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参禅的三重境界与两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到两偈,不能不提慧能。六祖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初入寺时,慧能只是负责杂事,并非僧人。一次,弘忍为挑选接班人,命各人作偈呈验。期间,神秀作为众僧中的上座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慧能闻之后,也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之,即召慧能传与衣钵,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此便是本文所说的两偈。至于菩提树,象征着智慧树,但是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是一种桑科榕属的落叶乔木,又称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所以“菩提本非树”是从象征义出发理解第一偈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拿两偈来作一对比,两偈分别只达到了参禅的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而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这个境界,有着明显的高低贵贱善恶爱憎之分——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之间尖锐的对立;有着明显的对成大业修正果的追求——时时勤拂拭;有着明显的四大可空,其它不空——地、水、火、风空起来容易阿,人的欲望可空么,不要忘了修道成佛也是欲望阿。当然,即便是参禅的第一境界,仍然能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是稳定的,积极的。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境界基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偈中的菩提树和明镜台的象征义。本来就是虚的象征,又怎么沾染实的尘埃?这一境界显然高出很多,已经能够自我剖析、自我否定。然而,能看透菩提树和明镜台,为何却看不透尘埃的象征呢?为什么菩提树和明镜台是在心中的,尘埃就在心外的呢?为什么要区分菩提树明镜台和尘埃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一境界依然有执著,只是执著得更高明,执著于我、执著于法、执著于执著、执著于不执著、执著于……管它什么,就是还是执著。正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何来惹尘埃或不惹尘埃?又何谓惹尘埃或不惹尘埃?又何惧惹尘埃或不惹尘埃?
  至于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却未有偈。。。正该如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能作此偈者,何不驾鹤西去,还在此思量是慧能接班还是神秀接班?还再思量传于慧能众僧可服?还再思量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得了吧。上帝看了也会说,如来你那套太虚,要是我关上门,他们自会去找窗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惧惹尘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