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与善庆寺
清凉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清凉山南麓,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三年(921年)权臣徐温始建的兴教寺。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烈祖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从此时起又称清凉山。此后,该处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之处。后主李煜更与清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即为李煜亲题。
寺内原藏有中主李瑕的“八分书”、画龙名家董羽画的龙及书法家李霄远的草书等三件艺术珍品,被称为寺中“三绝”。寺门外有南唐中主李瑕保大三年(945年)由僧人广惠挖掘的古井一口,称南唐义井,又称保大泉。寺僧常饮此水,虽老却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旧有“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足缘师高”之誉。寺后山顶,南唐时期曾建翠微亭,又名暑风亭。
清凉寺又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著名僧人文益长期居住在寺内,被中主李瑕封为大法眼禅师;他创建的佛教宗派即称为法眼宗,是禅宗南宗的五个支派之一。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迁此,后屡废屡建。到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由周王朱棣重建,改额为“清凉陟寺”。该寺当时规模甚大,基址占地20亩。寺内建筑有山门三楹、天王殿三楹、钟楼一座、佛殿五楹、伽蓝殿一楹、祖师殿五楹、毗卢殿三楹,另有方丈室八楹及僧院九房。
太平天国时期,清凉寺的建筑大多毁于战火,山上树木也被砍伐一空。直到清代末年,才稍有恢复,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清凉寺是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驻足,留下不少宝贵的辞章。唐代温庭筠,宋朝王安石、林和靖、苏东坡,清代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等均曾有诗文吟咏。
清凉寺周围有许多重要的景点,如石头城、扫叶楼、崇正书院、古清凉台、翠微亭遗址等。
古善庆寺在清凉山南麓,始建于唐,后屡建屡毁,现仅存二进三间建筑,为清凉山扫叶楼的一部分。扫叶楼相传为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扫叶楼之名来自于龚贤的自画小像,画中龚贤身着僧服,持帚扫叶,后人遂称龚贤为扫叶僧,而名其居室为扫叶楼。
龚贤(1619─1689),字半千,号柴丈人、半亩居人。江苏昆山人。10岁后随父迁居上元(今南京),13岁已能作画,后受教于董其昌等名家。明季遭逢国变,龚贤忠于故国。南明弘光政权覆灭之后,龚贤只好流落他乡。1665年,年逾不惑的龚贤回归金陵故里,在清凉山下购地半亩,建屋五间,以课徒、卖画为生计,闲来莳花种竹,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龚贤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不仕不商,终身以诗酒寄情,书画明志。他的山水画造诣极高,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
现在的扫叶楼位于清凉山公园西侧。拾级而上,两侧篁竹摇曳,花木扶疏,迎面拱门上镶有“古扫叶楼”石额,左边有“光绪十五年”字样。门内为一片高大的风火山墙,墙内有屋三进,小瓦白墙,格调高雅,有超尘脱俗之感。入二道门,门额“半亩园”,迎面西墙石刻“龚贤故居”,为书法大师林散之所题。扫叶楼共上下两层,楼下正中悬挂着龚贤自画像,楼上则悬挂一幅龚贤的晚期作品《岳阳楼阁》。扫叶楼第二进的五间建筑为原善庆寺遗迹,现为茶社,供游人歇息品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