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石窟走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石窟寺是随着佛教传播而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一支异域文明之花。天水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丝绸古道的兴盛使天水成为石窟兴盛发展的沃土,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星罗棋布地点缀在天水大地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仙人崖

  在天水地区,除了麦积山石窟以外,还有仙人崖(图1)、大像山(图2)、水帘洞(图3)、华盖寺(图4)、马务寺、显龙洞、铁瓦寺、木梯寺(图5)、禅殿寺(图6)、法镜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爷崖、罗汉洞等十余处中小石窟,(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后几处石窟今属陇南市,但在地理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于天水有不可割舍的联系)这些石窟在天水地区诸多的古文化遗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形成天水文化中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2  大像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3 水帘洞石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4 华盖寺石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5  木梯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6  禅殿寺

  这些石窟沿交通要道分布,一是沿着通过古秦州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自东向西分布,如仙人崖、麦积山、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马务寺、显龙洞、铁瓦寺、木梯寺等石窟;而另一条则是沿着秦州入川的道路(白水路)由北向南分布,如法镜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爷崖、罗汉洞等。这样,无论是北上进入河西走廊,还是南下进入巴蜀之国,沿途洞窟崖阁相连不断、佛陀菩萨形影随伴。特别是在境内的甘谷地区,几乎是五里有佛窟、十里见崖阁;僧侣参拜的身影和梵乐鼓鸣之声相继不绝。这些石窟或高居于绝壁,或息隐于丛林,或近于乡村之旁供善男信女参拜,或处于深山峡谷供僧侣禅思苦修。这就在天水境内形成了一道纵横数百里、奇特而神秘的佛教石窟走廊景观,也就构成了天水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些分布于天水各地的石窟,由于各种原因,如所处的地理位置、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的时间段等,都突出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

  这条石窟走廊,从时限讲,上起4世纪末的十六国时期,下至清代,涵盖了1600余年的历史。从地域上看,贯通了古代天水的大部地区。各石窟之间内容相互补充、完善了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天水石窟文化。石窟走廊似一条宽阔而美丽的文化纽带,不但将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结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将天水和其他地区紧密地沟通起来,使天水地区源源不断地从丝绸之路上接受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源泉,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区域文化的内容。

  这些石窟主要是以佛教题材为表现形式,承担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身处这个石窟走廊,如同穿越时空而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可以清晰地触摸和感受天水地区历史和文化,如美术(雕塑、绘画)、建筑(宫殿、民居、宗教建筑)、民俗(服饰、仪礼、葬俗)、宗教思想、民间崇拜、道路交通等,因而,这些石窟可以说是为一部无字的史书,它们以独特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这条走廊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天的一种物化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原(长安、洛阳)、巴蜀等地区的文化面貌以及中亚、西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章节和片段,以宏观的历史文化观点来看,它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地域限制,而成为探索更广泛区域文化面貌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为了对天水石窟走廊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对其中几座影响较大的石窟寺作分别论述。

  仙人崖

  仙人崖石窟位于麦积区朱家后川村,距麦积山石窟约1 5公里,因有“仙人送灯”的传说而得名。此地山林毓秀,景色静雅,群山苍翠起伏,在古代是修禅布道、观心静性的绝佳之地,在北朝时期为佛教僧侣开凿石窟的胜地,历代延续不衰。目前保留有北魏、北宋、明、清等朝代的洞窟四十余个,其中又以明代的壁画和塑像占绝大部分。

  和其他的佛教寺院有所不同的是,仙人崖石窟的寺院并未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而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林各个僻静之所,即各自成为一个小的单元,又可结为一个严密的整林,同时和林泉风光彼此呼应,形成一种将人文融于自然、自然衬托人文的山林风光。

  目前保存最早的窟龛分布在南崖,以小型千佛造像为主(图7)。这些窟龛开凿在高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山崖壁面上,小龛排列得密密匝匝,每个小龛中均塑造一身小佛像。仰望之,如同身处一个千佛的国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宗教感染力。这些佛像是在北魏佛教禅观思想影响下产生的造像形式,僧人以此作为观想的对象,希望达到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所希翼的佛国净土。而这种将洞窟开凿在奇险崖面上的做法,同时也就表明了一种超尘离世的决心和意念。此处造像无论在形式和内涵上,和麦积山石窟同期完全一致,两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应该是同一个僧团组织开凿的,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文化有机的延伸部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7 仙人崖千佛造像

  明代开凿的窟龛主要分布在东崖、西崖、梯子洞等处,和早期开凿在崖面上的洞窟形式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是以殿堂的形式为主。绝大部分的造像、壁画等都是以传统木结构的建筑为依托的,这也反映出佛教从远离尘世的崖壁洞窟逐渐过渡到贴近民间的土木殿堂这样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也就是佛教在秦州地区世俗化、民间化最好的一个注解。而仙人崖奇绝险峻的山崖又给这些殿堂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佑护,使其无风雨雷电侵袭之忧,形成了一处林深禅心静、山高俗尘清的禅修佳地。 儒、释、道以及民间神祗合流是仙人崖石窟的一个重要特点。更重要的是该地为一处佛教水陆道场,除了塑造释迦、观音、地藏、罗汉等佛教人物以外,还有道教神像(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财神)和儒教人物(孔子)等,民间信仰的神系甚至于游侠等都在这里成为供奉的对向。内容包括了当时秦州地区各种主要的信仰体系,不但为各种信仰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诸教合流、相互映衬、融入民间、植于乡土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如此完备的体系在天水乃至更大的地区都是不多见的。

  就艺术水平而言,多数的作品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如三教祠的三师论道、喇嘛楼的泗洲大圣、地藏殿的地藏菩萨、观音殿的面然大师和白衣观音、祖师殿的禅宗六祖、罗汉堂的十八罗汉等,其艺术手法成熟,表现技法高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无论是佛的庄严、高僧的沉稳、面然大师的威严、白衣观音的含蓄,还是孔子的儒雅、老子的持重以及道教三清造像的清远肃穆等,都表现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将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造像既表现出民俗宗教人物的神圣,又不乏和民众之间的亲和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其造像之精美足可以代表天水地区晚期期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

  另外,在几个重要殿堂的壁画上,还保存了大量的明代壁画,如观音殿、大雄宝殿、毗卢舍那殿等,内容有护法神将、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佛教故事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其是大雄宝殿和毗卢舍那殿内左右山墙上的明代壁画(图8),其作品幅面大、人物多,但布局严谨合理。画面线条流畅自如、宛转变化有序,色彩纷呈而不杂乱,显得清雅和谐,突出地表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条的神韵。在数百年的岁月变幻之后,又透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美感,是晚期区域佛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8  仙人崖明代壁画

  总之,仙人崖石窟遗存的各时期造像、壁画,不但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对研究天水地区的佛教信仰、民风民俗、三教合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早期遗存是麦积山石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造像、壁画是对麦积山石窟同一时期薄弱甚至于空白环节的有益补充,对完善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时代序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像山

  进入丝绸之路的重镇甘谷(古称冀县),很远地便可望见一尊端坐在山腰崖阁中的唐代大佛,山曰文旗山,东高西低,大像山石窟也因此大佛像而得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9 大佛山大佛

  大佛高23.3米,龛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的佛龛(图9)。整个石窟开凿在高200米以上的直壁悬崖上。佛龛三壁有悬塑窟前有楼阁,所表现的是弥勒讲经说法的场景。其窟岩面赭红,岩质松散,遇水则化,遇晒则刚,开窟易成,凿像难精,故用石胎泥塑。整个造像形体高大稳健,气势雄浑。大佛身着通肩袈裟、内着僧衣并于腹间结带,衣纹流畅自如,并表现出一种丝绸物单薄顺滑的质感。佛面相饱满丰腴,右手向前平举结化吉祥印,左手抚膝。双腿平垂而坐,足踩仰覆大莲花,双目平视前方,表情庄严肃穆,具有一种关注大千世界气度和呵护众生的胸怀。

  唐代,麦积山石窟数次遭受地震的浩劫,故而天水地区开窟造像活动场所就有所偏移,而位于渭河谷地旁这座奇伟险峻的山崖便成为信众开窟祈福、祭祀供养的上佳之地。另外,女皇武则天自称是弥勒佛下世,在国家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弥勒信仰风靡一时,于是便有了乐山大佛、敦煌96窟和130窟大佛、宁夏固原须弥山大佛等。而甘谷大像山的大佛也就是这一时期在同一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作品。

  佛经云:弥勒国度“一种七获、树上生衣,人寿七千八百岁,人常慈念,恭敬和顺”,勾画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神奇而理想国度,正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僧侣信众便开凿了这尊伟岸的大佛。

  大佛居高形威,气势震撼无比,似有无可阻挡的力量和包容万千的胸怀。游人于此可俯整个宁静而宽阔的渭河平原,脚下麦稻桑麻绿涛蔽野,市镇街巷车水马龙;农工士商各守其份,胡人贩客来来往往,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佛祖的默默注视中得到佑护。民众百姓举头抬眼之间便可看见这尊顶天而立的大佛,无形中会多了一份平安的寄托和幸福的渴望。在山上的22个洞窟中,大佛窟为6号窟,部分窟内凿有禅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