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独留情义落江湖--净嵩法师(李元松)示寂感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昭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独留情义落江湖--净嵩法师(李元松)示寂感言
  ⊙释昭慧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到枝头已十分(注一)
  一代佛门英杰李元松老师(出家法号净嵩),已于十二月十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诞)下午,在众弟子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世寿四十七岁。
  元松生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四日,籍贯台北县石碇乡,早年即对宗教与哲学,深具浓厚兴趣。十三岁,随父母信仰一贯道,熏习中国文化之儒学精华及禅道思想。一九七五年以后,广泛阅读现代学术著作。一九七九年自军中退伍后,开始浸习当代佛学大师印顺导师之《妙云集》系列著作,以此因缘,转而专攻中观哲学。
  一九八三年,独自深入止观,工作之余,每日打坐,寻伺勘破生死之道。一九八八年三月,走入佛教界,倡导「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两门禅法。一九八九年四月,为从事佛教改革运动,与早期从学弟子一同创立现代禅教团,开办各种禅修课程,指导学人修行,并陆续创办杂志与网站,卓有成效。一九九六年七月,创建象山修行人社区,弟子陆续举家迁入,安居乐业,精进修行,成为国内第一所具有典范意义之居士群落、都会丛林。着有《经验主义的现代禅》、《阿含.般若.禅.密.净土》、《古仙人道》等十余部书,言论深受海内外教界与学界之重视。
  元松一生侠情喷涌,意兴风发,无论对佛教、对师友、对弟子,率皆情深义重,无限付出。基于对佛教爱深责切之心,往往针对法义、制度与修持理念之重大问题,与佛教界进行论辩。然而针对自己过往之所有言行,亦真诚以严格检视之,一旦发现有所差失,立即断然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战。此一光明磊落之禅者胸怀,深得识者之高度敬重。
  元松因深彻禅修体悟,而发为强烈之自信,颇有「千山独行」之壮阔气概,故形成勇健卓绝、孤峰独拔之学风。然而元松生性谦冲,颇能纳谏从善,近年来更以大开大阖之器度,敛其锋芒,引领现代禅弟子众等,极力融入佛教传统文化。先是肯定中国传统宗派之历史价值与修道意义,并自署名为「信佛人」,皈依弥陀本愿。其次对「人间佛教」之菩萨典范,亦致予高度之推崇焉。乃进于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皈依于印顺导师座下,法名「慧诚」。厥后更与慈济师友、弘誓学团携手合作,破妖氛以正气,挽狂澜于既倒。大智大勇,功莫能名!
  余早在一九八九年后,已在教界初闻元松居士之盛名,虽鲜有晤谈因缘,却早已互为相知相惜之诤友。二○○一年四月以后,更与元松暨现代禅诸佛友密切交往,并有相与共事之因缘。自兹承受元松与现代禅对余个人、弘誓学团与关怀生命协会之大力护持。
  元松与余,无论佛学思想抑或行动路线,异质性均极高,乃能求同存异,深交莫逆,是诚佛陀之「缘起」教法有以使然,亦印公恩师「学尚自由,不强人以从己」之典范,令余二人心向往之。元松与余皆系修行中人,自是以「道」相互期勉;由于深交莫逆,自是减除疏远所产生之种种客套。故尔虽求同存异,偶亦不免于共事中,因思想或做法上之意见相左,而产生激烈之争辩,然皆无损于相知相惜之情义焉。
  元松出身寒微,幼少之年,已为生计而历尽艰辛;及至青壮,又为修道而长年苦参淬炼;迈入中年,复为培养具德之大修行人,以期异时能以健全之团队,树正法幢,击大法鼓,乃将全副心血浇灌于弟子之修持指导与生活教育,每为教团法务而席不暇暖,终至积劳成疾,体力耗竭,乃于二○○三年五月下旬以后,电告于余,谓将暂辞世缘之纷扰,闭关潜修。
  十月十六日,元松向教界发公开函,再度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作最严厉之挑战,并向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十方善知识、善男子、善女人,表达至诚忏悔之情,余拜读后,为其日月昭朗之行迹之所震撼,连忙去电中观书院,欲请禅音法师代为转达余之感动心情。元松于关中静修,久已未接任何电话,是日正巧下楼取药,闻电话铃而顺手接听,乍闻余之音声,连叹「恍如隔世」。元松气息微弱,声量极小,生命力似渐形枯萎,十余分钟之交谈内容,宛若交代若干后事,凡此种种,令余颇有不祥之预感。
  元松于公开函中复宣誓云:「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尔后又率领现代禅教团全体弟子,至心归命三宝于净宗大德慧净法师座下,并以大喜大舍之心,立即礼请慧净法师驻锡中观书院,领导现代禅教团。期间并反复垂示弟子:「净土是众生最后的依归,要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扬弥陀本愿。」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旧历十一月十七日,适逢弥陀圣诞之期,下午三时,元松于弟子众等之念佛声中,安详示寂。信佛人选在弥陀诞投入弥陀愿海,诚可谓是愿无虚发,求仁得仁!
  元松示寂之后,教界与学界师友闻讯,哀悼至深,九八高龄之元松恩师印顺长老,赠以「净德昭彰」挽词。元松于海内外佛教界之追随者与孺慕者众,然而弟子谨遵师嘱,后事一切从简,遗体予以火化,弟子众等于中观书院随侍念佛四十九日。际此追思念佛期间,弟子众等屡见种种瑞相,咸信应系元松慈悲,欲令弟子对净土法门断疑生信,并转哀戚之情,而为向道之念。
  元松尝言:「是非真假已忘却,独留情义落江湖。」自其夙昔光明炽烈之菩萨心行以观,想必不忍于上生安养之后,长弃五浊众生于江湖之中。是以祈愿元松,早早修至阿惟越致,回入娑婆,作狮子吼,转大法轮!
  既倾宇宙之全力,活在眼前之一瞬,敢问元松,即今举扬佛号一句,又作么生道?
  应当发愿愿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注二)
  (作者释昭慧╱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