為抽出比較長文、長量之經典編輯而成。由此或見其係以形式論為編輯目的,然若再進而探究其內容,則可知其目的實在於破邪顯正。持此說法且能證實此說之文獻有:一、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一(大正二十三‧五○四)曰:「破諸外道,是長阿含。」二、智旭彙輯「閱藏知津」卷第二十六第一張表上曰:「長(阿含經)破邪見。」由上可知長阿含經之編輯目的,在於破邪顯正者極為明顯 4 。

又如奧托法蘭克氏所說,若就佛教如何依據教令而優於外道梵志且能安定世道人心而言,其經典無非是解脫道(vimutti-magga)之教義信條,且為闡明此種教義信條而編輯者。易言之,散見於長阿含經中之彌勒佛信仰,及念佛思想,乃至述塔寺供食之功德等教義信條,皆由解脫道之教而發展為救濟道信仰;為宣揚此一目的而編輯者,即長阿含經是。

總之,長阿含(長部)之編輯目的,較透徹之解釋即:對外為破邪顯正;對內為闡明解脫道之教義信條,以成就佛陀之教義。以其抽繹編輯之結果,巧合的成為比較長文、長量之經典,故名之曰長部、長阿含。

jRhys Davids,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vol. I. Preface. P. 19.

kOtto Franke, Dighanikaya, Einlectung. P. X.

lBuddbaghosa, Sumavgalavilasini. General Introduction 58. 巴利協會本,vol. I. P. 23佛音者,據高楠順次郎著「巴利佛教文學講本」註,七九頁云:即從西元四三二年渡鍚蘭島之大註釋家。今吉祥莊嚴原文作:Kasmapan' esa Dighanikayo ti vuccati?Digha-p pamana-suttanaj samuhato nivasato……。此譯亦在本文之中。

m參閱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一四四-一四五頁。

(四)長阿含經之編纂與部派所屬之關係

由前述長阿含經長部之成立過程可知,其在收錄之際,即已具有部派之色彩,受諸部派之影響,並非完全根據原始佛教之教說編纂而成。又其若有對內、對外之目的者,則必須明瞭編輯當時一般之哲學思想、宗教意識,乃至時代思潮者,始可應付,殆為顯而易見之事。況且當時正為所謂部派佛教興盛時代,佛教諸派呈現一片朝氣,互相標榜自家宗派之教義信條為真佛教(分別說者御教j)。故知長阿含、長部之所以編成,或許是基於各派之為達成對外的目的,以求教義完備圓滿之心理而截長補短所編成,亦未可知。

茲就長部、長阿含與部派之關係分別敘說如下:欲知其彼此關係,首先須讀過論事k及異部宗輪論等,以瞭解各部派之輪廓,而後再觀長部之大致內容。如此,可知長部係以分別說部l根本上座部系所傳之教說律令為骨幹,加入含有多數大眾部色彩之各部派之優點,組織編纂而成,此由長部各經典之內容可以循按。至於長部受外界影響比較長阿含少者,可由錫蘭之地理位置得知。

其次,論及長阿含經之編輯與部派間之關係,則由各經之內容可知,其中乃採用上座部,尤以說一切有部所傳之教說、戒律,加以組織編纂而成。有時又為了論說之必要,或受時代思想之影響,而吸收上座系其他部派之優點,並接納大眾部之見解。換言之,由長部特徵之在於重律主義與長阿含之趨向重經主義之不同,可知長阿含的有部色彩因受其他諸部派之影響而被沖淡,甚至由另一觀點而言,亦可視同歸屬於某一部派,如將此經典誤認為屬於法藏部系(立經、律、論三藏及菩薩藏、呪藏等五藏說),或近於法藏部系,事實上,我們不可因見其受枝末部派之影響而持此看法。又長阿含之漢譯者亦譯及法藏部所傳四分律,由此事實可見長阿含或與法藏部似有直接關係,除非傳譯者與部派之關係一致,否則此一問題並不值得重視。要之,雖長阿含與法藏部之間關係密切,且受其影響頗大,但絕不能因而肯定長阿含即為法藏部所有。

j (1)長阿含、第一分、闍尼沙經(大正藏經第一冊三五-三六頁)曰: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2)Mahavajsa V. 271-272. P. 54 曰:apucchi dhammike bhikkhu..“kijvadi sugato?” iti, “vibhajjavadi” t’ahajsu, taj theraj pucchi bhupati:(271) “vibhajjavadi sajbuddho hoti bhante?” ti, aha so thero: “ama” ti, taj sutva iaja tutthamano tala, (272) 此巴利文有日譯本。參閱林五邦,平松友嗣共譯之大史八七-八八頁。

k論事(Kathavatthu)巴利協會本一卷。參閱佐藤密雄、佐藤良智共譯之「論事附覺音註」。

l將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視為佛教之正統潮流,此點在註?之記事內有明記,然而以其在錫蘭被傳承保持下來,便認定分別說部為一部派之名,亦即認定其為上座部中之一部派名,此說是否允當?關於此點,H. Oldenberg氏在Vinayapitakaj vol. I. Introduction. P. 41-42. 中稱分別說部即指根本上座部。木村泰賢、干潟龍祥共譯著「國譯大藏經論部十三卷附錄、三藏結集史考」四七-四八頁言分別說部並非上座部之一派,筆者亦贊同。

  總之,長部與長阿含經係淵源於印度,出自同一原本。其後,由於分為南北二傳,遂各自獨立發展而有不同。故一方面應回顧成立當時各部流之所說、傳統,另方面比較對照長部與長阿含,並抽出二者共有之教義,以決定所屬部派,則長阿含可能將歸屬根本上座部,甚或說一切有部。故知長阿含經固屬於說一切有部,但卻又多少含有其他各部派之色彩。

(五)長部、長阿含經在四部四阿含中之地位

  往昔,一般認為佛教經典之傳承,於紀元前七十八年以前,皆以口誦憶念之方式;至錫蘭毘多伽摩尼王敕命書寫三藏,始以繕寫方式傳承經典。據Rhys Davidsj所說:

(1)將語句簡單的經,以長行,或用偈頌的方式傳持。

(2)集錄法數而傳持。

若此說成立,則雜阿含、相應部可謂四部四阿含中成立時代最早者。又與九分教(Navavgadhomma)之重頌(Geyya)以及解釋(Veyyakarana)相當之部分,多見於相應部中,故亦可謂相應部為時代最古之經典。與此相反之增支部、增一阿含,不論在內容思想上,或法數之採擇上,均經過刻意之編輯,再加以四部四阿含中可看出其含有多數論部之色彩,由此可知增支部、增一阿含於四部四阿含中,為時代最晚者。

成立時代介於上述兩部兩阿含之間者,為長部、長阿含及中部、中阿含。二者之關係及成立之先後,眾說紛紜,據研究所得,發現長、中兩經均包含有下列各經:大念處經(念處經)、弊宿經(蜱肆經)、小緣經(婆羅婆堂經)、散陀那經(優曇婆邏經)、大緣方便經(大因經)、釋提桓因問經(釋問經)、善生經(善生經):可見彼此關係之密切。但中部、中阿含以闡明深義為其編輯宗旨,與長部、長阿含不同。又讀遍此兩部兩阿含之各經,可以推知中部、中阿含之成立年代早於長部、長阿含k。

關於各經之內容,則中部、中阿含之部派色彩較長部、長阿含為少,可以證知其受部派之影響並不大。

  欲更進一步證實此說之資料,如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大正三十‧七七二)等。其上有云:「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小品第十一章梵動經、沙門果經則有五部之說;佛音之吉祥莊嚴亦列有長、中、相應、增支、小等五部之名目,但此一次序並非依其成立先後之順序。不過,一般均認為島史之記事等資料,較小品更多可信,故知南傳四部(四阿含)成立先後之傳承順序,是不足為憑的。

因此,在四阿含(四部)中、長阿含經(長部)之地位,為一令人尋味之問題。

jRhys Davids,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vol I. perface P. 20-21.

k參閱Buddhaghosa., Sumavgalavilasini. General Introduction 59. 巴利協會本 vol. I. P 23-24. 及宇井伯壽著「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一五九頁。

二、長阿含各經之異譯及漢巴對照表

  本來,應將長阿含經各經之異譯表,及以長阿含為中心之漢巴對照表、以長部為中心之漢巴對照表等三表,分別列出,茲為方便故併兩者為一表列示如下。又該對照表係引用赤沼智善著「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之資料,加以增補而成。

表中之國字代表長阿含各經之號碼;阿拉伯數字則表示巴利本長部之號碼。

1.大本經 (14)Mahapadana. 大般涅槃經
七佛經 毘婆尸佛經 般泥洹經
增一四五‧四(佛光版四五‧四三一) 中‧大善見王經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中‧雨勢經
2.遊行經 (16)Maha-Parinibbana.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17)Maha-Sudassana. 3.典尊經 (19)Maha-Govinda.
佛般泥洹經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
4.闍尼沙經 (18)Janavasabha. 9.眾集經 (33)Savgiti.
人仙經 大集法門經
5.小緣經 (27)Aggabba. 10.十上經 (34)Dasuttara.
中‧婆羅婆堂經 十報法經
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11.增一經 闕
6.轉輪聖王修行經 (26)Cakkavatti-Sihanada. 12.三聚經 闕
中‧轉輪王經 13.大緣方便經 (15)Maha-Nidana.
7.弊宿經 (23)Payasi. 人本欲生經
中‧蜱肆經 阿難惑經
鳩摩迦葉經 人從所成經
大正句王經 中‧大因經
僮迦葉解難經 大生義經
8.散陀那經 (25)Udumbarika-Sihanada. 14.釋提桓因問經 (21)Sakka-Pabha.
中‧優曇婆邏經 中‧釋問經
尼拘陀梵志經 帝釋所問經
雜寶藏經 七三帝釋問事緣 20.阿摩晝經 (3)Ambattha.
15.阿 夷經 (24)Patika. 梵志阿颰經
16.善生經 (31)Sivgalovada.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中‧善生經 21.梵動經 (1)Brahmajala.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梵網六十二見經
善生子經 六十二見經
大六向拜經 22.種德經 (4)Sonadanda.
17.清淨經 (29)Pasadika. 23.究羅檀頭經 (5)Kutadanta.
18.自歡喜經 (28)Sampasadaniya. 24.堅固經 (11)Kevaddha.
信佛功德經 25.倮形梵志經 (8)Kassapa-Sihanada.
19.大會經 (20)Maha-Samaya. 26.三明經 (13)Tevijja.
大三摩惹經 27.沙門果經 (2)Samabba-Phala.
雜四四‧一一九二集會(佛光版四四‧ 寂志果經
一一七六) 增一三九‧七無根信(佛光版三九‧
別雜五‧一○五 三八六)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 樓炭經(竺法護‧缺)
28..布吒婆樓經 (9)Potthapada. 樓炭經(法炬‧缺)
29.露遮經 (12)Lohicca. 闕 (6)Mahali.
30.世記經 闕 闕 (7)Jaliya.
大樓炭經 闕 (10)Subha.
起世經 闕 (32)Atanatiya.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