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五(本)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论相违有至名相违也者。相违有四等者。宗有二种。一言显宗。二意许宗。言显宗者。名为自相。此有二种。一者有法自相。二者法自相。意许宗者。名为差别。此亦二种。一者有法差别。二者法差别。今此义中。先悬述义意。後当文释。北川茂林法师。影响壁法师义云。先陈有法。持自相故名为有法自相。对此复有别义不同。名为有法差别。且如胜论量云。有性非实非德非业其中有性持自相故。复作有缘性故。异门差别。次法自相者。复说者为法。持自相故名法自相。如声无常。无常持自相也。复别义名法差别。如数论师立眼等必为他用。即积聚他。更有差别。非积聚他。异门差别。宾云。今谓。此等所谈之义。如夜见枕口虽称枕心犹有疑。以暗昧故。今正释者。如有立声以为无常。声是自相。无常共相。今此所论法自相者。非是此义。谓是宗中能别之法。称可此法。自己相状以其言显而成立之。然唯局立一门之法名法自相。乃被宗中有法之上因力。取喻翻破本宗法之自相一倍相违。故名法自相相违因。如手取物。取既由因。是故不名法自相相违喻。若准理门名为法自性相违因。性是性相。其义同也。法差别相违因者。能别法中以言对敌。诠表言显立一类宗。於此言中矫计假托。更成意许第二类宗。且如数论立眼等必为他用。他用之言但因假他。对敌言显。已是一立。然非乐为。此假他者。亦名积聚他。而设矫计。寄此言显假他宗中。别立意许神真我他以为所乐。此神我他亦名非积聚他。既意许中立此真他。即与言显假他差别。故名法差别。故彼敌论。取有法上积聚性因如卧具喻。还是由於因力取喻。翻彼意许非积聚他。乐为之宗。令不得成。而今别成非乐为中积聚假他。故名法差别相违因。即知乐为。因不得遍。更有不乐。其因偏遍。故理门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谓不得遍。及不普遍。故名不遍因。次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胜论师为其五顶。立比量。云有性非实非德非业。因云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喻云如同异性。然彼但乐以其言显。立大有句是离实有。约此乐为以为一立。复借非实非德业等离实之言。助前成立大有离实。然此非实非德业等。助中须之非是乐为。复为一立。乐与不乐。於言显中两宗双成故犯相违。凡诸比量须以法中违他顺已。而今乃於有法中之。违他顺已故。被敌论依有法上。将因取喻。翻破所乐大有是有。令不得成。而令别成非乐之中。非实德等。非有之宗。故名有法自相相违因。翻成之云。有性应非有性。有一实故。乃至如同异性。以同异性体非有性。故翻所乐。此亦令彼本乐之宗因不得遍。别有不乐。其因偏遍故。理门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次有法差别相违因者。还用前门所立比量。寄於言显矫立意许。此义意者。胜论意云。前门有法自相之中。言显宗者。虽有正说及有助成。但有名言。诠其有性不无之号。犹如喻中同异体上。亦容许有不无之号。此即名号未能定其大有是有非是同异。故同异外须更别立大有句义。为意所缘。既於言中犹未能定大有是有。故前立量虑恐未了。由以胜论。今应成立令义尽理究竟显了。故寄前门言显比量。以未了故是不乐宗。於中前立意内所许。差别法门大有是有。非是同异以为所乐。即是寄於言显比量。一类宗中矫立意许第二类宗於一量中双成如是两类宗故。故犯相违。彼既自计。寄大有言以诠大有非是同异。亦应喻中寄同异言。诠是同异非是大有。故被敌论以因取喻。翻彼意许大有是有。非是同异所乐之宗。令不得成。而更别成不乐之宗。於言显中体是同异。非是大有。故名有法差别相违因。翻云有性应非有缘性。因喻同前。以同异性非有缘性故此亦令彼本乐因立。是有缘性。因不得遍。别有不乐非有缘性。其因偏遍故理门云。或於一相同作事故成不遍因。沼略纂云。宗有二种。一言显宗。二意许宗。如次名为自相差别。如有成立声是无常宗。声是有法自相。言中彰故。即此声上有是声缘性。非声缘性。有无漏等。并是有法之差别。意含许故无常是法自相。言中彰故。即此无常。有是无常缘性。非无常缘性。识变非识变等。并是法之差别。意含许故。若设言中。立宗云作声缘性应无常者。此则作声缘性。是有法自相。即立其因违四宗等。能令所立二敌互乖返。名曰相违不名差别。若即意许此作声缘性应无常者。即声缘性在於声上。即是因能与彼相违为因名相违因。此即自相差别。本无的属。但约言显意许而分。即略释四种相违大意已讫。相违义者等者。两宗乖。名为相违。即宗果名也。四种相违一因一喻。故云不改他因。即本量因。能令立者宗成相违。与相违宗而为因故名相违因。今疏主意与轨法师第二说同。故彼疏云。又释如立常为宗。无常违常名为相违。立因为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无常义。与相违为因故名相违因也。因得果名者。宗名为果与相违宗而能为因。因得果名名相违也。
  文。非因违宗至後三依旧者。由彼说故下疏主文也。非因违宗名为相违等者。此嫌轨师第一解也。故彼疏云。若所立因望自四宗名别违故。故有四种。既云因违四宗。故嫌彼云非因违宗名为相违。次言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者。若作初解即有例难。故彼疏云。问。若因违宗名相违者。宗亦乖因岂唯因过。过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如父子相生。子不生父。亦彼名相。此则宗因两形为相。因反宗故名违。今既不言因违於宗名为相违。故无此难又彼问云。常义既反所作。何不说相违。答。宗言常住。过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所立。故因说违。宗无此过。由因违宗名为相违。有此例难。今既不尔。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若法能成相违所立等者此文二意。初明相违似因所摄。後如无违法下。正示相违因相。谓若因法。成相违宗。是相违过。似因所摄由斯理故。前所作因。能成无常。及成空等。非相违因。不相违故。其相违因。如数论师立宗义。云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意欲成立非积聚我。而返成立积聚假我。故成相违因。如无违法相违亦尔等者。正释相违因相。谓如前说积聚故因。如欲成立无积聚我。而不成彼。反成积聚假我。故此积聚性故因。如能成立无相违义。谓能成立必为他用。遍是宗法。同品定有。如是成立相违所立。谓能成立积聚他用。亦遍是宗法。同品定有。所立之法。积聚他用所无之处。能立之因积聚性故因定无有故。成相违因。犹如正因异品中无。不同犹豫通同异品。由彼说故因仍旧定者理门既说。若因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因即一因法。能成两宗相违所立。名相违因。故知因仍旧定也。喻可改依等者。其而应言由此说故。喻可改依。故此小论下四过中。初一改喻。後三依旧。此即用本因者。依理门证。喻改依者。依此论证。文意如是。不可异推。
  文。问有因返至不名相违者。此问起者。依轨师疏问答而起。故彼疏云。问。宗亦乖因岂唯因过。过不在宗。何得名相。答。宗言常住。过失未生。因言所作。方乖宗故。宗因两形为相。因返宗故名违。若尔。岂不说因宗始成违。如说敌量前因成似。由此问答方起此问。是故问云。有因返宗。不顺因义。因名相违。宗亦返因。不顺宗义。应名相违。答中二说。此初说也。初答意云。因为能成不成异宗。令宗相返。因名相违。宗为所成。不欲成因令因相返。不名相违。
  文。又因名法至各四种耶者。第二答也。此答意云。因返宗者。名法自相相违等。宗返因者名比量相违。因别疏条。相违开四。宗违合说。名比量相违。为影现故。宗令因开。不尔何故但说有法自相比量相违等者。前文数云比量相违。决定相声。各有四种。不尔即违前所说。故决定相违。四相违因。差别之中。先德二说。一云若不改本因。违宗四种。是後相违因。若改本因违宗四种。是相违决定四相违因也。一云亦非法自相相违以明决定。况得是余三相违也。以法自相被违之後。失本自相。别成自相。今於相违决定之中。违已仍疑。不失不存。况复相违决定法。两因两喻。而与四相违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若依此义。决定相违不具四宗。比量相违亦不具四。所以尔者。因喻各别证宗乖返。是故名为相违决定两宗各定。名比量相违。复违其因。因或同异名比量相违。二违既别。岂同具四。问。宗因相返说名相违。何故过但在因而非宗失。答。即由此说。外道因明论中名宗过也。於宗过中别立宗因相违之过。由宗因相违。宗在因前。故名宗过。非因失也。陈那难云。宗虽在前。未说因时。即无所违。要立因已。方违於宗。故唯因过非宗失也。陈那又云。夫相违者。我不欲说。与宗相返。名作相违。如有成立常住为宗。无常返常。说我相违。立因本欲成常住宗。其因乃成无常宗义。与相违为因。名相违因。故理门云。若法能成相违所立。是相违过。
  文。此宗说法至故二差别者此宗说法等者。此因明宗说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差别。如瑜伽说。所成立义有二种。一者自性。二者差别。今此因明中。有法即是所立自性。能别即是所立差别。为显此二略有三重。一者局通(求曲反专也)。谓我自性法自性等者。若有若无者。此并通前我法二种自性。故瑜伽十五云。所立自性。谓有立为有。无立为无。言所成立故者。释所成立义。各别性故者释自性二字。差别者谓我差别等者。即先开我法二种差别。言若一切遍者。下後释也。切遍者。即是迦比罗等。执我量同虚空体周遍故。若非一切遍者。即离系子及兽主。遍出等计。即执我量有分齐。随身舒卷。及小如极微等。此之二种是我差别。言若常若无常等者。明法差别有常无常色无色等。又释略明三对差别。遍不遍。常无常。色无色。以等余门并通我法二种。自性上所有差别。故法中亦有真如法空无我等。遍诸法。余法不遍。其我中亦有常无常。色无色等。问。如立比量声是无常。即声是自性。其无常是差别。即不相离。合成一宗以为所立。何故前明自性。即云若有若无。如言我必有。我必无。非和合成宗。而自性外。更云差别遍不遍等。答。有两释。一云前自性言有无者。泛明自性不同。我法并通有无。其我体性。外道谓有。内道谓无。基法中亦遍有无。道理易知。後差别门。即是有体之我。及无体之法等。所有遍不遍等为差别义。如外量云。我我必遍是所立宗。又释。此中两段各别为宗。前立自性以为有无。後立差别。亦为有无。前性我所依。其有无为能依。後以差别遍等为所依。亦以有无为能依。文中略故後门不明。若有若无。真实令有。由敌论者。於自性差别互不有不了故。立论者或立自性。或立差别。为显此别。云如是等无量差别也。随其所应空等等遍有色等非遍者。执我量与虚空等者。我体遍有。执我有分齐。随身舒卷。及小如极微者。我与色等体不周遍。故云空等遍有。色等非遍。前局等者。前自性局。後差别通。故二差别。
  文。二者先後至分为二门者。於总聚中言先陈者名为自性等者。言显先陈名为自性。言显後说名为差别。言差别者。分别之名异也。以後所陈分别前故。佛地论云等者。佛地论意。色心自体名为自相。彼上所有无常等义中为共相。各有的属非不定故。今因明意。与彼有异。各附已体名为自相。贯通之义名为共相。贯通他上如缕贯花者。犹如一缕贯黄赤花。一无常言。贯通色心故。依於此声等局体名为自性。无常贯他名为差别。各无的属。得名不定。故与佛地其义有异。若立五蕴一切无我等者。显得名不定之相也。且诸法中。自相共相体非是遍有是自相非共相如青色等相。有是共相非自相。如空无我等。此通余教。非唯因明。其自性差别体即遍通。自相共相皆是有自性。自相共相皆有差别。此义准唯在因明之旨。何者。有法言自性。法是差别。如五蕴中思数。体是自性。有漏无漏。我无我。是差别。数论师立我是思。即以我为自性。以是有法故。思为差别。以是法故。此即我非我之共相。亦有自性。思之自相亦有差别。蕴中思数是自相故。自性差别各无所的。得名不定以理推之。此先後门。虽即前局通门然能诠教少有别异。所诠之义亦有别也。依教义别分为二门。问。佛地唯识因明三论自相共相如何差别。答。佛地论意。体名自相。义名共相。唯识论宗。若法自体。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名自相。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为共相。因明之旨各附已体。名为自相。贯通之义名为共相。是故三论各有差别。
  文。三者言许至相违因等者。言中所陈等者。言显宗者。名为自性。若局若通不问先後。俱名自性。故法有法皆有自相。意许宗者。名为差别。自意所许。别义所可成立名为差别。故法有法皆有差别。唯关所诤。差别之义名意许宗。法有法上多差别。非取一切。所以尔者。法有法中言差别者。非一切义皆是差别。唯两别许。若诤别义。违他顺已方为差别。非取一切。此三重中。唯约第三言许之门。说四相违宗有二分。谓法有法。二各有二。自相差别。因违四宗。故成四种。如有成立声是无常。声是有法自相。无常是法自相。此法有法。立者言彰非於宗中意别许故。若於言彰法有法上。意别所许名为差别。谓意许声。执受大种所生。非执受大种所生。或常住大种所生。无常大种所生。作声缘性。非作声缘性等随别许者。皆名差别。意许无常念念无常。一期无常。转变无常。灭坏无常作无常缘性。非作无常缘性。亦别许者名差别也。此即自相差别。本无的属。但约言彰意许有别。非谓色等自性名自相。无常等义名差别。就差别中。随自所立因违彼者。方是相违。非望一切常无常所许别义。皆相违也。就相违中。因违意许。不失先言显自相宗者。以意所许方名差别。若违意许。言显亦失意所许。即非差别。第三门中开四种宗。今说有因令此四种之所立返成相违。故名法自相相违因等。
  文。论说等者至故说等言者。论说等者。义显别因者。十五类中除论说三。余十二因名为别因。论所未说。名之为别。所乖返宗者。第三门中自相二宗。差别二宗。以之即为所乖返宗。若从因说。虽有十五不过此四。故论但说有四相违。能乖返因等者。今观此文所乖返名宗。能乖返名因。若尔何故。初文云与相违法。面为因故。名相违因非因违宗名为相违。前後文义岂非相违。解云。所乖返宗者。两宗乖返名相违。能令乖返说名因。能相违量。所相违量。此二互望名能乖返宗。名所乖返宗。此所乖返宗能令乖返。故名能乖返因。非谓因宗互望名能所。故前後文不相违也。故次下云。所诤别义方名差别。因令相返名相违因违二有六者。一者违初二。违法自相。法差别。二者违。初三违法自相。有法自相。三者违初四。违法自相。有法差别。四者违二三。违法差别。有法自相。五者违二四。违法差别。有法差别。六者违三四。违有法自相。有法差别。韦三有四谓互除一者。违法自相。法差别。有法自相。除第四有法差别。二者违法自相。法差别。有法差别。除第三有法自相。三者违法自相。有法自相。有法差别。除第二法差别。四者违法差别。有法自相。有法差别。除第一法自相。违四有一者。其义易知。令总远故。文言等者。此有两解。一轨师云。举违一有四。等取违二三四十一因也。二疏主云。初二别违一因者。违法自相。所作性因。违法差别积聚性因。此之二因各别违一。後二共违二因者。有一实故。有德业故。一因违有法自相。有法差别。虽是二因同成一宗故名一因举此三种等余十二故说等言。此即举违有一有四中二。违二有六中一。等取违一中二。违二中五。违三四。违四一。合十二因也。以後二宗。同一因也。
  文。论此中法至所发性因者。上比量相违相违决定皆唯说彼法自相者。宾云。问。据法自相相违决定。颇有余三相违决定不耶。若令以正义释者。亦非法自相相违。以明决定。况得是余三相违也以法自相被违之後。失本自相别成自相。今於相违决定之中。违已仍疑。不失不存。况复相违决定法。两因两喻。而与四相违中一因一喻。全自不同。何劳相好也。若依此义。从彼初说非其所由。今疏主意。一切比量。凡举宗时必法自相。以之即为所诤之宗。不论违後故从彼初说。能成所由也。此有二师等者。一声常宗彰二因者。此有五解。一立者异故。二内外异故。三显四六故。四有宽狭故。五违二八故。立者异故者。声显立者。声是其勤勇无间所发故。若取所作。即似因摄声生立者。声是其常。所作性故。内外异故者。彼声论立唯内声常。勤勇性故。亦外声常。所作性故。若取勤勇即不成摄。显四六者。勤勇性因。证声常宗。顺九句中第六句因。谓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所作性。证声单示。顺九句中四句因。谓同品非有。异品有也。有宽狭故者。因成於宗略为四句。有宽因成狭宗。所作因成内声常。有狭因成狭宗。谓勤勇所发作因。成於内外声常有宽因成宽宗。谓所作因成内外声常。有狭因成狭宗。谓勤勇因成内声常。此四句中。并容皆是相违因摄故。宗一因二者。显因宗有宽狭义。违二八故者。第四违第二。第六违第八。故理门六。於同有及二在异无是因翻此名相违也。今此疏主。略依第一诸异义。明此二因故云此有二师也。
  文。论此因唯至名相违因者。此之二因等者。初所作因第四句摄。後勤勇因第六句摄。本意欲成所乐常宗。返成无常。违宗所陈法自相故。此之二因名相违因。问。陈那天主。兔角等无入异品。即第四句。亦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与第六句无有差别。唯应八句。何立九句耶。答。夫九句者。唯依有体而作九句。不依无体。同喻异喻。皆顺有体。不顺无体。若依无体四六无别。何以故。以第六句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今第四句取兔角等为异品者。亦是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也。
  文。故理门云至三不改故者。此理门论本颂文也。此所作下。疏主文也。裹云。末学云。纂要云。本颂者。或足目所造因明论。或世亲所造论轨等中。(云云)钞所引轨师释。与纂相违。(云云)彼论往往有本颂言。轨法师云。论主先制二十余颂。以之为本。後造长行解释。解释之时更造诸颂。名为末颂亦名子颂。今此即是本颂之数有三类因。第一类者。初两句颂正因正因有二。第一於同品有。第二言及二者。同品有非有二合也。同中即然。後於异品无故是两种正因。第二类者。第三句颂相违因。谓翻此有两句中正因。一者同品非有异品有。二者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并是法自相相违因。第三类者。第四句即是九句之中。除前四句已外所余五句。谓一三五七九句也。五句皆名不定。即六不定中。除相违决定故五也。此所作性等者。第四句摄所作性因。翻第二正因。第六句摄。勤勇发因翻第八正句句数相翻如文可解。问。所作性因中。致疑未决。所作性因对声显论。随一不成。所作通显。不唯是生。因喻之法不应分别。何故对显随一不成。答。内外二道。所作不同如内道释。声从众缘所生。为众缘所生作故。说声是所作性如声论说说显为所作。如凿壁作孔显得虚空。空是所显。说空是所作。声论亦尔。声是常故。以响显声。说声是其所作。义通於生显。若立声为常无常等为宗。若以所作性故为因。佛弟子对声显论。随一不成。若以生义是所作义。声显论者。所作义不成。若以显义是所作义。佛弟子显义不成。若立论者。敌论者。相对立因。随一不成。是亦似因非真因也。问。若所作义如此别者。上真立因中。所作性因。应是似非真。答。上真因中云所作性者。且约立论者。敌论者。立生义是所作义。故真非似。今对声显不立生义是所作义。说故随一不成。若对彼师更须以余义为立因也。问。见上所释。所作之义通生与显。若佛弟子对声显论。总言所作性故。岂有随一不成过。不可分别是何所作。为生为显故。答。因喻之法。不应分别者。即有别意。若自他俱许声上有咽喉等所作。复俱许瓶上有杖轮等所作。以别许故可总为因。今生所作。自许他不许。显所作。他许自不许。别不俱许。不可总成。故是随一不成过也。问。如凿壁作孔显得虚空。既是现事。非不所作。若尔依所作显空。所显虚空为所作性为勤所发耶。答。所作者。第二正因。应无异喻若勤发者。第八正因。应无异喻。俱有不定相违过故。答。二八正因异喻空者。遍法界空。其体常住非是所作。亦非勤发故为正异。无有诸过。孔中虚空。隐显无常。位转变故。不以为异。何故得知孔中虚空隐显无常耶。答。遍法界真凝然常住离系涅盘垢净无常。位转变故。唯识第八有其诚文。遍法界如喻常住空。离系涅盘喻孔中空。问。从勤勇发。皆所作耶。设是所作皆勤勇发耶。答。从诸宗计。可简此义。若佛法宗。一法之上。得有二义。以瓶盆等通勤作故。生显二宗。声显不许所作性故。不得对辨。且佛法中。从勤勇无间起寻伺。寻伺无间起身业。身业无间造作盆等。但是人功德所作者。皆是勤勇无间所发性。电光等。河山大地空中风等。非人功所为。并非勤勇无间所发。此一似因等者。此法自相一。似因中若第四句。所作性因。名一似因。若第六名勤勇发因。名一似因。因必仍旧者。四六句中。比量三支为所违量。二八句中。比量三支为能违量。此能违量必仍顺前所违量因。故云因必仍旧。喻改先立者若第四句。前所违量。空等为同品。瓶等为异品。今第二句能违量中。瓶等为同品。空等为异品。故云喻改先立。六十八二句。相对改喻。准此可知。若不尔者等者。若法自相。必改喻者。即无此与余合违二。许初改喻後三不改故。由此还成前文意云。此一似因。因仍用旧。喻改先立。後之三因因喻皆旧者。显此论示法之相状也。由是四句因必仍旧喻任改同者。显由论示法之相状故。四相违量。立因引喻之方轨也。若不尔者下。简过成轨也。简过之相其意何也。有人文外伏。难云。今观论文。初之一因。因仍用旧。喻改先立。後之三因。因喻皆旧。既初改喻。後三不改。法既决定。文亦分明。何故今云由是四因因必仍旧喻任改同耶。为通此难。有二返难。此初返答也。返难意云。若不四因。因必用本。喻任改同。尔者。必应无有此法自相与余宗合违二等因。如文取义。执初改喻。後三不改。其法定故。
  文。又九因中至下当知者。此第二返难答也。返难意云。九句因中。四之与六名相违因。其第四句。同品非有。异品有。第六句者。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要同无异有方名相违。若随汝言。如文取义。初必改喻。後三不改。斯理定者。後三相违直观立者。法差别相违积聚性因於同喻卧具有。有法自相。有法差别。有一实因。於同喻同异性有。此後三因非同无异有。如何复难成相违耶。後之三因不改喻故。理门但言等者。即引理门。证四种因。因必用本。喻改同也。若法能成相违所立等者。谓若因法成相违宗。是相违过。且依一说。积聚性因。本意欲成非积聚我。而反成立积聚假我故成相违因。但言立因必定顺旧。不说同喻亦仍用旧此论示法等者。若如文取义。初一必改喻而成相违。可是喻过若如文取义。後三必不改喻。方成相违者可是喻过。若改同喻。若不成改。喻皆成相违明知是因过非喻过也。欲令学者知是因过非喻过故。此论示法。初一改喻。後三依旧。由此当知。诸相违因。因必用旧。喻任改同也。下之因等者。後之三因。直观立者。因於同有。虽能成宗。复为相违。一一穷究。同无异有。遂成相违。
  文。问如声论至不成过故者。第二正因宁非有法自相相违者。且举作因难第二因。立应难言。汝声无常应非声无常。勤勇发故。如瓶盆等。第八正因宁非有法自相相违。既得难二因。答中亦答二因。此乃但是分别相似过类者。十四过类中第三过类也。问曰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譬如瓶等。外曰声常。不可烧故。或不可见故。如虚空等。外人意云。汝以声同瓶勤发。即同瓶无常者。然瓶是可烧可见。声即不可烧不可见。可烧可见者。可无常。不可烧见者应是常。此於同法喻中。分别可烧不可烧。可见不可见等。与宗义异名分别相似。前第二异法相似。直望以同法为异法不分别差别之义。故不同也。今此难尔。即於宗中。分别法与有法差别之义。是故分别相似过类摄。问。若尔。唯识比量中。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量云。真故极成色。非定不离眼识色等。此亦双牒本量有法与法。应是分别相似过类。答。彼此全别。故不例也。且如有性量中。有性是有法自相。离实之有。即实之有。是有法差别为避能别不成等故。不得说言非离实有。故借许言作有有缘性等。小乘有法差别亦尔。即识之色。离识之色。是有法差别。为避能别不成等。故不得说言即识色。小乘宗中无即识色故。大乘宗中无离识色故。今欲借取共相许言。方便而言非不离识之色义如前说。因犯两俱不成等者。此即一分两俱不成也。所作性因。立敌共许。依声有法。不许依无常故。又无常无等者。所作性因。是有义法。无常是无义法。所依既无。故犯所依不成。
  文。设有难言至至下当知者。汝声无常应非是声无常许无常故如瓶无常者。依理门论。或是所立一分义故。此即宗中一分有法以为因故。立敌不许。是故还成两俱不成。又彼论云。若以有法立余有法。或立其法。如以烟火或以火立触。其义云何。设难量云。烟能有火。以是烟故。犹如余烟。又立量云。火有热触以是火故。犹如余火。彼论主云。若不尔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触。应成宗义一分为因。解云。若不如我成烟火相应物。尔者即汝所说。依烟立火依火立触。皆成宗义一分为因失。问。此过义一分为因。因过失中。是何过摄。解云。有云不共不过摄。无同喻故。有云两俱不成因摄。今观比量。皆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喻也。准理门旨。如此皆是两俱不成过摄。何故今云。诸无似立此过相故。岂是深穷。此义应思。设许上说皆为过者。即一切量无正因者。准理门旨。此言无义。既以宗中一分有法为因。皆是两俱不成。既许为过。岂一切量无正因者也。
  文。论法差别至皆准此释者。准前亦三者。初标牒名。次显宗因。後成违义。此初二也。凡二差别等者。法差别。有法差别。名二差别。法有法中言差别者。非一切义皆是差别。唯两别许。若诤别义。违他顺已方为差别。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宗等者。若不尔者。如立声无常宗等者。若不尔者。难云声非所闻。所作性故。犹如瓶等。应成有法差别相违。若许成者。是即何处有真比量。然返害自。不成相违。无常之作彼缘性等者。作无常缘性。作非无常缘性等也。比理相违。决定相违。有二差别。皆准此释。法差别相违大意者。能别法中以言对。敌言显之中立一类宗。於此言中。娇计假托更成意许第二类宗。且如数论立眼等为他用。他用之言但目假他。对敌言显。已是一立然非乐为。此假他者。亦名积聚他。而设娇计寄此言显。假他宗中。别立意许神我真他以为所乐。此神我他亦名非积聚他。即意许中立此真他。即与言显假他差别。故名法差别也。故彼敌论。取有法上。积聚性因如卧具喻。还是由於因力。取喻翻彼。意许非积聚他。乐为之宗令不得成。而令别成非乐为中积聚他。故名法差别相违因也。
  文。此中义说至相符极成者。此先预简三支过也。此中义意。若数论师对佛弟子。意欲成立我为受者受用眼等。若神我为有法受用眼等。便有宗中所别不成。即他不许有法我故。是故即有他所别不成。积聚性因。两俱不成。立敌不许积聚性因於有法我转故。如卧具喻。所立不成。受用眼等非卧具故。喻无所立。简能别不成等准此可解。总显意云。他者我之异名也。形於眼根故说为他。身中有此自在主宰。复名为我。彼宗我者。自有二种。一者真我。即二十五谛中神我谛也。体既常住故非积聚。二者假我即眼根等积聚成身。假名为我。以其假相动作旋为似我相故。即二十三谛中摄也。假我通於佛法中立。所以同许。真我对敌。佛法不许。不得真立。故以眼等。为宗有法。
  文。由此方便至故总建立者。此明言中。矫许假托。更成意许第二类宗也。而就法中。意乐成立真我为宗。既以敌论不同许故。方便寄言显假他宗中立之。彼以真假两类宗法。合立量者。避别立过。若显立云不积聚他用等者。谓若数论别立真他。毕竟无有共许同喻。故令宗中能别不成。并阙同喻所立之义。因亦违法自相又彼若更别立假他。彼非乐为。有相符过。由是多意。须方便立。因喻之法。不应分别。卧具他用。彼此俱许。不应分别何他受用。若真若假。故总建立。而无异喻。可言若不他用见。非积聚。如龟等。
  文。论此因如至次第成之者。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等者。此积聚性故因。能成立言显他用。故具三相。不成相违。如是亦能下等者。此因亦能与其意许。法差别宗。为相违因。而望意许真他用宗。於同品无。唯於异有。故成相违。其数论等者。彼宗许我受用三德所成二十三谛。眼等五法即五知根。实我用胜。亲用眼等。受五唯故。假我用劣。依彼立故。其卧具等。体即五唯。依彼五唯所集成故为我爱用。先作五唯量者定义。唯定用此。成大根等。故云五唯量。真我疏用。假我用胜。为安身等。作床等故。其卧具等。必神我须思量受用。故从大等。次第成之。由我起思。受用境界。从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长之义。自性相增。故名为大。从大生我执。从我执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次生五作业根。次生心根。广如唯识疏说。
  文。若以所思至差别相违者。若以思量受用之义。其卧具等。实我用胜。能思量故假我用劣。不思量故。然以假我安处所须。卧具等物方受床座。故於卧具。假他用胜。真他用劣。今者陈那即以彼因与所立法胜劣差别而作相违非法自相者。非言显故。亦非法上一切差别皆作相违者。亦非法上除言所陈。余一切义。皆是差别。要是两宗各各随应。因所成立。意之所许。所诤别义。方名差别。故论但言与所立法差别相违。
  文。先牒前因至积聚他用者。此前所说积聚性因如能成立数论所立眼等有法必为他用法之自相者。此即审定数论因也。如是亦能成立所立宗法自相意许差别相违之义积聚他用宗由者。此即例破也。如是者。牒前积聚性因。所立宗法自相者。即是宗中必为他用法自相也。亦能成立者。是积聚性因。其法自相。为因所成。故云能成立法自法自相也。於此所立法自相中。意许眼等。为无积聚真他受用。故法意许差别。其眼根等。为积聚他之所受用。意不许宗。违意许宗。无积聚他真我受用。故云相违之义。积聚他用宗。言由者。因由也。文言亦者。兼辨义也。谓积聚因。非直能成眼为他用差别义宗之因由也。亦能成於眼等必为积聚他用宗之因由也。有人云。由字属下者非也。他用是法自相等者。积聚一因。成立言显意许两宗。是故得成相违之因。问。凡自立量。理必须所共许同喻。若望破他。容取彼宗独许之喻。以示彼过。义既如此。何不此中作不定过。过云为如卧具。共许假他用。积聚性故。眼等为假他用耶。为如卧具。汝许真他用。积聚性故。眼等为真他用耶。答。此实与彼共不定过少分义同。俱由立者本立一宗。而彼一因。通在共许两喻之上。借两喻力作不定过。然後令彼见有两宗。此中良由两喻力停。不得偏就。故宗不定也。今此立者。本立两宗。一则不乐。一则乐为。而由一因通依二喻。而有共许及不共许。真假二义。喻既二义。故应就其共许之义。翻彼乐为令就不乐。此中良由喻力不停。令宗偏就。故名相违。即知因明正理之法。一量之中。立一类宗。容可是真。若一量中立两类宗。随应必堕三相违中。今积聚因。即一量中立两类宗。故堕法差别相违中。
  文。其卧具等至一切无遮者。此下疏主得陈那意作用胜难。以释义旨。轨云。立宗应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如卧具等。唯言即简眼等为无积聚他用故成相违。文中虽别无唯言。意如此也。今则不尔。神我受用二十三谛。岂於眼等无能受用。是故今云。其卧具等积聚性故。既为积聚假我用胜。眼等亦是积聚性故。应如卧具。亦为积聚假我用胜。问。卧具他用。岂不亦真假二他。俱共受用此卧具耶。答。宗须违他。故立所乐真他之时。宗未有过喻须同许。故不得取所乐真他。以为同喻唯有假他受用卧具一切譬喻。是同许故。故得违彼也。若不作此用胜难者其宗即有相符极成等者。若但说言眼等应为积聚他用。即有相符。彼说等积他用故。其积聚因无共同法实我用胜。唯在异品假我用胜。但可难言积他用胜。而不得言实我用劣。违自宗故。即共比量。无同喻故。若他比量。一切无遮。共比量中。云实我时他不许故。他比量中。言汝执我。一切无遮。
  文。西域诸师至实我亦用者。有不善者者。不善因明名不善者又不。善数论宗。名不善者。其义皆得。眼等应为积聚他用等者。西域师意。彼数论宗即有二义。一云眼等不为假他受有但为真他之所受用。由此直申相违量云。眼等应为积聚他用数论难云汝宗相符等者。数论宗中有一义。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由是义故。有相符失。西域又释等者。第二义也。此义意云。彼数论宗。眼等唯真他用。不为假他用。卧具通二用。今以卧具例令眼等亦为积他用无相符失。彼宗一云。眼等亦许为假他用。若依此义。亦有相符。前後两师皆有相符。由此义故数论难云。陈那弟子非善我宗等。今我本意。不论眼等。真假二他用不用义。唯论眼等有能用他。其能用他。即神我是。陈那弟子不知我本意。唯诤真假两他用不用义。俱有相符。岂於我宗。善达者耶。玄应师云。轨法师数论宗中虽述二说。今详彼宗。眼等不为积聚他用。由彼不许於眼等上有假他用。必为他用。宗法自相得成立已。故谓别有能用真他。不尔便无他用之义。若言许有假他用者。即於眼等他用。非无彼量。何能显真他也。由此应作相违量云。眼等应有亲能用他。积聚性故。如卧具等。眼等不许假他亲用。故作此违。何以得知。彼论宗说於眼等有能受用。唯识论述数论宗云。执我是思受用萨埵。刺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岂於眼等无能受用。二十三中摄眼等故。问。立相违宗。何故不言眼等不为无积聚他用。答。若作是说。便无同喻。彼许卧具为无聚他展转用故。若宗说云。眼等不为无积聚他亲受用者。此即无失。故二立宗皆成相违。论略辨一。不双举也。问。积聚性因。违意许。是法差别相违因。所作亦违意许宗。应是法差别相违摄。何乾如立无常。言所显故。是法自相。一尘无常。意所许故。是法差别。所作性因。不违言显无常自相。违意所许一尘无常故。所作因违法差别相违。难云。声应非是一尘无常。所作性故。犹如瓶等。答。立论之人。还应难云。谓声应非是一尘常。所作故。譬如瓶等。既亦违汝一尘之常。如何但与无常作违。若彼救云。汝以所作证无常。违汝意许。是相违。我不以此成常住。何得与我作相违者。即应解云。我以所作总成无常。不别成立一尘灭坏何得於我所成之外。别与一尘无常作违。成非一尘无常性耶。又解。积聚性因望意许宗。同无异有。故成相违。所作性因望意许宗。同异俱有。非相违也。於色香味等。及瓶盆等。一尘四尘有所作故。又积聚因成相违宗。同有异无。能成相违。所作性因立相违宗。二品俱有。何能所立。故彼如前。作相违量。立者应显彼不定云。为如瓶等。所作性故。声非一尘无常耶。为如色等。所作性故。声是一尘无常耶。故约一尘无常所作非相违。
  文。故但应如至法差别过者。生异觉云眼等唯为实他受用卧具假用或眼等通二卧具唯假用者。此破文轨师义。故彼疏云。问。彼宗眼等不亦为假他用耶。若假他用。即定重成已立。何名相违。答。有二释。一云。彼宗眼等非假他用。但为真他之所受用。以彼假他即是眼等。为体。自体不可用自体。故佛法宗中。假实殊途。又总别异。许其假他受用眼等。故唯违他非成已立。二云。彼宗亦许眼等为假他用同佛法宗。立相违宗应云。眼等唯为积聚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既增唯字。即简眼等为真他用。故成相违。文中虽无唯言。相违宗意此如今云。眼等唯为实他受用者。是初释意也。或眼等通二等者。第二释意也。既云彼宗亦许眼等为假他用。其亦定者。兼并义。即於实他亦兼假他。故云眼等通二。胜义七十。亦徵彼云。必为他用是何他也等者。彼徵意云。若言真他。即是能别自成他不极成过。又同喻中。无所立过。若言假他。即是相符极成过。宗既不成。如何立量。会彼论文。即有二释。一沼师轨师同云。意欲因辨过。今且纵许成宗。二宾师云。彼既避其别之过。方便寄在积聚假我。不乐宗中。而立所乐非积聚他而合立之。此即正是以一相因。同作事业。成立所乐。及以不业。两类之宗。陈那即言。若合立者。因犯相违也。由此应知世亲据别破之。陈那据合破之疏主意。为显意许法差别义。且徵审定非谓实徵宗。能别法令有过失。若不尔者。有难。切宗令有过妨。若作此徵。岂有极成能别耶。
  文。问於因三至异品遍无者。此显还是九句之国异有同无故成相违者。问。此疏主及轨师同云。九句因中。但有一违。谓法自相相违因。如前九句中明说。阙无余三相违。今此法差别相违。九句之中。异有同无。准此余二亦异有同无。若尔。九句之中。皆应有四。何故但言有法自相相违无余三耶。答。理门论云复唯二种。说名相违。能例立故。即九句中。四六二句。名类二种。此明法自相相违因也。言倒立者。本欲立常。乃由因力。一倍翻立无常之义。倍翻名倒也。亦可本宗举常为头。次因为腰。後喻为脚而此因力不立其头。乃倒立脚也。即是第二三中。取初取後。以为二句。即第四第六句也。今翻二八法自相宗。唯是四六。故九句中唯有一违。无余三也。即九句中。无违余三宗句。唯四六句。违法自相。故法差别虽同无异有。於九句中无所违宗。故不相摄。
  文。论诸卧具至应作此解者。成比量云。眼等必为积他用胜等者。数论宗中即有二释。一眼等唯真他用不假他用。二眼等真假二他俱用。若依初释。应成量云。眼等必无积他用胜其第二释。既通真假。俱同受用。无有胜劣。若立量云。眼等必为积他用胜。即有相符。真假他俱无胜劣同受用故。今疏主意。虽俱受用。非无胜劣真他於眼等用胜。假他於眼等用劣。是数论宗之本义也。故无相符轨师疏云。问。数论眼等亦为假他用。此即相符极成。何名相违。答。劫比罗宗他用有二。其真他用。亲用眼等。疏用卧具。其假他用与此相违。由此理故。陈那等难云。眼等应亲为假他用。无相符失。今观此义。与基无异。亲胜虽异。义意不别。同无异有。方是相违。今此数论。必为他用之宗。积聚性因。於其同品卧具等有。於其异品龟毛等无。是则此因应正因摄。同有异无故。此有两解。一云。立因不成差别相违之宗。方是正因。得成积聚他。所受用故。故敌论者。与作相违。其积聚因虽同品有异品无如决定因。非正因摄。二云。必为他用言所显宗。其积聚因。望此所立。是同有异无。若取必为他用。意所许宗。即异有同无。谓差别宗云。眼等必为无积聚他用。因云积聚性故。除宗以外。诸卧具等。皆不要为无积聚他用。无同品故。是同品无。其卧具等即是异品。此积聚因於中有故。是异品有。令既不与言显宗作相违。云眼等不为他用但与意许法差别宗。作相违云眼等应为积聚他故用。故望意许。辨因有无。同无异有。得成相违。
  文。论有法自至具大悲心者。时彼仙人既悟所证等者。玄应师述外道义已。最後结云彼外道经。所说如是。若准彼说。此下所说。盖外道经之所说乎。百论疏云。天竺僧佉经十万偈。二十五谛为宗。卫世师经。亦十万偈。六谛为宗。由此准知。外道经说也。谓得菩提者。菩提者觉也。一切智也。即谓得一切智便欣入灭者。无余灭也。传法已讫。胜论即曰。化火焚身入无余灭。一生中国者。五天竺国。总名中国。简余边国。名为中国。所以知者。西明疏云。以神通力。历五印度。经於多时。伺求具德。故知非唯中天竺名为中国。二上种姓者。父母俱是婆罗门姓。四姓中胜。名上种姓。三有寂灭因者。有涅盘性也。言涅盘者。彼以舍身生於上界。妄计以为涅盘也。身修圣道。名寂灭因不修道者。没生死故。四身相圆满者。形貌严端也。依善业因得端正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既无智分。五聪明辩捷者。识性聪敏也。耳利名聪。心照名明。闻文义。无碍自在。故名聪明。此立自宗之德也。论义破执。纵任无双故名辩捷。此破他宗之德也。六性行柔和者。心行柔和也。若心粗旷。瞋恚增长。损坏善苗。岂有弘法救生之德。七具大悲心者。有慈悲心也。与乐名慈。拔苦名悲。一切圣人。慈悲为身。无慈悲德。不堪法器。虽为说法岂有领纳。六句义法。玄妙难入。匪具七德。谁能闻受。故经九千年。伺求此德者也。
  文。经无量时至伺其根熟者。经无量时等者。成劫之末。住劫之初。历五印度。经无量时。所以知者。前中卷云。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嗢露迦。此云鸺鶹。轨师疏云。经无量时无具此者。後住劫初。婆罗□斯国有婆罗门子。依此二文。知尔之耳。问。成住坏空。各二十劫。既有分量。何故今云经无量时。答。无量有二。一有数无量。如成人寿无量等。二无数无量。如佛寿命名无量寿等。今约有数。故言无量。以神通力历五印度。经多年岁求具德者。无有其人。故云伺无具者也。後经多劫者。指住劫初。故云後也。婆罗□斯国者。此三世如来转法轮处。此有机缘。初可闻法。故舍摩竭提国向於此城。方转法轮。大毘婆沙第一百八十三卷云。应知过去烧光城。即是今婆罗□斯。过去嗢利他罗山。即是今仙人鹿苑。如经所说。佛於婆罗□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为憍陈那等转正法轮。何故名婆罗□斯此是河名。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罗□斯。此云江绕城。言婆罗门者。此言讹略也。应言婆国欲主拏。亦言婆罗贺摩拏。此义言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故。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诸国即无经中梵志。亦此名也。正言静胤言是梵天之苗胤。亦名净行众。摩纳缚迦云儒童者。儒而失反。柔善也。童幼少也。旧言摩纳。或云摩那。译云年少。或言年少。净行也。郑玄释儒至教训谓师也。西方多呼硕学年少。以为儒童。五??(似宣反回。世正为旋。同也)妻拏奴胡反。子也。亦为帑字。妻子也。
  文。後三千岁至六句义法者。此经九千年。方根熟。受法也。共妻竞花因相忿竞者。此明厌俗入道之缘由也竞花者。西明识疏云。儒童与妻。入园折花。因即诤恨。问。劫初之时。如色界天。无欲婬事。而何有此相。答。此住裹云。唯识疏一末云。成劫之末。人寿无量。外通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鸺鶹等。如此文者。成劫外道也。何云住劫事。劫初时所作之事。故无妨也。问。此法自相相违量。依谁以为所对之敌。答。此量所对。三师不同。一测法师云。於婆罗□斯城。有一婆罗门子。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具七上德仙乃为彼说六句法。一闻即悟。于时儒童更有弟子。名曰五顶等若依此说。儒童为五顶立此比量。既云儒童一闻即悟不言不信大有。故知之耳。二文轨师云。後住劫初。婆罗□斯国有婆罗门子。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亦名般遮尸佉。以云五顶。由具七德。彼仙为说六句义法。应时悟解。鸺鶹即曰。入无余灭。五顶後为弟子。说此六句等若依此说。儒童即五顶之别号也。五顶为五弟子。立此比量也。三此疏主云。後经多劫。婆罗□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弃。此云五顶。五顶虽信同异和合。然犹不信别有大有。鸺鶹便立论所陈量。若依此说儒童五顶。是二人也。父子别故。既胜论师为五顶立。相传如是。可勘本文。
  文。说实德业至论所陈量者。五顶闻前五句。即便悟解。闻大有句。乃生疑云。实等非无。即名为有。岂实等外。更别有能有之大有耶。胜论欲令信有句故。即说同异及和合句。此三之上各各有一总同异性等者。同异有二。谓总同异。及别同异。总同异中。复有二种。谓总同有总异。初总同者。实句之中。虽有九实。同是实故。总同於此。名为总同。言总异者实中九实。总异德业。名为总异。德业二句。总同德异。准实可说。别同异中。复有二种。谓别同与别异也。别同者。地水火等。一一极微。各各不同。名为别同。同是实故。别同於此。名为别同言别异者。实中九实。各各别异。各为别异。别异於此。名为别异。诸同异性。体常众多。德业同异。准实可说。复有一常能和合性等者。问。若同异性。同异实等三。而体常多者。能和合性。和合实等三。何故体常是一耶。答。大有和合诸法通体。非各别性。故名为一。同异句义。诸法别性。非是通体。故名为多。故诸门分别中。一多不同门云。有性和合。体唯是一。德业同异。三是多。实句一种。亦多亦一。谓空等五一。地等四多。五顶既信同异句义。即以此句。为同法喻。胜论便立论所陈量。
  文。此量有三至体非即实者。今指彼论故言如说等者。西明疏云。儒童弟子。名为五顶。造义鬘论。叙释六句。极为精要。所以西方学内外者。必学内宗。俱舍一部。数论宗中三弥叉论。胜论宗中义鬘论者。乃得其名。西方呼此三论。名聪明论。故学得者。名播五天。德高四主。於是胜论便教五顶六句义法。五顶闻前三句义已。应时信受。闻大有句。乃生疑云。前云不无即名为有。岂容别立大有句耶。五顶以其未信此句。且停其义。次说同异及和合句。五顶还信。信五句已。却成大有。立比量云。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量意云。立者但乐以其言显。立大有句是离实有。约此乐为。以为一立。复借非实非德业等离实之言。助前成立大有离实。然此非实非德业等。助中须之。非是乐为。复为一立。乐与不乐。於言显中。两宗双成。故犯相违。凡诸比量。须以法中违他顺已。而今乃於有法之中。违他顺已。故彼敌论。依有法上将因取喻。翻破所乐大有是有。令不得成。而令别成非乐之中。非实德等非有之宗。故名有法自相相违因也。
  文。因云有一至并名无实者。因云有一实者。唯就大有同异两句说也。故彼宗中即作四句。一无实者。互不相有。不含容他故。谓地水火风。常散极微。空时方我意并德业和合。皆名无实。此十二法虽为大有同异所有。而自不能有他。故名无实。四本极微。体性虽多。皆无实因。空时等五。体虽各一。皆无实因。德业和合。虽依於实和合。望实非以为因。故此等类并名无实。问。和合於实非以为因。其义可尔。非实德故。德是实上德。岂不以实为因耶。答。德业虽依实。而以不实为因。有别体故。如人依大地住。而地非人因。
  文。大有同异至之所生故者。二有一实者。正显大有同异两句。能含常散极微。及含空等五实。问。此大有及同异句。既含常散四大。及含空等五实。何故不名有多实耶。答。此所含中九实。自守各不相含。是九介一。既不相摄。故不名多。三有二实者。至劫成初。两常极微。合生第三子微。此第三子含父母二。量德合故。不趣因量。名有二实。自类众多。各各有彼因。二极微之所生故。两常极微合生第三子微者。两常极微。未合之时。名为父母。已合之时。即名为子。非谓已合外。别有所生第三之子。两微合时。即名子故。未合之时。各相不改。故名父母。已合之时。本相已故。故名为子。望未合二。名为第三。三三合生第七子。其义亦尔。自类众多等者。第三子微。自类众多。未生第七子前。各各有彼因。二极微之所生故。此第三子名有二实。前大有及同异。望二散微未合之前。及和合後。一向唯得名有一实。谓纵和合。亦不得名相含相有。故望。含子微。复是含三乃含多实。亦非有二实也。
  文。自此已後至名有一实者。此明第四有多实也。自此已後初三三合生第七子等者。九实之中。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有众多法。体非是一。故成劫时。两两极微。合生一子微。子微之量。等於父母。体唯是一。从他生故。性是无常。如是散微。皆两两全生一子微。子微并本。合有三微。如是复与余三微合生一子微子微第七。其子等於六本微量。如是七微。复与余合。生一子微。子微第十五。第十五子。其量等於本生父母十四微量。如是展转。成三千界。其三千界。既从父母二性所生。其量合等於父母量。故三千界。为识等境。体唯是一。今云。有多实者。即二子微和合生孙。孙含父母并四祖微以含六故。名有多实。自此已去。展转生孙。至成大地。并名有多实。有多实因之所生故。总而言之。大有同异。能有诸实。亦得名有无实。有一实有二实。有多实。所以尔者。以所含中。含子孙微。子孙复相含故。问。大有体是有故。可名有一实。同异非体是有。何得名有一实。答。同异性者。若总若别同异。实等三令三类别。名有一实。非约体是有名有一实。沼义断云。有人云。以同异性含於实等。名有实等。是彼性故。名有实等。出何典据。胜论但云。同异是实等性。不云有故。又自云。戒贤师解。应云有实故。言一者。相从故来相从下句。足字为句。云有一实故。有德业故。虽有此说。不及先德。问。无实有二。一者地水火风。父母极微。二者空时第五。及德业和合。今云。大有同异名有无实有。约何无实耶。答。大有同异。能有极微等无实。不能有和合等无实。故疏文云。大有同异。能有诸实。亦得名为有无实等。然此二种实等虽有等者。此二种者。大有及同异也。实等虽有此之二种。而功能异。如文可知。
  文。有德业者至便无同喻者。亦有无有非大有也者。非是德业能有故。故云非大有也。有德业者。如有色言。此色体上有其色义。宾云。有德业故者。即大有同异。含容德业也。贤云。有一实者。谓含一实。属者之义。如言声有无我之义。应法师云。有一实故者。即指有性。於其空等无实之中。随含一实。名有一实。今案三说。皆似非是有无之有。说能有义。今疏主意。有色之言。如有一实及有德等。无别能有而有於色。此色体上有其色义。有一实体。故名有一实。即非无义。名之为有。有德业故。亦准此知。若是大有因成随一者。若有德业之家。望於大有。名为有者。即能有之有故。因犯随一。五顶不许能有有故。如佛法言有色有漏等者。有漏之有。目於能有。如大有能有实等。有色之有。目於自体。如有一实等。即非无义。名之为有。无别能有。问。其五顶者。许彼空等。一实自体。非无之有。名有一实不。若不许者。有一实因。随一不成。若彼许者。有一实因。应成不定。若以理言之。名有一实。子孙非无。能含二实。及含多实。许说子孙名有二实及有多实。空等非无。体是一实。何不许彼名有一实。由此应知。有一实因。有不定过。今此纵无辨相违也。其後二因。亦有不定。准实有之。弟子敌者。德业非无。名有德业。亦不定故。今亦纵无辨相违也。问。此有一实等因。为以三法别成三法。为用三因共立三宗耶。答。以三法别成三法。如有一实因成非实法。有德业因。别成非德非业法。何以得知。且如宗云非实非德非业。三法即异。故知因言有一实等。各成一法。若言三因共成三法者。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之过。何者。且有一实因。弟子亦信非德非业。若亦能成非德非业。弟子既信。何须重成。有德之因。弟子亦信非实非业若亦能成非实非业。弟子既信。何须得成。有业之因。弟子亦信非实非德。若亦能成非实非德弟子既信。何须得成。所以三因浑成三法。一一皆有一分重成已立过也。故知三因各立一法也。
  文。问何故不至一一实有。此问意云。胜论六句。束为四类。何故唯取有一实类。为能立因。不以有无实。有二实。有多实为能立因耶。若言有於二实多实为等者。若立宗言有性非实。有二多实故。如同异性。即其因有不定过。如文可知。为如子微等有二多实故者。若第三子。唯有二实。量德合故。不越因量。故云有二实。若孙微等。唯有多实。从子微实。至大地等。有多实故。轨师云。若以无实。及有二实。以为因者。便有两俱不成过失。於宗有法。两俱不成故应法师云。若三有无实。有二实。以为因者。但是随一不成。弟子敌者。空时方等。及常散微。自不相含。既不能有他实。即是无实。子微非无。能含父母。名有二实。故以无实二实。为因。但是随一不成过也。立者离实有性有法。非是无实有二实故。同喻亦有立敌俱能立不成。俱许同异非是无实有二实故。若言有无实者和合句义亦名无实等者。和合虽依实和合於实。非以为因。若有彼无实。因滥和合。和合句义。亦名无实。若能有彼。犯两俱不成。实等能有。同异性上。无有和合无实。以其喻。亦犯能立不成。
  文。问有性有至亦属着义者。此问意云。言显有性。是非无义。意许即显大有性也。有一实故。其义亦尔。而上文云。有一实有德业之有。如有色言。此即言显。有一实之有。有德业之有。是非无义。今以言显有一实之有。及意许有性之有。相对而问。故云不相关预答有性有法等者。此答意云。有性之有。与有一实之有。皆能有之有。以之相对而答前问。意虽取彼离实等有。名有一实等。然於言中不显差别。总立为因。无不成过。今此但据实自体非无之义。自他俱许名有一实故此三因无随一过。故云是宗之法。故无两俱。问。宗有法有意许差别。其义可知。如何因中亦有意许。有一实之有是能有故。亦是非无之有故。答。因中亦有方便矫立差别之义。如一切皆是无常故因。如前已说。问。若以同异。虽体不无。而不名有。有一实因。云何彼转。纂解云。虽体不名有。而体不无之义共许。今取此不无之义。为能有故。云有一实等。然同异上。不无之义。即不名有。故望有句。即为异喻。如空中有鸟。空虽不名有。而得说空能有於鸟。同异亦尔。故因遍转。故违所立。此非实句为一宗已非德非业。後二宗法等者。问。有一实等因有其三。非实等宗。亦有三种。彼所立量为别说三宗三因共成。为别说三宗。三因别成。为总说三宗三因共成。为总说三宗三因别成。答应说云。三宗别说。三因别成。总说三宗。三因共立。若别说三宗。三因共成。即随一一宗。彼因皆有随一一分不成之失。何者如立宗云。有性非实。有一实故。有德故。有业故。此於一分有一实因。即是极成。於其一分有德业因。即是自成他不成过。敌论之人。即实有性。非是有德及有业故。故有德业。一分不成。又别说宗。非德非业。三因共成。准此应悉。三因别立。即无此非等广如彼疏。
  文。问既於德至彼比量也者。此问意云。既於初因。有一一实。称有一实。於其德业。一一皆有。云何不言有一德业。此答意云。实有多类。不言有一。但言有实。即犯不定。为如同异。有实故。彼有性非实。为如子微等。有实故。彼有性是实为简此滥。故云有一。不言有实。德业无简。不须一言。三因一喻如同异性者。此同法喻。同异性者。於前所说。非实非德非业三宗。一一皆有。如一有性与三种宗。以为有法。然此同喻。成立别宗及总宗义。成别宗云。诸有一实者非实故。如同异性。诸有德者。皆非德。如同异性。诸有业者。皆非业。如同异性。成总宗云。诸有一实有德业者。皆非实德业。如同异性。今此文中略无异喻。异喻应云。若是实等者。即非有一实等。如实句等。然此异喻。能立不遣。敌者实句。有一实故。德句有德业故。今从成喻。但显因非。仙人既陈三比量已五顶便信等者弟子五顶。闻师所立。即於大有。深生信受。终造义鬘论。传胜论宗。法既有传仙便入灭者。仙人於是神力接之。非所住山。演说六句。至大有句且虽生疑。仙立三量已。五顶一闻。应时悟解。法既有传。仙人既曰。化焚身。而入涅盘。彼以舍身。生於上界。妄计以为涅盘。非是真寂无余涅盘也。陈那菩萨为因明之准的作立破之权衡等者。准的(匕午也。以水平物也。下都历反。指的也明也。)权衡(上渠宣反。执也。称镇也。下杏彭支。平也。称上之横也)裹云权(亦作权。巨员反。宜也。康也。变也。重也。)锤谓之权也。镇(知振反。戒也。又音知陈反。安也。重也。正也。厌按也。倭能利又之都反。又止止乃保。又加奈倍乃足)此文意云。弟子五顶。闻师所立。虽已悟解。终不得难。小智之器。所纳有限。饱满即覆。如欹倾。所以五顶闻师所立。未解信受。不能申难。佛法大智。宽如虚空。所以陈那垂。悲五顶重述彼宗。咸申过难。故今先叙彼比量也。由此当知。後二相违。乃是陈那之所申也。天主承之。重亦述也。
  文。论此因如至而非有性者。此因如能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者。成违义也。此因者。指前有一实。有德业故因也。如能者审定也。成者建立义。遮者非也。实等者举实等取德业也。此有一实有德业故因。如同异性。必定能成有性非实非德非业。如是亦能成遮有性。此例破也。如是诸谓。指於前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也。此因非直成立有性实德业。亦遮有性。令其非是离实等有。故为此例。问。前说立宗。不显差别。总言有性。有法极成。天主今者遮其有性。非但违他。亦违自许。既违共许。何名相违。若违共许。名相违者。如声论师难胜论云声应非声。所作性故。如瓶等者。应是相违。若准此相违。余因非过。所以尔者。若不别显。总言有性应非有性。此违共许。可非相违。如前既言有性应非离实等有。此唯违他离实等有。不违自许即实等故有。故所立因成相违也。不尔但有违自教。亦於宗中自语相违。
  文。谓前宗言至俱决定故者。同异能有於一实等同异非有性等者。此例意云。同异性上有二义。一非实德业。二非是离实等有性。师资并许。其不无有性上。亦有二义。一非实德业。唯胜论许。二非是离实等有。唯五顶许。其有一实有德业因。贯有同异。师资两成。师主若取同异性上。一实等因。其同异性。即非实等。遂诠有性有一实等。遣其有性亦非实等。此即决定。资取同异一实等因。同异即非离实等有。故知有性有一实等。有性应非是离实等有性。亦决定故。师资并成。故言俱决定。二皆决定故。今例云。有性应非离实等有。宗。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因诸有一实有德业者。皆非离实等有。如同异性喻问。同异性为同喻者。有有一实等因不。若无者。能立既阙。同喻不成。若有者。既言同异。如何名有一实等耶。答。若取所有法体不无。能有实等。名有一实等者。同喻阙於能立。通取泛尔能所有义。名有一实等者。故同异性。成同喻也。问。於立量中。同无异有。方是相违。其有一实等因。於同品同异性有。於异品实等遍无。何故此中作相违过。此有两解。一云。立因若不成有法自相相违之宗。方是正因。由有一实等因得成有性相违之宗。故敌论者。与作相违。一云。宗之同品。自有二义。一望能别。二望有法。今望有法。辨同异品。其同异性。即是异品。此所立因。唯异品有。故是相违。
  文。问今难有至非成诸过者。此问意云。宗有法中有性者。实德业上非无之义。名为有性。此即立敌。共同所成。今难有性非是有性。岂不自语相违之过。答。若前未立有性非实等者。此答意云。前立宗中。既言有性非实等。明知。离实等有。名为有性。今寻意许。难於言显。是故不犯自语相违。违他顺自。方是真宗。岂成诸过。问。有一实等因。对五顶犯有法自相相违过者。所作性因。对佛弟子应犯此过。答。声论言声非声。违自教自语等。非相违。陈那说有非有。不违教等。是相违。若尔声应非无常声。极成所作故。应是相违因。此难违陈那难意。何者准理。但言有性应非离实等有。不言有性应不是非实等有。设尔何失。此有两解。一云。因明据别相违。但言有性应非有。不言有性应不是非实等有。二云。理准以法翻有法。约总相违。问。若尔声应非无常声。应是相违。答非例。声非无常声为宗之时。非直遣无常声。亦遮常义所依之声。以常无常二义。同依一声体故。既尔还同声应非声违等过。若不尔者。因明立声为无常等。应非能立。又一切量。皆有此过。有应不是非实等有。为宗之时。但遮非实等有。不遣是实等有故。应法师云。声应非无常声。所作性故。如瓶等者。此难不然。有不定故。谓为如瓶等。所作性故。非无常声。证声亦尔。为如他方佛声。所作性故。是无常声。证声亦尔。既有不定。非相违也。问。若尔如声论师。与萨婆多及胜论等。作相违难无不共许他方佛声。何得与他作不定过。答。胜论等云。汝作是难。非但违我。亦复自违。谓声应非常声。所作性故。如瓶。彼若救云。所作性因汝自将立声无常宗。故可说违无常之声。我不以此立常住宗。何得将汝所立之因。与我常声。作相违者。胜论等云。此所作因。我今但将立法自相。不欲成立有法自相。何得与我有法自相。作相违耶。故所作因非相违也。由此应知。有法自相相违因者。意欲成立有法自相所立之因违其有法。方名有法自相相违。意不欲成有法自相。不可抑作相违因也。若抑作者。即有毕竟无正因失。有法自相相违既然。余者准知。故相违因文中。并望所成自相及以差别。作相违也。
  文。问於因三至异品有故者。彼说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等者。彼说有性。有法自相。下意所许。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其同异性。望此意许所立之宗。虽离实等有体能有。而非大有。此同异性。亦能总别。有一一实。有一实因於同异有。虽因同品。而同异体。非大有故阙宗同品。既同异体与大有性。不相似故即成所立宗之异品离实大有。虽无宗同品。有有一实因。同品非有。於其异品同异之上。遍皆随转。此亦是因後二相过。同无异有成相违故。问。如立大有非实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违因耶。答。今取同异以为同喻。望彼宗中非实等法。即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同异性便成异喻。此有一实因。於彼遍转。彼但同异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违。正成立有。以实德业和合同异皆为异喻。以彼五句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法。令离实等有。有自性故。有一实因於同异有。此有一实因。不无能有亦遍有法故。因无随一两俱不成。故为相违。即九句中第六句也。於同品无。异品有故。
  文。问若尔立至成於异品者。此问意云。有法有性离实有体。能有实之大有。其同异性。虽离实等有体能有而非大有。若同异性。虽离实等有体能有而非大有故。以之为大有异喻。尔者。如立宗方声是无常。声体可闻。非是烧见。瓶体烧见。非是可闻。其瓶与声应成异品。若许为异不但违论者。理门既云。宗无因不有名为异喻。不言与宗异为异品故云不但违论也。亦一切宗皆无异品者。瓶有烧见。蝇与声异。若许同品即诸异品皆可同品。若许尔者。亦一切宗皆无异品。此答意云。与所诤同。方是同品。其声之体非所诤故。声上无常方是所诤。所立无常。於瓶亦有。故是同品。彼立者意。离实有体有性为宗有法。有一实因正所。成立同异既非离实有性。故成异品。
  文。问前论说至无违论理者。此问意云。若与所立均等义品名同品者。所立宗法於同品无。异品有故。容名相违。若尔但可说法自相相违。不应说是有法自相相违。若与有法均等义品。名同品者。所立有法於同品无异品有故应名相违。若尔但应说有法自相相违。不应是法自相相违。但言立法均等有。名为同品。不说有法均等名同。如何说有有法自相相违耶。但应说有其法自相相违过故。今若但以有性与同异为同品等者。此答意云。若但以有性为能同品。以同异性为所同品。可知所责违前论文。既以离实有性为能同品。其离实有性。还是所立法。於所同品同异性无。其同异性。不与所立法均等故。说有此有法自相相违过也。问。同品异品望宗法立。同无异有方是相违。其有一实等因。既於同品同异句有。於其异品实等不无。通二品故。应望宗法是不定因。如何乃约有法自相说相违耶。应师解云。理实此因是不定摄。今纵无不定。辨有法相违。然作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宗言有性。立者意取离实等有。为宗有法。非实德业是法自相。此宗意立有性是离实等。非即实等。然不可言有性是离实等有性故。但说言非实德业。非实德业者。意许即是离实等有。故离实等有。是法上意许名法差别。望此意许法差别宗。其同异句。即异品。今因唯於异品有。故是相异也。问。若尔但是法差别相违因。如何说违有法自相。答。由违意许离实等。有法差别故。有法自相亦不得有。寻其意许即难言显。故说名违有法自相。此即於彼非实德业宗法之中。意所许者。即是言显有法自相是故虽违法差别义。即说名违有法自相。由离意许离实等有。即无言显有法宗故。问。若尔何故。唯说名为有法自相相违因。答。此由立者立宗本意但欲成其有法自相。不可於彼所成之外。别违非所立法差别宗。故但说名违有法自相。若立论者。亦将此因成法差别。此即一因违二宗摄。
  文。问有性既至违自宗故者。此问意云。有性既为有法自相。非是所诤。离实有性是其差别。即为所诤。有一实因便是有法差别之因。如何今说为自相过。如他用法自相。其中真他为法差别。此答意云。离实之有。实是差别。然破此意许言陈亦堕故。何者彼宗立有唯离实等。此能有性若成所有。实等不无随无。是故立违自相过。数论能用。许通真假非除真用假用随无。若真若假。具能所故。是故别立违差别过。问。有人例难。有性即离。唯违离实有。名违自相因。亦应他用有真假。唯违真他用因名违自相。答。有人云。胜论立有。唯离实等。此有若无。有法非有故。违自相。非违差别。数论他用。通其真假。真他受用义虽无。眼等他用宗不失。故违差别。非违自相问。若尔违离实有即有不无。应名违差别。不名违自相。答。彼虽说有有其二种。然即实等有假离实有成。若无能有所有无故。故违离实有即实有亦无。是违自相因不名违差别。问。依宗正说。不许眼等为假他用。既尔若违真他用假他用亦无。应名违自相不名违差别。答。此因约同喻故不违自相。积聚性因。卧具等喻。但违真他受用之义。假他用义。数论师宗。眼上自元不由因喻。违假他用。此乃反。由因喻力故。令眼等上有积聚他所受用义。故违差别。非违自相。
  文。问若难离至故无诸过者。此问意云。若难离实之大有者。五顶宗中。即犯自所别不成。自所依不成。亦犯违宗。五顶不立离实有故。亦犯自随一不成。若难即实之大有者。即犯相符。自亦许故亦违自教。自教亦立不无之有。今难非有。即违自教。答。彼先总说等者。彼胜论师为其五顶。总言有性。今亦总难彼有性故。彼既成立离实之有。故今难令有非此有。言同意别故无诸过。言同意别者有言是同。而意内难非实之有。故云别也。沼义纂中。於此问答重覆疏云。今谓法师此意假叙如是。若论弟子。唯难离实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为差别。故无宗过。如破他我。应亦同此。若许有我违自宗过。若言无我阙因所别。彼既成量。此亦应然。由此应知。相违因者。若对敌论。不唯一过。望彼意许亦有所别不极成。因无所依过。如法差别不唯一故。此即立者望论。是他所别。所依不成。今破他有。即自所别。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即是过。为破於他。就他宗立。虽有所别所依不成而不为过。
  宽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於法隆寺善□院。□无极恶笔。依为与隆。如形生年十九岁之时书了。
  执笔尊玄。
  因明论疏明灯抄卷第五(本)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