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抄(三)
★日本 贞庆撰
明本抄第七
初料简
如无违法。喻可改依。后三比量相违。彼但举宗(宗因前后。)后三相违决定。三过并不。三重四对相摄。十五因废立。举此三种。
如无违法相违亦尔事。
子岛记云本量未被过之时云无违法。易知之(云云)
问。就此义次上文云是相违过即名似因(云云)既因望宗名似因了何以所违宗名无违法哉又楞源信难此义云何称美所违云无违毁呰能违名相违(云云)答。疏引此文了由彼说故。因仍旧定。喻可改依若非如无违法等文者依何文证不改因云义以知所违云无违能违名相违也是以今论明法差别相违因。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云云)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上三句。明本量未被过之时因能成宗即同理门如无违法文后四句显勘过之后其因亦成相违宗。同相违亦尔之意。后二相违两论配属准之可知俱决定义同故是以智周前后两记并邑法师等皆存此旨又先德多分传也(善珠仲算。平备子岛。道诠守朝。观理春稳等。隆光。)尤足依信但是相违过即名似因者本量因蒙过之后名似因也故次上文云若法能成相违所立(云云)次楞严难势恐不当如无违法者为简被过之后有违云无违法也非称美之词能成相违宗名真能破量故从所成果云相违亦尔也更非毁呰之言。
寻云。如无违法法者宗法欤因法欤。答。此有二义子岛意宗法也如无违法为。因(为言)若依前记者无违者宗法也法者因法也训云如无违法(云云)若法能成之法者既是因法也如无违法法言。亦可指因法(定宾疏等亦同此意。)
寻云。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可亘四相违因耶若云亘四相违者诸师举。约法差别。解之(文)备西明前记邑记明灯抄等也。又定宾疏并平备记等。约法自相明。若云尔者此文总明相违因。义何不亘四相违耶。答。马道已讲云总为二说。一云周记邑记及灯抄等但指法差别相违作法也二云平备大德教仁大德明诠僧都等先德亘四种说也(云云)初说意者后三相违者。意许量也言显无失故云无违法。望意许相违也然约法差别释无违义者从初说也实。后二相违。望言显宗。可云无违。也后说意者亘四相违所违量未被过之间云无违也。
问。此二说中以何为正。答。春稳记以亘四相违之义为胜(云云)又松室记同学记并隆光记等唯出亘四相违之传会周记邑记云且终一出法差别相违(云云)
问。法自相所作因自元同无异有也。何云无违哉。答。松室记有二义。一云。未被能违间。亦似无违故云无违法(云云)意云。声论云声生已即常住故所作因。不违常宗也。二云。取不阙初相之边言无违法。故理门论云。虽一切分皆能为因显了所立。然唯一分且说为因(云云)意云。一切分者因三相也。一分者初相也。
松室记同学记守朝记注释春稳记等各出此二义但松室取不阙初相之边云义为好同学记以彼义为有人说。有人者教仁大德也故道诠云此和朝教仁大德传东南私记专成此意可见之。
理门论云。若所立无法名异品非与同品相违或异若相违者应唯简别若别异者应无有因由此道理所作性故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所成法无定无有故(云云)
一传云。无违者真能立也。相违者真能破也(注释一义仁觉同之。)此义□文。理门论上文云。能成无常及无我等不相违故者。以所作因能成无常及无我宗云也。是则能立量也。若法能成相违所立者。以所作因能成与常宗相违无常宗云也。此能破量也。如无违法相违亦尔者。如能立量成无常无我宗。相违因亦成能相违宗(为言)
细恩寺僧都依疏上卷成以同异二品。名无违相违之义疏上云相违谓异类不相违谓同类(云云)此义对面三藏记有五说中其一也道诠又用之。
本抄录十箇异说可见之。
喻可改依证事。
记意云。以若法能成相违所立。证相违之因义。以如无违法。相违亦尔。成因用本喻通。改不改义重意云前成宗法之因亦能成相违。宗故知因体一物也(因仍旧定义。)后宗决定者是望其宗依具三相也明知因若可转虽本喻取之若不可于彼转者改而不用下所成法无定无有故者重显上。相违亦尔意故知上文义意实尽。所以上文为证(云云)清水依文显以所法无为证欤。重意云因。主故用前喻。因上义故改不改随宜也。
寻云。疏下文云。理门但言。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即名似因。不说同喻。亦仍用旧。此论示法。初一改喻。后三依旧(云云)如此释者以若法能成以下文皆可为因仍旧定证何但以如无违法相违亦尔二句切为共证哉。答。若法能成等文亦成因仍旧定证。如疏下文子岛岂不顾下文哉。但若法能成等文相违之因义分明也。如无违法等文。因仍旧定义显也。仍就文显分为二证。实以全文证相违之因义。又可为因仍旧定证也。
同学记有三传。一云。依理门论证因仍旧定义影证喻改不改义也。一云。依彼文明证因仍旧定义。次文云。喻可改依故下四过初一改喻后三依旧(云云)此以小论文证喻通改不改之义也。一云。理门论虽说因必旧定之义不论喻改不改其不说意。喻改不改其义不定故也。仍以不说为证以第二传为胜。后传不异初传(云云)其趣聊异故为别义欤。然遂同故云不异也。
喻可改依事。
问。四相违共同通改不改耶。答。马道已讲戴古德二传。若依平备教仁道诠等意者。初一改喻后三通改不改。若依周记清记明灯抄等者。四相违俱通改不改也。
问。二义中以何为正。答。守朝记虽出二传。自判正不后传理尽说矣。初说寔虽义道可尔。而理甚狭仍不可依凭(云云)
问。理门论不言喻改不改。今论于四相违法自相。改虚空同喻以异品瓶等为同喻。后三相违不改本量同喻卧具及同异性若尔可言法自相必同喻后三通。改不改又法自相不改喻作法如何。答。疏云。此论示法初一改喻后三依旧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云云)意云。四相违。是因过故。因必用旧非喻过故喻。通改不改。且示作法虽法自相改喻后三不改。实俱通改不改也。若如文执。初必改喻者。岂有违三违四等因哉。但法自相改喻作法者。萨婆多对大乘立量云。眼识所缘离实实色。五境中随一摄故如香味等(云云)香味等非离识实色。故成宗异品故犯法自相相违过也。能违作法可知(大和讲院记出之。)又数论对佛弟子立量云。眼等为神我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勘法自相云眼等非为神我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明诠记并讲院记同出此作法。)又以清辨比量法自相相违。为其作法(智证记)
问。后三相违改喻作法如何。答一因违四量后三相违是也。本量以同异性为喻。能违以实德业为喻故也。设虽同异性为首等实德等。故犹改喻也(明诠记等。)
寻云。疏下文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云云)既出合违。因以后三相违就法自相令改同喻。不言以法自相就后三相违有不改同喻。以知法自相必改喻也。
本云。彼约改同异性同喻。以实德业为同喻义。且以后三就初改同品也。若依同异性为同喻者。亦应以初就。后三言不改喻也。
寻云。设虽同异性为首。亦等实德等。何不云改喻。望所违同喻宽狭异故。子岛记云○若以同异性为同喻者。何云今将后三以就初一以异为同便有合者。改他能立之同喻故(云云)答。理实同异性是本量异喻本无同喻。今能违量以彼本量异喻同异性。为同喻故。自然成改他能立之同喻也。
问。若尔何故能违量同喻更云实德等似改喻哉。答。凡此能违量同喻。只非同异性。实等五句。皆成同喻。为显此义改词云实德等也。其等下等同异性。亦以同异性为首。可等余实等故。下云。此上同喻。举同异为首亦得(云云)
后三相违比量相违事。
疏云。以宗准因故知亦有法之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比量相违等(云云)子岛记云。问。若尔指何可云后三比量相违。答。指后三相违可云后三比量相违。故隽清记云。以宗准因宗亦有四应云法自相比量相违。余三皆准之。并须加比量相违之言。
问。后三相违何可有比量相违。答。约后三相违各显意许付失时。皆有宗。违因之失故云比量相违也(已上)准之后三意许宗违正量因云比量相违也。
问。后三相违。言显宗不违因意许宗违因也。而意许宗与因相违者。令因阙后二相之后也。若尔随应可摄相违因。何为宗过哉。答。后三比量相违相违因被带出来过也然意许宗违因之当名比量相违故。开为别过也。
问。若尔论何不开为四过哉。答。疏云。因别疏牒相违开四宗违合说唯名比量相违(云云)子岛云。比量相违举宗失即显影略故合说。相违因。以因显有法与法自相差别之失。故别别说(云云)意云。宗违因其相是一故不别开。因违宗对四宗显因过故开四种相违也。宗因二过开合其意易知。
问。疏中卷云。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云云)准此文以相违决定亦名比量相违。若尔可有不违正比量因之比量相违哉。若云尔者既是疑因何名比量。依之见疏中卷因义通被。共相智起。印决先宗。分别解生。故名比量○智生不决。非比量摄(云云)明灯钞释智生不决等文简决定相违(云云)既云相违决定非比量摄。明知宗违疑因非比量相违云事。答。隆光记云○问。若尔法自相之决定相违前后俱邪。如何比量相违耶。答。三松传其立留宗不至因喻。付比量相违是有前邪后正义尚有。唯云决定相违因前后量各举因喻。故云俱邪也(已上)准此释可会。具至下可记(三松实义难知。今以彼义势助成子岛可思之。)
寻云。声常宗可有比量相违哉。若言有者大小因明论但举因过不云宗有比量相违。况若许之亦可有宗因相违过。如何陈那破古师哉。若言无者声常宗已。违﹁所作性因。岂非比量相违哉。纂云问。此立声常不名宗过者。立声为常为应非宗过俱无常故。答。不言立声常非比量相违。但对因别理门望非一切因。因过非宗以彼不许声所作故。入理约所作因宗非因过对彼许声是所作故。又解对一切故宗瓶常宗过声常。非过有不许声是所作故。若尔亦有不许于瓶是所作故。即从解显了宗是故前释胜(云云)
子岛论云○问。比量相违不为因喻之失也。而何云宗。违因名比量相违哉。答。其举宗有失故。可违因之道理自然显耳。故云宗违因之失。故疏上卷云。彼但举宗以违因讫。又可云约比量相违。有二种。即一瓶等是常之比量相违。二声常之比量相违也。初是不待因喻之失也。后非必尔。今疏约立声为常比量相违。言宗违。因名比量相违也(纂有二释。一云。声为常名比量相违。一不名比量相违云云。后义意若对声显论师之时不许所作。故非比量相违为言。)
比量相违待因喻耶(付宗因前后。)
记意比量相违。实待因喻。所谓前宗。违后因也(立者先立邪宗敌者后立正因故以宗因为前后。)彼但举宗以违因讫者。一相释也记意。一相者非义是不正举宗之时实虽有违因之义。过相正显者立后正比量时也。仍以待因喻为实义(为言)今此一相释出来之故者。相违因必见因了后所勘付过也(为言)比量相违。不同之。说宗了因设不说设亦说。何因。仅说宗时违义即决定所谓声论对胜论立声常宗。且不下因喻之时。必有可违敌者所作性正因之义。声论设虽说所闻性因。若说所作性因不依己。因邪正敌者宗有具三相正因故违彼义决定故云彼但举宗以违因讫。相违因不同之。声论对胜论立声常宗时。若立所作因其因可犯相违因过。若说所闻性者可相违决定。若说所量性因者可共不定。如此随立者所举因。可知犯不故。相违因。必说因了后所定过也。重意云。比量相违。以自宗对他因故。不待自因喻。相违因。本量宗因相望。定因相故必待因(为言)
后三相违相违决定事。
问。论唯说法自相相违决定不出后三违决。若可有四种相违决定者。尤如相违因可举四作法。何不然哉。依之文轨玄应等诸师。不许后三相违决定。又其作法如何。答。准相违因开后三违决也。所谓依相违因知有意许后三宗了。望其宗可有之过必开之也。以一因违三比量为后三决定相违作法。若用本因作能违为相违因。若改本因作能违时。为后三违决也。故疏云。若不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过若改前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云云)子岛记云。后三相违决定所违因是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也。能违之因。捨许除四大之言只言体非无故。是改因也(云云)余师不辨此委曲。不开后三违决也但论不出者。疏会云。今论但说言之所陈违宗能别本所诤因名相违决定其有法自相离言所陈非宗相返本所诤法二种差别意之所许虽意所许非言所陈此三决定相违皆略不说。
问。后三决定何别开之哉见其过相。可属相违因喻。即用本不异相违因。因亦无别异相。仅止简别云体非无故。何云改因哉。相违因外无别胜德者不开有何过哉。答。相违因用本因本因阙后二相违害自所立宗返成相违以之为大过。而若此过外别有三相具足。正因可成能违宗者。专不相违因过。不顾本因。违害边。其外更有他正因成己宗。不令生决智是实过相也。改因过专可别开。彼本宗违后因是比量相违即宗过也。此异彼过至因实有其过。故尤付因可开之。但一因违三法差别相违决定。是犹改因意也。本量欲成四大种。外有别体。其时若因摄四大者。可背宗义。所以除四大者。离似简别专是因本意也。而体非无义广亘诸法胜宗所立一切法除有性外其体非无非能有四大非四大种之物故。若尔体非无因既非本因意趣。尤可云改因也。
问。今后三相违决定。若摄不定过欤。若摄相违因类欤。若顺前句答者既犯相违过。邪因非疑因。岂摄不定类哉。若顺后句答者。疏主开此过者依论所说第六不定。立别因为各自决定成相违宗之义也。云名言云义相定可不定所摄。
答。子岛御意为不定类欤。其意易知就中疏释。相违因相违决定差别云。若不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过若改前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云云)上纲以此文为至极证相违因与相违决定不相并(云云)非只其过不并二类过失大不同。不可相漤之旨分明也后三相违相违决定既改本因因喻各成之义定相违决定。疑因所摄也。若犯相违因之量。所犯故相违因类者。何不用本因阙后二相违全无之。岂摄相违因哉。都不可及异端。但前邪后正。云难不可然。改因之日。于所违不令阙后二相。何以其因为邪。大旨如上二过不并义。
喻改不改事。
子岛记云。问。其相违决定能违改本因方何。答。先法自相相违决定。所违即是声无常所作性故如瓶等之量也。能违声显论师所立声常所闻性故如声性之量也。是因喻俱改。后三相违决定。所违因是许除四大体非无故也。能违之因捨许除四大之言。只云体非无故。是改因也。
同学记一云。此三相违为显相违决定。改本量因显带后三相违用本量同喻○(云云)
延义私记云。因各成。喻不各成也○其相违决定是因过故。因必各成非喻过。故约喻应随宜立也。
周后记云。问。相违决定改已作四种相违改喻已不。答。改喻今此指法但改其因喻略不改。或等中等取也。
故菩提院上纲勘此释。后三相违决定。可存因喻各成义。今推二释意。初释意云。法差别相违决定因许非无故(云云)此因转四大种故改喻也本量同喻色声等亦是虽能违量宗同品既有四大种故。与本量同喻有宽狭。仍云改喻也。后释意云。本量同喻云。如色声等。等取多法。能违量举彼所等余法。为首亦等取色声等故有因喻各成义(为言)如不乐为片差别取同喻之传。
子岛记意不分明。不违此释欤。或子岛喻改不改随宜以延义私记可润色之又不改喻者。就疏所举一因违三量云不改也。实可有改喻之作法。一因违三量为后三违决作法。只以一因巧。示三作法故总出之他量中定可有其相分明作法欤。以彼不可必推余。凡后三意许宗。不极成体义也。余诸体义。者必与此异品也。成能违之时。本量因喻之外何无别因喻哉。因喻各成作法建立敢无烦欤。
相违因相违决定比量相违三过并不事一。
子岛记云。
相违因比量相违不并事。
问。声常所作性故。云量常过宗所作因比量相违。岂非于一量二过并耶。又因名法自相相违宗名比量相违文其意如此。何云不并耶。答。比量相违不待因喻之过也。仅举宗之时可违正因道理决定故犯过甚速也。相违因等因过也。虽因过犹说三支了。后勘阙后二相。或具三相故别作向能违量犯过相之势不同比量相违。故今二过不相并。但于声常量犯二过者。自元非所遮。别别义门而勘之不名相并。次疏释在宗在因分为二过。何以彼文为相并证耶。
问。诸过相者其相皆异。别别义门也岂皆不并哉。设云尔者。子岛上纲于三过具述不并义殊为祕决。大似有深理。如今料简者可云不并。又可云并。有何诠表。答。上纲密意诚以难量。但三过相望中。相违因望相违决定不并义殊重。因改不改示所违邪正大异之故也。比量相违相违决定相望。先邪后正与前后俱邪其相不漤故又可为不并。于此比量相违相违因者俱前邪后正也。设许相并计之非重过。然此三过相相属说之疏上下文势相似。是则以相违因。开四种。余二过亦可开四种。故疏主以相违因令准知余一过。而末学迷疏由来恐。可谓彼此过一量相并欤。是故上纲半。遮疑执。半示委曲。约三过。一具明之。仍决不并欤。
比量相违决定不并事。
问。比量相违相违决定。必可相并。故疏云。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有比量相违。非相违决定(云云)今何云不并哉。答。相违决定。因必有能违三相具足因。本宗望彼有违正比量之义。取此义云诸相违决定皆比量相违。而比量相违以能违为正量之门也。违决以能所共为疑因之门也。二门既异二过不相并。
问。能违因既疑因也。设以宗虽望彼。何云违正量故。答。相违决定见因相须为正因之法也。有他正因两途犹豫不生决智。故为疑因所以若无所对正因之时可得正因名。比量相违既不出所违正因能违岂非正量哉。
相违因相违决定不并事。
疏云。若不改前因。违宗四种是后相违过。若改前因。违宗四种。皆相违决定(云云)子岛云。既约能违量不改因者相违因失也。改因者是相违决定也。明知。二过不并也。今依私记释案疏意二过。不并故者因改不改也。意云。相违因本因阙后二相之时。能成能违宗是不改因义也。其旨易知。相违决定必改本因。其不改故。敌者虽求过其三支能成。不能勘过。此时别以三相具足因作。向能违前后俱邪疑因也。若本因应有过者辨其非可足。既求别因定敌者勘过之志萎竭。故以前方便仅令堕疑因也。是故不改本因是前邪后正之相也。改本因又前后俱邪之相也。二义既异。定知不相并(为言)
问。因三相阙具自然两定设敌者虽不勘得失。实定可堕相违因等过。若尔与所付违决岂不相并哉。况疏意自本于许除四大等因。并付二过了然者敌者不。寻得相违因云事全非文本意哉。答。于一个量付二过者尔也。但其所付过者。一时可相并道理若有哉。若无哉事今所论也。然二过相既不同一时不并(为言)设强论之者。相违因真过也。相违决定可似过。设又违决之时阙所违实具。三相违决。为真过者。是则不见阙后二相之义也。何遂不相并。重意者敌者若不辨其非之时实虽为邪宗邪因。立者不能自知。设虽知之。立者自隐之待敌者勘显全自不言我。量有其失。是以于许除四大体非无故。因敌者若暂不显阙后二相边。作向能进三相具足别量。即为相违决定。若又不作违决。直勘本因阙后二相作能违者。即为相违因前时。暂为疑因。后又为邪因。设先勘相违因。了虽后作违事。立者不敢云我量堕阙后二相何为疑因。所以违决时拟正因。对立正因也。如彼第七句不顾初相于可有为不定本和法。
三重四对相摄事。
一云。四对中体义对则局通对先陈后说对言陈意许对。各如其名。总别对则言许对(隆光记)
难云。总别即言许者。二对既无差别。何别开之哉。若云。总别宽言许狭总别中有道理总别言陈意许对唯是立量总别者立量云。无其差别何别立之。
二云。疏局通(断体义)先后言陈(断先后言陈。)断总别对疏局通言许合立之(云云。同学记里书。)
寻云。局通既即体义对。何亦为总别对耶。
断云。虽通局对通名差别局名自性。然此即前体义对摄后说意许。即前总别对中别义更无别义(云云)
此文明三重四对相摄也。三重中局通。四对中无其名故会之。摄四对中第一体义对(为言)四对中总别对(为言)三重中无之故。又会之先后言许二对合名总别对。断明总别对即四相违是也(为言)是则先陈后说法有法各开言陈意许总别以为四相违也。为显此义合先后言许二对为总别对也。
十五因(子岛云竖有四类横有十五。)
疏云。违一有四。谓各别违违二。有六。谓违初二(法自相法差别。)违初三(法自相有法自相。)违初四(法自相有法自相。)违二三(法差别有法自相。)违二因(法差别有法差别。)违三四(有法自相有法差别。)违三有四谓互除一(一除有法差别违余三也。二除有法自相违余三也。三除法差别违余三也。四除法自相违余三也。)违四有一(一因违四之比量。)故成十五以上子岛注。
寻云唯违有法自相作法如何。
清^7□注钞云。更有一因违有法自相者。如胜论对数论立同异句义。自许同异非实。以能有故如大有。)
明诠记云。唯作违有法自相因者。有性离实有别自性许别实。故如德等(云云)
举此三种等余十二故说等言事。
子岛记云。能乖返因有此十五类。而今论唯说所作性因违法自相积聚性故。因违法差别有一实故等因违。有法自相差别二宗之三类因等取余十二类因故说等言(为言)能乖返十五因作法出清^5□师注钞也(可见)
诸师释总有三意。
一云。举别违四因等取余十一因(文轨初释玄应后释略纂初释胜庄师同之。)
二云。举别违二因违二中一因等取余十二(今疏并文轨后释玄应初释略纂后释太贤清^5□同之。)
三云。举所作勤发有一实等因等取余四相违门因故云等也(定宾自义。)
文历二年四月十七日书写了一校了。
因明末学觉遍。
明本抄第七
明本抄第八
法自相下
正所诤故。声生论师(立勤勇因欤。)第八句。因喻之法。非喻过故。汝声无常。诸无似立。正所诤故事。
子岛私记云。问意易知。答意云。凡一切比量。举宗时必以法自相为所诤之宗。设欲成立法及有法自相差别。立敌相对所诤者是能别法自相(云云)
问。比量诤四宗随应如声无常者。正诤能别。疏云正所诤故者。即指此法自相作法也。后三相违随宜其诤在余所。未诤法自相。故后列之。是疏问答本意也。而如今记者。一切比量皆以法自相为诤。后三相违又不异此义云事。恐违理又背文。有何深意哉。答。于后三相违。各可有二门。所谓数论诤法意许。胜论诤有法自相或意许等诤所衔着在后三宗。则是于乐为不乐为门之所留为正诤是常相也。若立量门作法。以后说分别前陈互相差别。必不相离性所立法显于能别言陈。但由法故成其法者是也。所成非成对名。众量轨则都无改异。若依此门者。必为他用有性非实等量。犹以能别自相为诤。难诤能别返则成有法意许。故非二门遂异。是上纲御意也。
问。若尔成后三宗量所诤宗在二重欤。设云尔者。立者乐为偏留一处。别违量中全不可有二诤。以能别为所诤者声无常等也。是故犯初相违。必为他用等非此类。何彼亦。诤法自相。故疏云。因法成宗。可成四义。纂云。或诤有法。或诤于法。其成言诤言限乐为所在。全不兼二处。若又所诤是一非有二重者。后三相违量。争有诤法自相之义哉。答。若依通途之义者。诤在二重。先必成能别自相。是诸比量通相也。此上他用量实诤能别意许。非实量诤有法体义是随量形其类不定也。其成后三宗量。以法自相虽为一重所立。是方便非实诤。意许之所衔着以为实所诤。后三相违名由此而得。而子岛御意大异此义。一切比量皆以能别为诤者。决定道理非假设义。引证立理。其旨尤重。但诤亘四宗之义。是又必然也。不尔何分四相违。以上二门实返归一门。彼后三意许宗又能别言陈法而成之。其所诤实义是一。非别处非别时。以之为上纲大本志也。
问。若尔后三相违。又法自相为正所诤。故得法自相相违名欤。若云尔者深违四相违配立。若云不然者上所成颇似无用。答。以后三相违摄九句。或云为法自相摄之。或云乍后三相违摄之。先德诤也。二义共有深旨。但粗推子岛御意。二门共兼。若捨一取一。定可有所违(此趣如别记。)其中今正所诤义。后三宗又兼摄法自相之门也。
问。今成立旨。为遁重难通塞区分。上纲制作中其词未必有如此委曲。以何得知有众多义门云事。答。解后二相违处处之趣。皆存此意。上纲于有法差别。存别作法。其源在之。是以春稳大德云。后三相违量。又以法自相为正所诤。则引明证抄为证。自作多重问答。然则上纲依善珠。春稳依上纲。不可异求。
问。见疏生起。答相违有四。何故初说。法自相因问。正所诤故(文)明知正所。诤义唯限法自相。余三相违无此义。故以之为故能答所问也。若余相违亦正诤法自相者。四相违皆可摄初说之类欤。对何为其初后。答。此疑一往可尔。疏意大都实尔也。先以初一违对后三。初违唯诤法自相。故最初说之。后三傍成余宗故后列之。但彼正所诤道理通一切比量故。有性非实等量此文中收。不尔何总定道理之处。指法自相宗暗云正所诤哉。但众量皆虽有正诤法自相之义。法自相量单诤之。偏为正。无为傍之义。后三违重而非单。诤法自相兼又成余宗故。又有为傍不为正之门。所谓乐为之所衔着。在余处故。其处名正所诤法自相非正所诤非实乐为故。是故初后相对此正所诤义专在法自相。是答问之本意也。然又正所诤道理之所显所至。犹亘余相违乍亘余不如法自相故。此又返答所问之由也。而常途义以总正所诤道理。偏限法自相相违。嫌后三相违故恐失疏本意。
上纲御所存。古来以为难义。愚意探之。先后所案非一。又世间多分。上纲后三相违意许在能别处(云云)今义颇异彼等。具旨如后二相违愚钞。
春稳私记云。问。何故法自相。为立量门正所诤之法耶。答。立量门心。一切比量必以法自相为正所诤法。立敌相对正所诤者。是能别法宗故。理门论云。但由法故成其法(云云)明灯抄云。一切比量凡举宗时必法自相。以之即为正诤之宗(云云)
问。若法自相正所诤者。尔唯有法自相相违可无后三相违。然而法自相法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皆所诤故。能四相违也。何云唯法自相正所诤耶。答。有法自相有法差别。实唯诤法。但所违量不加离实之言。只言有性非实之时。能违之量不加离实之言。破有性非有性之时。诚有有法自相相违。若所违量加离实之言。立有性离实有性之时。能违之量加离实之言。破有性非离实有性之时。实唯诤法自相。故断云望不加言名有法自相。若加言已即名为法(云云。有法差别准之可知。)
寻云。此记云。以有法自相摄法自相。名正所诤者。所违能违共加言之时事也。其自元无疑。然者乍不加言犹摄法自相云事。此记文不许欤。先成之旨颇非此记意哉。答。此记本意上下分明也。乍后三相违犹收法自相云正所诤也。但寄加言论之者。法义难见。故以加言还令知不加言中实义也。此事如常。
从彼初说事。
子岛记云。言从彼者。非指前比量相违相违决定。是指正所诤之言也。是灯抄意也(周记指宗及比量相违等云。从彼云云。不可依之。)
声生论师立勤发因哉。
疏云。此有二师。如声生论立声常宗所作性因(文)声显论立勤勇无间所发性因。上中卷处处同之。
寻云。疏出有体一分两俱不成云。胜论师对声生。立一切声皆是无常时。二宗唯许内声有勤勇发外声非有(云云)加之唯识论云。待缘显发方有诠表(文)疏释云。待缘显者声显也。待缘发者声生也。发是生义(文)
明灯钞(末云)四勤勇发中有其二义。一者勤勇发显。二勤勇发生。初发显义唯在声显。后发生义亦通声生(文)
第八句事。
今云。第八句同品有非有异品有者。是正因也。能具三相故。第二相元云定有不云遍有故。
问。此四既不为一分喻被助。现有所阙。难为正因。答。诚似有所阙。虽不如第二句。其所阙之义不犯实过。立四三相遮表大有配立。于后二相者。合离作法可显其真伪而二八句俱合离能成。既无实失。何不为正因。
问。设就因虽无别过相。喻中既犯一分能立不成。以勤发因成声无常等。可非正比量。答。一分能立不成。虽喻中过相。其真似古德(云云)子岛御意不为真过。故就喻又不成难。
问。电喻既不成勤发因。喻二立中一义既阙。何非真过。答。凡真同喻须具二立。若阙随一以为正喻。故以瓶等为此量正喻。喻二义中以因同法为本。故疏上卷云。然实同品。正取因同(文)是以先寻因同法义。若具其义者可为之喻依。其喻依上若阙所立者可为过失。若具二立者喻能成无失。第八句中即瓶等是也。而若非因同法之法者。阙本义故非正喻。非正喻故约此喻强不顾过相。平备大德约同喻分正成顺成二类。其意在之欤。正成喻者。即具因同法是也。二立之中本末傍正相分。就本定正成喻毕。余顺成喻非所顾也。此等皆因三相配立。合离作法本志也。
问。付合作法。若云诸勤勇无间所发性物皆见无常如电瓶之时。电非勤发岂因与宗能合哉。答。不见详释。但本量喻虽并举电瓶。瓶正成喻也。必可举之。电顺成喻非正成不举之有何失。故理门论云。同法者谓立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以诸勤勇无间所发皆见无常犹如瓶等等(文)同异喻等其类众多之时。小分为首等取自余。立敌进止随时有委曲。其例非一。可勘知之。
问。萨婆多对大乘立量云。我所说极微无合。无方分故。如心心所。若以聚色为同喻者。能立不成(云云。二十唯识疏下卷。)是岂非一分能立不成哉。答。诚一分过也。但过相之所至举示之。未必为真。是举多过之中其一也。非重难。
疏下文出随一能立不成。声论对佛弟子立量云。声常无质碍故如业(云云)同喻业中身语二业有质碍故。不于无碍因转。意业无碍故。因于彼转。故一分失也。又略纂于能立不成出数中。有两俱一分能立不成。及自他一分随一能立不成等过(云云)是等皆出过相之种也。非真过寻云。一分所立不成真过欤。将似过欤。若真过者。一分能立不成。例亦可尔。若似过者。既不顺成宗义。喻相实阙。所犯何非真耶。答。真似难计。且可云真过也。过相不遁故。况且一法因同法非宗同法。立者先立觉毕。以此法若举同喻中。若属异喻中。若为异喻者。可犯共不定失。若摄同喻者。当一分所立不成。而共不定为真者。全无异义。若一分所立不成。自元非过数者。立者定以此法可属同喻边。能遁其过。宗义已立。谁立者乍知此旨。不取同喻空招不定过哉爰知二过共真故。立者无别意乐而属彼此之计云事。但一分能立不成非例。彼后二相共具合离能成。此其过异彼。若为异品者。阙第三相共不定也。若为同喻者。具因同品故。可正成喻。而阙宗同品义。由何遁过。不同一分能立不成不正成喻。故所犯非重过。
问。纂云。若但因同无所立故。亦异品故。非同喻也。然与宗同虽亦名喻。而亦非真。无能立故(文)准此释者。具宗同。喻而非真。具因同品。全非喻。若尔以宗同为本。其上可论因同义(见)今何翻之以因同为正成喻耶。答。若论能立功者。必具因同义更可兼宗同。纂意直就喻义以宗同为本。非无其理。
本钞一分所立不成非真过(云云)可思之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事。
由因喻之法。本用共许。其词若共许者。更不得徵诘。故云因喻之法不应分别故总建立。重心云。今许不许者。约言论之。立敌证者。前自本以来。所相许之言义也。其共许言中更分种类。名为分别。若如此徵诘者。难有正比量。内外大小等诸宗。所立委细义门互有违背。于一言其下义一向共同甚难有故。唯取总法方得建立。是因明大纲也。但广百论。分别是无常故因。甚难会通。纂要引彼说。述亦不应分别。古来诸德料简非一。然而子岛纂记云。先德云为令学者研心假说着过也(云云)所指先德者。三松东南本院等欤。又楞严注释载此说。近代多分说(云云)仍不分别为实义。因明轨则故。广百论且为生学者研心徵生灭隐显也。
问。会广百论恐甚似疏。由是注释难云。广百论是护法释之玄奘译之。应无豪误。云何纂师言不应分别乎(云云)虽他门先德能兼信惠。难势指掌谁能遁之。就中见彼论文。先分别其因毕重责云。若言因义不应分别但就总说此亦不然(云云)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文)若言因义等者。依因明法救前难。即理门论等所说。本疏所述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之道理也。此亦不然下重徵之。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既其至极难也。重案其意。论主窃会因明法。其上令开妙理也。所谓立破之制。依总建立因喻者。总别俱共许因喻。不得谬徵。今约无常。生灭隐显条然差别。别义既不成。由何建立总法。难破文窃有遮表能会因明法。更显今难旨。贤劫一佛自开玄旨。争会此说辄设异端乎。答。此难甚重。诚可劬劳。但纂要广述不分别义毕。引广百论为难。答云亦不应分别义毕。引广百论为难。答云亦不应分别。但诤觉惠是思非思(文)明知纂家是无常故因。亦不应分别(文)依纂思论。论主有深意所谓恐未学雷同谓都不分别。于引义成不成。示比量种类。若约此义豫不生研心者。设不善因明者。巧致此分别者。忽难设会释。论主遥顾末学。欲令研其惠。唯识释论假叙别义。多可此类。纂主悟其通塞。乍见分明论文。不恐违失。传灯明训弥推禀承矣。
子岛九句义私记云。数论不许生灭无常。佛弟子不许隐显无常。既别不成。总亦不成。故约一相分别也。其实又不可分别也(文观理私记亦有此意。又有九句义私记同之。)
寻云。唯识枢要徵清辨比量幻喻。分别似事常事。如何可会。答。肝心云。有说枢要假说难。理实不尔文明灯抄云。彼二徵意且设徵难。审定同喻。显第二相。非谓分别令喻有过文分量决云。依简别恶同喻之上。空不空义调然显然。非是分别空不空义(文)上纲御意。会释既及三义随意可用。但肝心似实义。深辨比量过。本疏仅出二。枢要义灯次第增。其中疏二失根本过失也。自余恐徵诘之余粗示异路欤。平备记云。仲臣寺善珠答。假说之言一往尔云。由此五大寺学生以为好义(云云)然者肝心所载。当于秋篠御本意欤。
放德异说。
一云。比量因喻必不分别。广百论假设分别也(具如上)
三松。东南。本院。子岛。楞严寺。
二云。约喻体见量不分别之。若喻体阙量分别付过。即如清辨比量同喻幻分别似事实事付所立不成能立不成失也(清辨比量平备记意。)
延历三年维摩会。平备大德于大众中虽述此释。是无常故因事未释之。可寻余处释。
三云。别义成因不分别。别义不成因可分别。
道诠破乘章。明诠。善海。后贞。愿晓实敏。实基。
已上诸德山阶讲时。举立此义。因明要义抄载之。
玄叡律师(三论大义抄。)清水(诸乘章私记。)同之。
会纂要亦不应分别文异说。
道诠云。现在无为所不摄因。不分别识变非识变。是无常故因。亦不应分别识变无常非识变无常(为言)
实敏僧都云。不应分别者。指文轨师意也。
明诠云。有二释。一云分别是无常故因。一云不分别此因。论师沼师各举一义。
清水云。论存委曲。纂主论外案本意也。但不非论师(云云。此释与明诠传同异可思之。)
春稳云。论意付无常故之因。别既不成总依何立。故分别因可付过也。纂意约所立之法。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不诤生灭隐显无常之义。故不分别也。论意亦存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之义。且述别既不成总依何立之义也。纂意亦存别既不成总依何立之义。而且举但诤觉惠是思非思之意。各举一边何有相违。四云约因明师有新师有古师。陈那以前古师分别因。新师不分别。于古师意因有二种。总别俱成因不分别。若总成别不成因亦可分别。广百论分别是无常故因勘过护法菩萨准古师分别因也。
(松室纂要略抄意也。)
玄应师。释胜义七十论若说积他。若不积他。徵。有二释。初释云。陈那以前古师。于量分别付过。陈那不尔。唯依总法(云云。取意。)松室御传同此意欤。
五云。于非理量以过类为真过。是无常故因似因故分别付过。声无常量等所作因正故。虽分别因付过。过类而非真也。
玄应释胜义七十徵。第二释云。此是世亲于他似比设过类难显彼非真。故理门云。若于非理立比量中。如是施设不名过类。故世亲言亦成能破正文。准此释此义出来也。
以上五义之中。以子岛传为本如上成毕。其外松室一义似可信。抑春稳义大都虽可尔实义未分明欤。可思之。
欲令学者知因决定非喻过故事。
寻云。见纂要上下。相违因必喻能立不遣等过也。何今云非喻过故耶。
本云。四相违因必带能立不遣等故。勘相违因之时喻过随显。是故有相违因之量。必二喻过出来。须言有因喻过。然此中出因过之处故。因阙后二相。喻不遣能立。属因属喻。其相异故。欲显属因阙后二相边非喻过。故云非喻过故也。不尔设解似因处。如何云非喻过哉。
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事。
问。宗四不成不相并过也。故疏中卷云。二一相违故。有无异故(文)而声论能违量四。何并付两俱随一所依三不成过耶。答。明灯钞会此·四皆别文云。今疏主意。据少犯一过之义释陈那旨。故云此四皆别等。若约多犯随应之义(云云)非陈那意无合余过之义。今依此意者。若依过相胜勘之所依不成过可为本欤。无常灭义无体也所作生义有体也。生灭有无既以不同。所作有因所依有法既无。为所依不成易知。如两俱不成者其相颇显。若依少犯一过门。求决定过者。以所依不成为过可足。若又随应求众多过失者。两俱不成等又非无设无常灭虽无体。所作因既不遍。何不名两俱不成。设彼许依亦犯随一不成。是其多犯随应义也(已上道诠意。
问。勘过依实。若可有稍过者可勘少分。若可犯众多者。亦可众多。随比量形其相自定。而何分二门。多犯随应之时进止似不定乎。答。凡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二门。出略纂说。彼由来者。足目陈那天主示比量过相多少不同。会之开今二门。明灯抄等准彼解四不成并不。其会难意。敌者勘量过意乐不同也。若依实指过。就显示数之时。所犯过未必众多。其过相无漤易知。是少犯一过门也。若又敌者故为显他非。强求众多过相之时。所付过失各义相颇有所阙。敌者不顾之开为彼此之过。一分相当以名其过。是其多犯随应义也。
略纂本起。诸师配立过相多小不同之所由。出少犯多犯二门。今天主等尽理名数中。犹敌者付失意乐不定义势似彼。故先德以为会释由欤。略纂如下记。
子岛云。约两俱不成有多种。有有法两俱不成其一种。又有无有法之两俱不成。故并无过也(云云)
今云。上纲御意两俱不成有种类。谓有法体或有或无。初类易知。与所依不成全不漤。就后类因不成有法者。是两俱不成也。因所依有法有法阙。所依不成也。两俱不成能成所成也。所依不成能依所依也。两俱不成因处直有不成因。所依不成因与所依相向以有法名因所依。似差别二物。且拟六种释者。两俱不成依持业门招过。所依不成依依主门招过。彼此旁异不可相漤(为言)
问。两俱不成无有法之类有之云事。若有明证哉。答。子岛记引纂要云。明前所立两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两俱不成不必有(文)法唯有是其证文也。
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事。
略纂一云○第四破略有二种。初过破。后量破初过破者。于所破中略有三种。一云对商羯罗三十三过。二云对陈那二十九过。三云对足目仙二十七过。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于中句数委如义决(文)
寻云。立过相数有多少者。诠主意乐不同也。先人未立。其过轻故。不立为过相。后师加之。虽轻犹有其可为过之由故也。而略纂会之。少犯一过多犯随应(文)意趣如何。答。先后所说少多不同。开合差别也。合者以彼过收此过。所立过其相显也。定可立之所。不立之过其相隐。未必可立之。以隐从显合立一名。虽义不违说既略。后人寻之。义稍异须开故为别数。更立余名。此开合意趣即少犯一过多犯随应也。少犯一过者。就相显过重立一名略余类。词虽略义犹非无。即少犯一过之中含之故也。后师开为多种立各各名之时。先外所加之过相既隐义又难备。强开之欲生惠解所以分二种时。各稍有所阙。互为他所夺之故也。多犯随应者是也。随应者一分应也。返显有不应。少犯一过亦应义应相配立故。虽有随应义今。合中一过分为二三所得随胜名随应。非决定至极(为言)
因第一第二相事。
问。同品定有性者。以喻依云同品欤。将以喻体名同品欤。若指喻体者。凡三支中取同喻者。先举喻依也。其喻依上具二义。以一义为因。以一义为宗。必具二立能成宗义。其中瓶等有法具无常等义之体。引为喻依其喻依上所作等因义定有哉。寻之时。若定有者为具同品定有性义。若全无者第二相即阙。若尔云同品定有性者。具宗同品义之喻依。此义定有云也。何以喻体名同品云哉。况喻体者就声无常量。瓶上无常义也。若所作因于彼无常上有故。名定有性者。深背道理。无常灭义是无法也。所作生义是有体也。岂有因以无为所依耶。若指喻依者。纂要云。依无常上名同品定有性(文)答。此事难知。若依常相者似可指喻依。若依纂要者。详取喻体。今以纂为定量。可云宗同品处因义定有名第二相。凡实云同品者。宗同品及因同品也。瓶等虽喻依非正喻。依实指名时。同品者定可宗同品义。所谓瓶上无常。声无常宗均等义品故也。定有性者能立因定宗同品处有义也。因是宗之所随。宗又因所具也。宗因随逐以为同品定有性。举喻依寻因有无者。返是法体上宗因品处因定有云义也。纂要解释往复尽理。暗设异端诚可似童竖之戏。但所作无常有无异故。有难依无者。纂问难也。彼文答云。定有性者。定曾有性观果知果。非当有性(文)意云无常处有所作义者。从因生物必归灭义也。已灭后虽无所作义。此法先所作故。先后相随名定有义。非已灭都无时当有。
问。同品定有者非法体上有。法体所具义上有者。例又遍是宗法性义。不直转有法上。体上宗义处遍有欤。若尔。所作因。岂以声无常为所依哉。彼既不尔。此何尔。答。此又纂问也。即问云。何故宗上无常。非因所依。同品无常。即为因依(文)意云。所作因虽遍声有不。不遍无常能别。故以无常义不为所作因依。初相意如此。而何至第二相所作因瓶上无常有故名定性哉(为言)此则今例难意也。文答云。宗中敌不许能别非因依同品两俱成故得为因依(文)意云。声上无常。立许敌不许。若初相者。宗上有为义。初相可非立敌共许义。而共比量因。必立敌前论遍义。爰知共许有法上彼因转义也。非对能别宗论遍不遍义。而第二相二立俱共许义也。所作因无常宗处定有云事。诸而不诤。不同初相(为言)
问。纂要解释大都可知。但初二相安立。上下虽殊。大以相似。所谓法体是有义故。声瓶同具所作无常二义。若依体义门者同可名有法。其体上二义中。一义为能立是因也。一义为所立即宗也。瓶上无常虽非今所成所立品类。又名宗。如是义相声与瓶大有相似。而瓶等从因缘生故遂至灭。瓶无常即有所作义故也。顺益建立等因义能显。无常道理。例此于声有法以已显了边显未显了边。然者三支中因在中间。向上向下。其上下法体及义等无异。其中初相遍有法体云事显而易知。第二相尤以瓶可为依。于彼上转可为定有相。二相差互理难信。答。今难势不可不许。因向上下大旨虽尔。正名同品定有者。显宗因相随。遍是宗法者显体义相依。立名自本不同。不可一准。以体义相依。为初相。所以者声体上有所作义。以其义推宗也。所作义若离声者。何以所作知声上余义哉。重意云。生者必灭。故有所作义之物虽必可无常。今声上设若无所作义者。其无常义又不可知于声有。是故有法上遍有所作。为故推知有法上又可有无常义也。以体义为初相则此意也。而第二相异之。于余法寻宗因随不随。因处必其宗随故。以彼为喻决定声上宗因。欲引敌者了宗智。其喻法以宗因相随为能立功。彼又体上虽具二义。其体义相望门不为正能立义体具义中。随不随有无。是正引了宗智之所由也。仍第二相显宗因相随。立初二相之趣其源稍异。
问。设望能别无常。虽所作因无依彼义。若以无常为有法者。因所作义又可有以无常为所依之义耶。因是有法上义故。若许尔者。疏何于声论汝声无常量。付两俱不成(乃至)云生灭异故耶。若不许者。何纂要解同品定有性。云因所作以瓶无常为依耶。答。设有法虽有无常言。所作因不可依彼。疏云生灭异故者。其必然也。但所作因同喻无常处有者。自元不同宗相。是故宗因相望体义相依故。以无不为有所依。喻中宗因相随故。有又不离无也。今随逐不离义也。其中瓶无常随所作等。犹可有依义。所作不离无常。只是随逐义也。纂要虽云因依。其依义即王又依臣之类也。依而非所依。不同因依有法。彼所依异汎尔依。义依体故也。亲疏轻重其义遥异。思而可知。
诸无似立此过相故事。
子岛记云○此所作能违量。亦专非过。所以者何。诸似立中无此过相。法自相相违必不改本因。而因既改。何云法自相失耶。周记云。诸无似立者。此言倒也。应云诸似立无也(云云)
问。明灯抄云。依理门论。或是所立一分义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为因故。立敌不许。是故还成两俱不成。设难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乃至)今观此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喻也。准理门旨。如此皆是两俱不成过摄。何故今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岂是深穷。此义应思(云云)今如此文。案疏意。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者。无以同法为宗因喻。立量而此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之量。以一法为宗因喻也。何云诸似立中无此过相耶。答。更可思。且有二释。一言诸无似立等者。如周记说。无约法自相改因作法(为言)故不可依抄义。二今疏意。非谓诸似立无以一法为宗因喻之作法。然如是似立不成真能破故。云诸无似立等。不妨此量有两俱不成矣(为言)
今云。解抄二释中初释易知。后释者。任灯钞难许疏趣。而会抄难云。真能破中虽无以一法为宗因喻之例。似破之中犹可有犯此过之量。所谓烟能有火量。两俱不成之类。故后释虽会钞难。犹用灯钞料简疏之趣义也。
寻云。此失法自相欤法差别欤。答子过。法自相也。
问疏下文云。不可说为法差别过(文)明知声论谓法差别作此能违也。依之明诠道诠等先德。皆法差别(云云)答子岛释云。共重遮之言也。意云非唯不可为法自相失。亦不可为法差别及相违决定(为言)春稳智证意同之。
明诠。道诠。观理。空睛。仲算。并子岛。同学记等。法差别义也。明诠会智周记。可见之。
明本抄第八(终)
明本抄第九
法差别下
若言眼等。阙无同喻。能别不极成必带不共不定欤。积聚性因。意许宗四宗相摄。若以所思。法差别能违遮表。西域师(岂于眼等)若言眼等必为我用事。
今云。数论宗执有神我。二十五谛中为其一数。常住真实。能受用二十三谛。佛法破之。诸法之中无实我故。僧佉对之成立比量。所乐宗偏在神我。是以若作法比量。立眼等必为我用者。能别宗依可不极成。佛法之中不许神我故。本疏徵诘其意易知。
问。彼宗意我有二种实我假我也。实我即第二十五谛也。假我者眼等积聚有情总体也。眼等必为他用量乐为不乐为二差别者。即如次神我假我二种也。若尔我言极成宗依也。立者宗广亘真假。立敌前又同许此言。敌者佛法亦许彼假我故也。而何以我言偏属实我付不极成过哉。答。外道诸师虽分二种我。神我实是我体性也。假我或时名我。或时不为我。随应不定。而今雨众安立诸谛。对佛法无我宗。成立神我谛之时。呼为我其体定眼神我。初自内明对论。终至立量言支举之成之定当神我。佛法忌我岂许其名哉。
问。大乘师于外道成我之量。多许其言陈。勘二等差别。彼皆内明之时诤神我体义。入内明门立比量。所诤偏虽实我。外宗本许二我。言陈总含故。不付宗依不成。为意许差别。立敌二家假我名体共许故也。佛法虽忌神我。词未云神我之时。其言极成宗依无过。其作法者。所谓我所执我量实我假我差别。我常量随身造业受苦乐我不随身造业受苦乐我意许等也。然者数论设虽欲成神我。言陈不加神字。其词自亘假我者。如上所出诸量。可遁不极成过。
答。一宗所立义旁分。诸法配立通塞随宜。数论等宗或时唯以神我为我。或时又我通假实。其假我我非我二门不定难故。然而探实论\义论多分。我唯一法思我。非余。量同虚空众德非一。愚夫迷之未证真我。虽有我执其所计着忘源沈流。是其数论等所安立也。是以随顺世间似许假我。剋体论之积聚依身遂皆非我。二门假实大都如此。而敌者佛弟子欲勘过之时。或就实夺其言属神我。或依假与其名及假我。宽狭通屈立者难拒。勘过本敌者之进止也。若有其理随应示犯。其中或先生徵诘种种付过。遂归一两真过。或难付根本过恐趣异路遮塞其门。或又违二违三等皆真过也。如此之热望言可知。慈恩淄洲解释之中。或因明家本疏断纂等。或唯识述记要灯述旨且千。谁能得穷。今示其梗概也。
子岛私记云。以神我为能别者。敌者佛弟子不立神我故。有能别不成(云云)此记意。付能别不成事者。无委曲见。举神我其趣如上成欤。至例难者不举之不会之。虽暗难量。言陈共许之类众量非一。上纲争一向不许之哉。
有云。若沈言我必通假实。如我所执我量二差别也。然今云。若言眼等必为我用能别不成者。其言略也。实可云神我。有法能别直举神我时犯不成故也。本作法我是思量。我言略也。具可云神我。明灯抄云。具应言神我略故不举(云云)周记意同之。
寻云。本作法今作法俱唯云我不言神我。何瓷加其言哉。但周记明灯抄者。一往见之诚似云尔。然而天主真论文义悉穷。谁非译主辄加辄刊。彼吕才改文言疏主深惨之。爰知智周善珠御意虽无神字体定当神我(为言)非文外加之。是以扑扬释云。虽佛法中虽有假我。彼不分别意谈思我故所别过(文)其意可知。若论词略实可加者。何云彼不分别。不分别者。显言总。若遂加神字者。既以神言简假我。岂非分别哉。以演祕思前记。略者其词不尽义也。非总故无失也。
有云。我言必有所目我体。以能诠言即所诠义。是神我故佛法不许。虽许假我但是名言。而无其体故。愆言体令有过也。我所执我量假实我差别。且设许名言通假之义也(此义依平备记。)
寻云。此义意如何。先数论宗许假我哉以否。若不许者。法差别不乐为其体是假我也。况世流布我大小内外宗莫不共许。是即假我也。若彼宗立假我者。我名言下收之。实我假我共我言之所目体也。何彼宗有名无体哉。佛法假我又此类也。不许实我故虽称无我。许假我门非无假体。五蕴和合施为动作。是则主宰义也。虽假具主宰义故假立我名。言下若义若体许而不诤。何于佛法无我言所目哉。不相应等虽假法。色心分位以义立名。二十四种各不相漤。非只分位假。聚集假又异毕竟无。岂只有名都无所目。哉就上义有人会云。数论所成之我是神我也。呼之云我。知其我言诠神我。若尔今我名言所目唯限神我彼宗虽许假我非今我言之所目佛法假我亦尔也。故以假我为难。不关此义(云云)
问。数论及佛法前皆有假我。我言本宽通未必神我。余量勘过之例通假我既多。自元依此类设其会释。若尔何知今量能别定神我哉。设虽不寄能诠所诠。限神我义决定者。会释甚易。爰知古人无所目体者。假我遂非我故。非我言所目云事。今会释不□本义欤。又有人云。我言本是神我之名也。具常一主宰义故。彼宗以其我言假虽目积聚我。实非其体故。又佛法假我。自元都非实我所目。仍为不极成过(为言)此趣似长有得业义势。仍至下可寻之。
有云(长有)数论立二种我。一神我二假我。其神我者二十五谛中我知者也。假我者动作施为似神我故假得我名。似我之我还目神我之我。假与我相违释受称。佛法不许神我故。假即我持业为名。是故数论对佛弟子立量云必为我用之时。敌者佛法不许数论假我之我。亦不许神我之我。故有能别不成也。立我所执我之时。是自比量故。他能别不成不为过数。且就彼宗有假我实我之差别故勘有法差别非是佛弟子许彼假我故有此过。
长承三年。维摩会研学竖义。始立此义。
寻云。先相违释者。举各别二法为一题目。亘无假其功能。非体义。非主伴。非邻近。而若假我似实我故得名者。假是可能似。我是可不所似。实我之假。何非依主。若又能似之分名我者。假即我也。全不似相违释。况设呼假我之时。我言留真我。横取其实我。岂呼非今体之物哉。重意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相违释也。五识意识皆所目体也。而我与假别体者。并云假我时。其我(真我)岂非今所目体哉(为言)次以假我为共许义者。世间共许云我云他之我也。大小内外皆以许之。如眼所行色名极成色。彼宗设似神我故虽名我。指假分立是我名之后。其名可属假我体。若强寻其源论差别者。胜论师弟如何共许有言哉离实即实有性为能有体。彼能有之所有之功能也。根本既异即离。自彼所有言互虽共许。而有此有彼之有无有。世间许之师弟从之。全不属其能有源。此亦尔也。况外人对佛法立自比量之时。简别言用我言哉以否。若用之者。既无两宗共许之我言。外人云我所立法之时。简别先不极成。若自比量故简别又自者。设虽自比皆立敌对论之时所立也。而今依自宗立之敌者莫愆。是其简别本意也。令敌者知其意趣。若敌者前不许我言者。以何力定置此旨哉。若全不用此简别者天爱也。如此推徵。此义似过矣。
有云。立论习。宾主相对。先内明门审定宗义已。然后入因明门立量立破。是故数论佛弟子先诤我实非实。审定宗已入因明门。立眼等必为我用之时。虽不言神我。先已定神我之我了故付能别不成过也。明灯钞释分明也。我所执我量。内外两宗不诤我假实。专论我一异已。云我执我。我言亘假实故。兼有意许过。此乃随审定时其义不定。
寻云。此义大都诚可尔。但一向以是察定言陈者。众量勘过恐多有所背欤。即会我所执我量。本论一异故。我言亘假实者。若尔彼量何勘假我实我差别。以实我为乐为。于异不异门。不分乐为不乐为耶。
有云。我所执我量自比故。我言含假实。外宗自许假实我故。今立共比。诤我实非实故。对佛法无我宗所举我。定神我也。故有能别不成。假我佛法亦许之故。若立之即有相符(长与已讲义。湛秀等存此义。)
寻云。设虽共比量我言共许其下带意许。能成神我专顺自可违他。即必为他用量等其本也。何共比为故会难哉。设虽共比可立假我云事。自元不可得也。次自比量不顾宗依故。直举不共许法是定习也。即云我所执我。云简别云法体偏限自许神我。岂自比为故言陈令共许哉。凡共比须共。自比须限自。今所须成併似颠倒(矣)
我他相例事。
寻云。于数论宗假他。眼等积聚有情之体也。即是假我也若假我假无别体者。假他又无别体。二名俱能依集上立之。离所依实法无别体故。何假我假他有差别耶。是以彼宗他言。实唯目真他。譬如我言目实我。若他言不限真他。又令假者。我言又尔。若于彼宗者。云我云他虽齐等。佛法前许他言嫌我言者。佛法又有假我。其名既非无。故我言可共许。若夫彼宗名我之物。实是神我故。我名遂不极成者。彼宗云他之物。实唯真他也。真他之外无他。我他相例。遂未遁其难。答。若积聚有情身名他者。诚如假我真他之外虽无其体。自他言法与法相望亦立之。不同我言限人。他言本亘人法故。设虽人上他名。自元贯通故。不同正云我。由之佛法。又盛用他言。不同我名。
问。一往可尔。实遂同也。其故于法名自名他。犹有似我言。所谓自者己也。己者我也。对自云他。非己非我义也。然者他者彼此各有其体用之中。对一体呼余体之词也。其得他名之物又可称自。己体故。其义相不异我言。是以于士用分二。士夫士用法士用也。以法拟人名士用。士即人义也。所以于我有人我有法我。佛法又非不许假法我。轻重虽殊隐显虽异。人法遂同。由此可知。数论宗云我云他。真假皆目神我。其故暂时假立。遂还归实体之故也。若尔佛弟子向数论量之时。实我假我真他假他随意与夺遂无差别。何今捨我就他哉。答。疑难责理诚终难遁。会叡山广学竖者。得此题。慈惠僧正往复难诘竖者杜口(云云)方知此事详难辨决。爰福基上纲会而有言。我言佛弟子忌之。至外道执故。他言不忌。未必至病故(云云)诚乎此言能穷玄源矣。
轮迴之源专在我执。一切烦恼由我而起。而僧佉吠世等大外道。建立神我。能证其我以为涅槃。迷倒之甚莫太于此。如来出世转正法轮。大小权实教皆显无我理。方可知佛法破我为本。外人迷谬。人法执俱虽重。我执殊增。五见之中第一萨迦耶见。我我所见也。似计我及我所为其名言。自余所执未为法数名言。设计真他何比我执哉。
阙无同喻。
记意云。能别不成。何有同喻。明知阙无同喻。是能别不成上义也(云云)
问。古德为所立不成义。有喻依无喻体。只云所立不成。喻依喻体俱无云。云阙无同喻所立不成。此义有何过。答。子岛云。所立不成有两俱随一犹预所依四种之中。喻依喻体俱无。是所依不成。所立不成也。以之云。阙无同喻者。尤谬也(云云)
问。于有喻依有能别宗喻体阙。是偏喻中所立不成也。所成宗无故喻不成彼。异汎尔所立不成。何不云阙无同喻。设虽立所立不成名。为显别义犹可云阙无。彼能别不成上义云传。别量云阙无同喻。何以为所立不成不云喻阙无哉。答。能别无故喻上不成所立者。过正在能别处。何让喻上哉。
问。有法不共许故宗犯所别不成。此时因必有所依不成。此过源望所别。何别为因所依不成耶。彼既过亘二处。今义尤可相例。答。因具三相。三支皆在因中。宗有法是因初相也。所以所别不成。其过必令被因处。因宗本一物故。喻引他法欲令生敌者喻。宗过是不喻过。
问。喻自阙义。宗喻二支中。过方当何。若为能别过者。何云阙无同喻耶。答。依宗不成令喻阙无。是宗过之甚也。所以寻过根本属宗处也。
问。喻自阙。不所立不成义。于喻犹可为别过。能别设虽有此过。二支共可立之。
答。喻阙无是因中阙减过性也。所谓于因有义三相有言三支。义三相中有阙者名有体阙。所谓虽陈同异二喻。因不转同喻或转异。因体上阙相故名之少相阙。若或不说二喻或虽说不共许名义少阙。如次无体阙及有体阙也。
(疏有体阙中开少相义少二种。实无体阙义少阙也。至下可知之。)
重意云。以宗喻言名因义。一因二喻是言三支者此门也。不出言支其义在因上。名相不云义。因一喻二即因三相此门也。今依能别不共许喻又阙名能别过。喻自阙边。可摄因阙减过性。重意云。寻过根源或在宗或留因也。
问。所别不成时何不立阙无过哉。答。阙无因过未闻其名。但阙过中可有此句欤。
能别不成过必带因不共不定哉。
寻云。若必带者。眼等必为我用之量。虽有能别不成不云有不共不定处处不举之。若不带者。陈那不立能别不成者。因中不共不定也。若有能别不成无不共不定。何摄不共不定不立能别不成耶。加之。疏上卷云。若许能别。非两极成(乃至)因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过。
德清法师五箇唐决随一也。德清于彼国。亲对法清居士(居士者崇俊入室弟子也。)举此问。居士答云。于立论者虽有同异品。然于敌论两品俱无。所以者何。能别已无。于何可说此问此异。同异既无。是故不共(云云)
归朝之后。明壹善操惭安等。疑此义云。因有三相。阙初相有四不成。阙第二相不共不定。阙第三相共等不定。阙后二相即相违因。因明法齐此为轨。不得过耶。今寻答旨怀疑弥深。若无同异。既是二品。虽非宗同犹因同异。若不尔者。有立第三双非失。语出理门自显疑惑未已。请示明言(云云)今云。同品定有者。于宗同品因定有(为言)能别既无。故非同品。若非同品者。因于谁有哉。故阙第二相。居士所示犹足为轨(云云)
马道已讲等。不必带不共不定。今量是也。
积聚性因违法自相事。
子岛传云。问其积聚性因。有法自相夫方何。答。眼等者。有法自相。必为我用者。法自相也。积聚性故因不成神我受用。为与彼相违假我受用宗为因。卧具是非神我用物故。即为异喻。因转彼同无异有阙后二相。故作能违云。眼等不为神我受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也。问。佛弟子不云神我。何云不为神我受用。答。为破于他就他宗立故不成失也。问。法自相相违者。有法自相依因令相违所有失。此既望敌者无法自相。何云法自相相违。答。分别自他共之时无过。意云。此望立者自法自相相违。故能违。就他宗作之(多有古传。今不依之。)
寻云。法自相相违。对本量能别用正相违之词。其外无加言。而本量法宗但云我用。对此须云非我用。何加神字哉。设虽非神我用。卧具同喻可有所立不成。彼宗卧具通真假二用故。若尔今作法难思。答。本量若云眼等必为我用者。其我定可神我。故本付能别不成。然者能违云非神我用者。直非本能别我也。全非加言。设只作非我用违义可足。次于卧具神我用不用义。疏上下总有二意。下文许通神我用。今文限假用。正付所立不成故。上纲释此文云。其卧具是非神我受用物。故不成所立宗。故有所立不成也(云云)述旨全不及劬劳。可知神我不用卧具云事。勘法自相即此意也。然者今一段文。无诤以卧具非神我用勘二箇失也。下文意者。神我又许用卧具。虽有劣非无用义。重案此二门意。下用劣义如常。诸德任疏文广谈之。上不用义颇非常途。其旨难知。但臣具本为假我安处所须所集成也。而彼宗神我量同虚空。其相深妙也。既无形色无方处。争安处床座上哉。依此门者可云不受用卧具。设名受用者。神我不离假我故。为假我之本体。相从假我。假云受用也。其假说有义。即能寻殆不用也。依此门上疏。付所立不成为法自相同喻也。重案例云。受用眼等神我用胜假我用劣。此二种俱论思量受用。而于假我者。思量义或有。以实我从假我故。能依假我假名思量眼等。若直寻假我非能思量法。彼宗心心所虽似有思虑实不思虑彼宗思虑唯在思我故。方知假我思量受用。云有云无二门不定也。若如此不论者。恐宗计难探解释难会。
问。今疏文为不用义云事聊简可尔。但注释作法云。眼等必非为我用胜(云云)此义意者卧具等虽实我用其用劣故对用胜宗付所立不成及相违因也。若尔疏上下不相违似通途。答。注释意诚非无其故。今徵破皆方便也。遂立者矫立适者付法差别。其乐为神我胜。即已前安立必为我用能别也。虽无胜字其义必然也。故对之以卧具用劣勘过欤。此义又子岛上纲一处释欤。就此还知。上纲二义。于上所成二门各就一边也。所谓若依不用义不。加言直勘若依用劣义准大作法加胜字也。
问。就二卷传。法差别作能违假我用胜(云云)不直非实我。又劳加胜言。明知破彼乐为不容易云事。今何直非乐为。又无胜言哉。答。旁有其谓。先法差别。立者。前眼等有法上真他用假他用相并而存。欲非其乐为。共比故难举神我仍捨遮诠就表诠。表诠又虽成假用真用不被非。自本相并义故。是故假用上加胜言。能非神我用胜。委曲非一。而所违直举实我之时。能违须直非之。直非全不加胜言。设欲作表诠。假我用与本量实我能别各别物直不相违。况所非乐为宗元无胜字。故对之能违假我用加胜字无用也。假二箇作法大异也。劳加胜言之义。同喻卧具见通实我用恐所立不成之故也。而二卷传自元为不用。故不及劬劳(此传者。法自相能违就立者自宗作之。非共比故无不极成。不同法差别能违共比故恐不极成也。)
此能违作法。本钞出多说。其中平备明诠一传同二卷记。注释同子岛一义。明诠一义云假我用胜。细恩寺同喻加自许言。自余两三义难必依用。
子岛疏道云。不成神我用故因违法自相失。又云。卧具假用故。望神我用之法宗成宗异品。此因彼转阙后二相故作能违云。眼等可为假我用。同喻仍旧也。今谓此法自相相违难思。数论卧具许神我受用。何为能违量同喻耶。故若可用胜劣言欤。准法差别故(云云)
寻云。如此道者。能违作假我用胜欤。然上聊简。作非实我用胜为此道意。如何相违。
答。道初文诚如疑难。但述此义毕。标今谓别举疑。其趣就非神我用胜之能违似恐所立不成。若假我用者。卧具能同喻也。何伤所立不成哉。爰知上假我用义。引他人说欤。自推徵之须作非神我用。就之生疑始云可用胜劣言。是则神我用上加胜言云也。
法差别等乐为意许遍所许等四宗中何。
本云。不顾论宗也。今云此义意。以立者本意为先之趣也。文理相对以理为本故。文中又于疏上下大释置四宗之文。以无常宗傍无我等为傍义准宗。以随自乐为义为不顾论宗故也。所以虽有多违文必可会之也(会释如别纸。)
今倩案之。犹可存傍义准宗传也。付本传见会趣。故于宗中。傍有义准。则四相违。所违差别。文者。非四宗中傍义准宗(云云)方知。会释不通故遣为别门也。此文既尔。余文准可推。若尔于释文者傍义旨炳然也。末学智惠殆不及闻惠分齐。宁捨文立义哉。可恐可痛。爰信文屡探其理。尤可谓傍义准宗。一切比量以能别言陈为正诤。意许三宗皆非此量正所成。处处文理不可称计。其中正释四宗相违中。指法自相相违正所诤故(云云)以之思之。意许之宗比量傍所成也。且成言陈为他用为正所立。同喻只成汎尔为他用故。若成此义毕。即准成与此相类神我用胜。为他用也。余二宗准之可知。
问。数论师立量本意。不成眼等上他用不用。偏欲立神我谛也。此量若以汎尔为他用为正所立者。全非立论本意。又可犯相符过。此岂乐为宗哉。答。此难尔也。若寻立论源思比量志。必以神我可为正所诤。而立者豫以了因智。观见三相阙具之时。神我实体阙无同喻。设自眼等能用虽欲传成。犹无神我用胜同喻。此故本意既萎竭。更储一方便。先成不乐为之汎尔他用立一比量。敌者若信此义毕者。与此义类相邻不共许法体。准例自可被成立。如此安立毕矫立此量也。仍付此量定其所立时。不以意许为正宗也。比量相自本决定故。立者不乐为所立。敌者降不摄宗义也。然而探矫立本意有勘相违因之门。或诤有法等者此义也。虽傍所诤犹既此量方便欲成。随又是立者深乐也。不勘显其过者。自可成所立不破。所以敌者故违彼。以因喻力成能相违宗也。
问。言陈能别宗。与意许之宗相对。何宗所诤义胜。又何可得乐为名。而意许胜言显示云事既不待言。何寄立量显面捨立者深意哉。所以于所诤于乐为各有二门。今所成义者是其一门也。四相违门必探第二类宗之门也。岂空忌之哉。陈那天主开意许过。专在立论本意。捨胜取劣阁源就流。岂是义学之大纲哉。答。于立者本意以意许可为本。今所难是也。非不知非不许。但比量习不可始破。所成非成义决定可存。所以可谓神我用胜宗等于此量傍所成也。于他量可为正诤。彼他量者。所谓今量言陈下窃所置量也。见于此量虽名意许量。正为量可别明作法。纂要理门望为量成立必须加言者是也。以之推此量时可为正所诤者。实忘因明轨则也。重意云。比量宗者因喻之所成也。神我用胜宗岂积聚性故因卧具等喻之所成立哉。立者本悟此理故。不持成此量所立也。
此理故。不持成此量所立也。
问。意许量者。言显可立之量。既先含此量意中毕故。此量时犹可得比量名。岂非比量所成哉。何况名不名所立之二义中。不名义胜云事。以何可生决定信哉。答。若此量时。正名所立宗者。何宗过中不开意许过相哉。
问。能所别差别不极成过。宁非以意许为宗过哉。答。尔也。此非理门正理所说。疏主始所开也。若为宗过者。本论何不立哉。但疏主开立之。是依因依二差别相违所立也。可知此过从因起。非正宗过也。
问。以何知必自因起云事。答。若正为宗过者。不勘因相违因之时直可勘之哉。若云尔者。不知相违因先勘意许过者。一切正比量难有意许。所立不成等亦可准之。
问。意许差别其义不极成。宁非宗过而开因处哉。因者欲成宗之能立也。何以宗不成为正因过哉。答。此难不尔。说因宗所随者。因明大纲也。深可知之。其因若具众相。以其力自成宗也。
问。谁人信之邪。答。疏云。然于因明未见其过者。是指意许宗过也。差别不成直为宗过者。何云未见其过哉。既于因过。说法差别。相违之因。则傍准宗。可成宗过者。准因相违始开宗意许过。知不直宗过云事。
问。此义不尔。疏意论未开宗过故云未见。是未见证文则傍准宗。是准论疏主立之意也。答。正可为宗过者。论何不开哉。其理如上。何况若为正宗者。论释宗云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者。通意许宗哉否。若通者。极成有法极成能别所亘差别者。决定是能别宗也。若于意许量有此义者。犹是他量言陈时差别不相离性也。岂预此量哉。指之云随自乐为宁通意许哉。深可思之。
年来此义未决。诚得一门之实意欤。建久七年四月十八日记之。
此义往年所记也。此度复审之处无殊难。仍可用此义。但子岛御意。一切比量皆诤能别。正所诤故之义有异普通。有法自相所立法。并正所诤故题中具记之。若依彼意者。虽意许宗未必离能别言陈。今义为二重稍似异。但上纲御传又诤后三宗。意许实在彼三处。四相违皆虽得正所诤名。又非无傍所诤义。仍不违此义。聊可加润色。次名意许量。是又古义又趣也。上纲御意。别不名意许量。但若加言者。可为别量能别。是故在意许之时犹带法义。如此事稍可思准(更有别推。)
同喻卧具上有实我用胜义哉。
问。若有者。望假我用胜能违分宗异品。望神我用胜乐为宗能同品也。若尔所违不阙后二相能违有所立不成。若无此义者。疏云若以所思。实我用胜。假我用劣(文)
本云。此有多义。一云。若以所思等者初释也。然以假我等者后释也。今就后释。以卧具等为假我用胜宗同品也。二云。若以所思等者明思量作用。非受用之用故非能违宗异品也。三云。若依思量受用言神我用胜者。唯立者许非佛法者之所许。故不为共同喻也。四云。若以所思等者。若卧具等。神我所思量者。实我用胜假我用劣。然是安处所须受用故。假我安处受用胜神我用劣也。谓神我思量五唯量实法。不思卧具等假法。其神我思量受用。望卧具等疏远故。实我用劣也。重意云。若以所思等者。纵设许之。非其实义。然以假我等者。述数论本计。出实义也。
子岛记云。次文云。若以所思○实我用劣(云云)○意云。神我思量床座等极微所集成之义。殊胜。眼等积聚所成之假我思量床座集成之义最劣。然色等五唯量集成卧具等。正是为假我之安息处止也。故正受用床座等。假我是胜实我是劣也。
此记意者。卧具等上有思量安处二受用义。其中正以安处为本。卧具本为安息处止所集成故。取之为同喻。故能违能成(为言)
问。神我用卧具。有安处受用义耶。若有者神我量等虚空无方所无形相。岂为安处用床座哉。若无者。疏安处受用之日。假我胜神我劣也(云云)知虽其用劣犹有安处受用义云事。答。安处受用时假我用胜其义易知。神我是假我之性故。与假我合亦有受用义也。彼宗思量唯在神我。假我与彼合亦说为思量。安处可准之。
法差别能违表事(法差别有法差别相例。)
一云。彼此作法俱可通遮表。
此义以为破于他就他宗立等文。会能别不成等过。能立量必离诸过。能破量虽有少少过。而不顾彼也。
二云。法差别能违避失作。有有法差别不避过。
三云。法差别立者边有二等故表作。有法差别立者边无二等故遮诠作也。
四云。法差别能违共比作之(疏云共比量中无同喻故。)有法差别能违他比也(疏云他比量一切无遮。)故二量遮表异也。
有性量能违实是共比也。为破他就他宗立之当可为他比量也。
意云。凡云他比量物。以自不许他许法门立。今有性量能违牒他许自不许离实有性。就他宗立之当。为他比量也。此他中共也(已上取意)
已上。松室私记载之。彼记以第四义为好也。
五云。法差别能违。立非神我用胜者。神我用劣留宗。而佛法前用劣而无神我用之物。故遮诠不作也。非作大有缘性之时。有共同喻。即同异性也。故遮作不阙同喻也。
六云。作大有缘性者。离实大有性也。今立非作大有缘性者。直遮大有体。返彼所立作大有缘性之词也。更无所表。若立非真他用胜者。似遮用胜表用劣。故不例也。
七云。有法差别能违以共许词。作非作有性有缘性。故无能别不成也。准违三违四有法差别能违可知之。
今云。真假二他共是有法上义也。故作假我用胜能违。非神我用胜宗也。余量不乐为差别多非有法上义。故作遮诠非乐为也。法差别二等异他。尤可学之。
西域师。
明灯抄五本云。西域师意。彼数论宗即有二义。一云眼等不为假他受用。但为真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违量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数论难云汝宗相符等者。数论宗中有一义。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由此义故有相符过。西域又释等者。第二义也。此义意云。彼数论宗眼等唯真他用不为假他用。卧具通二用今以卧具例令。眼等亦为积他用。无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若依此义亦有相符。前后两师皆有相符。由此义故。数论难云陈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论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义。唯论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即神我是。陈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诤真假两他用不用义。俱有相符。岂于我宗善达者耶(文)
今付明灯钞寻云。数论既有二师。一师云眼等唯为真他所用。付此义作能违一往可尔。而更有异师述不预我宗之旨毕。此上重难云。数论眼等唯为不积聚他用者。难何义哉。若难初义者不越前难。若对后师者后师既通二他用。岂向自述我宗之人云。汝实限真他用之义耶。左右推之有二师云事颇无用也。又数论重难西域师之词。颇似会相违。其意如何。西域不知数论一师之自义。横定唯为不积聚他用者。只勿论而可止。何不尔哉。又以何知有二师云事。今愚案云。数论有二师云事未见诚证。但秒篠僧正者。本朝因明之大祖也。中古以来诸德举依凭其义。殆同慈恩泗洲。所述设虽无诚证。道理若极者仰可信之。诚成其意者。数论本师劫比罗仙。立量成立神我之时。寄眼等所用显神我能用。其意虽许真假二他受用。其词似唯以真他为眼等之能用。爰数论末学可有二类。一者浅执文之师。依本师之比量唯以真他为眼等能用。二者深探理之师。通许真假二他用(文)眼等之义。爰西域不善数论宗计因明深理之人。浅守必为他用文。兼存末计一义。作假他用能违之时。有彼深智一师勘相符过。爰西域师重难云。数论眼等唯为不积聚他用意引数论本宗说为证。朋彼不正一师。定数论宗旨毕。依之避相符过也。此上第二正义会本师立量之本意。重破西域僻难也。所以似会文者深有其由欤。会意云。我宗意用眼等之物虽有真假二他。神我真他别名能受用。假我不与此名。所以者何。二十五谛中。以自性与神我二法为根本。神我若欲受用眼等之时。从自性始生二十三谛也。此义独神我之能也。假我。五知根等和合之名。是神我之所受用法也。总体上有别受用事。故虽以神我假名受用眼等。以之更不名能受用法也。爰我本师。欲令无我宗知有能受用神我。立此量故。比量正乐为虽限神我真他。我宗非总不许假他用眼等之义。汝佛弟子迷量本意。谓我宗不许假他受用眼等。重设此难。避相符者。不善我宗也(为言)爰慈恩法师亲禀承三藏大师。付数论家正义。虽知量本意。释能遁相符作能违之旨也。引唯识论者。是疏主以大乘文。助定数论宗计。欲显西域师邪义也。
虽非二师只前后开意。重难数论又无违。子岛即存此意。得疏本志。强不违明灯钞。重难数论之词。以本量为证故。明灯抄意年来未探深旨。建久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晓更粗得此愚案(矣)疏难破之起。如子岛虽一师无过。而灯钞者西域师难起似无由来。依之任一师之浅义。得本师量意作此能违毕。预正义难后犹不改本执。引证助不正义。遁我相符过也。子岛意实不相违灯抄也。依灯钞意读文云。岂于眼等无。能受用。
春稳私记云。明灯钞云○意云。寻数论正本计者。眼等必为他用法自相下。虽意许真我他用胜假我用劣。而以眼等真他用胜之意许为正乐为之宗。而西域诸师迷数论之本计。偏案数论师眼等必为他用法自相下。虽有真假他意许差别。欲立真他用。作眼等为假我他用之能违故。数论还谁说眼等假他不用。故有相符过。西域师为避此相符过。转救又释。先虽案数论之本计。而略床座通二他用之计。唯案眼等真他用之计。立眼等为假他用计。故付相符过。今细案数论之本计。同喻卧具通二他用。相例。作眼等亦为假我他用能违故。无相符过。西域师案数论本计作能违之志本意如此。但数论师本计真我他用胜假我他用劣故。西域师转救虽作能违。而迷数论本计故。相符失犹难避(矣。文)
今云。明灯钞意人多疑惑。而春稳大德聊简深得其旨。西域初释只直作能违犯相符毕。后释重开先我安立之意欲遁过。所谓数论宗今付相符。虽云许眼等假他用义。此词难信。汝本师量欲成真他用。知眼等唯真他用云人也。而床座许通真假二用。以彼例眼等又可令有假用。今以同喻通假用能例眼等之旨。先未细述故蒙相符。今以卧具等例眼等责之。数论争得遁。是其西域转救意趣也。重意云。先粗相之难未具同喻义。今委细难能解同喻义例责宗义(为言)
问。若如此聊简者。西域委细释甚似浅近。设同喻虽通二用。数论本计眼等又通二用宗喻弥等。成假我用之能违宗招相符中同前重。数论本付相符为遁。其相符。乍设转救本失敢不避。有何所诠哉。答。此难诚尔也。但明灯抄释后师意。述卧具通二用义之外。全无别委曲。知西域师自元愚钝不善因明旨。若我细释开同喻例难立者者。诸过不可来安立计也。实不遁相符。返付如元。子岛私记同之。即明灯钞意欤。但灯钞于数论及西域师似云有二师。子岛不云别师。其外不相违欤。
问。子岛记云。西域师案数论本计云。必为他用之法自相上。有真他用假他用之意许差别(云云)如此记者。后释意数论自元许眼等假我他用云欤。若不尔者何许二差别哉。答。西域师不善因明师也。仅虽知二差别名。何必为眼等有法上二义哉。无失欤。
已上依春稳得明灯钞意。此义直□钞旨。又别有先年愚案。如上载。
岂于眼等无能受用事。
子岛私记云。明灯钞云○重意云。眼等积聚云假我。故假我用眼等之义显然共知。但不积聚神我。亦能用眼等。此义隐故难知。依之今为令了知。神我必受用眼等。眼等有能用之他。立此量也。其能用他者即神我也。何以知者。神我受用三德所成二十三谛。其二十三谛中有五知根。岂于眼等无能用之他乎。今以成立此义为论。不论眼等真他用假他不用等之义。而汝不得我意。谓成立眼等二他用不用义。恶作能违。故有相符。岂达我宗耶(为言。此义幽微不可异求之。)
问。若尔慈恩用胜劣言为无用。答。不尔。意云依眼等立假我。此假我虽用眼等劣。显然共知。神我受五喻量故。虽用眼等胜。隐故难知。今佛弟子唯知劣不知胜。彼师立量此甚深旨。故非无用也(文)
春稳私记同之。广载诸德传。出自义毕。难而不用之。终文云。明灯抄所释深契疏意(云云)仍且可存此传也。又上愚案中粗成此趣毕。
■明本抄第九(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