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佛学的演变和发展到现代佛学的问世
从传统佛学的演变和发展到现代佛学的问世
周泉缨
在佛祖开创佛教后的的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上,现代佛学作为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崭新的佛学理论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现代佛学是我在1997年学佛过程中在佛祖“缘起说”思想启迪下,突然顿悟的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哲学思想——“统一论哲学”思想。
由于“统一论哲学”思想在佛祖“缘起说”的逻辑框架下,全面总结和综合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因此“统一论哲学”思想实际上既是传统佛学与现代科学相互对接的产物,又是特别适合普度现代众生的崭新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佛教思想。所以,为了纪念佛祖的“缘起说”思想对我创生“统一论哲学”重大的启迪作用,我特将“统一论哲学”又命名为现代佛学;同时为了方便向读者展示现代佛学的全部内容,我将佛祖创生佛教后到现代佛学诞生之前的佛学,即将1997年前还没有与科学对接之前的佛学称之为传统佛学。
(一)传统佛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传统佛学作为指导佛教实践的理论,说到底无非是论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第二个问题是佛教如何普度众生。除了论述这两个问题之外,可以说传统佛学不存在其它任何内容,所以事实上传统佛学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佛祖创生佛教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是明确佛祖创生佛教的宗旨是为了普度众生,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就是佛祖通过在菩提下的顿悟,独创“缘起说”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小乘佛学主导佛教的阶段,在该阶段佛教主要提倡用“自度、自利,修四谛、十二因缘并证阿罗汉、辟支佛果”的小乘阿罗汉的佛法去普度众生;
第三个阶段是大乘佛学主导佛教的阶段,在该阶段佛教主要提倡用“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修六度万行并证佛果”的大乘菩萨的佛法去普度众生。
应该特别注意:大乘菩萨的佛法与小乘阿罗汉的佛法都是以世间法为权假、出世间法为究竟的佛法,而且大乘菩萨与小乘阿罗汉的出世间法本质上是相同的;大乘菩萨佛法与小乘阿罗汉的佛法的不同之处,是大乘菩萨的世间法相比小乘阿罗汉世间法有质的提高;因此一般地讲,佛教内部都承认佛教普度众生的佛法,以小乘阿罗汉的佛法为权假,而以大乘菩萨的佛法为究竟。
[A] 佛祖创生佛教的阶段
依据有关佛祖生平的种种传说和史料,佛祖创生佛教的过程就是最后顿悟和创生“缘起说”的过程:
(1)佛祖创生佛教的起因就是如何让人生从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等之苦中解脱出来。不过在一般关于佛祖创教史料和传说中,都没有正面提及佛祖作为一位王子自幼不可能不担忧自己弱小国家的君臣百姓可能遭遇的亡国丧家之痛苦。关于这一点,在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中,明确地指出佛祖出道之前,心中肯定存在这种人生可能的重大苦痛,因为据传佛祖所在的国家在佛祖出家后的确被强国所灭了,为此佛祖还亲自率徒试图通过对有关的强国做说服工作去营救自己的祖国。总之,后人能够肯定:如果佛祖不产生或不执着于解决解脱人生之苦的重大问题的话,佛祖就是不可能出家修行并最后创生佛教的。
(2)佛祖创生佛教的阶段其次是佛祖围绕解决解脱人生之苦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实践。佛祖有关解决解脱人生之苦的重大问题思考和实践,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三个否定:第一个否定,就是否定依托人生自在的亲情和情爱关系能够解脱人生之苦;第二个否定,就是否定依托世间的财产和权力关系够解脱人生之苦;第三个否定,就是否定外道信仰的离世孤独的苦修行能够解脱人生之痛苦。除了上述“三个否定”,我们在有关佛祖生平传说和史料中已经找不到佛祖的其它任何有关解脱人生之苦的思考和实践了;与此同时在佛祖所在的时代,关于解决解脱人生之苦的思考和实践,不可能再有比上述“三个否定”更高级更新颖的内容了。
(3)佛祖创生佛教的过程最后是佛祖通过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缘起说”并依据“缘起说”创生佛教。在有关的传说和佛经中,佛祖在菩提下顿悟的过程似乎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为此我们为了避免争论,可以绕过佛祖在菩提下顿悟这个特定的环节,首先在此环节的前面,吃透佛祖顿悟之前关于上述“三个否定”的思考和实践的全部内容,同时又在此环节的后面,吃透佛祖初转法轮的基本内容,即佛教最初解释佛祖“缘起说”思想的“四谛说”的基本内容,从而依托必然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在逻辑上科学地判断佛祖在菩提下顿悟的特定环节对创生佛祖“缘起说”思想的真实作用。
现在历史已经证明,佛祖的“缘起说”思想是佛教的独创的开山之宝,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所有宗教的最终标志。依据《大正藏经》等佛经,“缘起说”的直义就是一句话:“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或“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宇宙是缘生缘灭的宇宙,宇宙间因缘或缘份的变化决定一切。
深入研究佛祖创生“缘起说”的过程,我们现代人依托自己的缘份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从佛祖创生佛教的起因分析,联系我们自己学佛的起因,一般地讲人们普遍从谋求解脱人生某种痛苦开始学佛,正如《维摩经》所言那样:“佛法生自烦恼,众生无苦难就不渴求解脱”。于是,为什么众生大多会从谋求解脱人生某种痛苦开始学佛呢?或者反过来提问,众生为什么不为了摆脱快乐和谋求痛苦去学佛呢?或许有的读者一见这个问题会觉得可笑,因为世人根本就不可能为了谋求痛苦去学佛。然而,正因为世人根本就不可能为了谋求痛苦去学佛,所以如果能够破解这个问题,很可能大有益于普度众生。
第二,世间类似佛祖这样的王子成千上万,同时佛祖所见所遇的人生之苦也没有什么特殊性,那么为什么偏偏佛祖会顿悟“缘起说”和创生佛教,而其它王子则没有创生佛教?
第三,将佛祖顿悟前人生的全部经历和他拥有的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综合起来,并与佛祖顿悟的唯一成果——佛祖的“缘起说”思想进行对照,看一看佛祖在菩提树下的禅定,对于佛祖的顿悟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
第四,佛祖通过在菩提树下的顿悟创生的“缘起说”,到底是不是普遍真理,如果是普遍真理的话,如何应用现代科学的发展成果论证之?
第五,如果佛祖创生的“缘起说”思想是普遍真理的话,那么在传统佛学的理论体系中的其它理论或观点万一与佛祖的“缘起说”思想在逻辑上发生冲突或相悖时,众生应该服从“缘起说”思想还是服从与“缘起说”相悖的其它传统佛学的理论或观点呢?换言之,在上述情况下,《佛说内藏百宝经》关于“诸佛合一身,以经法为一身”之原则该如何体现?
[B] 小乘佛学主导佛教的阶段
小乘佛学主导佛教的阶段的佛教教理是“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其核心理论就是“四谛说”。“四谛说”实际上是佛祖“缘起说”思想最原始最直接的表述。众所周知,“四谛说”就是“苦、集、灭、道之说”。
“四谛说”的第一谛是苦谛,指世间人生所有的苦。按照《增阿含经,四谛品》的有代表性的说法,“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所谓的五盛阴苦是人对人生爱恋和追求的上述八种苦的综合和总结。显然,苦谛将人生之苦归纳为上述八苦是符合人生之实际的。
“四谛说”的第二谛集谛是“四谛说”的精华,内容非常精彩。“四谛说”的集谛说明造成人生之苦的因缘关系,内容大体可成分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等。
“五阴聚合说”的大意是说,人生是色、受、想、行、识五个要素集合而成的。不过“五阴聚合说”还没有象后来的大乘佛学的“五蕴皆空说”那样,将五阴明确地分为“色”(物质)和“受、想、行、识”(精神)两大类。
“十二因缘说”直接用佛祖的“缘起说”解释人生之本质和其流转变化的过程,《长阿含. 大缘方便经》由果追因逆观人生,将人生十二因缘排列为“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痴”,其中以生和爱、痴三大因缘为最重要。显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讲,“十二因缘说”以人对立统一的思维与实践(对立统一的精神与物质)来演义人生的因缘的流转过程,原则上比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描述人生都要圆满和高级;同时将“生、爱和痴”列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无疑是合理和正确的。
“业报轮回说”的要义是说:人生十二因缘流转的唯一推动力是人生的业力,业力就相当于科学里讲的人用思想指实践去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或因缘网之作用力;业力不失并推动因果报因是人生铁的法则,即所谓“因果报应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正因为如此,因果报应在业力的推动下展示众生之三世(过去世、现在世界和将来世),从而按照因果报应的道德阶梯,产生众生的所谓的“六道轮回”,所谓六道就是“天神、阿修罗、人、畜、地狱、饿鬼”六道。“业报轮回说”关于业力推动因果报应的核心思想,不仅符合佛祖的“缘起说”思想,而且在现在世的规范内,也完全能够被科学所证明是正确的思想;至于如果将现在世的业报扩展为三世之业报,由于科学至今对事物灭亡时内在最高级的特征信息去向一无所知,比如科学对人死时人的思维的去向一无所知,所以科学对其既不能证明也无法证伪。
“四谛说”的第三谛是灭谛,提出佛教出世间的最高境界或最高理想——“涅般”——“灭度”——“圆寂”——熄灭人生的一切烦恼和痛苦的境界等等。
“四谛说”的第四谛是道谛,是指佛教的人生解脱之路,即痛苦的人生通向“涅般”境界之路,通常是指坚持“戒定慧”出世间法或无为大法进行修行之路。
我们现代人依托自己的缘份可能对传统佛学的“四谛说”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众所周知人生是苦乐参半的人生,因此传统佛学的“四谛说”中讲的苦,作为人生实践的感受,不是唯一的感受。所以,将苦看作人生唯一的感受或主要的感受,并以此为依据去探索和推演有关解脱人生之苦的理论,是否能够确保有关的理论不陷入某种片面性呢?
(2)“四谛说”的苦谛中讲的八种苦,原则上都是个体人生因缘相关的苦,实际上现代人类之苦可以说首先是与群体人生共缘相关之苦:弱国被欺凌之苦;阶级受压迫之苦;政权暴力更替之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苦等。面对上述现代化的“四大苦难”,传统佛学应该如何适应现代世间呢?
(3)现代人对“四谛说”主要的质疑可能是针对灭谛的。灭谛所提出佛教的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般”——没有烦恼也没有痛苦的境界。然而,事实证明没有苦乐或烦恼就没有人生的因缘,因为人生的苦乐与烦恼是体现人生因缘的必然的方式。所以假设“涅般”境界确存在,那么没有苦乐或烦恼的“涅般”境界,必然是与人类断绝了一切因缘的“境界”。于是,佛教就出现用与人类断绝了一切因缘的“境界”去引度佛祖“缘起说”讲的缘生缘灭的人类的问题,这在逻辑上又如何自圆其说呢?
[C] 大乘佛学主导佛教的阶段
传统佛学继小乘佛学阶段是大乘佛学阶段。大乘佛学的经文繁多,主要有《般若》《华严》《涅般》《法华》《维摩》《胜鬕》《唯识》《大集》《中观论》《瑜伽》《坛经》等等。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相比,主要是进一步调整和深化了佛教理论,使佛教理论能够更加适应佛教不断入世普度众生之历史需要和因缘。
(1)大乘佛学划时代地提升了佛祖的“缘起说”,并将其演化为“五蕴皆空说”。“五蕴皆空说”本身意味着宇宙是由“色”、“受想行识”和“空”三要素三位一体地组成的。“色”相当于科学里讲的物质;“受想行识”相当于科学里讲的精神或信息;而“空”相当于科学里讲的宇宙规律。因此,“五蕴皆空说”事实上揭示了现代科学直到今天才不得不承认的重大真理:“精神或信息是相对于物质的独立存在”,同时“五蕴皆空说”依托“空”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信息之间的因缘关系联系起来,于是佛祖的“缘起说”所表述的“缘生缘灭”的宇宙,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为“缘起性空”的宇宙。很显然,虽然大乘佛学的“五蕴皆空说”不及现代科学有关的的理论那么严密和精细,但从世界观的高度看问题,大乘佛学的“五蕴皆空说”,无疑比现代科学未有与传统佛学对接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要高远得多。
(2)大乘佛学将“四谛说”的“业报轮回说”充实为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妄心八识说”。这无疑更加贴近了世间人类的生活实际,虽然与“业报轮回说”一样,现代科学至少在今天还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妄心八识说”中的关于业报轮回的内容。
(3)大乘佛学揭示众生的阿赖耶识的核心皆为佛性,因此众生皆能成佛,其中中国的《坛经》还进一步指出任何众生都可以顿悟成佛。这无疑大大地激发了世人通过学佛谋求解脱人生苦难的意志和决心。
(4)最后,在修行实践上,大乘佛学为了适应自己入世普度众生的因缘或需要,提出了关于“六度四摄”的理论。“六度”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四摄”就是随缘普度众生的四大具体的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四摄”的特色是突出了佛教“随缘普度”之根本。很显然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之差异,不在乎她们都坚持“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法为究竟”,而是大乘佛学在世间法方面相比小乘佛学有了质的提高,这反映了佛教发展之大势是坚定不移地入世,而决非是坚定不移地离世。
我们现代人依托自己的缘份向大乘佛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与向小乘佛学提出的问题原则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关于大圆满的出世间到底是否存在的问题:
(1)既然佛祖的“缘起说”认定宇宙是缘生缘灭的宇宙——无始无终的宇宙,那么宇宙永远不可能是自我满足或圆满的宇宙。于是,现代人类必然会问:不可能圆满的宇宙,何以产生圆满的众生和圆满的出世间法呢?
(2)既然佛祖的“缘起说”认定宇宙是缘生缘灭和无始无终的宇宙,必然意味着佛教不承认宇宙间存在任何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一元化的圆满的神,既然如此所谓的一元化的圆满的众生和圆满的出世间法在佛教里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实际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D] 纵观传统佛学发展的全过程
综合传统佛学从佛祖创生“缘起说”到小乘和大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现代人发现:
(1)佛教与世间其它宗教的宗旨虽然表述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光从佛教的宗旨出发是无法显示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差别的。佛教的最大特色是不象世间其它宗教那样,是以神的意志和权威作为检验自己宗教实践的真理标准,而是以普度众生的功德和佛学理论为检验佛教实践的真理标准的。因此,虽然在佛教中各种法门林立,甚至谁也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的法门是佛教内部的最高级的法门,但是任何佛教的法门,无一例外地都承认普度众生只能随众生自己之因缘,否则纵然是佛也无法度此众生。这意味着佛教的所有法门,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真理标准,这个真理标准就是佛教任何的法门都必须遵循佛祖“缘起说”思想关于随缘普度众生的基本法则。
(2)传统佛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就是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并独创的“缘起说”思想。首先,“缘起说”思想是佛祖为了普度众生而创立佛教的开山之宝,是佛教区别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标志;其次,“缘起说”思想以最原始最简明的方式概括了佛教对缘生缘灭的宇宙的全部看法;第三,佛教普度众生的有为法和两种无为法——小乘罗汉出世法和大乘菩萨出世法,原则上都来源于先人和后人对于佛祖“缘起说”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如同上所述佛教的所有的法门,都遵循佛祖“缘起说”思想关于随缘普度众生的基本法则。
(3)传统佛学演变和发展的总体脉络就是:不断地融入世间,不断地贴近众生,不断地提高普度众生的功德或效能。具体地说,从对宇宙的总认识上看,传统佛学的发展总脉络是由“缘起说”、“四谛说”到“五蕴皆空说”所展示的过程;从修行方法上看,传统佛学的发展总脉络是由佛祖否定外道个体离世苦修行开始,由小乘的阿罗汉佛法到大乘菩萨的佛法所展示的过程等。
(二)现代佛学应众生之现代因缘而生
到了现代,传统佛学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从普度众生事业的角度来讲,科学成为宗教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科学的长足发展和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逼迫宗教自觉地向科学靠拢,并开始认真地探索和研究自己是否具备与现代科学对接的因缘问题。
另一方面,现代世界历史证明,人类最关注的世间之苦难有了重大的变化。现代世间之苦主要不是传统佛学的“四谛说”所讲的个体人生一般意义上的生、老、病、死等“八苦”,而是因为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和阶级之间相互残杀、国家政权的暴力更替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引起的“四大苦难”;同时,现代世间的“四大苦难”危害众生的广度、烈度都是史无前例的,甚至使整个人类物种实实在在地面临基因恶性变异和核战争覆灭的危险。然而,对于现代世间的“四大苦难”,佛教的世间法可以说基本上只能消极祈祷或回避,而佛教的出世间法纵然假设其确实存在,充其量也只能是远水不解近渴之法。正因为如此,佛教大有沦落为旅游观光产品之可能。
正是在现代世间上述两方面严峻的挑战的逼迫下,现代佛学在1997年问世了。现代佛学不但完全彻底地坚持了佛祖的“缘起说”思想,而且成功地兑现了传统佛学与现代科学对接因缘,从而依托传统佛学和科学相互融合之合力,创生了彻底入世的普度众生的现代化科学化的有为大法。现代佛学现代化科学化的有大为法,从改造人的世界观入手,既能避免现代世间的“四大苦难”,也能医治和调整个体人生之“八苦”。现代佛学无疑是最适应现代众生的佛学。
(三)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因缘关系
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有四大本质性的共同之点:
(1)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宗旨完全相同,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或解脱人类之苦难;
(2)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都是佛祖的“缘起说”思想,甚至现代佛学比传统佛学坚持佛祖的“缘起说”思想更坚决更彻底;
(3)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一样,原则上都以普度众生的功德和有关的佛学理论为真理标准,而不是象其它宗教理论那样,以神的意志和权威为真理标准;
(4)传统佛学可以说是向人的内心深处探索真理的学问,现代佛学也主要是注重世界观改造和转变的学问。
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主要差别是入世的程度或水平不同。众所周知无论是小乘佛学还是大乘佛学都“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法为究竟”。然而,由于现代佛学是传统佛学与现代科学对接的产物,所以现代佛学只能接受传统佛学与现代科学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正因为如此,现代佛学普度众生的方法,是完全彻底的有为法或世间法,甚至现代佛学根本就不承认所谓的圆满的无为法或出世法在永远不可能圆满的宇宙之中真实不虚报地存在。这就是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主要分歧。
很明显,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的四大共性说明她们之间同根同源的因缘关系,而现代佛学与传统佛学入世程度和方法上的差异,正好说明传统佛学相比世间其它宗教而言,与现代众生和现代科学的因缘更深。所以,现代佛学决非是某些学佛者误解的那样是“附佛外道”,而是传统佛学在现代最正确、最有为和最有前途的学生。现代佛学不仅全面正确地继承了传统佛学,而且实际上就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向往的人类共同的“宇宙宗教”的理论雏形。所以,历史定将证明现代佛学是传统佛学在现代和平演变和进化的必然归宿。
正因为如此,现代佛学始终提倡现代学佛者在学习现代科学的同时也学习传统佛学,并随缘将她们综合为现代佛学,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为普度包括自己在内的现代众生而服务。
也因为如此,现代佛学作为传统佛学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生,只向传统佛学提出现代化科学化的问题,决不贬低传统佛学伟大的历史功绩,并且赞赏、崇拜和学习传统佛学在创生和坚持出世法过程中所显示的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崇高而无私的精神。现代佛学甚至真心诚意地欢迎传统佛学用任何方法有效地证伪现代佛学,因为现代佛学能够证明,佛学历史是一部不断向真理逼近的有序的试错史,所以在佛学历史上证伪任何一种新颖的理论,必然是对佛教普度众生事业的重大贡献。
最后,还因为如此,现代佛学理所当然地会从分析传统佛学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入手,去全面展示现代科学与传统佛学对接的因缘和成果——全面展示现代佛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所以本文事实上是《现代佛学》的导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