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佛教本土化
落实佛教本土化
净海
德州佛教会成立于1979年,已度过三十年,在美国这片新土上,要如何将佛法的种子撒播在土壤里,直至生根发芽茁壮,是我们当前要深度思考的议题。汉传佛教在最近三四十年中,趁著华人移民浪湖,不少僧尼也继续涌入美国,估计约有二三百人,多数居住在美国东西两岸,少数在夏威夷及德州休士顿。所成立的寺院、佛教社团、个体单位,多数非常狭小,是购置或租用一层楼房,或一栋民宅,活动也是以华人佛教徒为主,保持汉地佛教传统的方式,以小型共修、念经拜忏等维持生活。较规模的道场仅有少数,可以发挥弘法的功能。
德州佛教会虽为汉传佛教体系,而不完全思考母国佛教的运作方式,是采取有适应当时当地人们的需要性,希望能将佛教渐渐转型为本土化。在美国建道场弘法,要融入美国文化的体系,才有发展的前途,长久生存下去。德州佛教会在美国南部休士顿初成立佛光寺期间,美南地区是属佛教沙漠,没有佛教文化背景环境,很少见到佛教徒,要宣扬佛法是极感困难的,而是以拓荒者精神来开拓,艰苦前进。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虽然距离佛教本土化的理想还很远,确已迈出了第一步。目前休士顿佛教道场逐渐增多起来,玉佛寺仍是美南最早最大的佛寺,他的弘法传播进程有如下的关注特点。
弘扬正法,不分派别,不立山头,胸怀开放
德州佛教会自成立以来,以弘扬佛陀正法为宗旨,提倡正知正见,以实现“人间佛教”为理念,达到佛法生活化,而可安顿人心。对佛教传统是选择固有良好的保持,而扬弃陈腐的陋习,不做经忏佛事,不强调神通灵异,坚持不抽签、不烧纸钱、不看风水;同时也富有创新精神,为佛教开发新面貌。三十年来,佛教会为了让信众有机会认识佛法,深入经论,每个周日上午,在佛寺都由法师们讲经说法,下午依不同程度开办不同层次的佛学讨论班,从未间断。佛寺从不标榜一宗一派,一门一师来弘扬佛法,只要具有正知见,佛教会多年来曾安排邀请各宗派的法师、居士大德们来演讲佛法,让信众有机会获得了解佛教发展的全貌,选择自己适应的修学法门。佛教会不立山头,融和包容,胸怀开放;不搞个人崇拜,不自我吹嘘。注意佛法的实践,规定平时修持功课,参加定期共修,解行并重。
组织健全,僧宝住持,四众合德,同心弘法
美国人重视人才和专业,强化管理制度,生活在美国,成立寺院或佛教社团弘扬佛法,组织健全为很重要的一环;组织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难发展和生存下去的。德州佛教会是由缁素四众共同组织的社团,坚持思想开明,作风民主,以成立董事会,确立组织管理制度,所以佛教会从佛光寺、玉佛寺,以及到现在美洲菩提中心的建设,重要决策,都由会内大众共同沟通协商,经由董事会开会投票决定;同时依于佛制,佛教会及所属寺院,也都由僧伽领导,僧俗四众同心合德,共同担任弘法工作,采取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佛教会就像个大家庭,常住法师也常藉由家庭访问,关怀信众,会友之间交融紧密。
团结教内,联谊教外,族群融合,服务社会
佛教是理性和平的宗教,主张慈悲关怀一切众生,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都能与当地文化及思想融合。所以佛教会自成立以来,一向注意到与本地各佛教团体,及其他宗教互相交流联系,参加许多宗教性和非宗性社会活动,促进各族人群的和谐关系。如参加休士顿交流协会(Houston Interfaith Ministries)为会员,它是休士顿最具历史和最具规模的宗教协会,其宗旨为“促进宗教和谐,人类共存共荣”,以及许多其他公益团体,经常共同参与服务社会工作,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好。
近二十年来,因亚洲各国移民增多,休士顿地区华人佛教团体相继成立,其他如越南、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也都建立了佛寺。德州佛教会除与各华人佛教团体经常联系交流,保持往来互动外;为了促进本地佛教的团结,于1992年,本会首先提倡共同成立“德州佛教协会”(Texas Buddhist Council),会员包括南传、北传、藏传佛教团体,藉以联合大家的力量,互相支援合作,推进佛教在美国的弘扬。
双语弘法,加强英语,通过进程,扎根本土
德州佛教会自1978年成立后,最初十多年,因信众很少,经费困难,弘法是以华人对象为主。到了1990年新建玉佛寺启用后,渐渐引起一些美国人和其他族裔的注意,来佛寺参观,或询问佛寺是否有英文活动的参加。经佛教会认真思考后,就设立了英语佛学班,于每周日上午共修时段,同时启用双语弘法。即在大雄宝殿内用中文讲说佛法,以华人为对象;在观音殿内用英文讲说佛法,以美国人及其他各国族裔为对象。英语佛学班自设立二十年来,从未间断,由法师及居士引导,同时并教授禅坐、经行、礼仪等修持法门,经常参加的人数,由二三十人至五六十人。不过美国人流动性很大,特别是白领上班族阶级,因常受到公司调动或自己选择职业,有时来一段时间参加共修,然后就不见人了,而不断又有新的面孔前来加入。这样要培养美国佛教人才,转型佛教本土化,成效就不大了,做起来非常辛苦费力,华人佛教徒的变动,略微好一点。
筹建美洲菩提中心,落实佛教本土化目标
在美国传播佛教过程中,能使美国群众听闻到佛法,而信解奉行佛法,必须要创造因缘条件,能适宜美国人修学佛法的环境。自玉佛寺落成启用后,虽然设立了英语佛学班,培养佛教徒英语人才,总是未能达到理想。为了克服种种困难,所以近年来又再筹建了“美洲菩提中心”(American Bodhi Center),共有土地515英亩,建有宽敞的禅堂、斋堂、男众寮、女众寮、报恩
塔、竹林兰若、静居林多间,其余为广阔的森林,因在郊区,风景幽美,希望能更好地落实佛教本土化目标,可让美国人来聚会时完全使用英语的环境;同时也能兼具照顾到华人佛教徒的福利。因此,今后玉佛寺因近市区,交通便利,仍作为一般弘法接引大众的道场,活动照常,而美洲菩提中心,则作为长远发展的根本道场,适宜举行大型或多功能化弘法活动。今后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加强佛法生活化的活动
在美国弘法,一般来佛寺参加活动的信徒,多数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很少能吸引到年轻的一代。佛教会今后将加强和调整这方面的活动:一是安排适合全家大小都可以参加的活动,二是分年龄层,加强貌童、青少年、成年人、老人的多项活动,使大家都能欢喜和受益。更要注意培养师资人才,让活动能长久持续下去,实现佛法生活化,生活与佛法有紧密关系。
二、照顾大众实际的需要
佛教在今日的社会上,不但要有智慧的引导,开启人类的心智,提高精神素质,同时要有慈悲的济度,解除人类实际的痛苦,让身心得到安顿。今日社会和家庭的结构已有很大的变迁,由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工作繁忙,压力增多,过去不必关注的现象,可能已成为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移民于海外的人,如遇到家庭变故,失业无工作,就学困难,及自身老病死等,处处都需要他人更多的关怀。做一个正信虔诚的佛教徒,有贡献于佛教的教友,如遇到以上的困难,佛教会就要结合大众的力量,去作各方面的协助。美洲菩提中心将有计画出台,拟筹建多间“静居林”,首先提供老年佛教徒退休之后,以自力申请居住,能让他们有一个亲近三宝清净的环境,继续修学佛法,也可得到佛教会及大众互相的照顾。
三、接引非佛教徒认识佛教
佛教会多年来,一直希望能积极接引非佛教徒来认佛教,而且也尽很大的努力在做,经常不断地接受安排美国人来玉佛寺参观,或询问有关佛教方面的问题,都为他们作简略介绍佛教。美洲菩提中心的建立,将可接引更多非佛教徒的美国人认识佛教。
四、落实佛教本土化目标
美国传统的宗教是基督教,佛教传入美国境内,约有150年。目前已有很多佛教寺院、佛教社团、大学佛学社的建立,约可归属为四个体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本地佛教。据美国2005年一份英文《国家地理杂志》载,全国佛教徒约有300万人(包括亚裔),另外接触或同情佛教的,约有2500万人,依据这个统计数字来看,佛教成长是较快的,尤其最近三四十年,佛教已经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宗教。
为了使佛教本土化,,融入美国社会大众,是我们推动建造美洲菩提中心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佛教转型为美国人的佛教,增多美国人来信仰佛教,用他们的文化、语言、思想、习惯、方式等来弘扬佛法,将佛教文化融入美国文化之中,佛教才会普及民间,长久流传。而外来传入的各个佛教,只能在最初开始时起发酵的作用,要经过一个过度期间,渐渐转型为美国本土化的佛教。
从德州佛教会三十年发展中看,我们确实是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佛教团体。但由于种种因缘不足,很多理想都不能达到,难一一完成实现,这都有待我们全体会友大众继续努力。从大的方向看,在美国弘法落实佛教本土化,是一条必定要走的道路。
最后想引用北京人民大学魏德东教授在十年前来美国考察佛教时,他写出对德州佛教会一些观点看法,较能符合事实,作为本文的结束。
“玉佛寺是美南最早的佛寺,20多年来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美国汉传佛寺中健康活跃,引人注目………她的思想以汉传和南传佛教为基础,胸襟开放兼容并包;她的组织发扬传统的羯摩制度,并富于现代民主色彩;她强调正信的佛教,重视佛教教育,鼓励义理的研习;她较好地解决了僧人与居士的关系,发挥了两方面的积极性;她的宗教活动丰富活泼,社会服务制度化;她推动佛教的美国化,其英语佛学班已经10年;她重视佛教的出版,发行《佛光法苑》20年………”
“总结玉佛寺2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显示它在现代化、本土化进程中的探索及特点,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美国汉传佛教的一个很好的典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