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传因明与摄类学
试论藏传因明与摄类学
道吉草 京巴
藏传因明是从研究法称开始而上溯陈那的。因明虽源于印度,但于印度本土,论著大部份失传,而在藏区却保留着许多因明经典藏译本。藏传因明学渊于陈那、法称的《集量论》和《七部量理论》。而不再是印度的古因明。
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藏区。早在藏王赤热巴坚时代,他请来印度的许多高僧大德,与嘎觉相三大译师一起,翻译了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七部量理论》,还有大藏经,并在各大寺庙建立了辩经院、禅院等。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时,从印度迎请中观瑜伽自续派寂护论师来藏弘扬佛法,并与达摩阿罗伽共同藏译陈那的《九因论》,这是译成藏文的第一部因明专著。当时与赤松德赞同时,由藏族大译师吉祥智也藏译了法称的《正理滴论》、《观相属论自释》、《成他相续论》等。自10世纪70年代后期,藏族学者仁青桑布翻译了法相乘、因明、波罗蜜多等经典,后来由弟子玛·格维洛珠和俄·洛丹西饶将《集量论》和《七部量理论》译成藏文。11世纪初,俄·洛白西饶建桑普寺,广招弟子,弘扬因明。因此,因明论著便在藏区传播。
恰巴·曲桑(又称罚狮子),他可以说是藏区因明学的开创者。著作很多,如有:《量抉择论释》、《因明精要启蒙》、《中观二谛》、《入菩萨行论》和《二种中观要略》等等。
公元13世纪,西藏萨迦派第四代祖师班智达贡噶江村学识渊博,精通“五明”。他从商羯罗难陀弟子旺鸠班智达和克什米尔释迦室利师徒2人精学《释量论》,并和释迦室利对俄译师以前所译藏文因明论著作了认真校订,使因明藏文的译本更加准确和简练。
公元14世纪,一代佛学理论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从仁达哇·宣奴罗珠处精学《释量论》,著作有《量学七论入门》、《量论道编》等量论要著。
宗喀巴大师是藏区中观应成派的代表人物,在《量学七论入门》显示了他的中观见地。《量学七论入门》的理论体系相似于萨班的《量理藏论》,但内容上添加了陈那的有关量理思想,使藏传因明能比较全面地研究印度因明的整体内涵。
18世纪以后,创作因明论著之诚在藏区蔚然成风,创作大量的因明论著。几乎各大寺院都有著写因明方面的高僧大德、大学者,因此,因明学从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什么是因明学?
因明学是指考定真伪,真诚无欺。对以确凿的论据阐述事物的规律为因明论。因明中常见的“三相”,是指宗法、同品遍和异品遍。“三真因”是果因、自性因、不可得因。不管破非立或是依理反驳,都要依据正确的三相和三真因。“因”梵文称为希都(Heeu),指理由、原因(推理的依据)。“明”梵文为费陀(Vidya),指明处,相当于汉文中的“学”。因明藏语称为丹次热巴,丹次与希都对应,是因的意思,热巴和费陀同义,是“明”或“学”的意思。沈剑英先生说:“因明”二字,是梵文“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推理论证的依据,“明”即知识和智慧之意。还有藏族因明大师克珠杰说:“因明学就是原因学,主要指以正确理由了知取舍境之方法”。因明学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如:“物之性相,具备能动”。这是说任何一物。都具有与自己相属的能量。土、水、火、风属四大种,其中“土”具有坚固的作用,“水”具有湿润的作用,“火”具有灼热烫热的作用、“风”具有轻摇的作用。所以,把具有运动的东西称谓物质,物质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是说一切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当中消亡。“因果”或“缘起”说,带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它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因:烟起火,因寒得病,瓶是物,又是因等。凡是物皆是因,也是果,事物在一个无限的因果关系中依存,在某中关系中是因,在另一关系中则变成果,就是说,由于条件的变化,因可以成为果,果也可以成为因,因此,有因就有果,只有果而无因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因明学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其论著无数,论师辈出,在当今的学术界其学者众多,论著之多,却忽视了它的通俗性和大众化。这就为一般人学习因明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让这些因明学者易于记学的方法便妥善而出——摄类学。
第二;什么叫做摄类学?
摄类学是把因明学的所有论著和注疏摄略一身,故名。根据人们的智力,学习者的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摄类学》将分为:①大、②中、③小三部分。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而设小理路,内容深入浅出,推论短小精练。所学项目有:红白色辩、证有证无、从是返和从非返、认识体系、小因果、一与异、6种关系。中级学者扩展小理路量理知识,为中根智而设中理路;所学项目有:周遍判断、周遍八门、境与具境、总与别、小相违相属、性相与所表、恰巴传规之置与体、自宗传规之置与体、应许规则9种关系。高级学者;高智力者所设的大理路,理路艰深,推论繁杂。所学项目有:小应成、三时辩、大因果、排入与立入、共相与自相,遍遣趋入与直缘自体、诠类声与诠聚声、破与立、排他、大相违相属、大应成等11要素。另加心识与因类共计28项。
下面我们从大、中、小三方面介绍,也就是介绍①小理路、②中理路、③大理路。
●红与白指颜色,用用眼力能识别的。色分为主色和次色两种。主色有:红、黄、蓝、白四种。次色有:云、烟、尘、雾、亮、暗、影、光八种。红,非因色而红,所有的色不是红,色还有白、黄、蓝、黑、紫等。黑人,并非因黑而称人,所有的人都不是黑人,还有白种人和黄种人等。
●证有证无品,(有智无智有),被因明所证,谓之成立,列:你若有智,你必先存在你必存在,你才有智。如:马、牛、羊、瓶、山、水、土等都已存在,因此也有探讨它们的智。你若无智,你必先不存在,因此无智。如:乌龟之毛,石女之子,兔角等都不存在,因此定无智。不边的现象是:知识、空虚等。物质是因明研究的对象,如:声、味、觉、触,形体是否是有机与无机。如:“瓶”物为列,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是制造出来的,它只起盛物的作用。
●是与非:是探讨事物内在的矛盾。如:非白马非—--非黑马,不能成立,因非白马非黑马一个,还有棕马,褐马等。
●反体:思维中所现的与异类或别类相反的事物。谓思维中所现的色法,如:与瓶相反或与非瓶相反者,即为瓶之反体。如“瓶”之自反是瓶本身,瓶之义反是腹鼓,地窄,起盛水作用。因此,瓶之事反是金瓶、银瓶、铜瓶、瓷瓶等。若已物之义反,是物之反体,不能成立,既已物之义反,不应再是物之反体。
●一与异:《释量论》“是故某差别,有某法了知,其余则无能,故别异而住”。阐述了存在范围中的“一”与“异”两个概念。“一与异”是对客观事物从相同或相异认识方面的划分。量论定义:非分别之法为一之性相,分别之法为异之性相。“一”与“异”这一对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它们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是相互依存。离开“一”就无所谓“异”,离开“异”也无所谓“一”。总的来说:“一与异”是指事物的全部或局部所谓的“一”,不应分开的。“一”分为三种①自体一、②自性一、③种类一。相反,自体非一者为自体异,自性非一者是自性异,种类非一者为种类异。①自体一如:无常与无常、物与物。②自性一如:物与瓶。③种类一如:金瓶与银瓶、公鸡与母鸡等。
上述3种“同一”中,只有“自体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其它两种自性一和种类一,不是真正的一,而是对“一”以诠声类门划分出来的。《藏传因明学通论》中述:“一”与“异”并不是直接的矛盾关系,因为“非同一”并不是指相异,“非相异”也不指同一。只有同一和非同一,相异和非相异这样的正负概念之间才是矛盾关系。它们的临近属概念是“无我”,无我中含非存在的概念,在“兔角”与“瓶”二概念之间,既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同一和相异都是对“存在”的划分。兔角不存在,所以兔角与瓶不能是同一,也不能是相异,只能是非同一和非相异。
●小因果:物分因果。它所阐发物质的实有性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量论以“无因便无果,有果定有因”的原理,解释客观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现象,把因果关系作为事物前后相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一种特定关系来认识。一切物都是因生果。因果关系是一种具有时间顺序的关系,因在先,果在后。一切的物乃是因,也是果。因乃是果,果乃是因,如:瓶乃是物,又是因,亦是果。量论把“因”分为:①近取因和②具生缘。①近取因,指常与主物建立关系,如:砖和桌子,它们的主要原料是泥巴和木头。泥巴是砖不可缺少的原料,木头是桌子的主要原料。②具生缘,指不管何物,都需要一些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的东西来辅助,如砖和桌子,仅有原料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的加工制作等。“果”,因所生起的事物,如由种子生起的苗芽等。
●境与具品境:《释量论》言:“故依眼及色,而生于眼识。”境,量识所知者为境之性相。是指因明所探讨的对象。如:水、土、眼、耳、瓶等。 “境”分为恒常与无常(常与物),是指所有起作用的东西。如:漏五蕴。“具品境”,能入自境法为具境之性相。如:能感受瓶无常的思想,声无常的思想等。
●总与别:一切的事物都有总与别之分。“总”是各自分支的事物进行了统一。如“瓶子”,它是总称,它有金瓶、银瓶之分。还有“民族”是总称,其分汉族、藏族、彝族等等都是民族的成分。“别”是众多的部分组合而形成的总体。如梅花、桂花、桃花等等都属花。是“别”聚“总”。
●违和 是相互联系或相互矛盾的。“违”是事物相互不和,如高与低,大与小,性色与识等。“和”指彼此相互联系的,统属的。如火与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有是关联的。一方扑灭另一方也随即扑灭。
●性相与所表品 “性相”是事物之性质。 “所表品”是性相所表示的对象。两者相互间,是则遍是,非则遍非,有则遍有,无则遍无。
总之,摄类学对因明学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它们虽然同样属于一宗,但两者完全不能融为一体,因为它自成体系。
参考文献:1.《堪钦摄类学》 作者:堪钦 ·更登嘉措 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藏文版)。 1988年10月
2.《藏传因明学通论》 作者:祁顺来著 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初级辩理概论》 作者:李建本著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藏文版。1985年9月第1版(藏文版)
4.《因明学研究》 作者:沈剑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1985年5月第1版
5.《藏族十明学问答》 作者:恰日·嘎藏陀美著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藏文版) 1999年12月第1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