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与盛唐诗歌的“唯在兴趣”
禅宗思想与盛唐诗歌的“唯在兴趣”
胡遂
--------------------------------------------------------------------------------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唯在兴趣。”“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由此出发,他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色的描述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
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诚如严羽所言,盛唐诗人的创作旨趣确实只在于“兴趣”。其所以如此,这是与当时的禅宗思想极有关联。我们知道,慧能南宗禅的理论核心是“佛性论”,佛性在《坛经》中常常被表述为“自性”、“性”、“人性”,如“自性常清净”,“世人性本自净”,“人性本净”等等。“性”,既是众生唯一具有本体意义的存在,也是众生能够成佛的根据。慧能说:“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郭朋《坛经校释》)他从“性体本净”出发,认为一任主体心性的坦然呈现,当下即是妙悟,即是成佛,而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明心见性”。那么,如何才能“明心见性”呢?慧能提出了“一行三昧”的禅修方式,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而所谓“无念”并非心如止水,而是“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若百物不思,念念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同上)在这里,一方面是“念念不住”,另一方面是“于一切法上无住”,也就是一任主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而不受任何外界束缚。在这里,只有流动,只有敞露,没有沾滞,没有系累。主体心性完全处于“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与谢民师书》)的行云流水般无拘无束之精神状态。可以说,在这种精神状态中,主体既是无比自由的,也是怡然自得的。由于不受外在客体尘劳的系缚羁绊,因此呈现出的乃是清净澄明的“真我”。按照禅宗的说法,主体若能当下敞亮“真我”,即是明心,即是见性,即是成佛,即是涅槃解脱的大自在境界。
正是出自于与同时代禅宗思想对自性本来清净圆满,不受任何规范的束缚,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相同认识,盛唐诗人写诗非常自由自在,很少受到后世那么多的诗教、诗法的规范约束。据《唐诗纪事》载,祖咏赴进士科考,其应制诗《赋得终南山望余雪》按规定必须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就交卷了,人问其故,答曰“意尽”。意尽即止,即使是应制之作,若无兴趣也决不勉强为文造情,拼凑成篇,这正是典型的盛唐诗人作风。皮日休说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龌龊束人口。”(《郢州孟亭记》),后世往往认为孟浩然诗风疏淡,一任自然,不事雕饰,以至淡得看不见诗,究其原因,乃是孟诗完全是“期以放性”“伫兴而作”(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产物。孟浩然在自己的诗中曾反复标举一个“兴”字,如“何以发佳兴,阴虫鸣夜阶。”(《奉先张明府休沐》)“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同曹御行泛湖归越》)“欵乃忘景夕,清兴属凉初。”(《西山寻辛谔》)“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九日龙沙寄刘大》)等,也透出了此中的消息。诗人在这里所指的“兴”,乃是指感兴、兴会、兴致。也就是当诗人遇到外物触发时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一种情感的兴发、诗情的涌动。至于李白诗,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多露语、率语”“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才逸气高”(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在这里,“逸”有放得开,不受拘检羁缚的意思。这正与孟浩然的“期以放性”有相通之处,而“气”与“性”也颇多关联。仔细辨析起来,“性”在心中,为其未发,“气”在心外,为其已发。而“兴”则是内在之性与外在之物交融遇合的当下,创作主体所呈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盛唐人自己论诗,常标举“兴象”,(见殷璠《河岳英灵集》)而这种内在的“兴”即主观情思与外在的“象”即客观景物之间的契合交融乃是于无意的当下所形成的,故往往能给人以“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胡应麟《诗薮》卷十)的美感。王昌龄的诗也往往是即景生情的“兴象玲珑”之作,像《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与其二中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无论是摄取一个历史片断,还是勾勒出一幅生活场景,都包含有多重主题在内。其所以如此,也正因为它们往往是一种意识流的产物,在这种“唯在兴趣”的不粘着于某种先行之主题的创作心态中,诗人正因其不着意,故能将意放得很开很远,因此它所形成的审美意境也就如同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盛唐诗与慧能禅其所以异曲同工,就在于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种极为自然流走的“识心见性”“惟在兴趣”的敞露本真之精神境界,而这也正是“盛唐气象”在当时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