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
  妙相
  摘要: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性的唯识中道思想。此三性包括了世出世间、染净、有为无为的整个宇宙观。通过三自性的认识来显示唯识宗的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教理,阐明一切染净诸法皆唯识所现的根本思想宗旨,处处体现唯识学非一非异、不即不离之中道意义。
  关键词:三性 唯识 三无性 中道义
  三自性的思想乃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三性包括了一切佛法,反映了宇宙万有的诸法实相,阐明了世间的一切万法是有为是无为,是染是净,是心是色皆分析得十分详细,我们修学者对哪些应修、应断皆要通过此三自性之理论来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义。本文就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等问题谈谈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 关于三自性
  什么是三自性?三自性又名三自相,简称为三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三种自性是瑜珈学派对世界诸法相状而所作的一个详尽的分析描述和价值判断。
  (一)释三自性之名
  三自性是唯识思想对清净与杂染独特的分类,《解深密经》说:“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在《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中,对于三自性有如下表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一者、遍计所执自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也就是遍于染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上计度分别执有我法,故名遍计所执自性。这宇宙间的形形色色一切诸法,原是无所有的,是不能以名字语言表达出来的。不过在众生分上,在没有证得离言法智的时候,不得不假籍名言诠显之。因为若不籍借名言加以显示,愚昧的众生则不能了解真如法性的自体,可是由于假籍了言说的关系,众生便随着这假籍的言说,生起了种种妄情的执著。其能周遍计度而颠倒执著者,是我们与烦恼相应的心法。将一切缘生之法分别计著,或增益、或损减,不能如量考证而横加妄执为实。譬如翳眼见空花,概唯虚妄。故说遍计所执性乃是虚妄为性。
  二者、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一种众缘所生之法,故又名缘生法,或名有为法。“他”就是指众缘,“依”是依仗,依托的意思。依他所起之法,则说明一切有漏无漏之有为诸法,都是依托众缘聚积和合而有的,以相用不空而无有真实自体为其自性。若是世间缘生有为法者名为染分依他起自性,若是出世间缘生有为法者,名为净分依他起自性。而一般经论中所说的依他起自性,多指染分依他起自性。《摄大乘论》卷二云:“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在住故,名依他起。”据此显示依他起自性,一是依他因缘而起,二是依他因缘而住。依他因缘而起者,显有为法无有自体;依他因缘而住者,显诸法生已,刹那无常,不得久立。
  三者、圆成实自性。“圆”谓圆满,“成”谓成就,“实”谓真实,圆满成就真实不虚之法,名圆成实自性。即是一切事理法尔如是的本来面目,就是诸法的真实体性,亦称之为如来藏,法界等。这圆满成就,真常不动的诸法真实的体性,是无虚妄、无生灭、无增减、无造作的。无虚妄,无增减这是表示圆成实相,而非虚妄的遍计所执相;无生灭、无造作这是表明了圆成实相,不是有生灭造作的依他起相。然而此圆成实性却也不是离开依他起性而另外别立之法,而是在依他起上离开了遍计所执显现的离言法性,即是真如,是真实自性。故欲亲见圆成实相者,必于一切缘生依他起相上了知种种遍计所执相,体相俱无,无执为缘,便可了知圆成实自相。
  (一) 三自性之间的关系
  三自性的关系是非一非异。从唯识教义上,我们知道宇宙万有,色心依正,迷悟染净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现起的如幻假有 ,但波由水起,绳依麻存,所以依他也有其实体,这就是圆成实的真如法性。
  依他起是现象的有为生灭法,实体却是一相平等,常住不变 的无为不生灭法,二者是相依不离的,这是其一。依他起的实性,并不是由依他众缘所施设的圆成实相,圆成实的显 义也不离众缘所生的依他起自性,这是其二。所以《唯识三十颂》说 :「故此(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圆成实性原是圆满成就, 遍于一切依他起法中的真实性,既遍于一切依他起法,当然是非异了 。
  至于非不异,彼此各有其特性相状。上面已论及圆成实是圆满成就的实性,可见它是没有时间及空间性,没有生灭、没有去来相的界限。 依他起则不然,它是有为法,是有时空性,有生灭去来相,所以它们 之间又是非不异。《成唯识论》从或言异体,或言一体的反诠方式,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论说:「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 无常。」意思是:若言异者,则应真如非彼依他之实性;若言不异, 则此圆成实性应是无常。
  如三乘佛学上常讲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等性和无常、苦、空、无我等法,这无常是遍行诸法的,犹如水与波,金与器,是非异非不异 的。如果圆成与依他定异,则圆成应不是依他的实性,倘若全不异, 那圆成与依他同是无常,因此两者应当是「于彼亦有此,非异非不异 」,不应机械地强分为二。
  从三性相待的关系上,它们也可成为不一不异。三性不是全然隔离的 三种单独物体,在一一法上,都可说有三性。现且举一法来说明这层意思:譬如书画,若依着种子的因缘及其它增上缘生起时,那是如幻假有的依他起;若执为固定不变的实在书画,即遍计执;在书画的现象上,常远离固定实在等妄执的相,而显其所依的实体,这个实体便是圆成实性。
  因此,既然在一法上,三性没有别体,所以不是定异 。不过,遍计是指妄执的方面而言,依他是指因缘所生的方面而说, 圆成是真实的理体,所以也不是定一。由此可见,不仅仅是依他与圆 成非一非异,就是遍计与依、圆二性也是非一非异。
  上面是从事物的现象方面,谈三性的非异非不异,如果从修证方面看 ,三性的非一非异关系更为明显。对一切事物,我们如理观察,依此正观,现证诸法实体,并不是离开三性遇有别法性可证,所以是非异的。同时,遍计的二取永无,如实的根本智和后得智历历显现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所以不能说是非一。总之,三性无论是在染污的现象界,或清净的世俗谛上,都没有别体,不可分离之法,所以《成唯 识论》说,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二) 三性以唯识为宗
  唯识之识字非但指一心,而是统摄一切法。因为所了别的一切法,皆不离识而有的。然而这大千世界,小至极微,大至虚空,一切有体有相,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空花水月乃至实体真如,都可用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种自性来加以摄持。
  在《成唯识论卷五》,对三性有具体的描述:遍计所执性:愚夫于此横执我法之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如空花,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故。圆成实自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
  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将一切有为法统摄于五位百法之内,若论其性质及色心缘起,也即是色心诸法,也皆托缘而生。心法生起具四缘,色法生起具二缘。由缘所生的心、心所,色法皆摄入于依他起性中,心不相应行法是前三法的分位差别,无有别体,亦是因缘和合而生,故也摄入于依他起性之中,至此,有为法总摄于依他起性之中了。故依他起相即是识的事相。若在依他起性即于缘起的色心诸法上妄执为实我实法的,即是遍计所执自性,它是在识上所起的损减增益的妄执之相。反之,若能如实观照依他起的色心等法本来即空,由观此空无我、无法所显真理无有生灭变异,便是圆成实自性。无为法虽是六个,而体是一,唯指真如。真如即是圆成实性,也即是识的实性。
  此三种自性是以依他起为中心,凭借智慧观察这一切的三个方面,知道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本来虚空,以空观照,遣除二障;即此同时而存依他、圆成之真实。见一切境皆作如是观行,则于内心妄情不起。如此数数无间地修习,达到一心不乱,能所双亡,无漏智慧即可开发,故三自性乃唯识之教理,乃变生之假法,故必宗唯识。
  (三) 三性与三无性间的关系
  三无性谓相无性,生无性和胜义无性,此三无性依三性而建立。即依遍计所执自性立“相无性”,依依他起自性立“生无性”,依圆成实自性立“胜义无性”。此三种无性,遍计所执体性皆无,犹如焰幻,所以是“相无性”;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的假有法,是“生无性”;诸法实性的真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体相如虚空,所以说胜义亦是无性。通俗地说,如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本有的,而是外来的,所以叫相无性。你心中所想象的欲望和理想也是由自己意识活动所产生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叫生无性。至于你想要追求的第一胜义和究竟觉也是你自己识的活动所现的,它不是本具有的,所以叫胜义无性。所谓常言之现实的我,不外乎就是依他起的缘生诸法现象。理想的我都是依遍计所执的名言种性的勾画等。所以是否正确认识三自性的诸法,关系到吾人迷与悟、烦恼与菩提、流转与还灭、生死与涅槃的大问题。
  三性与三无性间的关系是体一而义二,相辅相成。三自性者,是表诠门;三无性者,则是遮情门,即三无性依三自性而建立的。故《解深密经》云:“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性”。《唯识三十颂》中亦有“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依此经文,可得知依他、圆成,法体心行处灭,不可言宣。但约事而论,不可说无,乃性相具足,非如镜月空花。然众生迷冥,于依他、圆成,增益遍计,成遍计境。故此大觉如来,慈悲宣说三无性,遣除彼邪执增益执,显如实相之真相。
  三自性是一种客观事实上的“有”,而三无性则是超越于现实的一种主观上的绝待的“无”。“有”与“无”是“空”的两面,诸法实相即是由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之联系而显现出来的。究竟上的“有”,是“真空妙有”,所以如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第一义谛上的“无”则是“妙有而真空”,故世尊在《金刚经》中有“广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之文。
  由于这客观的有即是主观的空,道出了三自性与三无性是对于中道实相的一个说明。今将三自性与三无性的思想统合整理:
  客观的“有”:
  遍计所执性——非有——譬如:蛇;
  依他起自性——假有——譬如:绳;
  圆成实自性——真有——譬如:麻。
  主观的“空”:
  相无性——幻化;
  生无性——幻事;
  胜义无性——虚空。
  如上所说的三性三无性,前者属法相,后者属法性,法相代表染净因果,也就是因果律所摄;法性代表真如实相,也就是无我律所摄。只谈法相,不谈法性者,则因果便成绝对真实,为了显示因果如幻,法相不实,故于三自性后必谈三无性,以示诸法相有体无,故于相上不可分别执著。反之,若只谈法性,不谈法相者,空便成了实法,而人生宇宙中哪里有离开法相的有为法而另有法性的无为法呢?为了显示性不离相,性由相显,故于三无性前必说三自性,以明无为法性。三性三无性并显,正是性相双彰,理事圆融。
  二、 三性之中道义
  所谓唯识:唯:简持义,简去心外的诸法而唯持内在的心识;识:了别义,显示内心能变现万有而了别唯心所现,即心外无法,唯识所现。
  所谓中道义:中道,是不落二边,就是离开二边的极端邪见,是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道。
  唯识宗所谓的中道是唯识中道,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空有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称为中道教。唯识宗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须通过三自性来认识。三性之中道义是唯识学派所要论述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瑜伽学派就取唯识以立宗名。《成唯识论》云:“唯识者,唯遮外境,显其非有;识表内心,显其非无。非有非无,故名唯识”。非有,是否定有,即是空;非无,是对有的肯定,则是非空,非有非无,故契合中道。《辨中边论》云:“故说一切法,非有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唯识宗认为,宇宙万法非心外实有,皆是唯识中道,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从三自性来显示,此三性中道义可以从两方面简要阐述:一是依三性辨中道义,三性是一切诸法所显的三种不同的法相,同时三性也能摄尽一切法,在三性中依他起是主干,是中心。若依于迷执,便是遍计所执性,遍计虚妄分别,其体相俱无,如龟毛兔角一样,“非有”。若依于智悟,了知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即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相无体,可说是“假有”,如同梦幻泡影,故说是“非空”。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颠倒妄想,去掉安立在它之上的遍计所执性,而显出事物的真实性,即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可称为认识所达到的绝对真实,如太虚空,清净无相,只有实体,故说是“实有”,即“非空”。由此,由遍计的“非有”,依他、圆成的“非空”,得知,三性具有“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即一色一香皆具三性,于一色中可见其中道妙理。这正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二是从三性的一一性上看各具中道义:遍计所执的实体是绝对无的,理无故非有,但在凡夫迷执的心境上是有的,情有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依他起无一常恆不变的实体,性无故非有,但依因待缘和合的假相是湛然存在的,相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圆成实是诸法的真实性,也是存在的实相,不能说它无,性有故非空,但它是无形无相的,是圣人无分别智所证得的境界,并非凡夫的语言、思维所能表达的,在凡夫的境界是无的,相无故非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由此可说三性的每一性都表示着“非有非空”的中道义。今将上文概括如下:一是约三性对望中道:
  遍计所执性——体性皆无——非有;
  依他起自性——如幻假有——非空;
  圆成实自性——真空妙有——非空。
  二是约一法各具中道:
  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非空非有;
  依他起自性——相有性无——非空非有;
  圆成实自性——性有相无——非空非有。
  依三自性建立的三无性中,相无性由龟毛兔角所显,生无性由水月镜花所显,胜义无性由清净无染的太虚空所显。此中龟毛兔角恒无所有,水月镜花有而非真,清净太虚空恒常不变,所以依三无性亦建立非有非空的中道。
  因此,就“三性三无性”能对执有者示其非有以对治,对执空者示其非空来遣除,唯使行者不偏两边直行中道,故可说是普被群机。由此可见,三自性三无性,不仅能全面阐述诸法的有无问题(现象与本体),也是佛陀三时说教中最后时所说的中道了义法。这中道思想恰恰是唯识学中所谈及的最极理趣,也是佛法最终引导众生趋向最极妙果——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
  故《成唯识论料简》云:“深密等经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无法遍计所执无;内识非无依他圆成有。遍计所执无故我法俱遣,依他圆成有故真俗皆存。我法遣故,破其有执;真俗有故除彼空执,离有无边显示中道”。
  综上所述,三自性与唯识中道义,不仅体现唯识宗的宗旨,更是佛陀出世思想之本怀,吾等因无始无明妄动,迷执心外实境而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无有穷尽。佛陀怜悯众生,授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中道教理,使吾等于诸法自相共相上如理正观,悟入唯识实性。但是,现在我们虽明白了一点教理,但还不能证悟,还须要去实践修行,所谓“解行并进”。所以说,我们还要求真正地使吾等于行持中以修唯识观而通达心外无境,唯有内识的唯识中道义思想,而不是满足于对教理的认识,这也是佛陀说法的本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依教去修行,迈向解脱之路,证得佛果。
  限于本人学识水平及掌握资料的有限性,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善知识不吝指正,不胜感谢!(完)
  附:本文参考书目
  1、护法等著《成唯识论卷五》
  2、无著菩萨著《摄大乘论》
  3、井上玄真著《唯识三十颂讲话》
  4、世亲著《唯识三十颂》
  5窥基大师《成唯识论料解》
  6、《解深密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