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报父母恩 做人民的好儿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朴老一生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他始终怀有一颗报恩的心是分不开的。

我曾多次听朴老讲报恩问题和听其家人、亲戚、朋友对这一问题的讲述,尤其是在2002年5月,我赴安徽太湖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逝世两周年大会等项活动,对赵朴老时刻不忘报父母恩的崇高思想和境界,感触颇深,受教育很大,赵朴老的这一精神时刻在我头脑中萦绕。

在佛协工作的人都知道,赵朴老在佛协的各种会议上,曾多次讲到报恩的问题,对大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1988年7月8日,赵朴老在中国佛学院88届毕业生典礼大会上说:“我们佛学院的校训,就是‘知恩报恩’。知恩报恩这四个字很重要,首先是要知恩,然后才有发愿报恩。所谓报恩,就是要报四重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报恩的思想怎么会有呢?那就是首先要知恩,也就是从佛教的‘缘起’这种关系产生的。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一些物的存在,即有情和非情的存在,依然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缘组成的。因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系和条件。就是事物之间的彼此间相互依赖和依存的关系。佛教说,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比如,有老师就有学生,有学生就有老师。这就是此有则彼有的缘起道理。反之,没有老师就没有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这就是此无则彼无的缘起之理。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朴老说:“我讲这些,就是要我们懂得我们的存在是靠大家的劳动,这包括我们父母的抚养与劳动,我们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劳动。只有大家的劳动,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现在这个人的存在,我们要知这个恩,要知我就是他们的儿子,应当这样地承认自己、认识自己。我是人民的儿子,那就要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儿子,做一个人民的好儿子才行啊!这就是要报恩啊……”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要知恩报恩,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都要念念不忘,并尽力报答,不能忘恩负义。古人云:“百事孝为先,”首先孝敬父母。“夫孝,德之本也。”孝,也是“仁”的源泉,“仁者,爱人”。但爱人的前提是爱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爱他人。赵朴老在1988年10月的一个下午,在其家同我说:“要注意对中国佛学院的学生加强报恩的教育,这是我们学院的校训决定的,也是我们培养佛教人才必须做好的”、“假如一个人连父母恩不知报、对自己父母也不孝顺,今后不可能很好的工作,不可能很好地报国家和人民之恩。”还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细微的、无尽的,也是最无私的。你看孟郊写的那首《游子吟》诗,写得是多好啊!”说着朴老便找出这首诗让我看,并说:“该诗一直被世人所传诵。”
这首诗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该诗写得生动、细腻、感人,道尽了无私的伟大母爱和游子的心境。每个人尽管生活条件、环境和经历不同,但受到父母那无所不在的爱是相同的,每个人都应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无比恩情。

从朴老的谈话和这首《游子吟》的诗,让我们深刻体悟到,我们每个人天天都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里。感激一切使你生活成长并取得成就的人,感激为你付出巨大劳苦、创造物质财富、为你提供足够生存条件的人,感激为你治病、安全、出行默默工作的人……。所谓知恩,进而报恩,乃天经地义之事。这是义务,亦是道德、良心,是不忘本。就知恩具体面言:对父母,应念养育之恩,尽孝道,以不愧于人子;对师长,应念传授道德、学问之恩,永怀感激与崇敬之心;对工人、农民、医护、军人……,可见,人之生存,受恩无穷无尽。从中看出朴老反复讲报四恩的深刻含义。

赵朴老是即知恩又报恩的典范。他虽13岁即离开父母在外求学,后在外工作且又很忙,但他始终挂念着父母,孝敬着父母,时刻不忘报答父母的恩情。他的母亲早在1947年即去世了,但他为了缅怀母亲、报答母亲的恩情,在1993年9月写了一首《拜石赞》。
诗曰:


不可夺,石之坚;
天能补,海能填。
不可侮,石之怪;
叱能起,射无碍。
其精神,其意志;
俨若思,观自在。
友乎师,石可拜。

赵朴老在解释他为什么写这首《拜石赞》时曾说,“拜石”是源于北宋“米芾拜石”的典故,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家,能诗文,擅书画,该人崇尚奇石,见有一块矗立的奇石,便顶礼参拜,并称之为“兄长”,人们便将这块石头称为“米芾拜石”。朴老还说,“拜石”也是我母亲的笔名,为缅怀和纪念而用了这个名字并写了《拜石赞》这首诗。

从朴老的这些解释,我们不仅对此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朴老缅怀母亲、报答母亲的恩德有了更深切地了解。

赵朴老这首《拜石赞》,赞颂的是石头坚忍不拔、坚不可摧的精神,不可夺、不可侮的高尚品格。这里所赞颂的石头,不是一般的普通石头,也不是无生命的石头,而是有生命、人格化了的石头。正如《拜石赞》最后两句所写:“友乎师,石可拜”,意思是说,这石头是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应当拜它为师。很显然,朴老写的这首诗,其寓意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对母亲的赞颂和报答。朴老所写的母亲,是无数母亲中的一员,实际上,是对所有母亲乃至全人类伟大母亲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的敬仰、赞颂和报答,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呀!

赵朴老对父亲和其他家人也十分关爱。他的父亲和弟弟赵旭初,在1951年从上海回到家乡农村居住。为补贴他们的生活,朴老每月都给家寄70元钱,且月月必寄,其孝顺精神受到左邻右舍的称赞。朴老对家人的关爱,在2004年8月15日,我曾听朴老夫人陈老说:“朴老对父母是很孝顺的,对家里的困难是很关心的。1954年我们调北京工作后,那时工资不高,北京花销也大,就在那种情况下,朴老每月几乎把我们俩人的工资一半寄给家,而他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到后来朴老的亲属不在了,他又关爱着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发展,为此他也捐了一些钱。”

赵朴老关爱家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1958年9月,安徽等省发生水灾,他在百忙中回家看望父亲和家人及其受灾的乡亲;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少,他坚持给父亲寄罐头和食品,让年迈的父亲补身子;1993年3月,妹妹赵婉初的丈夫黄南山因病在北京住院,86岁高龄的赵朴老,虽身体欠佳,工作又忙,但他和夫人陈老尽全力关照;朴老对年迈的姐姐赵鸣初也倍加关心,不但经常来往,还把其接到北京居住,当姐姐于1996年12月去世后,他悲痛万分,并写了一首《哭呜初姊》的长诗。诗中写道:“幼与姊同塾,随诵王勃文。秋水共长天,犹忆吟哦声……兄弟共六人,今存我一身。死生固常理,回首痛难任……”

从赵朴老这首充满深情的长诗,联想到那首感人的《拜石赞》,再想想朴老那件件关爱父母与家人的动人事例,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赵朴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深厚情感。正如朴老在1990年9月回家乡太湖时所说:“太湖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非常想念太湖,想念父母和太湖的乡亲们”、“愿尽自己力量,报父母之恩,报故乡之恩。”

赵朴老这种“尽自己力量,报父母之恩”的高尚精神和品德,是十分感人的。赵朴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还是一位讲孝道、知恩报恩的典范,是佛教界学习的榜样。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这种报恩的精神是特别值得赞颂的,也是应该大力宣传倡导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在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同志,在学习、讨论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示时,他在政协会上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应赞扬孝敬老人者,谴责不孝子孙”,现在“一些人把老年人看成包袱、累赘”,甚至“虐待、打骂老人”,一些老人“因孤独、疾病、饥寒、受虐等原因,老人自杀事件屡有发生”,各地涉老案件也比较多,其中赡养案件占多数。李宝库委员说:“父母对儿女的爱无与伦比,所以儿女应该对父母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这就是孝。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和孟子把这种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并提议“孝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但要进家庭,还要进入幼儿院、学校和社会”。还说:“一个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于是他“呼吁大力弘扬孝道,并把是否孝敬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如果不弘扬孝道,达不到代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与此相连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就会影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他的这一意见,立即得到广大委员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和支持,并在一些报刊上作了报道。

我们看,赵朴老提出报四恩,并作为中国佛学院培养人才的校训,且自己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李宝库委员在学习温总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时,提出“大力弘扬孝道”、对父母要“知恩、感恩、报恩”,并希望把这一道德要求“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与朴老的思想是多么一致啊,真是智者所见略同!这不仅说明,在当前抓道德教育,对落实温总理指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睦家庭,培养有道德人才的重要性;同时还说明,赵朴老在近20年前提出的校训问题,充分显示了这位老人思想的深邃、睿智和远见卓识。

这位工作生活近一个世纪的老人,正因他始终怀有一颗报恩的心,做人民的好儿子的崇高愿望和远大目标,且贯穿和指导着他的一生,所以他做每项工作、办每件事情,都紧紧地与报恩的心愿高标准严要求。正因如此,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不管身在顺境、得到提升、到处是赞扬与掌声的时候,还是身处逆境、失去工作的权力、面临非难与指责的时候,或是久卧病榻、在生命垂危的人生尽头,他始终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对学习刻苦认真,持之以恒;对生活克勤克俭,廉洁自律;对困难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对人慈悲善良、宽宏大度。一句话,他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始终是忠心耿耿,孜孜不倦,奋斗不息。他一直怀着一颗赤诚的报恩之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敬爱的赵朴老,他不仅是父母的好儿子,也是故乡和人民的好儿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