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禅)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晓云导师禅画中的儒佛(禅)思想
  论文提要:
  晓云导师幼受儒家教育,长而依止佛门,深入佛法,其思想儒佛兼备,尝与钱穆、唐君毅先生论道为友,办学以华梵命名,提倡儒家之伦理道德及佛家之悲智精神,即彰显儒佛思想并茂互荣。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奖得主。其画艺在师承中自求创新,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运禅心于画意,我们可由导师作品中体会儒佛(禅)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本文将试述儒佛思想在导师作品中的交融,进而诠释晓云导师禅画哲思中的时代意义,本文试以下列三项说明之:
  1晓云导师生平与文教艺术简介
  2晓云导师禅画哲思 ------ 儒佛(禅)兼融
  3晓云导师禅画举隅
  关键词:华梵、禅、禅画、 观照 、儒佛思想。
  1晓云导师生平[i]与文教艺术简介
  晓云法师佛学造诣高深,精通儒学,献身佛学教育凡三十年,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画艺精湛,名声早就传扬于国内外,大师的伟大成就,实为国之至宝[ii]
  挹取传统优良文化,创造新进适时的教育[iii]
  法师致力儒佛思想的发扬与实践,希望提揭青年注重伦理道德,负起社会责任的道统,尝有“淑世难忘德育荒”的诗句。于华梵大学创校即设有“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和首创“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就是为发扬儒佛文化精神。晓云山艺术绘作中,兼融了中国文化形能中儒、释、道的精神内涵。[iv]法师对传统儒学中的孝,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而躬亲力行。[v]
  晓云法师,俗名游云山,广东南海人,民国2年8月21日生,现年88岁。华梵大学创办人,少时读儒书、诗书、五经。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宗教艺术家及教育家。
  晓云法师,从事文教艺术已逾半个世纪,并深入儒佛思想,配合生活教育,以美育有助于净化人心,社会安宁。荣获国家最高荣誉,1997年行政院文化奖得主。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晓觉禅心—晓云法师书画展,并出版《晓觉禅心书画集》。1928年于香港丽精美术研究院全科毕业后,在师事岭南画祖高剑父大师,深得高氏心传。后游学印度,研究印度艺术,著有《印度艺术》已三版。于泰戈尔大学担任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二年,旅印期间曾临摹阿姜塔(Ajata)壁画。对色彩之调配,形成独立的风格。其画艺精湛,笔锋有神;诗情禅意洋溢,蕴含人生哲理,故有岭南女画杰之盛誉。民国四十三年,会同新亚书院董事长赵冰大律师、钱穆院长,唐君毅教授[vi]等商议,创原泉杂志[vii],倡导人性尊严,儒佛哲理,推展文教艺术净化人心。
  1955年为观摩世界文化、艺术,环宇周行,咨述参考迹历三十余国。旅欧期间,接触许多著名教授,如哲学家 海得格Martin Heideger[viii],并谈及对人类心灵培养禅行的问题。得晤1953年诺 贝尔奖得主司道亭教授P.E.Dr.Hermann Staudinger,饱学参方后,依止佛门[ix],1958年再回侨居地香港,创办云门学园,成立“佛教文化艺术协会”,兴办徙置区天台学校,及慧海中学。
  法师1966年由阳明山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邀请来台,担任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暨哲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并指导硕士、博士论文多篇。[x]并获中华学术院哲士荣衔。法师深感东方文化之培育人材与发扬儒佛思想,五千年中华文化、二千年佛教之精神,应以台湾为重镇。创办莲华学佛园(今年已三十年)、华梵佛学研究所(今已二十年),领导青年从事佛教学术、佛教艺术之研究。每年应邀出席国际佛学会议[xi],在国际文教领域中扩展我国在世界上之影响力。在国内创办并主持“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已历11届),增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青年学人对东方文化精华与佛教教育的重视与研究,从各层面探讨时下教育问题,亟思以宗教之人文精神,希挽社会颓风,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来台后,每年举办清凉艺展(已历26届),艺通于道,寓教于画,作品中含有中国哲学与佛学意境,意境深远,发人深省。且创作现代经变图,以图绘展示佛经中修心养性及劝人为善的故事。清凉艺展,早年曾在美、德、加、法、意、及东南亚各国展出,享誉国际,并在民国82年应湖南佛教协会邀请,于长沙盛大展出,为两岸民间团体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表现。自喻为教育界的耕牛,且以倡导东方人文精神与教育为己任。
  对于物质文明之发展过速,而人文思想与伦理道德未能获得平衡与同等的重视,一直深感遗憾。故积极致力于儒佛思想提升,并吸取世界文化之优点,倡导“觉之教育”,七十六年,获教育部核准,创办华梵工学院,今已正名为华梵大学,为中国佛教史拓展一新页。以华梵为校名者,意在彰显创校宗旨,提倡儒家之伦理道德及佛家之悲智精神,以为“东方文艺复兴”之先导。
  法师洞识生活禅机,发人深思的艺术,正是中国人文之美与宗教情操的一种伟大融合,足以彰显二十世纪,当中西思潮互动交融之际,中国哲人维护与发扬中华文化精神的志业。(注[xii])
  “挹取传统优良文化,创造新进时代之适时教育”(1997年华梵改制为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勉词。) 法师认为:
  结合人文与科技而融汇发展。“觉之教育”是生命教育,是博雅教育,是自性本体的圆融,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发扬。
  法师提倡觉之教育,并以“人文与科技融汇,智慧与慈悲相生”为创校宗旨。秉持“艺通乎道,道与艺合”之艺术创作理念。认为提倡东方哲理(儒释道)治心之学,智慧慈悲之善法,导正人心,则必从教育文化之引领。禅,是最高之文化。晓云法师期以禅画艺术,引发潜德幽光,薪传智慧的火炬,其画艺在师承中自求创新。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运禅心于画意,我们可由法师作品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
  2晓云导师禅画哲思 ------ 儒佛兼融
  真知佛者,必能融于儒学而扬佛,摄于众理以会理,犹真知儒者亦必能融于佛学而扬儒,摄于众理以契理。[xiii]儒佛之通,晚明诸师数言之。晓云导师认为高明之儒者必不辟佛,高明之佛者必不非儒。[xiv]大抵小乘佛教从厌离而不免耽空溺寂;大乘佛教则不止于自度,其慈悲度世之深心大愿,与儒家之焦心民瘼,同一出于恻怛之不容己。此即其相通处。[xv]
  儒佛教育思想,“止于至善”与“觉之教育”善导群伦,社会福祉。则有赖于心灵的提升,引发悲情的洋溢,校训之“德智能仁”,尽在乎是。 法师提示:“华梵”两个字代表著中华文化与佛教的思想与精神,我们应多重视东方文化之过去的辉煌史迹,发挥内学潜光,显扬德行智慧,为个己人格生命之光辉,为家、为国,为社会人群共享安和福祉之生活。儒佛思想之精华,亦华梵教育之旨。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高贵尊严,不在于外在客体权威的依持,而在于人的主体自觉,并由此而发的道德实践。在佛家中,人人同具佛性,在法性平等观中,真理相待无碍。[xvi]
  “觉之教育”是自性、本体的圆融,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发扬。觉性教育是启发觉悟性的人生,使人充满同情感,进而体悟人与万物是相生而非分生;亦即透过自然教育、济生教育、心理教育、自我教育,使人能从自己的世界通会到他人的世界,透过对自己认识进而扩展到对他人的了解。[xvii]
  华梵不仅是佛教理念的推行,也是儒家价值伦理的推行。大乘佛教所以能在中国发展,是因为结合了儒家对人生肯定的理念。大乘佛教要积极的灵修觉性,并利他的参与社会工作,发挥济度,推动善行,和儒家民胞物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观是相通的。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所谓“一贯”,即生活行为思想举措,无有相违。佛家谓学行兼顾,“教观不异”,即精神思想与日用云为,都不相违背。这是心身无碍,而形成思想之冲和。由于精神的贯注,对于事物之观察,必然有一特殊之敏锐感觉。所谓第一义谛,原来是人人本具、个个无殊,不过在乎显露与不显露之别而已。[xviii][xix]儒家之反省,即似佛教的观照;般若观照,以智慧观察自己的内心,而同时观照世界,第一要能自觉,而且更精进努力为觉他,无不出于六度波罗蜜,而六度波罗蜜对修身之道,比三省更深入。儒佛之修身治国与自觉觉他,有助社会安宁。[xx]
  儒曰:“苟日新,又日新”、“作新民”。“新”字具创意、创新改善,创作更美好的心思、行为,必然是有好的一番表现。佛家言“觉”,有醒觉才能觉悟,有觉性之人是有创意之人才。[xxi]
  “大学之道”,是儒家之名言。以开示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需重视“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之涵义,及“明明德”之大义,“止于至善”之真理;乃是创造人生磊落光明之生命。 [xxii] 人文为体,科技为用,体用互彰,亦应易于成就大业。
  教者古字亦“觉”义。于佛典而论,次第言觉,初以粗知为“觉”,至深义则等觉、妙觉,成等正觉。而今以教育论“觉”,先从粗知之知觉,能辨善恶,能知取舍进退,不只觉知接受书本,语言之“教”化,而且更能感受培“育”之环境,心理之调顺,自我之反省,悲情之观念,人际之关系,伦理之得体,对自然环境之感受:安稳之大事行程,故“大学之道”之求学时期,必当知“明明德”、“止于至善”,才能结得善法因缘,善果成就。 [xxiii]
  释迦牟尼佛最主要的教化是:
  智慧与慈悲
  智慧慈悲应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如何开启自己心灵的智慧,如何展开慈悲的心情。如何使人们都能“自觉”智慧慈悲的重要,是生命之光,是人生存活之明灯。[xxiv]
  佛陀的遗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字如明灯,“觉”,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的主要根源。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人类本有其天赋之智慧,艺与道合,儒家之志德、据道、依仁、游艺,则艺术化境,禅是佛心,即觉心,觉宇宙人生。[xxv]
  导师秉持艺通乎道,道与艺合之艺术创作理念。认为提倡东方哲学(儒释道)之治心,智慧慈悲之善法,导正人心,则必从教育文化引领,哲学之阐明,并对宗教之发挥,以佛法述说。[xxvi]
  晓云导师禅画举隅
  1.早祷[xxvii]
  Morning praying
  画面中“人世相安,万物得所”的祷情,一方面是佛家的同体大悲,另方面也是儒家成仁成物的天地情怀。
  2.寻解[xxviii]
  Seeking for the solution
  1949年旅居印度,于泰戈尔大学继早祷而作寻解,画幅中童子负典攀登的峰途。
  此是对艺术与人生的远景翘企,且不只流连于宗教之趣求,不是智弃任情的宗教情绪,而是智信的寻求解答的探讨,这是思想的开拓[xxix]。
  3.一探静中消息 [xxx]
  Tidings in Tranquility
  悟唯一“静”字可通佛国,唯“静”到“净”可了生死。故第一应参究“静”境常住,不失不散,静至扰而不动,真静时,自然“内净”境成,则恰是宋代永明禅师〈山居诗〉所云:“吟里有声皆实相,定中无境不虚玄。”这个“虚”字乃“实相之境”。
  “实相”乃佛法极至之体用,唯“诸法实相”始悟“体真”(天台“三止”:体真止、息二边分别止、方便随缘止),息一切尘劳,妄想已净尽,自然妙用繁兴,故曰“般若繁兴大用”(般若净尽虚融故), 然而实相之妙义,不易了知,故先从“静”至“净”的化法,使普为大众得味法味而渐入融贯之境,则“静”之一字,儒道二家,皆言之亦深,因思惟“知静”之乐、之益,庶几“觉之教化”也能普为大众得其门而入矣。“静”思,熟识静与人生之切身大事因缘,故言今之教育,以“觉之教育”论,决从静至净,揭而言之。[xxxi]
  禅,华言静虑,佛从静中成正觉,万物静观皆自得,静为动之本。写要高飞,必静敛双翅以便举扬。亦由静而净也。禅定,静虑,去恶,澄心工夫,即净也,“心净则国土净”,净,须由静而致之。故止观初门:“息诸缘虑,凝变真心,觉心身混然”,进而心慧开发,安心净虑,自性禅也。生,不从外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惠能六祖坛经中,具体明确指出: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至佛地。智慧内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禅,在中国,发展到惠能时代,直指心源,“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妙在简截了当,志志志智愚之分,一念之隔,此禅风之绝唱,直盛千百年。须知佛以般若母,般若以禅定母。定静之功,可致静净。净心即摩尼珠,圆净无缺。无隐闭意…………禅。尤以心的调伏,是属于自己的工夫。普明禅师牧牛图颂:“渐调渐伏息奔驰,度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4.生命之雄[xxxii]
  The magnificence and grandeur of life
  西纪一九五七年仲夏夜,于美纽约之镇河畔旅舍,寂然内思此行乃生命之雄也。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安稳,能再下山化度众生,确是需有雄健心身才行,故菩萨称法将。[xxxiii]
  画中的人物,撒撒双手,跨步下行,象征了“寻解者”苦攀勤修后的“下回向”,也就是说,高处清修悟理后,转征垄沼苦热。此为大乘佛家的真正精神。[xxxiv]
  5.三舟观月[xxxv]
  Men on three boats look at the moon
  南北分驰逐去流,各自随波水上浮,江心兀坐停观月,明镜生辉一叶舟。    
  “三舟观月”乃佛教禅宗的观心境界,以“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者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依中流而南北。设百千并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宗镜录》)。比喻吾人心识之攀缘,情随境迁,故心不自由。禅定智慧,乃自心作主,不为物扰,偈曰:“南北分驰逐去流,各自随波水上浮;江心兀坐停观月,明镜生辉一叶舟。”“三舟观月”,乃示兀然不动之境界,而使生命顿然生光。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儒曰:“居之安,则左右逢源。”义可通途。[xxxvi]
  6.言师采药去[xxxvii]
  My master went gathering herbs
  唐人诗:松下问童子,言师 采药去,只云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三人行必有我师[xxxviii]
  One among three persons walking together may be my teacher
  在人中学,在各种环境中学,凡能启发我向上者,便是吾师[xxxix],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 君子之 风[xl]
  Gentlemans air
  凌霄气节,画竹喻君子之高风亮节。旨意上是儒家思想中的日用人伦及精神人格。[xli]
  9.不畏风雨[xlii]
  Keep your fortitude through the storm
  风雨横逆之时不失丈夫之志
  民国六十年至六十四年,适值我国退出联合国及先总统蒋公去世之际,以一无畏风雨侵袭之劲松衬此艰难时局中丈夫志节;于笔墨中寓意,风雨飘摇仍矢志不移,纵然骤雨飘光,终有清朗时分。画中以苍松静劲竹来衬拖,风摇大树而根不动。风雨使人有行路难之感,而在斜风暴雨中,要站得稳,泥狞崎岖,也要坚忍前进,是一种人生经验。[xliii]还家就道,何畏风雨,吾人应有在风雨中等待黎明的精神与毅力。
  10.风雨近晴明[xliv]
  Make an expectation face to hardships
  念时代艰难亦有否极泰来之在望 “风雨近晴明”这幅画,虽有寓意老子之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家思想的通透洒脱,而实系指:“时代艰难,终有否极泰来之在望”的题词,可见关世之切。所谓“飘风不终朝”,地不老,天不荒,世间无常而总有不变不动之常性。[xlv]
  11.渡过危崖知力健[xlvi]
  Strength proved after passing the crag
  只要民族精神心力活跃飞腾,那有危难不能超越?中华国腊,数千年持存不断,就在于那种创进跨渡的力量。[xlvii]
  12.风雨中共说无生话[xlviii]
  一九七三年十月廿五日华冈晨
  偶然地站在风雨窗前,眼看著狂风骤雨,树枝倾倒,并且云雾风飘中,山色凄然,行人仓卒,心中便逼真地想像了风雨中的景色,那时“风雨中共说无生话”的画中事物,朗然心中,思惟风雨途中,而不狼狈,而能共话,共说无生话。诗为心声,画亦为心画,古云“士无故不鼓琴”,又曰“诗以言志”,其实画何尝不言志?而且是更具形象地言时世呢!如今正是风雨载道的时候,我人岂得无风雨之忧?而风雨之忧,又岂得不知风雨中能站住脚?能言能行?能操能守?是则风雨中能共说无生话。人能坚稳脚步,于事无畏无惧,所谓“处变不惊”,亦可谓“庄敬自强”之道是也。[xlix]
  构图中,两个禅者,雨蓑相接,聚首恳谈,无视前方雨骤风斜。“无生”意思是;诸法(世间万象诸物)本自无生,藉缘(合宜的助缘)而起生灭。无生也就是无灭,代表涅槃清净的本真超然境界。禅修之士,能就这种最精深高妙的理念;来作共磋相契的语悟时,风雨也只是随缘起灭的刹那现象。心中静定无惧,气魄因而形成。人生行途中,可以肩挑,可以手提,可以担当济渡行愿的大使命。[l]
  13.我佛中宵有泪痕[li]
  Buddha in tears
  Throughout the turmoil
  民国六十二年国家多难,世事幻变,念我中华文化五千年中佛教思想传入中土已二千年,宝岛台湾乃文化重镇、佛教中枢,如何将文化发扬,将佛法宣扬于乱世?思之感慨!如此时势有心人能无悲悯?我佛垂慈悯念众生。[lii]
  “我佛中宵有泪痕”是晓云山著力的一幅巨作,表题上是“佛”,内涵上可说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合写。画面上;大雨滂沱,崖阁中一烛微明,照出古佛垂颔趺坐的姿影。泪痕固是因雨,消息透处,是一种时代飘摇,风雨满楼的家国忧情。观画的人,满目淋漓、满耳淅沥、满心凝戚。真是“一画千钧”,震撼沉重,令人泪涌,不过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中人,总会懂得骤雨不终“夜”,网网宇宙,恒律序理不移,一番悲撼后,终可心轮另转,不信末日,不陷绝望,定要穿眼极目,期待中宵过后的曙日朝阳。[liii]
  14.众生有病我有病[liv]
  儒家,以博施济众为极致,佛教以芸芸众生本与我为一体。[lv]
  15.冰雪精神[lvi]
  fortitude like snow
  梅表坚忍自强的耐力。
  “迎风皎健,酌雪精神”是中国人以梅花之坚贞矫劲,不屈不挠之冰雪精神,寓孤高独突,不同凡响的脱俗境界。“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诗人对优雅清逸之超脱感受。还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禅人的砥砺心志,探寻生命领域之源,又何只幽逸之情趣。我国以梅花为表征,寓能欺风雪而兀立之不杇精神。[lvii]
  导师好以食指点彩红,绘成梅花。
  16.好向清凉地歇脚[lviii]
  Keep the faith towards the silent land of wisdom
  好向清凉地歇脚,莫将名利酒添杯。(云门祖师雪峰禅师〈山居诗〉句),也是现世热恼人间的一 幅清凉济。
  17.桥流水不流[lix]
  Flowing bridge , but still water.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牛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偈语
  18.要从冰雪验人生[lx]
  In the crucible of life
  19.雪山苦行[lxi]
  The practice of austerities
  描写佛陀的禅定修行,引用粗 而刚劲的笔法,刻划佛陀面临四面魔军,精进刚毅的心境。[lxii]
  20.成等正觉[lxiii]
  Seeking for the solution
  佛陀已达到最高无上的觉境,巧妙的以一种极柔软、轻松而庄严美妙的色彩配合,自然表现了平等、智慧的境界。[lxiv]
  21.非行非坐三昧[lxv]
  The Samadhi of working and cultivating
  文殊一行三昧,当亦运水挑柴无非佛法,则非行非坐三昧,功果现成,有缘人不可不警而自策也。
  禅是佛心(经教是佛语);佛心,悲智双运。真修内明禅行三昧,工夫到时心力健;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运水挑柴无非佛法,栽花种树也是禅功 只在端心凝虑,事理无碍,事忙心不忙,训练恒持,不退不失,累积见工夫,主人翁在。[lxvi]
  22.慧炬
  The torch of wisdom
  题材取自<<华严经>>,能与“众生为依、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导、为善导、为普导”。即使未能与众生为导、为明、为照,亦当与众生为依、为归、为趣。
  民国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于华冈作此慧炬图。
  中华学术院举办第一届华学会议佛教文物展览 。 
  彷布立克博士(Dr. Siegfried Boettcher),针对全球性社会道德未来前景的预期,他希望以佛家悲智的哲学理念来作为全人类关系的基础。佛陀所强调的悲智是因为觉悟到在时空中,万事万物万象是相互资依,彼此生养的交相关联性,因此一切都在这种关联性中平等期待,无分尊卑彼此,所谓个人或自我只是这种关联性中的一环,这是所谓因缘相生的现实,除此无他,因此世界是一整体,而不是分域;宗教感不是从上而下的权诫(Commandment),而是主动地参入摄含万事万物而不分歧异视,这就是一元化的道德感应。[lxvii]
  所以西德慕尼黑布鲁克教授(Brueck Michael von)[lxviii]认为华梵大学以儒佛文化结合西方人文与科技,提出“觉之教育”之创校理念,是至为可大又可久的实践目标。除了汲取传统智慧之外,也要结合当代情境,以创造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文教育,并发展东西宗教中的深邃人文智慧。
  结论
  导师的禅画每年在“清凉艺展”中 展出 ,“清凉艺展”自1974年创办已来,至今已有二十六年,第一届至第四届皆假台北省立博物馆展出,此后曾假华冈博物馆、阳明山华梵佛学研究所、华冈佛教文化研究所与华梵大学展出,并应邀台中省立博物馆、新竹社教馆、高雄市文化中心、台北国父纪念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及湖南长沙岳麓山寺展出,今年并在国家音乐厅文化艺廊、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及台南社教馆展出,深获国人与海峡两岸各界人士之赞赏。国外则应邀欧洲比利时布鲁塞尔文渊阁乾隆画廊、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华协会、德国西柏林沙洛登堡市政大厦国民画廊、美国加州罗盖斯特(Los Gatos Museum)博物馆、新加坡菩提学校、古晋佛教居士林及沙巴亚庇普陀寺等地展出。亦为中国文化艺术宣扬于海外之文化活动,对文化艺术交流,深具实质上的贡献。
  因限于个人学养及时间关系,本文谨就导师禅画中的儒佛思想作初步研究,希假以时日,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书目:
  晓云法师,《教育文化-如何善导社会》,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7年5月,页151。
  晓云法师,<如何保存固有文化道德之感想>,《环宇周行前后》,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7年1月,页3。
  晓云法师,《画艺环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8年5月再版,页122。
  晓云法师,《读晚明诸师遗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8年5月。
  晓云法师,《觉之教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8年5月,48-51。
  晓云法师,<花飞水面无限风光>,《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页24。
  晓云法师,<时代之醒思>,《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8年5月,页5-6。
  晓云法师,<大学之道>,《三 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9年1月,页 25。
  晓云法师,<佛陀遗教历久常新>,《三 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9年1月,页215。
  晓云法师,《中国画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7年5月,页219。
  晓云法师, 《晓云山人六十四画龄回顾展专辑》,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3年7月再版。
  晓云法师,<画话>,《中国画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3年6月再版。
  晓云法师,<晓 晨>,《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
  晓云法师,<三舟观月>,《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页110。
  晓云法师,《 晓云山人五十九画龄回顾展专辑》,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77年5月。
  晓云法师,《环宇周行散记》,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7年1月。
  晓云法师,《佛教艺术讲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7年7月三版 。
  晓云法师,<花飞水面无限风光>,《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页27。
  《晓云山画册》第一辑 ,台北,原泉出版社。
  晓云法师,<风雨中共说无生话>,《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
  晓云法师,晓云山画集, 第二辑, 民国 72年 月初版
  晓云法师,目录页禅画说明,《觉之教育讲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3年7月再版,页125。
  晓云法师,《禅画禅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3年7月再版。
  晓云法师,<自然与我>,《语丝》,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8年1月,页229。
  中村元, 《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公司,民国73年五月出版,页1108-- 1112。
  陈清香,<晓云法师的慧炬图>。《慧炬杂志》,407期,页 8 。
  马逊,<云师欧游记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国83年7月。
  黄光男,馆序,苏启明主编,《晓觉禅心——晓云法师书画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民国八十七年六月,页 2。
  程明琤 ,<航向东方智慧海华梵思想和未来世界>,《第九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专辑》,台北,民国84年5月,页 15。
  程明琤,<画想和行愿---晓云山的艺术和人生>,《晓觉禅心——晓云法师书画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民国八十七年六月,页22。
  萧万长,萧院长讲词,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奖颁奖典礼,页2 , 86年12月29日。
  陈娟珠,<创造人间净土的教育家华梵晓云法师对教育文化的贡献>,《中国人
  物》,1997,页.20-26。
  --------------------------------------------------------------------------------
  [i]陳娟珠,<創造人間淨土的教育家華梵曉雲法師對教育文化的貢獻>,《中國人
  物》,1997,p.20-26。
  [ii] 參見蕭萬長,蕭院長講詞,八十六年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頁2 , 86年12月29日。
  [iii] 86學年,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改制為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勉詞。
  [iv]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2。
  [v] 儒家孝道的體現, 法師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之慈悲宏願,與大乘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相一致的。每逢生日;母難日總是晨起獨自在佛前靜靜的上香誦經。其侍親至孝,於民國六十四年,由香港接年邁的母親來台,晨昏定省,親奉湯藥,在教學及演講中更多次提及慈母的教誨,每屆母親冥誕或亡幃日,輒設供誦經,祈往生極樂。
  宋代高僧契篙認為:
  孝為一切善法的根本,無此一端,眾善便不可為。
  孝出於善,不以佛道廣之,則為善不大,而為善小也 。
  法師對孝道的重視及其見解,與契篙甚為契合。
  雲棲法師認為: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法師也常以此教門人弟子。孝道原本為佛門大義,凈業之根本。
  <<觀無量壽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
  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vi]唐君毅與曉雲導師在港九及美國,常有學術上的研討,尤以哲學中之宗教哲學及哲學與藝術的交涉研究。參見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vii]原泉雜誌 創刊詞:夫世間之學,斷煩惱而修悲智,莫尚夫佛,由仁義以行教化,莫尚夫儒,而東西哲學之求人生向上者,其道蓋亦多通於儒佛,莫不相觀而善,豈為大心之士所廢。見曉雲法師,<如何保存固有文化道德之感想>,《環宇周行前後》,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1月,頁3。
  [viii] 曉雲導師(當時是游雲山)旅德期間,曾有一幅新作,畫題「蓮花與葡萄」,即是與哲學家 海得堡Martin Heidegger及天主教幾位研究佛教和或禪宗的神學教授及久居德歐的學者如蕭師毅等,談論之後而完成的。象徵東西文化融會的開始,希望日後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日益增加,以鞏固世界和平得的基礎。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22。
  [ix]曾在曹溪參禮南華寺方丈虛雲老和尚,環宇周行后,毅然 依止倓虛大師出家,(倓虛大師乃天台宗四十四代祖師),令人驚嘆其善根之厚,見解之正以及其毅力之堅。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諦閑法師是清朝以來天台宗唯一的權威者,日後全國有名的天台宗學問僧,皆出於其門下,如北方的倓虛。見中村元, 《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3年五月出版,頁1108。
  倓虛法師偕同青島湛山寺的學僧,一同遷來香港,借用居士的別墅改為弘法精舍,亦稱華南佛學院,地點是在荃灣的九味半區,因其準備,法緣具備,......其僧伽教育為香港佛教培育了不少人才。見中村元,《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公司,民國73年五月出版,頁1112。
  [x]指導碩士、博士論文十餘篇,計有<朱子理學與佛學之探討>、<中國佛教藝術思想探源>、<敦煌壁畫佛像圖研究>、<般若體系與宗別之研究>、<淨土行儀之藝術論>、<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中印佛教藝術思想之研究>、<般若空義與妙用>、<菩薩像體用論>等。
  [xi] 見附錄一。
  [xii] 黃光男,《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7年6月,頁 2。
  [xiii]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5-6。
  [xiv]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48-49。
  [xv]曉雲法師,《讀晚明諸師遺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50-51。
  [xvi] 程明琤 ,航向東方智慧海華梵思想和未來世界,《第九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台北,民國84年5月,頁 15。
  [xvii]曉雲法師,《覺之教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48-51。
  [xviii]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4。
  [xix]
  [xx]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86-187。
  [xxi]曉雲法師,<時代之醒思>,《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頁5-6。
  [xxii]曉雲法師,<大學之道>,《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 25。
  [xxiii]曉雲法師,<大學之道>,《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 26-27。
  [xxiv]曉雲法師,<佛陀遺教歷久常新>,《三年文集》,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9年1月,頁215。
  [xxv]曉雲法師,《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頁219。
  [xxvi]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xxvii]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58。1959年夏唐君毅出席夏威夷大學舉辦的東西哲學會議,其中有一項論題為哲學與宗教,導師以早禱、尋解二畫,由唐教授攜行出席,並於會中展示此二畫,以宗教與學術命意,意義深遠。見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51-。
  [xxviii]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59。
  [xxix]曉雲法師,<畫話>,《中國畫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6月再版,頁256。
  [xxx]此畫創作1952年,於自西天竺返港後,曾展於法國巴黎,於d’orsay道賽畫廊游雲山女士禪畫展,1958年10月18-30日。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13-4。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1。
  [xxxi]曉雲法師,<曉 晨>,《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63-64。
  [xxxii]此畫曾展於法國巴黎,於d’orsay道賽畫廊游雲山女士禪畫展,1958年10月18-30日。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13-4。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1。及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2。
  [xxxiii] 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0。
  [xxxiv]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 《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0。
  [xxxv]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96。及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82。
  [xxxvi]曉雲法師,<三舟觀月>,《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110。
  [xxxvii]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五十九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頁 169。
  [xxxviii]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38。西德Koln畫展時,<科隆生活雜誌>稱讚中國女畫家游雲山,最了不起的是,成功的將禪、道與儒家的深義融匯於作品中。1958年7月13日。見曉雲法師,《環宇周行散記》,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1月,頁354。此畫見《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
  [xxxix]曉雲法師,《環宇周行散記》,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1月,頁448。另有一 幅:高山仰止The reverence
  [xl]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五十九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7年5月,頁 170。
  [xli]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另有畫題不可居無竹,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虛如竹,有節有度,看竹思格物。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22。另有一幅:我慢如高山,前面有大海。
  [xlii]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
  [xliii]曉雲法師,《佛教藝術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7月三版 ,頁143。
  [xliv]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1。
  [xlv]曉雲法師,<花飛水面無限風光>,《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7。
  [xlvi]另有一幅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頁122。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曉雲法師(當時是游雲山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16-152。另一幅見曉雲法師,禪畫禪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1。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6。
  [xlvii]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0。
  [xlviii]《雲山畫冊》第一輯 ,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初版 八開 三十七幅 (本集印行多種版本)本冊為曉雲法師畫集第一輯,共收三十七幅︰一切應作如是觀、一探靜中消息、無礙、任運、且向有人行處行、三舟觀月、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廬山白蓮社、江畔何人初見月、穩坐磐石金剛定、淚(我佛中宵有淚痕)、風雨中共說無生話、花落年年人不同、流水本有源、凌霄氣節、雪裡梅花初放、傳法圖、廣度眾生猶如橋樑、松雲是伴、竹月、尋解、生命之雄、佛城之夜、三人行、善導大師、佛陀的啟示、閒眺、慧炬、喜馬拉雅山、花果同時、靈鷲山、黑林初曉、積雪、雪霽、夜觀明星、採茶、風雨。
  曉雲法師畫藝禪心形於筆墨,有出塵之禪悅,具入世之悲智。本冊所收之作品,有佛畫(如一切應作如是觀、慧炬、傳法圖),有禪畫(如一探靜中消息、流水本有源、尋解),有寫生(如喜馬拉雅山、靈鷲山、積雪),有寫意(如竹月、且向有人行處行、江畔何人初見月、花落年年人不同、廣度眾生猶如橋樑);或探究人生,或追蹤聖蹟,俱是畫家詩人「道通乎藝,藝與道合」之妙品。
  [xlix] 此畫創作於1973年10月24日,見曉雲法師,<風雨中共說無生話>,《語絲》,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177-178。
  [l]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0-21
  [li]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76。
  [lii] 《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 2。
  [liii]程明琤,<畫想和行願---曉雲山的藝術和人生>,《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22。
  [liv]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 十四幅 單張一套,本集共收十四幅,內彩色畫十一幅︰苦行圖、成等正覺、慧炬、眾生有病我有病、一探靜中消息、雪竇暢遊、妙法如華因果淨、獨立、三擔麻、言師採藥去、恆河之曉;黑白畫三幅︰善法若溪澗、風雨中共說無生話、且向有人行處行。內「慧炬」、「一探靜中消息」、「風雨中共說無生話」、「且向有人行處行」等四幅與第一輯重複,餘十幅皆為前輯所無,合二輯所收,曉雲法師畫作之精品俱在於是。
  曉雲法師之畫作,多有寓意,如「善法若溪澗」喻佛法如水能淨諸污穢;亦多寫心境,如「苦行圖」題謂︰「心神肅穆,惕然以思。」;至「眾生有病我有病」,其悲天憫人之情懷,更盡在畫中。
  [lv]曉雲法師,《教育文化-如何善導社會》,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7年5月,頁136-。
  [lvi]另有一 幅雪夜梅花初放,Plum blossoms in winter,
  題字:雪夜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飛來,
  正對寒燈寂靜,忽將鼻孔衝開。
  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83。
  [lvii]曉雲法師,目錄頁禪畫說明,《覺之教育講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5。
  [lviii]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99。
  [lix] 蘇啟明主編,《曉覺禪心——曉雲法師書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頁80。
  [lx]另有一幅曾展於德國佛萊堡大學Lreiburg L.Br.,佛萊堡民眾報題稱頌游女士的畫展是中國惠贈西方的禮物。見曉雲法師,《畫藝環宇》,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78年5月再版,頁116-152。另一幅見曉雲法師,《禪畫禪話》,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再版,頁121。 及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99。
  [lxi]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 十四幅
  [lxii] 馬遜,<雲師歐遊記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8。畫面上 ,以 洞 中修 行的釋迦 世 尊為表現對象,自古以來皆以 消 瘦枯 槁 的形體,來 強 調 苦行,法師 卻巧妙的寫側面身形, 掩蓋了形銷 骨 立的 一面,四周配 上細膩的岩石松 樹點,洪拖出 洞 內光明的主體 , 再配以憨 山 大師 的法句 ,更點出了話題,增加了禪意 ,參見陳清香,<曉雲法師的慧炬圖>。《慧炬雜誌》,407期,頁 8 。
  [lxiii]曉雲法師,《曉雲山畫集》, 第二輯, 民國七十二年 月初版,八開 , 十四幅
  [lxiv]結跏趺坐的釋迦像,精細的線條鉤勒出妙相五官和衣摺 ,正圓 的光輪輝照身後的菩提樹,身前寶座也宣 到遠處的大地。參見陳清香,<曉雲法師的慧炬圖>。《慧炬雜誌》,407期,頁 8 。
  馬遜,<雲師歐遊記述>,《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78-79。
  [lxv]作品見曉雲法師,《 曉雲山人六十四畫齡回顧展專輯》,,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100。
  [lxvi]曉雲法師,<語絲>,《自然與我》,台北,原泉出版社,民國88年1月,頁229。
  [lxvii]彷布立克博士(Dr. Siegfried Boettcher),於88年7月11日,在華梵大學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舉辦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發表論文。
  [lxviii] 西德慕尼黑大學布魯克教授(Brueck Michael von)曾於88年7月11日,在華梵大學與華梵佛學研究所舉辦之「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作專題演講,他研究佛教的般若思想,曾在該會《大會簡訊》訪問中提及此段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