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杂谈(二)成佛之因如来藏
陋室杂谈(二)成佛之因如来藏
假如我问大家:众生为什么能成佛,你会说,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如来的法身。可我要是再接着问:为什么佛性和法身能使众生成佛时,恐怕有许多人是讲不太清楚的。“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我佛释迦如来应世四十九年,为适应不同众生之根基,广宣大小顿渐显密偏圆等种种法门,意使吾等凡愚悟真如之实相,明涅磐之妙心,也开示悟入佛知见也。以是之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目的,世尊在说法的时候曾经安若干名言设若干概念,以引众生入实际之理地。其或曰佛性、或谓法身、或名真如、或称实际,凡此种种,皆不过是标月之指、示路之针。总括而言,则不外表空之般若和显有之如来藏,这两个根本法门。
般若和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各宗派共同的理论基础。不论中观、唯识、天台、贤首、净土,还是禅宗和密宗,其思想体系的建立都既离不开般若,也离不开如来藏。但是汉地佛教自古以来对如来藏的重视,对如来藏的研究和论述,都远不及般若。我想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研究如来藏的成果没有传到汉土。
古印度大乘显教理论,有三个重要的思想体系:中观、唯识和如来藏,前两个先后传入汉地,并发展成三论和唯识宗。而如来藏学在印度的兴起大概晚于前两派,当其兴盛时中土前往西天取经的行动已基本停止,故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派传播到华夏。
第二个原因,是佛教内部“优胜劣汰”的结果。就本质而言,佛教是一门实践的宗教,不管对现世的出离还是对净域的向往,都必须建立在实修实证的基础上。从这一点来说,站在大多数修行者的立场,系统详尽的理论研究来不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反而有可能成为修道的障碍,耽误个人的解脱。而且,汉民族自古尚简,贵其质贱其表,轻过程重结果,与好于谈玄精于思辨的印度人大不相同。落实到行持上,就是喜欢选择少说道理重视实修,下手易而成就高的法门。在这一点上,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宗旨的禅宗,和高喊“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口号,以往生为唯一目的的净土宗,深恰汉土之机,尽揽天下之势。而中观、唯识、天台、贤首诸宗虽亦各有自己观行修持之方法,但皆冗杂烦琐,与禅净二宗的简便易行比较起来,实属难行之道。所以自中唐以后,以武宗灭佛为兆端,长于研究教理之各宗纷纷江河日下,实为势所必然,以至于有的竟成绝响,近代反而出现倒过来向日本求学的奇闻。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来藏学说就算能传入汉土,恐怕也是难以摆脱凋敝凄凉结果的。
近来读了几本五明佛学院的书籍,发现藏地在教观并重,行解相应方面的情况,比我们这里要好得多。西藏前后弘期,先后从印度引入许多佛教典籍,有很多都是汉地所没有的。再加上藏地诸多祖师、高僧大德的著述和新添的研究成果,使得大乘显教理论研究在西藏佛教历史中,显得格外的兴盛,对很多边缘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确实有其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汉区的佛子们虚心学习。
比如判教的问题,按照宁玛巴的观点,认为佛陀当年三次转动的*,除了第一转的小乘法外,第二和第三两次分别转动的是宣说大空性的般若,以及大光明的如来藏。如来藏对于密乘教法的建立,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据说正是因为禅宗过于偏重般若,轻视如来藏,所以在法身成就之后,疏于对开显报身和化身光明的修持,兼以缺少必要的方便,故难以取得三身圆满之成就,此或非为不可也。
由于汉地对如来藏的研究相对薄弱,想找点系统讲述如来藏的文章,竟然一时之间不能如愿。直到前不久有幸请到了吴立民先生所著《楞伽经讲记》一书,心中抱憾方始了却。楞伽一经本是开般若、会真如,导众生悟佛知见,发明心地的无上宝典。特别是对如来藏的思想体系,有非常深刻、系统的论述。大家知道,当年达摩祖师临别汉土时,曾嘱二祖慧可以四卷楞伽作为印心之据,该经于心地法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此经牵扯到太多与唯识有关的名相、概念,以是当玄奘法师取经归来,法相唯识之学兴起时,此经翻为名相之学,宗门自六祖起也改以《金刚经》印心。兼之其译文晦涩,义理艰深,故后人习者日少,无上法宝几尽淹灭,殊为可惜也。我以前尝研读数遍,大概的意思虽略明一二,但幽微紧要之处往往困于名言、滞于事相,难以入其堂奥,无奈之下只好束于高阁。吴先生学贯古今,义通显密,特别是对法相唯识之学也有很深的研究。其讲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但发掘了楞伽一经诸多甚深秘奥玄理,而且结合对藏传佛教教理研究的心得,对原经的义理颇有意外发挥,使得大乘佛法的精华一-如来藏思想,在汉土能够被更多的人认识与理解。我建议有兴趣深入楞伽,希望了解及研究如来藏的人,好好地学习一下吴老的这部著作。
下面我就根据吴老讲记,再结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从三个方面谈谈如来藏。
第一、 什么是如来藏?
研究如来藏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来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佛学词典》对如来藏的定义是:“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并引述《佛性论如来藏品》云:“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藏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这是站在真如的立场上来说的,如果从如来藏的角度讲,真如则是如来藏“五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我们后边就会看到。
吴老先生的看法是,如来藏是佛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说法我个人有保留意见。因为如来藏是说有的,是法界一切万有的根本,是一切染净诸法的总纲。而心是有为法,以集起为义,需要根尘识共相和合才能发挥作用。不但十法界各有各的心态,就是不同的两个人,也是各有各的心态,如果佛的心理状态是如来藏,那众生的心理状态又是什么?心本身既是能生,也是所生,如来藏如果仅仅是心理的一种状态,那么显然无法解释我们后面所遇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与其说它是一种状态,还不如说是一种功能、能量或者作用更合适。在这里,我们还是看看世尊自己怎么定义的。《楞伽经》上是这样说的:“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磐、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磐,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
所以说,如来藏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与真如、法身等一样,都是指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既然讲同一个事物,世尊还要安立这样多的异名,这是因为各自所表述的义理侧重点不同。我们学习研究心地法门的人,对于不同经典上使用的种种专用名词,应该明白他们各自所表述的特定含义究竟是什么。若见道地望文生义,颟顸笼统,即难免不被名言所转,负却如来一番苦心也。
第二、 如来藏都包括些什么?
据吴先生说,如来藏首先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和藏识。这其中,不空如来藏他给出的定义是“法尔的、自然而然的、不受染污的、本来自性清净的……佛的心识境界。”空如来藏他的定义是:“菩萨凭借禅定,凭借修行的力量,可以使自己的心识离开这些烦恼污染,我们把这种心识的状态叫做空如来藏。”而凡夫的受到污染的心识,就是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大家要注意,这三个方面是同一事物的三种状态,三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把一个东西硬生生地分成三份。
我认为,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和藏识,既是如来藏的三种状态,更是如来藏本具的三种功能。从状态来说,众生能够表现的只有藏识,不空如来藏和空如来藏暂时被心识上覆盖的尘垢掩没,而迷失了其本有的光辉,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菩萨的状态介于众生和佛之间,他利用空如来藏来逐步清洗心识上的尘垢,象清晨的阳光照破黑暗一样,使不空如来藏得以渐渐显发出来。而佛因为心识已经彻底明净,所以表现出来的状态只有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和藏识俱已隐没(注意!不是消失)。
从作用上说,不空如来藏代表的是如来藏本来具有的,原本清净圆满的功能;空如来藏反映的是如来藏能够被清净(反过来说就是能够被染污)的功能;而藏识表现的则是如来藏在被染污之后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用水来做比喻。水的清净本体,具足无边的妙用,好比不空如来藏;水能够被染污和重新清净的功能,好比空如来藏;水在染污了之后的状态和作用,好比藏识。大家应该记住的是,从功能上来说,如来藏的三个特质永远也不会改变。它既不会在被染污了以后丢失不空如来藏和空如来藏的功能,也不会在清净了以后抹去重新被染污的功能,因为如来藏本身是无可变易的。可能有的人对此会有疑惑,说如果照你这样讲,那成佛以后不是还有可能被染污成众生吗?放心吧!不会的。当初之所以受染污,是因为心中的无明障住自己的慧目,以致认贼作父。好比不知污物有害,而将其掺入净水之中。现在不会被染污,是因为有了智慧以后,不再受那些假象的蒙蔽。好比已知污物有害,不再让其重新混于水中。
如来藏这三种本具的功能,发挥出来就是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这几种作用。
一、 五法:
1. 名――给事物安立的名言、概念;
2. 相――事物的相状;
3. 妄想――由妄心对名、相分别出来的东西,大家都知道的;
4. 正智――菩萨和佛的智慧;
5. 如如――就是真如,大家也知道的。
这五法又有有漏无漏和有为无为之分。前三个是有漏法,由对虚假的名相妄生分别,感沉沦之果报,是为流转门;四、五是无漏法,由正知正智入涅磐解脱之途,是为还灭门。有为指前四个,无为指的是第五个――如如。可能大家会对把正智也列入有为而感到不解,这是因为正智本身是用而不是体,是心识对事物所作出的真实、准确的认识与判断。正智和如如的关系,好比水与波浪。波浪是水的作用,但波浪并不等同水。水体恒常,非变非易,非可造作;波浪无常,因风而生,起灭不定。真如者,佛心之体,乃如如不动之大寂灭海,故属无为。正智者,佛心之用,应万机而显化无尽之理,故属有为。
二、 三性:就是唯识所说的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这三性。
三、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赖耶,这个大家就都熟悉。
四、 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就更简单了。
我们把如来藏的帐簿打开一看,是不是发现它的家底殷实得很?这么说吧,不论诸佛的涅磐界,还是众生的轮回界,十法界中的一切,都是如来藏的显现,都是如来藏变出来的。佛的智慧、佛的法身三德,归不空如来藏所摄;菩萨的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属空如来藏;而众生在六道里头出头没,造业受报,自然是藏识的“功劳”。以是之故,佛在《楞伽经》上告诉大慧菩萨:“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在《楞严经》上又告诉阿南:“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明,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摄十方,宁有方所?”这分明在说,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七大种,它的清净本体就是如来藏。所以说嘛,凡圣两条道上的一切,你就找不出一样如来藏管不着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直接认识、直接面对的一切,不管心法还是色法,只要你用凡夫的眼光去看待时,无一不属如来藏的七大所辖,不归唯识的五位百法所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论主修何宗何派,对唯识尤其是如来藏,实在有必要做一点起码的学习和了解,否则就会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闹笑话。以前我就看到有个冒傻气的哥们在那里信誓旦旦地说:“凡是能有垢净以及动静变化者,皆是妄想分别意识之事,而非佛性”。除非他能证明“能有垢净以及动静变化”的是七大和五位百法以外的东西,或者证明如来藏不是佛性。否则就象是个无知的大傻冒来到太平洋,突然有了新的发现,于是大声喊叫:“同志们快来看,这里不是大海!”你说可笑不可笑?如果他知道什么叫七大,什么叫八识,什么叫阿赖耶的相分和见分,什么叫三性,什么叫如来藏,什么叫如来藏的藏识,这种冒傻气的话怕是不敢随便说的。
第三、 如来藏的意义。
如来藏对应我们的意义首先有这样三个:
一是解决了一阐提人最终也能成佛的问题。
说起如来藏的意义,就不能不提到道生法师那个有名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公案。大家都知道这个公案是由《涅磐经》的翻译引起的,最初的译本中因为没有这句话,于是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有善根的众生才有佛性,能够通过修行来成佛,而一阐提众生没有佛性,因此长不出善根,当然也就无法成佛。只有道生一人凭直觉意识到,佛性是个一切众生本具的东西,不管处凡处圣,是染是净,佛性对每一个众生都是没有分别的。当然,后来的结果证明道生是正确的。支持“悉有佛性”观点的理论依据,就是如来藏思想,因为众生不但有如来藏的藏识,而且也有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于如来藏是染还是净。众生成佛不是靠从无到有修出个佛性,而是只须擦去覆盖在自己如来藏上的尘垢就行,所以《涅磐经》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讲述如来藏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意思。在一般人看来,人没有了善根,好比树没有了根,连解脱的根本都死掉了,这意味着他已经永无成佛的可能。而如来藏就很好的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一阐提人所断的善根,是藏识所熏染的善的求解脱的种子,而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本具的功能并没有,也根本就不可能被断掉。不空如来藏是本觉,藏识的种子是始觉,始觉的种子能够被熏染,和藏识中已有的贪嗔痴的种子能够被拔除,基于的是同一个道理。由始觉智去启动空如来藏的清理功能,清楚心识上的染污,恢复不空如来藏本有的觉性,这就是我们修行所要走的历程。
一阐提众生虽然在现阶段确实是没救的,但他总有与自己的有缘人,所以我们不能排除将来的某个时候,某个与他有缘的成就者利用他们之间的因缘,帮着他熏染上解脱的种子,培养出成佛的善根。其实真的说起来,我们现今这些有善根的人,当初又何曾不是从一阐提过来的?如果不是过去恒沙数古佛天天追在屁股后边又拉又扯的,我们不也还在一阐提的堆里混着,哪儿会有自己的今天呢?
二是完善了唯识学。
唯识学在汉土的判教体系中打分一般都不太高,比如贤首只将其判为大乘始教,虽说未必完全公允,但唯识本身的不完善,也是显而易见的。前边提到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宗的理论框架,如果仅从这个四个方面出发来看问题,在一些细微之处总觉得有那么点不太完备。只有引入如来藏的理论,把五法等置于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和藏识之上,唯识才算真正站稳脚跟,才能圆满演释法界一切缘起的现象。所以说,结合了如来藏思想的唯识学,是不折不扣的大乘了义教,这个工作汉地好象没有谁在做,倒是藏地做得比较好。西藏把与中土一样,对来自于无著、世亲菩萨的唯识学,评价并不高。他们称这种唯识为随理唯识,把柔和了如来藏思想的唯识,叫做随教唯识,认为随教唯识与大中观一样,都是究竟的了义之教。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为大乘圆顿教奠立了理论基础。
大乘佛教的目的是成佛,而他的思想核心有两个:一个是讲真空的般若,一个就是讲妙有的如来藏。讲真空为破众生我法二执,明性空之理体,指究竟之归途。说如来藏以昭法界万有缘由,显本具之觉性,示成佛之正因。形象点说,就是般若教你成佛的方法,如来藏给你提供成佛的工具。你看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说:“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构成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六识,都归如来藏所摄,楞严二十五圣介绍的悟心方法,自然都是在如来藏上作功夫。可以说,如果没有如来藏,根本就不会有法界中的一切,六道中的众生也就永远不能成佛;如果没有如来藏思想,大乘各宗派都将失去其理论基础,尤其禅宗和大圆满这些顿悟法门,根本就没有立宗的可能。如来藏与般若,一以显用以昭其因,一以明体以示其果,对于修学之人而言,同是悟真实、入佛乘之津要,不可厚此薄彼而偏于一隅也。
本来接下来该谈如何修证如来藏的问题,但是因为涉及的内容太多,有兴趣者还是自己阅读原经原著,我就不多说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