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志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李志夫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 (p168-189)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
  p. 167
  提要
  本文旨在对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之参学相关路线作一考察。
  再将此路线之地理、地质、气候、交通、作一探讨,以证明其对印度早期乃至当代都具有重要
  之地位。
  然后再根据《华严经》集成之时代背景,与玄奘大师游学时之时代背景,作一比较讨论。
  由于此一比较中,可以得到两者游学与参学在意义上之异同。再由以上之异同,可以看出两者
  不同之影响与贡献。
  故本文对两者相关游学、参学路线之观察,其路线对印度之重要;两者在意义上之影响与贡献
  ,均为所讨论之重要论点。
  p. 168
  壹、善财童子的参学
  一、《华严经》的人生理想
  《华严经》[1]是经过长期增编而成,[2]甚至整个佛教大乘经典大都是透过文学方式表现出来
  的无上深义。[3]本经也不例外,[4]我们不能当作历史去考证;可是也正
  如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有其一定之背景,
  p. 169
  更有所要表现之深义。[5]华严经的理想人生,是要有出世之修养,便没有世俗的欲念与烦恼;
  但出世不是为了个人享受清福,还要下降到世间,救渡众生。所以华严法会之初会在人间,二
  至八会在天上,九会又回到人间召开。以喻世人需要有出世间之智。其「放光」与」入定」均
  可作如是观。
  善财童子 [6]之参学,始于菩萨们在第九会圆满后,都证得了很大的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劝
  诸比丘住普贤行、入大愿海、心清净、身清净、得大神通无有退转。」[7]于是,他们走出逝多
  林,渐往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
  之所以称为「福城」,就是因城东之「婆罗林」,有一「大塔庙」,为往昔诸佛所止处,教化
  众生的;此外这里亦是天龙聚集,人文汇萃之所,甚至年轻一代之童男、童女各有五百之众,
  亦都是俊美聪明无比。[8]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是有福的,
  p. 170
  所以称为福城。[9]
  文殊观察了福城所有有福的人以后,认为善财童子最有因缘,于是教他修菩萨行,而善财亦立
  志学普贤菩萨的行愿。一共在人间、天上参访了各种不同的人物,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返
  回人间,一如华严法会。要学普贤行愿,先得向众生学习,了解人世间才有能力学天上之出世
  行,然后再返回人世间,才能救渡众生。柏拉图 (Plato) 的《理想国》 (The Republic) ,也
  主张人的心灵提升以后还得下降人群中,共同劳动与同享荣耀。[10]所以柏氏认为国家需要哲
  人来治理。[11]
  二、善财之参学
  于是,善财就遵照文殊的指示南行至胜乐国之妙峰山参德云比丘;德云教其南行参海山国之海
  云比丘;南行至楞伽道 (边) 海岸聚落,参善住比丘,该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南行至达里
  鼻荼国之自在城,参名叫弥伽的人;南行至住林聚落,参解脱长者;南行至阎浮堤畔之摩利伽
  罗国,参海幢比丘;南行至海潮国参林中之优婆夷。[12]
  「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参修苦行之目瞿沙;又南行至伊沙那聚落,参胜热;又南行至师子
  奋城,参慈行童女;又南行至三眼国,参善见比丘。[13]
  「渐次南行」至海住城,参优婆夷;再南行至大兴城,参明智居士;渐次师子城参宝髻长者;
  渐次至藤国之普山城,参一长者;渐次至多罗幢城,参无厌足王;渐次经人间城邑、旷野,岩
  谷至妙光大城,参大光王;渐次至安住城,参不动优婆夷。[14]
  「渐渐游行」至都萨罗城,处处遍行外道,参城东善德山之一外道师;渐次至广大国,参长者
  ;渐次至楼阁城参船师。[15]
  p. 171
  善财至此,「心常现入一切智城」至彼城可乐,城东有无忧国,城中有无量商人,参一长者无
  上胜;渐次至输那国之迦陵迦林城,参师子频申比丘尼;渐次险难国之宝庄严城,参婆须密地
  人;渐次善度城之鞞胝瑟胝罗居士;渐次补怛洛迦山,参访自在菩萨。[16]
  善财得观自在之指引参东方空中来之正趣菩萨;至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参访安住主地神
  ;至迦罗城参主夜神婆珊婆演底;折返摩竭提国参主夜神普德净光;又参同城菩提场之喜目夜
  神。[17]
  「此众会中」有名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善财「于喜目观察众夜神夜神所」;参「此去不远」之
  寂静音海主夜神;参「此菩提场如来会中」之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参「此佛会中」之名开一
  切树华主夜神;参「此道场中」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之夜神。[18]
  参「此阎浮提、岚尼林园」参迦罗城之释种女瞿波能「观菩萨一一毛孔,表现三世法界中事」
  ;参「此世界中」佛母摩耶,而得观佛境智。[19]参「此世界三十三天」正念王之女天主光。
  [20]
  参摩竭提国婆咀那城之优婆夷贤胜;渐次南方出生城,参无胜军长者;南行至妙崇华门,参德
  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善财以正念思惟诸菩萨行,向海岸国,赞卢遮那庄严大楼阁中诸菩萨已,
  乃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众菩萨中赞扬善财发菩提心之功德。并对其开楼阁门,令其参学;
  渐次南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一心要见文殊。文殊隐身按其头,于是见
  三千大千世界诸善知识。[21]
  文殊自己不现身,但教善财去金刚藏菩提场,参见普贤菩萨。称赞普贤一切行愿大功德,一心
  求见普贤,以智慧眼观普贤道,入妙果境,住普贤地,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一一毛孔,出
  一切世界。[22]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次第得普贤
  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
  p. 172
  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23]
  三、参学路线分析
  善财之参学,以哲学、文学观点自然还有更丰富之意涵,也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我们只是将以
  上善财参学之路线作一分析︰
  福城之究竟位置,我们不敢断论,但至少是在印度之奥瑞萨省 (Orissa) 境内沿海岸与摩诃那
  地河 (Mahānadī) 口地带应是可靠的。[24]因为这一带为频阇耶山 (Vindhya) 以东余之脉、多
  山林,如图一,[25]所以众菩萨「出逝多林便到了福城」。福城应在诸河流冲积地带,至少应
  在接近冲积平原之铁矾土地区,如图二,[26]为古代结晶岩块,故矿藏颇丰,如图三,[27]这
  里的铁,已早为早期移民之奥族人 (Australoids) 所使用。这里的人民以布雅人 (Bhniyds)
  及共达人 (Gonds) 为主,[28]他们都属最早移民印度之奥族人。[29]站在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
  立场,也是出自传统信仰,认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三阶级为再生族,所以为梵天
  (Brahma) 所保护,是神圣的;首陀罗为一生族,为奴隶。[30]佛教亦因之,只是不承认梵天,
  在提到四种阶级时将剎帝利武士排在首位而已。但能将当时之奥族人视为「民」,已算是佛教
  的众生平等思想之显现。
  善财所参第四处之「楞伽道 (边) 」,这究竟是何所在?若是近今日室利南卡 (Srilanka) ,
  则以后尚得南行参访二十余处便没有余地。因为这已是接近印度之最南端了;而因迦陵迦
  (Kalinga) 在其北方,不在其南方。笔者以为约在今日奥瑞省 (Orissa) 之省会位置布般里本
  瓦尔 (Bhubrueshwar) 。
  p. 173
  与玄奘大师所游发行城 (Varsin) 应在同一地区,因这里为「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中止
  之路」。[31]甚至今天也是交通中枢,当时亦应有海路通向今日之室利南卡。[32]
  善财参学之都萨罗,应即是玄奘大师所记之憍萨罗 (Kosala) ,再折回今日印度安达罗河省
  (Andhra) 之室利卡库南 (Srikakulam) 一带之楼阁城,参访船师。现在亦有印度的造船场设在
  此地区。如图四。[33]
  善财所参之迦陵迦城,应即是玄奘大师所记羯陵迦国 (Kalinga) 。其所到最南的地方只是到了
  补怛落迦山。离迦陵迦城应不远。笔者以为即是印度今日之该省府所在地雅南 (Yanam) ,以此
  沿海之布亚坦普落 (Pishtapnra) 位在摩咸陀山 (Mairudra) 南端余脉处,与戈达维利河交会
  处。在古代已为重镇。[34]
  以后善财就北返到摩竭提,即玄奘所记之摩揭陀国 (Magadha) 一带参访诸夜神。最北至岚尼
  (Lumbinī) 佛陀涅盘处。并参三十三天主光。除摩竭提为现世之人间城外,所参访的可说都是
  人间以外的诸神。
  然后返回人间摩竭提国之咀那城,笔者以为即玄奘所记之波咤厘子城 (Pa taliputra) ,或同
  地异名之帕第拉 (Patna) 。[35]再南行到海岸国,见到弥勒菩萨,又经过一段长途之百余城到
  了普门国之苏摩那城。这应是在印度南部克利塔玛拉河口 (Kritamala) 外一个小岛,称之为罗
  摩苏摩那 (Rameswaram) 。据传说在罗摩史诗中猴王哈纽曼负石填海为罗摩王子救回西妲妃子
  之遗迹就是这里。实际,应是该作者以此为背景而杜撰出的故事。善财在这里得到文殊在隐身
  状态下,教他去参金刚藏菩提场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道场应指的是在同一岛内。
  四、华会与参学之意义
  由此可知,善财由福城到戈达维利河以北即由「民间」北返佛陀悟道之菩提场 (Bodhigaya) ,
  参访诸天神,然后再下降人间,而参访到普贤;这与诸菩萨先在菩提场人间召开华严法会,其
  中七次在天上,第九次在近福城之逝多林之意义是相同的:
  p. 174
  那就是,要有出世心,才能具有真正之俗世智,才能真正下降,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唯有以出
  世心,俗世智,救度众生才能成为大菩萨,而得真正解脱。
  就以社会观点看︰为社会、国家服务的公职人员,虽然不必作出世想,如具有出世修养,即使
  不能积极为民众服务;至少不会贪污,败德乱行危害国家社会。如果社会、国家、乃至国际间
  之精英、领导人才具有此一菩萨之心境与胸怀,对于人民更能起领导与教化之作用,社会也定
  然变得清静、清平。进而成为国泰民安,天下为公之大同社会。
  就以个人来说,不但可以不受感情之桎梏,也能使理性得到升华。没有私欲之蔽障,没有生死
  之烦恼,然后才有超拔之大悲,才能运用无限之大智,来观照人群社会。此时,个人所享受到
  的为道统之美,为空灵之美,为充实之美。华严法会与善财之参学,是菩萨享受牺牲的典型。
  也是理想人生的崇高境界。
  贰、玄奘大师之游学
  一、游学之背景[36]
  玄奘大师为官宦世家,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年纪最小。他二哥陈素,已出家称长捷法师。因大
  师十岁时,父亲过世,就依二哥住洛阳净土寺。因之佛教为大师种下善因。
  大师十三岁时,隋炀帝诏准在洛阳甄选僧人,当时,仅有二七名名额,竟有数百人报名。大师
  年幼,只是前往探视,观看热闹而已。但主试人郑善果,以大师相貌出众,谈吐高雅,志气恢
  宏,遂主动以特例入选。
  那时正值隋、唐政权交替之际。也正值阿拉伯回教铁骑,席卷欧洲,国内外均扰攘不已。
  大师二十三岁,已认知到当时,佛教宗派旋异,很想了解佛法之真相;尤其想一探《瑜伽师地
  论》之原典;同时,前代法显和智严西游之壮举,对他更是一大鼓舞。
  唐贞观元年 (627) ,大师数度申请西出玉门关,因属戒严的边境,均未获准,乃决心偷渡,幸
  获都督府李大亮之同情与尊敬才得出关。
  二、游学路线[37]
  p. 175
  (一) 西天行
  大师之《大唐西域记》,为一写实之游记,而且是有心、有愿力之游记;不像《华严经》善财
  之参访,是意在言外,不容易与现实对照得起来。
  大师出玉门关,西北行至高昌 (Samarkand) ,西行经天山北路到达最西北之白水城 (Visali)
  ,向西南之赭时国 (Chaj) ,又东南向至□捍国 (Ferghiani) ,又西向至飒秣建 (Saparkand)
  ,直南下至梵衍那国 (Bamiyan) ,又东南向至迦湿弥罗 (Kasmra) ,又南向至那仆底国
  (Chinapati) ,又东向至屈露多 (Kuluta) ,又南下至婆理夜坦罗 (Pariyatra) ,东向至秣菟
  罗国 (Mathura) ,北上至萨他泥湿伐罗 (Sthanesvara) ,又东北向至礼勒那 (Lulrna) ,东
  南下经曲女城 (Limatala) ,至婆罗泥斯 (Varan as) ,东向至华氏城 (Patalipura) ,南下
  至菩提树 (Bodhidruma) ,即菩提场,那烂陀寺所在地,大师就在这里受学。华严初会就在这
  里,善财南到人间参学折返北边朝圣也是在这里。
  (二) 在印度境内游学
  1.东南行
  大师自贞观九年 (635) ,准备返国,决心周游全天竺,先东行,至迦摩缕波国 (Kamarupa) ,
  转至西南之三摩坦咤 (Samatata) ,沿海西南行经耽摩粟底 (Tamalitt) ,即近福城地区。再
  南向到发行城 (Varsin) ,亦即「楞伽道 (边) 」。又南行至羯陵伽国 (Kalinga) ,向西北至
  憍萨罗 (Kosala) ;而善财则是自楞伽道至都 (憍) 萨罗城。再南下至案达罗国 (Andhira) ;
  善财则自都萨罗参迦 (羯) 陵迦 (伽) 。再南下最南到达达罗荼 (Dravida) ;善财则至戈达维
  利河口之雅南即已折返北方中印度之菩提场,直到第二次南向访普贤时到达邻近室利南卡之罗
  摩苏摩那岛。
  2.西、北行
  西北行至达那补罗 (Konkanapura) ,到印度西南部地区摩腊婆 (Malava) 、 契咤国 (Kachha)
  ,再西北向狼揭罗 (Lanrala) ,再经印度行北上到信度 (Sindhu) 、东向行至华氏城、那烂陀
  寺。
  (三) 返国行
  大师大致按原路,到了瞢健国 (Ragh) 、东向经天山南路之竭盘陀 (Khaband ha) ,北上佉沙
  国 (Kashqar) ,再东南向至斫句迦 (Chakuka) ,东行至□货罗国 (Tukhara) ,再东南行抵玉
  门关。
  p. 176
  三、大师游学之深义[38]
  奘师于贞观十七年 (645) 入长安,前后十七年,周游一百三十八国。同行法师不是半途而返,
  即是中途丧命,奘师孑然一身独排众议,为法牺牲之精神与愿力实已超越善财童子。
  他所经历之西域各国,全都以车马厚礼相待;而朝廷尚得向其设重兵防守,奘师之威仪道行,
  确胜千军万马。他在受学期,自然是受到他老师众贤之器重;回国前亦受到各国之争相慰留。
  戒日王邀集各宗教家集会,请玄奘讲大乘教义。举行露天群众 (无遮)宏法大会,奘师舌战群伦
  。整装东回时,十八国国王沿道迎送。古今留学生,谁能及?
  奘师回国,太宗在洛阳,准备东征,乃命西京留守梁国公房玄龄迎接,后亲自接见于洛阳。太
  宗拟请奘师辅政,则坚辞世俗之荣耀。
  奘师实为一伟大旅行家,所到、所见、所思均观察锐敏,记载确切。不仅为中国之西域经营提
  供数据;印度人不太重视文献,所以大师之《大唐西域记》亦为以后印度留下宝贵之历史记录
  。
  以后高宗在显庆二年 (658) 平定西突厥,设置州府。岭外诸国相继内附。天山南北,葱岭以南
  ,以西皆已入于大唐版图。更取伊犁、收抚波斯,先后经营凡三十年、远胜两汉。[39]
  奘师在佛教史上,尤其在中国佛教史之贡献到现在仍是空前的︰他在印度所取得之经律论共五
  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译出一千三百多卷;训练翻译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树立
  完整之译场规模;所携回之典籍以后在印度多已散佚,为佛教保存了极珍贵之文献。
  参、比较分析
  一、时代背景
  (一) 善财之参学
  善财之参学,出自《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又名「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大部《华严经
  》
  p. 177
  以前就存在的经典。[40]大部编集地大约在斫句迦 (chakuka) ,即新疆之kaqhalik。[41]其时
  代约为公元三世纪。[42]因为「八十华严」[43]乃至「六十华严」[44]均载有「菩萨住处」遍
  及印度四境,以及新疆之疏勒国及震 (真) 旦国 (中国) 在内。这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
  [45]所谓 (菩萨住处) ,及意谓着大乘佛教所流布之地区。
  因之,可以说,华严法会与善财参学虽有其宗教上之深义;但也显示了大乘佛教初期向南发展
  。因为龙树之《大智度论》,已引用了「入法界品」。故其集成应在公元二世纪前后。[46]
  (二) 玄奘之游学
  奘师未西行前,国内之纷扰不安,佛教内各宗异趣,前已言及。他生于隋仁宗二年 (602) ;
  于隋大业八年 (612) 出家; 唐武德五年 (622) 受具足戒,年二一; 贞观元年 (627) 八月西
  行,年二十六; 贞观一九年 (645) 返长安,年四十二;唐麟德元年 (664) 年二月卒,年六十
  三。
  现在,我们来看,奘师出家到西行为公元 612 至 627年间,是他受中国佛教之熏习期。这期间
  ,罗什 (343~413)、僧肇 (405~409)、智者 (538~577)、吉藏 (549~623) 以及更以如道安
  (313~385),道生 (372~437) 等大师级人物,或译、或着,都已有相当之名望,但不一定已
  形宗派,成为当时之显学;而华严宗尚未形成,禅宗正值五祖时代 (602 ~ 674) 也尚未形成
  气侯。因之可以说,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是大乘佛教之初期;而且,是以般若、中观一系
  为主;而且,在唯识学上极为薄弱。所以他去印度专门研究唯识学是有宿愿的。
  这一时期,「八十华严」与「四十华严」[47]虽然未译出,可是「六十华严」早于东晋末年
  (418 ~ 420) 即已译出。
  p. 178
  奘师应已见过善财童子之参学精神。他的游学,无论是否曾受到善财童子之鼓舞,但其精神实
  有过之;其时代,也正是中国大乘佛学方兴未艾之际。
  二、参学与游学之路线
  (一) 善财之参学
  善财童子之参学,实际应赓续「华严法会」之精神而来。法会始于人间之菩提城,然后就在天
  上开了七次,最后又下降人间之逝多林,善财根据九次大会之宗旨去访问人间,抵达今戈达维
  利河之北岸后就北返菩提场。再参访那一附近的天神、夜神。这也说明了早期大乘佛教只传到
  这一地带为主。直到善财再进一步「到天上留学」以后才到最南端,见到了普贤,也成就了自
  己之道业。如图五。
  《华严经》将出世心,入世行之崇高理想,藉华严法会与善财参学与大乘佛教之发展背景相联
  接起来,更可见结集本经之慧心与苦心。其实,以前,小乘佛教,如铜鍱部传到锡兰;再更早
  期地中海各民族或来经商、或殖民,在佛陀前即已非常繁荣,可谓人文汇萃,五方杂处之地。
  [48]印度对东南亚之贸易,殖民,及其文化播迁都是出自这一地区。就是在现代之重要亦不减
  当年。所以善财参学之路线,无论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上,都提供了其重要性。
  (二) 玄奘之游学
  我们先说奘师游学与善财参学之有关地区。奘师也是始于菩提场之那烂陀寺与「华严法会」相
  同;奘师到东印度,法会则在天上开;奘师所到憍萨罗与羯陵伽与善财相同。奘师更南游到今
  印度伽威利河 (Cavery) 之南岸,再西北行,经中印度又回到摩竭陀;而善财则自戈达维利河
  北岸北返到了摩竭陀。当奘师北返中国;善财则又南向,比奘师更南之罗摩苏摩那。如图六。
  奘师为一伟大旅行家,更以朝圣之心情,从中国周游印度全境。他所游之处,也正如《华严经
  》所说之「菩萨住处」︰「东南有处,名支提山......,舍离尼,摩偷罗城、摩兰陀、震旦、
  疏勒国、迦叶弥罗、干陀罗。」都是奘师经历之城市、或地区。[49]虽然有些是以美化的地名
  、虚拟的地名、但瑕不足以掩玉。除了印度境内外、新疆及中国亦涵盖在内。
  因之,善财所参学的地区代表了大乘初期之展开;而玄奘所游学之地区代表了大乘佛教之盛行
  。
  p. 179
  同时,奘师决心西游;有如善财南参。奘师之决心返国;有如善财二度南参。奘师西行之悲愿
  与成就;亦有如善财悲愿之完成。
  (三) 贡献与影响
  1.善财之参学
  善财童子之参学,是禀承了诸佛诸菩萨在「华会」中之悲愿,而以人间童子,在遍历参访人间
  天上后,亦能成就如菩萨。兹以「八十华严」为例︰
  华严法会所讨论的「华藏世界海」是一花一世界,一微尘含万法,一即十,十即一。这是诸佛
  现身说法,所证得之果,使诸大菩萨生「信」心。如果这个道理了解以后,我们必信心十足,
  毫无质疑之余地,便是「所信因果周」,也即是信心周偏圆满。也即是多因含果,一含多,一
  即多的道理。
  明白了因中有果,一含多,一即多;也就能逆抵果在因中,多在一中,多即是一,然后来看一
  切差别之众生,乃至差别之事物皆是无比之圆融、亲切。诸佛要诸菩萨瞭「解」因果之差别,
  亦即是果在因中不离因,多在一中,不离一。又称之为「差别因果周」。
  因之,菩萨要救度众生,众生虽不同,但多在一中,就此说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
  平等的存在同一因中,同一理中,同一佛性中。因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又称之为
  「平等因果周」。
  有了平等的心,才能以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尚得具有出世心,入世行之大悲大愿
  ,如此救度众生工作才能作得圆满。所以又称作「成行因果周」。
  最后,善财以人间童子身份学习诸菩萨之大愿,参访世法与出世法,卒以完成其大愿。为人间
  的人能成为菩萨愿行之典型。是凡人从因证果之例证。所以称之为「证入因果周」。[50]
  p. 180
  华严法会的思想,已由杜顺之《法界观门》[51]归纳为「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形成中国华严宗哲学之中心思想。
  善财童子之参学精神,已是中国华严宗子孙早晚课诵之悲愿,形成宗教仪式之一。
  善财参学之路线,不但代表大乘初期向南之发展; [52]同时,更可追溯到印度早期民族之殖民
  ;[53]与尔后雅利安人 (Aryan) 统一东印与南印度之过程;[54]以后传到东南亚印度之宗教、
  文化、建筑,以及文字字母都是从这一地区传播出去的;[55]到中国来建立禅宗之初祖达摩亦
  由此一地区渡海来到中国。[56]
  所以善财之参学路线,是华严经之作者已认知这一地区印度之重要性所作之肯定;也是对尔后
  此一地区重要发展所作之启示。
  2.玄奘之游学
  奘师游学印度以前,印度已有三大民族前来殖民,奥族 (Australoids) 、荼卢族
  (Dravidians) 、与雅利安人。奥族是采集初民沿中亚,分向印度河、或向今恒河东向,再南向
  ;而荼卢族,部份与奥族人混合,一部份追逐奥族人,使奥族人走避山林;雅利安人又是沿着
  荼卢族之征服故事重演,[57]而奥族与荼卢族成为被征服之「民间」,而雅利安人为神、梵天
  之子嗣,华严法会众菩萨下凡,也就是由此文化之背景而来的。
  p. 181
  民族之迁徙自应是顺应自然环境而成的;以后佛教之形成,及其传布,也是受到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而成的。
  因之,玄奘大师之游学印度,也就是沿印度先民之殖民路线,与佛教传播路线作了一次巡礼。
  所以他的《大唐西域记》对佛教、对印度之历史、文化都具有重大之贡献与影响。
  奘师虽投注心力在唯识学上较多,或因为兴趣,或因为使命感,或应乎需要,笔者以为,他之
  所以研究唯识学是属于后两者,也证明他有真知灼见。
  回顾历史,中国只有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循环更替︰大乱后,以黄老休养生息;一旦政权
  稳定之后,儒家「经世之学」又派上用场。所以中国的学者,多重综合;不重分析。因之中国
  各家,墨家那一套讲语言分析,论逻辑概念在中国不能生根。例如︰《荀子》之〈非十二子〉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好治怪说,玩琦辞......然而其持之有数,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是惠施、邓析也。
  以及《抱朴子》之〈外篇〉︰
  ...... 而著书者,徒饰弄华藻,...... 治靡虚为之美,有似坚白厉修之书,公孙刑名之
  论...... 乌影不动 ...... 犬可以为羊,...... 适足示巧表以诳讽俗。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像重知识、分析之唯识学,初只有少数地论师,不能得到发扬;玄奘大师
  返国,一则传唯识学,二则也传因明学,以大师之学深、德厚亦不过三代。唯识学在中国,反
  而不及其它宗派有力。甚至,清末、民初,杨仁山先生主持南京刻经院,尚得从日本、韩国请
  回散失之唯识典籍。
  因为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丧失知识分析之能力与兴趣,所以大师所形成法相宗发扬不下去,这
  是中国之损失,更是佛教之损失。
  其实,唯识学关系到我们人心理上,生理上很多问题,对于我们人较之其它佛学学派更为亲切
  ;其本身自然为一庞大体系哲学,再升华上去,便是提供人生解脱之宗教。就将其扩大到当代
  知识来看︰唯识学可与现代心理学参照研究;可与现代行政体系参照研究; 其种子学说,可与
  莱布尼滋 (Leibniz) 之单子论 (Monad) 参照研究; 其种子熏习说亦可与进化论
  (Evolutionism) 参照研究。如然,不但丰富了唯识学,也丰富了相关之哲学思想。
  p. 182
  除唯识学之精深博大;而且唯识学更能相应世法,广度众生,以大师之大智慧,大悲愿尚不能
  得到充份发扬,自然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也更可以使我们景仰大师之卓见高行伟大无比。
  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在其所作校歌歌词上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唯有真知,方
  能力行。」真的,玄奘大师,如果没有真知,如何可能会九死一生西行印度专修唯识!
  虽然,大师以发扬唯识学为己任,但是,他所携回之经卷,所译之典籍,却不限于唯识一系。
  由之可见,大师并无门户之见。其所以发扬唯识只是出于其重要、需要之使命感而已。
  总而言之,善财童子之参学地区,不但是说明佛教,乃至大乘初期的印度南方展开之事实;也
  说明了,此一地区在古今印度都是重要的;更是印度文化向东南亚发展之发源地。
  而玄奘大师所西游之路线,乃是印度先期各时代殖民、以及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发展路线
  所作之巡礼。也是印度文化经由其西北转入东方之路线。
  善财童子之参学,影响了中国华严宗的成立;玄奘大师之游学形成了中国之法相宗。华严学在
  佛学史之综合上,超越上,都是世界哲学史上之最;[58]而唯识学,在分析上,至少在各宗派
  上,也是比较更有体系的。
  善财童子从人间到处参学,再到天上向诸神参学,最后又下降人间而见到弥勒、文殊与普贤菩
  萨而成道;而玄奘大师历经戈壁、雪山、深谷而至西天,再返回中国,而不留连西天,决意返
  国贡献此学。两者之悲愿也是相同的。
  (本文曾于1994年4月15~23日在洛阳、西安「玄奘1330年国际学术会议」中宣读发表)
  p. 18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utes followed by Hiuen Tsang and Sudhadana during
  their travel in India
  Lee Chi-fu
  Professor,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ummary
  The outline of this paper is:
  1st. To make a study of the routes followed by Huien Tsang and Sudhadana in India.
  2nd. To study the geography, geology, climate and connections of those routes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early Indian history.
  3rd. To compare the time of compilation of the Hwa-ying sutra with the time when
  Huien Tsang visited India.
  Next, we will try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m.
  In my conclusion, I have pointed out the major points of this article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our aspects:
  i) Study of the two visitors’ routes in India;
  ii) Determination of their importance to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ia;
  iii)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the two visitors;
  iv)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m.
  p. 184
  附图一
  p. 185
  附图二
  p. 186
  附图三
  p. 187
  附图四 印度东海岸平原工业分布图──安达罗沿海岸中部之造船厂,为古今造船厂,善财应
  在此地参学船师
  p. 188
  附图五 善财参学路线示意略图
  p. 189
  附图六 玄奘大师游学印度境内示意略图
  [1] 除了部份译出之若干品外;全部译出者有两部︰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之六十卷本《大
  方广佛华严经》,载于大正藏九册。二为唐实叉难陀所译之八十卷本,亦称之为《大方广佛华
  严经》,载于大正藏十册,简称「八十华严」。本文以「八十华严」版本引文为主。此外,尚
  有唐.般若所译之四十卷本,亦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亦载于与「八十华严」同一大正藏中
  。这三部译本均有善财童子南行参访之事。唯八十与四十两种译本,均说善财童子「经人间至
  福城」;而六十卷本则没有「经人间」之说。
  [2] 印顺长老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之〈华严经的部类与集成〉页999。
  [3] 如《维摩诘说经》,大正藏十四册,本经之表现形式,具有高度戏剧性。藉佛陀派各大菩
  萨前往维摩诘居士探病,居士则称「因众生病、故病。」共有四幕。见拙著《中印佛学之比较
  研究》页269~270。又如《入楞伽经》大正藏十六册,以楞伽五十头罗剎为会主结集而成。而
  印度历史上之魔王均参加了本经之编集大会。结集完成后与会者以「自心为境」,乘「花宫车
  」至天上得佛印可。禅宗达摩东来传佛心印者,就是这本经典。
  [4] 本经有七处九会;也就是七场、九幕之剧作︰
  项次\会次
  初会
  二会
  三会
  四会
  五会
  六会
  七会
  八会
  九会
  说明
  会场
  菩提场
  普光明殿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他化天
  普光明殿
  普光明殿
  逝多林
  二、七、八会场均在普光明殿
  会主
  普贤
  文殊
  法慧
  功德林
  金刚幢
  金刚藏
  如来
  普贤
  如来善友
  如来与菩萨同任会主
  放光
  眉间
  两足轮
  足指光
  足跌
  两膝
  眉间毫相
  眉间口光
  不放光
  眉间白毫
  放光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八会不放光依解而行
  入定
  入毘卢藏身三昧
  不入定
  无量方便
  善思惟
  智光
  大智光明
  剎那际
  佛华严
  师正申
  由深而浅,由浅而深入定
  本表摘自台中「慈光杂志社」所发行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第一册〈华严大经处会品图卷帙
  总要之图〉。第一、九会场在人间,其中七会均在天上。
  [5] 「在离世间品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叫『出、出世』.....再回到人间上面」。「假
  使出世的目的就是在出世,那么,一切大菩萨都可对宇宙不负责任,开小差跑掉了」。见方东
  美《华严宗教哲学》上册,页108,黎明文化公司出版。初会与九会均在人间,二至八会则在天
  上。在人间表示世间,在天上表示出世间。放光表示智慧,入定表示定力。
  [6]
  (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大正藏二四册,页62~69。为佛之本生。其大意是︰一
  名猎人将所掳获之女悦 意献给那布罗城的王子善财,王子出征返回,女悦意受到国王的加害而
  逃走。善财出征回来,到处寻找悦意。
  (2) 「六十华严」:「婆罗门中,善明相师子 (字) 曰善财,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诸
  佛......」。大正藏九册,页688上。
  (3) 「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得其名?....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父母亲属
  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大正藏十册,页332中。「
  八十华严」有如上之文字。「四十华严」则无关善财出身之记载。
  [7] 「八十华严」,大正藏十册,页331;又黄蘗希运《传心法要》︰「文殊当理,普贤当
  行...... 」。大正藏五一册,页 270 中。禅宗虽不立文字,但希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
  《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义。」大正藏十四
  册,页 448 下。文殊师利就是从东方宝英佛处来,帮助释迦佛推动教化工作的。对于普贤行愿
  ,「四十华严」之普贤行愿品中「十大行愿」:「一者礼敬如来,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
  养,四者忏悔罪业,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
  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大正藏十册,页 844中。
  [8] 「八十华严」页 331 下~ 32 中。
  [9] 「六十华严」译为「出祇洹林」,即「逝多林」。页 686 下并将「福城」译为「觉城」。
  [10] Plato The Republic VII. p. 260。
  [11] 同注 10,VI. P. 239。台北市新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B.Jowett, M. A.英译。
  [12] 同注8,页334上~343,上。
  [13] 同注8,页345上~349,下。
  [14] 同注8,页351中~358,下。
  [15] 同注8,页360上~361,下。
  [16] 同注8,页362中~366,下。
  [17] 同注8,页367中~372,下。
  [18] 同注8,页378上~396,中。
  [19] 同注8,页401下~412,下。
  [20] 同注8,页417中~418,中。
  [21] 同注8,页418下~439,中。
  [22] 同注8,页440。
  [23] 同注8,页442上~中。
  [24] 同注8,页1112,「现在奥里萨 (Orissa) 即 Vapur市东北、约二十里处,有地名
  Bhadraka的,与福城 (Dhanydkara-Nagara) 语言及方位都完全相合。
  [25] India-A Regional Geography. (Editorial Board,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India,Varanasi-5 January 1971.) P.758.
  [26] 同注25,页759。
  [27] 同注25,页756。
  [28] 同注25,页754。
  [29] 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Oroon KumarGhosh, 1976) P.140。
  [30] Rg-Veda, (X.90) Purusa Sukta。又《科多马法典》 (一二,四一七)道陀罗可以如同牲
  口买卖,不许有宗教信仰。所谓「首陀罗」多为被征服之奥族。
  [31] 《大唐西域记》,页147, (台湾印经处发行) 。
  [32] 《入楞伽经》,就是在室利南卡结集的,故称《入楞伽经》,楞伽,即南卡。古代印度向
  来称其岛上人为罗剎 (Raksa) ,故其会主亦为罗剎王。依黎俱吠陀 (Rg-Veda. X. 162.5) 指
  其为魔,在《罗摩史诗》 (Ramayana) 之妃子西妲 (Sita) 亦是为该岛上酋长所掳。
  [33] 同注25,页957。
  [34] 拙译《印度通史》上册,页79〈古代印度地形图〉。国立编译馆出版。
  [35] 同注34。
  [36] 〈玄奘三藏〉页 5~11,前岛信次着,李君奭译,专心企业有限公司发行。
  [37] 以其游学之直线、或重要地点记述,其直线内,不重要之地点,国名均省略。
  [38] 同注31有关记事;同注36;及释东初老法师着︰《中印佛教交通史》页218~219页。中华
  佛教文化馆印行。
  [39] 邝士元着《国史论衡》第一册,页504~505页。里仁书局发行。
  [40] 同注2,页1011。
  [41] 同注2,页1022。引自石井教道《华严教学成立史》,页154。
  [42] 同注2,页1021。引石井教道前着152~156页。
  [43] 「八十华严」,页241,中~下。
  [44] 「六十华严」页590,上~中。只是翻译名稍异而已。
  [45] 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和帝永元 (89~105) 以后。历史上有不同之记载。拙文〈佛教与中
  国文学〉曾涉及「佛教传入中国之时代问题」,鹅湖月刊,204期,页7,1992,6月。
  [46] 同注2,页1020。
  [47] 「八十华严」于武周 (695 ~ 697) 年译出; 「四十华严」唐德宗 (796~799) 年间译
  出。
  [48] 同注25,页932。
  [49] 同注43。
  [50] 同注5,页105~109。
  [51] 杜顺《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四五册,页 684。今人有疑,认可能为法藏之著作。
  [52] 同注31,页105;147~148。
  [53] J.Talboys Wheeler India from the Earliest Ages (Cosmo Publications, Delhi, 6,
  1973, India) p. 12。
  [54] 同注53,页29。其它如《罗摩史诗》 (Ramayana) 及摩诃般若多 (Mahabharata) 史诗都
  可窥出雅利安向印度东南之发展。
  [55] 如爪哇,及吴哥窟之塔庙,所演唱之民俗歌谣与舞蹈,多以印度史诗为背景。乃至泰国之
  文字与玛来亚伦 (Malayalam) 文极相似,其建筑形式,尤其是寺庙,更影响到了泰国及我们云
  南□族。
  [56] 印顺长老着《中国禅宗史》,页3。
  [57] 同注29,页33~35;78~82;85~90。要了解三个民族殖民之过程,全书上册值得一阅。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dia p. 20~50., (Editedby A. L. Basham, 1975.) 印度一般史学
  家,认为奥族在印度文化上,没有多大贡献,所以大多抹煞他们的存在。而本书能以相当篇幅
  ,论其在印度文化史上之贡献,相当可贵。
  [58] 同注 5,方东美先生之《华严哲学》全书只在与佛教各宗及西方哲学作有相当之比较,都
  是在说明此一思想。关键词︰ 1.玄奘 2.善财童子 3.七处九会 4.菩萨住处
  ·期刊原文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
  李志夫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 (p168-189)
  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p. 167
  提要
  本文旨在对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学,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之参学相关路线作一考察。
  再将此路线之地理、地质、气候、交通、作一探讨,以证明其对印度早期乃至当代都具有重要
  之地位。
  然后再根据《华严经》集成之时代背景,与玄奘大师游学时之时代背景,作一比较讨论。
  由于此一比较中,可以得到两者游学与参学在意义上之异同。再由以上之异同,可以看出两者
  不同之影响与贡献。
  故本文对两者相关游学、参学路线之观察,其路线对印度之重要;两者在意义上之影响与贡献
  ,均为所讨论之重要论点。
  p. 168
  壹、善财童子的参学
  一、《华严经》的人生理想
  《华严经》[1]是经过长期增编而成,[2]甚至整个佛教大乘经典大都是透过文学方式表现出来
  的无上深义。[3]本经也不例外,[4]我们不能当作历史去考证;可是也正
  如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有其一定之背景,
  p. 169
  更有所要表现之深义。[5]华严经的理想人生,是要有出世之修养,便没有世俗的欲念与烦恼;
  但出世不是为了个人享受清福,还要下降到世间,救渡众生。所以华严法会之初会在人间,二
  至八会在天上,九会又回到人间召开。以喻世人需要有出世间之智。其「放光」与」入定」均
  可作如是观。
  善财童子 [6]之参学,始于菩萨们在第九会圆满后,都证得了很大的智慧︰「文殊师利菩萨劝
  诸比丘住普贤行、入大愿海、心清净、身清净、得大神通无有退转。」[7]于是,他们走出逝多
  林,渐往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
  之所以称为「福城」,就是因城东之「婆罗林」,有一「大塔庙」,为往昔诸佛所止处,教化
  众生的;此外这里亦是天龙聚集,人文汇萃之所,甚至年轻一代之童男、童女各有五百之众,
  亦都是俊美聪明无比。[8]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是有福的,
  p. 170
  所以称为福城。[9]
  文殊观察了福城所有有福的人以后,认为善财童子最有因缘,于是教他修菩萨行,而善财亦立
  志学普贤菩萨的行愿。一共在人间、天上参访了各种不同的人物,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返
  回人间,一如华严法会。要学普贤行愿,先得向众生学习,了解人世间才有能力学天上之出世
  行,然后再返回人世间,才能救渡众生。柏拉图 (Plato) 的《理想国》 (The Republic) ,也
  主张人的心灵提升以后还得下降人群中,共同劳动与同享荣耀。[10]所以柏氏认为国家需要哲
  人来治理。[11]
  二、善财之参学
  于是,善财就遵照文殊的指示南行至胜乐国之妙峰山参德云比丘;德云教其南行参海山国之海
  云比丘;南行至楞伽道 (边) 海岸聚落,参善住比丘,该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南行至达里
  鼻荼国之自在城,参名叫弥伽的人;南行至住林聚落,参解脱长者;南行至阎浮堤畔之摩利伽
  罗国,参海幢比丘;南行至海潮国参林中之优婆夷。[12]
  「渐渐游行」至那罗素国,参修苦行之目瞿沙;又南行至伊沙那聚落,参胜热;又南行至师子
  奋城,参慈行童女;又南行至三眼国,参善见比丘。[13]
  「渐次南行」至海住城,参优婆夷;再南行至大兴城,参明智居士;渐次师子城参宝髻长者;
  渐次至藤国之普山城,参一长者;渐次至多罗幢城,参无厌足王;渐次经人间城邑、旷野,岩
  谷至妙光大城,参大光王;渐次至安住城,参不动优婆夷。[14]
  「渐渐游行」至都萨罗城,处处遍行外道,参城东善德山之一外道师;渐次至广大国,参长者
  ;渐次至楼阁城参船师。[15]
  p. 171
  善财至此,「心常现入一切智城」至彼城可乐,城东有无忧国,城中有无量商人,参一长者无
  上胜;渐次至输那国之迦陵迦林城,参师子频申比丘尼;渐次险难国之宝庄严城,参婆须密地
  人;渐次善度城之鞞胝瑟胝罗居士;渐次补怛洛迦山,参访自在菩萨。[16]
  善财得观自在之指引参东方空中来之正趣菩萨;至阎浮提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参访安住主地神
  ;至迦罗城参主夜神婆珊婆演底;折返摩竭提国参主夜神普德净光;又参同城菩提场之喜目夜
  神。[17]
  「此众会中」有名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善财「于喜目观察众夜神夜神所」;参「此去不远」之
  寂静音海主夜神;参「此菩提场如来会中」之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参「此佛会中」之名开一
  切树华主夜神;参「此道场中」名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之夜神。[18]
  参「此阎浮提、岚尼林园」参迦罗城之释种女瞿波能「观菩萨一一毛孔,表现三世法界中事」
  ;参「此世界中」佛母摩耶,而得观佛境智。[19]参「此世界三十三天」正念王之女天主光。
  [20]
  参摩竭提国婆咀那城之优婆夷贤胜;渐次南方出生城,参无胜军长者;南行至妙崇华门,参德
  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善财以正念思惟诸菩萨行,向海岸国,赞卢遮那庄严大楼阁中诸菩萨已,
  乃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众菩萨中赞扬善财发菩提心之功德。并对其开楼阁门,令其参学;
  渐次南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到普门国苏摩那城,一心要见文殊。文殊隐身按其头,于是见
  三千大千世界诸善知识。[21]
  文殊自己不现身,但教善财去金刚藏菩提场,参见普贤菩萨。称赞普贤一切行愿大功德,一心
  求见普贤,以智慧眼观普贤道,入妙果境,住普贤地,时善财童子,即见普贤,一一毛孔,出
  一切世界。[22]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次第得普贤
  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
  p. 172
  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23]
  三、参学路线分析
  善财之参学,以哲学、文学观点自然还有更丰富之意涵,也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我们只是将以
  上善财参学之路线作一分析︰
  福城之究竟位置,我们不敢断论,但至少是在印度之奥瑞萨省 (Orissa) 境内沿海岸与摩诃那
  地河 (Mahānadī) 口地带应是可靠的。[24]因为这一带为频阇耶山 (Vindhya) 以东余之脉、多
  山林,如图一,[25]所以众菩萨「出逝多林便到了福城」。福城应在诸河流冲积地带,至少应
  在接近冲积平原之铁矾土地区,如图二,[26]为古代结晶岩块,故矿藏颇丰,如图三,[27]这
  里的铁,已早为早期移民之奥族人 (Australoids) 所使用。这里的人民以布雅人 (Bhniyds)
  及共达人 (Gonds) 为主,[28]他们都属最早移民印度之奥族人。[29]站在雅利安人的种族优越
  立场,也是出自传统信仰,认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三阶级为再生族,所以为梵天
  (Brahma) 所保护,是神圣的;首陀罗为一生族,为奴隶。[30]佛教亦因之,只是不承认梵天,
  在提到四种阶级时将剎帝利武士排在首位而已。但能将当时之奥族人视为「民」,已算是佛教
  的众生平等思想之显现。
  善财所参第四处之「楞伽道 (边) 」,这究竟是何所在?若是近今日室利南卡 (Srilanka) ,
  则以后尚得南行参访二十余处便没有余地。因为这已是接近印度之最南端了;而因迦陵迦
  (Kalinga) 在其北方,不在其南方。笔者以为约在今日奥瑞省 (Orissa) 之省会位置布般里本
  瓦尔 (Bhubrueshwar) 。
  p. 173
  与玄奘大师所游发行城 (Varsin) 应在同一地区,因这里为「入海商人,远方旅客,往来中止
  之路」。[31]甚至今天也是交通中枢,当时亦应有海路通向今日之室利南卡。[32]
  善财参学之都萨罗,应即是玄奘大师所记之憍萨罗 (Kosala) ,再折回今日印度安达罗河省
  (Andhra) 之室利卡库南 (Srikakulam) 一带之楼阁城,参访船师。现在亦有印度的造船场设在
  此地区。如图四。[33]
  善财所参之迦陵迦城,应即是玄奘大师所记羯陵迦国 (Kalinga) 。其所到最南的地方只是到了
  补怛落迦山。离迦陵迦城应不远。笔者以为即是印度今日之该省府所在地雅南 (Yanam) ,以此
  沿海之布亚坦普落 (Pishtapnra) 位在摩咸陀山 (Mairudra) 南端余脉处,与戈达维利河交会
  处。在古代已为重镇。[34]
  以后善财就北返到摩竭提,即玄奘所记之摩揭陀国 (Magadha) 一带参访诸夜神。最北至岚尼
  (Lumbinī) 佛陀涅盘处。并参三十三天主光。除摩竭提为现世之人间城外,所参访的可说都是
  人间以外的诸神。
  然后返回人间摩竭提国之咀那城,笔者以为即玄奘所记之波咤厘子城 (Pa taliputra) ,或同
  地异名之帕第拉 (Patna) 。[35]再南行到海岸国,见到弥勒菩萨,又经过一段长途之百余城到
  了普门国之苏摩那城。这应是在印度南部克利塔玛拉河口 (Kritamala) 外一个小岛,称之为罗
  摩苏摩那 (Rameswaram) 。据传说在罗摩史诗中猴王哈纽曼负石填海为罗摩王子救回西妲妃子
  之遗迹就是这里。实际,应是该作者以此为背景而杜撰出的故事。善财在这里得到文殊在隐身
  状态下,教他去参金刚藏菩提场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道场应指的是在同一岛内。
  四、华会与参学之意义
  由此可知,善财由福城到戈达维利河以北即由「民间」北返佛陀悟道之菩提场 (Bodhigaya) ,
  参访诸天神,然后再下降人间,而参访到普贤;这与诸菩萨先在菩提场人间召开华严法会,其
  中七次在天上,第九次在近福城之逝多林之意义是相同的:
  p. 174
  那就是,要有出世心,才能具有真正之俗世智,才能真正下降,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唯有以出
  世心,俗世智,救度众生才能成为大菩萨,而得真正解脱。
  就以社会观点看︰为社会、国家服务的公职人员,虽然不必作出世想,如具有出世修养,即使
  不能积极为民众服务;至少不会贪污,败德乱行危害国家社会。如果社会、国家、乃至国际间
  之精英、领导人才具有此一菩萨之心境与胸怀,对于人民更能起领导与教化之作用,社会也定
  然变得清静、清平。进而成为国泰民安,天下为公之大同社会。
  就以个人来说,不但可以不受感情之桎梏,也能使理性得到升华。没有私欲之蔽障,没有生死
  之烦恼,然后才有超拔之大悲,才能运用无限之大智,来观照人群社会。此时,个人所享受到
  的为道统之美,为空灵之美,为充实之美。华严法会与善财之参学,是菩萨享受牺牲的典型。
  也是理想人生的崇高境界。
  贰、玄奘大师之游学
  一、游学之背景[36]
  玄奘大师为官宦世家,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年纪最小。他二哥陈素,已出家称长捷法师。因大
  师十岁时,父亲过世,就依二哥住洛阳净土寺。因之佛教为大师种下善因。
  大师十三岁时,隋炀帝诏准在洛阳甄选僧人,当时,仅有二七名名额,竟有数百人报名。大师
  年幼,只是前往探视,观看热闹而已。但主试人郑善果,以大师相貌出众,谈吐高雅,志气恢
  宏,遂主动以特例入选。
  那时正值隋、唐政权交替之际。也正值阿拉伯回教铁骑,席卷欧洲,国内外均扰攘不已。
  大师二十三岁,已认知到当时,佛教宗派旋异,很想了解佛法之真相;尤其想一探《瑜伽师地
  论》之原典;同时,前代法显和智严西游之壮举,对他更是一大鼓舞。
  唐贞观元年 (627) ,大师数度申请西出玉门关,因属戒严的边境,均未获准,乃决心偷渡,幸
  获都督府李大亮之同情与尊敬才得出关。
  二、游学路线[37]
  p. 175
  (一) 西天行
  大师之《大唐西域记》,为一写实之游记,而且是有心、有愿力之游记;不像《华严经》善财
  之参访,是意在言外,不容易与现实对照得起来。
  大师出玉门关,西北行至高昌 (Samarkand) ,西行经天山北路到达最西北之白水城 (Visali)
  ,向西南之赭时国 (Chaj) ,又东南向至□捍国 (Ferghiani) ,又西向至飒秣建 (Saparkand)
  ,直南下至梵衍那国 (Bamiyan) ,又东南向至迦湿弥罗 (Kasmra) ,又南向至那仆底国
  (Chinapati) ,又东向至屈露多 (Kuluta) ,又南下至婆理夜坦罗 (Pariyatra) ,东向至秣菟
  罗国 (Mathura) ,北上至萨他泥湿伐罗 (Sthanesvara) ,又东北向至礼勒那 (Lulrna) ,东
  南下经曲女城 (Limatala) ,至婆罗泥斯 (Varan as) ,东向至华氏城 (Patalipura) ,南下
  至菩提树 (Bodhidruma) ,即菩提场,那烂陀寺所在地,大师就在这里受学。华严初会就在这
  里,善财南到人间参学折返北边朝圣也是在这里。
  (二) 在印度境内游学
  1.东南行
  大师自贞观九年 (635) ,准备返国,决心周游全天竺,先东行,至迦摩缕波国 (Kamarupa) ,
  转至西南之三摩坦咤 (Samatata) ,沿海西南行经耽摩粟底 (Tamalitt) ,即近福城地区。再
  南向到发行城 (Varsin) ,亦即「楞伽道 (边) 」。又南行至羯陵伽国 (Kalinga) ,向西北至
  憍萨罗 (Kosala) ;而善财则是自楞伽道至都 (憍) 萨罗城。再南下至案达罗国 (Andhira) ;
  善财则自都萨罗参迦 (羯) 陵迦 (伽) 。再南下最南到达达罗荼 (Dravida) ;善财则至戈达维
  利河口之雅南即已折返北方中印度之菩提场,直到第二次南向访普贤时到达邻近室利南卡之罗
  摩苏摩那岛。
  2.西、北行
  西北行至达那补罗 (Konkanapura) ,到印度西南部地区摩腊婆 (Malava) 、 契咤国 (Kachha)
  ,再西北向狼揭罗 (Lanrala) ,再经印度行北上到信度 (Sindhu) 、东向行至华氏城、那烂陀
  寺。
  (三) 返国行
  大师大致按原路,到了瞢健国 (Ragh) 、东向经天山南路之竭盘陀 (Khaband ha) ,北上佉沙
  国 (Kashqar) ,再东南向至斫句迦 (Chakuka) ,东行至□货罗国 (Tukhara) ,再东南行抵玉
  门关。
  p. 176
  三、大师游学之深义[38]
  奘师于贞观十七年 (645) 入长安,前后十七年,周游一百三十八国。同行法师不是半途而返,
  即是中途丧命,奘师孑然一身独排众议,为法牺牲之精神与愿力实已超越善财童子。
  他所经历之西域各国,全都以车马厚礼相待;而朝廷尚得向其设重兵防守,奘师之威仪道行,
  确胜千军万马。他在受学期,自然是受到他老师众贤之器重;回国前亦受到各国之争相慰留。
  戒日王邀集各宗教家集会,请玄奘讲大乘教义。举行露天群众 (无遮)宏法大会,奘师舌战群伦
  。整装东回时,十八国国王沿道迎送。古今留学生,谁能及?
  奘师回国,太宗在洛阳,准备东征,乃命西京留守梁国公房玄龄迎接,后亲自接见于洛阳。太
  宗拟请奘师辅政,则坚辞世俗之荣耀。
  奘师实为一伟大旅行家,所到、所见、所思均观察锐敏,记载确切。不仅为中国之西域经营提
  供数据;印度人不太重视文献,所以大师之《大唐西域记》亦为以后印度留下宝贵之历史记录
  。
  以后高宗在显庆二年 (658) 平定西突厥,设置州府。岭外诸国相继内附。天山南北,葱岭以南
  ,以西皆已入于大唐版图。更取伊犁、收抚波斯,先后经营凡三十年、远胜两汉。[39]
  奘师在佛教史上,尤其在中国佛教史之贡献到现在仍是空前的︰他在印度所取得之经律论共五
  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译出一千三百多卷;训练翻译人才,培植僧材;形成法相宗;树立
  完整之译场规模;所携回之典籍以后在印度多已散佚,为佛教保存了极珍贵之文献。
  参、比较分析
  一、时代背景
  (一) 善财之参学
  善财之参学,出自《华严经》之〈入法界品〉,又名「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大部《华严经
  》
  p. 177
  以前就存在的经典。[40]大部编集地大约在斫句迦 (chakuka) ,即新疆之kaqhalik。[41]其时
  代约为公元三世纪。[42]因为「八十华严」[43]乃至「六十华严」[44]均载有「菩萨住处」遍
  及印度四境,以及新疆之疏勒国及震 (真) 旦国 (中国) 在内。这时,佛教早已传入中国。
  [45]所谓 (菩萨住处) ,及意谓着大乘佛教所流布之地区。
  因之,可以说,华严法会与善财参学虽有其宗教上之深义;但也显示了大乘佛教初期向南发展
  。因为龙树之《大智度论》,已引用了「入法界品」。故其集成应在公元二世纪前后。[46]
  (二) 玄奘之游学
  奘师未西行前,国内之纷扰不安,佛教内各宗异趣,前已言及。他生于隋仁宗二年 (602) ;
  于隋大业八年 (612) 出家; 唐武德五年 (622) 受具足戒,年二一; 贞观元年 (627) 八月西
  行,年二十六; 贞观一九年 (645) 返长安,年四十二;唐麟德元年 (664) 年二月卒,年六十
  三。
  现在,我们来看,奘师出家到西行为公元 612 至 627年间,是他受中国佛教之熏习期。这期间
  ,罗什 (343~413)、僧肇 (405~409)、智者 (538~577)、吉藏 (549~623) 以及更以如道安
  (313~385),道生 (372~437) 等大师级人物,或译、或着,都已有相当之名望,但不一定已
  形宗派,成为当时之显学;而华严宗尚未形成,禅宗正值五祖时代 (602 ~ 674) 也尚未形成
  气侯。因之可以说,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是大乘佛教之初期;而且,是以般若、中观一系
  为主;而且,在唯识学上极为薄弱。所以他去印度专门研究唯识学是有宿愿的。
  这一时期,「八十华严」与「四十华严」[47]虽然未译出,可是「六十华严」早于东晋末年
  (418 ~ 420) 即已译出。
  p. 178
  奘师应已见过善财童子之参学精神。他的游学,无论是否曾受到善财童子之鼓舞,但其精神实
  有过之;其时代,也正是中国大乘佛学方兴未艾之际。
  二、参学与游学之路线
  (一) 善财之参学
  善财童子之参学,实际应赓续「华严法会」之精神而来。法会始于人间之菩提城,然后就在天
  上开了七次,最后又下降人间之逝多林,善财根据九次大会之宗旨去访问人间,抵达今戈达维
  利河之北岸后就北返菩提场。再参访那一附近的天神、夜神。这也说明了早期大乘佛教只传到
  这一地带为主。直到善财再进一步「到天上留学」以后才到最南端,见到了普贤,也成就了自
  己之道业。如图五。
  《华严经》将出世心,入世行之崇高理想,藉华严法会与善财参学与大乘佛教之发展背景相联
  接起来,更可见结集本经之慧心与苦心。其实,以前,小乘佛教,如铜鍱部传到锡兰;再更早
  期地中海各民族或来经商、或殖民,在佛陀前即已非常繁荣,可谓人文汇萃,五方杂处之地。
  [48]印度对东南亚之贸易,殖民,及其文化播迁都是出自这一地区。就是在现代之重要亦不减
  当年。所以善财参学之路线,无论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上,都提供了其重要性。
  (二) 玄奘之游学
  我们先说奘师游学与善财参学之有关地区。奘师也是始于菩提场之那烂陀寺与「华严法会」相
  同;奘师到东印度,法会则在天上开;奘师所到憍萨罗与羯陵伽与善财相同。奘师更南游到今
  印度伽威利河 (Cavery) 之南岸,再西北行,经中印度又回到摩竭陀;而善财则自戈达维利河
  北岸北返到了摩竭陀。当奘师北返中国;善财则又南向,比奘师更南之罗摩苏摩那。如图六。
  奘师为一伟大旅行家,更以朝圣之心情,从中国周游印度全境。他所游之处,也正如《华严经
  》所说之「菩萨住处」︰「东南有处,名支提山......,舍离尼,摩偷罗城、摩兰陀、震旦、
  疏勒国、迦叶弥罗、干陀罗。」都是奘师经历之城市、或地区。[49]虽然有些是以美化的地名
  、虚拟的地名、但瑕不足以掩玉。除了印度境内外、新疆及中国亦涵盖在内。
  因之,善财所参学的地区代表了大乘初期之展开;而玄奘所游学之地区代表了大乘佛教之盛行
  。
  p. 179
  同时,奘师决心西游;有如善财南参。奘师之决心返国;有如善财二度南参。奘师西行之悲愿
  与成就;亦有如善财悲愿之完成。
  (三) 贡献与影响
  1.善财之参学
  善财童子之参学,是禀承了诸佛诸菩萨在「华会」中之悲愿,而以人间童子,在遍历参访人间
  天上后,亦能成就如菩萨。兹以「八十华严」为例︰
  华严法会所讨论的「华藏世界海」是一花一世界,一微尘含万法,一即十,十即一。这是诸佛
  现身说法,所证得之果,使诸大菩萨生「信」心。如果这个道理了解以后,我们必信心十足,
  毫无质疑之余地,便是「所信因果周」,也即是信心周偏圆满。也即是多因含果,一含多,一
  即多的道理。
  明白了因中有果,一含多,一即多;也就能逆抵果在因中,多在一中,多即是一,然后来看一
  切差别之众生,乃至差别之事物皆是无比之圆融、亲切。诸佛要诸菩萨瞭「解」因果之差别,
  亦即是果在因中不离因,多在一中,不离一。又称之为「差别因果周」。
  因之,菩萨要救度众生,众生虽不同,但多在一中,就此说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
  平等的存在同一因中,同一理中,同一佛性中。因此,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又称之为
  「平等因果周」。
  有了平等的心,才能以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尚得具有出世心,入世行之大悲大愿
  ,如此救度众生工作才能作得圆满。所以又称作「成行因果周」。
  最后,善财以人间童子身份学习诸菩萨之大愿,参访世法与出世法,卒以完成其大愿。为人间
  的人能成为菩萨愿行之典型。是凡人从因证果之例证。所以称之为「证入因果周」。[50]
  p. 180
  华严法会的思想,已由杜顺之《法界观门》[51]归纳为「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形成中国华严宗哲学之中心思想。
  善财童子之参学精神,已是中国华严宗子孙早晚课诵之悲愿,形成宗教仪式之一。
  善财参学之路线,不但代表大乘初期向南之发展; [52]同时,更可追溯到印度早期民族之殖民
  ;[53]与尔后雅利安人 (Aryan) 统一东印与南印度之过程;[54]以后传到东南亚印度之宗教、
  文化、建筑,以及文字字母都是从这一地区传播出去的;[55]到中国来建立禅宗之初祖达摩亦
  由此一地区渡海来到中国。[56]
  所以善财之参学路线,是华严经之作者已认知这一地区印度之重要性所作之肯定;也是对尔后
  此一地区重要发展所作之启示。
  2.玄奘之游学
  奘师游学印度以前,印度已有三大民族前来殖民,奥族 (Australoids) 、荼卢族
  (Dravidians) 、与雅利安人。奥族是采集初民沿中亚,分向印度河、或向今恒河东向,再南向
  ;而荼卢族,部份与奥族人混合,一部份追逐奥族人,使奥族人走避山林;雅利安人又是沿着
  荼卢族之征服故事重演,[57]而奥族与荼卢族成为被征服之「民间」,而雅利安人为神、梵天
  之子嗣,华严法会众菩萨下凡,也就是由此文化之背景而来的。
  p. 181
  民族之迁徙自应是顺应自然环境而成的;以后佛教之形成,及其传布,也是受到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而成的。
  因之,玄奘大师之游学印度,也就是沿印度先民之殖民路线,与佛教传播路线作了一次巡礼。
  所以他的《大唐西域记》对佛教、对印度之历史、文化都具有重大之贡献与影响。
  奘师虽投注心力在唯识学上较多,或因为兴趣,或因为使命感,或应乎需要,笔者以为,他之
  所以研究唯识学是属于后两者,也证明他有真知灼见。
  回顾历史,中国只有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循环更替︰大乱后,以黄老休养生息;一旦政权
  稳定之后,儒家「经世之学」又派上用场。所以中国的学者,多重综合;不重分析。因之中国
  各家,墨家那一套讲语言分析,论逻辑概念在中国不能生根。例如︰《荀子》之〈非十二子〉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好治怪说,玩琦辞......然而其持之有数,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是惠施、邓析也。
  以及《抱朴子》之〈外篇〉︰
  ...... 而著书者,徒饰弄华藻,...... 治靡虚为之美,有似坚白厉修之书,公孙刑名之
  论...... 乌影不动 ...... 犬可以为羊,...... 适足示巧表以诳讽俗。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像重知识、分析之唯识学,初只有少数地论师,不能得到发扬;玄奘大师
  返国,一则传唯识学,二则也传因明学,以大师之学深、德厚亦不过三代。唯识学在中国,反
  而不及其它宗派有力。甚至,清末、民初,杨仁山先生主持南京刻经院,尚得从日本、韩国请
  回散失之唯识典籍。
  因为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丧失知识分析之能力与兴趣,所以大师所形成法相宗发扬不下去,这
  是中国之损失,更是佛教之损失。
  其实,唯识学关系到我们人心理上,生理上很多问题,对于我们人较之其它佛学学派更为亲切
  ;其本身自然为一庞大体系哲学,再升华上去,便是提供人生解脱之宗教。就将其扩大到当代
  知识来看︰唯识学可与现代心理学参照研究;可与现代行政体系参照研究; 其种子学说,可与
  莱布尼滋 (Leibniz) 之单子论 (Monad) 参照研究; 其种子熏习说亦可与进化论
  (Evolutionism) 参照研究。如然,不但丰富了唯识学,也丰富了相关之哲学思想。
  p. 182
  除唯识学之精深博大;而且唯识学更能相应世法,广度众生,以大师之大智慧,大悲愿尚不能
  得到充份发扬,自然是一件遗憾的事;然而,也更可以使我们景仰大师之卓见高行伟大无比。
  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在其所作校歌歌词上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唯有真知,方
  能力行。」真的,玄奘大师,如果没有真知,如何可能会九死一生西行印度专修唯识!
  虽然,大师以发扬唯识学为己任,但是,他所携回之经卷,所译之典籍,却不限于唯识一系。
  由之可见,大师并无门户之见。其所以发扬唯识只是出于其重要、需要之使命感而已。
  总而言之,善财童子之参学地区,不但是说明佛教,乃至大乘初期的印度南方展开之事实;也
  说明了,此一地区在古今印度都是重要的;更是印度文化向东南亚发展之发源地。
  而玄奘大师所西游之路线,乃是印度先期各时代殖民、以及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发展路线
  所作之巡礼。也是印度文化经由其西北转入东方之路线。
  善财童子之参学,影响了中国华严宗的成立;玄奘大师之游学形成了中国之法相宗。华严学在
  佛学史之综合上,超越上,都是世界哲学史上之最;[58]而唯识学,在分析上,至少在各宗派
  上,也是比较更有体系的。
  善财童子从人间到处参学,再到天上向诸神参学,最后又下降人间而见到弥勒、文殊与普贤菩
  萨而成道;而玄奘大师历经戈壁、雪山、深谷而至西天,再返回中国,而不留连西天,决意返
  国贡献此学。两者之悲愿也是相同的。
  (本文曾于1994年4月15~23日在洛阳、西安「玄奘1330年国际学术会议」中宣读发表)
  p. 18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outes followed by Hiuen Tsang and Sudhadana during
  their travel in India
  Lee Chi-fu
  Professor,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Summary
  The outline of this paper is:
  1st. To make a study of the routes followed by Huien Tsang and Sudhadana in India.
  2nd. To study the geography, geology, climate and connections of those routes in
  order to assess their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early Indian history.
  3rd. To compare the time of compilation of the Hwa-ying sutra with the time when
  Huien Tsang visited India.
  Next, we will try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m.
  In my conclusion, I have pointed out the major points of this article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our aspects:
  i) Study of the two visitors’ routes in India;
  ii) Determination of their importance to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ia;
  iii)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the two visitors;
  iv)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em.
  p. 184
  附图一
  p. 185
  附图二
  p. 186
  附图三
  p. 187
  附图四 印度东海岸平原工业分布图──安达罗沿海岸中部之造船厂,为古今造船厂,善财应
  在此地参学船师
  p. 188
  附图五 善财参学路线示意略图
  p. 189
  附图六 玄奘大师游学印度境内示意略图
  [1] 除了部份译出之若干品外;全部译出者有两部︰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之六十卷本《大
  方广佛华严经》,载于大正藏九册。二为唐实叉难陀所译之八十卷本,亦称之为《大方广佛华
  严经》,载于大正藏十册,简称「八十华严」。本文以「八十华严」版本引文为主。此外,尚
  有唐.般若所译之四十卷本,亦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亦载于与「八十华严」同一大正藏中
  。这三部译本均有善财童子南行参访之事。唯八十与四十两种译本,均说善财童子「经人间至
  福城」;而六十卷本则没有「经人间」之说。
  [2] 印顺长老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之〈华严经的部类与集成〉页999。
  [3] 如《维摩诘说经》,大正藏十四册,本经之表现形式,具有高度戏剧性。藉佛陀派各大菩
  萨前往维摩诘居士探病,居士则称「因众生病、故病。」共有四幕。见拙著《中印佛学之比较
  研究》页269~270。又如《入楞伽经》大正藏十六册,以楞伽五十头罗剎为会主结集而成。而
  印度历史上之魔王均参加了本经之编集大会。结集完成后与会者以「自心为境」,乘「花宫车
  」至天上得佛印可。禅宗达摩东来传佛心印者,就是这本经典。
  [4] 本经有七处九会;也就是七场、九幕之剧作︰
  项次\会次
  初会
  二会
  三会
  四会
  五会
  六会
  七会
  八会
  九会
  说明
  会场
  菩提场
  普光明殿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他化天
  普光明殿
  普光明殿
  逝多林
  二、七、八会场均在普光明殿
  会主
  普贤
  文殊
  法慧
  功德林
  金刚幢
  金刚藏
  如来
  普贤
  如来善友
  如来与菩萨同任会主
  放光
  眉间
  两足轮
  足指光
  足跌
  两膝
  眉间毫相
  眉间口光
  不放光
  眉间白毫
  放光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八会不放光依解而行
  入定
  入毘卢藏身三昧
  不入定
  无量方便
  善思惟
  智光
  大智光明
  剎那际
  佛华严
  师正申
  由深而浅,由浅而深入定
  本表摘自台中「慈光杂志社」所发行之《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第一册〈华严大经处会品图卷帙
  总要之图〉。第一、九会场在人间,其中七会均在天上。
  [5] 「在离世间品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叫『出、出世』.....再回到人间上面」。「假
  使出世的目的就是在出世,那么,一切大菩萨都可对宇宙不负责任,开小差跑掉了」。见方东
  美《华严宗教哲学》上册,页108,黎明文化公司出版。初会与九会均在人间,二至八会则在天
  上。在人间表示世间,在天上表示出世间。放光表示智慧,入定表示定力。
  [6]
  (1)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大正藏二四册,页62~69。为佛之本生。其大意是︰一
  名猎人将所掳获之女悦 意献给那布罗城的王子善财,王子出征返回,女悦意受到国王的加害而
  逃走。善财出征回来,到处寻找悦意。
  (2) 「六十华严」:「婆罗门中,善明相师子 (字) 曰善财,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诸
  佛......」。大正藏九册,页688上。
  (3) 「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得其名?....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父母亲属
  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大正藏十册,页332中。「
  八十华严」有如上之文字。「四十华严」则无关善财出身之记载。
  [7] 「八十华严」,大正藏十册,页331;又黄蘗希运《传心法要》︰「文殊当理,普贤当
  行...... 」。大正藏五一册,页 270 中。禅宗虽不立文字,但希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
  《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义。」大正藏十四
  册,页 448 下。文殊师利就是从东方宝英佛处来,帮助释迦佛推动教化工作的。对于普贤行愿
  ,「四十华严」之普贤行愿品中「十大行愿」:「一者礼敬如来,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
  养,四者忏悔罪业,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
  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大正藏十册,页 844中。
  [8] 「八十华严」页 331 下~ 32 中。
  [9] 「六十华严」译为「出祇洹林」,即「逝多林」。页 686 下并将「福城」译为「觉城」。
  [10] Plato The Republic VII. p. 260。
  [11] 同注 10,VI. P. 239。台北市新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B.Jowett, M. A.英译。
  [12] 同注8,页334上~343,上。
  [13] 同注8,页345上~349,下。
  [14] 同注8,页351中~358,下。
  [15] 同注8,页360上~361,下。
  [16] 同注8,页362中~366,下。
  [17] 同注8,页367中~372,下。
  [18] 同注8,页378上~396,中。
  [19] 同注8,页401下~412,下。
  [20] 同注8,页417中~418,中。
  [21] 同注8,页418下~439,中。
  [22] 同注8,页440。
  [23] 同注8,页442上~中。
  [24] 同注8,页1112,「现在奥里萨 (Orissa) 即 Vapur市东北、约二十里处,有地名
  Bhadraka的,与福城 (Dhanydkara-Nagara) 语言及方位都完全相合。
  [25] India-A Regional Geography. (Editorial Board,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India,Varanasi-5 January 1971.) P.758.
  [26] 同注25,页759。
  [27] 同注25,页756。
  [28] 同注25,页754。
  [29] 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Oroon KumarGhosh, 1976) P.140。
  [30] Rg-Veda, (X.90) Purusa Sukta。又《科多马法典》 (一二,四一七)道陀罗可以如同牲
  口买卖,不许有宗教信仰。所谓「首陀罗」多为被征服之奥族。
  [31] 《大唐西域记》,页147, (台湾印经处发行) 。
  [32] 《入楞伽经》,就是在室利南卡结集的,故称《入楞伽经》,楞伽,即南卡。古代印度向
  来称其岛上人为罗剎 (Raksa) ,故其会主亦为罗剎王。依黎俱吠陀 (Rg-Veda. X. 162.5) 指
  其为魔,在《罗摩史诗》 (Ramayana) 之妃子西妲 (Sita) 亦是为该岛上酋长所掳。
  [33] 同注25,页957。
  [34] 拙译《印度通史》上册,页79〈古代印度地形图〉。国立编译馆出版。
  [35] 同注34。
  [36] 〈玄奘三藏〉页 5~11,前岛信次着,李君奭译,专心企业有限公司发行。
  [37] 以其游学之直线、或重要地点记述,其直线内,不重要之地点,国名均省略。
  [38] 同注31有关记事;同注36;及释东初老法师着︰《中印佛教交通史》页218~219页。中华
  佛教文化馆印行。
  [39] 邝士元着《国史论衡》第一册,页504~505页。里仁书局发行。
  [40] 同注2,页1011。
  [41] 同注2,页1022。引自石井教道《华严教学成立史》,页154。
  [42] 同注2,页1021。引石井教道前着152~156页。
  [43] 「八十华严」,页241,中~下。
  [44] 「六十华严」页590,上~中。只是翻译名稍异而已。
  [45] 佛教传入中国应在汉和帝永元 (89~105) 以后。历史上有不同之记载。拙文〈佛教与中
  国文学〉曾涉及「佛教传入中国之时代问题」,鹅湖月刊,204期,页7,1992,6月。
  [46] 同注2,页1020。
  [47] 「八十华严」于武周 (695 ~ 697) 年译出; 「四十华严」唐德宗 (796~799) 年间译
  出。
  [48] 同注25,页932。
  [49] 同注43。
  [50] 同注5,页105~109。
  [51] 杜顺《华严法界观门》,大正藏四五册,页 684。今人有疑,认可能为法藏之著作。
  [52] 同注31,页105;147~148。
  [53] J.Talboys Wheeler India from the Earliest Ages (Cosmo Publications, Delhi, 6,
  1973, India) p. 12。
  [54] 同注53,页29。其它如《罗摩史诗》 (Ramayana) 及摩诃般若多 (Mahabharata) 史诗都
  可窥出雅利安向印度东南之发展。
  [55] 如爪哇,及吴哥窟之塔庙,所演唱之民俗歌谣与舞蹈,多以印度史诗为背景。乃至泰国之
  文字与玛来亚伦 (Malayalam) 文极相似,其建筑形式,尤其是寺庙,更影响到了泰国及我们云
  南□族。
  [56] 印顺长老着《中国禅宗史》,页3。
  [57] 同注29,页33~35;78~82;85~90。要了解三个民族殖民之过程,全书上册值得一阅。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dia p. 20~50., (Editedby A. L. Basham, 1975.) 印度一般史学
  家,认为奥族在印度文化上,没有多大贡献,所以大多抹煞他们的存在。而本书能以相当篇幅
  ,论其在印度文化史上之贡献,相当可贵。
  [58] 同注 5,方东美先生之《华严哲学》全书只在与佛教各宗及西方哲学作有相当之比较,都
  是在说明此一思想。关键词︰ 1.玄奘 2.善财童子 3.七处九会 4.菩萨住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