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慈法师:弥勒信仰概述(1)
弥勒信仰概述
演慈法师
前言
透过上生经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中国,列在五大菩萨之一的弥勒菩萨,他是未来娑婆世界的主人,在人寿五万六千岁,他将降兜率,来人间示现成佛。现时寄居兜率天内院,在天上教育天人,以及教育求生兜率的往生者。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是释迦佛的继承者。因此,不但古代印度,很多人信弥勒,敬仰弥勒,西域也很多人信仰弥勒,中国也很多人信仰弥勒。我们可以从高僧传看出来,很多高僧大德一心一意求生兜率净土,亲近弥勒菩萨。
然而,从古至今弥勒信仰,可以说从兴起、发展、兴盛到衰亡,这其中事情是很多,我们来了解弥勒信仰的种种因缘。先来了解它的兴起。
一、弥勒信仰之兴起
(一)、起源:
弥勒信仰的起源,应该是在印度。释尊灭度后三百年间,印度一般人的信仰是信释迦,不信别的佛。后来部派佛教兴起,大乘佛教也出现,所以导致那些佛教徒也信十方佛了。最早期,信仰弥勒最主要的因素是弥勒经及圣像之出现。
(二)、弥勒经之出现
1.最早译出的弥勒经典《弥勒成佛经》(西元三○三年间|竺法护译)|敦煌人。
2.第二译出的弥勒经典《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龟兹人,生长在西域。
3.第三译出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五世纪|沮渠京声译)
(三)、弥勒像之出现
近代在印度犍陀罗古代佛教美术中心,发现西元二世纪后期之弥勒像,而且有很多。弥勒信仰之兴起,由“弥勒经”和“弥勒圣像”之出现可以看出,发源于印度,尤其以西北印度最盛。后来,因为文化交流,弥勒信仰从西北印度,逐渐扩展到西域。最后,西域之经典“弥勒经”,由西域语文转翻为汉文,西域之信仰弥勒,再影响中国。也就是中国的弥勒信仰是由西域影响的。
二、中国弥勒信仰之起源
西元七世纪初叶,玄奘大师由天山南麓去印度。在途中经过敦煌寺,寺内就有“弥勒像”。
唐代道世著《法苑珠林》,记述玄奘西行途中的见闻说:“玄奘三藏云:西域道俗,悉为弥勒之业。”
所以,弥勒信仰虽起源于印度,但交流后,在西域也成为普的信仰。
中国的信仰起源,是由西域传入的。那是由弥勒经,原是西域语文,由竺法护、鸠摩罗什、沮渠京声三位翻为汉文,因此弥勒信仰也传入中国。接触了“弥勒经”及“弥勒像”就有大德信仰“弥勒”。早期最初信仰者是晋朝的释道安。由他和弟子发愿求生兜率净土,影响后来佛教中很多人物,也向往“兜率净土”,也信奉“弥勒菩萨”。
现在介绍早期发愿求生兜率净土的几位高僧。
⊙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著名法师,生在东晋时代(公元三一二年|三八五年),俗姓卫,山西常山人,佛经“三分科判”是道安师之伟大贡献。
高僧传记载:道安法师十二岁出家,他神智聪慧异常,但由于形貌生得丑陋,所以不为师父看重,只叫他做些粗重的工作,如此三年,一本经也没念过;然而,安师并无丝毫怨尤,每天仍是快乐的工作。
有一天,他对师父说:“请师父给弟子一本佛经,田中工作休息之暇,可以读读。”他师父随手拿了一本《辩意经》给他,约有五千余字,他早出晚归,便把经还给他师父了。他师父以为他看不懂,就接过来放入经函。可是第二天早上,道安下田工作时,又向师父再要一本佛经读。他的师父问他:“昨天拿去的书看懂了吗?”安师说:“看懂了,所以交还师父再换一本看。”他师父带著怀疑的神情又取了一本《光明经》交予他,这本经有一万多言,但是到了晚归时,仍把早上借去的经还给师父。他师父问:“怎么又看完了?”“是的,看完了。”他师父不相信,叫他背诵;他朗朗诵出,一字不差。从此,全寺僧众,都对道安拭目相看,再不对他以貌而品其高下了。
青年时代就受完具足戒,四十五岁在太行山创立寺院,是时拜他为师者数百人。安师解经、讲经时,非常谨慎,常常恐怕不合佛意。
道安对于汉译佛经,其意不明之处,颇难解释,欲想请弥勒菩萨为他决疑。以及安师在经中了解,弥勒是未来龙华三会天人师。今在兜率内院,所以一心求生兜率净土。因此,时常带弟子法遇等,在弥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天。
后来在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西元三八五年),忽然有一位形貌丑陋的异僧,来到寺院投宿,不巧寺院房已住满,当日管理事务的僧人,就安排他住堂中。当夜这位异僧,从窗口出入非常自然,有人看到感觉非常惊讶,就马上向安师报告,安师知道这位一定是异人,来此地一定有目的。于是急忙前来问安,并且问明来意。
这位僧回答:“自有所为而来。”
安师说:“我自己了解,罪业深厚,是不能度脱。”
异僧说:“不然,你善根深厚,即可度脱,但须沐浴圣僧,所有的愿才满,因缘才成熟。”于是就教导安师沐浴方法。
当时,安师就请问他,来世所生之处所。异僧以手向西北空中一比一画,即时看见他拨开云雾而兜率陀天胜景,即现在前。当天晚上,有数十人同时看到。
到了二月八日,早斋用完时,他忽然向大家讲:“我要走了”说走就走。可见其人,生也有自,去也有所归。
法师肘中生有一块方肉,上面有通文,当时的人都说安公是印手菩萨转世。
⊙法遇法师
法遇法师,姓氏不详。年少好学,后随道安大师出家,住在江陵长沙时,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四百多人。
有一天,一位寺里的僧人喝了酒,当晚也没有做晚课。法遇法师知道了,只是给予警诫而以,并没有把他赶出去。
不久之后,道安大师知道这件事,便用竹筒装一支荆条,亲自缄封并题字,寄给法遇,法遇开封一看,只是一支荆条,知道是为了喝酒的事,而自己处理不当,使得道安大师费心,于是深深感到惭愧,就命维那师集合大众,把杖筒供置于佛前,上香后,向筒致敬,然后取出荆条交给维那师,自己伏在地上,命维那师打三下,再放入筒内,对大众泪流满面的自责,从此以后大家都精进用功,没有人敢再犯戒了。
他曾经写信给慧远大师说:“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尚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念吾罪深矣。”
法师一生用功修行,与道安大师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后来六十岁时,在江陵往生了。
⊙昙戒法师
昙戒法师,字慧精,俗姓卓,晋朝南阳人。居家时游心于外道的典籍,后来听到法道法师讲《放光般若经》,于是向人借了一件衣服去听经。听完了后深深的体会佛法的道理,于是弃舍以前所学,发心从道安大师出家。
昙戒法师出家后,精进用功,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万余言,每日礼佛五百拜。后来生病时,弥勒佛号更是不离口。
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不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呢?”
他回答说:“我与和尚(道安大师)等八人,经常共同的发愿要往生兜率净土,和尚与道愿法师等皆已经往生了,只有我还没有去,我还是发愿要往生。”
话一说完,即有光照在他的身体,容貌安详的往生了。昙戒法师春秋七十,他的弟子们将他葬在道安大师坟墓的右侧。
三、中国弥勒信仰之发展
(一)、发展之因素
在中国,弥勒信仰会发展是有原因的,我们来探讨原因。
1.弥勒像之出现与传入
?出现:
弥勒像在佛灭后四八○年时代,北印度有位阿罗汉,名叫阿利难陀,他以神通力,带名雕刻家上兜率天,看弥勒的慈容,然后来人间作像,一共三次,才完成人间第一尊弥勒圣像。这尊像就是法显在西元三世纪末去印度,所拜见之像。之后,近代考古学家,在印度犍陀罗地区,发现西元二世纪末期之弥勒圣像。玄奘大师去印度途中,在西域敦煌寺,见有弥勒像(西元七世纪初)
?传入:
初期传入之弥勒圣像,是来自西域(与弥勒经同时)。后来传入之弥勒圣像,是来自印度。
2.弥勒经之译出
?竺法护译出《弥勒成佛经》 (公元三○三年)。
?鸠摩罗什译出《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
?沮渠京声译出《弥勒上生经》。
3.大德道安等八人与法显之传播
由于释道安与弟子法遇等八人求生兜率净土,信仰弥勒而影响后人。之后有著名人物法显,他也信仰弥勒。玄奘、窥基师徒,不但信仰弥勒,也求生兜率净土,并劝众生求生兜率,大力弘扬弥勒法门。相继受其影响者,不乏其人。
4.弥勒之灵验
弥勒信仰会发展,弥勒给人之灵验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法苑珠林》卷十六:东晋戴颙,受友江夷之托,造观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信未及发,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妙成。其像安于会稽龙华寺。
△昙副施赀财,造弥勒像。又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幡气,神龙现体,一二年中灵应相袭。
△智严受具足戒后,恐不得戒,上兜率问弥勒,弥勒告以得戒。
5.由经知道释迦之继承者乃兜率天主弥勒。
《上生经》传入中国,中国人知道释迦之继承者是弥勒。因此纷纷皈依这尊菩萨,信仰这尊菩萨。
以上五点因素,是造成中国信仰弥勒之发展。
(二)、发展之过程
1.信仰者纷纷造像供养
?南北朝之云岗石窟,其中第一、三、六、七、八、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窟中,都有供奉弥勒菩萨。
?北齐(唐邕)造七尺像。
陈朝(尚书)造八十尺像。
隋朝(智周)造丈六像。
唐朝(慧頵)造二尊丈五像。
唐朝(慧云)造丈八像。
唐朝(法兴)建弥勒大阁高九五尺,中供弥勒圣像等七十二尊。
唐朝(海通)造三六○尺像。
唐朝(高宗时代)造一尊。
唐朝(六八○年)(处贞)造五○○尊。
唐朝(七三八年)造一尊。
窥基法师造弥勒像(窥基传)
2.弥勒上生变相图及弥勒下生图之塑造
⊙公元八二六年,山西凤台塑造弥勒上生变相。
⊙敦煌千佛洞发现弥勒下生图。(蠰佉王及婆罗门女听闻弥勒说法之相)
3.以弥勒相关为名的建物出现
⊙龙华寺(戴颙作像安置处)
⊙弥勒精舍(刘宋文帝时法祥造)
4.由求生大德相继而出
⊙法显
法显大师是曾去印度留学(求法)之大德。
他于公元三九九?四一五年,去印度留学。在北印度陀历国,曾去礼拜阿罗汉以神通力上兜率内院见弥勒(带雕刻家去)来人间所作之像。
又在瞻波国时,听天竺道人诵经,知道释迦牟尼佛所用之,现时海龙王持入龙宫。至弥勒佛成道时,佛始出,四天王献给弥勒。因为贤劫千佛共用一。
法显去印度求法,途中见过弥勒之圣像,又听有关弥勒之经,对弥勒之信仰,由此因缘建立。
◎附:四王献
四王献
本行经云。世尊思惟过去诸佛。皆悉持而受于食。时四天王。各从四方。持四金。奉上世尊。世尊不受。将四银。世尊不受。将四颇梨。而亦不受。四琉璃。亦复不受。四玛瑙。而亦不受。四砗磲。亦复不受。时毗沙门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诸天。将石来奉我等。白言。今此石。仁等可用。受食而吃。复有一天子。来白我言。慎勿于此石受食。宜应供养。比之如塔。当来有佛出世。号释迦牟尼。可将此持奉世尊。时四天王速疾还宫。各执石盛满天花。以香涂来诣佛所。共将四。奉佛。白言。唯愿世尊。受此石。世尊复念。此四天王。以信净心。奉我四。我亦不合受持四。若受一人。三人有恨。我今总受四王之。尔时世尊。受四天王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受已。右手按下。神通力故。合成一。坚牢清净。四际分明。
⊙玄奘
玄奘法师之传记,已经在上生经结束时介绍过。他是在七世纪中,去印度求法。跟随戒贤大师学习唯识。当时印度之弥勒信仰,以及圣像很盛行。他非常信仰弥勒。
续高僧传卷四:
玄奘本来就愿生弥勒天上,到游西域时,又听说无著兄弟都生兜率,求生心更切,一有空就发愿,愿生兜率天,奉见弥勒佛。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伟,是河南洛阳县人,生在隋文帝时代(公元五九六年),大师十三岁随他二兄长捷法师出家于净土寺。二十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当他研究佛经时,因为由梵文所翻译,经中有很多辞不达意的地方,为了彻底明白佛法,就决心学晋代法显大师西游,去印度留学,也可以把完完整整佛法带回中国。
玄奘大师离开中国时三十五岁,前后三年才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多次体力不支昏倒中途,在印度前后十七年。有一次在恒河与八十余人渡船时,遇到十几条贼船,船上的人被洗劫后,贼人又要杀玄奘大师来祭拜他们所信仰的邪神,那时玄奘大师就地打坐,面无惧色,一心观想兜率陀天,口念“南无弥勒尊佛”,愿离世后即生兜率内院,恭敬供养弥勒慈尊。
不久大师入定,神魂上升兜率陀天,见弥勒菩萨,当他身心欢喜时面露笑容。此时群贼正要取其首级祭神,看他面貌时觉得奇怪,突然黑风四起,把贼船全部翻覆,贼人才跪地忏悔。
有一日,玄奘大师来到一处胜地,其中有一精舍,内有一尊由檀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供人礼拜发愿,心诚者灵验无比,但必须在七步外,以花环掷在菩萨的手臂为准。玄奘大师欲求知三愿,也买花编成花环,来到菩萨前,至诚向大士发愿:
学成归国平安无难者,愿花环挂在菩萨手掌,掷去后果中。
所修福慧愿生兜率天,侍奉弥勒菩萨,如愿者花环挂在菩萨另一手臂,掷去后果中。
在如来圣教中称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是正确者,花环挂在大士颈上。所求者一一如愿,大师非常欢喜。
六十二岁年底,大师刚译完六百卷大般若经,大家庆贺功成,当日得到诸天散花,并听到空中音乐及满殿香气,时玄奘大师也觉得身疲力竭。当夜有一弟子叫玄觉,梦见一座高大庄严宝塔,忽然崩塌,醒后向大师报告,玄奘大师即非常严肃说:非汝身事,是吾灭谢征兆。
当月初九黄昏时候,不慎跌倒,擦破皮肤,导致破伤风,因此昏迷,而梦见白色莲花,大如帆船,洁净鲜美,自己结跏趺坐于花中,几日后,又梦见百千相貌庄严天人,各捧妙花珍宝装饰法师卧房。
二月初一,自知即将别世,最后而说偈言:“南无弥勒如来,应等正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当夜,弟子慧德法师,又见千尊金人,自东方降临,进入译经内院,甚至花香满室。
二月初四,明藏禅师,又见二位身高丈余金人入室,共捧一朵白色莲花,大如车轮,花瓣三重,叶长尺余,光净鲜艳,捧到大师床前,并且说:“师从无始以来,所有损害众生诸恶业,皆由今之小疾而得消除,实在值得庆幸。”
明藏见大师非常安静,恐师谢世,即问:“师!您听见吗?”
大师说:“勿问,以免妨害吾之正念。”
初五三更时分,弟子大乘光,含悲问师:“师父!上生弥勒内院否?”
大师微开双眼说:“得生”。说完,气息微弱,即生兜率内院,是年六十三岁。
玄奘大师,只求往生兜率内院,奉事弥勒慈尊,等待未来龙华三会,随慈尊下生广作佛事。他曾作弥勒礼赞一篇,欲后世修道者,日日赞礼弥勒慈尊,将来得生弥勒内院,以至将来得无上菩提。
⊙窥基大师
窥基大师,字洪道,是唐朝将军尉迟宗之子,生于贞观四年。
当年玄奘大师去天竺取经时,有一次,行经一座雪山,看见一个地方的上面有数丈的光芒,于是便往那个地方去,到了以后发现有一位僧人在那地方打坐,玄奘大师知道那位僧人入了定,于是便以酥油涂满他的身体,之后以打引罄令他出定。
出定后,玄奘大师问他:“大师为何在此入定呢?”
僧人回答:“我是迦叶佛的弟子,在此入定是为了等候释迦牟尼佛降世,以助其弘法度众。请问释迦佛降世了吗?”
玄奘大师回答:“世尊已经灭度一千多年了。”
僧人说:“那我只好再等弥勒菩萨降世了。”于是便打算再入定。
玄奘大师说:“如果你在定中而又错过了弥勒菩萨下生,那要怎么办呢?”
僧人:“说得也是。”
玄奘大师说:“不然这样,从此东去有一个中国,你到他的京都出世,等我取经回来,你也长大了,到时后我再来度你,共同来求生兜率净土。如此便不怕错过了。”据说这位僧人就是窥基大师。
而玄奘大师要度窥基大师时,也有一段趣闻。
玄奘大师回国后,知道僧人出生在将军尉迟宗家里,于是便去将军那里,将军便叫儿子出来拜见大师。将军对于自己儿子的才能感到自豪,于是便要他将自己所作的兵法背给大师听。
大师听后便说:“这种兵法西天小儿亦能颂,怎么可以说是您儿子作的呢!”便叫随行的一位小童颂出。而将军听了以后,以为儿子去抄袭别人的,因而发怒要杀他。
大师连忙阻止说:“将军要杀他,不如让他跟我出家吧!”
将军想想儿子如此不争气,不要也罢,就答应让他跟玄奘大师出家。而窥基大师也觉得莫名其妙。原来玄奘大师所带来的小童有很强的记忆力,听了窥基大师背了以后,就能记下来,而且随后背出,并非窥基大师去抄袭别人。这也可见玄奘大师为度化窥基大师的苦心。
大师十七岁,为玄奘大师弟子,随奘师习梵文。梵文习成后,随奘师在大慈恩寺等处,译出所有大小乘经,又勤于著述和造疏,被称为“百部论主”。一生中主要著述有唯识述记、唯识枢要、因明大疏、瑜伽论略纂、大乘法苑义林章等。玄奘大师所传之唯识学,由窥基大师发扬光大,故有唯识宗祖师之称。
有一次,大师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因持戒精严而感天人送食。所以留大师吃中饭,到了中午天人迟迟未来,大师只好饿著离开。大师离开后天人才来。
道宣律师问:“今天为什么这么慢?”
天人答:“刚才有一位大菩萨在里面,房子四周都是金刚护法,因此我进不来。”道宣律师这才知道天人所说的菩萨是窥基大师。
大师有一次游五台山,在西河古佛刹过夜,当夜梦身在半山中,山岩下有无量人众,唱出悲惨哀苦声音,冥冥之间,首先不忍听闻,后来徒步往下坡看个究竟,忽然抬头向上看见一城池,城中有人喊声:“住!住!住!基公您不合来此地。”是时有二位童子自城出来,问大师说:“汝看见城下那些罪苦众生吗?”
大师说:“我只听到哀号声音,没看见他们。”
二位即时丢下一支剑,叫大师:“剖腹自然能见他们。”
大师听后举剑即时剖腹,腹开后射出二道金光,照亮山下,见无数众生,受极苦罪刑,时这二位童子入城持二卷白纸和毛笔给大师,大师接后而去,天亮醒时觉得非常惊异,第二天,寺中一角落光芒四射,大师循这道光寻找,竟然发现内有一弥勒上生经,和数卷发光纸。当他回忆昨夜之梦时,心想,必定是慈氏菩萨令我注解本经,以救众生出离苦坑。
大师一生常造弥勒菩萨像,供人朝拜,又叫礼拜者发愿往生兜率净土,朝见弥勒慈尊。大师每日对弥勒慈尊像,诵菩萨戒一遍,持后又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久而久之,全身竟然现祥瑞之光,非常灿烂,后来在五台山,以玉石造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后,身体也发光。
后于永淳元年壬午示疾,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往生于慈恩寺,春秋五十一。
⊙戒贤论师
戒贤论师,是三摩呾吒的王族,乃婆罗门种。少年时好学有风操,游遍整个印度,希望能找到一位穷尽真理的善知识。后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遇见了护法菩萨,听他说法后而信服,并且请问护法菩萨究竟解脱之理。
后来护法菩萨名声越来越广,遍及整个印度,外道知道了,便到摩揭陀国击鼓并且说:“我从南印度来的,听说贵国有一位大论师,我虽不才,但希望与他来议论。”
国王说:“可以,就让他和你辩论吧。”
于是就派使者告诉护法菩萨:“南印度有一位外道,不远千里来要和您辩论,希望大师您能够赴集论场来。”
护法菩萨听了就要去和他辩论。这时戒贤论师就请问他要去那里。护法菩萨说:“今有外道异学要来和我辩论,而我要去摧破他们。”
戒贤论师说:“我在这也学了一段时间,就让我去吧。”护法看见自己的得意门生这样说,就很欢喜得让他去了。
戒贤论师去时,大家都轻视他年纪小。护法菩萨知道,就对大家说:“只要有高明的见解,不要问年纪的多寡。”因此知道戒贤论师必破外道。
外道发难后,戒贤论师就依理一一破斥,只到外道辞穷才知难而退。这时戒贤论师才三十岁而已。因为戒贤论师胜了,国王就封邑为其供养。
当初玄奘大师刚从长安出发时,戒贤大师已经一百多岁,因为患风湿症,每当病痛发作,手脚疼得像火烧,也像刀割,甚至一年一年越加严重,后来因为非常痛苦,竟然要绝食自尽,绝食当夜在睡梦中,见了三位天人,从天而降,一位金黄色,一位琉璃色,一位白银色,形貌威仪端正庄严,其中一位就问戒贤法师说:“你要舍弃此身吗?经上说身是苦之根本,但是并无教人厌弃此身体。汝今生的痛苦,是因为你过去生中曾为国王,但是喜欢陷害百姓于苦恼中,所以招此报应,现在你应该明白宿世罪愆,多多反省,至诚忏悔。忍受痛苦,并且更要勤讲经论,到时罪业尽,自然痛苦消灭。如果绝食自杀,苦报决难了结。”
那时戒贤法师听后,十分感激就至诚礼拜。其中金色天人,指著琉璃色的天人,对戒贤法师说:“汝可认识?这位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这位就是弥勒菩萨。”
戒贤大师即刻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愿生兜率尊宫,不知能如愿吗?”
弥勒菩萨向戒贤大师说:“只要广宣正法,将来一定如愿得生。”
金色天人又自己介绍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我见你枉自弃身,有害无益,故来相劝。你当遵照我的话去做,好好弘扬瑜伽论等,以便普及尚未闻者,你的病自然会慢慢好起来。三年之后,有一位大唐国僧人,爱乐大法,欲依你修学,你要好好等待他来,尽心教授。”
戒贤大师再次跪拜,等他抬头时,三菩萨已经不见了。醒来后方知是梦,自那时起风湿病也渐渐痊愈。
后来玄奘大师来到那烂陀时,戒贤论师跟他说这段因缘,并且问他:“你来到这里已经多久了。”
玄奘法师回答:“已整整三年了。”
玄奘法师来到那烂陀寺后,跟戒贤大师学诸论五年。在那烂陀寺五年中,是跟随戒贤大师,学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五明、中论、百论、显扬对法论、大乘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分别瑜伽论等。由于玄奘大师用心学习,戒贤论师也倾心相授,所以玄奘大师都通达这些经论。
⊙竺僧辅法师
竺僧辅法师,姓氏不详,西晋邺人也。年少出家,持戒精严,通达诸论且又善经法,在洛阳弘扬佛法,大展宗事。
后来遇到西晋乱事,又值饥荒,于是便和道安法师等去避难,每天讨论佛法。不久又到荆州上明寺去居住,每日只以简单的蔬菜为食,更时时礼佛忏悔。发愿要往生兜率净土并来瞻仰慈氏菩萨。
那时荆州刺史王杭礼请竺僧辅法师为戒师。有一天,法师说:“我明天就要走了。”到了要往生时,整个房间都是妙香,僧俗很多人都来观望,就在当日晚上无疾而终,逝时六十岁。寺里的僧众也为他起塔。
⊙智晞禅师
智晞禅师,俗姓陈,颖川人。很早就跟随智者大师受学。有一次他拟建一座伽蓝殿,一切都造好了,只是留下一个经台,找不到材料来安置上去。
在他所住的香炉峰上,林木秀异,而山神很灵,自古以来,没有人敢去采伐那地方的林木。当时大家议论纷纷,都以为建筑经台,是供养法宝法器的,也只有香炉峰上,坚硬的柏树才可以采用。当大众把这个意想告智晞师以后,智晞禅师低头沉吟了一会儿,才对大家说:“既然那些柏木,是山神所护持的,那么,你们就千万不得造次啊!”
当晚智晞禅师梦见有人对他说:“香炉峰上的柏树,都施给你拿去建造经台吧!”
第二天过堂吃饭时,智晞禅师很高兴的宣布可以开始伐木了。这时在旁边的侍者,感觉非常奇怪,便问他说:“昨天你不是不许可吗?为什么今天又变了主意呢?”
智晞禅师说:“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你们放心去取好了,不会有什么灾祸的。”
当时有一位名叫法云的和尚,要去香炉峰行头陀行。智晞禅师知道了曾劝他说:“那山的山神,性情刚强,你的道力微弱,恐怕不是他的对手,到那里一定会不安的,你万万不要去啊!”可是他不听,便自去了,到了山下果然不到两天,山神便出现了,终日骚扰他。不多久,他便被驱逐了回来。
后来有一天,智晞禅师向一位正在房中诵经的道洹说:“今晚会有僧人到来。”
说罢,他就退了出去,当他走后,不久即有一位手持锡杖和铁钵的僧人走了进来。一会儿,隐没在佛殿边。过后就听见殿上有铿锵洪亮的钟声传了出来,音响震动山谷,智晞禅师听了便对众人说:“那是在呼唤著我啊!”数日后,他对弟子们说:“我的时候到了!”说完当即沐浴完毕,升座说法,盘座闭目而去。这时弟子们齐声哭泣,他又睁开眼告诫他们说:“我习禅以来,凡四十九年,勤勉不遗余力,你们当依此勤修道业,怎么拘于私情?”说者门人拭去眼泪,问他当去何处投生,晞师对他们说:“我要投生兜率天去了。那里有我的先师智者大师在座;还有,我顺便告诉你们吧!在他两旁的宝座行列中,还有一个空者的座位,要经过六年后,留著给灌顶禅师去坐的。”
⊙智顗大师
智顗大师,俗姓陈,其母夜梦祥云绕身,欲彿去时,忽有声云:“寄托王道,何彿去耶?”因此遂有妊。师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七月荆州之颖川,十八岁出家,从法绪受十戒,依慧旷禀具足戒,后诣大贤山读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三部经典。顾江东无可问之师,遥慕慧思禅师德风,往光州大苏山入普贤道场行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诸佛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之文,豁然照了法华三昧。即将所证呈白思师,师叹为“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且为辗转开演四夜,自此更极精进,曾代师讲大品经,思师亲临其席,叹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大师以二十三岁之青年,遇慧思禅师而筑天台开宗之基,三十岁奉师命往陈都金陵,时仪同三司沈君理,请大师于瓦宫寺讲法华经,大师开讲法华经经题,于启讲日,陈帝束停朝议一日,王公相将皆来听讲,是实天台开宗之纪元,佛教传来中国约五百年,时陈大建元年也。
大师初旋为众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驻锡金陵者凡八年,夫希名利者竞于市,重修行者隐于山,违缘,则常士所遮;若遇顺缘,非杰士安能勇退。大师行化金陵,荣誉无伦,顺缘之至。然大师深怀天台幽境,神慕道幽闲迹,故于陈大建七年三十八岁时,隐遁天台,九年间度其岩栖溪饮饮生活,扩拓建立本宗之根本焉。
隋开皇十一年,晋王广在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会,请大师为授菩萨戒,赐智者号,自称弟子。
隋开皇十三年四月,大师五十六岁,于玉泉寺说法华玄义,翌年说摩诃止观。止观,盖一夏敷扬,朝暮二时,慈沾法雨者,达一千多人。
大师于法华经,玄义、文句、止观三大部讲竣,玄义,立五章。说法华首题;文句解释法华一部别文;止观,依法华妙理为修性行法;前二部是天台判释教相之论,止观是今家观心修行之实践。此三大部,宗成天台理论与实践两大部门,达成今家立教开宗之务。
隋皇太子晋王广从大师受菩萨大戒。大师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
王曰:“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而后尊称大师曰智者,故智者为赐号。
后大师有疾,自知不久当终,乃将衣钵道具分为二分,一分供奉弥勒菩萨,一分充羯摩,有弟子进药,大师云:“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不与心合药合所留。”
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大师入灭,至子时顶上犹暖。春秋六十。
⊙灌顶禅师
灌顶法师,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义兴人。法师刚生不久,父亲就死了,因此都靠母亲辛苦的扶养。当他三个月大时,母亲每天晚上称念佛法僧,而法师乃随著她念, 母亲非常惊讶,就告诉摄静寺慧拯法师,慧拯法师听了就叹说:“此子非凡。”
七岁时,就随慧拯法师出家,当他二十岁时,慧拯法师厌世,因此就往天台随智顗禅师学习,后来蒙智顗禅师印可而研修观门。
后来智顗禅师生病了,法师乃朝夕尽心侍奉,比及往生时,又亲承遗命,将遗留的书以及信物授与晋王,灌顶法师哀泣的跪授,而晋王五体投地的顶受。
仁寿二年,晋王礼请灌顶法师入京讲经,法师乃带著法华经疏,持衣负锡入宫,宣讲妙理,听法者无不欣叹。有至深不易了解的道理,法师都一一详解。
贞观六年八月七日,法师示现小小的疾病,后来房间有异香,于是就告诉弟子:“弥勒经有说:佛要入城时,有许多香烟好似云一般,你们就多烧些香吧,我将要走了。”
⊙玄朗法师
玄朗法师,俗姓傅,为梁代傅大士之六代孙,他的母亲怀妊他时,曾梦见乘羊车翔空而游,醒来觉身有异,从此不食荤血。当母亲生产他时,毫无痛苦,犹如假寐一般,当她醒觉时,小儿已生下来了,身体感觉很清爽。
初生的他,也不啼哭,微笑不已。九岁即出了家,一天能诵经七卷。继又精研各宗经论。他常感慨古人虽然有著作章疏,但判断还不一定正确,于是就往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讨论法要。后来听说天台宗可以清众滞、趣一理,于是从慧威法师学习,而通达法华、净名及大乘止观法门。后来又随恭禅师学习观法。
到了中年后,萌志楼身林壑,隐居溪岩,独坐一室三十多年。
玄朗法师发愿生兜率天宫,他构建大殿,塑造观音圣像及宾头卢尊者像,像作成了,他于像前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皆见,同声赞叹!自此,或有猿猴捧,或有飞鸟栖息殿前听经。有一次还有一条盲狗,来到山门前长。玄朗法师怜悯它,即于佛前焚香,为狗精诚忏悔,没有多久,盲狗的眼,便重现光明。
开元十六年,刺史王上客,请朗师出山,暂住城下,朗师以疾辞回本山。朗师行履高洁,一件衣服穿了四十年,若无佛事,不行一步,如不诵经,绝不燃烛。远近僧人,皆来座下受学。
玄朗法师终于天宝十三年,时年八十二岁。
⊙义净大师
义净大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历城人,生于唐贞观九年。义净法师的父母亲笃信佛,平常躬耕之余,也广行善事,远近闻名,法祖先曾经在东齐作过郡守,后因战乱,所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遵守祖训,在山村隐居。
义净七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土窟寺,因为唐朝时,对于僧人的素质要求很高,如要出家,必须经过朝廷的度牒,虽然义净住在土窟寺,但并非正式的出家人。原来唐朝自开国以来,只举办两次的度僧,近几十年来都无消息,随著年岁渐高,义净也越来越忧心。
有一天,终于有了消息,因为玄奘大师刚回中国,藉此因缘朝廷准备举办一场度僧,但义净所在的齐州,只分发了三十多个名额。不过义净在师父的教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获得度僧的资格,而成为一位出家法师。
出家后,因为在一些经教上的疑惑,义净法师决定要去长安参学。那时玄奘大师年岁已高,所以义净法师都没有机会来同他学习,虽然如此,义净法师仍非常感谢玄奘大师,若没有他,自己何时可出家都还是未知数呢。后来玄奘大师入灭了,义净法师在感伤之余也发愿要和玄奘大师以及前贤一样,到天竺去取经。
后来义净法师回到齐州,告诉师父自己的想法,师父非常欢喜的鼓励他。于是义净法师回洛阳招集同伴,克日期行。此去天竺,义净法师采取水路,虽然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法师要一齐去,但最后都因有事而中退,到头来只剩义净法师一人而已。
唐高宗咸亨二年十一月,义净法师已经三十七岁,他离开了中国,经由南海往天竺而行,当然路途上的种种艰难更不在话下。两年后,终于来到天竺,下船后,义净法师四处寻著唐朝来的僧人,而找到一位名叫大乘灯的法师,于是两人结伴,一路上边朝圣,边参学,并且收集中国所没有的经典。
在天竺参学的过程中,由于所遇见汉地来的僧人一个个往生了,忽然心中闪起当初师父交代的话:“一定要回来,不可中途而废。”于是便结束十二年的留学生涯,准备回到中国。
武则天垂拱三年,这时法师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又回到室利佛逝国,后来听闻唐朝发生变故,原来就是武则天改朝换代,而各地都准备兴兵讨伐。于是法师就暂时住在室利佛逝国,等候乱事平息了再回去。
后来广州太守上表朝廷,说有一位高僧从天竺回来,于是朝廷便派使者到室利佛逝国来迎请义净法师回来,义净法师回国后,在洛阳开始译经,往后十八年来,义净法师除了写了五部著作外,共翻译了一百零二部的经典。
先天二年正月十七日,义净法师逝于长安,享年七十八岁。
四、中国弥勒信仰之式微
弥勒信仰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四世纪,在四世纪至八世纪,这四百年间,是鼎盛时代。
八世纪之后,弥勒信仰逐渐式微。
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二点:对下生思想之曲解弥勒净土被曲解
(一)、对下生思想之曲解
在弥勒上生经之记载,弥勒菩萨现时在兜率净土为天众说法,要经过人间五十六亿年(印度十万为一亿)人寿八万四千岁,他才下生人间成佛,说法度众生。可是有些不肖之徒(野心份子),曲解经意,说弥勒即将下生成佛。就假藉此说,制造谣言,或妄称自己是弥勒,欺骗众生。我们可以从史记上找到资料。
1.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公元五一五年),有沙门法庆,善于幻术,自称是大乘行者。当时冀州有富豪名叫李归伯很相信他。当时地方官凶暴无道,所以造成天灾,百姓很苦。由于一般人很相信法庆的幻术,所以形成法庆有机可乘,他就叫部下服药狂乱,传言:杀一人者,为初住菩萨,杀十人者,就是十住菩萨。杀人愈多,他的品位就愈高。由于法庆这样乱来,被利用起来杀人的有五万人,那些杀人而被称为菩萨,其实那里是菩萨呢?只是被利用来杀人,制造暴乱的愚痴者,他们那些乱贼,杀县令、毁寺院、杀僧尼,胡作非为。当时政府,派军十万和那杀人集团战了四个月,才平定作乱。乱是平定了,但是造成很多丧亡。法庆领导的那些乱贼,他们呼的口号是:“新佛出世,除去旧魔。”他们所说的新佛,是指弥勒。他们称法庆就是弥勒。弥勒出世,要除去一切旧有的统治支配者,以及僧尼等一切魔性,来实现理想国土,这是利用弥勒下生之名,集合民众作乱的史实。
2.第二件假借弥勒出世诈骗之事:隋炀帝大业六年(六一○)元旦,有白衣拿一团香花,自称弥勒出世,杀害卫士,也杀害很多人。
3.第三件假借弥勒出世诈骗之事:大业九年(六一三)宋子贤作乱。宋子贤也是善于幻术,自称弥勒佛出世,妖言惑众。后来谋反,失败被杀。
4.陕西扶风县沙门向海明,自称弥勒化身,集众谋反,自称皇帝,改年号白乌元年,但马上被杀灭。
5.唐武后迷恋政治,纂夺王位,也藉用弥勒下生之名。公元六九○年,武后命人在洛阳一道场,用一谶文(预言文)附在《大云经》内,称武后为弥勒佛下生,作阎浮提之主。他这样计划得到成功,百官民众共六万余人,请武后即位,当皇帝,改国号为周。
(二)、弥勒净土被曲解:
1.净土十疑论之曲解
2.往生安乐集之曲解
3.净土论之曲解
在诸论中,有一本“净土十疑论”相传是智者大师所著,但是据高僧传记载:智者大师称“小释迦”,以他的才智,怎么会对《弥勒上生经》误解呢?况且,智者大师是求生兜率净土的大德(二点可以证明) ?临命终时,乃衣道具分为二分,一分奉弥勒菩萨,一分充羯摩。?他的学生智晞,在往生前,门人问他何处投生。晞师说:我要投生兜率天去了,那里有我的先师智者大师在座,还有智者大师座位两旁还有一空位,需经过六年后,留著给灌顶禅师坐的。所以敢肯定,这本净土十疑论之第七疑,决不是出自智者大师手笔,否则不会那么离谱。
《净土十疑论》之曲解:
论云:﹁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十疑论》说:“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
论中话意与弥勒上生经完全不符。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说: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
从这段经文看,“行众三昧,深入正定。”只是诸功德中一部份而已,其他还有,严守诸戒行,显威仪道貌,扫塔涂地清净道场,以清香花果供养佛、菩萨,精勤读诵大乘经典。上述修持,都是被摄持的条件,必要至心恳切,全修者得上品上生。修多分者,得上品中生。修少分者,得上品下生位。在修持上虽然不断诸烦恼,可是他的程度好像得六通圣者。所以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只是诸功德的一部份。
还有最方便“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受八戒斋。”这些最简单方便法,正是往生净土同一模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得往生西方净土。称念“南无弥勒佛”得往生兜率净土有什么错误。尤其是一生中能持一次“八关戒斋”,再把功德回向兜率净土,将来人间别世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是佛陀放光向大家说明,当然得到现在佛和未来佛保证,可是本论说:“无方便接引之义”。是错误点。
佛陀再叮咛说:“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这几句经文,是佛陀向众生再肯定绝对往生之语词。
佛陀又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难道闻弥勒菩萨名后,欢喜恭敬礼拜,即能往生弥勒净土,还不够方便吗?其他还有很多方便方法。请读《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十疑论》又说:“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
论文与弥勒上生经亦不符合。
《上生经》说:“兜率陀天,五百亿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化作五百亿宝宫,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出五百亿诸天宝女。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菩提心)。”
“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从这几段经文看,应该够详细了吧!到处是说法之声,怎么说没有树林、风声、乐器说法呢?经文中只是没有水鸟说法。
“五大神中‘喜乐’,雨如意珠,显说无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也说得非常明细。
《十疑论》说:“?兜率天宫,又有女人,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有清净良伴,因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此说又不正确。
?论者可能对兜率外院和内院弄不清,内院五百亿宝女,是五百亿诸天天子愿力所化。五百亿天女,是大神“牢度跋提”,为了庄严微妙宝宫,所以化生九亿天子和五百亿天女,她们只是帮助说法。论中所说,著五欲之心之天女,乃兜率外院之福报世界,有男女,有情爱,有生产,外院男女情爱,执手成热,欲火消退。这是内外院不同情形。
?疑论中所说“弥陀净土,纯一大乘”,此句话是对的。但要往生容易吗?更说明非发菩提心,之大乘根器不得往生。五浊恶世之娑婆众生,尤其是末法之今日,有几人能往生“弥陀净土”,说法者应该心里明白。虽有三品九生之位,临命终业力现前,十声圣号不是好念,何况西方极乐?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临命终时,?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才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接引。
?所谓“清净良伴”不只弥陀净土有,兜率净土也有,下列作个比较:
弥陀净土: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诸大菩萨在其国土接引众生,及净土宗诸祖师者众。亦有无量无边菩萨阿罗汉。
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等八人。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其他尚有很多大德高僧,请看“虚云和尚兜率受教记”。他们都是清净大德,和我们作伴,所以烦恼恶业毕竟不起。
?论中所说:“弥陀净土往生者,遂至无生之位”,其实不只“弥陀净土,遂至无生法忍之位”,十方净土皆是,就是兜率净土之众生,将来个个“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证无生、位不退。
《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十疑论》说:“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河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此说又不对。
释迦佛和弥勒佛,愿力不同,绝不可一概而论。释迦佛之愿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浊世众生福力微薄,见佛不得圣果者众。《大智度论》说:“佛出世时,舍卫城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三亿家不闻不见。”
至于弥勒佛本愿,是人间成净土时成佛。《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使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尔乃取无上正觉。”
《弥勒下生经》说:“将来大地化为净土,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稳快乐,时弥勒下生。”
其他尚有不同之处,释迦佛住世为贤劫中第九劫,属于五浊恶世时期,众生顽固不易调教,所以佛陀还要从五戒十善开始教育。弥勒佛住世为贤劫第十劫,属于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无十恶,不顽固,弥勒佛不必从小乘戒说起,可直接讲大乘法义。尤其是此时众生不愁衣食,只要安心闻法。在六万年中,时时听闻佛音,个个皆得法眼。怎么说大有不得圣果,无生法忍是大乘初果。(法眼即地上圣位菩萨之智慧)。
《十疑论》说: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
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
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印顺导师对于本文,以怀疑态度说:“不知有师子觉,生在外院的故事,凡是弘传弥勒法的,真谛、玄奘大师,以及无著、世亲的传记中,都没有此种记载,这只是别有用心者的故意传说而已。”(成佛之道一三二页)
印顺导师又说:“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对于本段疑问中所说的,有几点疑问?
?无著是否曾向世亲说:“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因为无著菩萨早就见过弥勒菩萨,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此可见婆薮槃豆法师传,传上说:“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咨问弥勒,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
又说:“尔后数上兜率陀天,咨问弥勒大乘经义。”
至于请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则如传上说:“无著法师即自发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菩萨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生,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即《瑜伽师地论》)。”
?无著菩萨定力很深,可以在定中见弥勒菩萨。
?人间别世后,往生兜率,内院和外院完全不同。
?内院是净土,以莲花为父母,出世即知朝拜弥勒尊佛。《上生经》说: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子,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外院是福报土,以天神男女为父母,初生如人间四岁小孩,而后成长至四由旬高。寿命四千岁,四千年中的成长过程,到青春成熟期,是否还要一段很长的天上时间?怎么在人间短短几年,师子觉就和外院天女结成眷属,而贪著五欲,这可能吗?
?师子觉三人一生愿力,求生兜率内院,内院往生者即刻以莲花化生,师子觉怎会跑到外院和天女结婚。《上生经》说:“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尤其是院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墙为七宝所成。内院外院天人身高四由旬,外院天人不知内院情形。内院又比外院殊胜万倍(佛陀说过:住世一小劫,也不能说完内院胜妙福处),内院天人怎会向往外院,而往外跑?
?从人间往生兜率净土,岂是诞生外院后,再移居内院,不然怎知道外院天女色相微妙,而停留结成眷属。
《十疑论》中举证理由无真实性,论者为什这样做?莫非是印顺导师所说的“别有用心”。尤其是引喻本论大德,该考证上生经,而观知本论义的真假,说法者不要因偏爱西方净土,而“故意撰说”。总之,不可因私人之偏爱和法执,取法绳自缚,何等不智。阿弥陀佛!
二“往生安乐集”之曲解
《往生安乐集》二卷,是“道绰大师”所撰,大师生于公元五六二,六四五年往生,一生讲《佛说观无量寿经》二百余次,往生安乐集卷上,有几点不合弥勒上生经的理论比较。
?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转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
?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优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生得者,悉是阿鞞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术能知。其中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论中所举,作者认为兜率净土,不如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仔细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处,他所赞言当然合于经典记载。可是他批评兜率净土低劣,不合经典记载,他将兜率外院当做内院。而内院弥勒净土的殊胜处,就被掩盖实况。
?他说“著乐无信,其数非一”。意思是说:兜率天人执著天乐,不听信弥勒法音者众多。这种说法,并无实据,从上生经全卷看清楚,都找不出一位天人“著乐无信”。就是兜率外院的一般天人,也是知足适止,不是像论中所说的,所以才称为“兜率天”(译为知足天)。
他说:“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意思是说:虽然求往生兜率得往生者,将来难免再度轮回。这种说法实在违背经典,不符事实。
《上生经》说:“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经典中,佛陀交待清楚,往生兜率净土者,人人皆得“不退转于无上道”。作者他把事实真相弄错了。
?他说“命终之后,不免退落。”意思是说:兜率天人,四千岁后,重新堕落六道轮回,或许兜率外院天人,四千年天福享尽后,有堕落三恶道的可能,可是兜率净土的天人不同。
《上生经》说:”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那有退落呢?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授记即是记别何时成佛,有无余记和有余记两种)。经中说明,往生兜率净土者,将来天寿尽,不但不会退落,反而会遇到未来诸佛,在佛前授记,记别将来必定成佛。作者这又弄错了。
?论中所说,兜率净土虽然有水鸟树林发出音声,可是音声是“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这种说法也是不符合《弥勒上生经》原意。
《上生经》说:“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论中第三点所说的“水”,是“八色琉璃渠”的”八味水。“鸟”经中并无记载。“树林”发出音声,“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这句话又有问题了,“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就是说法。不只西方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发出音声是说法,兜率净土也一样啊。
?论中认为西方净土的音乐,胜过兜率净土。根据佛经比较,其实兜率净土和西方净土,有很多相同地方,音乐也差不多,都是演说清净佛法。
《上生经》说:“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黎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三《净土论》之疑
《净土论》三卷,是初唐“迦才大师”所撰,大师于贞观年间住长安弘法寺。卷下第七,以弥陀净土与兜率净土,作不实比较。原文如左:
“问曰:兜率天宫,弥陀净土,此之二处,俱是佛所赞经,未知此二何优何劣?
答曰:此之二处,各有三义,若论其处,则互有优劣。且如兜率天宫,则构空而立,极乐世界,则就地而安。此则空实异居,人天趣别。若据此土一往论,则天优人劣也。若论其净秽者,兜率虽是天宫。由有女人,故名之为秽。极乐虽是地界,由无女人,故号之为净。
⊙然此之净秽,有十种异:
?有女人无女人异:兜率男女杂居。极乐唯男无女。
?有欲无欲异:兜率有心上欲,染著境界。极乐无心上欲,故常发菩提心。
?岶退不退异:兜率处所是退。极乐处所是不退。
?寿命异:兜率寿命四千岁,仍有中夭。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无中夭寿命者。
?三性心异:兜率则有三性心间起,故恶心堕地狱。极乐唯有善心生,故永离恶道。
?三受心异:兜率三受互起。极乐但有乐受。
?六尘境界异:兜率六尘,令人放逸。极乐六尘,令人发菩提心。
?受生异: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极乐受生,七宝池内莲花中生。
?说法异:兜率唯佛菩萨说法。极乐水鸟树林皆能说法。
?得果异:兜率生者,或得圣果,或不得。极乐生者,定得无上菩提。若就此义,西方大优,兜率极劣。
原论文尚有七种难易比较,待这十种分析后,再作讨论。
净土论之十种论义,仔细分析,很明显的全都错误。
首先有关“兜率构空而立”之问题,兜率虽是六欲天中之空居天,水火可灭。内院净土,三灾不侵,尤其是四千年后,天众同赴龙华三会,个个皆得法眼。这种比较实无意义。
其次“由有女人故名为秽”。上生经全卷,说明往生后皆为善男子,现男子身相,无记述男女间的感情问题,秽从何来?尤其兜率净土宝女、天女、玉女等皆是化身女众,有菩萨的庄严身相,不是外院之福报女众,所以不可用秽来形容她们。
?“兜率男女杂居”。在群体社会,男女有序者,以杂居来形容就不太恰当,何况兜率内院是净土,净土就是清净梵行国土,所以以杂居形容实在不适当。
?“兜率有心上欲,染著境界”。任何一位有学位的菩萨,皆在精进中渐渐清净八识习染,除非是妙觉佛陀。十方净土众生那一位无染著心,不然三品九生怎分,极乐世界众生,也是因位修行,无心上欲者果德已圆,不能这样作比较。
?“兜率处所是退”。这是违反经义,前面述过都是无上道不退。如果是兜率天,天寿四千年会再受轮回。但是一生兜率内院,见佛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兜率有中夭”,上生经并没有说明。这种肯定说法,不知出何经典?兜率天寿四千,极乐无量是事实,不过以此论优劣有欠考虑。因为四千年后,弥勒菩萨要来人间开龙华三会,而兜率天人跟随他下生人间,受弥勒佛教化而证法眼智。“极乐寿命无量阿僧祇劫”,众生欲得同等寿命者,必与弥陀同等愿力。不是心里一片空白,能坐享其成求生极乐众生,总是要了解信、愿、行的重要性。
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可一直修到补处,如果是真的,是违背菩萨慈悲度众生之精神。况且菩萨都是福慧双修的,菩萨要在苦难的众生身上修福,广积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才能成佛的。相反的,兜率天人是“不厌生死乐生天者”,在有限的生命内,出生入死,往返娑婆,倒驾慈航救度众生,这种精神胜前精神,论优劣者,熟优熟劣?
?“兜率有三性”善、恶、无记性,是没错。西方极乐世界,除非是“西方三圣”无三性,其他众生那一位无“三性”。唯识论说“我法二执,必至金刚无间道才能净尽。”难道西方众生个个“八识”清净了,如果是这样,品位何分?
至于“恶心堕地狱”,也是断章取义,如果是兜率外院天人是没话说,内院净土天人,命终随弥勒下生人间,赴龙华三会授记。
?“兜率三受互起”。我还是认为未必然,外院是福报天,所受者“乐受”,除非是福报尽现五衰相,才有苦受。兜率净土是闻法修行圣地。《上生经。说:“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尤其是天人个个“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境界天人,怎可说他“三受互起”。(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如果真的“三受互起”,也是求之不得,因为净土有诸大菩萨,从旁关怀、指导、说法、教育,正好回光返照,参悟“三受是空”,“清净受因种子”,岂不妙哉。
极乐世界有优点也有缺点,娑婆世界有缺点也有优点,虽然极乐世界“无诸恶大如毛发”,可是娑婆世界修行一日,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
如《大阿弥陀经》说:“佛言:汝等当自端身,当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当自端束检中外,无随嗜欲益作诸善,当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展转复相教化,使彼为德立善,慈心正意斋戒清净,如是一昼夜,胜于阿弥陀佛刹中为善百岁。”
?“兜率令人放逸”。关于这一点,我也有意见。兜率净土是知足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个个“坚固不退转于无上妙道”,怎会放逸。兜率六尘也是开演佛法。
?“兜率天人受生后,在父母膝上。”也是故意歪曲。外院受生在父母膝上。兜率净土的天人,和西方极乐天人一样,同是莲花化身。《上生经》说:“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还有“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
?“兜率净土唯佛菩萨说法”。这句违背经文的话,不读上生经的人可能相信,其实,兜率净土和西方极乐一样,只是没有水鸟说法。其他有璎珞说法,树生果说法,七宝行树说法,天女歌咏说法等。
?“往生兜率净土不一定得圣果,往生西方者一定成佛。”这种比较又出问题了。往生兜率者不只得圣果,将来必定成佛无疑,甚至比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比较快速成佛。如何肯定往生者必定成佛?
《上生经》说:“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次肯定成佛无疑。
“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世尊前受菩提记。”第二次肯定成佛无疑。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第三次肯定成佛无疑。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第四次肯定成佛无疑。
下生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怜悯众生,令得法眼。”法眼已是地上菩萨境界。第五次肯定成佛无疑。
作者在上述十点的后面,又在往生之难易,提出七点理由,认为往生兜率净土,比往生西方净土难。论中说:
“若论往生之人,往生西方者易,上生兜率者难,此之难易,亦有七种差别。
?处别:极乐是人,兜率是天,此则天难人易。为何不说极乐远,十万亿佛土外,天近在小世界内。
?因别:极乐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
?行别:极乐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种,始得上生。
?自力他力别:极乐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他力往生。兜率无愿可凭,唯自力上生。
?有善知识无善知识别:极乐有观世音,大势至常来此土,劝进往生,临命终时,擎金刚台,来迎行者,种种赞叹,劝进其心,即得往生。兜率无此二菩萨故,但自进上生。
?经论劝生处多少别:极乐说处,经经中赞,论论中劝。兜率说处,何但经赞处希,亦论劝处少。
?观古来大德趣向何者多少别:极乐上古以来,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以来,大德愿乐者少,由此义故,往生西方则易,上生兜率稍难也。”
以上净土论七点论述,我们依经来看看它的正确性。
?“天难人易”的问题,在六道众生中,天道众生贪享福不易度,三恶道众生多苦难度,唯人道众生有苦有乐,乐中易迷,苦中易觉悟,所以佛度众生注重人间。
如果说极乐是人住的所在,极乐就容易入。别忘了,极乐是净土,净土地方往生是附带条件的。
弥陀净土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土”。
兜率净土也是人住的地方,是天人住的地方,虽是天人住处,但往生条件极简单,只要发愿、回向、归依弥勒即可。
难易之问题应该是看当地往生之条件,而不是说天道和人道之差别。为何不说极乐远不可及,兜率只在此小世界。
况且天道是天人接引。净土是菩萨来带。弥陀净土虽是人道,但若弥陀、观音不来带,怎么去。
?“极乐但持五戒,即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其实观经所说,不是持五戒,便得往生。
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与诸比丘??。”经中说明,不只持五戒,还要修行诸戒,无众过患,才得中品上生位,得阿罗汉道。如果但持五戒而不能往生者谁负责任。尤其是“修行诸戒,无众过患”范围广泛,岂可不深入探讨,又故意阐义,更重要的还要“众善回向愿生西方”而后仰赖“阿弥陀佛接引”,并非持戒即能往生。
《上生经》说:“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所谓“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与前所说一日“受八戒斋”功德回向,或“净土佛七”功德回向,应该不会错误。其实经文所说,还有更方便之法。
?“极乐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兜率具施戒修三种,始得上生。”本论作者把十念看得太简单,也不说明得十念往生对象。
观经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开时,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
经中所说要“至心”“具足十念”。至于“十念”的实际,古德各有不同的见解。何况这是为恶人在临命终愿意忏悔的众生设想,平时该修不修的人不在此限。所以说,不能把十念南无阿弥陀佛认为太简单,也要有好因缘,为什么?
首先探讨众生死亡前百态:死亡时中阴身(第八识)离躯体,好像龟身脱壳,非常痛苦,痛苦中无能念佛。还有左列问题发生:
1.受火焚、水溺者只有求生意志,不能安静念佛。
2.受地震土埋者无机会念佛。
3.路中事故死亡者无机会念佛。
4.死亡前昏沉者,怎能念佛。
5.死亡前住院,加护病房急救,痛苦中无能念佛。
6.死亡前业障缠身,看种种恶相,在恐怖中无能念佛。
7.死亡前种种病痛,无能念佛。
8.死亡前地狱相现,因恐怖无能念佛。
9.死亡前怨亲现前,嗔恨心起,无心念佛。
10.死亡前亲情挂碍,无心念佛。
11.死亡前财物挂碍,无心念佛。
12.死亡前恐怖死亡,无心念佛。
13.死亡前儿女争夺遗产,怨叹心起,无心念佛。
14.死亡后处理不当,亦难往生极乐。
15.死亡后丧葬不当,亦难往生极乐。
所以说,十念不易。佛子如果归依后,无心闻佛法,以便解放心灵上的烦恼、执著,到时万缘放不下,怎能往生极乐。更要礼佛、守戒、忏悔、回向,化解往世业障,才能安安静静,受龙天护法,菩萨接引,含笑西归。如果佛子将此十念,看得太容易者,进修中自然松懈,到时难免随业去。何况弥陀本愿“十念接引”条件,是附带不作五逆罪,不诽谤正法。佛子不可自误,以免临命终一字“阿”也阿不出声。
兜率净土之往生条件,不一定要具备施戒修定慧。此三德能具备者,当然是最好。
《上生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来迎此人。”这是给“造诸恶业”的众生一线生机。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是最简单的条件即得往生。
?“自力、他力”的分别。作者认为往生西方极乐者,但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即能往生,如果求生兜率必靠自力,他认为,弥勒佛没发愿,要给众生接引到兜率净土。这种说法,又有问题了。
净土宗诸经疏说:欲求生净土者,必具足信愿行三条件的心理和修持,不然的话六道众生,早被弥陀接引完了。
经中说:“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尽三界。二、不能度无缘。三、不能灭定业。”能得佛度者,必靠自己功力(自力)。当然要依经教进修,而后渐渐增上佛缘,得佛、菩萨加被(他力)。
信:不是口头上的信仰,也不是浅薄的信心,浅薄信心必受环境变化而动摇。是要深信,信得真实。?信弥陀愿力不假;?信净土法门方便妥当;?信释尊言教十二部尊经,卷卷圆满;?信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信六道轮回生死苦报,皆为吾心所造;?信贪嗔痴是众罪之源;?信菩提之法,才是大觉悟证涅槃之道。如是深信才能稳定这个出离心,因为求生西方极乐,没强烈出离心,恐难达成愿望。
愿:既有坚定的信心,更要发愿,愿就是希望义。“愿”不只是愿意去,或愿受接引,必与弥陀愿心同等,所以必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后才能尽心尽量修持。净土法门,虽是解脱中最方便法门,可是“愿心”不能无。
行:既然发愿,更要真实修行,不然成为空愿。所谓“行”者必量己力。以个人修持方面,必要专持弥陀圣号,朝夕礼佛,佛前忏悔,修持得心净业障除。如是在定静中得见弥陀,往生时弥陀接引。其他尚要持戒、修定,读诵大乘经,以助功果早日完成。
《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从利他方面,必要积极弘扬如来正教,行六波罗蜜,救度群迷,同证菩提。从信愿行中,符合弥陀心愿,量力尽心,时至必蒙受弥陀、观音,势至接引。无论自度或度人,往生弥陀净土,必有真信、真愿、真行。信与愿是自心力,行是自身力。有身心精进不计功果的义务,而后才有往生极乐国土权利。不量力好好修持,凭什么去那安祥清净国土。就是能够带业往生,死亡刹那也要有能力伏业,一生中无自力用功修持,到时业力胜愿力,临命终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难。
往生兜率净土,是否唯靠自力,不得他力之助?其实不然。
《上生经》说:“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欢喜礼拜即能往生净土,是修持中最轻松功行,若非弥勒菩萨的佛力摄受,那有这么容易的事。
《上生经》:“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此二段经文,是最好明证。其实诸净土往生者,须要自力也要他力,忏悔、欢喜、恭敬、礼拜是“自力”,而后感动弥勒菩萨,放光接引是“他力”。
?“有善知识和无善知识”的差别。论中所说极乐国土有观世音和大势至二位菩萨接引,兜率无这二菩萨接引,所以必要自己上进,其实不然。
兜率净土除了弥勒本尊放光接引,还有“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共为“弥勒三尊”。尚有他方诸大菩萨,以及五百亿天子,同是接引众生的神圣。
?“经论劝说往生多少”分别,作者认为劝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经论多,劝众生往生兜率净土经论少。这种以数量多少来判定优劣,是犯了严重错误,在战地以兵员数量,而决断胜负者,是一位没水准战将,因为兵员贵精不重量。
?“看古来大德趣向多少”之差别。作者认为自古以来求生“西方”者多,求生“兜率”者少,来论断往生难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