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在风化中苍老
云冈石窟:在风化中苍老
目不能注,足不能听,如偷儿骤入宝窟,使人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冰心日记中记录初入云冈石窟的感受
它之所以看上去苍老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过分苍老———大同市副市长冀明德谈云冈石窟的历史
庄严佛身,消除残缺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编号洞窟252个,其中主窟45个,附窟207个,雕刻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大小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1500年来,云冈石窟区域的气候变化、水土流失,使石窟环境变化严重。
石窟雕刻受风雨的冲刷、气温的变化、岩体渗水、地震等破坏,许多精美造像已面目皆非,甚至崩塌。历史上云冈石窟曾进行过多次修整,最大规模的修整在辽代。据《金碑》记载:“辽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母后再修”,“清宁六年(公元1060年)又委刘转运监修”。研究资料表明,辽代云冈的工程主要是于石窟前增建木构窟檐而成云冈十寺,它们分别为“一通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这是辽兴宗、道宗崇佛、在西京建寺的最大工程之一。寺成不足百年,“亡辽季世盗贼群起,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
第13窟“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为辽代题记。第11窟西壁七立佛中的北面两尊(毁于抗战时期)及中心柱面二胁侍菩萨、第35窟东壁释迦塑像和纲目纹石绿背光等均是辽代修整后遗迹。清代对云冈石窟也进行过大规模的修整,据《清代大石佛阁碑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了云冈5、6两窟窟檐。又据《重建云冈寺记》“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四月五日起工至八月终告竣,修饰庙宇,庄严佛像其颜料价值并匠、工价,共用银一千六百两四钱七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重修云冈石佛寺记》载“又历多年,其所续建以及金装佛像,移素诸佛,金身重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庙宇碑记》载:“废者修之,坠者举之,金装佛像,以迄过殿,无不焕然一新”。
1920年的《重修云冈石佛寺碑》记载“光绪十七年装彩五佛洞,并修饰东西两楼,金装大佛全身”。现在还看到古代修整石窟留下的痕迹,许多洞窟的色彩和包泥佛像以及岩壁上凿的圆孔均为古时维修所留。其方法是:圆孔内插入木桩,用麻绳相连成网状,再填泥塑像,最后贴金上彩。据推测这种方法早在辽金时期就在修整云冈石窟中应用。
“庄严佛身,消除残缺”是古代历次对云冈石窟修整的原则。
由于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砂岩透镜体上,该区域裂隙较为发育。削山为壁,开凿石窟破坏了原来山崖的整体结构,使所有洞窟前壁失去支撑力,产生减荷作用,在原始构造裂隙基础上又产生了剪切岸边裂隙,致使许多洞窟裂隙纵横交错,悬石累累,险象丛生。
1949年以后的维修主要由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主持进行。1960年代初期,云冈石窟的保护开始了“石窟围岩裂隙灌浆加固”和“残断落石归安粘接”的科学研究工作应用,云冈第1窟塔柱,第10、11窟前立壁的佛龛座、佛头部先后进行了化学灌浆粘接试验,同时一些残断落石也进行了归安粘接。
由于年代久远,云冈石窟洞窟出现险情,1974年,按照“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的原则,文物研究所对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险加固。经过3年的加固,使岌岌可危的悬石裂隙得以治理,残断落石归安原位,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坍塌的洞窟,保证了石窟安全。之后,云冈石窟的保护进入环境治理和日常维护阶段,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工程。
“看到云冈石窟的这种苍老你们有难以名状的伤感,但是你们更应该感觉到自豪,因为在全世界目前来讲,公元五世纪以前诞生又能够保护到今天的石窟,云冈是两座之一。它之所以看上去苍老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过分苍老。你总不能要求一个百岁老人还像小伙子去运动场上奔跑。公元五世纪诞生的石窟目前能够保护下来的一个是印度的犍陀罗石窟,还有就是云冈石窟。”主管文物保护的大同市副市长冀明德对记者说。
风化水蚀中矗立
1998年,艺术家艾未未刚从美国回来,在大同看到云冈石窟。“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被震撼的感觉。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么高的雕塑水平,它所体现出的雕塑形态和气质是我在中国其他艺术遗址里没有看到过的。它的气势和艺术形态所承载的强烈的精神性都给我震撼的感觉。这是第一个印象。第二个印象就是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如此重要的类似博物馆的艺术遗址,保护得非常简陋,非常的单薄,非常不系统,这是令人吃惊的。而且你可以看出来,由于年代久远,很长时间没有系统的保护,它实际上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它会大块的塌方,因为风化而剥落。”
时隔5年,艾未未再度看到云冈石窟,当年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变,而且风化和坍塌还在加速。
艾未未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石雕的佛像也会和这砂岩一样,每天都在变得更坏一点。任何一场暴雨下来都会使它受到影响。石窟在冬天是有积雪的,再结冰,一膨胀都完了。本来在石窟的外边都有窟檐保护的。但是那些窟檐被烧掉了,只留下这些裸露的石雕。”艾未未说。
在具有20年资历的云冈石窟解说员刘女士的陪同下,我们从最早的石窟开始,一座石窟一座石窟看,一尊雕像一尊雕像看。
第1、2窟位于石窟群的最东端,外壁东西两侧为三面开龛造像的一层方型佛塔,两窟均上置明窗,下开窟门,窟前为共用前庭。第1、2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第1窟塔柱位于窟内中央,由塔座、塔身和塔顶组成,塔身四周的雕刻均因岩石风化碎裂不易辨认。第2窟塔柱位于窟内中央,由塔座、塔身和顶盖组成,塔座四周的雕刻均因碎裂风化无存。塔身高约6.2米,分四层结构,底层四面出檐,檐下四周的雕刻内容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出中间大龛、两侧小龛的格式。东西南北四面龛上?檐下均雕刻乐伎列龛八个,由于风化严重,龛式结构和乐伎形态均无法辨认,只从风化略轻的北面观察到西起第2龛和第4龛分别为演奏琵琶和吹奏横笛的形态。
风化和水蚀是所有这些石窟共同遭遇的问题,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第14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东侧,紧靠山体冲沟,因洞窟开凿于自然山坡斜面之下,窟内渗水非常严重,不仅造成洞窟艺术的雕刻的风化剥蚀,还使洞窟南壁及洞窟南侧坍塌。从石窟坍塌后现存状况观察,这是一座形状较为特殊的洞窟。1994年依据洞窟旧有痕迹恢复的前列柱和后西柱,使目前的洞窟看起来更像一座呈前后室结构的洞窟。由于北壁常年渗水,风化水蚀十分严重,现仅依稀可辨部分火焰纹背光。1993年的考古发掘,在第14窟北壁下发现了佛像双脚,估计这是一尊身躯高大的立佛像。
艾未未看到昙曜五窟的时候拒绝继续再看。昙曜五窟位于云岗西部窟群东端,以露天大佛为代表公元5世纪60年代开凿,即现编号第16-20窟这些造像是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相融合,产生在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技法最娴熟、风格最显著的石窟造像。但是昙曜5窟雕满千佛的外壁风化严重,观者只能从残留的片片千佛雕刻中,领略到当年这些外壁满千佛的壮观景象。
艾未未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云冈石窟就像很宏大的一张绘画的非常小的一个片段,这张画作不能说已经被撕得面目全非,但绝大部分确实已经残破消失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很小的局部,从这些局部我们能看到佛教文化在中国曾经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样子。从现在来看,还没有强有力的保护的手段和措施,风化非常的严重,仅有的片断在不远的将来也会逐渐的消失。一定要告诉人们,石窟的现状不会维持太久,用不了多久它就会消失。它的消失不会是爆炸性的,它会在长期的疏忽和自然环境的败坏之下消失。现在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杯水车薪。”
“风化是石窟的主要病害。”云冈石窟研究所副所长黄继忠介绍,这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博士在云岗石窟服务了20多年。“云冈石窟所处区域裂隙发育纵横交错,石窟内有多处渗水现象。历年来,经过裂隙灌浆、岩体加固、石窟顶部防渗排水工程,解决了绝大多数渗漏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彻底解决渗水问题尚有难度,目前云冈石窟的防渗排水仍是保护研究的重点。”黄继忠接着说:“通常洞窟北壁风化较重,其次是顶部。风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深度从2毫米到2厘米不等。近年来虽然治理石窟风化有一定效果,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但由于影响石窟风化因素是多方面的,石雕防风化技术尚不成熟,因此,解决风化问题尚需一定时间。”
真正解决云冈石窟的风化需要多少时间,没有人能够回答。
云冈石窟在战争和动荡、在自然的风雨中存在了1500年,但它还能矗立多少年,谁也不知道。
夏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