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心识空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山东 圆 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心识空间
  山东 圆 吉
  原载《普陀山佛教》2006年秋季号
  【内容提要】心识空间,也叫意识空间,或称为心理空间。它由心法和心所有法构成。心法即八识心王【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法在《百法明门论》中列出五十一种。心识空间是每个众生各自独有的。物理空间是所有众生共同拥有的。有情以各自的心识空间为主,物理空间处于附属地位。就是说心识空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物理空间也不是实有的,它是由众多有情心识种子现起的共相,是各个有情心识现相的叠加,共业所感。众多有情识心的转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然界物理空间。
  【关键词】心识空间 八识 心相续
  我们既生活在心识空间中,也生活在物理空间中,但以心识空间为主要。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用心体会,每个人的七情六欲乃至思想意识都是各自独有的,虽然说与他人有一定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自己内心的事情。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心相续,这个相续从久远的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还要继续流向未来。因为共业的原因,众生的心相续可以相互影响,但是各自的相续不断,互不混杂,直至成佛。
  一、 世界非实有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一般人都认为它是真实不虚的,是实有的。若问它是否变化呢?理智的回答必然肯定它是变化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住、异、灭的变化中。甚至连唯物主义也肯定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但既然是变化的,前后不同,哪一个是真实的?可见都不是真实、实有的。这最根本问题,其它哲学和宗教都不敢面对,因为一面对就陷入悖论,不能自拔。至于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更是众说纷纭,稀里糊涂,莫衷一是。
  其实,爱因斯坦说得很有智慧——“世界、物质、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世界由时间与空间构成,时间是由空间事物相续变化假名安立的。所谓假名安立,就是假借时间这个名词来表示事物的变化过程,如此安立时间这个名相。空间是事物所处的状态及其关系。因为物质的本质是场与能,又是变化的,所以不是实有的。为什么变化就非实有呢?如果是实有的,它应当是不变的,是独立的,是不能与其他事物发生任何关系的。这个世界的事物能被我们的六根识所感知,它就不是独立的;是变化无常的,它就不是不变的;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种种作用,它就与其他事物不无关系。因此说一切事物非实有,这个世界也就是非实有的。
  若言:山河大地可以存在很长时间,尽管说它非实有,但它在毁灭之前毕竟是稳定存在的,因此它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变化。这种观点不能成立。既然承认它最终是会毁灭的,那么它必定是刹那不住的。因为若有一刹那能够安住不变,在这一刹那中,其初始状态必然与末后的状态相同;既然相同,其第二刹那必然同于第一刹那,也应能够安住不变;同样道理,这种状态就应该延续下去至于无穷刹那,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毁坏。这与理不符。不仅科学家承认地球有毁坏的一天,佛经中也说世界有坏劫与空劫。因此,无容置疑,山河大地每一刹那都在无常变化。
  以上成立世界非实有存在。
  二、 世界依赖于心识而存在
  世界依赖于心识而存在,由心识所变现。《大佛顶首楞严经》说:“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此十方微尘数的有漏国土,都是迷惑的妄想心所安立的。虚空尚且由心所生,何况存在于虚空中的世界呢?若有一人发明真如,证悟实相,此十方虚空悉皆销殒破坏,此正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景象。此境界是各别智慧自证的。
  假如说存在一个与心识无关的世界,这既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与心识无关,那么它是由谁知道的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想到的话,它是不存在的。唯识学中讲一切外境均由心识所变现。如《唯识三十颂》中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有情之人我与一切法本没有实在的本体,之所以有种种的现相随转,都是因为心识所变现。这能变的心识只有三种:第八阿赖耶识是异熟能变,第七末那识是思量能变,第六意识是了别能变。阿赖耶识又叫含藏识或简称藏识,其中含藏着能生起一切法的种子。外境世间界由八识异熟生起,一切依赖于心识而存在。
  若问:境界现前,由心识现起,不现前时与心识有何关系?譬如游人甲走进花园看到一盆花,这是甲的心识种子起现行,花园与花俱得现前。当甲尚未走进花园时,那盆花还在不在呢?当甲未走进花园时,因缘不具足,他不见那盆花,对于甲来说,它是以藏识种子的方式存在的,此种子没有起现行,可以说是眠伏在他的八识心当中;除甲之外的其他见花的人,他们心识中此花的心识种子得以现行;除甲之外的其他未见花的人,或者永远不可能见到此花,乃至梦中也不可能见,这类人心识中根本没有此花的心识种子,故不可能起现行;或者将来能见到此花,那么他与甲一样,其八识心中有此花的识种子,眠伏存在。见到花之后离去,他的八识中此花的识种子势力或者得到强化,或者变得薄弱,这要看他见到此花时的心理状态。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那盆花依赖于有缘者的心识而存在。在有缘者中,可以说养花工人心识中的此花的识种子力量最强。如果众人心中根本没有此花的识种子,那盆花不可能现前。即便有此花的识种子,如果缘不具足,此花也不可能现前。这是境依赖于心识的道理。
  自然界中山河大地乃至宇宙星辰全都由众生心识支持着,无论有情个体见与不见。有情见外境时,与此境相待的心识得以现起,当不见外境时,此心识便以种子的方式眠伏着。当业识种子力量减弱或消灭时,外境也相应地改变着。譬如八识离开身体后,身体就会败坏,外境任何事物若离开心识的支持,必然会坏灭。如果众多有情的心识明显地改变时,外境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情对外境的执着心强化了识种子的力量,相反,有情对外境不执着时,随着境的现起,识种子的力量也会减弱,乃至消失。
  外境物理空间是一切众生的共业所感,有情的心识空间是各个有情别业所成。
  三、 有情的心识空间
  一个众生通过六根触境,对外境分辨、了知、思惟,于自心中生起一种认识,这便是心识。心识的生起有三个缘,一是先前的心识,二是六根之一,三是境。此即根境相对,识生其中。所谓境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触者,或者说是六识所缘者,如《佛学大词典》中说“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 【2】所生起的识均被第八阿赖耶识收藏,成为心识种子。当因缘具足时,心识种子起现行,第六意识心是能够了知的。而因缘不具足时,此种子便眠伏在八识心中,这时,第六意识不能了知。此眠伏的种子于甚深禅定中可以被感知。因此,对于第八识来说,第六意识比较粗。执着八识为我之心称为第七末那识。一般人自觉不自觉中都存在着我执,这就是末那识的作用。七识相对于六识来说比较微细。七种识各自在八识心中有自己的种子。八识有八识的种子。
  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无有随念分别和推度分别。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云︰“欲界五识身唯有一种自性分别,虽亦有念而非随念分别,不能忆念故。虽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别,不能推度故。”所谓自性分别,指对现前之境,完全不加推测,而无分别地加以觉知。第六意识起心动念可分善、恶、无记三性。第七末那识称为染净依,此识染污,则前六转识染污;此识若还清净,则前六转识清净【3】。因为有我执的缘故,所以有心识的烦恼染污。
  第八识又称含藏识,含藏一切心识种子,并被七识执为有情自我。从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的就是此识。
  以上八种识构成了有情的心识空间。
  四、 心识空间为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心识空间中,物理空间只是心识所变现的假相,因此心识空间是主要的,物理空间是从属。譬如我从香港路回到湛山寺,所见的是宝塔与殿堂,香港路上车水马龙与我何干?只是成为记忆中的影事。当我走进三学堂的时候,雄伟的大殿与高耸的药师塔又成为记忆中事。这说明外境影响我们的心,但生活的主体是心非境。又譬如同在教室中听课,同学甲听得津津有味,而乙却觉得一点没意思,丙则根本没有听懂,丁则进入了梦乡。同处于一室,表现各不相同,是因为各自的心识不同而已。再譬如众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会千差万别,这就说明不是外境事物上有什么实在的属性,而是众生的心识不同的原因。毫无疑问,心识空间是主体,外境物理空间处于次要附属地位。
  当个人的适应能力差的时候,往往被外境所左右,但这不能说明外境有什么主宰,只能说明自心脆弱。譬如天气寒冷,并不是外境实有寒冷的天气,否则,为什么有人不觉得寒冷?这仍然是自心变现,自心感受而已。
  五、 自心与他心为不同的相续
  如果众生心识分别变现外境,不同心识变现的外境一样吗?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一个统一外境?唯识学不承认有统一的外境,不同众生仅仅是所变外境相似而已。《成唯识论》云:“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如果有唯一的外境怎么可能不同众生见到的境界不一样呢?所以并无统一的外境,而是各个众生随自心识不同而见不同的外境。
  众人所见外境又为什么会相似呢?因为共业所感和众生心识交互影响。共业差异大的的众生外境的差异也大,如一条河,人见是河,天见是乳,饿鬼见是脓血。因为共业,导致了众生相似的心识。不同世界的众生,其共业差异非常大,乃至所见均不同。
  若问:具有他心通的补特伽罗在了知他心的时候,岂不是两者具有同一心识了吗?不是相同心识,如《成唯识论》中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余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等亦尔。”就是说我们所直接经验到的是自识所变境界,这是亲所缘。心识又能象镜子一样显现他心所变现的境界,直接经验的仍然是自心所变境界,若受他心影响变现,他心是疏所缘。众生心识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心与他心是不同的相续。心识既非实有,也非恒常不变。此心识的相续譬如一条河流,后一刹那的河流与前一刹那已有不同,此心识的河流也是刹那变化的。尽管变化,但是相续没有变,譬如黄河上游流至下游,同是黄河。心识的相续从远古延续至现在,每个众生互不混杂。依同一心相续安立因果报应,此中并无实有众生。譬如众河流入大海,同是海水无有差别,在开悟成佛时心识相续同入法性大海,得真平等,自心相续汇入十方三世佛共同的法身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