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历史传记>>正文内容

佛法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苏东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法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作者:苏东天
  ·从某种严格意义而言,无论西欧或中国,至近代之前的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上,都未能建构起自己正确而严密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
  ·佛法从本质上说,是生命哲学、是人本主义最高的最深邃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人生至善的道德哲学。就生命和人生哲学之深刻性与完善性而言,还是就现代思想文化史而言,佛法有如一颗神奇的稀世瑰宝,始终不减其能普照人间的光辉。
  ·龙树在他的《中论》中有一偈语,十分简明地阐述了佛法的哲学纲领,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大体意思是:第一句话指明其哲学的方法论,是说世界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任何事物没有"因"和"缘"这一依据和条件,就不可能生灭发展变化。第二句话指明了佛法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空"。就是说一切事物皆依了"因缘"而生灭发展变化的法则,因此,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常"、"无我"的变化之中。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事物之法无常性。关于事物这种客观规律和特质,龙树名之谓:"空"。"空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总体的、共性的,是佛法最高的理念或真理。第三句话是说"空"亦可名为"假",就是说绝对的永恒的总体的共性的"空",是有相对的暂时的具体的个性的"常性"的实有的"假"之无限性构成的。因此,龙树定名的"假",是指万法因缘生的不变的即具有"常性"的客观存在事物。所以"假性",便具有相对的、有限的、暂时的、个别的特质。第四话指出了佛法哲学的认识论乃是"中道"观,一切事物或万法或万物既具有"空"又具有"假"的特质。如何认识把握它才是正确的呢?那就是"中道",即不执于"空",也不执于"假",而是既空亦假,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非空非假,非假非空。这种"空假不二法门"才是正确的看法,才是符合客观实际法则和规律的理论和观念。所以,龙树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个所谓的"八不中道"理论,便使佛法的认识论更为明确了。
  --苏东天
  以我们过去的成见,总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归属于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的宗教,认为均系一神教神本主义思想,故被列为唯心主义思想范畴。这种笼统的教条主义的观念,自然是错误的。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还没有一种思想能及得上三大宗教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持续时间之悠久,覆盖面之广大,也是令人不可思义的。直至今天,即使在那些现代文明极为发达的先进国家,其原来宗教思想精神的影响,也仍然在起着某些重要的作用,而在后进的国家中,则还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盲目地作出简单的结论。应该从历史实际出发,认真地深入地进行研究,以求得客观的正确的看法。
  依照历史实际,客观而论,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名副其实的一神教宗教;而佛教,乃是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而又采取了宗教的形式的宗教。所以,在中国古代,被称作佛家思想,与儒、道并列,鼎足而三,似比较合理些。中国的老子道家思想建立了民族的"天道学",孔子以儒家思想建立了民族的"人道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基础和思想体系基础。然后与佛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儒道佛互相结合的理学思想基础。中国古代的儒、道思想或后期的儒道佛相结合的理学思想,都没有宗教色彩。而中国的民间道教与"道学"是两码事,道教没有摆脱原始宗教的束缚,在内容上、观念上是神仙方术迷信,而形式上是学取佛教的礼制,与佛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从东西方古代文化发展史的特点而言,西方属于神本文化,而东方属于人本文化。从东西方文化体系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后五世纪而论,中国的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特质差别是明显的。
  古希腊文化来源应分两部份,其神本文化是固有的,肇源于巴尔干半岛和欧洲大陆的游牧民族原始文化,从古代希腊那些歌颂神为中心的神话,可以得到说明。而自然科学知识,则是来自古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的农业民族文化,从而建构起以神本思想为主导的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时代的辉煌的思想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体系的基础。
  如果说,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巨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耶稣为代表,那么,中国则可以老子、孔子、荀子和董仲舒为代表,这些东西方古代史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为东西方各自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其影响力至今犹存。如果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创并奠定了古希腊"天道学"和"人道学"理性思想基础;那么老子和孔子则是开创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天道学"和"人道学"理性思想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理性思想的集大成者,而荀子则是中国先秦理性思想的集大成者。耶稣于一世纪创建的基督教,终于在四世纪成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思想,从而也成了统治欧洲封建社会一千年的主导思想;在中国的西汉,则由董仲舒建构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体系。
  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所形成的以与农业经济直接相关的天文历法科学密切联系的以阴阳五行观为基础的"天道学",因而具有很强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精神。所形成的与以血缘家族结构密切相联系的以"仁"(孝悌)为核心的"人道学",因此而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精神。由于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密切相联系的合规律性的特殊关系,形成了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和血缘家族导致的祖宗权威的绝对性和伦理礼法,促使形成"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思想和以"孝悌"为基础的"人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互相结合的民族独特的"天道观"和"人道观"。
  而古希腊的"天道观"和"人道观",由于最终归咎于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的神本观念,致使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受到压制,在神权和王权互相结合的中世纪,使西欧人民经受了整整一千年的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和奴役。到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在强大的"文艺复兴"潮流的猛烈冲击下,封建王权和基督教神权的黑暗统治才被冲跨,人本主义才得以弘扬。随着资本主义现代法制和民主体制的健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念落后的基督教和神本主义思想因此而走向丧亡。
  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耶稣,与中国先秦的老子、孔子、荀子和西汉的董仲舒,处于相应的历史时期的,足可匹敌、鼎足而三的伟大思想家,是印度的释迦牟尼和龙树。他们所创立和完成的佛法思想体系,这个在印度历时千余年的佛教,应该说是古代世界思想史上无与伦比的。佛教在它的发祥地印度虽然只存在了一千多年。但且在中国和日本得到了弘扬,成了构成东方思想体系主干之一,而且至今仍然显示着它内在的生命力。
  从某种严格意义而言,无论西欧或中国,至近代之前的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上,都未能建构起自己正确而严密的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
  纵观西欧的思想文化传统,我以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神本主义思想,二是重视自然科学。两大特点在古希腊时代形成时期,是并行存在和发展的;在中世纪基督教神本主义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之后,重视自然科学的特点受到了压制,到了十五世纪资本主义兴起,重视自然科学的思想才取得了主导地位,神本主义思想遭受"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之后,逐渐趋向衰落。
  由于基督教文化乃是西欧文化传统的主要特点,唯心主义的神本主义主导了西欧文化史已近两千年,而且在中世纪的一千多年中,上帝创造并主导一切的绝对观念,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唯物主义的宏观的思辩的思想发展十分艰难。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能激发起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基本上局限在形而上学的范畴,因为最终无法摆脱上帝这个万物的创造者和宇宙人生变化的支配者的终极思想观念。
  即使像笛卡尔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也仍然认为上帝是存在的。还把上帝和自我(心灵)、物质三个实体的存在作为他的形而上学哲学的主要构成。如康德这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同样未能摆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观念,并籍以建构他的真、善、美为中心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体系。如他的伦理学观念,提出道德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至善","至善"本来是属于"上帝"的观念,所以,康德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解决道德与幸福这一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达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即达到"至善",就必须把"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作为"公式"(前提条件)。因为个人或一代人无法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只有世世代代,以一种无止境的进步在总体之中不断地接近它。这样,他便把"上帝"从外在权威变成了人们内心的信仰,把道德法则变为宗教教义,即把道德宗教化了,从而使他的理论带上了宗教色彩。
  黑格尔这位西方近代史上的大哲学家,虽然不提"上帝"这位绝对化的神灵,但且提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和"绝对真理"作为一切事物的源泉和本质,实际上他的哲学乃是把"上帝"理性化了的客观唯心主义。所以他的哲学仍然属于理性化和现实化了的神学。黑格尔创立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虽然使他建立起比前人更为严密的哲学体系,但终因他冲不破"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和"绝对真理"的束缚,而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不过,他总算结束了"形而上学"长期统治西方思想文化历史的局面。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传统的特点,正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文化史传统相对。我以为亦有两大特点:一是以人本思想为主导,二是不重视自然科学。这两大特点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史。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古老民族,而且因其这种特质在古代史上的绝对稳定性,从而形成了其思想文化传统特点的恒定性。
  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而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并由天文历法形成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之朴素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理念。由血缘家族结构基础而形成的祖宗神的绝对权威性而产生的伦理道德型的人本主义思想,始终主导着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
  在稳定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依靠经验逐步掌握和确立起来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天文历法,更加增进了祖先创造世界的神圣性,如"盘古分天地"、"夸父逐日"、"后羿谢日"、"嫦娥奔月"等这些与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远古神话,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无不是讴歌祖先创造宇宙万物的宇宙观和"认定胜天"的人生观。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先秦时代的老子创立的"道学"天道观和孔子创立的"仁学"人道观,奠定了中国古代理性思想发展的基础;《易经》的思想基础是天文历法,这一点汉代"易学"已揭示得非常明白;而老子的"道学"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的,如阴阳辩证观,反复其道、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观,"无为而无不为"的天道无为观等。所构成的反映自然规律的"道",从而摆脱了上古巫术天命观的束缚,而揭开了民族理性思想发展的历史序幕。但由于其"天道观"是以中国的"农历"观念为基础,所以始终被"反复其道"的循环论理念所束缚。直到近代受西方天文学科学思想的影响,才开始改变。而孔子的"人道学"乃是由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民族特点确立起来的。他的人本思想和此基础形成的"忠孝"为本的家国一体的观念,伦理之政治化或政治之伦理化思想,是符合民族的"人道"规律和特质的,因此成了中国整个古代发展史的主导思想。
  由于中国大陆自然条件的优越,气候变化数千年来的相对稳定性,使得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处于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使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甲子农历"相应的不变性。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造成"以农为本",不重视文化教育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落后保守的传统习气。造成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因循守旧、长期停滞不前的传统思想文化特点。
  而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在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似乎是介于东西方思想文化之间而又兼有两大思想文化体系某些特点的独特的思想文化。如佛教在形式上同基督教是有某些近似,而在内容上同中国的儒道思想有某些近似。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佛教既是宗教且又不是宗教。说它是宗教,是因为其佛法的广宣流布采取了宗教的方式;说它不是宗教,是因为其思想内容的实质是属于人本主义,没有宗教迷信的思想。佛法从本质上说,是生命哲学、是人本主义最高的最深邃的理念,也可以说是人生至善的道德哲学。就生命和人生哲学之深刻性与完善性而言,还是就现代思想文化史而言,佛法有如一颗神奇的稀世瑰宝,始终不减其能普照人间的光辉。
  佛法由于是人学的最一般的又是最根本的真理,以我们今天的科学水平和思想水平来看,似乎还难以予以正确的判断。因为人,作为地球上最有灵性的高等动物,是物质与精神互相结合的最为完善的具有无上智慧的有情动物,以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和评判,似乎都难以尽善尽美。而佛法哲学则是持"心物不二"之主客观统一的"中道"哲学;若以客观存在与主观精神关系而论,依照佛法,则以缘生观互为因果论在时空无限的前提下以一个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认识。这不是不可知论,而是可知和不可知的统一,是不可知的客观世界存在(宇宙和人生)的无限性造成了可知性发展的无限性,从而形成了佛教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依佛法的"中道"哲学而论,其世界观认为宇宙(宇宙和人生)是无限的。佛法以"三千大千世界"之理念来论述宇宙时空存在的无限性,太阳系不过是一尘沙,在宇宙太阳系为恒河沙之无限数,其存在的时间生命是既无始也无终,而且一切处在"无常"的生灭变化的发展之中。所以佛法以"空"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空"不是"虚空"或"空无",是指"性空"、"理空"的哲学概念。
  以"因缘"观(即缘起、缘生观)为方法论,以"中道"观为认识论,形成其哲学的体系。释迦牟尼这一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龙树完成的,在他的《中论》中有一偈语,十分简明地阐述了佛法的哲学纲领,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大体意思是:第一句话指明其哲学的方法论,是说世界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任何事物没有"因"和"缘"这一依据和条件,就不可能生灭发展变化。第二句话指明了佛法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空"。就是说一切事物皆依了"因缘"而生灭发展变化的法则,因此,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常"、"无我"的变化之中。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事物之法无常性。关于事物这种客观规律和特质,龙树名之谓:"空"。"空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限的、总体的、共性的,是佛法最高的理念或真理。第三句话是说"空"亦可名为"假",就是说绝对的永恒的总体的共性的"空",是有相对的暂时的具体的个性的"常性"的实有的"假"之无限性构成的。因此,龙树定名的"假",是指万法因缘生的不变的即具有"常性"的客观存在事物。
  所以"假性",便具有相对的、有限的、暂时的、个别的特质。第四话指出了佛法哲学的认识论乃是"中道"观,一切事物或万法或万物既具有"空"又具有"假"的特质。如何认识把握它才是正确的呢?那就是"中道",即不执于"空",也不执于"假",而是既空亦假,空中有假,假中有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非空非假,非假非空。这种"空假不二法门"才是正确的看法,才是符合客观实际法则和规律的理论和观念。所以,龙树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个所谓的"八不中道"理论,便使佛法的认识论更为明确了。
  就佛教的人生观而论,那是无比崇高而伟大的。佛法乃是生命哲学,是绝对尊重生命的尊严和完善人格之高尚道德价值和意义为原则的,以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追求真理--成佛为最终目标。为此而奉行"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即为众生"开佛知见",大发慈悲,救苦救难,忘我奉献一切,鞠躬尽瘁,奋斗不息。佛教"以法为教",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之观念,主张信仰自由,寓乐于教,助人拔苦。以"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启发所有的人正确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完善人格而成佛。佛,乃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智慧和道德,也即是对宇宙和人生普遍的至上的真理的透彻洞悉,也可以说佛即真理(佛法称真如、菩提)。因此说佛性中佛的生命是永恒的、不灭的,或云不生不灭的,无疑是正确的。
  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报应等立场观点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形成的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其广博玄深,的确令人惊叹不已,其为完善人格追求佛道的修炼理论之完善、圆融,同样令人惊叹。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