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大和尚访谈录
一诚大和尚访谈录
1、请问您为什么要承诺捐款五十万元编写佛学院教材,开展这项工作对今后的佛教教育有什么积极意义?
编写一套衔接初中高三级佛学院配套的教材,是佛教界多年的宿愿,也是赵朴老的遗愿。培养人才,发展佛教教育事业,早已成为佛教界的共识。佛教协会很早就倡导佛教界应把应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发展佛教教育事业上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佛教院校教育应达成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提出规范化,首先必须要有规可循、有范可依。相对于社会上的大学,有的甚至有数百年的办学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成熟的办学经验、管理模式、操作规程。国外的一些佛教大学也是一样。对于他们的办学经验、管理模式、操作规程、风格特点,我们应有深入的调研和了解,然后才能有借鉴、吸收和创新。所谓规范,是指学院教育的一些共相,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共识。毫无疑问,一所优秀的学院,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更要有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来贯彻落实。
编写佛学院教材的工作迟迟不能完成,是当今中国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是对发展佛教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试想,初、中、高三级佛学院配套的教材能够早日出台,对整合佛教教育资源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作用远非一加一等于二来衡量。
我承诺捐款五十万元用于编写佛学院教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编写教材的工作顺利完成,尽我的绵薄之力。
2、作为中国佛学院的院长,您认为应该怎样落实“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
“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是赵朴老提出的办学方针,也是多年来办学的宝贵经验,来之不易。从佛教来讲,学修本来就不是分开的,有很圆满一如的修学体系,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又说“三学圆明”。这里提出“学”与“修”一对概念,对应于“学院”与 “丛林”,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前些年听说这样的情况,培养出来的学僧回到常住,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以致用;而常住又不满意学僧的作风和习惯。两相隔阂,不能融洽,甚至出现了否定学院教育的声音。学院有学也有修,丛林有修也有学,为什么学院教育与丛林教育不能衔接融合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院是一学为主,而丛林以修为主。佛学院教育在中国的出现,以近百年,她代表了现代院校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其特色和优势。丛林教育属于传统教育模式,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始于唐,盛于宋,守成于明清,有一套成套而又很传统的修学体系,特色突出,风格高古,并深深影响到僧人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而习惯成自然。学院教育是世俗教育的优秀代表,而丛林教育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和优良传统,融合这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我认为不但要提倡“学院丛林化”还要提倡 “丛林学院化”。现在一讲到丛林,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佛教,将来一讲到学院,也是能代表整个中国佛教,这样丛林与学院两个体系就完全融合为一了。从这个意义看,我们更要加大力度,尽快完成编写初、中、高三级配套教材的工作。
中国佛学院要进一步落实“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培养的学僧对丛林生活习惯要有认同感搞清并热衷于于实践。我们要努力营造丛林气氛,最好要把禅堂立起来。记得十多年前,赵朴老曾亲对我说佛学院要把禅堂搞起来,要我从云居山远派僧人来指导,我当即表示遵命照办。如果禅堂立起来了,春夏秋冬,从早到晚,有人坐长香,禅香不息,丛林的气氛就有了。学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自然就容易贯彻执行“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办学方针了。
3、中国佛学院创办已经五十周年了,您认为她在当前的中国佛教界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佛学院是中国佛教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她的影响下,各地也相继创办了不少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不少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还在各级佛协担任领导职务,成为佛教届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她对中国佛教届的影响是巨大的。
4、您主持云居山、宝峰禅寺这两座祖师道场,管理有方,是模范丛林之一。请您谈谈寺院管理经验。
管理寺院要依靠丛林规约,再结合各个寺院的自身优势,比如我们就大力弘扬虚云老和尚优良道风的传统。当然要完全按照《百丈清规》以及金山、高昊规约,整理出了《云居山暂行规约》。
5、最后请您对中国佛学院的学僧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好吗?
中国佛学院的学僧青年出家,又有机会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深造,因缘殊胜。要努力学习,发大心,真正做到把自己的身命尽形寿奉献给佛教事业仅送四句话与学僧们共勉,“以戒为本,定慧等持,三学圆明,体用如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