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三大士与两京佛寺
熙明 整理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是唐密祖师,他们将印度纯正密教传来中国,不但从佛法上讲功德无量,而且从文化上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三祖师在中国唐朝期间,或译经、或传法、或灌顶、或在宫廷内道场修法,发生的诸多神异之事令人惊喜,学修者甚众,唐密之影响远播周边诸国。为更好地寻找他们的足迹,现将与他们有关的长安、洛阳两京的佛寺分别整理于此,供大家参访或旅游时参考。
一、善无畏
善无畏(637-735),八世纪初,遵师命,应中国唐朝皇帝之邀,通过陆路前来中国。他自中印自北印时,其消息已传至唐朝,时睿宗特派使西出玉门关迎接。善无畏于开元四年(716年)至长安。下面将善无畏祖师入住过的两京佛寺整理如下。
1、长安皇宫内道场
据李華《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开元继兴,重光大化。圣皇梦与高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图之殿壁。洎和上至止,与梦合符。天子光灵,而敬悦之,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薛以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此为盛!有术者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效其神异。和上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施矣。其余秘密,代莫闻也。累请居外,敕诸寺递迎。”
内道场即皇宫中的道场。公元517年,梁武帝敕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使居于禁中讲法,为内道场之始。隋炀帝将中国所有寺院改称“道场”,武则天则在长安、洛阳的宫中都修建了寺院,改称内道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禁中以密宗僧人为主设内道场,诏请两类僧人入内,一为给皇帝和内宫讲论佛法,称内供奉讲论大德,一为给皇帝持念行法,称内供奉持念大德。后者多为密宗僧人,比前一类更受重视。内道场地址,为长安三宫之一的大明宫长生殿,亦称长生院,为一系列建筑,主殿亦称长生殿。
此时,善无畏祖师被“尊为教主”,主要在内道场为皇族修法加持,后“累请居外,敕诸寺递迎”。
2、长安兴福寺
据李華《玄宗朝翻经三藏善無畏赠鸿胪卿行状》:“我皇搜集贤良,发使迎接。以开元四年丙辰,大赍梵夹,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塔院安置。”
兴福寺:在长安西北区修德坊。玄奘也曾居此寺。南塔院为兴福寺的一个院。
3、长安西明寺
据赞宁《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宋高僧传):“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开元释教录》云:“次后有敕令往西明”。
据王亚荣《大兴善寺》:西明寺本为隋越国公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造反被杀后宅第没官。唐武德初为万岁春公证宅,贞观中赐濮王恭。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为太子建为此寺,大殿十三座,甚为壮观。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西明寺在长安西区延康坊,为显庆元年(656)秋仿天竺祇园精造而建的唐代佛教圣地,内藏大量经典。该寺还以牡丹闻名。
4、长安菩提寺
据李華《玄宗朝翻经三藏善無畏赠鸿胪卿行状》:“次后五年丁巳岁,于菩提寺译《虚空藏菩萨经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沙门无著缀文笔受。其和上所将梵夹,有敕并令进入内,缘此未得广译诸经。”
据赞宁《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宋高僧传):“宣住西明寺,问劳重叠锡贶异常。至五年丁巳,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据此,可推断菩提寺即菩提院,是西明寺的一部分。唐时,大寺通常由许多院组成,也许不同派别的僧人占居不同的院。
5、洛阳圣善寺
据李華《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無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随驾至洛京,诏于圣善寺安置。”“于本院铸金铜灵塔,云以此功德,应缘护世。手为模范,妙极人天。寺众销冶至广,庭际深隘,虑恐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笑而言曰:“无可为忧,自当有验”。及鼓铸之日,大雪蔽空。灵塔既成,瑞花飘席。前后奉诏,穰旱致雨,灭火反风,昭昭然,遍诸耳目矣。从容止请,大庇缁林,正法之兴,系于龙象,信也!表求还国,优诏不许。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胁累足,涅槃于禅室。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悽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
据《唐密师资相承祖师纪年(唐代)》:“公元七三五年(开元二三年),十一月初七,善无畏入灭,世寿九十九嵗,葬于龙门西山。公元七四零年(开元二八年),十月初三,善无畏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
据此推断,善无畏祖师随玄宗皇帝到洛阳后,以圣善寺为主要居住地,并后来卒于此。
圣善寺于705年建于章善坊(洛阳南区),后一年其名变成“圣善”。
6、洛阳大福先寺
洛阳大福先寺曾是唐密祖师善无畏译经处。据赞宁《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宋高僧传):“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毘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毘柰耶也。即秘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罗者。不合辄读诵。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大福先寺在洛阳东区延福坊,现改名叫古唐寺。
现在的古唐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阀村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潼公路在此交汇。该寺坐南朝北,和一般“坐北朝南”的中国佛寺方向迥异。大福先寺有一个很古朴的寺门,青砖堆砌,汉瓦做顶。
入大福先寺,先看到一个大殿,殿前一个香炉,由于善男信女众多,香烟缭绕,经久不衰。殿两边一对石碑,左书:所存者神,右书:所过者化。在大殿的一边放了一个经幢,大致1米三长,碗口粗细,经幢上字体清秀飘逸,为日本人所书。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之前,日本人先到洛阳请福先寺的道璿律师先赴日本为传戒师,现在日本还有众多香客还是每年要来这里参拜。在大福先寺寺庙的大门后也有一块匾,为日本高野山大学教授静慈圆题写,上书“福先禅林”。
据有关资料说,福先寺原址在今郊区瀍河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明朝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1922年,重修寺院后,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佐民为山门门额题“古唐寺”三字,保留至今。
寺内现存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毁于十年动乱,另有碑石十余方。
二、金刚智
金刚智(671-741)从海路来中国,先至广州,开元八年(720年)渐至东都洛阳,得玄宗接见,并敕令安置供养,间或随驾两京,所住之刹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因此“禀学济度殊多”。现简单整理如下。
1、长安慈恩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宋高僧传):“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敕迎就慈恩寺。”
慈恩寺是玄奘大师居住过的地方,地处长安西南区晋昌坊,为慈恩宗祖庭。
2、长安荐福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宋高僧传):“敕迎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寺。”
荐福寺在都城南区开化坊,专用于译经的翻经院建于706年,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寺内有著名的小雁塔,塔南院内有一金代大铁钟,“雁塔晨钟”为长安八景之一。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宋高僧传):“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不空)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加之满足。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秘密流行为其最也。两京禀学济度殊多。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大荐福寺与荐福寺为一个地方,“大”为尊称。
3、长安资圣寺
据赞宁《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宋高僧传):“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资圣寺在长安东北区崇仁坊。据王亚荣《大兴善寺》:本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龙朔三年(663年)为文德皇后追福立为尼寺,咸亨四年(673年)改为僧寺,唐末时废毁。
4、洛阳广福寺
据《大唐东京大广福寺故金刚三藏塔铭并序》:“二十四年随驾入长安。至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天恩放还本国,至东京广福寺,乃现疾,嗟有身之患,坐而迁化。曰:‘西国涅槃,尽无坐法,随师返寂,右胁而眠,即《师子王经》所载也。悟身非有,蝉蜕遐举。’”
据王亚荣《大兴善寺》: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八月十五日,金刚智病逝,终年七十一岁。玄宗敕令于洛阳龙门安置。天宝二年(743年)于龙门奉先寺西岗起塔,谥“灌顶国师”。永泰元年(765年),应不空所请,代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赠号“大弘教三藏”。大历三年,代宗又应不空之请,亲书塔额。
广福寺,具体处所及创建年代均不详。在唐代为东都洛阳佛教文化弘传中心之一,有说为金刚智建,金刚智三藏曾在广福寺译经、传法。据记载,他善画西域佛像,曾在洛阳广福寺木塔下素像起样,风格独特。
三、不空
不空(705—774),本北天竺人,婆罗门族,自幼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十岁随舅舅外出游历至中土的武威、太原等地,十三岁遇金刚智,十五岁出家,师事金刚智,随侍左右。善无畏、金刚智二祖师分别由陆、海二路来华,将纯正密教传来中土,为唐密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空祖师以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国师之尊,集朝廷百官之归仰,一人承继二师之两部大法,并使其发扬光大。他不仅宣扬密法于两京间,而且南至广州,北至武威、太原乃至五台山,广弘密教,开创了唐密的鼎盛时代。下面将不空祖师入住过的两京佛寺整理如下。
1、洛阳广福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不空受比丘戒仪式是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举行,当时依照的是说一切有部律。
据《唐密师资相承祖师纪年(唐代)》:“公元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不空于广福寺从金刚智受具足戒。”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法性寺位于广州。
2、长安净影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
据王亚荣《大兴善寺》:隋初文帝召“六大德”入京住大兴善寺,因僧众盛集,法事频繁,乃为“六大德”之一的慧远建此寺,唐末时废毁。
文中提到的“鸿胪寺”为官署名,非佛寺。汉改秦代典客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至北齐始置鸿胪寺,后代沿置。主要掌朝会仪节及释道事务等。
3、长安保寿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本来皇帝已经同意不空回印度,但到了南海郡又接到诏书,让留下来。
但周一良《唐代密宗》:据圆照,750年,不空获许返回印度,但到达韶州后就生病了,于是一直留了下来。后来应哥舒翰所请,同年初召至京都长安,在保寿寺休息了一个多月后被送到凉州。
保寿寺在长安翊善坊,此处原为高力士的一处宅院,后“舍易善坊宅为保寿寺”。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武威开元寺原为武则天时建造的大云寺,后玄宗时统一改为开元寺。不空在此译有《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及一部分短经。
4、长安大兴善寺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
据周一良《唐代密宗》:大兴善寺是一座庞大的寺院,占据了长安城中央的整个靖善坊。764年,他请求皇帝将49位僧人从其他寺院集中到这里来。
此后,不空主要居住在大兴善寺,并终于此。
据《唐密师资相承祖师纪年(唐代)》:“公元七六六年(大历元年),不空于五台山完成金阁寺和玉华寺建设。”“公元七七四年(大历九年),六月十五,不空入灭,世寿七十嵗。七月初五,追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七月初七,遗骸荼毗。八月二十三,与大兴善寺建立舍利塔。”
据康寄遥《陕西佛寺纪略》及王亚荣《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在隋初由陟岵寺和遵善寺两寺合并后重新改建扩大而成。
陟岵寺为北周明帝所建。山有草木曰岵,无草木曰屺。《诗经"魏风"陟岵》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后世随以“陟岵”、“彼屺”代指父母。北周明帝修陟岵寺、彼屺寺,显然是为了追念父母。位于长安的陟岵寺作为敕建的皇家寺院,为北周国寺,其地位与规模比普通寺院可比。
遵善寺创建于晋武帝时。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故城东南二十里之龙首川原选址作新都,以其曾被封“大兴郡公”之故名都城为大兴城,因城中六条高坡,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之成,九三立百司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佛寺以镇之。建城时先置此寺,迁旧长安城名寺陟岵寺于大兴城内,与原在靖善坊的遵善寺合并并扩建为新寺,取都城“大兴”二字并所在地靖善坊之“善”字,名新寺为“大兴善寺”,规模为海内佛寺之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