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缘起与性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佛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缘起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缘起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
  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二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一译“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经称佛言:“如是偈义名佛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故此偈亦称“法身偈”、“法身舍利偈”。《中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破因缘法,则破三宝,若破三宝,则为自破。”昔日舍利弗为外道师,便因闻阿耆婆比丘转述佛说因缘偈,当下心开意解,见法证道,成为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
  本文拟依据经论,对缘起法的义理作一勾提贯摄,以便初学者掌握佛法大义,获得于千经万论融会贯通的总持智。
  缘起法则的基本内容
  缘起,梵文曰Pratityasamutpada,亦译“缘生”,或作“因缘生”、“缘集”。缘(Pratyaya),意为所由藉、依赖的东西,略当于今所言条件,缘起或缘生,意谓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由相互依从的关系而成立。《俱舍论》卷九引上座部说释云:“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生起,是缘起义。”谓缘起之义,是种种条件合集而令各种现象生起,这在《解深密经》等称之为“依他起”。
  缘起的基本原理,是《阿含经》中多处宣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亦译“缘是有是,此生则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偈。偈意谓依托一定的条件而生起,亦随所依条件的变灭而变灭。这一原理在经中被称为最高真理“中道”,被认为是本然如是的法则,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不因佛说与未说而有所变更,佛只是这本然法则的发现、解说者,而非创造者。《杂阿含》卷十二载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由“缘是有是,此生则生”的法则,可演绎出诸多义理规律。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缘起法有无作者、有因生、离有情、依他起、无动作、性无常、刹那灭、因果相续无间断、种种因果品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因果决定无杂乱十一义;华严宗四祖澄观大师说缘起法必具诸缘各异、互遍相资、俱存无碍、异体相入、异体相即、体用双融、同体相入、同体相即、俱融无碍、同异圆满十义。都是就因缘所生法的性质和所含法则而言。以简摄繁,从一种原理或规律的角度看,佛典中所常用的缘起法则,大略可归纳为以下四义。
  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义
  因缘合称,指现象得以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因(Hefu)指起根本、内在作用的条件,缘指起辅助、外在作用的条件。《维摩经·佛国品》罗什注云:“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内外因缘集合,所需条件具备时,诸法便得生起;因缘不具则不生,因缘变灭则亦随之变灭。这是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性质,是一切现象普遍遵循的本然规律。这里所说“诸法”,指有为法(Samskvtadnarma)而言,有为法,意谓有所造作,因而有所依待、处于生灭变易中的一切现象,包括法相宗所分五位法中的前四位色法(物质现象)、心法、心所法(心理、精神现象)、不相应行法(不属前三法的其它有为法),实际囊括了人们以通常认识方式所认识的一切现象。内而身心、外而世界的一切现象,莫不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如器具物品依原料、人工等条件而有,地球依太阳的引力等而转动,人的生命依空气、水、食物等而维持,心念依分别境相而起,思想观念依意识而生。大至星云,小至微尘,随拈一物,随举一法,无不见其各依一定条件而生,深一层说,因缘和合而生诸法,并非如父母和合而生子女,应该说诸法之当体无非是各种因缘的聚合,因缘之外别无诸法,如自行车无非是各种零件按一定规则的组合,零件组合之外别无自行车;我人的存在不过是身心诸缘的合集,身心之外别无我人。《入楞伽经》卷五云:“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乾闼婆城。”
  诸法生起的条件各自不同。大体而言,有为法的生起一般须具因缘、缘缘、次第缘、增上缘四种缘。《中论》偈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因缘即因,谓能“亲办自果”、必然产生相应果报的根本原因,法相宗释为众生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子”;次第缘亦作“等无间缘”,指从时间上来看,因果相续而不稍间断的缘;缘缘亦作“所缘缘”,指外在条件,法相宗释为心识所缘虑分别的境相,分亲、疏二种,亲所缘缘为外境的信息在心识中形成的主观影像,疏所缘缘指在第六意识之外有其实体的外境;增上缘,指其它有助于或无碍于诸法生起的重要条件,增上,为作用特别重要之义,如中药中的引子,即增上缘。一般说因缘、所缘缘、增上缘三缘为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必备的条件,心法的生起还得具足次第缘,后一念的心理活动必依前一念的心理活动生,实则其它现象的生起,也不能没有次第缘。诸法皆由多缘集起,所需诸缘中若缺一缘,则不得生起。《杂阿含经》卷十二喻因缘和合的关系说:“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佛书中常说“时节因缘”,即使具备了一切条件,而时机这个条件不具备,时候不到,火候未足,也不能成事。
  二、诸缘无常而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因缘合集的一切有为法,无不为暂时性的存在,皆处于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之中,不可能常住不变。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斗转星移,四季代谢,草木青了又黄,百花开了又落,身有幼少壮老死之变易,心如水波念念起灭,国土曾几经沧海桑田之巨变,历史演不完荣枯兴亡之活剧……宇宙万物,从来是一幅纷纭变幻的景象。深观万物,则见其于每一刹那,皆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迁,念念生灭无间,如《仁王般若经》所说:“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楞伽经》说有为法“速灭如电”,《无量义经》说“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俱舍论》谓有为法“灭不待因”。千经万论,都说无常乃一切有为法普遍共具的本性。然而,有为法虽念念生灭,却并非断灭,而是灭后即生,生后即灭,生灭相续之间,始终存在着因果相续的关系,前念因灭,后念果生,因恒生果,无有间断,前念之因,为后念果生的等无间缘。由因果相续故,不少事物,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久远间呈相似相续的相对稳定状态,如金刚石、黄金可亿万年不朽坏。《瑜伽师地论》卷十总结缘起的这种意义说:“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
  三、凡有对法不相舍离义。
  有对法,指互为矛盾、相对或相待关系的二法,如大与小、长与短、阴与阳、男与女、真与妄、生死与涅槃,等等。依诸法依他起义,有对法无不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共处于一统一体中,这种关系,《瑜伽师地论》卷五四称为“诸有对法同处一处不相舍离”。该论还说有对法具“无对性”,因其“随顺转故,由彼展转相随顺生,不相妨碍”。意谓有对法既具矛盾性,又具统一性,并非绝对互相排斥,而是双方各为对方成立的条件,双方合集为一缘起法。
  四、诸缘互遍相资义。
  意谓宇宙万物缘起中,任何一缘,皆能遍应多缘,为多种事物作生起的条件,乃至遍为宇宙万物生起的条件,为一应多;而宇宙万物,终归亦为任何一事物生起之缘,为多应一。《华严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即含此意。如我人之一身,于子女为父,于妻为夫,于父母为子女,于团体为一成员,于社会、人类乃至众生为一分子;我人的生存,依赖于空气、水、食物等及社会,食物等依于地球,地球依于太阳等;我人的行为,可作用于社会、地球、大气层乃至更远。广而言之,任何一缘,都是宇宙大缘起网中集成他缘不可或缺,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云:“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名曰“一中具多”。由此而言,宇宙万法彼此互相缘起,组成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待的关系之网,其中诸缘由有力、无力、有体、无体、同异、隐显、主次等不同的性质和关系,相即相异、相摄相入,呈现出互相交参、重重无尽的纷纭景象。
  佛学的缘起法则,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朴素辩证法,其内容与东西诸家辩证法思想显然有不少共同、相通之点,可谓万世不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真理。缘起法则,被佛教诸乘诸宗作为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本思想方法。
  从缘起论来看,一切邪见异执的错误,终归于违背了缘起法则。佛典中所破斥的十六异论、六十二见等,其病因无不在有违于缘起法则。如计物质等实常(常见),违诸缘无常义;计人死后断灭(断见),违有为法必然因果相续义;执身中有不死的灵魂“我”(atman),宇宙间有自在的造物主(自在所作论),违诸法唯因缘合集而无作者义;执一切自然而有(无因论),违诸法因缘生、有其果必有其因义;执一切唯由宿命决定(宿作因论),违孤因非缘不生、因果相续无间断义。违背缘起法则,必然得出有违真实的结论,堕入邪见深坑,其说必可由理性推析证明其有过,亦必可由经验事实证明其失当。
  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
  诸法缘起,如实说明了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蕴含业力因果、空、无我等深义。依缘起法则观诸法之相状结构,则成法相论、俗谛,观诸法之体性,则成法性论、真谛。性、相二学及真、俗二谛,皆同一缘起法则的运用和演绎,乃至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一实相印等,亦皆依缘起法则而建立。
  诸法缘起的性质,便排除了自性的实有。自性,梵语曰Svabhava或Sva1aksana谓自己本有、不依于他、不变不灭的实体、自体。《大智度论》卷一百释云:“自性者,名本有决定胜事。”“性名不相待不相同,常应独有。”《中论》云:“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性名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可变,又如暗性不变为明,明性不变为暗。”若诸法有其自性,则应不待因缘,自然而有,且恒常如是,永不变易。如我人初生,若有自性,则应恒为婴孩,长生不死,而不应有少壮老死之变化。若诸法各有其自性,则种子应永远不发芽,草木应永远不生长,人应不呼吸吃喝,气温应永无升降,地球应永无动转。然而,纵观宇宙万有,若人若物若事,大至星云,小至电子,无不皆依缘而生,处于生灭变易之中。欲从现象界觅一本有自性、独立无依、恒常如是的东西,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无自性,无疑为宇宙万有普遍共具、恒常不变的根本性质,乃颠扑不破、无法证伪的真理,诸法这种无自性的本性,略称“无性”,又名为“空”。《中论》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从无常一不变、独存无依的主宰者的角度,空、无自性名为“无我”。空、无我,由缘起法则而必然成立,谓之“缘起性空”、“缘起无我”。由诸法缘起性空故,虽然万象森罗,此生彼灭,而其实并无一实有自性的实物出生,谓之“无生”,据凡有对法必不相离义,有生必有灭,无生则无灭,诸法既然无生,则亦不灭,不生不灭,谓之“涅槃”。诸法自性本来涅槃,便成为必然的结论。《摄大乘论》颂云:“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梁。”本来涅槃即为诸法本具的实相、法性、真如。
  缘起性空的另一面,是“性空缘起”。性空缘起,略有二义。第一,正因为无自性,一切诸法才能依因缘而生起,宇宙纷纭万象才得以呈现:日月才得以明照,江河才得以流泻,草木才得以生长,花朵才得以开放,人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人类建设生活、创造文化的活动才得以展开。质言之,性空缘起之当体,便是五光十色、千差万别、生动活泼的宇宙万有之生灭呈现。《中论》渴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喻如依于空地,方能建房立舍。若有自性,地上先已挤满了建筑物,新房舍建到哪里去?《中论》偈又云:“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如果缘起性空义能被破坏,世间一切现象,包括缘起性空义的人和其否定缘起性空义的邪见,便都无法存在,只要缘起法则一分钟不起作用,一切物质运动凝固,整个世界立刻便会毁坏。第二,依性空而缘起的万法,必然遵循因缘具足而生、因果相续等法则,其性质、作用、结构、互相间的关系、生灭变易之过程等,在现象界的层次而言,必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得错乱。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无不在为此提供证据。而对社会教化、身心修养及了生脱死来说,最重要的规律,是业报因果律。依缘起法则,我人身口意活动的业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具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所说种种因果种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因果决定无杂乱等义。依此诸义,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作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无漏业必有无漏果报;受报的时间,待于诸缘,通于三世,既可在今生现世,亦可延至他生后世。纵使身坏命终,由因果律所决定,身心相续的活动绝不会戛然而止,会以应有的方式相续,轮回于六道,将来必然会由现在身心相续而生的后世身心,承担现在未亟成熟的业报。根据诸缘有力无力、相摄相入的关系,还可引出因力强者能伏违缘、令果决于因,缘势胜者能夺本因,令果决于缘等法则。依此类法则,可以别造强因(发菩提心等)强缘(如三皈依、礼念三宝等),以遮止宿业果报。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为缘起法则内蕴深义的两个方面。缘起性空观法性、观理,见真谛,性空缘起观法相、观事,见俗谛。性相理事二法,真俗二谛,一体不二,是名中道,为诸法真实之基本义蕴。《杂阿含》二六二经云:“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此所谓中道,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偈。中道,意谓既不片面说一切法实有自体,亦不片面说一切法空无一物,只说一切法因缘而生,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几句话标明了大乘般若的精义,是对中道义的概括。如果略加注释,填充以论据,则这几句话应为,“色缘起故不异空,空缘起故不异色,色缘起故即是空,空缘起故即是色;受想行识亦皆缘起故,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包括了一切物质、精神、心理现象,因其无不依因缘而生故,无自性而空,因其无自性而空故,恒依因缘,生起色受想行识的现象,色受想行识当体即是自性空,自性空当体缘起为色受想行识,空之与有,一体不二。《中论》著名的“三是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谓诸法由缘起故自性空,由自性空故缘起万有,万有之生既假托诸缘,则为“假有”而非实有,假有依人们特定的认识方式,用名言概念来表示,故称“假名”。由缘起而自性空,由缘起义假名有,依一缘起而有空假二义,空假二义终归不二,统一于缘起,是为中道的基本含义。
  一心缘起论之贯摄
  缘起法则,可用以观察一切,可推展演绎,作为各门科学的思想方法。《了本生死经》等分缘起为内、外二种,内缘起谓观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外缘起谓观种子、芽等一切外物。佛法虽亦观外缘起,然其重心,是从了生死的根本目的出发,观内缘起,以内摄外,将生死流转之因果及了生脱死的关键,归结于自心之染净,观察研究的重点唯在自心。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说得好:“佛教的根本精神,可谓在基于一心的缘起法则。”“同一缘起观的逐渐深化、复杂化,是种种佛教教理展开的主要线索,贯穿其间的根本立场:一、因一切皆成立于关系之上,故离了关系,便无实体存在;二、其根本谛理终归结于心。这是佛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真髓,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立场之最大特质。”佛教诸乘诸宗的教理,可总摄为“一心缘起论”或“缘起心枢论”,以依自心观染净因果为总纲维。掌握一心缘起论的内容、实质及其义理展开的脉络,是观察佛法与外道法的区别,观察佛教诸家学说之同异浅深、偏圆顿渐,得大总持的快要。
  华严宗祖师曾将大小乘诸家之说,归纳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四种一心缘起论。近世日本学者多依此论立说,并加六大缘起等论。
  业感缘起论,华严宗用以指小乘教之法,包括声闻乘之四谛与缘觉乘之十二因缘。四谛大略依“此生故彼生”的法则,从众生现前生老病死等八苦交攻的苦果(苦谛)观造成苦果之因,以心起贪瞋痴等烦恼,以烦恼为本而造有漏善恶业为感得六道轮回苦果之因(集谛);依“此灭则彼灭”的法则,只要通过修持八正道、自净其心(道谛),灭却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然灭尽,不生不灭的寂灭境界涅槃,于焉实现(灭谛)。十二因缘分析染净因果较四谛更为深细,大略亦依“此生则彼生”的法则,观老死忧悲之苦果因生而有,生从有(堕于三界的生命形态)生,有从取(执着希求)生,取从爱生,爱从受(领纳苦乐)生,受从触(心境接触)生,触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门户开放)生,六入从名色(五蕴)生,名色从识生,识从行生,行从无明生,穷追生命缘起的十二连环,发现无明为老死忧悲等苦果之根株;又依“此灭则彼灭”的法则,只要灭尽无明,则行乃至老死忧悲,皆悉不得生,如伐毒树,其根若断,枝叶悉死。无明,即四谛中集谛所摄诸烦恼中的痴,一般释为过去世的烦恼,《摄大乘论》因此名十二缘起为“分别爱非爱缘起”。实际上,被认为烦恼惑业之本的痴、无明,本义为愚暗无智,不了真实,小乘教义中实指因计有实我实法、不知诸法缘起无我之真实而生的我执。三法印中作为中心的诸法无我印,即针对此执而设。
  大乘、密乘诸宗的教理,实际上亦不出四谛或染净因果的框架,只不过其说法更为深细而已。
  阿赖耶缘起,华严宗判为大乘始教(法相宗)义,《摄大乘论》名为“分别白性缘起”。大略谓众生各有心体阿赖耶识,其中所藏无始以来有漏种子为因,以自己心识所变现的境相为缘,由不了境唯识变、不离心识,起俱生、分别两层我、法二执,以之为本,生七转识现行,现行又熏习种子,不断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自造成有碍、污染的根身器界;依阿赖耶识中的无漏种子,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行为因,观万法唯识,破我法二执,渐转识为智,转身为佛身,转境为净土。
  大乘空宗(中观学派、三论宗等)的教理,可名“性空缘起论”。其义略谓诸法因缘生,本无自性、空,空亦复空,为诸法实相;然众生的妄想识心,总是有违于缘起性空的真实,执假名为实有,起我法二执,横生戏论,执有执空,不见实相,由惑起业,或执假名有、造有漏业而轮转六道,或着空而不能彻法源底,出三界外生死;由息灭名言分别之戏论,证见诸法实相,勤修六度四摄,灭尽我法二执,乃超出三界内外生死,成就佛果。
  如来藏缘起,华严宗判为大乘终教(《楞伽经》、《起信论》等所说)义。亦称“真如缘起”。略谓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亦名佛性、如来藏、心真如,本来寂灭清净,具足诸佛所证的一切清净功德,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随缘现为世出世间一切法。由不觉此真心而生无明,以无明为本起生灭之八识,造成生死流转的众生界;然虽流转生死,真如随缘而不变,如来藏不减。若转迷为悟,则见本来是佛,与佛无异。众生与佛,区别唯在迷悟,而迷之与悟,皆依一真心本觉而起。
  法界缘起,具称“圆融法界无尽缘起”,乃华严宗所判一乘圆教(华严、天台之学)义。大略谓一真法界(即众生本觉真心)全体显现为宇宙万法,万法皆自性空、唯心现,以同一真如为体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摄入无碍,缘起无尽,交织成事事圆融、重重交参的法界大缘起网,喻如帝释天冠上的千珠(因陀罗网):一一珠中映现一切珠,一切珠摄入于一珠,相摄相入,重重无尽。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诸佛所证、法界本具圆融无碍、缘起无尽的妙用,具足于众生之当念,本来现成,无欠无余,唯因妄念遮蔽而不得显现,若觉悟真心,以万行庄严佛果,则发无尽的妙用。
  日本真言宗的六大缘起论,谓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体性,众生身六大与佛身六大无异,法尔具足佛智,心色无碍,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唯由粗、细、极细三重妄执遮蔽白性清净心,使六大无碍的妙用不得显现。由修有相、无相二种瑜伽,身口意三业与佛果境界之三密相应,则妄执顿破,自性清净心的功德、六大无碍的妙用得以速疾显现。藏密无上瑜伽则说一种多层次的身心缘起论,分身心为粗、细、最细三层,粗心(前六识)依粗身(四大肉身)生分别妄执,细心(第七、八识)依细身(气脉明点)生俱生妄执(“八十性妄”),遮蔽最细风心之心体光明不得显发,而虽由惑起业流转六道,现为众生,其五蕴、五大、十种气等,当体与佛无异,即身即佛;由修身语心,令心性光明显发,则凡夫身转为佛身,即身成佛。藏密大圆满见、大手印见、道果见,大体皆说即心即佛、即身即佛,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觉真心所显现,真心本具三身四智,不假修造,当体即是。由顿观心性,依本来是佛、圆满具足的正见修光明定,达无修无证,穷尽法性,则速疾成佛。基本属如来藏缘起论。
  诸乘诸宗的一心缘起论义理虽不无差别,然皆不离被视为佛法身舍利的缘起偈所示义的基本立场,皆依“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就心而观染净因果,将生死流转之因归结于自心的无明迷染,以尽除无明染因为解脱生死诸苦、超出因缘和合的有为境界之要道。诸说的区别,在所观之心,有真妄之差,所说无明,有浅深之别,就所观之心而言,业感缘起论、性空缘起论所观唯前六识,阿赖耶识缘起论所观为八识,皆属妄心;如来藏缘起论、法界缘起论、六大缘起论等所观为九识,属真心。业感缘起论说灭妄归真,阿赖耶缘起论说转妄为真,性空缘起论说离妄即真,如来藏缘起论等说即妄即真,其实质皆不出缘起渴“因缘尽故灭”离无明妄因即寂灭涅槃的大旨。就所说无明而言,业感缘起论以不知诸法无我之真实而起烦恼为无明,性空缘起论以由名言分别戏论所起我法二执为无明,赖耶缘起论以不了万法唯识、心亦无心而生的分别、俱生我法二执为无明,如来藏缘起论等以迷昧本觉真心绝待圆满为无明。不了诸法无我,乃诸宗所共认的无明之本。
  天台、华严二宗,曾以四谛为诸乘诸宗教义之共同纲宗,将诸家教理归纳于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从以灭灭生的角度,说灭尽无明染因而证寂灭涅槃,业感缘起论属此;二、无生四谛从因缘生法自性本空的角度,说体证无明无本、烦恼本空、诸法本来涅槃,与实相相应而修万行,证入混槃,性空缘起论属此;三、无作四谛,从肯定众生心性即佛的角度,说众生本觉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离作为修造而修万行,转迷为悟,即显本觉所具德用,如来藏缘起论属此;四、无量四谛,从观佛因行果地境界的角度,说一真法界本具无量无碍妙用,以圆契真理的无量愿行而显现,法界缘起论属此。
  纵观诸家之说,从业感缘起论到法界缘起论,从生灭四谛到无量四谛,无论从所依心识之真妄、所说无明的深浅、所观境之广狭,还是从圆融性相、真俗的中道义而言,都可看出其所说义前浅后深、前局后圆、前渐后顿,次第深化而渐臻圆极。
  诸家一心缘起论的义理虽繁,而其精义,可于现前观一念妄心而总摄之。当现前心境相接,心被声色名利吸摄而起一念烦恼时,观此烦恼令身心热恼,为恶业之本,当念能生欲界苦果,识欲除苦果,须灭尽染因,为观业感缘起;次观所起烦恼染因,以自己心识深层染污种子为根株,分别境相为缘,执名相分别的外境为离心实有而生我法二执为本,观所分别的外境,其实不离内心分别,所执名相乃自心所变造,为观阿赖耶缘起;次观外境名相既依自心分别而生,依境而生的分别心亦无自性而空,空的观念亦空,以无所得为诀要,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际体证诸法实相,为观性空缘起;次观与实相相应的离念境界,具空、明、乐等众德,现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此心即佛,本来无减,强名为真心、如来藏心等,为观如来藏缘起;次以前所见无碍真心,起无量行愿,修六度万行,因果同时,念念中显现本心所具清净功德,功圆果满,事事无碍、缘起无尽的妙用圆满显现,即证入法界缘起。
  性起与缘起
  “性起”一语,本出晋译《华严经·如来性起品》(新译译为《如来出现品》),意谓佛自内证法,恒与真如本性相应,能遍应诸缘,起诸妙用,度化众生,其德用从法性自然现起,故名性起。华严宗依此建立性起说,以与众生界之诸法由缘起相区别。澄观大师《华严经玄谈记》云:“若以染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夺染,唯属诸佛,故名性起。”
  诸佛所证性起之功德,乃从体起用,自在无碍,万德庄严,具有与众生界缘起之触处成碍、众苦交迫迥然不同的不思议妙用。众生界俗谛所摄、受因果律制约的空间、时间、一多、净秽等,在佛果境界中完全失其有碍性,根身器界,一切皆随心如意,能转于物而不被物所转,具有种种清净庄严和无碍无尽的妙用。由空间无碍,大小随意,能现大身满虚空界,能“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楞严经》),恒沙佛刹,弹指即到,此灭彼现,速如影响;由时间无碍,念劫圆融,能于一念入无量劫,能缩无量劫为一念;由一多无碍,能以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分身化现无量世界,利乐、度化众生;由净秽无碍,能于刀山剑树、粪池污秽中显现清净庄严,能以瞋怒淫欲为度人的方便,五浊具足的娑婆世界,于释迦佛则现为备极清净庄严的净土;由境智无碍,五眼常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具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八大自在、三明六通、十八不共佛法等功德。佛果境界性起之清净庄严、无碍无尽,以《华严经》述说最称周详。
  诸佛所证性起之妙用,乃圆契于本具真如法性、由万行庄严之因缘而显现,是一切众生自性潜能的圆满开发。其理其德,必应内具于现象界、众生身心,而不在此外,故应可通过如实观察现象界、自己身心而得到理性的解释,由现象界普遍共依的缘起法则而推知。
  依缘起法则,诸有为法既然皆因缘和合,无自性而空,唯心所现,则时间、空间、一多、净秽、境智等,亦无不空无自性,唯心所现,便本来无碍,没有能生起障碍的实体,障碍只是依众生自心的迷执而起,而迷执、无明,毕竟亦无其自性,如《大乘起信论》所比喻:有如迷人认东为西,一旦觉悟,知东非西,则见其迷昧本无自体。但万法既能缘起,亦应有一个能起为万法的体性;既有生灭无常、依缘而起的万法假有,必应有不生不灭、不依缘起的实体,而且此实体与万法应一体不二。这不生不灭、不待缘起的万法体性,由理性推析,便只有万法共具的缘起性空之本性。若问万法依何体性生起,只能说:依本来自性空而缘起。因此,从理上说,缘起的当体,便是性起。《华严游心法界记》云:“即彼此相由无自性,无性为果两生,生即不生,名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其犹壁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克体全总是壁。”《华严谈玄记》云:“今以从缘无性,缘起即名性起。”
  若从一真法界或真心的角度表诠,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宇宙万法之全体,皆一真法界或绝待真心本具德用的显现、现起,无有一法出法性外,诸佛所证万德庄严的果地境界如是,众生所受用众苦交迫的世界境界亦如是。《普贤行愿品疏抄》云:“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彼此互收,尘尘悉色法界,相即相入,无碍溶融。”又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万法常自寂然。”真如随缘而现为众生界,众生虽违背真如而起惑造业,也不能令性空缘起的法性稍有改变。全体即用,翻过来应是全用即体,诸佛所证的无碍妙用,便是对法性理体的最佳表述。由全体即用,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由全用即体,故不但三明六通、大慈大悲是法性德用,即瞋怒淫欲,亦是法性体具,天台宗依此立“性具”说,谓诸佛不断性恶,众生不断性善。密宗依此义,设以瞋怒贪淫为道的方便道。天台宗还依全体即用、全用即体义,立“一念三千”说,谓现前一念由法性全体而起故,具足法性体上所具的一切凡圣功德。
  缘起、性起理虽是一,然就事法而言,诸佛顺法性而起,从体起用,则妙用无碍,受用常乐我净;众生迷理、背理而起念生心,便不能不受肚间缘起法则的支配,生灭无常,流转大道。佛与众生虽共同取自心宝藏而用,然由顺逆之差、迷悟之殊,其受用、价值的差别,岂止天渊。故缘起与性起,虽一体不二,又非是一。《华严经问答》云:“然即其缘起,离相顺起,故为性起;即是性起,随缘故为缘起。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
  诸佛从体起用,在其自受用境界中,达到了绝对自在、完全无碍,无所不能,并以无缘大悲,平等悲悯一切众生,常念济度,具利乐,济度众生的不思议力用。但佛入于世间层次,能否实际度化、利益众生,还得循性起与缘起交彻的本然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受世间因缘、因果法则的制约,须依佛与众生双方的因缘而生事用,不由佛单方面的孤因寡缘所决定。若佛于众生亦具无碍力用,则众生界早应被古佛所度空,岂得至今尚有无量众生?唐嵩岳元珪禅师为岳神说佛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万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佛虽能化无量身,“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无缘者亦难见;佛虽誓愿普度一切众生,亦不能一厢情愿度化无缘。喻如日月虽明,不能令盲瞽者眼见其明;又如月影能普映于众水,而不能映现于浊流洪波。由此而言,佛在他受用境界,尚未得绝对自由,而是处于向绝对自由的不断实现中。
  何为能获得诸佛利益济度的因缘?前世今生,深心信乐,皈依三宝,听闻佛法,供养布施,如法修学,乃至仅闻佛法名字,于三宝生一念恭敬信仰,于塔像作一礼拜、鞠躬、合掌,拈一炷香,持一声佛菩萨名号真言等,皆种下了能感得佛菩萨济度利益、乃至将来必定成佛的净因。当具备善知识引导、自己发心希求等善缘时,必能感得佛菩萨强大增上缘的加持。
  当众生皈依祈念等净因善缘与佛菩萨的无缘大悲、无碍力用之增上缘结合时,便会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性起与缘起交参,能起超越世间缘起关系尤业力因果的巨大作用,生消罪灭障、解冤息灾、增福益智,乃至往生净土、即身成佛等功德。如经称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能解脱厄难怖畏、得种种利益;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乃至临终十念,亦得乘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横超生死,带业往生于极乐之邦,即生永出生死苦海;三密相应而持表佛菩萨功德誓愿的神咒,能即身成就佛菩萨三业之功德。古今感应昭著,验证般般,不胜枚举。
  获得佛菩萨加持功德的大小,完全依众生一方的因缘而定。愈是深信不疑,虔恭不慢,除一切妄念、我执,全身心向佛菩萨开放,愈易得佛菩萨加持。当心与佛之本愿、佛果境界相应无间时,便能全摄佛果功德归于自己,或者说自己被佛果功德完全摄入,令自性本具清净功德、无碍妙用速疾显现。《大日经·悉地出现品》云:“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三力结合,成就诸愿。而自己净因善缘的缘起功德力,如来性起之加持力,皆依法界本具功德力而显。依自他二力结合,令法界无碍无尽的功德速疾显现的原理而设的净土法门、秘密法门,无疑为速疾出离生死的捷径。
  ——1992 年 《法音》 第 04 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寺院建设漫谈
下一篇:忆访黄念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