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兴微继绝话“因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忠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兴微继绝话“因明”
  张忠义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名辩学、西方的逻辑学并称为三大逻辑体系。因明传入中国较早,但中国人真正了解因明这门学问,是从唐代玄奘翻译《因明入正理论》开始的,以后印度近百部因明著作传入我国中原、西藏、蒙古等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中华民族在保存因明资料、注疏因明经论和研究因明义理方面都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中国也被称为因明的第二故乡。
  “因明”中的“因”指原因、根据和理由;“明”,其含义为知识、智慧、学问。合起来解释“因明”就成了关于推理、论证的学说,实际上也就是佛教的知识论、逻辑和论辩学的三合体。大乘佛教将它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合称为“五明”。
  因明是随着佛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西藏的,由此开创了藏传因明一派。藏传因明特别注重知识论的内容,亦即藏语中作为取得真理,验证真理的尺度和传播真理的方法的“量学”部分的内容,故又称之为“藏传量论”或简称量学、量论。千百年来,藏族先辈孜孜不倦,探求因明,论师辈出,论著无数,并世代相传。当今世界因明研究,其学者之众,论著之多,研究之精,莫过于藏传因明。
  汉传因明方面,唐代初期,汉地学者在传播、翻译、注疏因明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玄奘建立了汉传因明体系,在他的提倡下,因明在汉地盛极一时,涌现出了文轨、窥基、慧沼、智周等一批大师,形成了因明的“玄奘学派”,并东渐日本、朝鲜,至今仍是世界因明研究史上的一段佳话。宋元以后,因明典籍逐渐亡佚,因明已然处于乏人问津的境地,直至晚清1896 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迎回了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创办金陵刻经处,刻经译经,培养了大批因明人才,这是中国近代因明复兴的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汉地的因明研究复兴,也出现了对中印逻辑的比较研究,可惜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对因明研究又陷入低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会后以社科院《要报》的形式对新时期的因明研究发出呼吁,“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因明发展是当前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我国政府把因明列为抢救学科,提倡把中国的因明研究进一步深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三次因明学术会议先后召开,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因明》杂志创刊,藏汉蒙学者联合申报课题,发表众多学术成果,举办因明培训班和梵文培训班等。印度、奥地利、法国、日本都有因明研究成果,因明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术。2006年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召开,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说道:“因明学是一门冷学科,研究它既没名也没利。现在有人为此奔波,热心推动这门学科的研究,很不容易,我非常高兴”。2008年,第四届中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于兰州召开,任继愈老先生专门发来贺信:“近30年来,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因明在我国又开始复兴。我希望因明界的朋友们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老先生们对因明研究的关心和期盼溢于言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亦发来贺信:“在上届因明学术研讨会上,藏传因明学和汉传因明学的联合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因明研讨会史上的一个鲜明的特色”,但是因明研究仍是薄弱环节,毫无疑问,“抢救因明”,“让因明这份宝贵遗产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仍任重道远。可喜的是,最近,中国社科院已将因明列为“绝学”。
  国家领导人在2006年曾做出批示,合作开展梵文贝叶经的研究工作,这是具有前瞻性的。在西藏现有梵文贝叶经写本中,保存有大量因明方面的珍贵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既有早期因明的经典原著,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后期重要著述,内容涵盖了因明的各个领域,为印度、尼泊尔等主要的梵文经典流传地区所不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优势,进一步加强整理和发掘工作,将文献资料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使我国的因明研究工作再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中国古代学者为因明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明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因明研究,可以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活力。中国因明学包括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藏、蒙、汉等各族学者的共同研究对提升全民族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理性意义深远。因明不仅仅可以提高国人的逻辑素养,更可以在促进民族团结、两岸沟通,以及中印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各国学者携手共同探讨因明学术问题,也是中印两个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的一个象征。总而言之,研究因明对于思想史、哲学史和佛学的研究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燕山大学教授)
  (摘自学习时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