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马祖道一的禅语分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文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马祖道一的禅语分析
  作者: 文豪
  自马祖以来,洪州禅沿着慧能、怀让的性净自悟的方向,进一步突出禅鲜明而强烈的生活意味,认为在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事事处处都是真理的体现,众生的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一切活动和表现,都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洪州禅提倡“顺乎自然”,休息心思,对善恶也不作思量,进而逐渐构成“平常心是道”的心性论新体系。“平常心是道”这一心性论命题是洪州宗推行生活禅的理论基石。“平常心是道”就是“即心即佛”,又表述为“非心非佛”,后来又有“无心是道”的说法。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和禅法宗风是并行不悖的,与早期禅宗的“藉教悟宗”,特别是与同时代的禅宗大师石头希迁的禅法相比,马祖的禅法宗风是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而自由粗犷的。他的禅语一改前人的简单平直而开创出一片灵活多样、大机大用的新天地。其基本分为两类:一是口头语言,二是动作语言。
  一、丰富多样的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指人们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在马祖道一的口头语言中,运用了多种灵活机动的手法,使之既新鲜活泼又富有生命气息和表现力。
  1.比喻 是指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联系而产生新义的语言修辞方式。马祖道一在怀让门下开悟后,对门下的传法就用到了这一方式。下面的公案就是一则暗喻的例子:
  问僧:“什么处来?”云:“湖南来。”师云:“东湖水满也未?”云:“未。”师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道吾云:“满也。”云岩云:“湛湛地。”洞山云:“什么劫中欠少?”
  马祖问僧人:“从哪儿来?”僧人答:“从湖南来。”马祖问:“东湖的水满了吗?”答:“没有”。马祖说:“下了这么长时间的雨,水还没有满吗?”这里的“东湖水”并不是指湖水,而是暗喻石头希迁的禅法。可是那个僧人却未曾领会其意,以为问的是湖水,执着于实相。接着马祖道一就对那僧人说:“许多时雨水尚未满”,即说他还是未悟。一旁的道吾、云岩、洞山显然是明白的,因而他们的回答契合禅机大意。
  2.反诘 反诘句又叫反问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中含有否定词的表示肯定的意思;不含否定词的表示否定的意思。这种方法非常独特,常能抓住关键,给问者一个强有力的回应,令其恍然大悟。
  宿问:“见说座主解讲经,是否?”主云:“不敢。”宿云:“将什么讲?”主云:“将心讲。”宿云:“心如工技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
  宿指马祖道一,这里某座主炫耀他解经是以“心”讲,道一反诘说:“心如同是做工的手段,意好比是对手段的支持,心只有幻想的功能,怎么能讲解经论?”既然承认“自心是佛”就要觉悟到性空;以“空”观察一切,就是“随处即真”,定会“触目皆如”。
  3.直说 即直接演说佛法大意。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拂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
  马祖道一借赏月时的心境,让三位弟子领悟禅法要旨,最后道一用直说法表明了自己的结论:西唐智藏迷于对经典的讲解,百丈怀海执着于对禅的修行,只有南泉普愿不迷执一切法相,独超物外,达到了精神的绝对无碍。
  也有对个别人直接言说的:有僧人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这个回答直接简练,不饶弯子,不弄玄机,可谓直指人心,令人当下明了。
  4.遮诠 《三藏法数》云:“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陈述,以排除事物本身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僧云:“啼止时如何。”师云:“非心非佛。”
  僧人问马祖为什么说此心就是佛,马祖回答那是为了让婴儿停止啼哭。僧人又问啼哭止住了又怎么样呢?马主回答说不是心也不是佛。这里“非心非佛”就是用了遮诠的手法。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5.谚语 谚语是一种口头创作,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人口,本身常含有一种教训的意义,是某种思想的形象表现。在它里面反映了人们的经验和处世秘诀。谚语和俗语基本上是同一类型语句的不同称谓。在上文遮诠所引公案中的“为止小儿啼”便是一则谚语。禅宗俗谚主要有三个来源:汉文典籍、佛教典籍、禅师独创。来源于佛教典籍的谚语是指佛教为说服信徒而运用的带有寓言性质的小故事,后来被禅门宗师反复引用,成为习用的谚语。这里的“止小儿啼”出自《涅经》卷20:指杨树黄叶似金钱,给小孩哄其勿哭,比喻佛说天堂快乐以止人间作恶。公案中意指:“即心即佛”之说实为方便法门。
  6.隐语 隐语是不要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要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因为禅宗第一义不可言说,所以含蓄委婉的隐语便常常被使用,马祖道一也不例外。下面的“藏头黑,海头百”公案就是一个典型。
  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智藏。”其僧乃来问师。师曰:“汝何不问和尚?”僧曰:“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师曰:“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得问取海兄去。”僧又去问海(百丈和尚)。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马祖。祖曰:“藏头白,海头黑。”
  这里“藏头黑,海头白”就是隐语。达摩祖师西来中国的用意,这是禅家经常参就的话头之一,而禅师们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和分别意识,对问题都不作正面回答,以达到使学人直见本源心性的目的。因此马祖道一在公案中推西唐智藏,西唐智藏又推百丈怀海,结果都未作正面回答。马祖道一最后得出“藏头白,海头黑”的结论,如果从字面理解就落入了知解的窠臼,年老头发白、年轻头发黑本是极平常的道理,于禅道的证悟无关。达摩祖师西来中国传法,本是不言而喻的,学禅之人应自见本心,平常心是佛。
  以上是马祖在口语中使用的六类不同之修辞手法,此外还有三种别具一格的口语方式:喝斥、召唤和嘘嘘。
  7.喝斥 喝,大声喊叫;斥,责备。喝斥即大声的一叱,表示实罚。这也是禅师接引学人的一种方法,即学人参禅提问时,禅师常常是以一大喝语大喝应对,以此暗示和警醒学人,让他们能够顿悟本具心性。
  师遂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便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
  当百丈怀海参见马祖道一的问答刚结束时,马祖禅师便大喝一声,震得百丈怀海耳聋了三天。自此以后,怀海深感师父的雷音将随时激励自己。喝斥的方法也被他传承了下来,经黄檗希运禅师至义玄,不仅开创了临济宗,而且形成了“临济喝”之宗风。
  8.召唤 指呼唤招引、叫人来的意思。禅门中有时出其不意的策动能将僧人推入悟境,马祖大师可谓深通此道。师曰:“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师才出,祖召曰:“大德!”师回首,祖曰:“是什么?”师便领悟,乃礼拜。
  汾州无业想知道什么是祖师西来的禅法,而马祖未直答复,却适时召唤,令其当下顿悟,心心相印之禅法。
  9.嘘嘘 指慢慢的吐气呼吸,也是叹词,表示制止、驱逐等。在禅宗里,嘘嘘是属于伴随语言的行列。它是口头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伴随语言虽不构成词语含义,但声音在交际中作为语义和感情的传载工具,在此语境中,它成为一种语言现象。在下面的公案中马祖便很恰当地运用了此法。
  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师却问:“座主传持何法?”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师曰:“莫是师子儿否?”主曰:“不敢。”师作嘘嘘声。
  这位法师,尽管能讲解经论20余部,也了解释迦牟尼的出入法,但他只知接受教义教理而显迟钝。因此马祖对此应之予嘘嘘声,以显自己对其不肯定的态度。
  二、新奇激烈的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是以身体动作作为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之工具的语言。禅宗对体势的运用有一个由自发到自由的发展过程。起初是随机运用,而自南岳怀让以来,洪州宗及其派生的伪仰宗和临济宗都自觉地以体势代替语言文字,成为禅门禅修和传达禅意的又一种风尚和模式。马祖的禅法十分强调对自心(自性)的体认,主张“全体作用”,“体”在“用”中以见之,这一思想使得道一在禅教中具有痛快淋漓、直截了当的特色,因而在禅教中干净利落、玄虚怪诞的动作语言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1.棒打 僧问:“如何得合道?”师曰:“我早不合道。”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西来意”即达摩祖师来中国的用意(目的)。这是禅僧参问常用的话题。对于那些钝根学人,马祖就不客气了,有僧问此问题,道一举杖便打,以促其顿悟。棒打也是禅师接引学人的方法,让学人能顿悟本心,该方法经过黄檗希运至德山宣鉴禅师,便形成了令禅门称颂的“德山棒”之宗风。
  2. 圆相 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
  一次,马祖让门人送一封书信到杭州径山道钦禅师处,信中只画了一个圆圈。道钦打开书信便在圆圈中点了一点,即刻封好送回马祖道一处。圆相是禅宗接化学人的又一方式,一般来说,圆相象征真理圆满,境界圆成。其方式一是以笔墨划圆圈,二是以手指、拂子、拄杖和如意等在空中或在地上画圆圈。禅宗自马祖道一以来,就有作圆相以示禅理的机法。
  3. 踏着 洪州水潦和尚,初参马祖。问曰:“如何是西来意?”祖曰:“礼拜着!”师才礼拜,祖乃当胸踏倒。师大悟,起来拊掌呵呵大笑曰:“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礼谢而退。
  对于水潦和尚问的祖师西来意这一问题,马祖用了他动作语言中最激烈的踏着来打破水潦的恶知恶见,令其当下顿悟。开悟的水潦很是高兴,对马师感激不已。
  4.捏鼻 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在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来就没有东西南北的分别,也无飞过来、飞过去的分别,野鸭子飞过仅是一种虚妄的象征而已。怀海由于执着于虚妄之相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马祖猛捏其鼻,乃是大机大用,促使百丈怀海顿悟禅旨。
  5. 眼觑 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弦琴,惟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居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马祖对庞居士自认为已悟本来面目没表认可,所以把眼睛往下看;而对于说自己善弹无弦之琴表示默许,故将眼睛往上看。不动唇齿,便让居士得以明了其心意。
  6. 示饼 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年。
  怀海充任了马祖的侍者后,凡是施主送来的斋供,一经提到斋席上,总是由怀海揭开食盒盖子。盖子一打开,马祖便很敏捷的用手拈着里面的一块胡饼,高高举起,向大众说:“这是什么?”大家回答后才开始食用,如此示饼的时间整整经过了三年。这就是马祖教人的法门,以示饼之动作语言为每日必有的常行惯例。人们如果认识了这常行常事的本质,便可以体会出佛法的妙谛来。
  7.打掴 洪州泐潭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向汝道!”师便近前,祖打一掴曰:“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法会问马祖道一:达摩祖师西来的旨意是什么?马祖让他小声点,并说走近了再告诉他。待法会走近后,马祖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还说:现在人太多,明日再来。虽然这一打掴来得突兀而又激烈,但马祖的目的却是要通过这一独特的动作语言,促使学人能当下开悟,领会不可言说的禅旨。
  三、结语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木理路,禅宗的语言观则是“不立文字”。马祖道一及其洪州禅比慧能更明确地否定和排斥语言文字这种规范形式在宗教修行实践中的作用,因此,禅师们面临着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即是把他们内在所具有的东西传递出来。然而严格说来,这根本是不能传递的。它实际上是用语言、姿势或禅师们认为适合于当时境况的任何事物,来唤起弟子们的同样体验。在这方面并没有预定好的方法;是它没有方法学以制定公式的。作为禅学中国化真正完成者的马祖道一,则通过他灵活多样、自成一家的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马祖道一生平概述
  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法名道一。汉州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人,“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因其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僧俗尊称为“马祖”或“马大师”。他童年出家,年二十于渝洲(今重庆市) 圆律师受具足戒,在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事师无相禅师。道一游学乾州,后于南岳般若寺怀让禅师处受法。开元、天宝之际,于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佛迹岭聚徒传法。建阳人志贤、慧海等都是他的开门弟子。
  天宝三年(745)左右到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里山(又名犀牛山)传法,后又在虔州(今江西南康)龚公山(今宝华山)传法。住虔州三十余年(742~773),开创禅林,聚徒说法,广结法友,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并形成以他为首的独具特色的洪州宗。唐代宗大历八年(773),道一移居钟陵(今江西进贤)开元寺,便以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中心,广泛开展传法活动,直至贞元四年(788)去世,春秋八十。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其遗体火化,建舍利石塔于石门山(今江西靖安)。宪宗元和中谥“大寂禅师”,赐塔额曰“大庄严”。
  道一门庭繁茂,弟子如云,英才辈出,如星月丽天。《景德传灯录》谓:“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