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喻体与喻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喻体与喻依


  【喻体喻依】
  因明三支作法中,共同组成喻支的两个部分。古因明的喻支仅仅具有例证作用,并没有喻体和喻依的分别。直至陈那的新因明,才将喻支明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喻体,相当于逻辑学的大前提;第二部分称为喻依,亦即喻体的实例。

  【同喻异喻】
  喻有同异之分。同(法)喻中的普遍原理称为“同法喻体”,略称“同喻体”;同(法)喻中(为普遍原理提供)的证据或实例,称为“同法喻依”,略称“同喻依”。如立“声为无常(宗),所作性故(因)”之论式时,同喻体为“谓若所作,见彼无常”,同喻依为“譬如瓶等”。异(法)喻中的普遍原理称为“异法喻体”,略称“异喻体”;异(法)喻中(为普遍原理提供)的证据或实例,称为“异法喻依”,略称“异喻依”。如于上述论式之中,异喻体为“若非无常,见非所作”,异喻依则为“如虚空等”。

  【同喻】
  意指同法(梵Sadharmya)之喻(梵Drstanta),又作同法喻,乃“异喻”之对称。即与宗(命题)之后陈(述词)及因(理由)之意义同类均等之例证及其普遍原理。《因明入正理论》曰:“……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一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
  在“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譬如瓶等(同喻)”之论式中,“声是无常”乃依“所作性故”而得成立。为使破(斥)者易于明了所立宗义,故又举示是“所作”又“无常”的具体事物(即瓶等之实例),以增强其说服的力度和证明的力量(此为立喻的根本目的所在)。
  此实例之事物,即是同喻依。(因明规定,同喻依必须既是宗同品又是因同品。与宗义同类者,称为宗同品;与因义同类者,称为因同品。)而“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的普遍原理,称为同喻体。同喻,旨在体现因三相中的“同品定有性”。
  同(法)喻之不正确者,称为似同喻,又作似同法喻,(梵文为Sadharmyena Drstantabhasah)。似同法喻有五种:(1)能立法不成;(2)所立法不成;(3)俱不成;(4)无合;(5)倒合。其中,前三项为喻依之错误,后二项为喻体之错误。

  【异喻】
  梵语(Vaidharnya-drstanta),又作异法喻,为因明二喻之一,与“同喻”对称。即不与宗(命题)之后陈(述词)及因(理由)之意义同类均等之例证及其普遍原理。《因明入正理论》曰:“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其中“是处”即指异喻。“所立”指所立法,“所立无”即指宗异品。“因”指能立法,即因同品之略称;“因遍非有”乃谓普遍地不有能立法。)
  在“声为无常(宗),所作性故(因)”之论式中,其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乃自正面(来)直接推断所立之宗;其异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则自反面(来)间接推断所立之宗。
  “如虚空等”,即是异喻依。(因明规定,异喻依必须既是宗异品又是因异品。与宗义异类者,称为宗异品;与因义异类者,称为因异品。)而“若是其常,见非所作”的普遍原理,称为异喻体。异喻,旨在体现因三相中的“异品遍无性”。
  异(法)喻之不正确者,称为似异喻,又作似异法喻。有其五种:即(1)所立法不遣;(2)能立法不遣;(3)俱不遣;(4)不离;(5)倒离。其中,前三项为喻依之错误,后二项为喻体之错误。

  【似喻】
  梵语Drstantadhasa,因明三似(似宗、似因、似喻)之一,指错误的例证及其普遍原理。似喻分为似同法喻、似异法喻二类。似同法喻又分五种:(1)能立法不成;(2)所立法不成;(3)俱不成;(4)无合;(5)倒合。所谓不成,系指同品上无所成就,即无同品或非同品之意。其中(1)、(2)、(3)为同喻依之过失,(4)、(5)为同喻体之过失。似异法喻亦分五种:(1)所立法不遣;(2)能立法不遣;(3)俱不遣;(4)不离;(5)倒离。所谓不遣,系指未将同品遣去,即有同品或是同品之意。其中(1)、(2)、(3)为异喻依之过失,(4)、(5 )为异喻体之过失。

  【同喻五过】
  因明喻支中,所举十种过失之前五种。即:(1)能立法不成:在“人会死(宗)、动物故(因)、如草木(同喻)”之论式中,草木之死虽是人之死即宗的同品,然草木是非动物,不是因的同品(同喻必须既是宗同品,又是因同品),故犯能立法不成之过。(2)所立法不成:在“彼为南京人(宗)、中国人故(因)、如乡下人(同喻)”之论式中,乡下人虽是因(中国人)的同品,但却不是南京人即宗的同品(同喻必须既是宗同品,又是因同品),故犯所立法不成之过。(3)俱不成:综上二过,称为俱不成。分有俱不成,非有俱不成二种:①在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常(宗)、无质碍故(因)、如瓶(喻)”之论式中,瓶之存在性为立(立论者),破(破斥者)双方所共同承认者,然其是无常性,即不是宗同品,非无质碍性,亦即不是因同品。所举之同喻既不同于能立,又不同于所立,称为“有俱不成”。②在声论师对主张无空论之经部师立“声无常、质碍故、如虚空”之论式中,破者之经部师不同意虚空为实有之物,即不承认虚空(同喻依)的存在性,且此同喻依同时不合于能立法与所立法,称为非有(无)俱不成。(4)无合:在“声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同喻体),如瓶(同喻依)”之论式中,只是举出了同喻依,而没有举出同喻体之普遍原理,称为无合。(5)倒合:颠倒合作法之意。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原则,若先宗后因,即犯此过。如立“人会死”宗,以“动物故”为因。理应以“凡动物皆会死”顺成“人会死”之宗,今反说成“凡会死者皆是动物”而反成人是动物,以未知之宗为先即成颠倒之论式,故称倒合。以上似同喻五过,前三过为喻依过,后二为喻体过。
  【合作法】
  离作法之对称,又作随伴,略称合。指因明论式中,用同喻的论式,结合宗、因,以确立宗义的作法。如于“声无常(宗),所作性故(因),诸所作(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犹如瓶等(同喻)”之论式中,同法喻体结合因之“所作性”与宗之“无常”,显示“凡有因义之处,必有宗义随逐”的普遍原理。《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之处,宗必随逐,此为合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以既知之因,证成未知之宗,以为推论之顺序。
  【先因后宗】
  因明论式中,对因同品与宗同品二者在同喻体当中所处位置的规定。即因同品必须为同喻体之前陈(主词),宗同品必须为同喻体之后陈(宾词),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得颠倒。如立“声是无常”宗(命题),以“所闻性故”为因(理由),其同喻体为“若是所闻见彼无常”,不得颠倒说成“若是无常见彼所闻”。
  规定先因后宗之理由有二:(1)因同品与宗同品之外延若宽狭相等,则顺说逆说并无大碍。如“所作性”与“无常”之外延宽狭相等,既可说“若是所作见彼无常”,亦可说“若是无常见彼所作”。若因同品之外延狭于宗同品,则只可顺说,不可逆说。如“勤勇无间所发性”与“无常性”,只能顺说,不可逆说。如果逆说,便与事实不符。因此,乃立先因后宗之规定。(2)因明比量系以共许法(共同认可之事物)来证成不共许法(非共同认可之事物)。同喻体之任务是要在能证、所证之间建立起相属不离的关系,即显示所作性之后必有无常性的随逐。因明家称此同喻体之作用为“顺成”,故必先因后宗。“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其所顺成的才是“声是无常”之宗。若说“若是无常见彼所作”,则其证成的是“声是所作”,并非“声是无常”,故同喻体必须符合先因后宗之规定。
  【异喻五过】
  因明喻支之中,所举十种过失之后五种。(1)所立法不遣:所立,宗(命题)后陈;不遣,不能遣除之意。因明论式中,“异喻”须与宗之后陈(述词)及因(理由)没有关系。若异喻与其所立发生关系时,即失去其遮遣的效力。例如“彼为中国人(宗)、南京人故(因)、如乡下人(异喻)”之论式中,异喻不遣宗之后陈,故犯此过。(2)能立法不遣:宗为所立,因为能立,异喻对因无遮遣效力者,称为能立法不遣。如“声常(宗)、无质碍故(因)、如业(异喻)”之论式中,声论师与胜论师均许“业”为无质碍,故犯能立(法)不遣之过。(3)俱不遣:指对宗支后陈及因均无遮遣效力者。 例如“声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虚空(异喻)”之论式中,“虚空”具有“常住”与“无质碍”二性,故无遮遣所立、能立之效力。(4)不离:因明之规则为“同喻者合、异喻者离”。如于“声常(宗)、无质碍故(因)、若无质碍见彼是常,如虚空(同喻),若是无常见彼质碍,如瓶等(异喻)”之论式中,没有“若是无常见彼质碍”之离作法,即犯不离之过。(5)倒离:异法喻体须以“先宗后因”为原则,若颠倒此一关系而成“先因后宗”,则犯此过。如于“声常(宗)、无质碍故(因)、凡无常者皆有质碍,如瓶等(异喻)”之论式中,异法喻体若改为“凡有质碍者皆无常”即成倒离之过。
  【离作法】
  梵语Vyatireka,“合作法”之对称,又作离、遮遣。因明论式中, 异法喻体止滥返显之谓。其规则为“先宗异后因异”,先说与宗(命题)之宾词相异之属性,后说与因(理由)相异之属性。《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下末曰:“离者,不相属着义。言诸无常者,即离常宗,见彼质碍,离无碍因,将彼质碍属着无常,返显无质碍属着常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离作法的“先宗异后因异”之规定,即是以因属着于宗,而知无宗之处决定无因。例如声论师对胜论师立“声是常(宗),无质碍故(因)”之论式,其离作法为“见诸无常者皆是质碍性,譬如瓶等(异喻)”,即以“质碍”之因,令属着“无常”之宗,而反显“无质碍”属着“常”宗,如是则得以成立声无质碍必为常住之理。然若不用此作法,而说“如瓶无常性,质碍性”,则无喻体之属着,因此不能成立“声常”之宗,(如是即)犯有不离之过。或违反先宗后因之法则,而说“见非所作者是常,如瓶等”,(如是即)犯有倒离之过失。
  【先宗后因】
  因明论式中,对宗异品、因异品二者在异法喻体当中的位置规定。即异法喻体之宗异品必须为前陈(主词),因异品必须为后陈(宾词),二者之位置不可颠倒。异法喻体之目的在于辅助同法喻体,令其所立之原理益臻巩固。因明家称此异喻体之功用为返显,意即从反面来显示同法喻体。例如说“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其目的在从反面显示“凡属所作,皆是无常”。异喻体之所以能返显同喻体,乃因异喻体经过易位与变质后,即可转成同喻体。如“一切常皆非所作”,易位则成“一切所作皆非常”,变质则成“一切所作皆是无常”之同喻体。同喻体须先因后宗,方能成立宗体“声是无常”,此称顺成。反之,异喻体则须先宗后因,说“一切常皆非所作”,方能返显“一切所作皆为无常”。若先因后宗,说“一切所作皆非常”,则易位变质后成“一切无常,皆为所作”。其结果或使异喻体自身丧失返显之功用,或使同喻体证成所不欲证,而无法证其所欲证者,故异喻体必须符合先宗后因之规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