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著作:印度佛教史 圣严法师法鼓集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波罗王朝上章已经说到,戒日王以后的印度佛教已趋於没落,可是,由於波罗王朝的保护,佛教仍在东印一带偏安了五百年,这五百年中的成果,便是大乘密教的由隆盛而至衰亡。
波罗王朝是起於孟加拉地方的小邦,在西元六六○年略前,由瞿波罗(Gopala)王统一了藩伽罗国,又西取摩揭陀等地而成立王朝,这在印度史上,是不太有名的小王朝,但此王朝传承十八世,历五百年,崇奉佛法世世不懈。其中最具热忱者凡七主,称为「波罗七代」,七代之中,以第四世达摩波罗(Dharmapala 法护)王时,国力最盛,曾将领土扩展到曲女城。此王对佛教的虔诚护持,亦最有成绩,先在那烂陀寺附近,建立欧丹多富梨(Uddan.d.apura)寺;又在其北建立鸠摩尸罗(Vikramas1-la)寺,此寺译名超戒寺,亦有称为超岩寺,它有百零八寺,及六个研究院,规模之宏大,比起那烂陀寺的九寺一门或谓八院 三百房,犹有过之。因此便夺取了那烂陀寺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
中国的义净三藏留印时,正当瞿波罗王在位,据义净自称,他在那烂陀寺,曾屡次入坛,可见当时该寺已经风行密教,到了西元第八世纪以后,达摩波罗所建的超戒寺中,人才辈出,也均为密乘的大德,该寺亦即是密教的中心道场,波罗王朝所拥护的佛法,自始便是密教。
早期所行的密教所谓密教(Esoteric Buddhism),世界学者一般通称为怛特罗(Tanrowa)佛教,也有称为真言乘(Manrowa-ya-na)、持明乘(Vidya--dhara-ya-na)、密乘(Esoteric-ya-na)、果乘(Pha-la-ya-na)、金刚乘(Vajra-ya-na)等。
根据西藏所传的密教,分为四部:1.事部,2.行部,3.瑜伽部,4.无上瑜伽部。
中国旧传的密乘传入日本的,分为两部:1.金刚部,2.胎藏部。
近代学者将历史上的密教分为三期:1.初期的杂密,2.中期的纯密,3.后期的左道密。
如果将此三种分类法的密教,配合起来,它们间的关系相当,可用一表说明:
现在,我们先说初期的杂密,杂密是没有教理可说的,它的原始成分,大多 来自婆罗门教。杂密之被称为「事部」,乃是它专重於事相的作法,所谓密教的 「事相」,就是:1.明咒,2.瑜伽,3.护摩。明咒起源於《吠陀经》之咒术;瑜伽本 为婆罗门教所修的禅定;护摩也本是婆罗门教的「烧供」作法,他们以物投火, 藉火神阿耆尼之力而达於梵,以做求愿的媒介。佛教本来反对事火,密教则以事 火为求财、求事、求寿、求官的门径,以致将食品、衣物、珍宝等有用之物,投 向火中。密教采用上举的三种事相,其有三种神秘作用,便是:1.息灾避祸,2.增益致福,3.调伏鬼神。
原始圣典中的密咒佛教成为密教,可谓是突如其来,也可谓是渊远流长。所谓突如其来,因在释尊的时代反对神秘,否定神权,破斥方技之术,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非释尊所喜。
《长阿含经》卷一四第二十一经《梵动经》(《大正藏》一·八九页中-下)所载:「如馀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祷,无数方道,恐热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 、能为解咒,或诵知生死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
在《中阿含经》卷四七《多界经》(《大正藏》一·七二四页上),也说:「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可是,到了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七(《大正藏》二二·七五四页中)、《十诵律》卷四六(《大正藏》二三·三三七页中)等,即有佛陀听许持善咒治疗宿食不消、毒蛇、齿痛、腹痛等记载。佛在《长阿含经》卷一二(《大正藏》一· 八○页上-八一页中)《大会经》中,为了降伏诸天,结了数咒。佛在《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五二经,也向舍利弗说了毒蛇护身咒。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不过早期圣典中的咒法,系用作治病为主;降伏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大概是比较晚出的。若照佛陀的本怀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是比较恰当的。唯其密咒之具有相当的效验,则为不容置疑的事实,故而验道和解脱道是不必相提并论的。
即以初期的大乘经典而言,也尚未见明咒,例如《心经》的「即说咒曰」是后增。《法华经》原来无咒,后来在<嘱累品>后附加数品,即有了<陀罗尼品>。《仁王经》、《理趣经》原先无咒,到唐译本即有了咒。
密咒在外道,是说不上哲学理论的,到了大乘密教的中期,咒语也被赋予高深的哲学观了,在《大 卢遮那成佛经疏》(即《大日经疏》)卷七(《大正藏》三九·六五○页中)说:「此真言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有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以真言密咒为法尔常住的实相,所以进一步说,真言之相即是毕竟寂灭之相,为了随顺众生根机,而以世俗文字表示。如能观诵纯熟,证悟了即俗而真之义,融合於诸法之实相,便可获得即身成佛的极果。
密咒即是真言,真言由如来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地居天(鬼神)说之五种来源。密教以真言之观诵为主要修持法门,所以称为真言宗。但其持咒亦颇有要求,《大日经疏》卷七(《大正藏》三九·六五七页下)说:「若但囗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乎?」
总之,密咒发源於婆罗门教,佛陀最初禁绝,继而由於外道来佛教中出家的人渐多,他们习用咒语治病。至部派佛教如法藏部,推尊目犍连,盛说鬼神,咒法渐行。到了大乘密教,更进而以密咒哲学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论基础。密咒之能产生效验,那是无可置疑的,若言观诵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质之佛?则尚有考察的馀地。
瑜伽与密教密教又称为瑜伽教,瑜伽(Yoga)在梵语中,是由马和车轭结合之义的语根yuj而来,意译为相应,此语最早用於《梨俱吠陀》中,后来沿用到奥义书时代,它的涵义是:依於调息等的观行法,观梵我一如之理,以合於梵而与梵相结。到了佛教中,即采用此法,依於奢摩他(止)及钵舍那(观)之观行,与正理合一相应的情态,便称为瑜伽。换言之,瑜伽是以止观为其主体。
佛教采用瑜伽,始自释尊,但是,释尊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需要配合了戒及慧,定(止观)才受到释尊的鼓励。释尊特重於八正道,八正道的首要是正见,八正道的范围是戒、定、慧。此可参照第二章所讲。所以佛陀不是修定主义的瑜伽行者,瑜伽行虽受佛的利用,佛却不即以此为究竟。但到了中期密教的瑜伽法,却受了瑜伽外道波昙耆梨(Patan~jali 西元第五世纪数论派人)所着《瑜伽经》的影响,以为瑜伽即可达成世出世间的一切目的。例如《大日经疏》卷三(《大正藏》三九·六一三页下)所说:「阿梨以於瑜伽得决定故,随有所作,皆与三昧相应;如献花时,即与花三昧相应;此中本尊,明了现前……。如是一一缘中,皆是入法界门,皆见善知识,旋转运用,皆与理相应,不复临事稽留,方始作观,当知是人,堪作秘密阿梨也……。又於息灾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灾;於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灾增益。随彼彼相应之法,皆能善分别之,名善修瑜伽。」
密教以瑜伽法做如此的高调,也绝不是他们的妄语,瑜伽行者多有内证经验,身心异於常人,所见也多属实。唯其所验,是否彻於佛的本怀,则有考察之馀地。因其重於心境的发现,境界固然属实,若谓瑜伽行者的内证经验,即是佛的境界而称即身成佛,恐怕要落於增上慢了。这在佛世的小乘行者,由於修瑜伽法而自称已证四果的,其实尚未离欲,佛陀不斥他们妄语,而称之为增上慢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