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因明大疏里书(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诠大师
★作者:明诠大师

  因明大疏里书上末

  言此中三释者。即上文中会古师宗为能立中三释是也。道慈法师云。第一说以言为自宗所许。第二说以别为自宗所许。第三说以合为自宗所许(云云)第一说意。以能诠言为能立宗。又名自宗所许。所诠不相离宗为所立也。第二说。以别为能立。名自宗所许。别者谓于总中取彼一分声无常等。对敌所申。即名为别。此宗能成总聚随应之义。故名能立。
  问。成义如何。答。若先不相离性和合彼二不和。自性谁之自性不知差别(云云)别离故由合宗二义方着(云云)邑意。
  言三以合对离至正理此同者。邑云。既取能依不相离性为宗。正与此论同。然彼名能立。此名所立。义即有别。此三释即前古今同异中也(云云)
  言此文总也者。邑云。瑜伽所言依二种所成立义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此是总文。彼云摄受论宗者。若自辨财。此约立自破他。故名为别。以此二中皆有各别摄受自品所许故以为总(云云)
  言非别摄受者。仁云。非唯自之乐为。他共许故言也(云云)
  言唯此二种是正所宗者。一摄受论宗。二若自辨财宗。唯此二宗是正所立宗也。备云。摄受论宗者。即是先承禀宗也。问。若尔。何故简捨不为宗耶。答。上文意者。据直立自宗不对他敌。故简捨也。今文意。据依自所师宗对敌故。为正宗也。谓立自宗对他敌故。云摄受论宗。由摄受于随自意乐义故。二若自辨财者。不顾论宗也(云云)
  言觉真实自悟故者。备云。从他闻以后正自觉真实。而自悟圆满而立宗也(云云)
  言非如生因申能起申者。周云。此是引证理门论中释了因云。非如生因即能起用。故知此因有能起用。即名生因。即此种子有别起义茎等用也。名为生因(云云)
  言生因诠故名为生因者。此释生因之言也。意云。所作道理义(伊)言生因(尔)所诠。而所诠(止之天)生能生言。故云生因也。见所作义而方发立因等言故。
  照解所说名为了因者。意云。所说者宗因也。照显于宗。解了于因。故名照解所说也。
  言由此言故名为了因等者。周云。此意云。言了因见依主持业二释。了之因故。名为了因。即依主释。以言当体照显宗。名为了因。言即了持业为名。由此立者言明净成宗。故言亦名因(云云)
  敌证二徒了解所立等者。了解者并显也。此疏初云。三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由言生故。未生之智得生。由智了故。未晓之义今晓。所晓之宗名正理。所生智名为入(云云)有云。解能立言了(令)宗之智者。了因智引了宗智。令了宗果故。名了宗之智(云云)难言。若尔。可云由智了因方了宗智起也。何故文云由言生故未生之智生。由智了故未晓之义今显耶。晓者显也。故今此六因章云。由言生故。敌证解生。由智了故。隐义今显(云云)理门论云若尔既取智为了因为能立也。此难意云。先既云立论者言生因等者。然物次云敌证者智了为正了因也。是故难云。若取敌证智为正了因者。立论者言生因应非能立。
  此亦不然等者。此答意者。立论者言生因。敌证者智了因。并为能立也。
  如前二因于义所立者。邑云。二因者。言生智了。恐繁不引。疏中所引意。明义了非正了因(云云)周云。言义二因。即此二因而能照显所立宗义。名于义等。证意可知。即所作义名能立义(云云周记好也)所以尔者。智了因先已说。说今十四过类之处。但说言义二因。故今举二因也。故论初云。今此唯依证了因故。但由智力了所说义等(云云)此说智了因也。明知二因者言义二了因也。于义所立者。此二了因远望宗果为了因也。
  言故瑜伽云(至)道理言论者。邑云。为欲成就所立宗义故。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名之为因。即此言论依彼宗喻及诸量等不相违背故。名顺益道理。由此文证因通建立及顺益义。问。因于同有可顺成宗。于异品品七何名顺益。有二解。一云。顺成返成俱能建宗。俱名顺益。异若不返。即成宗。何名顺益。故理门云。于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由异无因方是因义。二云。建立之义同异俱有。若顺益义。唯同有之。此合为言。不相违也。前解为正也(云云)言有果不同疏成生了者。周云。问。既总为因。何故分为生了。答。有果不同故。疏成生了也。敌者智是言生果。所立宗是敌者果。故言有果不同分二果。即言生因果。及智了因果(云云)
  言各类有别等者。周云。智生智了为一类。言生言了为一类。义生义为一类(云云)
  言体异便成立敌二智义与言者。周云。立敌二智虽俱是智。而各异故。不可为一体。言义等四。约义分四。据体唯二。故下文云。约体成四(云云)
  言以言望于义亦成显了因等者。圆证大德云。非六因之中因果也(云云)备云。六因之中因果也(云云)
  言答智境疏宽照显名了言果亲狭者。邑云。宗因喻已若言若义。皆能为境生于敌智。故境疏宽。立论之言亲生敌智。更不生余。故果亲狭(云云)周云。言生等三言义二了。并是敌者智境。故言疏宽。即由敌智能照显故名疏(云云)言者言生因也。果者智了因也。言生因亲生智了因故云亲也。唯生当时敌者智。 而不生余智。故云狭也。又云。唯智了因一故云狭也。
  答生果照果义用不同者。意云。生因三种是生果义用不同。谓智生因生言生因也。言生因生智了因也。义生因为境能生智。了因三种是照果义用不同。谓智了因远显宗果。敌证者智(伊)由解能立方宗果所显故。言了因名远显宗果。义了因亦尔也。
  言顺果义别分成六因者。周云。三生三了各相顺故。言顺果别(云云)言立者义言望果二用者。意云。立者义是近生敌智故。云义生因也。远显宗果故。言义了因也。此即所诠义之二用也。立者言是近生敌智故。云言生因也。远显宗果故。云言了因也。此能诠言之二用也。
  言其言生因及敌证智等者。备云。言生因智了因言所诠义。各具三相。谓除智生因余五因。智具三相。以言生因说所作义时。能诠言生因具因三相。然正具三相者义生因也。言了义了即言生义生故。亦具三相也(云云)智生因是疏故。不具三相也。周云。即能立言有三相。敌证者智亦缘此相三道理故。言各有三相也(云云)
  言宗同异喻各有一体等者。备云。宗以不相离性为体。同喻以所作无常为体。异喻以空常非所作为体。故云各有一体(云云)
  言相者向也。备云。向者法起而向义也。面者法彼此面也。边者法(加)彼此边也。意者。往向于宗于喻等也。宗边喻边宗面喻面也(云云)言一向离故者。邑云。唯阙同品定有性。故名一向离。问。何故因相名为向耶。答。于宗同异。皆贯通向三处故。问。异品既无。何名为向。答。向者对向。但对三处名为三相。非要至彼。于如葵藿向日。倾心不必须至。若要至者。不共不定。应云一向离故(云云)周云。此因通向宗同异处。故得向名(云云)
  言又此相者面也边也者。周云。面者方面。边者边畔。三义有别。故名三面。三处皆有名为三边。三边有故。异品遍无是第三相故。异品有因相(云云)
  其相义多能诠言一者。周云。答意。所诠义相而是多故。能诠从彼得名多言(云云)备云。此答意。遍是宗法性等。其相义虽多。而能诠言是一故。于三相中致一因言也。又云。所诠义生因(乃)其相义虽多。而能诠言言生因是一故。于三相中致一因言也。此说为正。其相义者。所诠之此所作义。通三别处。故云多也。能诠言一者所诠之言也。于三相中者。所诠之所作义通三别处。故云三相也。一因所作者。一能诠言生因之所依(乃)所作性义。通宗同喻异喻。故云贯三处也(云云)言多相之言名为多言者。备云。所诠(乃)多相之言故。名为多言。即依主释也(云云)
  言古师解云相者体也等者。古师意云。后二相是体相。非义相也。初相同今师取义相也。
  言余二各以有法为体性者。意云。后二相以瓶及虚空有法故。云相者体也。
  言一不共有宗中法是者。备云。问。有法及法是须共许。何故今云不共有耶。答。虽能别是共许。然举有法时无诤。举能别时方诤故。彼不共有也。意云。有法及法是须立敌共许。虽不许声上有无常。然许余法无常。总非不立无常。故云共许也(云云)
  言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者。释成决定同许也。敌智不生者。应不同许故。
  言理门论云此中宗法等者。邑云。彼亦以因名为宗法。与此论中遍是宗法性。义乃同也问。此因亦是喻之法性。何故唯说是宗法耶。答。本欲以因成于宗故。不欲以此成瓶等故。由此但取有法之上共许之法。成于后陈不共许法。故说此因名为宗法。不名喻法(云云)备云。为证共许因法故。引此文也。决定同许者。共许因法也。又智了因也。若不尔者。应不同许故(云云)
  言由有言生等者。亦释决定同许也。若敌者智了因(伊)不忆本极成因喻者。应不同许故。忆因之智名证了因也(云云)
  言有法既为二法总主者。意云。有法是因法之所依。故云总主也。
  言总宗一分者。备云。宗有四种。一简别宗。二有法宗。三法宗。四不相离宗。既宗之言通四宗故。云总宗也。有法即是四宗中一分故。云一分也(云云)又云。总宗者不相离宗也。有法与法二(尔)依故云总也。有法是不相离总宗之所依一分故。云一分也(云云)仁德同后说也。难后说云。下文云总宗之法亦依主释(云云)此有法名总宗。若不相离名总宗者。
  言若以宗中后陈名法即宗是法持业为名者。能别宗即法故。持业释也。
  言总宗之法亦依主释者。意云。总宗者有法宗也。因法宗法之所依故。名总宗也。之法者能别之法宗也。有云。总宗者不相离宗也(云云)难云。若尔者。岂不相离宗有后陈法耶。故知总宗者有法也。由有后陈法故。
  言若以宗中后陈名法者即宗是法持业为名者。能别宗即法故。持业释也。
  言性者体也此唯义性非唯体性等者。邑云。此中既云性者体也。彼云。此唯义性。非是体性。且似自语相违。然疏意云。诸处通论。性者体也。此中因相所言性者。唯取义性。义相应故。与彼体性不相应故。如所作性。唯是有法之别义也。
  言因犯两俱不成者。意云。遍是宗法性者。有法宗非法宗也。若法宗者。因犯两俱不成。立敌两俱不许所作性因于无常上故有故。
  言又不欲成宗有法故者。意云。有法声是立敌共许。何须更成立(云云)
  言以有法成有法者。烟下有火。以现烟故。如厨等。因有所依不成。问。此以有法成法。何故今云以有法成有法耶。答。疏云。烟之与火俱有法故(云云)邑云。问。如何所成火名为有法。答。如有成立火言是有。以现烟故。即以火为有法。今彼以烟有法而成于火故。以有法还成有法。理门外难意云。若要以因法成宗法者。何故以烟立火。乃有法成有法耶(云云)此犹不分别。今云。烟与火俱是有法自相。非共相差别也。仁云。烟与火俱是法。自相性体故。并名有法也。热义非体。故名法也(云云)
  言以有法成法者。火有热触。以有火故。故如炉等。热触是火自性上共相法。故云法也。
  言陈那释云今于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立此相应物者。纂曰。问。彼意云何。答。陈那释云。彼山等处定是有火(宗)以现烟故(因)彼炉等中定有热触(宗)以有火故(因)故彼论云。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等(云云)
  言今于此中相应之物者。邑云。凡诸体义名曰相应。如前声体有所作无常义。即此声体是所作等相应之物故。山等体是此烟火相应之物。即以山为有法。取此山上有火义。为所立宗法。复以山上所现烟义。以为因法。故无有法成有法失。以火立触。准义应知。备云。彼山处烟下有火(宗)以有烟故。以火立触。准义应知(云云)僧云。彼山处烟下有火(宗)以有火故(因)如此处火(喻)等(云云)此遣疏及纂也。
  言亦不以法成立有法者。纂曰。问。若以法成有法者。有何过。答。若以法成有法者。即阙同喻及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即成有法自相相违。如萨婆多对大乘立。眼识所缘定是离识实色。以五境中随一故。如香味等。取五境别。阙同喻故。因此转故。成相违等(云云)
  言理门又云又于此中观所成故等者。周法师云。有云。此文汎明立法有法不定。今助一释。此释外难。外难意云。火之与烟俱是有法。陈那量。山处有火。以现烟故。此还以有法烟成有法火。为有此难故此文生(云云)邑云。如于声上立敌共许。名为有法。常无常等有许不许。即名为法。若于无常。两皆共许。即以无常名有法。于声色等。有许不许。即以为法。故法有法非如实德无改易故(云云)
  言及法比非成有法者。邑云。此释以后陈法不成前陈有法。颂中及法二字。上下通用(云云)言许在彼所成立者。意云。所作等因在能别无常中者。
  言凡所立因皆有他随一所依不定过者。备云。共许之所作因(伊)依不共许能别无常者。所作性因皆有他随一所依不定也。所以者何。所作是生义。无常是灭义。立敌两俱不许灭义上有生义故。问。若尔。可云两俱不定。答。以理言之。可两俱不定也。然今意者。约敌者不许边。云他随一所依不定也(云云)邑云。凡所立谓皆似随一所依不成。谓所依不成中有两俱随一。宗中之法。一许一不许。其不许者。因无依故。非实随一。故置似言。以实随一据有法(云云)故周同。
  言又如立宗声无常等者。上既明所依不成也。自下明有两俱不成也。故云又如也。
  言有宗法而非遍等。无为及有为空(因)缘生故(宗)
  言有是遍亦宗法者。声无常(宗)所作性故(因)
  言有非遍非宗法者。无为空(宗)缘生故(因)
  言如萨婆多即非正因者。邑云。此意说。夫为因者。非要同于所作性等离声无体方名宗法。设离有法而有别体。如彼命根业体别。亦得名为遍是宗法。以有业同。与彼命根义相关。故即是正因。问。彼萨婆多立因。既正所陈比量。为成不成。若诤成者。大乘命根应是实。有若不定者。其过是何。答。彼有业因虽遍宗法。然有法差别相违过。但彼宗言命根实有。大乘根等非异色心实有。彼意所许异色心等实有。故成差别。与彼作法差别。量云。命根应非异色心等实有。以业故。如五根等。既有此过。故彼不成(云云)
  言非无体是者。与有法非别体因。皆非是正(尔之毛)也。亦有不正因故。
  言非有体非者。与有法别体因。皆非不正(尔之毛)也。意云。有因与有法别体(止毛)正因如此疏作法也。有因与有法非别体(止毛)非正。其作法可知也。声无常比量是。声与所作非别体也。又如山处与烟非同体也。并皆正因也。
  言余无体两俱一分一种不成者。声论对佛子立。声常。实句所摄耳根取故。此一一句。如疏中卷及备记说也。又有问答。可见备记。
  言若有体若无体等者。随一不成有八句中后四句也。一有体自一分随一。如声论对大乘。声常佛五根取故。二有体他一分随一。如大乘对声论立。声无常。说次前因。三无体自一分随一。如声论对胜论立。声无常。说次前因。四无体他一分随一。如胜论对声论立。声无常。德句所摄耳根取故(云云)
  言若自者。第六句也。即立前量。
  言若他者。第五句也。亦立明量也。
  言两俱一分者。犹预不成有六句中第二句。如立彼近远处定有事火。有烟故。如厨等中。
  言两俱有体一分者。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中。第三有体一分句。如胜论师对大乘师。立我与业实有。有动作故。此因于业有。我无故。
  言若他者。有体他一分随一所依不成也。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第五句。如数论对大乘立。五大常。能生果故。四大生果。二俱可成。空大生果。大乘不许故。
  言若自者。第六有体自一分随一所依不成。如大乘对数论立。五大非常。能生果故。
  言如是更有十一者。上文云余无体两俱一分种不成以下有十一句故。云十一也。
  言并前十二一分不成者。并初句故成十二也。
  言此是有体两俱全分两俱不成者。四句之中第一有体全分两俱不成也。有体约共言也。无体者约不共言也。
  言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者。两俱不成有四句中。第三无体全分两俱不成也。
  言有体无若自若他四种等者。此明随一不成。有八句中初四句也。一有体自随一不成故。云有体若自也。二者有体他随一不成故。云有体若他也。三无体自随一不成。即文云无体若自也。四无体他随一不成即文云无体若他也。
  言两俱全分若自他三种等者。此明犹预不定也。言两俱全分者。犹预不成有六句中。第一两俱全分句也。言若自者。第四随自一分全分句也。言若他者。第三随他一全分句也。
  言有体无体若自若他等者。随一所依不成有六句中初四句也。一有体自随一所依不成。二有体他随一所依不定三无体自随一所依不成。四无体他随一所依不成也。如中卷说。六种所依不成者。两俱所依不成有二句。随一所依不定有四句。故云六种也。
  言有体无体两俱全分等者。下明所依不成也。言有体两俱全分者。两俱所依不成有三句中。第一有体全分句也。言无体两俱全分者。三句之中第二无体全分句也。
  言如是更有十四者。上文云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已下有十四句故。云有十四也。加初句故成十五句也。
  纂曰。问。何法为同品。答。旧有四释。一云。以瓶等体名为同品。以瓶与声同是无常之品类故。名为同品。一云。除声已外为品有无常者为同。与初解同。一云。如立声无常。除声一切无常为同品(与末疏同)一云以宗既取和合为宗。同品亦取瓶无常合以为同品。然说其因皆依别瓶。非依无常。如宗法故。依宗有法。非法也故。今云不尔。有以瓶上无常与声无常法法相似。名为同品。故论云。同品者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云云)问。声上无常敌论不许。何故瓶上无常名为同品。答。若敌同许。即立已成。但除宗外有无常与所争同。即名同品。问。无常同品定有作者。此是灭法。云何得是定有所作。灭非因生故。答。有二解。一云。言无常者。非唯灭相。无彼常故。名为无常。即住异等俱名无常。依此何过。二云。无常即是灭相。定有性者定曾有性。观果知因。非当有性。虽不因生。因生始灭。故不有违等(云云)必可见。
  言品是体类义者。备云。喻所依瓶等也。虽正取所作无常为同品。而兼举喻所依成喻体也。瓶上无常无我等不相离性名同品也。一切义皆名品故。此违沼师。
  言若唯言所陈所诤法之自相等者。意云。若唯言陈法之自相名为所立。而意许差别不名所立者。应无四种相违过也。是故言显意许并名所立也。前宗违后因。名比量相违。前喻违后宗。名决定相违。前因违前宗。名相违因也。并缘有有法及法自相差别过也(仁说)邑云。比量相违决定相违。彼一之中一一皆具四种相违。如下疏辨(云云)
  言若全同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便无同品者。意云。有法声(尔乎)全同瓶有法上所有一切义者。即无同品。所以者何。瓶上有可烧可见义。声上无可烧可见义故也。
  言亦无异品者。意云。空无我等一切义(尔乎)同者。都无可为异品物也。
  言宗有一分相符极成者。若同一切义者。同于无我。若声应无我(止云波波)有一分相符也。邑云。若全同有法(至)相符极成者。且如声有法上有所闻义故空义无我。若同所闻。即无同喻。若同空义。异喻不违遗。若同无我。宗有相符极成(云云)此好。
  言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者。纂云。有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者。显因第二同品定有性。显因于宗同品中决定有此所作因性本意。举喻为显因故。今谓不尔。应云显因同品者即除因余所作。决定有性者即所立无常性。如解宗同品。举余无常为同品故(云云)若不尔者。何故前解同品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等(云云)
  言然论多说宗之同法至宗之法故者。邑云。谓如所作性因是宗之法。瓶之所作同于宗法。名为同法。问。瓶之无常同彼所立宗法。何名不为同法。瓶之所作亦与因类相似。何不名同品耶。答。体类各别。而义相似。名为同品。声瓶无常。其类各别。而相似故。但名同品。不可名法。声瓶所作。总贯为因。无别体类。不可名品。但同于法。名为同法(云云)
  言若法为同敌不许法于有法有者。意云。敌者不许有法声上有能别无常也。云何望能别法为同法也。纂曰。问。声上无常敌论不许。何得瓶上无常名为同品。答。若敌同许。即立已成。但宗外所有无常与所诤同。即名同品(云云)
  言此中义意不别取二等者。备云。不别取法及有法也。但取法有法之不相离性所在聚类。而为同品也。有宗法处者。有不相离宗处。即是瓶上无常为能因也。
  言然实同品正取因同因贯宗喻体性宽遍者。意云。同品喻者。正取因同。欲以因成宗。故因贯宗喻。体性宽故。宗不成因。故不取宗同品也(云云)
  言说同宗所随者。明因同喻也。宗无因不有者。说毕法喻也。且虚空处宗无常无故。所作因不有也。纂云。其能立因依无常上。名同品定有性等(云云)可见。
  言同既决定有显宗法必随者。何云不共许无常令随共许因也。是所作故。可无常也。凡同品处(尔波)宗(乎)令随因。以因不令随宗也。若异品处(尔波)令随宗也。宗不随因也(文此乘意也云云)
  言理门论云云何别法于别处转者。邑云。此难意云。既说此因遍是宗法。不言喻法。如何此因于喻得转(云云)
  言不说转瓶二异名中声作所性即喻处所作性等者。备云。声瓶二中不说声所作性即喻之所性也。但相似故云彼即此也(云云)意云。不说声瓶二异名。而总合说也。
  言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周云。所作因中名为其中。其中总摄声所作。别声所作遍是宗法。邑云。总聚宗中唯声所作遍是宗法。不说总遍故无过也。
  言若别异说唯声作至举喻成宗者。周云。今观此文。释外道难。外难意云。别说声上所作为因。此有何过。而定相似。中说异名。此依初释而以为难。故此文生。初之三句牒彼难意。下之二句正释彼疑(云云)备云。准此文者。瓶所作性亦云宗法也。然即改其名。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言又别异说至何所成立者。周云。亦释外难。难意可知。初之二句正牒外难。下之三句释彼外疑。或下一句何所成立者。通释二难。此总意云。若因不许贯于二支。声瓶二处各别说者。举瓶何用。此是疏意。非理门文(云云)备云。唯此文者。瓶所作性亦是宗法。即改其名。云同品定有性也(云云)
  言别处说所成故者。意云。声处有诤。故说所诤。瓶处无诤。故非所成也。
  言同必无异方成比量者意云。因必贯通宗喻。无体异方成比量。
  言故能立通者。周云。同喻无常及所作性。立敌共许故名通也(云云)
  言不遍成者非立者。意云。遍大法而不成宗之因(波)非能立也(云云)
  言俱欲以因成宗至不须因遍有者。邑云。此释因于同品不遍而成正因喻也。如立无常。电瓶为同喻。勤勇发之因于瓶既有。宗必随之。即能成宗。无常之宗虽于电有而因不遍。其喻亦成。不欲以宗成因义故。宗不遍因亦非过也。
  言于异品有至不遍为失者。周云。此释外难。外难意云。若同品有即正因者。第七句亦同品有。何非正因。今答意者。此间所简简当相过。其同定有当相无过。第七九句由第三相故无过也。
  言有者初三句同品有也。非有者中三句同品非有也。俱者后三句同品有非有也。言于异品各三者。初三句异品。中三句异品。后三句异品也。有者初三句异品也。非有者中三句异品也。及后三句异品也。
  言由所量等九者。周云。此之一句释宗有九之所以也。以因有九故宗有九因颂下句亦准之知(云云)
  疏下卷云。问。设有两俱不成。亦有不定及相违耶。答。若有两俱不成。必无不定及相违也。两俱不成彼此俱说因于宗无。不定之因于宗定有(云云)邑云。问。且若言两俱不定必无不定者。解不定中。同品一分转。异品转云。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乃声生对声显立。两俱不许无常性因于有法有。疏自断为两俱(乃)全分(止)两俱不成(止)何不许两俱不成亦不定耶。答。今此疏意。且约三中。唯阙初相名为不成。后二相中。随阙一相名为不定。二相俱阙名曰相违。非尽理说。不是前后自相违害。据真实理。得有两俱不成兼余过也(云云)今云。下卷疏文为尽理说。此因唯有两俱不成。无不定过。何者。以有法上共许之许为因。今此立敌两俱不许声上有无常义。是故此因非宗(加)因也。两俱不成之因。立敌不许有法上有。不定之因。立敌俱许有法上有。是故不并有也。问。若尔。何故论中说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耶。答。为示作法。且举也耳。以理实是但有两俱不成也。问。何故九句中无相违决定。答。纂云。不对许有声性论者立所作因。九句中无故。彼中离所闻性因。若对许有声性是常。此应成因(云云)
  言摄余不尽者。周云。九句之中。四六相违但名法自相相违。余法差别及有法差别等三相违。九句之中无故言不尽(云云)
  言若正因摄有比量相违者。备云。前不作比量而立宗云。第八句因是正因摄也。尔时敌者发比量智云。第八句非正因摄。同品俱故。如第七九。既前宗违后比量因故。云比量相违也。
  言或决定相违不具三相者。邑云。三相本生他智。他智不决故。虽有三不名三相。故言不具。或如胜论所作性因。声显不许于声上有。但阙初相(云云)周问。三相之中阙何相耶。答。虽立论言具显三相。敌于三相皆于犹预。三相总阙。又敌者智于三相上皆不决定。亦得名为三相智不决。又三相有二种。一义三相。又智三相。初阙义三相。后阙智三相(云云)仁德云。虽具三相。而了三相之他决定智不生。故云不具三相(云云)
  言但言同品不言定有亦显此因成相违法者。邑云。既于同品不有因性。还此相违故言亦也(云云)
  言但言定有至非定成宗者。邑云。既不言同品。便于异品定有返成他宗。不能定成自所立故(云云)
  言有同品非定有即九句中中三句是。第四句者。声常。所作性故。如虚空。第五句者。声常。所闻性故。如虚空。第六句者。声常。勒勇发故。如虚空。此三比量同喻虚空虽是宗同品。而此三因是虚空中非定有也(意少难失)
  言有定有非同品者。问。且第四句何定有非同品耶。答。声常。所作性故。如虚空者。以瓶为异喻。所作性因异喻瓶上决定有。故云定有也。同喻上非有故。云非同品也。自余诸句准此知也。
  言有亦定有亦同品初复三是者。问。且第一句。声常。所性故。如虚空。异如瓶。此何亦定同品耶。答。取同品上定有义故。云亦定有亦同品。余句亦尔。
  言唯第三句少分正因者。周云。唯第三句中摄第二第八故。言第三少分。又更一解。即第三句中对有过句。亦名少分。问。第四句中亦有少分正因。何故独言第三句耶。答。其第四句虽有少分正因。而今言正因者。唯约第二相说。是以不取第四句中正因。彼即第三相摄(云云)
  言品者聚类非体类义者。邑云。谓此与宗有无均等名体类。若不均等。但别取聚类。亦名为品。同喻与宗有无必同。异品与宗不必相似。若成有体。异通有无。若成无体。亦通有无。所立无即名异品(云云)周云。同品必须与所立宗相似。随宗有无。一一相似。若所立宗是有体时。异喻无体。但与所立别名异喻(云云)备云。同喻必引喻所依。故云体类义。成无体宗。必举无法之喻所依。成体宗。必举有法之喻所依(云云)仁云。所依无亦成异喻。故不云体类也。
  言与其同品相违名异品者。仁云。必以别体名异品也。言或异说名异品者。虽非别体。而以义别。名异品也(云云)
  言或说与前所立有异名异品者。邑云。谓宗前喻后故。说与前所立有异。如立无常。除无常外余一切法。皆名异品。此即古说(二)许也(云云)
  言若许尔者即一切法应有三品者。意云。若以简别名异品者。无记之法无简别故。更应立第三非同非异品也。
  言此中容品等。周云。非是不善故非异品。非是善法故非同品。不同两品故名中容。问。设有第三品。复有何过耶。答。即有一法非同异过(云云)
  言便无彼过者。意云。若但所立无即名异品时。无中容品过也。
  言若别异者应无有因者。邑云。此难意云。如立无常。即空无我等与无常异。皆名异品者。而所作性既于异转。即有相违不定等过。应非正因(云云)
  言若异有法同法所依等者。邑云。谓如瓶等。是无常等同法所依。名为同法。此瓶与彼有法声异。应名异品(云云)
  言若异于法敌本不许等者。备云。虚空上常。异声上无常者。敌本不许声上有无常义。既不许故。无可为异喻处。一切皆是可同法也(云云)邑云。如立声无常。敌者不许无常于声上有。彼虚空等于声亦无。便与所立相似故。诸异法皆应名同(云云)仁云。敌者不许声上有所立无常。虚空亦无无常义。既与声齐。故应云同品也(云云)
  言此但略至名为异品者。邑云。谓有难云。如前有说相违或异名为异品。即不许也。而论文云。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亦常与无常是相违法。名为异品。与前何故。故此释云。论云谓若是常等者。但略无正所诤法。唯举见常。名为异品。准理同前。应云所立无处名为异品(云云)仁云。问。何故此论唯举宗异品。而不举因异品。故今答云。此但略无。正诤无常等也(云云)
  准理同前者。仁云。以理言者。同次上文。此亦有二。一宗异品。二因异品。三文并可言也(云云)
  言虽复离法(至)便成异法者。邑云。若不先宗后因。而其说言说非所作皆是常。便以非作成立于常法。非本诤故。此中总意云。若尔。离法先宗后因。若以因先。便成异法。即应唯取宗异名为异品。然以能主之因本欲成宗故。无因处亦名异品。双取宗因二异故。说异品遍无性言(云云)
  言但言遍无成相违法者。邑云。若言遍无。不言异品。即于同遍无因性。即成四相违等过也。
  言非离于宗返成宗义者。若言异品。不言遍无。即能离宗离因。而有返成宗义。今既但言遍无。不言异品。即非离宗。亦非返成宗义。此中非宗通于二句(云云)
  言以因成宗非成二喻者。意云。以因成宗故。因名为宗法也。非成喻故。因不名喻法也。此即释名宗法而不名喻法之所由也(仁说)
  言阙无异品名成正因者。备云。阙无异喻依。而亦成正因。不据喻依也。
  言此说有体成有体宗者。邑云。谓此说言同喻必须依体者。此据成有体宗也。若成无体宗。同喻不须有体。如大乘对萨婆多云。过去未来非实有。非现常故。如空华等是也(云云)有体宗者诠宗也。如声无常。正比量也。无体宗者遮宗也。如掌珍量也。有体喻者有别体也。如瓶盆等也。无体喻者无别体也。如虚空及龟毛等也。
  言一无体阙二有体阙等者。仁云。陈因喻言。名有体阙。此即约三相而阙。约三支而不阙。若不陈因喻言。名无体阙。此即约三支而阙。约三相而不阙。既是无体。何上立阙(云云)
  言三立皆阙三皆不阙者。周云。问。此一种两句与四名中第三第四句。而有何别。答。第三第四即是四句绮互相望。一种两句不望四句。故不同也。
  言不阙不定者。周云。三支虽具。他智不生。还同似立。故云不定(云云)仁云。有正不正。故言不定。虽三支具。而非正故。又有正故(云云)
  言如是合有三个四句一箇两句者。邑云。因及同异各一为首。相对便成三箇四句。俱阙俱不阙为一箇两句。就三四句中。后之二句彼此无各别。一箇两句亦非别。为成句数。故重述也(云云)周云。一种两句者。三阙与三不阙是也(云云)
  言有体阙者复有二种等者。邑云。此之二种皆有言陈。两许有体。初但阙其因。后乃陈言而无因义。同喻俱不成。异喻俱不遣。故前后别(云云)周云。复有二种者。一者因三相为能立。二者因一喻二为能立。问。少相少义二阙何别。答。少相但是阙因三相。少义虽陈其言。无因喻义。同喻俱不成过。异喻俱不遣(云云)师云。阙因一一相。云少相阙。由之有因之过。阙喻之义。云义少阙。由之有喻之过。由因之过喻之过二别故有差别(云云)若尔。何故疏云。且阙因义。非后二。四不成过(云云)岂但阙喻义云少义阙耶。
  言且阙因义非后二四不成过者。如立声无常。眼所见性故。同如瓶等。异如虚空。此虽陈因喻言。而阙因义。不成宗故。有两俱不成。但喻无过。
  言答以因亲成于宗等者。邑云。谓三相之中。因之初相能亲成宗。与宗相顺。四不成因不能成宗。与宗相违。故此九句于初相中。但取相顺。故无四不成也。同异二喻。后之二相成宗疏远。因于二喻同有异无名顺。同无异有名违。于九句之中。二八之正因顺。余并有违。虽不定相违皆二相过。而今于九句。但举顺违以例余过。故摄不尽(云云)备云。以因亲成于宗等者。显不说四不成之所以也。同异成宗疏远等者。明不说三相违之所由也等(云云)
  言有是宗法而非遍非是同品非定有性者。邑云。如胜论师对声显立。一切声皆是无常。勤勇发故。如瓶。立敌俱许内声勤勇。外声非勤勇。因虽是宗法。而非是遍。瓶等无常是宗同品。勤勇所发定有性因。非是同品非宗有性。此量合为第一句也。第二句云有是同品非定有性。非是宗法而非遍者。邑云。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如虚空等。虚空常故。是宗同品。非所闻故。非定有性。所闻性因遍是宗法。故非是宗法而非遍也。第三句云有是宗法而非遍亦是同品非定有性。亦如立一切声无常。勤勇发故。如电。或立为常。勤勇为因。虚空为喻。又此句摄。第四句云非是宗法而非遍亦同品非定有性者。邑云。此复有二。一正量。即九句中二八因是。二有过。即九句中第一第三第七第九及相违决定。皆此句摄(云云)
  言如是以初相第一句对二相四句有四种四句者。意云。以初相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一句。有四句也。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二句。有四句。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三句。有四句也。又以第一句对第二相中第四句。有四句也。余准此知(云云)
  言以第二相四句对三相四句(至)成一十六种四句者。意云。第二相四句对第三相四句。成四四十六。故云成一十六四句也。
  言如是总成四十种四句者。二十四种四句。及一十六种四句。云四十种四句也。
  言于此三相而释义故者。仁云。此释各对互随无之所由也。何故三支之中。唯独于因三相言耶(止云)故次释云。因亲成宗相宽遍故(云云)意云。唯因贯三相而宽遍故。颂中云宗法三相也。此释颂中唯举因三相之所由(云云)颂云于宗法三相各对互随无等者。。此颂意云。因三相之四十五种四句。一种三句。一种两句之。随应于初相有过。名不成也。于后二相有失。为不定也。于其二相有相违过。为四相违也。等是显因一喻二之三支有体阙七句。及因一喻二之三支无体阙七句。及相违决定也。
  言一者各对三相一一各对自法为句者。备云。三相相各各自句相对也。如有是宗法非遍等也(云云)周云。一者各对三相者。即是三相中当相为句也。即是宗法而非遍等也(云云)
  言二者互随无者。此意云。因三相互阙故。云互随无也。有阙初相非后二。有阙后二相非初相等也(如上已说)
  言四者各对互随以因三相等。此意云。非以四句而释。依因三相一一互阙。显有四不成因过也。又兼显依因一喻二之三支阙。而有不成等也(云云)
  言三支虽具自他各对等者。邑云。此中意说。决定相违三支既具。何名互随。故此释云。自他各对互随是非。故颂言等(云云)
  言此中合有四十五种四句者。邑云。前以三相诸句。绮互相对成四十种四句。又同品定有异品遍无。自句相对各为一四句。又义少阙中有三种四句。合成四十五种四句。此举有体阙数。若准无体阙中更有三种四句。总四十八也。言一种三句者。既初相中三句是也(云云)
  今云。四十种四句者。如上解说。五种四句者。备云。因三相之有体阙之三种四句。及同品定有性之遍句处之一种四句。及异品遍无性之遍句处之一种四句。此云五种四句也。言一种三句者。遍是宗法性之遍句处之三句也。言一种两句者。因三相之有体阙之一种两句也。(云云一一子细如彼记也)问。何故无体句三种四句。有体句三种四句等(乎乃未)不入此数耶。答。备云。唯因之三相四句等。正此颂中摄故。云四十五种四句等(云云)
  言或阙一有三句阙二有三等者。备云。因三相中若阙一。云有三句。若阙二。云亦有三句也(云云)仁云。此不作四句。而直互取也。
  言今说宗同异者。问。何故唯说宗同异。而不说因同异耶。答。仁云。
  言答因于有无说宗同异者。邑云。于因定有。名曰宗同。于因遍无。名为宗异(云云)
  言宗成须违说因同异者。邑云。顺成宗故。名曰因同。违成宗故。名为因异(云云)
  言故于宗因同异不定者。意云。宗同异及因同异二别也。宗是同有异无。因亦同有异无。故云不定也(云云)
  言此问二体相成显故者。邑云。由因同异。顺违成宗。由宗同异。显因有无。故问二品令相成显。又宗因同品曰相成。宗因异品名为相显(云云)
  言二者宗是有法上已明之等者。仁云。初释意者。无可漤故。不问释初相也。此第二释意者。上论文极成有法之处已明讫。故此略不说也。
  言有无法处者。意云。即所立法之有无处。是同品处也。如立(尔波)有宗。以有名同品也。若立无宗。以无名同品也。此约遮宗诠宗之有无法处也。
  言同品亦尔有此所立等者。邑云。谓无常与瓶。互相差别不相离性。有此聚类。与宗相似。故名同品(云云)周云。同宗取彼喻上无常及瓶不相离性。以为体性。不别取瓶及无常也(云云)
  言若与所立总宗相似一切种类等者。周云。总宗者。宗有法上一切义也(云云)仁云。有法之无我苦空等诸义。总合名总宗也。备云。若与所立声上无常无我等。总宗相似一切种名同品者。声宗上意许无我别法。皆入不相离总宗。而兼取意许无我。亦为宗故。与此相似虚空上无我。应为同品。今云。非以皆相似名同品。但取与所作因所立不相离宗相似瓶处之不相离而名同品也(云云)
  言为遮此二标所立法等者。备云。虚空上无我及瓶有法。云此二也(云云)
  言若聚等者。仁云。瓶等名若瓶也。此即明瓶等名同品之所由也(云云)
  言由法能别之所宗等者。邑云。此释论中偏言所立者。由法为能别。别于所别。故偏举之(云云)备云。法能别者。无常能别也(云云)所别宗者。所别有法声也。之者此也等(云云)
  言答彼若不许(至)宗因无故者。邑云。谓立论者自不许声有无我。即余空等所有无我故。名为异品。若立者意许声有无我。即余瓶等所有无我。亦名同品(云云)周云。彼若不许声有法有等者。此意云。彼说既不许声有无我。除声以外有无我。皆为异品。以无所立能立二故(云云)备云。声有法上意许不立无我人者。假说成异品也。宗因彼无我处无故(云云)
  言若彼许有为因所成等者。备云。若彼声上许有无我者。随意所诤。而瓶上无我。亦名同品也。有法上无我等义。虽非正所诤。而非异品也(云云)仁云。立声无常时。意许差别作者是无我也。声非无我之声故。作有法差别相违云。声应非无我声(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故云有有法差别相违(云云)仁云。相状相似者。解云。且如彼人此人相似等也。自体相似者。色心相似也。业用相似者。彼人此人作事相似也。法门相似者。无常无我等义相似也。因果相似者。彼此之人同修善故。亦因相似也。彼所得果相似故。名果相似也(云云)
  言其相展转少分相似者。备云。同喻瓶上体相展转相似。谓声所作故无常。即知无我是所作故。是无常之无我。是故云展转也(云云)
  言若立有宗同品必有体者。意云。有宗者诠宗也。如声无常宗也。诠无常道理。故云诠宗也。无宗者遮宗也。如汝声非有(宗)非所作故(因)如龟毛等(喻)
  言非别无彼言所陈法及与有法等者。邑云。若唯取无定所陈法。名异品者。即是意许无我等。应非所立。四相违等皆应非有。若唯与有法宗异。名为异品(云云)即瓶与声异。应名异品。备云。异喻不异于法有法。但异于不相离。故云异喻也。
  言同品不说处异体通无者。意云。同喻必举喻所依故。不说处也。异喻虽不举喻所依。而亦成正异喻故。说处宗也(云云备)
  言故非一切全不相似者。意云。虚空上无我等。与声上无我等相似故。云非全不相似也。虚空上无我处。无所作因之所成。故云异品也(备)
  言与同相违亦有五种者。相状不相似。自体不相似等也。
  言问何故前说等者。论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云云)指此论文云前也。
  言一者影彰者。仁云。此初解云。于同品处。兼以不说定有故。异品处亦不可说遍无也。以说异品之处遍无(乎)故。同品之处亦可说定有(乎)也(云云)今云。言同品之中但为简别因之同品者。论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者。此举宗同品。而简别因同品也。
  言显异亦尔者。论云。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者。此亦举宗异品。简别因异品也。
  言二者同品顺成等者。意云。因(伊)一分同喻(尔毛)有(止)许(云波)成正同品。既此易故。不说定有也。即显同喻无漤故。不必言定有也。异喻有漤故。须说遍无也。
  言若常宗有亦入异品者。仁云。诠以且立声常时。龟毛入异品也。常是有义。龟毛非有故。若遮以声非无常(止)云时。龟毛入同品也。是非无常故。故文云若非有品便入同中也。非有者遮言也(云云)邑言。如声论师立声为常。龟毛亦为异品。亦无常宗也。若立非有品类。龟毛(云云)备云。立声常时。亦入异品。龟毛无彼常住相故。虽一切时常无故亦名常。而望声常宗。而非同品。声有常住相故(云云)
  言此二师皆有一分一切等者。意云。此二师各有四计。且声生论师四许者。一许内声常。二许内外声常。三计内外声其体一。四计内外声其体多。声显亦尔。问。声显论师中。有计外声是常。如何令信无常耶。若以勤勇为因。两俱不成。若以所作为因。有随一不成故(云云)
  言对声生论。立一切声等者。邑云。设对声显。外声一分。亦是两俱不成。准下明。亦不定。疏解同分异全中云。苦声生论本无今生。是所作。非勤勇若声显。是勤勇发因。内声一分可具三相。若对声生。内声一分亦是随一不成。以彼不许勤勇发故。外声一分若生若显。两俱不成。亦约内声遍对声显。不尔何别(云云)
  论云。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云云)疏云。若声生论。本无今生。是所作性。非勤勇显。若声显论。本有今显。勤勇显发。非所作性故。今声生对声显宗。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因虽是。两俱全分两分不成。今故不定。亦无有过(云云)
  言不尔因有两俱一分两俱成者。邑云。此勤勇因唯立内声。即遍是宗是。若不唯立内声尔者。即通内外。即勤勇因立敌两俱。于彼外声一分不转。故是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云云)
  言勤勇因成同定余遍者。周云。以勤勇因成声无常。但同定不得遍者。瓶电为同喻。瓶有电无。故不遍也。
  言余遍者。初后二相遍也(云云)既云遍是宗法异品遍无。故云遍也。邑云。此成同品定有。余二相遍(云云)
  言染谓懈怠者。仁云。虽于恶勇进。而望于善。亦懈怠也。故恶之中懈怠名勤勇也。
  无记谓欲解者。周云。如人乐欲种植等事。虽加精进。但名无记。余类思之(云云)仁云。又加作意者。惊觉心故。又加寻伺者。由寻伺方起语故。又加思惠者。寻伺之体故(云云)言若遍者。所作性因也。遍内外声故。若阙者。勤勇发因也。不遍外声故。
  言随其所应者。意云。且声之上有苦空无我等种种义。且以所作因。非成一切。随其所应等取也。但除苦义。若不除者。有不定故。意云。以所作因。不能成苦果。有不定过故。勤勇之因亦尔。是故以此二因。但成声无常空无我三宗。不成苦宗。故云随其所应也。
  言不尔一切便无异品者。意云。大论云。少分不相似名异品也。若一切皆不相似。名为异品者。劫无异品。由虚空上无我与声上无我相似故。此亦应名同品。非异一故云。不云一切不相似也。
  言同品之上虽因不遍于异品中定遍无故者。如第八句勤勇无间所发性因也。
  因明大疏里书上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