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论佛使比丘的“缘起没有贯通三世”【刹那缘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忠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略论佛使比丘的“缘起没有贯通三世”【刹那缘起】
  /王忠文
  一般上,佛教徒都承认“缘起甚深”,在这之余,并没有多少人去了解这甚深的原因所在。为了让信众了解佛教缘起的教义,佛陀在说法时用了种种的善巧方便来解释。其中,最普遍的是用“三世”来解释缘起,若以十二因缘来解说,则为“三世两种因果”。
  “三世论”的因果观虽然是属于世俗谛,但也有着其积极性的一面,即“自作自受”和“自利利人”。 同时,这也是四种世间正见之一。 在南传公认的著名论典--觉音论师所造的《清净道论》里也谈到了"缘起是贯通三世"的。 佛教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世)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果观。依此三世而建立的善恶观,通俗来说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今世果,前生作者是;欲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种三世因果基本上也就随顺和符合了世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阴骘思想。
  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缘起》 一书里,首次置疑觉音论师在《清净道论》所说的"缘起贯通三世"的说法。佛使比丘以其得之《羯腊摩经》的"不要轻易相信任何说法,自己要真实的清楚看见"的精神 ,直接评论觉音论师"缘起贯通三世"的论点是不符合佛说的 ,甚至以此来置疑觉音论师被公认的阿罗汉地位。 佛使比丘甚至说觉音论师在论述"缘起甚深"时的谦逊 ,透露出其信心不足。
  觉音论师所著的《清净道论》在南传上座部是具有权威性和公认的典籍。尽管如此,《羯腊摩经》所赋予佛使比丘有关"真实法义"的精神,促使他勇于批判《清净道论》中有关"缘起贯通三世"的论点。佛使比丘所论述的"缘起"和十二因缘息息相关,其论点在于"缘起没有贯通三世,可实践在日常生活"。为了整体了解佛使比丘对"缘起"的看法,让我们来仔细阅读与审思其论述:
  『目前所教导的缘起未契合且未依据原始巴利经文,原始巴利经文说的和现在传授的是两回事。在巴利经文中,缘起是一组由十一种状况环环相扣而成的锁链,这十一种状况组成缘起一次的轮转,但现今这十一种状况则被解说为贯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此解说的缘起是无法用来修行的。
  原始巴利经文说,每当我们心中产生烦恼,十一种状况即相依相续地产生缘起的运行。因此它不必被解说为包含三世,甚至一世、一年、一个月或一天的时间。在一眨眼间,一次完整轮转的缘起以及随之而起的苦,可能就已发生并结束了。当缘起被错误教导时,它就成了没用的东西,仅助长无聊的争辩而已。但如果像原始巴利文那样正确地解说它,缘起将可提供最大的利益,因为它直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请注意下面所讨论的事项。
  为了彻底明了,首先要知道缘起的十一种状况:
  一、无明缘行:因以无明为缘,才产生行。
  二、行缘识:因以行为缘,才产生识。
  三、识缘名色:因以识为缘,才产生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因以名色为缘,才产生六入。
  五、六入缘触:因以六入为缘,才产生触。
  六、触缘受:因以触为缘,才产生受。
  七、受缘爱:因以受为缘,才产生爱。
  八、爱缘取:因以爱为缘,才产生取。
  九、取缘有:因以取为缘,才产生有。
  十、有缘生:因以有为缘,才产生生。
  十一、生缘老病死:因以生为缘,才产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集。
  由此可看出这十一状况辗转相依的运作。
  当这十一种状况辗转相依,即形成一次完整的缘起流转,如巴利经文所说的,你可以看到十一种状况中间没有任何分割。因此没有必要将前两种状况归为过去世,接着的八种状况归为现在世,其余的归为未来世,而把缘起的一次流转解说为贯通三世轮回。如果一定要这么解释,那要如何掌控缘起并修行灭苦呢?因为缘起已被分割了:「因」在此世,「果」在彼世。所以,目前的缘起教义并未给带给我们任何帮助,是由于它被误解和解说成贯通三世轮回的缘故。
  如果各位研读巴利经文,就会发现缘起并不是这样的。它不需要等待三世来完成一次缘起的流转,只要一刹那,一次完整的缘起就可进行,或两、三个刹那便可进行。这视情况而定,不必等待三世,只要一刹那就足够了。』
  为了让大家了解缘起显现于日常生活中,佛使比丘用了许多例子来加以说明,诸如:(1)小女孩因洋娃娃坏了而大哭;(2)男学生得知考试落榜而当场昏倒或偷偷哭泣;(3)年轻女孩看到/听到自己的男友与别的女孩走在一起而怒火中烧;(4)享受美食所生起的念头;(5)生起偷窃的念头;(6)农夫受风吹雨晒而感到烦躁。 对这种种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谈及其重点在于:
  『能观看的人,不论何时,当眼睛观看时,便会很自然地看到周遭的事物,若所见的事物不具意义,就与缘起无关。也许眼睛看到的是树木、野草、石头,这些东西在正常情况下,不具任何意义,但也可能看到了钻石、神圣的石头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树木等,心就会起来造作而形成缘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六尘必须对能观看的人具有意义,于此六尘就成为无明、愚痴、迷惑的所依。只有与这样的根尘接触,才会引生识,并从接触当下所生起的识,相续地发展出行,行就是一种不断起造作的原动力,它将会创造出名色,把观者原本正常的身心瞬间转化成「不正常、发狂」的身心,因此身心即将受苦。
  一旦名色有所改变,眼、耳、鼻、舌、身、意也随之转变成「不正常、疯狂」的六根,相续地引生「疯狂」的触、受、爱、取、有,造成最后的生,所谓生即是完整的「我」的产生,并且由于取,生、老、病、死或各种苦痛就会立刻产生。
  ……完整十一种状况的流转,在一天当中可能就有几十、几百次流转,而无明并不知道。硬要把一次流转贯通到三世--前世、今世、后世,这是不对的,完全不对!
  大家普遍误解缘起,我相信贯通三世的缘起已脱离原始巴利经文的原义了。……在此我先总结一下:缘起如闪电般生灭,制造出心中的苦,而且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上的摘录,仅是佛使比丘对"刹那缘起"的重点论述。我们会发现佛使比丘的"刹那缘起"直接否定"缘起贯通三世",这意味着间接也否定了"有前后世"的世间正见。为了理清"刹那缘起"与"三世缘起"的冲突,有必要先知晓"缘起"的原有意义。缘起【巴 paticca-samuppada; 梵 pratitya-samutpada】为佛陀所觉悟的真理,也是佛法核心之所在。
  《杂阿含经》里如此解释“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和“彼”说明了事物的相对关系,相互联系(因与果)。至于“有、无”指的是空间,而“生、灭”则是时间。在时空之下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缘和合”的法则。印顺导师以流转和还灭来解释此"缘起偈"的定义。 这种缘起法的解释,经典里称为"法说"。此外,佛陀也以"义说"来解释缘起法,其内容即"十二因缘"。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里同时提到了"缘起法"与"缘生法",并分别加以解说。 简而言之,"缘起法"是实相的真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而"缘生法"则指生灭变异的有为法。
  谈到缘起的支数,经典中有不同的说法,如二支、三支、五支、十支乃至十二支。目前,最常用的则是十二支,此即"十二因缘"。佛使比丘对于缘起的不同支数有着五种分类,即:(1)顺说缘起、(2)逆说缘起、(3)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初说缘起、(4)从中间开始至最后说缘起、(5)在中间的灭尽。 缘起支数的不同其实是佛陀随机施教的缘故,真正的缘起内容是"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 如果想要更完整的知晓缘起法支数的演变过程,不妨参阅已故傅伟勋先生《关于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诠释学考察》的专文论述。
  觉音论师的《清净道论》在解释"三世两重因果"时,约莫可归纳成以下的四大类,简列如下:
  (一)二种有轮的三时:
  1.有轮的根本:无明、渴爱
  2.三时:过去、现在、未来
  3.自性:
  (a)过去时:无明、行二支
  (现在时:有为最后的识等八支
  ?未来时:生、老死二支
  (二)三连结四摄类:
  1.三连结:
  (a)行与结生识:一因果连结
  (受与爱:一果因连结
  ?有与生:一因果连结
  2.四摄类:
  (a)第一摄:无明、行。
  (第二摄:识、名色、六处、触、受。
  ?第三摄:爱、取、有。
  (d)第四摄:生、老、死。
  (三)二十行相的辐:
  1.过去有五因:无明、行、爱、取、有。
  2.今世有五果:结生为识、入胎为名色、净色为处、去触为触、
  曾受为受。
  3.今世有五因:爱、取、有、无明、行。
  4.未来有五果:结生识、名色、处、触、受。
  (四)三轮转
  1.业轮转:行与有为。
  2.烦恼轮转:无明、渴爱、取。
  3.异熟轮转:识、名色、六处、触、受。
  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缘起》对于觉音论师上述的"三世两重因果"(缘起贯通三世) ,有着以下的评论:
  『……觉音虽以大部头的著作详细地解释缘起,也不能保证能如深入海底般探测到缘起的核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觉音也承认缘起甚深,而且对能否一探究竟或知道缘起的核心并没有信心,当时已有一些古人的诠释,因此他也可能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解释缘起。然而他所作的解释涵盖三世轮回:前世的结生识相续到今世,而今世的结又将会投生到来世。一有了三世轮回的迹象,后期的人就把它更加强烈化、严重化、明显化地发展出来。
  如此以三世解释缘起就产生了问题:今世的烦恼、业--无明、行,在来世形成异熟果。也就是说,当世所造的业,并不能在当世受报。意思是我们无法在这期生命中受报,造业的人无法在这期生命中受报,而必须等到未来某一世。
  如果他使用法的语言,有如我前面所说的生,那就可以在每天的当下受报,完完全全「直接体证,当下可以得到成果,智者亲自体证」。坚持前世的烦恼、业在今世受报,是不可能的!而且若说同一个人存在三世(前世、今世、后世)之中,就会演变成常见和边见(anta-gahikaditthi)。如此就背离了佛
  说缘起的用意--为了破除常见和边见。
  这种说法最大的损失就是无法自由自主地控制烦恼、业,因为我们和烦恼、业存在不同的时空中:今世是业报,我们本身是业报,坐在这里也是业报,然而这些业报的起因却是过去世的烦恼与业;而今世的烦恼、业却留到未来世受报,如此我们就无法从行为(业)中受益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立即接受业报的自由。当以这种方式解释缘起时,就表示我们无法在今世做好任何事,且在今天得到令人满意的果报。
  今世造业要等到来世受报,那有什么好高兴的?这便是违反佛法的原则--佛陀所善妙宣说的法:
  直接体验(sanditthiko),
  当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o),
  请大家一起来看(ehipassiko),
  向内观照(opanayiko),
  只有智者能亲自体验(paccattam veditabbo)。
  三世的缘起完全违反以上的原则,是由于错误地解释生,因而造成在缘起的一次流转中出现了三世。』
  佛使比丘的"刹那缘起"之说,强调当下就可体验到缘起。他认为把缘起说成贯通三世会造成有"灵魂"(自我)在轮回,从而破坏佛陀"无我"教义。 实际上,这是从修行的立场,来强调缘起的如实观。同时,佛使比丘的"
  缘起就在当下",也是为了破除泰国人民极度相信"前世造业,今世受报"而造成的"变相宿命论"。明乎此,"有前后世"的世间正见还是必须建立起来的,佛陀在经典中提及"因果通于三世":「我今所以获此尊胜,皆由往昔积诸善业,今者宜应广植诸善,造来生因。」 学佛要先建立起世间正见,如此
  在朝向出世见正见(依远离,依离欲,依于灭,向于舍)时,才能如实获得"中道正见",即「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