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
“觉之教育”慧命开拓论
前 言
慧命开拓是生命的光辉,诗云“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光景,无限风光,风光雨霁,
日月齐明。是慧命展开的象征。其方法论有:除“结使”、“十缠”,无有诸障围困心境,
则心明意净,自然头脑清莹,心开慧解,对事对人,都有很恰当的表现。如若不然,则结使
缠缚,如人在阵,重重困扰,埋伏危机。然而人生必需有能上阵应战之魄力,更须自信这一
战必不打败战,要有信心;有信心,始有魄力,有魄力,始有恒心,毅力,才能精进。精进
是不舍不退不堕,自然充满慧解,神凝体固,自得“正观”现前。所谓“正观”,是从正念
、正思惟(八正道)等成就的观察所决定的观念。高悬明镜,如日当空。
佛陀教化,所谓慈云法雨,遗教千秋,不少续佛慧命之佛口亲子,为普雨法雨,泽被群
伦,于今日道德不振,人心陷落之社会,思报佛恩,行佛事,无过于发展佛化教育,而最能
普及佛化教育者,无过于兴学育才,善用丛林教化之施教方针,参考可为进一步的展开推广
社会教育者,作适应时代社会的运用,务使感格人心,净化思想、悲智精神之培养。对目今
社会人心安宁,灭少贪欲和残杀暴戾之恶行,有助清净之缘。
关于推广佛教教育,不止限于兴学育才(举凡宣讲佛法,及佛教文化活动等),不过若不
从推广社会教育、兴办教育机构(学校)作育人材,则不是基层工作的理想计划,又如何谈
到普及推广的事实。所谓善导人心,不祗是属于一个名词,而是筹措运用施教者之正观正心
力及精神为向导;当然这是属于一种理想,还需要相当的时日,理想始能实现。但是没有理
想的提起脚步,如何希望有新创意的实现。一切理想的成就,皆为理想与步骤之共同实现。
而运用人力、物力创造环境,与无限忍耐与辛劳这是必然的过程。世间没有不劳而获,艺术
理论上说:“没有辛劳与忧患的成功,是不够高贵的”。中国五千年中华文化,其间二千年
佛教思想,延续发展,承先启后,无论在中国哲学、文学、艺术,自隋唐而至两宋,僧才辈
出,对中国社会人生之影响。从中国佛教史料上,我们便感觉到所谓黄金时代之隋唐佛教事
迹,也是中华学术文化之盛期。为中华文化复兴,佛教思想重振,若不从推广佛教真理对社
会人生福祉,则必须培养人才,提高佛教社会地位,所谓德学兼修,自我调摄,不只是佛教
复兴,而且对社会人心善良和慈悲智慧的影响是今日对佛教教育重视培养觉性教育,才是贡
献佛教于社会人群的根本计划。否则若不从推广佛化社会教育打好基础,不是根本的计划。
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亦遭到许多烫手之问题,尤其二十世纪时代,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向
从事教育工作者之挑战,问题太多了。例如:大学生受国家栽培,一时感情冲动,自杀牺牲
,乃至许多绝不符合教育理想的事情,也会出现在高等学府、中等学校,而小学生向教育
当局控告老师等畸形现象,都是这时代教育当前的挑战事例。中国佛教教育虽未曾展开纳入
社会教育制度的范围(教育部未发布宗教教育法规),现今我国提倡将宗教教育纳入社会教
育制度;我们佛教四众及关怀佛教之学者,应谛视这一新提案、新事业、新发展,也应不忘
记新问题的注意与应付和克服,而做慎重的处理。此是佛教教育新轨范、新知识、新措施的
研讨。佛教古代教育与时代教育,如何相提并重,更能达到如水投水的融汇贯通,使受教育
者如沐春风,吹面不寒,自然陶冶。我们期望,但我们也应努力研究,找寻问题,解决问
题,应付问题,才会达到理想的期望。华梵佛学研究所举办佛教教育研讨会旨意在此。前二
届之研讨会,只是初步准备工作的展开,本届扩展为国际性的研讨,当然更希望集思广益
,能为这时代推广佛教教育事业,希大家发心共同讨论,彼此努力和重视,连系与交换意见
。为发展现代佛教教育共同努力,推广这“觉之教育”,为人类培养“慧命开拓”,除“结
使”,起“正观”,善导人心之有意义工作。
一、命浊能清与慧命开拓
本能性的生命,是一切飞禽走兽,不论圆毛、扁毛的生物,皆可称为命浊中的众生。不
过,人是一切动物性的生命能知“命浊”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知命浊这原理。命浊就是
气资凝浊,本体染污,为业力所牵故。当然是恶念多于善念,甚至迷失了善行(因重浊迷惘
,焯焯的心珠,不能自显),这是可悲愍的人群,不过依佛法而说,能知命浊,更能使其浊
重之污垢伏结凝下;在小止观修“伏结”的习定,可以帮助我们命浊能清,人之气资清莹,
神宇高昂,自然就是显示慧心慧命的内明,智慧的内在潜能,一切生活行为举手动足有过人
之智,何止是人间的聪明,那是慧命的开拓。彻底的教育,不只限于心理的教育,依佛家而
说,也涉及到慧命的教育。所谓转化气资(宋明理学言理气,可能受到佛家言慧命与命浊的
影响),已经深入了现代心理教育的说法,若言心理教育应按佛教唯识论,转八识成四智,
比较从科学性的分析心理的转化的转依(未转化前依五蕴尘劳的结使,转化后依定慧明智的
善用胜义根)。人受培养教化的教育施设,犹如除草、施肥、灌溉,根深蒂固,自然枝叶繁
茂,教师就是园丁、就是果农,想要树木花草能繁茂,当然要施功,要肥料,这一切具备了
,还要细心调护,就是悲情、悲愍,调治得宜,就是明智。这期间园中某些果树,不善生长
,乃至不能结果,果农仍旧调护,不能结好的果,也让它顺乎自然而结果,顺其生性,例如
现代的大学有残废的学生,当然施教有许多困难,乃至盲、聋一样施教,就是悲情的教化,
悲与智是互为表里的。
二、伏结离使心理教育之内明
内明学说,在佛教五明学中是高度智慧,而且超越人间智慧。属于慧明发挥的性灵,这要
藉除“结使”,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一贪欲、二嗔恚、三无明、四慢、五疑、六身见
、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禁取见),一切驰使心理的恶缘中,以此十使为根本,
故又名为十烦恼、十惑、十随眠等(天台宗称此十便,分前五为钝使,后五为利使),吾人
若是烦恼在心,自然不得自由自在。故“缠”为烦恼之通名,十种“缠”之病相(无惭、无
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念、覆为十缠),若能一层一层为解开,就是除结
使,所谓心理千千结,而“结”与“使”互为因果,由于“结”就是一种固执、执著性,所
以思想不开通,凝神郁闷,烦恼诸障丛生。例如一个房子完全没有开窗,外间空气不流通,
房子里面会蛛丝结网,虫蚁杂生,闷气沉沉,自然生出许多不正常的事故。所以“结”会造
成许多障碍,因此佛教论“无明等诸烦恼,入一切法中,故失诸法自性,自性失散,皆邪曲
不正”。(大智度论三十七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结使烦恼是一连贯的相生,因此“觉之
教育”,乃超越于现代心理教育所只言心理状态之分析等等;因心理学与教育学探讨的问题
,都是以“人”为对象,所涉及者不外身体、本性、心灵、理性、意性、感情等问题。因现
代心理学的研究重视实验,逐渐走向生物科学自然律的探索,以严格实验控制和精密的统计
方法,企图遵循自然科学的历程,先在事象变化中发现问题,而后经假设验证以确定其方法
,再后经归纳,演绎形成为理论,作为解释一般事象的普遍原则,(参见教育心理学)“觉
之教育”不只论心理现象,佛教论无明结使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关于心理的
“惑”乱,心理学也能研究与分析,可是“惑业”,心理学似未涉及,因为现代心理学重科
学性的分析,科学,不能追踪到“惑”的宿因。如不能追到“惑业”的根源,对心理的现象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谓惑业就是这种迷惑,惑乱的心理行为的状态,有一种力量
驱使,所谓“业”就是一种为不良所驱使的势力,因此在教育心理上研究如何辅导学生解决心
中的惑乱,不只研究应付的方法,而要找寻何以积习成为惑乱的积业,就是找寻病状的根源
。譬如现代医学上用x光镜,照出人体内有某种的病征,从影片上不只医生看到,病者也看
到、于是患病的人,自然信服医生的指示施手术,亳无怨言,所以如何除惑,在妙智慧的觉性
教化,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介绍,就是大智度论:“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
正观故解”。
所以“正观”能解除心理不正常的观念,因为不正常的观念令人做出种种不正常的行为
。因此有些青年胡作非为,扰乱社会治安,害人害己都是由于心中惑乱,所生起的邪曲的观
念。这种邪曲的观念,由缠缚所驱使,无法停止邪念。唯有慢慢引导恢复“正观”(正常的
观念),使了然于中,原来是自己弄错了。可是如何才能善导正观,道理可以说明,但是施
之实践,也要老师施教者,许多慈悲善导,所以说“觉之教育”,不只是施教者的智慧,而
是慈悲的施教,智慧的施教是方法论,慈悲的教导是悲智方便。伽尔德博士( Dr Rich-ard
Gard)论佛教教育时,认为种植优良的能有收获的禾苗,必须有很好的农夫,怎么样才是很好的
农夫,不止懂得耕田,而且懂得应付种种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有
极详细的论人之善行。如何能为人千秋万载恭敬的智慧人,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圣者。
圣人除却无明等,诸法实性还得明显,譬如阴云覆虚空清净性,除阴云则虚空清净性现
。(大智度论习相应品)受人尊重恭敬之圣人,就是除却无明等,而还得本有的自性,明显
的,明朗的,如除却阴云,自然天空清朗,就是心中开朗,无有郁翳。所谓自性、实性,即
是本有智慧不失不散。“觉之教育”旨向本有实性智慧还得明显,智慧明达的学生。“觉之
教育”容易达到效果。从事佛教教育者,但当向往。
三、无尘智照,慧解现前之教育成果
清夜无尘,月夜如银,这是秋高气爽的秋夜,此譬人心理上觉了无碍,遇事慧解,心理
无碍,慧解现前,这是多么理想的境界。许多人以为名利最值得关怀,其实智慧的培养,才
是值得我们关怀探取的。慧解现前,所谓一切问题,皆不成问题了。因此研究佛学的人,旨
于明心见性,唯心净土(唯心净土是创造现在清净的净土),教育不只创造理想世界,并指
导青年走向理想的前途,更依止理想幸福的生命前途。慧命开拓,这一切一切都要谛视“正
观”,绝无不正常心理所产生不正常的观念。(大智度论言八正道为正观念之所依)。八正
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念、正思惟的心态中,当然能摄引纯净心理的发展,养成正确观念的人生,甚至发展
悲大愍人的淑世观念,也属“觉之教育”的成果。
四、探珠宜静浪,静正净之教化
芸芸世界,森罗万象,赖明眼人清晰认识;每个时代必有明眼人站在时代的前端,高瞻
远眺,探微索隐,为浮尘人海迷失方向者呼唤指引。故云佛教教化是慈航普度,我们共处这
世界,如同乘一条船,祸福与共,所戚相关。“爱弥儿”的作者卢梭( J. J. Rousseau )
所谓爱的教育,热心教育者,无不关怀,如何善导下一代,延续历史光明的史页,开拓人生
坦途。献身教育工作者,如医如父,尤其佛教教育之工作,是如来家务,亦净佛国土,是本
职,是志职,佛教教育本身,当然从根的教育涉及到发展,不外生活教育与慧命开拓。三藏
十二部经典,经、律、论盈盈七千余卷,无非解惑开慧,发挥净化思想,悲智精神,此“觉
之教育”简而言之,可分二途:
一、妙慧觉性底施教
二、觉明悲情底发挥
以此二途统摄法界(十法界尽一切有情资生的世界),不分中外古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智慧与悲情之培养与善导,乃人类教化,自我教育之主旨,资诸古今中外何莫不言,悲智
与化导。
结 论
飞潜动植皆有所依,鸟依空,鱼依水,人与兽依大地而生存,植物依泥土。人尤其是有
正观思惟的人格,不仅身有所依,更需心灵发挥向高远光大人性的培养;就是要从根本上吸
收良好教育,而达到理想人格的发展。教育工作的繁重,与繁琐,重负与牵怀,过来人有所
会心,儒家所谓言教、身教,乃希贤希圣的化育,佛家“觉之教育”,从生命的解脱与心性
的升华,所谓明心见性,解惑开慧,除结使,开拓慧命;虽然谈何容易,可是虽不能至,心
向往之。教与学者,都能朝这方面而共同默契合作(施教与受教者这时间达到边缘,都已经
有了极光明人生的方向),也积聚了许多善业,有了善根的种子,自然不会走错了人生的途
径,这是佛法教育能指导情年趋吉避凶,亦创造人生幸福前途的教育方针。时下都偏于知识
的重视,而忽略善行与德育之培养。无形中对人群社会安顿和谐未尽最大的义务。言之不胜
慨叹,愿佛教同仁多关怀下一代的善业培养,乃“觉之教育”播种而施肥。佛教教育是从根
培养,愿有心人共同研讨。
(第三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于中国文化大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