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辉煌神圣的佛教圣地
外国驻华记者赴西藏采访侧记(一)
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八月初,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和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组织18名外国驻华记者对西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访问。作为一名陪同工作人员,我有幸参加了记者团的采访活动,对我国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雄伟奢华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梵语意为“普陀罗”,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位于西藏市中心玛布日山(红山)上,主建筑高115.4米,共13层,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提起西藏,可能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立刻闪现出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座融宫殿、寺宇和灵塔于一体的建筑不仅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它理所当然了成为我
们在藏活动的第一站。记者们大多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当他们踏入宽阔的东平台德阳厦,扶梯而上进入松格朗廊道的一刹那,所有人都立刻进入了肃穆的状态,屏息凝视这巍峨殿宇内每一寸墙壁、每一个角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艺术和信仰的震撼力,因为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精美壁画和佛像;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佛的气息。
出于保护文物需要,布达拉宫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未经许可禁止摄像拍照,以至于广阔的宫殿内始终光线昏暗,只剩一盏盏间隔着的酥油灯在微微摇曳,倒是更增添了布宫的威严和神秘。在微弱灯光的指引下,成百上千的游客和香客排起队伍,井然有序,几乎看不见其它旅游热点常见的推搡或拥挤,就连小孩也是乖乖地依偎在父母的身边,充满好奇也略带羞涩地观察着四面铺天盖地的奇迹。偶尔在佛像前的人流交汇处看到有人因为磕长头(朝觐佛像时采取的最隆重的磕头方式)被路人不慎撞倒了,那位信徒只是简单地扶着坐起来,继续磕头朝拜,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仅仅飘过一阵风而已。不远处一位背着孩子的母亲也在磕头诵经,神色安宁。而每当她弯下腰时,她背着的小不点儿就咯咯地笑个不停。母与子、佛与人,一动一静,俨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一位记者下意识地举起了相机,只是想到不能拍摄,又遗憾地放了下去,只能认真地盯在一旁,以求留下美好的记忆。
布达拉宫的殿宇内部是不允许拍照摄像的,但殿外的廊道和平台则是记者们发挥的自由天地。路过一个殿厅时,所有的记者忽然被一阵欢快的歌声吸引。顺着歌声寻去,那是一群年纪不等的藏民在对面屋顶唱着传统的劳动歌曲。他们边唱边合着节拍在打“阿嘎土”(一种西藏传统建筑特有的施工材料),为的是对脚下的殿顶进行压摩修缮。记者们对此饶有兴趣,或是撩开遮光的厚重布帘,或是蹲在地上透过缝隙,用他们艰难背负的摄影摄像器材记录下这充满藏族特色的劳动场景。
建国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和保护。自1989年至1994年,国家出资5000多万元,历时五年对布宫进行了第一期维修;自2002年6月至今,国家又投资1.7亿元开始对布宫的第二期维修。为了保证风格一致,各类维修工程主要由藏民担当,坚持藏族传统的建筑工艺,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也有各地各民族专家学者亲自指导或参与实践。正是在中央悉心关怀和各地人民大力支持下,布达拉宫这个藏传佛教圣地、民族文化瑰宝才能历经岁月,永塑辉煌。
脑海里回想着之前布达拉宫管理处主任强巴格桑对外国记者的有关介绍,眼前浮现着虔诚的信徒磕头祈福的画面,耳边回响着藏族同胞欢腾愉悦的劳动歌声,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布达拉宫的确是一个奇珍异宝的海洋,它有两千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以及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然而和这些财富同样珍贵的是,藏族人民的朴实和虔诚,各族同胞的团结与干劲;布达拉宫是一个气势雄伟的建筑,它依山垒砌,群楼重迭,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然而和这巍峨建筑同样值得让人赞叹的是,祖国大团结的伟大力量,以及西藏由此迸发出来的发展潜力。
在离开时,记者们仍依依不舍地向布达拉宫的方向张望,那金碧辉煌的尖顶,交相辉映的经幡,虔诚祷告的人们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