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二(末)A
文。论可等为至即因体是者。此列初相显因之体等者。因三相中。唯以初相。为因自体。以因初相。正证宗故。此义意云。初相是主。正为能立。藉伴助成。故须第二。虽有主伴。其滥未除。故须第三。主伴止滥。显宗义周。故不可增。据所立宗等者。简宗差别。定因所依也。宗有二分。法与有法。亦有总别。法与有法。为别宗。不相离性为总宗。今云宗者。是何宗耶。若所总别。唯取别宗。法有法中。唯取有法。以之即为因之所依。宗法有二。初宗即法。谓如宗中能别是也。後宗之法。谓如因中初相是也。今言宗法。取宗之法。正明因故。若正明因。何故举宗。唯取因法。此有二解。一云。以因初相。正证宗故。若不彰宗。谁之因法。一云。以因初相。於宗依上。而建立故。总显意云。第一相云遍是宗法性者。声有法体。名之为宗。此有法上。所位性义。或勤以义。遍附声上。而成差别异相法门。是初相性。故云遍是宗性也。
文。理门论云至故亦名得。且因有三相。一遍有法声宗之上。是其差别。义门法性。二同品之中。作伴而定有。三异品之中。所离而遍无。今此论文意。正为明遍是宗法性也。故论文云此中宗法。立及敌者。决定同许。谓同许是遍宗之法性也。今此唯依证了因故者。此释共许所以也。今此因中唯依证解因智。了宗智因。由彼智因。必须立敌两人共许。乃决宗义是非之理。故今此因。要须共计。此义意云。即以因智。起了宗智。了於本宗。若能立因。非共许时。因智不生。若无因智。本宗不了。是故要须彼此俱许。既尔等者。此外难言。若谓宗法必须共许。知宗法智。是了因者。是则智成立所成立义。非由言说。便违上解多言能立。论主解云由有言生等者。此答通难。谓宗法之因。虽是共许。敌论者忘失。智遂不生。今以言诠。令忆共许宗法了已。智生方证成所成立义。意以因体共许之法等者。非论文也。总显文意。共许因法。不共许法。此之二法。以为能依。以宗有法。为其所依。故今以有法名宗。若尔不相离性。以为宗体。何取有法。方名宗耶。有法既为共不共二法总主。是总宗之一分。故亦名宗。
文。理门论云至唯诠於法者。此证有法亦名为宗非但总宗。名之为宗有法及法。亦名为宗。岂不总以乐所成立尔说为宗等者。此难意云。法与有法。合名为宗。何故颂中宗言。但取有法。此外意。以法望法不相属。属於有法。既言因是与宗法。明知宗言。但有法故。取此义意。以陈难辞。既但是有法。不取法者。是宗一分。云何言宗。此无有失者。总答也。以其总声於别亦转者。声者名也。谓宗法者。有法名宗。望於合後。是总中之别。然此不望未合之前。别中之别也。由何义故。得有总中之别。非是别中之别也举喻释云。如言烧衣。谓於一衣。望於烧处。得名烧衣。及不烧处。亦名烧衣。烧衣两处虽别。然是一衣。总名烧衣。以其总声。於别亦转。其不烧处。亦名烧衣。即如无常。违於敌论。而得名宗。其声有法。不违敌论。亦得名宗。二义虽别。然是一体。故总名宗。既由总声於别亦转。其声有法。不违敌义。亦得名宗。或有宗声诠论法者。或者不定义也。或有法名宗。或复据法名宗。不须定执也。若望局。据违敌论。故名为宗者。二义之中。或时偏说无常名。唯诠於法。轨法师意云。宗声唯诠於法者。且如无常。是声上法。或亦得作因之所依。如立量云。无常是有法。定是共相是法。总性为宗。因云於法体上相相似故。同喻云如无我等。异喻云。若是别相。於法体上。相不相似。如色声等各别自性。西明意云。有法一分。既得名宗。或法一分。亦名为宗。意释类例相似也。今存初释。取违敌义。别总释之。
文。若以宗中至宗有法故者。若以宗中後陈名法等者。明宗法之别也。宗法有二。一者能别宗法。宗即法故。名为宗法。持业释也。总宗之法。依主为名。二者初相。宗之法故。名为宗法。唯依主释。先释宗法性之三字。後超而明遍是二字。性者体也者。即宗之法。是初相体。此唯义性。非是体性。若是体性。因与有法。各有别体。不相应故。不得成宗。余二亦然者。余後二相。亦是义性。非是体性。此共许因等者。明遍是二定。宗依有二。谓法有法。宗之因法。以何宗依。为所依耶。此有二解。一云依法。二云依有法。若尔为成於法。成有法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依法成法者。凡所立因。皆有二过。一所依不成。谓宗无常。立论不许。因法有所依能别不成。初相依何止。二两俱不成。谓宗无常。是灭义。因法所作是生义。生灭既别也。体相违。若依两俱不成过。今疏主文。不举所依不成。又不欲成宗有法者。若依法成有法者。亦有二过。一犯相符过。若声唯立有。因成。可违他有法。敌亦成故。无唯顺自。二别成异宗过。谓初相因。若依能别。便证无常是声。非证声无常故。是别成异宗过。由前过故。此共许因。唯依宗中有法声上。以声有法上有二义。一不成法。谓无常灭。二极成法。谓所作生。以极成法。在声上故。证其声上不成法。亦令极成也。
文。然因明理至成於法耶。有法不成於有法等者。若以有法成有法。两俱所依不成过。及有法成法。亦犯两个偿成。及相违过。如以烟立火者。有法成有法。以火立触者。有法立法。此即外道。古因明师。立此两量谓为真立。初量意云。远望烟下。是有法决定有火是法。和合为宗。因云以见烟故。同喻云如近处烟。烟是显色为性。火是□触为性。二性各别。是有法故。知以此有法成有法。又如见火云定有热等者。後理意云。远处火中。是有法。定有热触。是法。和全为宗。因云以是火故。喻如近处火。火因其体。即是有法。热触是用。即是其法。故知。以有法成法也。上云其义云何者。双陈两疑也。此义难云下。是疏主文。非论文也。晓云。问有立量云。此烟处有火。以现烟故。如余火处。此火处中有触。以是火故。犹如余火。此显二处火触相应为宗。非立火触是火触性。若尔共许不离。岂不相符。答远见烟等。及见术师边火为量故。如幻术人。虽踏火中。不烧其足。有人见之。火中无热。又见□火鼠。火中无热。今为此等。此比量云。火处应有热触等。故无相符。
文。陈那释云至成热触法者。论文之中。有其二意。初改前立量。以避两过。後显其不改更犯余过。此初文也。今於此中非以成立火触。为宗者。以者用也。非用烟成立火为宗也。非用火成立触为宗也。便为成立此相应物者。远处山谷。与火相应远处炉中。与热相应。此即烟火相应之物也。非以成立火触为宗者。改前量也。但为成立此相应物者。是避两过也。谓成山处决定有火等下。此疏文。非论文也。山处决定有火。以有烟故者。立初量也。应立量云。远处山谷。是有法。必有火。是法。和合为宗。此即不以火体为宗中法。但以山谷能有火义。为宗中法。故论文云。非以火为宗也。因云。以有烟故。引亦以烟体为因。得以谷能有烟为因。故上文说是宗之法。此论亦云遍是宗法。若以烟为因者。是遍非宗法。故不然也。同喻云如此近处厨中。炉中定热。以有火故者。立後量云。远处炉中。是有法。定有热触。是法。和合为宗。因云以有火故。同喻云犹如近处炉中。亦是炉体自热。不取炉中别体之火。火中之热。又云有火故者。亦是灰体。有彼火故。不取火体。准前应知。远处山谷。与火相应。远处炉中。与热相应。是故名为烟火相应之物。非以有法烟。还成有法火。亦不以有法火。而成热触法。
文。彼论又云至非别故者。此显其不改更犯余过也。若不尔者依烟立火等者。陈那意云。若不如我所改之量尔者。不但犯前有法成有法。有法成法之过。并便犯余两过。一者宗义一分为因过。二者相符极成。旦初过者。如本量云。烟下有火。以见烟故。国见烟即是见其宗中有法之体。於有法上。无别义门。又本量云。火中有热以是火。还指宗中有法。於有法上。无别义门。宗有两分。有法及法。今者还用有法为因。故云应成宗义一分为因。还以因中一分有法而为因故等者。此下疏主文。非论文也。此破意云。彼烟下定有火。烟为有法。火为其法。既合为宗。还取有法一分为因。此有法一分。亦名为宗。如遍宗法言。此即取宗有法为因。既取为因。阙宗有法。因无所依。故云因乃有所依不成。以火立触云。火为有法。定有热触是法。以是火故因。亦取有法。以为其因。还阙所依。亦犯相符。烟下有火。依火有触。共知有故。故亦不得以有法成法等。若如我立。远谷有火。炉中有热。人即未知。故须立量。方乃无过。准此论文。先德云。陈那不立相符宗过者。即远此文。知谬判也。亦不以法成立有法等者。若以法成有法。是有何过耶。若以法成有法。即阙同喻。及因第二相同品定有性。即成有法自相相违过。如萨婆多对大乘立眼识所缘。定是离识实色。以五境中随一摄故。如香味。香非是色。阙同喻故。因此遍转。故成相违。或取能别为因。云以是色故。还是宗家一分为因。宗阙能立宗阙支过。因此不得有法成有法等。设诤有法。他不许有。因成於此。阙初相过。
文。理门又云至彼决定故者。外人疑云。法与有法。体用已定。不应回换。本立烟火。以为有法。论主另取相应之物。以为有法。岂可不违真比量中。声是有法。无常是法。声即是体。无常是用。如是决定。不可改耶。故答此疑。云观所成故。立法有法。且如有人但信无常。不信有声。如小乘师。不信十方佛说法声。即应立云。破十方中。是有法。决定有佛说法声。是法。和合为宗。因云彼诸有情必有感故。同喻云如此方有情。即有声为宗中法也。又若有人。但信有声。不信无常。即应立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故法有法。有善巧者。临时回换。非如胜论。德句为所有。实句为能有。一向决定。故云。非德有德也。故无有过者。论主回换而无过也。前陈名有法等下。是疏主文。非论文也。文显可解。
文。理门颂云至宁无此过者。此即重摄为颂。明宗因之法式也。前两句遣非。後两句示正有法非成於有法者。二本量中。初量以有法当体。自成有法。并後本量。以余以法。成余有法。□堕过中。故真比量者。有法非成於有法也。颂云及法者。上句有法非成於五字。通及第二句中法。谓有法非成於法也。颂云此非成有法者。此谓此前法字。谓此法字。更须重说也。谓法非成有法也。下二句示正中。云但由法故成其法者。谓真比量。但由彼作因法故。成此无常宗法也。谓有法因法二俱极成等者。此下疏主文。非论文也。有法与因。立敌共许。互得相依。能别之法。敌先不许。不为因依。故真比量。共许之因。遍有法上。成不共许。宗中之法。如是资益。有法义成。问何故所作性因。唯依有法。不依能别之法耶。答先有三解。一云。宗中能别。他不许故。因非遍彼。今即难云。若宗能别。他不许者。应犯能别不成。若云许无常於别法有。而不在声故。无此过者。即是许有无常。云何不许因遍在彼。若云无常与声合者。彼不许之。今言宗者。取此为宗。故因不依。若依彼者。即是随一所依不成。若尔亦应声与无常不相离者。他亦不许说因依声。应随一过。二云。灭法是无。因无依彼。若许因依。阙所依过。三今解云。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故因不得正能别上。如举其喻。显其有所作处。无常必随逐。故所作在声。无常随在声。若因在能别。便显无常有所作声。在於无常。乃别争於声。非争本无常。又以法成法。因在有法上。不得以法成有法。故不在法上。
文。又如立宗至非法法也者。上因苦依法。有他随一所依不成此明因若依法。有两俱不成也。若因所作不遍声宗岂得遍在无常上有等者。谓宗无常。是灭义。因所作。是生义。生灭既别也。体相违若许相依。两俱不成。由前过故。唯依宗中有法声上。以声有法上有二义。一不成法。谓无常灭。二极成法。谓所作生。以极成法在声上故。证其声上。不成灭法。亦合极成也。由此故知。因但是宗有法之法。非法法也。问大乘灭相。居在过去。声体现在。而非灭无。如何以生。证现声灭。岂不自犯违宗过耶。答现声由因生。当必定非有。故以所作性。证声非是常。不说现声体即是灭。显非恒住。故不相违。
文。问称为宗至名曰相违者。答中云若因不遍宗有法上此所不遍等者。如其因性不遍有法者。宗宽因狭。不足为成。如外道说。一切草木。皆有心识。有眠觉故。言眠觉者。如合观树。暮时叶合曰眠。朝旦还开曰觉。然此眠觉因不遍草木故。不能成皆有心识。此有过因。便非因成。所立不立。显皆因立。是故称遍若但言遍不言宗法即不能显等者。如九句中第一句等。如立宗言。声是常住。所量性故。如虚空等。所量性因。遍有法宗。名之为遍。有不定过。不能成宗。故非宗法。又因於宗过名不成等者。初举四不成因。次六不定因。後四相违因。初四不成因者。夫四不成。必阙初相。无有遍义。如何但言遍不言宗法。是四不成耶。解云。四不成因。皆阙初相故云因於宗过。理实言之四不成因。非遍非宗法。今不取遍义。便取不能成宗之边。故云不言宗法。此约合说。非一分也。不定相违。其义亦尔。不论遍义。便取不能成宗之边。故云但言遍不言宗法。俱有者。共不定等。俱无者。不共不定。有相返者。正因同有。违因同无。故云。有相返。无相返者。正因异无。违因异有。故云无相返。
文。若唯言法至故言法性者。因於宗过等者。今此句中。通取全分一分。四不成因。□阙初相。故云不遍。全分一分等随应有之者。一分不成者。宗法非遍。故今取之。全分不成者。非遍非宗法。今取非遍之边。不取非宗法之边。故云随应有之。言等者等取不定相违之过。虽有遍义。翻正因俱句。故等之也。若但言遍不言宗法不知此因谁家之因者。宗即有法。法即因法。因是有法宗之法性。若唯言遍。不言宗法。不知此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性。故以宗法言。简令知之。故言遍是宗法性。
文。由此应为至非有体非者。因初相中。为句分别。三说不同。一玄应师云。因有四句一是遍非宗法。如萨婆多立云。眼识非见。因云以四相故。犹如色等。其四相体。遍眼识上。故是其遍。以体别故。非宗法也。若说因云。有四相故。此即第三俱句所摄。有显能有。非是别指四相体故。即依此说。仍言初句。彼不善量。不应依之。或如大众对有部。立眼根非见以四大故。眼等遍为四大造。故是遍。以别体故。非宗法。若言四大所造性故。显所造义。亦俱句摄。二是宗法非遍。如有成立内外诸声。皆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如心心所。此因於其外声上。无故是非遍。不离内声故名宗法。三是遍亦宗法。如立内外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俱缘起故名为遍。由义别体。不相离故名宗法。或有唯立内声无常。勤勇发故因。亦俱句摄。四非遍宗法。如下四种不成是也。两俱不成。本来非有。随一不成。自他互无。犹豫不成。义非决定。所依不成。因无依处。故四不成。皆非遍也。由不成故。□非宗法。初二与後。不能诠宗。唯第三句能成所立。故於示法。复言遍是。二壁法师云。因唯三句。一有宗法非遍。谓佛弟子。对声论师。立内声定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初相。内声上有。得言宗法。外声无故。不得言遍。二有宗不亦遍。谓宗如前。因云所作性故。此因初相。在内外声。得是宗法。内外皆有。故得言遍。三非宗法非遍。如四不成。阙初相故不遍。不能成宗。亦非宗法。唯第二句。遍亦宗法。是正因相。为简非句。故说遍是宗法性。此师意云。必无是遍非宗法句。但遍有法。若有别体。若无别体。□能成宗。义相关带。必是宗法。今此疏主。全用壁师义。宾云。今详一言足为褒贬。准此而论。极迷因明之轨则。故彼制造。都不堪用。以甚□故。如理门云。有法非成於有法。今彼宗中。自许眼识。已是有法。其四相体。复是有法。特违陈那之圣旨。故甚不可。由破壁师。基亦被破。此破意云。若有别体。义相关故。必宗法者。应违理门有法非成於有法。即特违陈那之圣旨。今救之云。因明不许将宗有法还成有法。不障以余有法。成此有法。故理门云。若烟立火。以火立触。便成宗义他分为因。如云彼烟下定有火。因云以现烟故。即取宗中有法为因。故是宗义一分为因。宗因别体。即非宗法。四相等相。不可言遍。前第一句。遍非宗法。即是第四俱非句摄。沼法师云。有遍而非宗法者。理即不然。以四不成所不摄故。又其以四相因。亦非别体。以眼有有四相之义。故是俱句。亦非俱非句也。三有人云。因唯二句。无是宗法而非遍。如立一切声是无常。勤勇发因。望内声上。遍是宗法。若望外声。非遍非宗法。沼法师破云。此说不然。总立内外一切声宗。勤勇发因。不可别望内外声分为是为非。故勤勇发。必是无常。得名宗法。但非遍故。如萨婆多。对大乘者。立命根等者。命根有法。不相应收。业即是思。思与命别。然命根是业所感故。其有业因。遍有法命。虽是别体。而义相关。故为宗法。既有业因。遍有法命。岂别体故。非是宗法。是故必无是遍非宗法句。若尔。有体无体。义相关带。及不相关。其何等耶。宗因别体。义相关者。如萨婆多对大乘者。立命根实。以有业故。如五根。命根与业。是有别体。而义相关。故成正因。以其命根业所感故。宗因别体。不相关者。如立宗云。声是常住。眼所见故。宗因同体。义相关者。如立宗云。声是无常。所作性故。所作离声。无别体故。宗因同体。不相关者。如立宗云。烟下有火。以有烟故。以有法烟与因。同体无别义故。唯是一烟。无义相闻。非无体是等者。无体有体。各有是非。无体是者。如声无常所作性故。无体非者。如下有火以有烟故。有体是者。如命根实以有业故。义相关故。有体非有。如声是常眼所见故。义不相关。故名为非。
文。初有宗法至一种不成者。故此过是两俱一分不成者。勤勇发因。立敌两宗。俱许有体。故云有体。余无体两俱一分一种不成者。如声论师对佛弟子。说声常宗。实句所摄耳所取因。耳所取因。立敌皆许於声上有。实句所摄。一分因言。两俱无故。於声不转。是名无体两俱一分种不成。复有记云。余无体一种者。即与前有体句一种也。但分有体无体。以为二句者非也。不见疏下文。以为臆说岂是可乎。此两俱一分不成中。不分自他。有体为一。无体为一。故但二种。此有体无体两俱一分不成。以之即为宗法而非遍句。有体之中。勤勇发因。望於内声。得是宗法。外声无故。而非遍也。无体之中。耳所取一分因。於声上有。故是宗法。实句摄一分因。於声不转。故非遍也。
文。若有体无至皆如下释者。四种一分随一不成者。有体自随一。有体他随一。无体自随一。无体他随一。是为四种。初有体自一分随一不成者。如声论师对大乘者。立声为常。佛五根取故。大乘佛等。诸根互用。於他可成。於自一分四根不取。故有体自一分随一不成。五根之中。耳根取因。立敌俱许。故云有体一分。二有体他一分随一不成者。如大乘师对声论者。立声无常。佛五根取故。大乘佛等。诸根互用。於自可成。於他一分四根不取。故有体他一分随一不成。三无体自一分随一不成者。如声论师。对胜论者。立声为常。德句所摄耳根故。耳根取因。而皆许转。德句摄因。自分不成。故云无体自一分随一不成。四无体他一分随一不成者。如胜论师。对声论者。立声无常。德句所摄耳根取故。耳根取因。而皆许转。德句摄因。他分不成。故云无体他一分随一不成。三种一分犹豫不成者。两俱一分。自一分。他一分。以之为三。初两俱一分犹豫不成者。如有立敌。俱於近处。见烟决定。远处雾等。疑惑不定。便立量云彼近远处定有事火。以有烟等故。如厨等中。近处一分。见烟决定。远处一分。俱说疑故。故两俱一分犹豫不成。二自一分。犹豫不成者。如有敌者。俱於近远见烟决定。立者近定。远者疑。便立量云彼近远处。定有事火。以有烟等故。如厨等中。三他一分犹豫不成者。如有立者。俱於近远。见烟决定。敌者近定。远处有疑。便立量云。彼近远处。定有事火。以有烟等故。如厨等中。敌者近处一分。见烟决定。远处一分。未决定故。而此过中。不分有体无体等。但於能别所别。总别犹豫。分三种故。三种所依不成者。两俱有体一分。他有体一分随一。自有体一分随一。以之为三。初两俱有体一分所依不成者。如胜论师对大乘者。立我业实。有动作故。此动作因。於业许转。於我无故。胜义者计我体常住。但用动用。体不动作。故云於我无故。所依不成中。有二类差别。两俱所依不成。二随一所依不成。两俱有体一分者。两俱所依不成也。若他若自有体一分者。随一所依不成也。二他有体一分随一所依不成者。如数论师对大乘者。立五大常。能生果故。四大生果。二俱可成。空大生果。大乘无故。三自有体一分随一所依不成者。如大乘者对数论立五大非常。能生果故。空大生果。大乘无故。如是更有十一者。如是者。还牒指前也。除今现所举。两俱有体一分两俱不成。余无体两俱一分一种不成下。合有十一。望前现今取举。一种之过。名之为更。非谓至下更有十一。言并前者。并初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也。前一後十一。合云十二一分不成。
文。後句非遍至犹豫不成者。故此过是有体两俱全分两俱不成者。眼所见因。虽不遍宗而立敌宗。俱许所说。非如声论佛法。两俱不许实句摄因。故云有体。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者。如声论师对佛弟子。立声色常实句摄故。此实摄因。两说无体。共说於彼有法无故。四种全分随一不成者。有体自随一。有体他随一。无体自随一。无体他随一。以之为四。初有体自全分随一不成者。如声显论。对佛弟子。立声为常。所作性故。声显不许所作因故。二有体他全分随一不成者。如胜论师对声显论。立声无常。所作性因。所作既生。声显不许。故成随一。三无体自全他随一不成者。如声显论师。对胜论。立声是其常。德句摄故。声论不许德句摄故。四无体他全他随一不成者。如胜论师。对声论者。立声无常。德句摄故。声论不许有德句故。三种犹豫不成者。两俱全分。自全分。他全分。以之为三。初两俱全分犹豫不成者。如有多人。远共望彼於雾等性。皆共疑惑。其间有人。立有事火宗云彼所见烟等下。似有事火。以现烟故。喻如厨等。此因不但立者自惑。不能成宗。亦令敌者。於所成宗。疑不定。是故为过。二随自一全分犹豫不成者。如有敌者从远处来。见烟决定。立者疑惑。种立量云。彼所见烟下。可有事火。以现类故。如厨等处。於现烟因。立者未决。故成自随一犹豫不成。三随他一全分犹豫不成者。如有立者从处来。见定是烟。敌者疑钽立量云。彼所烟见下。可有事火。以现烟故。如厨等处。於现烟因。敌者水决。故成随他一全他犹豫不成。
文。有体无体至宗法性言者。六种所依不成者。有体两俱全分。无体两俱分。有体自随一全分。有体他随一全分。无体自随一全分。无体他随一全分。以之为六。初有体两俱全分所依不成者。如萨婆多对大乘师。立我常住。识所缘故。所依我无。能依因有。二无体两俱全分所依不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立我实有。德所依故。数论佛法。不许德依。故云无体。数论立我。佛法不立。应是一分所依不成。何言全分。故知疏错。三随一所成中。有体自随一全分所依不成者。如数论对大乘者立藏识常生死因者。数论佛法。俱同所说。故云有体。数论宗中。都无藏识故云有体自随一全分所依不成。四有体他随一全分所依不成者。如数论师立自性有生死因故。五无体自随一全分所依。不成者。如经部师。立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六无体他随一全分所依不成者。如数论立我体周遍。於一切处生乐等故。数论虽立。大乘不许。如是更有十四者。除前现举。有体两俱全分两俱不成。余无体两俱全分一种不成下。如是更有十四。如是者。即牒指前。并前十五者并前现举一种不成。十五全不成。此二偏句者。初宗法非遍。後非遍非宗法。此二句偏句。
文。同品定有至皆名品故者。同是相似义等者。两物相似曰同。体类差别曰品。一切义皆名品者。且同品中。取其品而非同。於中即有瓶等可烧可见。所作勤发色香味独。青黄等异。无量法门。是为品。品是义门差别之品。故云一切义。以天主等。但取极成法及有法。二相不相离。为宗性故。瓶与无常。别二总一。既非同品。何法与何。相似名同。除宗以外。法及有法。地不相离。名为同品。陈那等取法有法不相离义。为宗性故。言定有者。依不相离同品聚中。定有一分所作因体。故云同品定有性。若品与所立法邻近均等名同品者。瓶上法及有法。不相离义品。声上法及有法。不相离义。邻近均等。故名同品。轨法师云。同品者即瓶等。定有性者。其遍是宗法所作性因。於同品瓶中。定有其性。方是因相。正取所作。兼取无常。比师意云。取瓶有法。以为同品。若不尔者。因第二相。同品中有。岂可於彼瓶上。无常法上有耶。今意不然。若执有法为同品者。声是可闻。瓶可烧见。何得同品。璧法师云。所立无常。与瓶上无常。相似义边。名为同品。若尔所说无常。必许无我。无我既通空常上有。应是同品。今取其因正所成法。故论文云。与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玄应师云。均等义品。说名同品者。此有四说。一有云。除宗已外。一切有法。皆名义品品谓品类。义即品故。若彼义品。有所立法。与宗所立邻近均等。如此义品。方名同品。均平齐等。品类同故。彼意说云。除宗已外。一切有法。但有所立。皆名同品。不取所立名同品也。二有云。除宗已外。一切差别。名为义品。若彼义品。与宗所立均等相似。如此义品。说名同品。三有云。除宗以外。有法差别。与宗均等。双为同品。四有云。陈那既取法与有法。不相离性。以之为宗。同品亦取除宗已外。有法能别。不相离义。名同品也。此说意云。除宗已外。有法能别。皆名义品。若彼义品。三不相离。与宗均等。说名同品。今依後解以之为正。
文。彼言意说至是体类故者。理门论云。一切义皆名品者。但除宗外。所有无常。与所诤同。即名同品。此即正取瓶上无常。与所立法。相似名同。不言有所立法。瓶等有法体。名为同品。言显所诤。意许所诤。但是两宗。所诤义法。与此相似。名为同品。此义意云。是因所成。声上无常。对敌相诤。此所诤法。与瓶无常。所立相似。约此名同。即除宗中相似之外。总约一聚。名之为品。品上由有此一门同。总名同品。要约因成。声瓶二处。无常门同。勿使弃因而但偏说所立义同。以为同品。即宗同品。正取与宗能别法同。名为同品。不离宗同。必有因同。故云定有性。所以尔者。因第二相。其体即是。初相之体。由入同喻之所管故。虽无别体。然得更立。第二相名。故名同品定有性。且如同喻云。若是所作者。见彼无常。譬如瓶等。明知瓶上。自有所作。复管声上所作之义。故名为若。若者如也。谓若此若彼。两相如也。故知声上。所作性义。於同品中。作伴而有由此义故。不离宗同。必有因同。故云定有性。
文。若唯言所至有此名同者。便无有四相违之因者。四相违中。有法自相。与法自相。此二言显之所陈也。俱是两宗。所诤自相。言显宗也。有法差别。与法差别。此二意许之所陈也。俱是两宗。所诤差别。意许宗也。若唯取言法之自相。名为所立。有此法处。名同品者。唯有法自相相违因。便无有余三相违因。唯取法自相。名为所立。余三相违。不名所立。不足四数。故云无有四相违因。比量相违。有四所立。谓法自相。有法自相。法差别。有法差别。决定相违。亦有四宗。此唯宗中。有此四义。不致因喻。所以尔者。四相违因。必须本因。比是相违。决定相违。必改他因。义既差别。故唯宗中。有此四义。不至因喻。若唯取言陈法自相。名为所立。有此法处。名同品者。比量相违等。皆应无四。若全同者有法等者。有云。均等义品者。除宗已外。一切有法。俱名义品。若彼义品。有所立法。与宗所立皆均等者。如此义品。方名同品。今破此释。故云便无同正等。若除宗以外。一切有法。俱名义品。同此义品。名同品者。以瓶等有法。与宗有法不相似故。不得名同。故云便无同品。若彼设救。虽不相似。而说同者。空等异品应是同品。故云亦无异品。宗有一分相符者。若立声无常宗时。其无常义。虽违他顺已。是正真宗。而有法上。一切义中。我无我等。立敌共许。为因所成。立已成故。言一分相符。但取所立等者。不相离义。总宗名法。为因成故。得所立名。所立即法。名所立法。
文。然下论云至应当深义者。此通伏难也。难云。若言显意许。俱我所立。有此法处。名同品者。何故下文。唯举言显法自相宗。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名为同品耶彼既不举意许之宗。岂取二宗。今通难云。以余意所许。是傍所诤。略而不说。理皆同品。由此即有四相违因。比量相违。决定相违。皆有四宗。以此释文。应当深理。然论文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者。谓立声体是无常。不相离义。名为宗性。瓶等有法。与无常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故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此依一义。亦有一解。
文。同品有二至法必随故者。所立法者。此有两解。一云。不相离义。总宗名法。为因成故。得所立名。所立即法。名所立法。二云。总宗能别。名之为法。法之所立。为因所成。名所立法。即所立之法。名所立法。若尔法及有法。□非因成何故唯据能别法者。因成所立。显声无常。不成无常是其声也。均等义品者。有云。除宗已外。一切有法。俱名义品。若彼义品。有所立法。与宗所立法均等者。如此义品。方得名同者。理定不然。如前已破。今云。均等者。均谓齐均。等谓相似。义谓义理。品谓种类。此义意云。若彼义品。法及有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如此义品。方得名同。是宗同品之义也。若於是处者。瓶等有法处也。显因同品者。显者明说也。因谓声上遍宗法性。瓶上所作。名为同品。决定有性者。谓於瓶等。有所立法也。此意云。瓶等法上。有第二相因。即说此因是彼声上。遍宗法性。因之同品。所依瓶等。定有其宗故。若於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也。是因同品之义也。然论多说宗之同品名同品等者。此通伏难也。难云。同品有二。一宗同品。二因同品。宗名同品。其义可尔。若因名同品者。何故下云。因之同品。名为同法。故通之云。因之同品。名同法者。能喻因是宗之法故。从能喻因。名之为法。何须二同等者。所以须二同品者。为显因之与宗。不相离义。故须二同。故理门云。为於所比。显宗法性。故说因言。为显论此不相离性。故说喻言(二喻同事同显因宗不相离。故合为一)为显所比。故说宗言问。为显因宗不相离义。说二喻者。共能立因。为依瓶等有法之上。名定有性为依无常无等。名定有性。答。纂有二解。一云。依瓶等有法。义如常解。一云。依无常上名同品定有性。以瓶等体。非同品故。又理门云。以所作性。於无常见故。於常不见故。不言於瓶上见。故知。同品无常之上。有所作性。问。若言因依同品无常。无常即喻。如何今说。言瓶有所作性。瓶体是无常。当知声有所作性。声体是无常。准此所作即依瓶等。答。此古师合。非陈那义。陈那立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喻云如瓶等。瓶等喻依。非因依也。问。何故能别上无常。非因所依。同品是常。即为因依。答。宗中敌不许。能别非因依。同品两俱成故。得为因依。问有立量云。瓶上无常。应非因依。所立法故。如声上无常。此有何过。答。此是似破。因犯随一。或俱不成。谁许瓶无常是所立法。复是违喻名能立。问若尔何故。同无能别。名阙所立。答。喻上无常。似所立法。从以为名。如所作因。问。若无常同品。定有所作。此是灭法。云何得言定有所作。灭非因生故。答。有二解。一云。言无常者。非灭相无彼常故。名为无常。即住异等。俱名无常。依此何过。二云。无常即是灭相。言有性者。定曾有性。观果知因。非当有性。虽不因生。因生始灭。故不相违。
文。且宗同品至名同品者。且宗同品。何者名同者。此有二解。一轨法师云。瓶等有法。以为同品。一璧法师云。所立无常。与瓶上无常。相似义边。名为同品。今云。若同有法全不相似等者。破轨师义。瓶有法体。有可烧等。声有法体。有可闻等。二有法体。全不相似。若法为同等者。破璧师义。如文可解。不别取二总取一切有宗法处等者。述正义也。陈那天主。但取极成法及有法。二不相离义。为宗性故。瓶与无常。别二总一。既非同品。未知同品。何者是那。同者相似义。品者类别义。除宗以外。法及有法。二不相离。瓶上总义。名为同品。以陈那等取法有法不相离义。为宗性故。如立无常等者。谓立声体定是无常。不相离义。名为宗性。瓶等有法。与无常法。互不相离。与宗相似。故云如立无常瓶等无常。基准旧译。结有法体。是名同品。今云。结法有法不相离体。是名同品。
文。然实同品至定有性也者。约二同品。说正兼宽狭义也。因同为正。贯於宗喻。体性宽故。宗同为兼。不欲以宗成因义。因贯宗喻体性宽遍者。因第二相。其体即是。初相之体。由入同喻之所管故。虽无别体。然得列立。第二相名。故云同品定有性。且同喻云。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明知。瓶上自有所作。复管声上所作之义。故名为若。若者如也。谓若此若彼。两处相如也。故知。声上所作性义。於同品中。作伴而有也。问。同品同喻。体义同不。答。同品义狭。同喻义宽。且同品者。总通瓶上有法及法。能立所立。其中一切。总是同品。然得名者。取其所立。以之为同。亦名为品。而彼能立。及有法体。但名为品。而非是同。然若总收。通名同品。譬如七觉支。择法亦觉亦觉支。余六是觉支而非觉。然若总收。通名觉支也。问。所作性因。同品中有。岂可在瓶无常上有。答。得同品名。虽有亦同亦品。唯品非同。两分之异。而论因义。同品有者。但於是品非同处有。以其总声。於别亦转。是品非同。亦名同品。譬如宗中。声及无常。两而之异。而释因义。名宗法者。但於宗中有法之上。得宗法名。故无有失。
文。因既决定至因不有等者。案理门论。此颂初後。初立因颂。後二喻颂。初因颂者。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依第五显喻。由合故知因。後喻颂者。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此二名譬喻。余皆此相似。今引所引。初立因颂也。言等者。等後二句。依第五显喻。由合故知因初颂意者。胜论立宗云。声是无常。立二因云。所作非常故。常非所作故。此之二因。於宗有法。令是非有。故知。非遍。非宗法也。陈那释云。是喻方便。同法异法。如其次第。宣说其因宗定随逐。及宗无处。定无因故。以於此中由合。显示所作性因。如是此声。定是所作。非非所作。此所作性。定是宗法。令即重颂此长行义。故云说因宗所随。宗无因不有。依第五显喻。由合故知因。解云。依释长行。颂意明也。是喻方便者。谓喻文下。置其故字。即是方便。借取喻力。於其合中。使知有因也。同法异法如其次第者。示说两喻之次第也。即出其次第宣说。故论文云。宣说其因。宗定随逐者。配释前言所作非常。故。即是同喻也。谓同喻中。总宣说云诸所作者。明知即以瓶上所作。管取声上所作因也。宗定随逐者。又宣说云皆是无常。明知。宗首即在瓶上。声上无常。随逐此首。瓶上无常。令宗作从。故云宗定随逐也。所作是喻中能立。无常是喻中所立。是真喻体。但不举喻之所依瓶。能立之中。通取能喻所喻。於所立中。但取所喻也。及宗无处定无因故者。配释前言常非所作故。即是异喻也。其宗无处。即是离宗。标为异品。宗为所离。常为能离。此谓遣所立也。定无因者。即是离因。所作为所离。非作为能离。此谓遣能立也。二遣正是异喻。是其喻体。介不举喻之所依也。就中。遣所立者。唯依能离。若遣能立。通取所离能离也。既是两喻。故不须论是遍是宗法也。下半二句。至下当释。
文。依上二相至同品定有者。今此文旦释其宗法通局。既是释因初二相。故云依上二相。初问後答。此问意者。举因初相。问第二相也。且如声上。因之初相。所作性故。别门之法。局附声有。异瓶等所作性别。何声宗之上别因。於瓶等中别处而转。或所作因。是声有法宗家别法。云何於彼瓶处转。而言共相。贯在宗喻。遍是宗法。是第一相。同品定有。是第二相也。且如喻云。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即指如瓶。明知。第二相在诸中含之。於瓶处转也。所言转者。如轮行地。转至余处也。
文。陈那释云至故无有失者。由彼相似不说异名等者。此答意云。此声所作。彼瓶所作。其实各自附於所依。然声所作。与瓶所作。相似而有。总相合说。总名所作。既总说言诸所作者。故知不说两处异名。总言宗法同品定有。譬如无常。贯通五蕴。虽各有异。而极似故。总名无常。此亦如是。声所作性。即喻所作。一所作性。遍括两处。性类既同。名亦无别。世间许有相似之法。同说一名。及由所作能喻所喻。二处相对。令人生解。同名为喻。但可总言是宗法性。同品定有。言彼即此。故无有失。
文。彼复难言至说名宗法者。此明瓶上所作。第二相通局也。前难声宗至说为宗法者。是疏主文。非论文也。此即说前後难。差别之义。既不说彼所作性异下。正释难意也。此难意云。既不说彼声瓶。两处所作性异。总合说者。即应声上所作义。属於瓶上。说为不异。所作性因。既於瓶有。若不说其。两处异者。云何此因。更有初相。说名宗法。西明又解。以相似法。遍於二处。云何偏言。所作之因。是声宗法。不言瓶宗法。
文。彼复释言至何所成立者。此释意言下。疏主文也。此答意云。此一所作。总因之中。但将欲说因初相义。定是宗法。不欲说言唯有初相。局是宗法。以其初相。望宗有法。有此因义。别立一门。不妨复有第二相义。望於瓶上。有相似义。为第二门。既许更第二门义。故因门中。不欲说言是宗法也。故一所作。总宗法言。贯通二处。宗者声有法宗也。非宗者瓶有法处。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者。宗非宗中。可有宗法。若别异说下。声瓶相结。明因宗法。实二处之义利也。若唯声上所作之义。是宗法者。别不容有举喻成宗。若唯瓶上所作之义。是宗法者。亦不得成是宗法性。何所成立。定言是宽。唯言即狭。是故但言定有不言唯有。
文。彼复难言至即答不然者。此明相例得名同异也。初例难。後释通。初例难中。此意难云。至应皆宗诤者。是疏主文也。例难意云。如前解因第二相云。由彼相似。不说异名。如同喻云诸所作者。即是喻中。说因第二相。亦应准例。因之所成。名为同品。瓶同品处。所有无常。应亦名宗。西明例云。所作通两处。两处皆名同。两种俱无常。宗应通声瓶。彼自释云至故不相似者。是论文也。不然者。先总非也。别处说所成故者。瓶上无常。别处同许。非是所成。声上无常。别处乃有。违他顺已。说是所成也。因必无异方成比量者。夫立因者。必须在於声瓶两处。立敌同许。以为无异方成真因。比生宗智之量也。故能立通。所立义局。故不相似者。宗有违他。因有同许。理不相似。故於喻中。即说有因。而同品中。不说有宗也。然文轨师。就此论文。自问答云。问。声瓶齐所作。二相□为因。无常贯声瓶。说宗通两处。答。所作两处。俱成就故。此二相□为因。无常瓶成声不成。何得言宗通。两处。
文。问何故此定方成宗义者。沼法师略纂。有此问答。问。何故异无说遍无。同有言定有耶。答。顺成立同有。但有即顺成。止滥立异。无非遍滥不止。大意同此。成宗不遍如上已陈者。上解因初相中。唯言法性。不言遍者。因於宗遍。即是不成。或两俱不遍。或随一不遍。或犹豫不遍。或所依不遍。有体无体。全分一分等。诸不成过。广说已讫。今指彼文。故云如上已陈。止滥不尽至下当悉者。即指异品遍无性。第三相文。至下当悉。岂由喻遍能顺所立方成宗者。九名之中。第八名云。二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如胜论立。内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喻如电瓶。此无常宗。空为异喻。勤勇之因。於同品瓶等有。电等上无。异品空中。一向非有。既勤勇因。於其同喻电等上无。非是遍。能顺所立之因。岂同喻中。有一分能立不成过。既是正因。故同品上。犹说定言。不说遍字。
文。但欲以因至皆说遍也者。但欲以因成宗等者。此释同喻因。不遍有。而得成宗。但能立因。将欲成宗。因有宗必随逐。即是因同品之义也。故论文云。显因同品决定有性不欲以宗成因。有宗因不定有。即是宗同品之义也。故论文云。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若因於异品有。同品半有半无等者。此释伏难。难云。若同品中。虽不遍有。成正因者。第七九句。同品不遍。岂非正因。故今通云。今此所简。简第二相过。第七九句。即第三相中之过。故无失也。问。若第二相。非要遍有。成正因者。何故因之初相。要遍方是。若一分有。即是一分不成摄耶。答。初相是主。要遍方是。第二助也。少有亦正。问。第八句中。电瓶为同喻。勤发之因。於电不遍。犹成正者。第二句中。瓶空为同喻。所作之因。於空不遍。若亦成正耶。答。若作是作法者。即第八句所收。非是第二句。故不可致疑也。
文。其九句者至故成九句者。宗法者谓宗之法等者。宗谓有法。宗之分故。亦名为宗。能有宗因。故名有法。法即因。遍在有法宗上。故言宗法。此即有法宗之法性。故名宗法。即因三相中。初相名义也。准长行中。因便复释四不成因。阙无初相。今颂文窄。具标有初相也。或可。颂中宗法两字。若言有者。即有初相。若言无者。即无初相。文中含其有无两义。与长行中。宽狭即同也。余文易解。
文。理门论中至而成九类者。常无常勤勇者。颂第一句之三宗也。一常。二无常。三勤勇。恒住坚牢性者。颂第二句之三宗也。配三常义。基测宾云。一恒。二住谓常住。三坚牢性。此三皆是常名差别。为成巧词故。绮其文也。晓云。第二句三宗者。一恒住。二坚。三牢性。此三□是声常之宗。非勤迁不变者。颂第三句之三宗也。一非勤。二迁。是无常之异各。三不变。是常住之异名也。
文。其九因者至即成九也者。所量作无常者。颂第一句之三因也。一所量。二作。三无常。作性闻勇发者。颂第二句之三因也。一作性。二闻。三勤发。无常勇无触者。颂第三句之三因也。一无常。二勇。三无触。
文。一同品有至此是初三者。此初三中。第一句者。共不定过。第二句者。是正因摄。第三句者。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过。问。真能立者。必破他宗。真能破者。亦立自义。若尔第二正因。为是能立。为能破耶。答。八义同异中。有能立非破。善申比量不斥他故。故第二句。是能立。非是能破。问。破有二种。一立量破。二显过故。真能立者。必破他宗。第二正因。岂非立量破耶。答。宾云。近代诸师复云。更有立量能破之义。今寻诸论。虽则有文立量破他。论其义意。终不离前阙等名破。破本对立。良由邪宗立义。非真或阙或似。致令破者立量显彼或阙或似是故离於或阙或似。更无别义而可别立立量破也。且如佛法立声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支既不阙。不堕似中。外人纵以百千比量。终不能破偿。若破者。堕过类中。故不别论立量破也。今疏主意。亦应有之。能立自宗。即能破敌。必对彼故。问。第二正因。相违决定。俱具三相。何故九中。不说违决。答。有二说。一玄应师云。相违决定。二八句摄。具二相故。二云。相违决定。其过最重。故入随一不成过摄。且依此义。略而不说。问。若相违决。有二八摄。如何二八。名正因耶。答。玄应师云。俱说正因。□是二八。不言二八。唯是正因。今疏主意。不入二八。是故九句。不摄过尽。问。第二说中。若相违决。随一过摄。其所闻因。立敌共许。云何名为随一不成。答。不能令生他决智故。不许正因。是故随一不成过摄。问。随一不成。既阙初相。所闻性因。岂具三相耶。答。相违决定。虽具三相。而似非真。不能令生他决智故。既言非真。故说阙相。亦无有妨。问。若尔。不定是疑。不成即既决。疑决既别。云何相摄。答。若二别因。三相虽具。若自决定。成相违宗。令敌证智。不随一定。名相违决。
文。中三句者至此是中三者。第四第六。皆相违因。第五句者。不共不定。问。陈那天主。兔角等无。皆入异品。既第四句。亦同非有。异有非有。与第六句。无有差别。中应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失九句者。唯依有体。而作九句。若依无体。四六无别。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今第四句。取兔角等。为异品者。亦是同非有异有非有也。问。所作即是。宗之别法。云何所作。於余处转。答。理门论云。由彼相似。不说异名。言即是此。故无有失。问。若尔既於喻有。云何但说。为宗法耶。答。此中但说定是宗法。不欲说言唯是宗法。故亦无妨。问。所量通二品。遍属异品。不定收。所闻因。虽无同品。不属异品非不定。为显此难。立比量云。所闻性因。非不定摄。异品无故。诸异品无者。皆非不定。犹如正因。又所闻性。非不定摄。同品无故。诸同品无者。皆非不定。如相违因。答。此唯属有法之声。不通同异。故是不定。又如山中草木。无的所属。然有此人彼人之义。即名不定。今此所闻性亦尔。不在余品。若在余品者。既容通在同异品义。故是不定。又此所闻因。若我因者。佛法立声是无常。胜论立声是德句义摄。数论立声三德为性皆以所闻为因。□应成立。既立皆不成。当知。此因是不定也。前之二量。有相违决定。谓所闻性因。是不定摄。阙一相故。诸阙一相者。皆不定摄。犹如共等四不定因。此之四因。皆阙异品记无一相。今所闻因。亦阙同品定有一相。故是同喻。
文。後三句者至是名九句者。第七句者。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第八句者。是正因也。第九句者。俱品一分转。问。第八句因中。内声无常。勤通无间所发性故。犹如瓶等。因中可有不定之过。有勤勇无间所发。而是常住。择灭无为。此即正因。有不定过。为如瓶等。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声是无常。为如涅盘。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声是常耶。又作法自相相违量云。内声应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如汝涅盘。答。轨师云。梵本量门释论解云。声从勤勇无间所发者。约近因等起。其择灭涅盘。远因所显。谓由散心求发入方便。或隔无量心。始显涅盘。故非勤勇所发。宾云。勤发但是。断烦恼用。而涅盘理。勤发亦有。不发亦有。是故不关勤发之事。亦勿浪称涅盘勤发。是故不得作不定过。晓云。所发者。发动义。以常住法无发动故。非是勤能无间所发。问。若尔加行无间生体正智。正智无间断惑。断惑无间。得无为故。岂非是勤勇无间所发。答。大乘宗中。自许涅盘。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如成唯识论第八卷说。即基疏云。约诠为论。圆成涅盘。亦名无常。即垢净无常也。由此前云。相违量中。喻有所立不成之过。故第八因。无有不定相违等过。问。内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同喻如电瓶。异喻如虚空。此勤发因。於瓶等有。於电等无。此空为异品。於彼非有。此即第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真因也。此勤发因。於电非有。同喻之中。有一分能立不成过。既有此过。应非正因。答。由此义故。但言同品定有。不言遍有。若言遍有者。此因不遍於电等上。应有一分能立不成。既言定有。故无此过。如美好珍□。虽有少疵。即摄为上味。而舍之。此因亦尔。同喻别体。即有两物。一物能助能立之因。得成其宗。一物有过。虽不助因。而不为过。若引一物。为同喻中。有一分过。此必为过。若一分不成能立因者。是一分能立不成过。若一分不成所立宗者。量分所立不成过。问。因第二相。於同喻上。一分非有。而成正者。因初相中。於有法上。一分非有。亦应成正。即不应有一分所依不成之过。答。初相是主。分无成过。其第二相。是助非主。虽无一分。而得成正。约第八句。说遍定义。意在此也。此义玄妙。学者应思。
文。然理门论至摄余不尽者。於同有及及二等者。本颂文也。论主先制二十余颂。以之为本。後造长行解释。解释之时。更造诸颂。名为末颂。亦名子颂。今此即是本颂之数也。有三类因。第一类者。初两句颂正因。正因有二。第一於同品有。第二及二者。同品有非有二合也。同中既然。复於异品无故。云在异无也。言是因者。此之二句。皆是正因。即九句中。二八句摄。问。若是正因。要具三相耶。若言具者。掌珍比量。无异法喻。应非正因。答。具三相者。必是正因。自有正因不必具三相。沼师云。此释全非。谁言此因。不具三相。既无异品有法。即因不滥行。岂非异品遍无之相。若阙此相。是真因者。诸不定因。皆阙此相。亦应名正。又若具三。皆正因者。决定相违。应正因摄。又复此量。亦非正因。成唯识说。为似量故。翻此句相违者。第二类也。翻此二正因。即名相违。一者同品非有异品有。即翻此第二正因。同有异无。二者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即翻第八正因。同有非有异无。即九句中。四六句摄。□是法自相相违因也。余三相违。不入九中。故云摄余不尽。问。四六两句。无其别体。何以为二。答。今此九句。唯依有体。不依无体。若依无体。四六无别。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今第四句。若收兔角等。为异品者。亦是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故无别也。问。九句之中。何故唯有法自相相违。无余三违。答。准彼论意。具有四违。然九句中。唯有一过。无余三违。故云摄余不尽。沼义纂云。九句之中。亦摄余三。准文如是。立声为常。所作勤勇二法为因。唯法自相。岂名为余。若不明四。次下摄颂。何故云邪证法有法。自性或差别。此成相违因。长行既无别解。总摄於上。故知九因。亦有摄四。问。若云九句有摄四违。如何说言如法成法。不言成有法。又彼九因。望违於常及非勤勇。此但违法。如何摄四。答。虽云违有法。实唯成法。如难有性而非有性。难彼意许离实有而非有性。故唯成法。广如彼说。
文。所余皆不至至下当知者。此第三类。即是九句之中。除前四句已外。所余五句也。此之五句。皆名不定。即六不定中。但除相违决定故。云余五。问。何故九句。无相违决定。答。义纂云。理门颂中。据别而说。不对许有声性论者。立所作因。故九中无故彼中难所闻性因。若对许有声性是常。此应成因。此难不共不定。准此故知。不约对二。彼论长行。及此论中。据二宗对。故有相违决定。净眼疏云。问。第二。第八。是正因收。且如不成因。亦於同有。异无。应是正因耶。答。因遍宗法。方论九句。既不成因。何用同有异无之相。故非第二第八所收。问。相违决定。及法差别相违因等。亦是第二第八所收。应是正因耶。答。正因必是。第二第八所收。不说第二第八。皆正因摄。约此义说。亦不相违。
文。上九宗中至智不决故者。问。比量相违。与决定相违。有何差别。答。前比量相违。但立其宗。即违共因。今立因也。方违其因。故不同也。问。比量相违。立其宗时。即违其因。其义如何。答。如立宗云瓶等常。立此宗时。即违後共初无後无故因。谓瓶等定是无常。初无後无故。如灯焰等。此义意云。前宗违後因。名比量相违。後因违前因名决定相违。今大乘基云。彼宗违因。此因违宗。彼宽此狭。二类别故。彼比量相违。胆宗违後因。此决定相违。後因违前宗。问。决定相违。比量相违。宽狭云何。答。但相违决定。即比量相违。自有比量相违。非相违决定。如立宗违。其比量。而立因别有余过。故非相违决定。至下当知。问。二八因。是正因者第二正因。应有决定相违之过。量云。声应是常。两俱极成无常所不摄故。犹如虚空。既有此过。如何二八名正因耶。答。此是似破。此因非但违害他宗。亦害自宗。故非真破。即立量云。声应无常。两俱极成常所不摄故。譬如瓶等。一云。相违决定。虽具三相。是疑因故。二八不摄。或决定相违不具三相他智不决定者。由此有云。相违决定过者。随一不成摄。故理门论。九句因中。不摄违决。如前已解。
文。问言定有至决定有性者。此问意者。将作四句。宗同因同。相对而问。言定有性者。因同品也。宗随逐者。宗同品也。言因同品。已显必有宗同品。何复须言宗同品。既言宗同品。即显必有因同品。何须复言因同品定有性耶。答中云。乃显此因成义不定等者。显有相违。方及不共不定。即九句中。中三句是也。亦显此因成相违法等不定成宗等者。显有相违。及余四不定。即九句中。除二五八。余六句是。
文。由此应为至品一分转者。有同品非定有等者。略纂云。有是同品非定有者。此有两解。一云。於同品中。因遍非有。名是同品非定有。谓九句内。中三句也。二云。於同品中。因少分有。亦是同品非定有。谓九句内。後三亦是。然两解中。四六两句。相违因摄。第一第三第五。此三句不定因收。故文不得唯据同品也。问。第八句。既是正因。如何第二解云後三亦是同品非定有耶。答。因明文云同品定有。自有两义。一云。因於同品遍。故言定有。二云。因於同品少有。亦得名为定有。既对少有。第二解云同品非定有。亦摄後三句也。今疏所举。依第一说。唯取中三句。不取後三故。有定有非同品等者。谓九句同内。名取初後。以各初句异中有故。以各後句异品有非有故。然六句中。四六两句。相违因摄。余之四句。不定因摄。故文不得唯据定有也。
文。有亦定有至定有性也者。此第三句准四句文例。应云有亦同品亦定有。作法定故。然今云有亦定有亦同品者。盖写谬乎。案诸四句。无此文例。故知谬也。有同品亦定有等者。谓九因内。初後两三句。以彼六句□云同品有故。然六句中。两句是正车因。为简余四不定之因故。文双标同品亦定有也。问。若尔。初後两三中。定摄四因。亦摄是正。□云同品定有故。答。此之四因。虽是同品亦定有。非异品遍无。不同第二第八。同品亦定有。异品通无故四因非正也。有非同品非定有者。此有两解。一云。九句中各取中句。以此三句□异品非有故。二云。亦取初中後三内。各加後句。以各後三句。异品一分非有故。异品一分无。亦得言定无。以同一分有得言定有故。六句内。两句是正因。为简一句相违因。三句不定因云同品。简异品。定有简遍无。故文双标同品定有。二八正因等者。问。第二第八。是正因收。亦如不成因。亦於同有异无应是正因耶。答。因遍宗法。论九句。既不成因。何用同有异无之相。故非第二第八所收。问。相违决定。及法差别相违因等。亦是第二第八所收。应是正因耶。答。正因必是。第二第八所收。不说第二第八。皆正因摄。约此义说。亦不相违。
文。异品遍无至即名异品者。异者别义等者。释异品义。总有三说。一云。除宗以外。一切有法。皆名义品。不得名异。若彼义品。无有所立宗中能别。与宗相似。如此义品。得名异品。此说非理。瓶等亦应非同品摄。瓶空望声。俱不相似故。若空等上。无其无常。与声所有无常异故。与瓶异者。立论许声是无常空无所立成异品。敌论说声是常。空等亦应是同品。二云。除宗以外。空无无常。为异品。三云。除宗以外。双取空等并能无之常。以为异品。此後二说。广破如决。别二总一。既非异品。未知异品。何者是耶。今正义云。异者别义。品煮在义。即是聚类。非体类义。无体故。同喻必有唯依喻体。异喻无依。有其喻体。亦得成宗。为显异喻无喻所依。亦得成宗。故云许无体故。言体者。所依名体。非是喻体。随体有无等者。除宗以外。能别有法。二互相离。名为异品。以天主等不相离义。名之为宗。明知。异品取空无常互相离义。得名异品。又准同品取不相离。违同成异。明知。相离名为异品。言通无者。依於相离异品中。遍无一分。所作因体。故云异品无性也。即准同中。要由因力。所成之同得同品名。对此同品。翻说为异。故异品聚中。无其所立无常之成宗。名之为常。此之常义。即非所作因之所成。故名为异。除异之外。总约一聚。名之为品。故必须记。彼之本因。不来成此。故名异品。且异品者。总与瓶上有法及法。能立所法。义不相似。诸法聚类。其中一切。总是异品。然得名者。但无所立。名之为异。亦名为品。而无能立。及异所依虚空之体。但名为异品。而非是异。然若总收。通名异品。
文。古因明云至皆名异品者。此简古说。即陈那已前内外道等。古因明师也。与其同品相违或异说名异品等者。此有二义。一者约法相违。立为异品。故云与同品违也。二者约有法不同。立为异品。故云或异也。且约法相违者。自有二义。一者如水火上。冷热相害。相违之义。此以不同陈那义中。要据因力。所成之同。说为同品。而彼但据宗中说常。取常为同。又宗常故。但取无常。即说为异。彼既不据本因之力。成与不成。是故滥取不定量中。同异二品。说为两品。且如立声定是常。无质碍故。譬如虚空异喻云。如瓶等。此中瓶等。既是无常。与本宗中及同喻中常义相违。既作异品。既不约因所成不成故。但喻於冷热相害也。此是十四过类中。同法异法两种相似。伪难破真。然後即作如是伪立也。二者又有外道古因明师。约於无常与无我异。如是一切义门异者。义既不同。不相容受。相违之义。即名异品。良由意欲立声为常。求同不得。唯取异证。故强分别一切义门。皆悉令异。此是十四过类中。分别相似。伪破真立。然後即作如是伪立也。或说与前所立有异名为异品等者。第二约法不同者。声论师立声为常。非作为因。而执瓶等与声体别。瓶等体中。无容有声。故名为异。故知。瓶等自是所作无常。不关声事。此是下所相似者。伪破真立。然後即如此妄立也。上叙彼宗二义竟。
文。陈那以後至便无後过者。陈那以後皆不许然等者。今陈那明异品者。要据本因。於此处中。无所立故。说名异品。是故非斥古师两义。云非与同品相违或异也。若相违者应唯简别等者。此初破相违为异品义。通破冷热相违。及异门相违。故云应唯简别也。异门相违者。如无常宗。应简无我以为异品等是也。且约冷热相违者。相承释云。此令本宗疑滥不定。且如立於火炉中定有热触。因云以有火故。同喻云如烧窑中。异喻云如雪山水冻之处。即知一切有火之处。皆为同品。诸有冷处。皆是异品。其有不热不冷之处。复是何品。是则唯立相违之法。简别同品。不是返遮宗因二有。若许尔者。则一切法。应有三品。本立热宗。以热简冷。简异品讫。复须更简不热不冷。非同非异。第三品义。若其许简不热不冷。非同非异第三品者。便令本宗亦热不冷。非同非异第三品乾。便令本宗亦热亦冷。方得简除不热不冷也。是故令宗中得定成。故有过也。准此冷热相违之义。善恶苦乐。明闇大小。常无常等相违义。一切可知宾师云。准类上说。义即不然。若立声常。空为同品。瓶为异品。乾闼婆城。复是何品。故不然也。今说或可。如前已叙。立声是常。无碍为因。虽复立因。不约因力所成不成。立同异品。但唯偏就所立之中。简同说异。故云应唯简别者。即令不定量中。所有异品。滥成真异。以之为过。
文。又难或异至即名异品者。此次破或异为异品义。若别异者应无有因等者。此亦且标有过之相。谓若说言下。疏主文也。若谓随与宗法别异。皆名异品即无有因。所以然者。且如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因者。即於声上有空无我等义。与无常义。有别异故。名为异品。然所作性因。亦於无我等义处转。即名异品。有便是不定因。非谓正因。是则一切。皆有两义。岂有一因非异品有。如是一切。应无正因。有正因故。故知异品。非别异义。但是当知。地所立处。即名异品。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