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奉化封山三塔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竺家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奉化封山三塔寺
  作者:竺家惠
  奉化岳林寺为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出家和圆寂之处,与南海普陀、宁波育王同为明州三佛地而蜚声中外。然而布袋和尚平素行藏坐卧都在距寺一里之外的封山,示寂之后又葬于封山。于是后人构筑封山寺、佛塔亭、上塔庵等精舍名蓝以纪念之,俗称下塔、中塔、上塔,合称三塔寺,和岳林寺融为一体,为一方丛林胜迹。三塔相连,有泥墙与他山隔开,自成院塔。
  封山,海拔91米,又名青锦山。山麓有锦溪蜿蜒,水流清澈,故名;又因山上景致极佳,四时异色,恰似一幅画屏,所以一名锦屏山,今人多以此称之。清代里人龙津逸仙翁有诗咏道:“夕阳西照爱封山,眠佛由来在此间。晚景还探弥勒地,流霞疑是赤城湾。”
  三塔寺缘山势渐上,均依山而建。各抱地势,分布错落有致,互有建筑风格,虽各自独立,但又互为关联,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体。
  封山寺,称下塔,在封山之麓。建于布袋和尚圆寂的当年,即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屡毁屡建,明末又遭兵燹,毁损殆尽。清顺治三年(1648年),岳林寺僧三筍重建大殿。但过了约二百年,咸丰年间又毁于大火,成了废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僧人朗修重建大殿、廊房,始成现在的规模。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于1949年3月9日,偕同张治中、吴忠信,同游下塔。(见《蒋经国日记》)建国后,曾一度改为福利工厂的厂房,后又成杂处的民居,已非旧观。上世纪80年代末,有关部门落实宗教政策,顺应民意,先是迁徙居民,后又重修大殿,建造两庑及山门,新塑弥勒等佛像,使古刹重光。现在每逢朔望和法事盛会,檀越盈门,香火鼎盛,为奉化城区唯一的礼佛场所。寺基高出地面约2米,黄墙红瓦,山门挺立,佛像流辉,庄严肃穆。大殿右前壁嵌有康熙年间奉化县令彭祖训、县丞何钟所立的石碑一通,名为《敕赐定应大师碑铭》。记布袋和尚事状甚详,洋洋数千言,字体规整,虽嫌漶漫,但仍可识读,是现存唯一有关布袋和尚的金石资料。
  佛塔亭,俗称中塔,在封山之腰,与封山寺有山道相连。山道之石阶由石板或块石铺就。每隔数级,就有一块雕着莲花的石板,使人渐入佛教的妙法境界。中塔是封山三塔寺中最负盛名的古刹,因是布袋和尚葬地,被人们视为圣地。这里有赤裸的巨岩,不长一草一木,布袋和尚常在此趺坐入定,留有他的脚印。岩下有一龙潭,大旱不涸,布袋和尚也视此处神奇。相传他自知大数将近,便亲往封山择地。封山本属一沈姓人的产业。布袋和尚向他化缘,并说明自己的意愿,沈姓人素知布袋和尚神奇无比,不是庸碌众僧,就爽快地答应下来。接着他便脱下宽大的袈裟,像渔夫撒网一样,奋力撒在地上,然后指着地下说,这里就是我以后的归宿之地。果然不出几日,布袋和尚就在岳林寺东廊坐化了。于是寺僧就把它的骨殖埋在封山,并筑了一个佛塔,又构一亭保护。同时造五开间大殿,成了一个佛寺。佛塔亭中有四尊布袋和尚雕像,石像周围各有18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环绕,与之相密相共。到了北宋末年的元符年间(1098-1100年),佛塔亭和寺院年久失修又不敷应用,岳林寺住持僧圆明法师拟重修和扩展。当地人冯斯道、何智两人慷慨施地。还在兴工期间,一日,忽见佛塔中发出五色瑞光,绚丽夺目。众人知有异,于是掘地三尺,果然发现黄色净瓶、六环锡杖、钵盂及屐履等布袋和尚遗物。造型古朴奇特,世所少见。人们惊奇愕然,对他礼之更为虔诚。此后,人们凡有所祈祷,必定应验不差,水火疾疫亦必有预兆,人皆以他是弥勒菩萨转世。奉化县令将此上奏朝廷,宋哲宗敕赐尊号为“定应大师”。时在元符元年(1098年)。因为有朝廷皇帝的封号,青锦山也随之改名封山,建寺的规模也比原先计划的大了许多。建有大殿、法堂、僧舍、钟鼓楼、藏经阁等,俨然成一名刹了。而且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坦胸露腹、笑口常开、和善慈祥的弥勒菩萨,开了大雄宝殿不塑法祖如来的先例。但可惜只过了三四十年,就遭大火。南宋初的高宗时,有一叫饶道的信徒和沙门行中发起重建。到元代至元年间毁了又建。这一次,存世时间最久,明代两百余年间未曾有虞,只是失修而已。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中塔僧人性闻、海明前后用了20年加固髹漆,修葺一新。光绪十二年(1886年),僧松茂、华盛重新旧宇。还增建房屋五楹,计数十间,又建三层的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这就是人们原先见到的中塔模样。(中塔及下塔的全景照片,现仅见于1924年出版的《新奉化》杂志,王任叔即巴人编。)从山麓仰望中塔,房屋居高临下,高低错落,呈“L”型分布。黄墙黛瓦,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有僧人数十,香客盈门,暮鼓晨钟,呗音不绝。由于山上景色清幽,又有庄严巍峨之佛殿,引来了许多寻胜探幽者。既有佛门弟子,也有文人墨客和当政者。历代的县令,下车伊始,均要到梵宫一游,并以诗纪游。宋代高元之诗:“弥勒藏真处,招提映碧空。春风时听鸟,明月夜闻钟。郁秀屏开竹,穹窿石畔松。公余闲眺望,烟雨满城中。”明代岳林寺僧净明道:“古佛留遗迹,千年旧梵宫。鸟啼青霭外,磬响翠微中。径竹埋云暗,岩花带雨红。夕阳迟返屐,高阁听松风。”到了民国初年,因蒋介石的远祖摩诃居士是布袋和尚的弟子并随之云游,所以他对布袋和尚更是崇敬有加,凡有机会总要到中塔礼佛。1920年6月,蒋介石因“戎谋莫展,而闺房与商业又连不得意,遂乃漫游,以舒郁怀。”(《蒋介石年谱》)于是9月10日约同乡城内人周骏彦、俞飞鹏自沪回甬。先游天童寺,拈香跪祈摩诃居士塔,当晚“归奉化城,暂寓封山中塔,眺瞩凤山形胜,心殊喜悦,图久住焉,因租定西门某宅。”(《蒋介石年谱》)可见他对佛教的笃信和中塔的厚爱。1949年2月2日,旧历正月初五,蒋介石自溪口经日岭,由北门进县府,而后步入中山公园,瞻总理纪念堂,观中正图书馆,吊淡游山庄眺望中塔,乡情依依,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至傍晚才驱车回。(见《张泰荣日记》)
  上塔,原有庵,叫上塔庵,也供奉弥勒,这是封山之巅。可以登高眺远,远山近水历历,又可鸟瞰奉城市井,省览一方之胜,筑有省方亭。还有飞檐翘角、曲径回廊、亭榭轩敞的雨奇山阁,是历代地方官员宴饮集会和文人读书览胜之处。阁后有望远亭,由蒋介石题的“锦屏山”石碑,民国十九年(1930年)立。也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时任民国政府军政部军需署长的周骏彦,因为少年时曾在此读书,欲把上塔庵改造扩建为青锦禅院,作为中塔的下院,后因故未成。周骏彦同学方鼎祺的儿子方济川在庵旁建“松声琴韵庐”,作为书斋。庐额由于右任题写。题字、题诗、作画者都是政界、学界名流,有吴敬恒、黄炎培、叶恭绰、沈钧儒、戴季陶、陈布雷、陆维钊等等。沈钧儒诗曰:“结庐得地在苍崖,佛迹儒心处处谐……。”俞飞鹏诗道:“四郊多垒尚烽烟,一庵萧条独巍然。抚琴遥想高人趣,听水尤深世外缘。”其时松涛阵阵,琴韵悠悠,书声琅琅,香烟袅袅,高士云集,释儒合一,为一时之盛,替封山增色。此举还出了纪念专册,传为美事。1995年,一位当年曾参与松声琴韵雅集的台湾人士曾来寻找旧踪,徘徊流连,发思昔日之幽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